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人工智慧產業化的應用
『壹』 人工智慧的主要研究領域和應用領域有哪些
主要是復在 自然語言制處理 圖像處理 數據挖掘 這幾個方面有深入。
最基本的就是 機器學習 這個人工智慧領域
應用的話 機器人算半個,具體可以參考Rodney Brooks結構。
主要還是數據挖掘,人工智慧在國外比較偏重於信息學科
『貳』 人工智慧的主要應用領域有哪些
它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
『叄』 人工智慧是什麼有哪些跟人工智慧相關的產業
網路
人工智慧
3.7萬 4'15"
人工智慧會毀滅人類嗎?
1.7萬 6'
人工智慧會取代人類嗎
2.6萬 3'22"
AlphaGo三連勝,AI真能取代人類了嗎?
7636 5'1"
人工智慧
權威
本詞條由「科普中國」網路科學詞條編寫與應用工作項目審核
多義項
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 更多義項
人工智慧,英文縮寫為AI。它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 人工智慧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它企圖了解智能的實質,並生產出一種新的能以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該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人工智慧從誕生以來,理論和技術日益成熟,應用領域也不斷擴大,可以設想,未來人工智慧帶來的科技產品,將會是人類智慧的「容器」。
人工智慧是對人的意識、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人工智慧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樣思考、也可能超過人的智能。
人工智慧是一門極富挑戰性的科學,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必須懂得計算機知識,心理學和哲學。人工智慧是包括十分廣泛的科學,它由不同的領域組成,如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等等,總的說來,人工智慧研究的一個主要目標是使機器能夠勝任一些通常需要人類智能才能完成的復雜工作。但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對這種「復雜工作」的理解是不同的。
『肆』 人工智慧的發展概況
探討人工智慧,就要回答什麼是智能的問題,綜合各類定義,智能是一種知識與思維的合成,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的一種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對於人工智慧,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溫斯頓教授提出「人工智慧就是研究如何使計算機去做過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斯坦福大學人工智慧研究中心尼爾遜教授提出「人工智慧是關於知識的學科――怎樣表示知識以及怎樣獲得知識並使用知識的科學」。綜合來看人工智慧是相對人的智能而言的。其本質是對人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是人的智能的物化。是研究、開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
(一)感知、處理和反饋構成人工智慧的三個關鍵環節
人工智慧經過信息採集、處理和反饋三個核心環節,綜合表現出智能感知、精確性計算、智能反饋控制,即感知、思考、行動三個層層遞進的特徵。
智能感知:智能的產生首先需要收集到足夠多的結構化數據去表述場景,因此智能感知是實現人工智慧的第一步。智能感知技術的目的是使計算機能 「聽」、會「看」,目前相應的計算機視覺技術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均已經初步成熟,開始商業化嘗試。
智能處理:產生智能的第二步是使計算機具備足夠的計算能力模擬人的某些思維過程和行為對分析收集來的數據信息做出判斷,即對感知的信息進行自我學習、信息檢索、邏輯判斷、決策,並產生相應反映。具體的研究領域包括知識表達、自動推理、機器學習等,與精確性計算及編程技術、存儲技術、網路技術等密切相關,是大數據技術發展的遠期目標,目前該領域研究還處於實驗室研究階段,其中機器學習是人工智慧領域目前熱度最高,科研成果最密集的領域。
智能反饋:智能反饋控制將前期處理和判斷的結果轉譯為肢體運動和媒介信息傳輸給人機交互界面或外部設備,實現人機、機物的信息交流和物理互動。智能反饋控制是人工智慧最直觀的表現形式,其表達能力展現了系統整體的智能水平。智能反饋控制領域與機械技術、控制技術和感知技術密切相關,整體表現為機器人學,目前機械技術受制於材料學發展緩慢,控制技術受益於工業機器人領域的積累相對成熟。
(二)深度學習是當前最熱的人工智慧研究領域
在學術界,實現人工智慧有三種路線,一是基於邏輯方法進行功能模擬的符號主義路線,代表領域有專家系統和知識工程。二是基於統計方法的仿生模擬的連接主義路線,代表領域有機器學習和人腦仿生,三是行為主義,希望從進化的角度出發,基於智能控制系統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研究擬人的智能控制行為。
當前,基於人工神經網路的深度學習技術是當前最熱的研究領域,被Google,Facebook,IBM,網路,NEC以及其他互聯網公司廣泛使用,來進行圖像和語音識別。人工神經網路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步,科學家不斷優化和推進演算法的研究,同時受益於計算機技術的快速提升,目前科學家可以利用GPU(圖形處理器)模擬超大型的人工神經網路;互聯網業務的快速發展,為深度學習提供了上百萬的樣本進行訓練,上述三個因素共同作用下使語音識別技術和圖像識別技術能夠達到90%以上的准確率。
(三)主要發達國家積極布局人工智慧技術,搶占戰略制高點。
各國政府高度重視人工智慧相關產業的發展。自人工智慧誕生至今,各國都紛紛加大對人工智慧的科研投入,其中美國政府主要通過公共投資的方式牽引人工智慧產業的發展,2013財年美國政府將22億美元的國家預算投入到了先進製造業,投入方向之一便是「國家機器人計劃」。
在技術方向上,美國將機器人技術列為警惕技術,主攻軍用機器人技術,歐洲主攻服務和醫療機器人技術,日本主攻仿人和娛樂機器人。
現階段的技術突破的重點一是雲機器人技術,二是人腦仿生計算技術。美國、日本、巴西等國家均將雲機器人作為機器人技術的未來研究方向之一。伴隨著寬頻網路設施的普及,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不斷發展,未來機器人技術成本的進一步降低和機器人量產化目標實現,機器人通過網路獲得數據或者進行處理將成為可能。目前國外相關研究的方向包括:建立開放系統機器人架構(包括通用的硬體與軟體平台)、網路互聯機器人系統平台、機器人網路平台的演算法和圖像處理系統開發、雲機器人相關網路基礎設施的研究等。
由於深度學習的成功,學術界進一步沿著連接主義的路線提升計算機對人腦的模擬程度。人腦仿生計算技術的發展,將使電腦可以模仿人類大腦的運算並能夠實現學習和記憶,同時可以觸類旁通並實現對知識的創造,這種具有創新能力的設計將會讓電腦擁有自我學習和創造的能力,與人類大腦的功能幾無二致。在2013年初的國情咨文中,美國總統奧巴馬特別提到為人腦繪圖的計劃,宣布投入30億美元在10年內繪制出「人類大腦圖譜」,以了解人腦的運行機理。歐盟委員會也在2013年初宣布,石墨烯和人腦工程兩大科技入選「未來新興旗艦技術項目」,並為此設立專項研發計劃,每項計劃將在未來10年內分別獲得10億歐元的經費。美國IBM公司正在研究一種新型的仿生晶元,利用這些晶元,人類可以實現電腦模仿人腦的運算過程,預計最快到2019年可完全模擬出人類大腦。
(四)高科技企業普遍將人工智慧視為下一代產業革命和互聯網革命的技術引爆點進行投資,加快產業化進程。
谷歌在2013年完成了8 家機器人相關企業的收購,在機器學習方面也大肆搜羅企業和人才,收購了DeepMind和計算機視覺領軍企業Andrew Zisserman,又聘請DARPA原負責人 Regina Dugan負責顛覆性創新項目的研究,並安排構建Google基礎演算法和開發平台的著名計算機科學家Jeff Dean轉戰深度學習領域。蘋果2014 年在自動化上的資本支出預算高達110 億美元。蘋果手機中採用的Siri智能助理脫胎於美國先進研究項目局(DARPA)投資1.5億美元,歷時5年的CALO( Cognitive Assistant that Learns and Organizes)項目,是美國首個得到大規模產業化應用的人工智慧項目。Amazon計劃在2015 年能夠使用自己的機器人飛行器進行快遞服務。韓國和日本的各家公司也紛紛把機器人技術移植到製造業新領域並嘗試進入服務業
(五)人工智慧的實際應用
人工智慧概念從1956年提出,到今天初步具備產品化的可能性經歷了58年的演進,各個重要組成部分的研究進度和產品化水平各不相同。人工智慧產品的發展是一個漸進性的過程,是一個從單一功能設備向通用設備,從單一場景到復雜場景,從簡單行為到復雜行為的發展過程,具有多種表現形式。
人工智慧產品近期仍將作為輔助人類工作的工具出現,多表現為傳統設備的升級版本,如智能/無人駕駛汽車,掃地機器人,醫療機器人等。汽車、吸塵器等產品和人類已經有成熟的物理交互模式,人工智慧技術通過賦予上述產品一定的機器智能來提升其自動工作的能力。但未來將會出現在各類環境中模擬人類思維模式去執行各類任務的真正意義的智能機器人,這類產品沒有成熟的人機介面可以借鑒,需要從機械、控制、交互各個層面進行全新研發。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您哦
『伍』 人工智慧和量子技術在國內外發展現狀如何
目前人工智慧和量子科技在國內外的發展都算是如火如荼,其中,中國對於量子論的鑽研更深入一些;而海外的知名科技龍頭企業谷歌公司,對人工智慧領域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未來,我們或許就會用這兩大法寶,徹底改變科技時代,打開另一個天地的大門。
我們都知道,時至今日,人類已經在現代科學的道路上取得了無數成就和突破,物理學,生物學,醫學上的進步,都是無有時歇,有目共睹。同時,前沿科學界最熱門的兩大領域,莫過於人工智慧和量子力學了;
因此,可以說,這兩大方向,都是我們未來的康莊大道。
『陸』 人工智慧的應用前景如何
據統計,2010年全球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領域獲得的風險投資還不足5億美元,而2017年這一領域的投資額已經超過108億美元。2017年因此也被稱為世界人工智慧「元年」。
此外,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截至2017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有2.4億,占總人口的17.3%,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1.6億人,占總人口的11.4%。我國社會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勞動力紅利將消失,而人工智慧可以作為新的生產要素,彌補勞動力比例的不足。
『柒』 人工智慧產業將尋求哪三方面的突破
未來將扎實推進理論發展,加強新技術整合能力
如今,「智能+」社會已步步臨近,社會各界也正積極勾勒未來社會圖景。國外人工智慧巨頭動作不斷,在基礎技術、應用領域方面都有諸多突破,可以總結為三點:基礎研究能力強、跨界創新密集、人才紅利持續發揮。
第一步,到2020年,人工智慧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人工智慧產業進入國際第一方陣,成為我國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第二步,到2025年,人工智慧基礎理論實現重大突破、技術與應用部分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人工智慧產業進入全球價值鏈高端,成為帶動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智能社會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到2030年,人工智慧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我國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慧創新中心,人工智慧產業競爭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專家認為,要想讓機器人滲透到人們生活,真正實現智能社會,一定要把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好,建立知識庫、大資料庫、面向各類具體問題的智能系統等。「這不僅要有技術,還涉及整個社會體系、服務體系和治理體系等。」業內人士呼籲,要加快機器人向各領域的應用,實現人機協調、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營造有利於機器人發展的良好生態。
瑞銀研究報告顯示:至2030年AI每年將為亞洲貢獻經濟價值高達1.8萬億至3.0萬億美元,將對金融服務、醫療保健、製造、零售和交通等行業產生巨大影響。這些行業加起來,相當於目前亞洲GDP的三分之二。
據統計,2000至2016年,中國人工智慧企業數量累計增長1477家,融資規模達27.6億美元。其中,2014至2016年三年是中國人工智慧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這三年裡新增的人工智慧企業數量占累計總數的55.38%。另據艾瑞咨詢公開數據,中國人工智慧產業規模2016年已突破100億元。
面對優勢,還需戒驕戒躁;面對補足,還需踏實補強;我國應在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的浪潮中爭當「弄潮兒」。
未來已來,當時代的鍾聲緩緩敲響,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是最難掌控但必須面對的不確定性因素之一,抓住了就是機遇,抓不住就是挑戰,必須在日新月異的科技大變革中、在國際合作與競爭的征程中加速前進。
『捌』 人工智慧在生活中應用的例子
1、虛擬個人助理
Siri,GoogleNow和Cortana都是各種渠道(iOS,Android和WindowsMobile)上的智能數字個人助理。
總歸,當你用你的聲響提出要求時,他們會協助你找到有用的信息;你能夠說「最近的我國飯館在哪裡?」,「今日我的日程安排是什麼?」,「提醒我八點打電話給傑里」,幫手會經過查找信息,轉播手機中的信息或發送指令給其他應用程序。
人工智慧在這些應用程序中十分重要,由於他們搜集有關懇求的信息並運用該信息更好地辨認您的言語並為您供給適合您偏好的結果。
微軟標明Cortana「不斷了解它的用戶」,而且終究會開展出猜測用戶需求的能力。虛擬個人助理處理來自各種來歷的許多數據以了解用戶,並更有效地協助他們組織和跟蹤他們的信息。
2、視頻游戲
事實上,自從第一次電子游戲以來,視頻游戲AI現已被運用了很長一段時間-人工智慧的一個實例,大多數人可能都很熟悉。
可是AI的復雜性和有效性在曩昔幾十年中呈指數級添加,導致視頻游戲人物了解您的行為,呼應刺激並以不行預知的方法做出反應。2014年的中心地球:魔多之影關於每個非玩家人物的個性特徵,他們對曩昔互動的回想以及他們的可變方針都特別有目共睹。
「孤島驚魂」和「使命呼喚」等第一人稱射擊游戲或許多運用人工智慧,敵人能夠剖析其環境,找到可能有利於其生存的物體或舉動;他們會點贊保護,查詢聲響,運用側翼演習,並與其他AI進行溝通,以添加取勝的時機。
就AI而言,視頻游戲有點簡略,但由於職業巨大的商場,每年都在投入許多精力和資金來完善這種類型的AI。
3、在線客服
現在,許多網站都提供用戶與客服在線聊天的窗口,但其實並不是每個網站都有一個真人提供實時服務。在很多情況下,和你對話的僅僅只是一個初級AI。大多聊天機器人無異於自動應答器,但是其中一些能夠從網站里學習知識,在用戶有需求時將其呈現在用戶面前。
最有趣也最困難的是,這些聊天機器人必須擅於理解自然語言。顯然,與人溝通的方式和與電腦溝通的方式截然不同。所以這項技術十分依賴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一旦這些機器人能夠理解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中所包含的實際目的,那麼很大程度上就可以用於代替人工服務。
4、購買預測
如果京東、天貓和亞馬遜這樣的大型零售商能夠提前預見到客戶的需求,那麼收入一定有大幅度的增加。亞馬遜目前正在研究這樣一個的預期運輸項目:在你下單之前就將商品運到送貨車上,這樣當你下單的時候甚至可以在幾分鍾內收到商品。
毫無疑問這項技術需要人工智慧來參與,需要對每一位用戶的地址、購買偏好、願望清單等等數據進行深層次的分析之後才能夠得出可靠性較高的結果。
雖然這項技術尚未實現,不過也表現了一種增加銷量的思路,並且衍生了許多別的做法,包括送特定類型的優惠券、特殊的打折計劃、有針對性的廣告,在顧客住處附近的倉庫存放他們可能購買的產品。
這種人工智慧應用頗具爭議性,畢竟使用預測分析存在隱私違規的嫌疑,許多人對此頗感憂慮。
5、音樂和電影推薦服務
與其他人工智慧系統相比,這種服務比較簡單。但是,這項技術會大幅度提高生活品質的改善。如果你用過網易雲音樂這款產品,一定會驚嘆於私人FM和每日音樂推薦與你喜歡的歌曲的契合度。
從前,想要聽點好聽的新歌很難,要麼是從喜歡的歌手裡找,要麼是從朋友的歌單里去淘,但是往往未必有效。喜歡一個人的一首歌不代表喜歡這個人的所有歌,另外有的時候我們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會喜歡一首歌、討厭一首歌。
而在有人工智慧的介入之後,這一問題就有了解決辦法。也許你自己不知道到底喜歡包含哪些元素的歌曲,但是人工智慧通過分析你喜歡的音樂可以找到其中的共性,並且可以從龐大的歌曲庫中篩選出來你所喜歡的部分,這比最資深的音樂人都要強大。
電影推薦也是相同的原理,對你過去喜歡的影片了解越多,就越了解你的偏好,從而推薦出你真正喜歡的電影。
(8)國外人工智慧產業化的應用擴展閱讀
人工智慧應用領域
機器翻譯,智能控制,專家系統,機器人學,語言和圖像理解,遺傳編程機器人工廠,自動程序設計,航天應用,龐大的信息處理,儲存與管理,執行化合生命體無法執行的或復雜或規模龐大的任務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機器翻譯是人工智慧的重要分支和最先應用領域。不過就已有的機譯成就來看,機譯系統的譯文質量離終極目標仍相差甚遠;而機譯質量是機譯系統成敗的關鍵。
中國數學家、語言學家周海中教授曾在論文《機器翻譯五十年》中指出:要提高機譯的質量,首先要解決的是語言本身問題而不是程序設計問題;單靠若干程序來做機譯系統,肯定是無法提高機譯質量的。
另外在人類尚未明了大腦是如何進行語言的模糊識別和邏輯判斷的情況下,機譯要想達到「信、達、雅」的程度是不可能的。智能家居之後,人工智慧成為家電業的新風口,而長虹正成為將這一浪潮掀起的首個家電巨頭。
長虹發布兩款CHiQ智能電視新品,主打手機遙控器、帶走看、隨時看、分類看功能 。
『玖』 國外新技術在影視產業中的應用
CG技術在現代電影工業中的運用
--------------------------------------------------------------------------------
http://arts.tom.com 2004年12月22日12時46分來源:藝術當代汪開慶 梁亮
一 導 言
新媒體藝術是一種以「光學」媒介和電子媒介為基本語言的新藝術門類,它建立在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基礎之上。新媒體藝術說白了就是數碼藝術,其表現手段主要為電腦圖形圖像(computer graph),許多業內人簡稱為「CG」。新媒體藝術與錄像、計算機、網路、數字技術等最新科技成果相結合深入到了現代藝術的各個領域中,其中最為我們所熟識的便是CG在現代電影工業中的運用。在這里以現代電影工業為例,探討一下新媒體藝術在現代電影工業中的發展概況。
從1950年代開始,電視的出現已經從某種程度上讓好萊塢電影行業不得不進入 「大片」時代。當人們可以和家人一起看或溫情脈脈或懸念迭起的電視情節劇的時候,電影便出現了某種程度的生存危機。以美國為例,進入1980年代以來,好萊塢電影經歷了一次深刻的變革——從「敘事的電影」轉向了「景觀的電影」,尤其是用數字技術營造出來的視覺奇觀幾乎成了好萊塢這些年佔領全球市場的制勝法寶。CG數字技術(包括虛擬影像合成技術和數字合成技術)破天荒地把許多原來表現不了的題材變成了可能。它所帶來的無限可能性不僅推動了劇情的發展,還促使導演將更加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搬上了銀幕,更為重要的是,它為好萊塢的電影公司帶來了不計其數的財富。從此,好萊塢便將CG這一制勝的法寶廣泛地運用於各種大場面、大製作中,來營造視覺奇觀,並成就了其以一貫之的「大片」之路。
奧斯卡(美國電影科學和藝術學院獎)從1960年代起開始設立「最佳影視效果獎」,這個獎項在很大程度上激勵了CG技術在電影中的應用與推廣。自1980年代以來,每部獲得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的影片,幾乎都是在CG技術上有重大突破的作品。
二 美國「大片」與CG技術
數字技術為核心的新媒體藝術在一定的程度上成為了現代電影工業挽救其生存,並且使其能在與電視業的競爭中獲取勝利的法寶,CG技術也隨著「大片」時代的深入發展在現代電影工業中大放異彩。
以美國為例,瀏覽一下CG技術(包括虛擬影像合成技術和數字合成技術)在好萊塢「大片」中的發展歷程。
1968年,導演 Stanley Kubricp拍攝的《2001太空漫遊》就首先嘗試運用了CG技術。當時就有人評價它就像一座金字塔,宏偉、神秘,甚至不知所雲,它違反了幾乎所有電影學院奉為神聖的原理,傳統的劇情、人物、台詞在這里變得無足輕重,而特效、畫面和音樂佔了主導地位。而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則對這部影片稱贊道:「我第一次看到這部影片時,我覺得這不是一部電影,它將改變電影的形式。」
1982年,喬治。盧卡斯製作的《星際迷航記2》,標志著計算機動畫開始正式進入電影娛樂業。該片60秒的特技在當時開創了CG電影史上的許多的第一——包括開發逼真的火焰演算法,創造虛擬山脈和海岸線的分形幾何方程式等等。在這部片具有深遠的影響力,CG技術第一次被作為注意力的中心。
同年,迪斯尼的《TRON》(《電子世界爭霸戰》)公映,該片被公認為是「開創了CG製作電影的新紀元」,而且無數CG行業的先驅者都是受這部影片的影響而進入CG領域的。
《電子世界爭霸戰》的票房慘敗使好萊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敢再涉足CG,直到《深淵》的誕生。詹姆斯▪卡麥隆在ILM的幫助下,第一次用計算機創造出了一種栩栩如生的虛擬海底生物,它可以像水一樣自由變形,甚至可以具有人臉和人手的形狀,這種逼真的虛擬生物除了CG之外,無法用任何其他手段完成。這一驚人的視覺效果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之後,好萊塢附近冒出了很多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數字製作工作室,CG技術也大量應用的電影製作中。另外,還有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海底異形的形象為卡麥隆帶來了下一部更為經典的卡通形象——T1000。
1991年的《終結者2》,是第一部大規模運用CG技術改良的傳統電影,包括40多個計算機生成鏡頭,T1000能從熔融的金屬中幻化成真人!他的手可以逐漸變長,變成利劍,他的臉部被炸成爛鐵後還能自動癒合;普通的地板磚能緩緩的隆起,生生的變成了真人!除了最終的真實演員,中間過程全部由計算機生成。自由變形的T1000已經成為了科幻電影史上的經典形象。
1994年的《阿甘正傳》,阿甘與肯尼迪總統的「歷史性」的握手已經成為了技術融為敘事的經典範例而被人們津津樂道。ILM將肯尼迪的形象從資料片中摳下來,與阿甘的藍幕表演鏡頭合成,再將兩人的手進行圖像修改,使之握在一起。肯尼迪的口型也是經過唇形同步數字處理。為了使畫面更加真實可信,拍攝阿甘的表演時,膠片的對比度、光度、粒子的粗細度、以及焦距的選擇與總統的記錄片總是保持一致。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由1000多名群眾演員出演的反越戰的示威場面,被復製成有5萬人參加的浩大規模,可謂是CG技術所創造的一大奇觀!
1997年的《泰坦尼克號》相信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兩億五千萬美圓的製作預算,在特效上的開支(包括泰坦尼克號的模型、CG、水下攝影)幾乎佔到了一半。但是這場豪賭以大獲全勝告終。10億多美元的收入使其成為了電影史上的最賺錢的影片,還捧回了包括最佳影片獎在內的11座奧斯卡獎杯。該片記錄至今無人能破。
2001年至2003年,托爾金的曠世巨作《魔戒三部曲》取材於20世紀最具想像力的同名小說,該書被全球數以百萬計的忠實讀者視為史上最偉大的冒險故事,而導演彼得▪傑克遜把《魔戒三部曲》改編成了電影,成為20世紀最豪華的電影盛宴。據稱早在1978年,就曾經有一位名叫拉爾夫。巴什克的拍過電影版的《魔戒》,但是由於當時的技術水平有限而不得不流產,《魔戒》使蘇格蘭的特效公司Wata Digital一舉成名。三部曲的特效幾乎都是由Weta設計完成的(在後期製作中,由於要趕進度,美國的Digital domain和澳洲的Animal logic及其他的一些後期製作團隊也加入了後期製作的行列)。僅第一部就有560個特效鏡頭,包括10萬個人物合成在一起的鏡頭和由計算機生成的斯麥哥,在人員配置和分配方面,Weta派出了120名精兵強將,並將其分為奇幻生物、特效、化妝、盔甲及武器、微縮模型、模型特效六個小組,各司其職,以使影片中的綜合視覺效果盡善盡美。
從以上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新媒體藝術家在整個電影創作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可是在另一方面新媒體藝術家往往又在創作過程中的大多數時間里,都是在扮演著工程師的角色。因此,在大多數人的觀念中都不大願意承認他們為藝術家,有人說這種技術會毀了電影本質,有人說它已經侵蝕了觀者的思考空間。
其實這種說法是片面的。我們可以從新媒體藝術產生的歷史因素來分析這個問題並找到答案。
20世紀早期出現的未來主義、達達主義、以技術運用為核心的結構主義和以表現弗洛伊德的潛意識思想為主的超現實主義都為新媒體藝術的產生打下了堅實的藝術實踐基礎。
未來主義者們試圖尋找一種與形式因素對等的表達方式來表現藝術和科學相結合的美學,未來主義主張在畫面中營造動感,表現力量與速度。我們可以從巴拉的《路燈——光的研究》、《鏈子上的一條狗》以及波丘尼的雕塑《跨大步的人》中看到這一藝術理念的完美呈現。
在俄國的結構主義的藝術實踐中,塔特林(Viadimir Tathin)認為,現代社會的藝術家應該是合格的機械師和工程師,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成為現代工業社會的藝術家。
受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學說影響的超現實主義者,是一群醉心於尋覓夢幻的藝術家,他們感興趣的是發現和展現無意識的心態,使想像力獲得自由,並試圖突破符合邏輯與實際的現實觀念,把現實觀念與本能、潛意識和夢的經驗相糅合,以達到一種絕對的和超現實的情景。因此在超現實主義者的繪畫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那種獨特的造型和奇異的夢幻意境的藝術語言。從超現實藝術大師達利的《記憶的永恆》、《內戰的預感》中,我們就可以從中看到了這一藝術理念的完美體現。
20世紀後期,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日益提高,迎來了CG為標志的第四次工業革命,這些藝術流派的重心由「機器美學」和機械性藝術轉向電子性藝術,以及綜合行為、舞台、繪畫、音樂、身體的互動媒介藝術,藝術的表達方式亦隨之走向了多元化。而CG技術在現代電影工業中的運用則是上述幾個藝術流派在現代社會中的電影工業領域中藝術語言和藝術理念的延續,只不過其藝術語言及藝術理念的表達載體不再僅僅局限於現成品藝術、身體藝術等,他們還可以有一種新的選擇——新媒體藝術。
新媒體藝術的出現,以及CG技術在現代電影工業中的大量運用,並不能片面地說CG技術會毀掉電影,或是限制了觀者的思考空間。而相反地CG技術在現代電影工業中的輔助運用,更能夠使電影藝術的表現臻於完善完美,更富藝術的張力和生命力。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CG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它所賦予電影的視覺效果越來越強烈。因此,當前擺在所有CG人面前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在影片中平衡藝術與技術的因素,以達到商業與藝術的最佳契合點,這也是CG人今後需要繼續努力探索和解決的問題。以下我便以美國現代電影工業中的兩個例子來與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新媒體CG技術在這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首先在《泰坦尼克號》中,主流電影的製作方式正在發生著一定程度的革命性變化,同時它也向人們展示了CG在影片中一個更加重要的應用方向——「看不見的特效」,CG技術與演員的表演之間是無縫的,人們甚至不知道自己正在看著一個CG的特效。比如經常被提起的一個鏡頭,傑克站在船頭高呼「我是世界之王」(I am the king of the world),藍天大海之間,鏡頭從傑克的身上拉出泰坦尼克號的全景,觀眾恐怕很難想像光就這一個鏡頭就是由200個畫面合成的。導演卡麥隆曾提到,「用了這么大量的CG特效,無非是為了讓觀眾產生一種在船上的『現場感』,從而體驗到泰坦尼克號在首航時夢一般的輝煌和毀滅時難以言喻的悲哀。」對於CG技術應用而言,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次轉變——CG技術可以營造的不僅僅是奇觀,還可以是情感。
2000年《角鬥士》,1億美元是夢工廠成立以來的最大的手筆,但是《角鬥士》卻是以一種毫不張揚的方式將CG合成特技融入影片中,將一曲英雄的悲歌演繹得殘酷悲壯又如泣如訴。當我們看到恢宏龐大的古羅馬競技場上萬眾歡騰的場面時,恐怕不會想到其中用了多少特效,當我們看到斑駁猛虎攻擊羅素▪克洛時,會感到真實的恐懼。該片的主要製作公司之一Mill稱自己的最大驕傲就是:「觀眾根本看不出來我們的工作,但是他們被感動了。」新媒體CG技術所達到的「看不見的特效」,以及CG技術與演員的表演之間天衣無縫的結合,無疑都是向人們說明了一個結論——藝術與技術之間不存在誰會取代誰或是誰毀掉誰的問題,他們是可以共同存在並且達到一個共同繁榮的關系的。
三 剛起步的中國「大片」
縱觀新媒體藝術及CG技術在西方電影工業中的發展,再重新審視一下新媒體藝術及CG技術在我國電影工業中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新媒體藝術在中國被忽略了。中國人自己的大片在哪裡?第一個浮現在腦海中的大概是前不久熱鬧一時的《天地英雄》,再往前數,《英雄》也可以算一部,但那是國外做的,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中國大片」,而去年號稱「中國高科技電影的扛鼎之作」的《極地營救》票房慘淡,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大片」的實力薄弱。
中國的CG特效在國產電影中正式登場應該是從1995年周曉文指導的《秦頌》開始的,這是一部製作精良、場面恢弘、明星薈萃的歷史大片,其中氣勢龐大的阿房宮就是由計算機製作完成的。據稱,為了拍這部片子,周曉文曾親自前往好萊塢考察計算機合成技術。
1996年,珠達電腦公司投資一億元,拍攝大型電腦特技影片《大鬧天宮》,導演張建亞也因此成為中國第一位CG電影導演。但是由於當時演員與技術之間的矛盾、資金、技術、團隊合作等方面的問題,導致了《大鬧天宮》的最終流產,而上千萬元的經濟損失更拖垮了中國最大的、第一個民營電腦動畫公司。《大鬧天宮》的失敗更「嚇」倒了很大的一批投資商,使他們很長一段時間之內不敢再涉足這類「高成本」電影。
1999年是中國CG電影史上相當重要的一年,一批敏感的電影導演,出於各自的目標,開始嘗試在自己的影片中應用CG技術。張建亞首當其沖,距離《大鬧天宮》流產的四年後,這位被媒體成為「電腦頑童」的導演在《緊急迫降》20多分鍾的特技鏡頭中,使用了5分鍾的三維動畫影像,以及大量的模型與數字處理相結合的影像,創造了波音飛機空難危機的奇觀效果;王瑞在《沖天飛豹》中,用CG技術想像了中國的新型戰機,並用了180多個三維動畫鏡頭表現了高難度的戰機飛翔動作;還有《橫空出世》、《大戰寧滬杭》等。
但是我們不得不注意到,這些影片基本上集中在「主旋律電影」,由國家投入巨資進行製作,並非從市場的需求出發的,而且從票房來說也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來說,CG技術的應用,在這段時間內也只是對國際高科技潮流的回應,而國產電影距離真正運用數碼科技來創作、製作,仍然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2001年,國內的CG人一定不會忘記中國的第一部數字電影短片——《青娜》》。5分鍾的短片、200萬人民幣的製作費用,在國外也許根本不算什麼,但是在2001年的中國算是大製作了。號稱「第一部數字電影短片」和「中國的第一個虛擬偶像」的《青娜》在圈內很是熱鬧了一陣子,可是還未等到《青娜》與觀眾們見面,《青娜》就捲入了投資商們的官司中。
「《青娜》每分鍾的製作費用為40萬,不及國外的4%,製作時間僅有3個月,不及國外影片的創意時間。」這是《青娜》當年的宣傳口號,現在回頭來看,卻讓我們不得不反思——問題到底出在哪裡?我們的症結真的只是錢嗎?
2002年的《極地營救》是張建亞的第三部CG電影,「災難冒險動作」加「數字特效」加「當紅明星」,可謂比足了好萊塢大片的模式來做。上影為此專門給劇組配備了國內第一台數字攝影機,邀請了國內唯一的國家重點電腦圖像圖形研究室的專家教授加盟,力爭將該片的視覺效果作到國內領先、國際一流。全片製作耗時半年多,上影數碼共40人參與製作,主要三維軟體是Maya,,後期使用Inferno、Flame、Shake等。全片共耗資2000萬人民幣,有300多個鏡頭(佔全劇鏡頭的40%)鏡頭採用了電腦特技(40分鍾),光這40分鍾的特效便耗掉了1000萬元。而且據稱該片製作涉及了許多國內數字特技製作從未使用過的先進技術,如三維人體掃描、動態捕捉、大型的粒子特效等。可是盡管如此,張建亞也不否認《極地營救》還存在很多缺陷,而其中的特技難以媲美好萊塢的災難片。對此他解釋說:「我們現在還是起步摸索階段。好比油鍋起來了,要做飯了,還沒醬油。這里的醬油就是技術問題、軟體和軟體技術升級等一系列問題。」事實上,情節上的某些漏洞和不合理,技術方面的一些硬傷終於沒能挽回票房慘淡的結局。
下半年的《英雄》,是中國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商業片,耗資3000萬美金,收回2億美金,該片無論從氣勢、規模、製作手法上來看都堪稱國內領先、國際一流。但是遺憾的是,該片的特效是由澳大利亞的Animal logic、美國的Tweak film和The Orphanage共同完成,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中國製造」。
2003年,CG技術在電影中的應用已經越來越多,其中最值得一提的當數《天地英雄》。
這是第一部由哥倫比亞投資,卻在國內(華龍數字電影製作中心)完成特效製作的影片,該片在「十一」上映之後,已經創造了今年國產大片的票房記錄。在該片長達14個月的時間內,華龍共完成160多個特效鏡頭,總長度達到9分鍾,這些特效鏡頭雖有不足之處,但可圈可點之處也不少,首先他再現了1000多年前的唐城,後期合成層數超過了250層,總數據達到了200GB;其次自行研發的插件製作「沙暴」特效;再次該片中的CG合成技術創造了多個「看不見」的鏡頭,營造戰爭的氣氛。
雖然與好萊塢大片相比,《天地英雄》在特效方面的差距仍是很大,尤其是舍利的「藍色沖擊波」被各路人馬批得幾乎是「人仰馬翻」,但是,與前面的影片相比,我們看到了他的進步,更重要的是,這是「中國大片」第一次被普通大眾認可,並創造了票房的勝利。
回顧了CG技術從95年到2003年間在中國的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看到阻礙中國CG電影發展的現狀主要為:資金缺乏,投資規模小;國產電影市場萎靡不振,大部分製作公司都停留在廣告、MTV、電視片頭的創作上。創作還處於初級模仿階段,鮮有獨特的創新之處。
技術的濫用導致對情節把握的誤差,以技術的突破來取代情節的合理性,無疑是嘩眾取寵;只注重設備投資,而忽略了人才的投資,很多的先進設備卻無人會用,造成大量資源的浪費;行業整體技術水平相對落後,大部分使用Maya、3ds max等商業軟體,基本沒有自行開發軟體的能力;業內主流電影人士對數字技術的「旁觀」態度。
透過現象,仔細的想一下到底原因最終制約了中國CG電影的發展呢?其實不難,我們可以從中國電影工業自己現行的體制本身來找原因。
我國電影工業的關鍵在於缺乏健全、開放、競爭和富有活力的電影創作和製作的產業環境和機制。沒有條件,機制可以調動人去創造條件,從這個意義上說,機制就是生產力。
中國電影的產業化轉型首先面臨的就是電影管理觀念和制度的轉型。在中國,電影曾經長期被簡化地理解為政治宣傳手段,被強制性作為政治意識形態載體來管理。電影被看作一種重要的意識形態載體,電影活動的空間仍然相當有限。政府機構通過法制和行政的方式規范電影生產,由於某些規定和制約也缺乏文化層次,與電影作為一種大眾文化的文化特性存在一定距離。結果,不僅使中國大陸電影受到的公共性(政治、政策、道德、傳統、習慣)限制比世界其他主要電影生產國家和地區相對嚴格,而且也比在大陸放映的海外和境外進口影片更為嚴格,甚至比國內的公共電視的限制都更加嚴格,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國電影的大眾親和力,弱化了電影在大眾文化市場上競爭力度,也使電影的融資能力和回報率大打折扣。同時,單一的行政思維和僵化的管理模式,限制了創作思維和製作理念,使得大陸電影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面對現實的開放性,在電影觀念、形態和風格上也缺乏多樣化和層次性,根本無法抓住觀眾。從1999年到2002年間出現的幾部國產大片《緊急迫降》、《橫空出世》、《大戰寧滬杭》、《驚濤駭浪》,都是政府性投資。國家政府部門直接投資佔了大部分而市場上的民間資本的融入僅為一小部分。這就決定了這些國產大片在一開始就失去了以廣大群眾為基礎的市場消費群,而且其投資規模都遠遠超過了目前中國電影的平均投資水平,其市場回收基本不可能,因此在票房收入與投資回報上都沒能達到期望值。
振興中國的電影工業只能從中國的電影工業自己本身所存在的問題出發,結合本民族文化特點,真正的實現電影創作和製作的產業環境和機制的轉變,走出一條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國產大片之路,而並非是對美國好萊塢電影單純一味的模仿。
以上都是我們在觀看過了這些影片、收集了大量的文字資料及相關媒體報道後所做出的總結,針對我國電影工業的現狀,作為一個熱愛電影的CG人,我們任重而道遠。
『拾』 人工智慧應用在那些行業,比較適合
雖然不能太誇大人工智慧,但該項技術的應用似乎已經勢不可擋。
馬化騰認為,人工智慧演化的第一步肯定會成為人類的幫手,成為人類研究和解決下一代技術時的一個重要的助手。但AI在怎麼發展都是戰術性的,是一種支持和幫助。比較復雜的戰略以及沒有多次重復規律的領域,還是離不開人腦的判斷。未來計算機和信息科學都會在生物科學以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很大的作用。從騰訊方面來說,AI是發展的方向之一。他認為,在足夠垂直的細分領域里還是有機會的。這些方面代替人,比人做得好是有可能的。所以公司現在在找細分領域里,一些可以應用到AI和信息技術的商業機會。各種研究再怎麼天花亂墜,最終還要看是否能提高效率、改善用戶體驗。
在湯曉鷗看來,目前人工智慧在三個方面應用的比較多:一是語音識別。這個是相對成熟,也是第一個突破的。二是視覺,現在的主戰場就是在視覺領域,而且看的能力的場景是非常多的。三是自然語言的理解,就是要像大腦一樣解決問題,這件事情目前是完全沒有解決的。現在這一塊很熱,很多國內外的公司都做對話機器人,但這其實是非常難的一件事情,因為它對各種背景知識以及條件的要求是非常多的。
自然語音技術的應用到底有多難,為此他還舉了好幾個例子,比如說一句「上次我交給你的那件事,你給我辦了」,語音機器人是判斷不了具體什麼時間以及什麼事情的。這就需要很多的背景,但這都還沒有解決。目前市面上的應用是比較簡單的,主要是問一下餐館、影院這些比較固定的場景。還有一個問題是,很多智能機器人完全是由人來控制的,比如他開玩笑道,有的機器人是5點要下班的,因為後台操作它的人5點就下班了。還有Siri團隊會搜集一些比較難的問題,然後自己回答,當我們問到相關問題時,就會得到相同的答案。
雖然馬化騰和湯曉鷗都看好人工智慧的發展,但因為兩家公司發展階段的不同,導致他們做的事情也有些不同。
馬化騰認為,人工智慧與醫療和教育的結合是比較難的。騰訊投了大量與醫療和教育相關的公司,但感覺只了解到皮毛。因為這個產業鏈太長了,從各個角度來說只做了一小部分。雖然路還很長,但也是看到一些跡象可以與醫療和教育進行結合。比如用AI將教育的個性化系統進行提升。因為現在的教育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能針對每一個人、對不同的教育內容的反饋來決定下一步的教育的內容。利用信息技術的遠程、視頻寬頻,以及配對和匹配這些技術手段和產品可以將學生和教師進行更好的適配,提供更加靈活的方式和更好的體驗。
而對於創業公司商湯科技來說,短期來說首先是要活下來,所以不能挑高大上的事情做。湯曉鷗說,公司第一步要做安防,因為安防到處都是,每個攝像頭幾百萬。然後是手機,手機有視覺、圖像等很多需求,目前商湯已經在和很多手機廠商合作。第三是直播,做廣告植入和特效也需要很多的視覺要求,像faceu和一直播都是商湯在提供核心技術。
從中期和長期來說的話,公司會布局金融領域,無論是開戶還是內部的大數據運算、智能投顧等,都會用到人工智慧。雖然這些技術普及後,可能公司再去推進業務沒那麼容易。但是人工智慧還有很多的用處,比如做個性化的保險服務。而自動駕駛、醫療、晶元三大領域,在未來5-10年會有很大的應用。目前這三個行業的融資是最多的,但需要多做原創技術,而且還需要跟大廠商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