一調地類代碼
A. 三調地類代碼中的K、H、A分別是什麼意思
K是指繼承二調數據形成的可調整地類, H是指對2017現狀分類進行了相關的合並版形成的新的地類,權A的話是指獨立於二級地類形成的相關地類,比如08H2A/0810A等,也可以等同於二級類, 還有一種A是指201A 202A等 是指建設用地范圍內的獨立的工業、倉儲用地等。
B. 國有土地農村宅基地地類編碼
一、國家徵用農村宅基地一般如何補償
土地管理法關於宅基地的補償費規定:
現行的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條規定 徵用土地的,按照被徵用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徵用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徵用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
徵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按照被徵用的耕地數量除以征地前被徵用單位平均每人佔有耕地的數量計算。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准,為該耕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頃被徵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十五倍。
宅基地補償標准:
宅基地補償是根據各地不同而制定的,補償標准要到當地相關部門去查。
如果覺得補償標准太低:
1、可以去土地部門咨詢當地補償的標準是多少;
2、如果標准過低,可以去上級部門投訴。
怎麼補償:
農村宅基地產權歸村集體所有,由村集體分配給村民使用,村民在宅基地上建房子居住。在遇到宅基地拆遷的時候,有兩種補償。
一是宅基地補償,二是房屋補償。由於宅基地的產權屬於村集體,因此,這部分補償歸村集體所有,不會直接給宅基地使用人。而房屋的產權屬於村民私有,因此房屋補償歸村民所有。村民的宅基地被徵收後,如果沒有其他宅基地,那麼村集體要給村民重新分配宅基地,讓村民在新的宅基地上建房子。
二、最新土地法宅基地怎麼補償
1、土地法修正草案明確單獨補償農村村民住宅。草案規定,徵收農民集體所有土地補償安置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制定。依照國務院制定的具體辦法,省、自治區、直轄市可以規定補償安置的具體標准。
現行第四十七條規定,徵收土地的,按照被徵收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徵收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三十倍。上述三條規定在修正案草案中均作出修改。
2、征地補償內容增加了對宅基地的補償和社會保障補償。修正案草案規定,征地補償包括土地補償,被征地農民的安置補助與社會保障費用,農民村民住宅補償,以及其他地上附著物補償和青苗補償。
3、在住房保障方面。將對城市規劃區內的被征地農民提供該國有土地上的房屋,無法提供的按照市場價給予貨幣補償;城市規劃區外則安排宅基地重建住房並按照新建房屋成本給予補償。
三、最新土地管理法規定如何補償征地
1、土地法修正草案明確單獨補償農村村民住宅。草案規定,徵收農民集體所有土地補償安置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制定。依照國務院制定的具體辦法,省、自治區、直轄市可以規定補償安置的具體標准。
2、先補償再征地,土地法修正草案取消"30倍上限。
3、明確征地應按市場價格補償。根據草案,征地補償不再按以往的土地產值為標准計算。土地補償標准既考慮原有用途年產值因素,又要綜合考慮土地區位、供求關系、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各類因素,特別是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的因素。住房和地上附著住的補償,則應當遵循市場原則。最終補償目的要達到保證被征地農民原有生活有改善、長遠生計有保障的效果。
4、草案將補償內容由三項改為五項。在現行「土地補償、安置補助和青苗地上附著物補償」基礎上,把住宅從地上附著物中單列出來,並新加了社會保障的補償。
5、在住房保障方面。將對城市規劃區內的被征地農民提供該國有土地上的房屋,無法提供的按照市場價給予貨幣補償;城市規劃區外則安排宅基地重建住房並按照新建房屋成本給予補償。
6、社保方面。將在補償資金中增加社保補貼資金,記入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個人賬戶。
7、草案還對征地程序作出原則性規定。必須依照合法、公正、公開的原則制定嚴格的程序」,並明確,「補償資金不落實的,不得批准和實施征地。
8、此次修改土地管理法是征地補償制度改革第一步,草案已授權國務院就征地補償安置制定具體辦法。依據現行《土地管理法》,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不能直接交易,只能通過國家向農民征地,成為國有土地後再轉入市場。失地農民往往無法正常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客觀上形成了政府與民爭利的局面。
9、如果對土地管理法中土地徵收的補償標准作了修改,具體會提高多少徵收補償?徵收補償應該會提高到現在補償值的至少10倍。在土地管理法修正案中,如果將徵收補償提高10倍,農民一畝地能拿到60萬的徵收補償。
農村集體土地或集體土地上房屋的徵收,比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復雜很多,包括城鄉接合部、鄉鎮、新城等大量的土地都是集體土地。按照目前的土地管理法,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30倍。也就是說,一畝地一般徵收補償不超過6萬元,摺合到每平方米補償不足100塊錢。
10、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草案將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條修改為:
徵收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應當依照合法、公正、公開的原則制定嚴格的程序,給予公平補償,保證被征地農民原有生活有改善、長遠生計有保障,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征地補償包括土地補償,被征地農民的安置補助與社會保障費用,農村村民住宅補償,以及其他地上附著物補償和青苗補償;徵收農民集體所有土地補償安置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依照國務院制定的具體辦法,省、自治區、直轄市可以規定補償安置的具體標准。
11、未來,土地管理法還可能進行更多的修訂,改革後農民可稱為農村集體土地交易的主體,通過稅收調節的方式,使部分土地收益成為地方財政收入。
C. 每個城市的土歸地類編碼都是一樣的嗎
海關商品編碼是按照全球協調制度制定的,在同一個國家商品編碼制度只有一套。就全球來說,一般前6位是一樣的。不過各個國家海關的認知有差異,可能導致前6位也有不同。
但是從絕對的角度來說,在協調制度下的國家,同一個貨物必然有且只有一個編碼與之對應。
D. 第一次全國土地調查土地分類表
http://www.mlr.gov.cn/xwdt/zytz/200712/P020071217560993792736.doc
在這裡面,不知是不是你所需要的。
E. 資料庫檢查技術在土地變更調查中的應用研究
高梅 王斌
(荊州市國土資源局,荊州,434000)
摘要:本文以荊州市應用資料庫檢查技術進行土地變更調查為例,介紹了變更資料庫建設的技術流程,變更資料庫檢查的內容、方法及程序,為資料庫檢查技術在土地變更調查中的應用提供借鑒。
關鍵詞:資料庫;土地變更調查
1 引言
准確的土地調查數據資料,是正確認識土地國情、國力的前提,也是制定科學的土地政策,合理利用和科學管理土地,有效監管土地市場,確保國民經濟持續、協調發展和社會安定團結的重要基礎。1998年《土地管理法》修訂時,又對土地調查制度作出規定:「國家建立土地調查制度。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有關部門進行土地調查。土地所有者或者使用者應當配合調查,並提供有關資料。」
而土地部門自建立以來,開展了大量城鎮地籍調查、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建設用地勘測定界、土地權屬調查、土壤調查等工作,完成了第一輪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及變更調查等許多基礎性技術工作。各地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根據國土資源部對「數字國土工程」的規劃和對國土資源信息化管理的具體工作要求,都相繼建立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從而將廣義上的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工作,通過土地信息系統的管理功能簡化為主要是同步進行土地變更調查,以滿足科學管理土地的統一性、現勢性、實用性要求。
為了進一步規范和提高土地變更調查工作數據的准確性,本文就在荊州市土地利用變更調查中資料庫檢查技術的應用與各位專家和同行做一次交流和探討。
2 荊州市土地利用現狀概要
荊州市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全市建設用地增幅較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很大,土地利用現狀變化顯著。近年來,根據國土資源部的要求,進行了年度的變更調查,使土地變更調查工作步入了日常化、規范化和制度化的軌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由於變更時間跨度長、技術陳舊、沒有及時進行圖件更新和數據同步等原因,造成土地利用現狀現勢性較差,圖、數、實地不一致,在實際應用中不能准確反映土地利用現狀,難以適應新時期土地管理和經濟建設的新要求。
2001年5月按照國土資源部《2000年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計劃》和《關於報送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實施方案的通知》的精神,荊州市承擔了基礎圖件與數據更新項目的試點任務,結合荊州市的實際,荊州市國土資源信息中心採用武漢瑞得信息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瑞得公司」)開發的GIS軟體和土地利用現狀管理信息系統軟體,先後完成了荊州市1988年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和2001年變更資料庫的建設,之後每年按要求及時統一進行數據更新,基本實現了土地利用現狀數據的動態管理。
3 變更資料庫建設的技術流程
在以2001年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為本庫的基礎上,根據2001~2005年所收集匯總的土地變更調查數據資料,建立變更資料庫——即2005年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變更資料庫建庫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變更資料庫建庫流程
4 變更資料庫檢查內容
同初始資料庫一樣,變更資料庫的檢查,也是對變更調查工作流程中每一個階段生成的數據成果進行自我檢查、糾正錯誤、保證資料庫的質量技術手段。
4.1 資料預處理階段
4.1.1 建庫基礎資料檢查
該項工作主要是對建庫所用的土地變更調查基礎資料進行統計、核查,看是否符合建庫的要求。
(1)荊州市國土資源局信息中心提供建庫的變更圖件資料為2001年土地利用現狀圖生成的藍曬圖(標准分幅),該藍曬圖上標示出了2001~2005年的變更圖斑(點狀、面狀、線狀圖斑),共有120張變更圖紙(89 幅標准分幅圖)。
首先對變更圖件資料中的以下內容進行檢查:①變更圖斑是否完整,有無未閉合情況;②變更圖斑中圖斑號、地類號標注是否正確,變更圖斑編號是否符合規定;③跨村界、鄉鎮界的變更圖斑接邊情況(例在檢查中發現宜黃高速公路荊州段中涉及變更眾多圖斑,由於判讀地物產生誤差,各鄉鎮之間的高速路出現不銜接的情況,到實地進行地調後及時更正。);④變更圖斑內線狀地物處理情況等。對部分圖紙不符合《縣(市)級土地利用資料庫建設技術規范》要求的,必須由技術人員對其進行重新實地調繪、轉繪,然後再提交作業人員進行數據採集。
(2)根據圖歷簿填寫內容的要求,逐項認真填寫,並檢查變更標准分幅圖圖紙質量。
(3)對各部門提供的屬性資料進行整理,對不完整的資料要求相關部門進行補充完善。
4.1.2 圖件掃描質量檢查
因為變更圖紙是由2001年薄膜圖藍曬而成的紙質圖,圖面不是很清晰,且已經用了幾年的時間,變形和圖面磨損都比較大,給變更數據的採集造成了一定的難度。因此,對變更底圖的掃描質量要求就比初始薄膜圖掃描的要求更高。
圖件掃描的解析度不能低於300dpi,256 灰度掃描,圖紙不清楚時可採用400dpi 或更高的解析度進行掃描。掃描前必須進行掃描儀系統誤差的檢查和處理,盡量減小系統誤差對整個底圖質量的影響。對於一些局部變形較大的圖紙在掃描的時候須進行特殊的處理,主要是採用分塊掃描、校整的辦法進行處理。
4.1.3 底圖校正質量檢查
使用瑞得公司矢量化軟體RDSCAN,對掃描並經預處理過的底圖進行圖幅校正和坐標系轉換。在圖幅校正中將每幅圖的圖廓計算邊長與其標准邊長進行比較,對誤差較大的圖紙進行分析,並協同技術人員解決。
4.1.4 底圖拼接質量檢查
瑞得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管理系統 RDLUS 對數據的管理採用的是「市—縣—鄉—村」行政級管理模式,所以在進行底圖拼接質量的檢查時主要是看相鄰底圖的接邊情況是否良好,對於拼接誤差較大的圖幅要進行較整、處理。檢查底圖拼接一般誤差主要表現為以下兩種類型:
(1)兩端的內圖廓拼接較好,但圖幅中間的圖斑線拼接有誤差(如圖2a)。這種情況可採用對每幅圖分塊掃描拼接以減小圖幅間的拼接誤差。
(2)兩圖幅中公里格網線之間拼接良好,但地物拼接誤差較大(如圖2b)。這種情況僅通過對底圖進行較整以提高地物之間的接邊精度是行不通的,只能在矢量變更數據採集時通過「取中採集」的原則來減小地物拼界接差造成的不良影響。
圖2 底圖拼接誤差示意圖
4.1.5 階段性數據成果檢查
檢查階段性數據成果是否保存為最新最完整的數據,並進行異地備份。該階段數據處理過程中遇到的資料問題和重大的技術問題以及處理方法等是否進行了詳細的記載。
4.2 矢量變更數據採集階段
4.2.1 真實行政界線矢量變更數據檢查
核實真實有效的村權屬界線,嚴格核查原詳查接邊情況表,明確工作界線,達到全市無縫化是初始資料庫中最基礎環節,所有數據均按村為單位統計匯總。凡是掃描匯總後圖上村轄區總面積與村台賬的差值超過該村台賬面積1%的,必須有針對性地找出問題(村與村間不重合,多是原來所屬的行政區劃不同,接連存在爭議造成的,要求到實地核實後加以改正),並要求所有的村在列印圖上都有檢查人及審核人簽字,並蓋該鎮土管所公章認可。變更資料庫建設若不涉及行政界線調整,則可省略此步驟。
4.2.2 圖斑矢量變更數據檢查
(1)根據《技術規范》的要求,非行政區劃採集的絕對誤差必須小於0.3mm。圖斑矢量變更數據採集完成之後,要檢查其絕對誤差,對超過限差的變更數據應進行修正。因為變更藍曬圖有變形,與初始建庫所用的薄膜圖不能完全吻合,所以將2001年初始矢量數據引入到變更藍曬底圖上以後,部分矢量數據與變更藍曬底圖之間有偏差。針對該問題,在變更矢量數據採集時的處理原則是:①以2001年初始矢量數據線劃為准,盡量保持其不變,然後根據變更藍曬底圖進行矢量數據修改。②如果2001年初始矢量數據圖斑線劃與變更底圖圖斑線不吻合,則需要沿著變更圖斑線採集數據,應採用「平行位移的」辦法,數據採集時可以偏離變更底圖圖斑線,以保證變更圖斑面積盡量准確。
(2)以行政村為單位檢查圖斑與真實行政界線之間以及圖斑與圖斑之間的無縫化。①檢查變更圖斑矢量化數據的屬性是否與底圖上圖斑的屬性一致,主要是檢查變更圖斑的地類代碼輸入是否正確,圖斑編號是否與底圖一致,如果因為重號的問題改變了原來的圖斑編號,要查看是否按照作業規范的要求進行編號並做了記錄。②檢查變更過的線狀地物的分段是否與底圖一致且合理,線狀地物的寬度輸入是否正確。③檢查穿過變更圖斑的線狀地物的處理是否正確。A.道路遇到70大類的變更圖斑時一般應截斷處理,遇到其他地類一般應保留;B.溝渠遇到70大類的變更圖斑時一般應保留,遇到50類一般應截斷處理,遇到其他地類一般予以保留。
4.2.3 背景界線矢量數據檢查
因變更資料庫建設不涉及行政界線調整,故不需檢查。
4.2.4 地物矢量數據檢查
(1)根據《技術規范》的要求,非行政區劃採集的絕對誤差必須小於0.3mm,檢查時對超過限差的數據進行修改。
(2)要檢查變更地物矢量化是否有丟漏。
4.2.5 階段性數據成果檢查
(1)檢查階段性數據成果是否保存為最新最完整的數據,且進行異地備份。
(2)該階段數據處理過程中遇到的資料問題和重大的技術問題以及處理方法等是否進行了詳細的記載。
4.3 矢量變更數據入庫階段
4.3.1 矢量數據拓撲檢查
該步工作由瑞得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管理系統 RDLUS 自動完成。如果拓撲檢查有錯誤,返回進行修改,直到拓撲檢查沒有錯誤為止。
4.3.2 資料庫正確性檢查
(1)檢查變更資料庫中的權屬目錄、轄區目錄、圖斑地類、系統分類設置是否符合《技術規范》要求和荊州市實際情況。變更後的圖件首先列印出圖幅接合表,將89 幅圖幅落實到每個檢查人員,並在接合表上標明責任人後,由責任人著重檢查以下幾項內容:①本圖幅與周邊圖幅的接邊情況:圖幅每邊都由本圖幅檢查人與相鄰邊檢查人進行圖幅接邊檢查,經過核對無誤後由雙方簽字認可;②真實行政界線是否正確:根據村界處的現狀地物和背景村界的調繪情況判斷真實行政界線的位置,並檢查背景村界是否正確;③線狀地物是否丟漏:檢查是否有丟掉線狀地物完全沒有進行矢量化和線狀地物少做一段不完整現象;④線狀地物屬性錯誤:檢查農路、公路與溝渠屬性是否賦反;⑤圖斑無明顯界線的劃分是否符合現狀;⑥圖斑號與地類號是否與薄膜圖一致,圖斑的權屬單位、權屬性質是否正確;⑦兩圖核對是否有明顯跑線超標的情況等並以圖幅為單位做好記錄。檢查過程中發現變更圖紙容易出現以下四類問題:①掉漏應變更圖斑;②變更圖斑中應保留的島狀圖斑未予以保留;③應進行變更的圖斑未合並入新圖斑;④線狀地物取捨有差異。
(2)檢查資料庫運行是否正常,各種圖件是否能正常查詢出來,主要有以下圖件:①89 標准分幅圖;②320 幅村土地利用現狀圖;③19 幅鄉土地利用現狀圖;④19 幅鄉或村行政邊界圖;⑤全市行政邊界及分幅信息結合圖。
(3)按照《技術規范》所要求的各類統計報表是否能正常統計並列印出來:①2005年土地利用現狀統計台賬;②2005年土地利用現狀鄉統計簿一、二、三;③外單位面積統計表;④本村集體面積統計表;⑤村轄區面積表;⑥鄉單位面積匯總表;⑦年度變更平衡表。
(4)從資料庫中查詢出土地利用現狀標准分幅圖並輸出進行疊加檢查,檢查其是否與建庫資料標准分幅圖一致,如果有錯、漏,返回「矢量變更數據採集」階段進行數據修正,然後重新入庫。
4.3.3 計算機量算面積與變更調查量算面積的對比檢查
通過該項檢查工作,分析造成面積差異的可能原因(包括建庫資料中存在的問題和數據採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按照 《技術規范》 13.2.9 的要求 原始調查轄區總面積與計算機量算面積的誤差控制在1%以內;計算機圖幅量算面積與理論面積的相對誤差控制在0.1%以內。
(2)按照 《技術規范》 14.3.2.8 的要求 原始調查全轄區一級地類面積與計算機量算面積相對誤差超過2.5%或者詳查轄區總面積與計算機量算面積的相對誤差超過1%時,應提交補充說明。
(3)計算機量算面積與調查量算面積存在一定的差異,是由於兩者在面積量算方法和量算匯總的過程上都存在很大的不同。但不能排除數據採集過程中產生的錯誤或者誤差造成的面積差異。因此,為了查找出面積問題的真正原因所在,應將面積對比分析細化到以行政村為單位進行。
4.3.4 階段性數據成果檢查
(1)檢查輸出的鄉土地利用現狀圖和標准分幅土地利用現狀圖,看圖幅上的要素和圖面的整飾是否符合《技術規范》的要求。
(2)檢查提交的各種統計報表是否符合《技術規范》的要求。
(3)階段性數據成果是否保存為最新最完整的數據,且進行異地備份。
(4)該階段數據處理過程中遇到的資料問題和重大的技術問題以及處理方法等是否進行了詳細的記載。
5 檢查方法與程序
5.1 檢查程序
檢查流程圖如圖3所示:
圖3 變更資料庫檢查流程
5.2 檢查方法
目前,在「3 S」技術(遙感技術 RS、全球定位系統技術 GPS、地理信息系統技術GIS)未能全面推廣應用的條件下,通過以下所述手工比對和數據檢驗手段的方法能解決單純航片轉繪無法確定村級行政界線等實際問題,更能准確描述圖、數、地的現狀,確保資料庫質量。
須建立完善的質量控制體系,即三檢一驗制度。每道工序作業員首先進行自檢和互檢,然後提交專業檢查人員,關鍵環節交由國土資源局檢查,三檢合格後,方可進入下一環節。從而保證質量,避免出現較大的返工現象。
5.2.1 作業過程中的自檢和互檢
按照建庫作業流程,對於每一個數據單位的數據成果,都要按照《技術規范》的要求經過作業員自檢、項目組長檢查、數據檢查員三次檢查,無誤後才能保存為階段性數據成果,提交技術人員檢查。
5.2.2 列印、輸出相關圖形數據進行圖形套合檢查
通過矢量數據採集階段對數據的檢查修正處理,矢量數據與變更資料的一致性已經基本得到保證,但是並不能保證在數據採集過程中無任何錯誤或者誤差,應列印輸出標准分幅圖進行疊加檢查,進一步排查錯誤。
(1)資料庫建立完成後,查詢出每一個村、鄉土地利用現狀圖、標准分幅現狀圖疊加變更底圖進行檢查。
(2)列印出標准分幅土地利用現狀圖,與用於建庫的變更藍曬圖進行重疊檢查。
檢查方法是:用透明的硫酸紙列印出89幅標准分幅圖,套合變更藍曬標准分幅圖檢查,檢查方案如下:①村界檢查。全面核實村界與相鄰單位的位置,確保村界的准確性;每個鄉鎮針對村界若有變化或台賬面積與計算機量算面積相差較大的情況須做出相應的說明。②圖斑檢查。嚴格依據台賬、2005年變更藍曬工作底圖與列印出的檢查圖對照檢查。注意圖斑號是否相符、地類代碼是否正確;圖斑變更是否無錯誤無遺漏;按新的地類代碼進行轉換的情況等,特別涉及原50地類的圖斑。③線狀地物檢查。對照2005年變更圖查看有無漏繪或寬度未標注等情況。特別是針對發生變更的圖斑,各鄉鎮了解實地情況的檢查人員要注意變更後圖斑內的線狀地物情況,是否該線狀地物仍然存在,另外要在圖面上交代清楚線狀地物的地類、寬度等。④檢查發現的其他有關問題及處理意見。對發現的錯誤首先要在列印的檢查圖上以村為單位編號並註明是什麼樣的錯誤,並簽字確認;其次要將所有錯誤以村為單位匯總後認真填寫在鄉鎮變更檢查錯誤匯總表上,存檔備查。
要求以鄉鎮為單位,每個村說明檢查責任人和檢查情況,並對所發現的問題提出修改意見。如實填報內容,由區(分)局負責人簽字確認。
5.2.3 通過面積對比分析進行檢查
將資料庫管理系統RDLUS統計得到的面積成果與建庫資料中的面積成果進行對比、分析,盡可能從中找出引起面積差異的問題所在。通過這種方式,可有效地檢查出諸如權屬性質錄入、權屬單位錄入、地類輸入等錯誤。
(1)對每個行政村的2005年詳查面積與計算機統計面積進行對比分析,面積差異較大的,排查原因。
(2)2005年詳查統計的國有/集體面積與計算機統計的國有/集體面積不吻合的,對照台賬資料,對矢量數據進行修正,盡量保持矢量數據與原始數據的一致性。
6 檢查結論和成果
6.1 資料庫圖形部分
(1)建成資料庫的圖形部分覆蓋了整個荊州市轄區,共89 幅標准分幅圖,應無遺漏,數據完整。
(2)標准分幅土地利用現狀圖與矢量化底圖疊加檢查,數據採集應無遺漏、無嚴重跑線現象,符合《技術規范》的限差要求。
(3)輸出的標准分幅圖圖面要素應符合《技術規范》的要求。
(4)鄉、村土地利用現狀圖圖面要素和整飾應符合《技術規范》的要求。
(5)圖斑變更應正確,無遺漏。
6.2 資料庫屬性部分
(1)資料庫中各圖形要素的屬性應輸入完整。
(2)各項計算機統計面積與2005年變更調查面積的差異應在《技術規范》要求的限差范圍以內。
(3)系統應能正確輸出要求的各項統計報表。
(4)資料庫文件在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管理系統 RDLUS 中應運行正常。
6.3 檢查成果資料
(1)89幅標准分幅圖的圖例簿及其補充材料。
(2)變更圖斑矢量化記錄表。
(3)各種台賬面積與計算機匯總面積對比分析表(市區兩級轄區匯總面積對比、地類面積對比、變更圖斑台賬面積與計算機面積對比)。
(4)兩套標准分幅檢查圖。
7 成果應用
檢查成果所形成的數字、圖表和有關資料對土地數量、質量、分布、權屬和利用狀況及動態變化,進行了全面記載、整理和分析,可直接實現土地行政管理中最基礎的土地統計功能。
其具體的應用可通過在土地更新調查中常見的建設用地增加而耕地只減少的成因實例予以說明:
(1)耕地面積更新調查數比年度變更數減少 原因在於違法用地及歷年變更調查遺漏的建設用地因未在年度變更調查中統計,而仍視同為耕地,但在更新調查數據檢查工作中按建設用地進行調查統計予以糾正。
(2)建設用地更新調查數比年度變更數增加 原因在於歷年違法用地及歷年積累的變更調查漏查的建設用地未在年度變更調查進行變更統計,而在更新調查數據檢查工作中均進行調查統計予以更正。
其應用技術還可廣泛應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土地動態監察等土地宏觀調控管理工作。
應用資料庫檢查技術進行更新調查是目前較科學且可行的技術手段,可提高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基數的准確性和確保土地利用現狀的現勢性。
資料庫檢查技術為國土資源管理,特別是地籍管理等基礎業務性工作創造了新的發展機遇,促使國土管理技術發生質的飛躍,以往傳統的技術手段正逐步被新興的信息系統技術所代替。特別是現狀庫與規劃庫之間的同步互動在土地更新調查與管理上的應用,已成為國土資源管理手段上的新熱點,將更大程度地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務於經濟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