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航海圖案例
Ⅰ 1498年之後(發現新大陸之後)的航海家有哪些及他們的事跡o(∩_∩)o...哈哈
麥哲倫的故事
麥哲倫(Magellan,Ferdinand),葡萄牙著名航海家和探險家,先後為葡萄牙(1505~1512)和西班牙(1519~1521)作航海探險。從西班牙出發,繞過南美洲,發現麥哲倫海峽,然後橫渡太平洋。雖在菲律賓被殺,他的船隻繼續西航回到西班牙,完成第一次環球航行。被認為是第個環球航行的人。
麥哲倫出身於貴族家庭,1505年參加葡萄牙海軍去印度作戰。雖然葡萄牙在非洲東海岸及印度西海岸作戰勝利,從而打破了印度洋上的穆斯林勢力,也從阿拉伯人手中奪取了海上貿易控制點,但沒能控制馬六甲,其成就還欠完美。為此,1511年參加攻佔馬六甲之役。東方的財富經過馬六甲流入西方世界的港埠,葡萄牙因控制了馬六甲海峽,掌握了通往馬來西亞海域與港口的鑰匙。但還需要向香料群島、產生財富的摩鹿加群島探險。因此於1511年12月作一次偵察航行,到達班達島後,帶了一批香料於1512年回里斯本,次年隨軍攻打摩洛哥要塞阿薩莫爾,因受傷成終身跛腳。1514年回國後兩次上奏國王要求晉級和增加年金,均被拒絕。
1517年麥哲倫偕同宇宙學者法菜羅去西班牙,放棄葡萄牙國籍,轉為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服務。1518年出任遠征船隊隊長,前往為西班牙開辟新的通往摩鹿加的路線。麥哲倫自信能發現一條從大西洋通往南面的海的海峽。1519年9月20日船隊啟航,270名水手來自9個國家。9月26日到達特內里費島,10月3日繼續向巴西遠航;曾在幾內亞岸外停泊。11月29日航行到聖奧古斯丁角西南方27里格處(1里格約為5千米)。繞過卡布弗里烏之後,12月13日,船隊到達里約熱內盧灣。次年3月到達聖朱利安港。
在鎮壓了西班牙船長們發起的叛亂後,1520年8月24日離開聖利安港,船隊繼續南下,10月21日繞過維爾京角時,在南緯52度50分處進入他們要找的海峽(後以麥哲倫的名字命名)。到達淘峽西端,船隊只剩下3條船。10月28日進入「南面的海」。回海域風平浪靜,被稱為「太平洋」。船員們忍受著飢餓的折磨,藉助於秘魯洋流的推動,在麥哲倫無情的決定下,進行橫渡太平洋的偉大航行。
12月18日船隊從智利海岸向西北航行,1521年1月24日才看見陸地,可能是土阿莫圖群島的普卡普卡。2月13日在西經158度處穿過赤道,3月6日在馬里亞納群島中的關島首次登陸,獲得99天以來第一次弄到的新鮮食品。3月9日起航,向西南方向進發。後在今菲律賓群島的馬薩瓦登陸,為西班牙在太平洋找到第一個同盟者。在宿務島,使地方統治者及其官員們皈依天主教。不到兩個月之後,4月27日麥哲倫在麥克坦島上與當地人作戰時被殺。麥哲倫死後,只有兩條船到達摩鹿加,而只有「維多利亞」號於1522年9月由埃爾卡諾指揮回到西班牙。生還者還有另外17名歐洲人和4名印第安人。埃爾卡諾從太平洋繞好望角回到大西洋,證明地球是圓的。
麥哲倫的突出貢獻不在於環球航行本身,而在其大膽的信念和對這一事業的出色指揮。他是第一個從東向西跨太平洋航行的人。他以3個多月的航行,改變了當時流行的觀念:從新大陸乘船向西只消幾天便可到達東印度。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用實踐證明了地球是一個圓體,不管是從西往東,還是從東往西,毫無疑問,都可以環繞我們這個星球一周回到原地。這在人類歷史上,永遠是不可磨滅的偉大功勛
鄭和七次下西洋的時間
永樂三年(1405)五月己卯,「中官鄭和等齎敕往諭西洋諸國」;五年(1407)九月壬子,「太監鄭和使西洋諸國還,械至海賊陳祖義等」。
永樂五年回加不久復受命出使西洋,永樂七年(1409)回國。
第三次奉命出使,至永樂九年(1411)六月乙巳,「內官鄭和使西洋諸國還,獻所俘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並真家屬」。
第四次,據《明成祖實錄》卷86載,永樂10年(1412)「十一月丙申,遣太監鄭和等齎敕往賜滿刺加、爪哇……諸國錦綺紗羅彩絹等物有差。」實際上該年鄭和並未成行,而是駐軍長樂縣十洋街,並奏建長樂南山行宮以為官軍祈報之所。第二年(1413),又重修長樂南山三峰塔寺;4月,「道出陝西,求所以通譯回語可佐通信者,乃得西安羊市大清真寺掌教哈三。」直至這一年冬天,鄭和才統領舟師往忽魯謨斯等國。永樂十三年(1415)七月癸卯,「鄭和等第四次奉使西洋等國還。九月壬一寅,鄭和獻所獲蘇門答刺賊首蘇干刺等於行在。」
第五次,永樂15年(1417)五月十六日,鄭和在泉州伊斯蘭教靈山聖墓行香並勒石紀念,不久即統帥舟師下西洋;永樂十七年(1419)七月戊午,「官軍自西洋還」,受到成祖的賞勞。
第六次,永樂十九年(1421)正月癸巳,「鄭和等第六次奉使西洋諸國」;永樂二十年(1422)八月壬寅,「中官鄭和等使諸蕃國還,暹羅、蘇門答刺、阿丹等國悉遣使隨和貢方物。」
第七次,宣德五年(1430)六月戊寅,「遣太監鄭和等齎詔往諭諸番國」。這時,鄭和已所屆花甲。宣宗詔諭下達後,鄭和並未立即成行。第二年(1431)正月,他在太倉劉家港天妃宮刊勒《通番事跡碑》;十一月,又在長樂南山寺刊立《天妃之神靈應碑》,並「駐泊茲港,等候朔風開洋」。直到這一年的十二月九日,他才率船隊出五虎門,正式起航。宣德八年(1433),鄭和「奉使歷忽魯謨斯第十七國而還」。不久,約在宣德十年(1435),他默默地在南京辭世,終年65歲。鄭和墓在南京市南郊牛首山南麓,當地群眾俗稱「馬回回墓」。其後裔自明清以來世代相沿,定期來這里祭掃,從未間斷過。
明朝祝允明記載的鄭和第七次下西洋航程
明朝祝允明所撰《前聞記》(1525年刻)詳細記載鄭和第七次下西洋行程日期及各地停留之日期,可供參考:
人數:官校、旗軍、火長、舵工、班碇手、通史、事、辦事、書算手、醫士、鐵錨、木艌、搭材等匠,水手、民稍人等,共27550員名。
里程: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六日(1431年1月19日)龍灣開舡,十日到徐山,二十日出附子門,二十一日到劉家港,六年二月二十六日到長樂港。十一月十二日(1431年12月16日)到福斗山。
十二月九日出五虎門,二十四日到占城。(註:自福建五虎門至占城共行船16日。)
七年正月十一日開舡,二月六日到爪哇。(註:自占城至爪哇共行船25日。)
六月十六日開舡,二十七日到舊港。(註:自爪哇至舊港共行船11日。)
七月一日開舡,八日到滿剌加。(註:自舊港至滿剌加共行船7日。)
八月八日開舡,十八日到蘇門答剌。(註:自滿剌加至蘇門答剌共行船8日。)
十月十日開舡,十一月六日到錫蘭山。(註:自蘇門答剌至錫蘭山共行船36日。)
十日開舡,十八日到古里國。(註:自錫蘭山至古里國共行船9日。)
二十二日開船,十二月二十六日到忽魯謨斯。(註:自古里國至忽魯謨斯共行船35日。)
八年二月十八日(1433年3月9日)開船回洋。
三月十一日到古里。(註:自忽魯謨斯至古里國共行船23日。)
二十日大綜船隊回洋,四月六日到蘇門答剌。(註:自古里國至蘇門答剌共行船17日。)
十二日開船,二十日到滿剌加。(共行船9日。)
五月十日回到昆侖洋,二十三日到赤坎,二十六到占城。
六月一日開舡,三日到外羅山。(共行船2日。)
九日見南澳山。十日晚,望見望郎回山,六月十四日到碕頭洋。十五日到碗碟嶼。二十日過大小赤。二十一日進太倉。七月六日到京。二十一日關賜獎衣寶鈔。
船號:如清和、惠康、長寧、安濟、遠之類,又有數序一二等號。
船名:大八櫓、二八櫓之類。
備註:鄭和第七次大航海於1431年1月19日離開南京龍灣港,於1432年1月12日離開福建五虎門,途徑占城、爪哇、舊港、滿剌加、蘇門答剌、錫蘭山、古里國,於1433年1月17日到達忽魯謨斯(位於今伊朗東南米納布附近,臨霍爾木茲海峽。),共用兩年時間到達目的地忽魯謨斯。1433年3月9日,離開忽魯謨斯,1433年7月22日回到南京,回程共用了4個月時間。
鄭和七次下西洋所經過的國家和地區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共有36個:占城、爪哇、真臘、舊港、暹羅、古里、滿刺加、勃泥、辦門答刺、阿魯、柯枝、大葛蘭、小葛蘭、西洋瑣里、蘇祿、加異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蘭山、彭亨、急蘭丹、忽魯謨斯、溜山、孫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兒、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兒、沙里灣尼(今印度半島南端)、不刺哇(今索馬里境內)。
鄭和下西洋是一種國家行為,鄭和船隊是一支強大的戰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鄭和船隊下西洋顯然是從當時國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國家需要出發.鄭和下西洋的使命和功績概括起來,主要包括4個方面:
1、推行和平外交,穩定東南亞國際秩序
鄭和下西洋前,中國周邊的國際環境動盪,主要表現在東南亞地區各國相互猜疑,互相爭奪.當時東南亞兩個最大的國家爪哇、暹羅對外擴張,欺壓周邊一些國家,威脅滿剌加、蘇門答臘、占城、真臘,甚至在三佛齊,還有殺害明朝使臣的,攔截向中國朝貢的使團;再一個海盜猖獗,橫行東南亞、南亞海上,十分囂張,海上交通線得不到安全保障.這些不穩定的因素,一方面直接影響中國南部的安全,一方面極大影響了明朝的國際形象,不利於明朝的穩定和發展.在這種形勢下,明朝皇帝採取了「內安華夏,外撫四夷,一視同仁,共享太平」和平的外交政策.派遣鄭和率領船隊下西洋通過各種手段,調解和緩和各國之間矛盾,維護海上交通安全,從而把中國的穩定與發展同周邊聯系起來,試圖建立一個長期穩定的國際環境,提高明王朝的國際威望.所以從明朝派遣鄭和的使命可以看出是實現和平的使命.
鄭和下西洋調解矛盾,平息沖突,消除隔閡,有利於周邊的穩定,維護了東南亞、南亞地區穩定和海上安全,提高了明朝的聲望.所以,可以看出鄭和的船隊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但不是用於侵略擴張,而是用於實現和平目的.在當時國際環境條件下,陳祖義幾千人,阿烈苦奈兒上萬人,沒有強大軍事實力做後盾,是難以實現和平的.
李約瑟評價:東方的航海家中國人從容溫順,不記前仇,慷慨大方,從不威脅他人的生存,雖然有恩人自居;他們全副武裝,卻從不征服異族,也不建立要塞.
2、震懾倭寇,牽制蒙元勢力,維護國家安全
當時,威脅明朝安全的主要來自兩個方向:東部海上的倭寇,北方的蒙元殘余勢力和西北的帖木兒帝國.中國倭寇最早出現在元朝末年,日本國內發生內戰,部分武士和浪人為了生存便到中國沿海搶劫,到明初朱元璋時期,非常猖獗.當時明朝剛剛建立,國內還不穩定,所以集中精力安內,國防上採取被動的防禦戰略,在沿海省份設立衛所,在北方修長城和派兵屯邊.
朱棣時期,陸海兩方面對明朝的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改變了被動防禦戰略,主動出機,陸上方向實施遷都、親征漠北;海上方向組建了鄭和舟師,震懾和打擊倭寇和反明勢力,並從海上實施戰略包抄,對西北方向進行戰略上的牽制,從而減輕明朝北部的壓力.
3、發展海外貿易,傳播中華文明
鄭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政治目的,同時也帶有一定的經濟目的,國家實施這么大的戰略行動,它是多方面考慮的.在鄭和船隊下西洋過程中展開許多貿易活動,主要有三種形式:
第一種朝貢貿易.這種貿易是鄭和下西洋貿易活動的基本形式,帶有封建宗主國的性質.它通過這種形式獲得這些小國對明朝宗主地位的認可,這是朝貢貿易的政治目的.當時各國都積極到中國來朝貢,一方面得到明朝的庇護,一方面得到的豐厚賞賜.據統計,永樂在位22年,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亞非國家使節來華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盛況空前.更有汶萊、滿剌加、蘇祿、古麻剌朗國4個國家先後7位國王親自率團前來,最多一次有18個國家朝貢使團同時來華,還有3位國王在訪問期間在中國病逝,他們遺囑要托葬中華.明朝都按照王的待遇厚葬.
第二種官方貿易.是鄭和下西洋的重要內容,它是在雙方官方主持下與當地商人進行交易,是明朝擴大海外貿易的重要途徑.鄭和船隊除了裝載賞賜用的禮品外,還有中國的貨物,如銅錢、絲綢、瓷器、鐵器等.這種貿易可以用明代銅錢買賣,多數以貨易貨.最有影響的是擊掌定價法.在印度古里國,中國船隊到達後,由當地的代理人負責交易事宜,將貨物帶到交易場所,雙方在官員主持下當面議價定價,一旦定下,決不反悔.雙方互相擊掌表示成交.這種友好的貿易方式,在當地傳為美談.鄭和下西洋期間,尤其是後幾次下西洋貿易規模擴大,遵循的平等自願,等價交換,具備了國際貿易的一些基本原則.
第三種民間貿易.這種貿易一定程度上是在鄭和下西洋貿易活動的帶動下出現的.它不是通過官方,而是由商人或民間自發性展開的.鄭和下西洋消滅海盜,維護了海上安全,開辟了航線,促進和刺激了民間貿易.據有學者研究,鄭和使團不禁止下西洋官兵帶一些中國貨物在沿途進行交換.東南亞百姓對中國絲綢、瓷器、工具非常喜歡,鄭和船隊一到都爭先恐後的劃船或到碼頭交易,有的還請官兵到當地的集市設攤交易.當時中國主要輸出的瓷器、絲綢、茶葉、漆器、金屬製品、銅錢等,中國換回的主要是珠寶、香料、葯材、珍奇動物等,當時中國從海外進口100斤胡椒,當地價值1兩,回到國內出售20兩,利潤豐厚.
鄭和下西洋進行的貿易活動有政治行為的貿易,也存在經濟行為的貿易.
鄭和下西洋所到之處,不僅進行海外貿易,還傳播先進的中國的文化.當時東南亞、南亞、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社會發展比較落後,非常嚮往中華文明.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還肩負了「宣教化於海外諸番國,導以禮儀,變其夷習」的使命.鄭和出色將中華文明遠播海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寫下了新的篇章.鄭和下西洋傳播中華文明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中華禮儀和儒家思想、歷法和度量衡制度、農業技術、製造技術、建築雕刻技術、醫術、航海造船技術等.
現在在海外還流傳許多鄭和的故事.在馬來西亞有三寶山、三寶井,印尼有三寶壟、三寶廟,留下鄭和遺跡,表達了當地人民對這位傳播中華文明的先驅的敬意.
4 、開拓海洋事業,鋪平亞非航路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占據著地球表面積70.8%,擁有著豐富的資源.自古以來,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空間,對人類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與我們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和盛衰休戚相關.我們的祖先早期創造了龍山和百越海洋文化,15世紀初,鄭和大規模遠航活動,把中國古代的海洋事業推向發展高峰,對人類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主要表現在:
一是開辟了亞非的洲際航線,為西方人的大航海鋪平了亞非航路.當葡萄牙的航海家達加馬沿非洲西海岸繞過好望角,抵達東非海岸時,當地人就告述幾十年前中國人曾幾次來到這里.他們在阿拉伯領航員的幫助下,沿著鄭和船隊開辟的航線順利到達了印度.
二是對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進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許多海洋科學數據.《鄭和航海圖》就是通過大量海洋調查繪制的.這種海洋考察活動比世界記載最早的1872年——1876年英國的「挑戰者」號進行海洋調查早了400多年.
三是對航海區域進行了戰略布局.鄭和下西洋根據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識,在遼闊的海外選擇了占城、滿剌加、舊港、古里、忽魯莫斯等地作為海洋發展的重點區域,有利於擴大海外交通和貿易范圍.
鄭和下西洋在海洋事業上還有許多貢獻.鄭和的功績是輝煌的,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他從30多歲開始,前後28年獻身海洋,最後一次下西洋時,已經60歲了,為了中外文化交往和航海事業,他毅然率領船隊出使,這次他再沒有回來,病逝在印度的古里,時年62歲,永遠的長眠在他開辟的和平的道路上.
在群星璀璨的中華英傑中,鄭和不但以先於西方人航海,勝於西方人的航海技術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我覺得人們關注和研究他的最主要層面,恐怕是鄭和所代表的一種文化精神:一種中國人不畏艱險,征服自然的價值趨向,一種打開國門走向世界進行文化交流的決心.
鄭和這種敬業獻身報效國家的精神是永存的,凝聚著中華民族開放進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經略海洋和敢為天下先的優秀品德,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後人繼承和弘揚,推進人類的文明。
Ⅱ 太平洋底現超大結構,直徑20千米,移動650千米,真有超級文明
地球從太空上看就是一顆美麗的藍色星球,但是我們不清楚在這美麗的藍色星球之下,有多少秘密人類未知。地球上百分之七十的表面積都被海洋所覆蓋,人類就生活在剩下的百分之三十陸地之上,當然在這百分之三十的陸地還有沙漠、原始叢林、濕地、湖泊等等,我們真正涉足和生存的地方還是很小的。
在地球上還存在很多無人區,人類未曾涉足的地方除了兩個極地、沙漠戈壁,就是占據地球70%表面積的海洋了,在一望無際蔚藍的深海中,我們尚不清楚那裡存在著怎樣的秘密,海洋底部埋藏著怎樣的歷史,或者說未知的神秘生物,未知的神秘文明。當然隨著我們的科技逐漸的發展,地球上的無人區越來越少了,即使對於深海各國也開始進行探測。
類似的現象其實在其它天體上發生過,例如之前被廣泛傳播的「冥王星蝸牛移動」,這些圖片數據是由新視野號探測器所拍攝的,科學家後期整理的時候經過對比發現,冥王星上黑色的小物體位置發生了變化,也就是大家常聽說的「蝸牛移動」,但後來科學家研究發現,這些移動的物體是氮氣凝聚成冰,由於冥王星的地質運動在水冰之上滑動,就類似於南北極冰山在海洋中飄動一樣。
那麼在太平洋底發現的類似情況,道理上也是相通的,板塊運動、底部洋流等等都可能帶動著岩石結構移動。至於真正的謎底如何,只能等待更多的發現了!
Ⅲ psp大航海時代4航海圖冰島
哦,那是在北海的上端,有雪的土地,那寶物叫叫斧槍,是所羅門還是魔的吧,你去北海的酒館問吧
Ⅳ 航海家事跡以及有哪些品質
麥哲倫的故事
麥哲倫(Magellan,Ferdinand),葡萄牙著名航海家和探險家,先後為葡萄牙(1505~1512)和西班牙(1519~1521)作航海探險。從西班牙出發,繞過南美洲,發現麥哲倫海峽,然後橫渡太平洋。雖在菲律賓被殺,他的船隻繼續西航回到西班牙,完成第一次環球航行。被認為是第個環球航行的人。
麥哲倫出身於貴族家庭,1505年參加葡萄牙海軍去印度作戰。雖然葡萄牙在非洲東海岸及印度西海岸作戰勝利,從而打破了印度洋上的穆斯林勢力,也從阿拉伯人手中奪取了海上貿易控制點,但沒能控制馬六甲,其成就還欠完美。為此,1511年參加攻佔馬六甲之役。東方的財富經過馬六甲流入西方世界的港埠,葡萄牙因控制了馬六甲海峽,掌握了通往馬來西亞海域與港口的鑰匙。但還需要向香料群島、產生財富的摩鹿加群島探險。因此於1511年12月作一次偵察航行,到達班達島後,帶了一批香料於1512年回里斯本,次年隨軍攻打摩洛哥要塞阿薩莫爾,因受傷成終身跛腳。1514年回國後兩次上奏國王要求晉級和增加年金,均被拒絕。
1517年麥哲倫偕同宇宙學者法菜羅去西班牙,放棄葡萄牙國籍,轉為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服務。1518年出任遠征船隊隊長,前往為西班牙開辟新的通往摩鹿加的路線。麥哲倫自信能發現一條從大西洋通往南面的海的海峽。1519年9月20日船隊啟航,270名水手來自9個國家。9月26日到達特內里費島,10月3日繼續向巴西遠航;曾在幾內亞岸外停泊。11月29日航行到聖奧古斯丁角西南方27里格處(1里格約為5千米)。繞過卡布弗里烏之後,12月13日,船隊到達里約熱內盧灣。次年3月到達聖朱利安港。
在鎮壓了西班牙船長們發起的叛亂後,1520年8月24日離開聖利安港,船隊繼續南下,10月21日繞過維爾京角時,在南緯52度50分處進入他們要找的海峽(後以麥哲倫的名字命名)。到達淘峽西端,船隊只剩下3條船。10月28日進入「南面的海」。回海域風平浪靜,被稱為「太平洋」。船員們忍受著飢餓的折磨,藉助於秘魯洋流的推動,在麥哲倫無情的決定下,進行橫渡太平洋的偉大航行。
12月18日船隊從智利海岸向西北航行,1521年1月24日才看見陸地,可能是土阿莫圖群島的普卡普卡。2月13日在西經158度處穿過赤道,3月6日在馬里亞納群島中的關島首次登陸,獲得99天以來第一次弄到的新鮮食品。3月9日起航,向西南方向進發。後在今菲律賓群島的馬薩瓦登陸,為西班牙在太平洋找到第一個同盟者。在宿務島,使地方統治者及其官員們皈依天主教。不到兩個月之後,4月27日麥哲倫在麥克坦島上與當地人作戰時被殺。麥哲倫死後,只有兩條船到達摩鹿加,而只有「維多利亞」號於1522年9月由埃爾卡諾指揮回到西班牙。生還者還有另外17名歐洲人和4名印第安人。埃爾卡諾從太平洋繞好望角回到大西洋,證明地球是圓的。
麥哲倫的突出貢獻不在於環球航行本身,而在其大膽的信念和對這一事業的出色指揮。他是第一個從東向西跨太平洋航行的人。他以3個多月的航行,改變了當時流行的觀念:從新大陸乘船向西只消幾天便可到達東印度。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用實踐證明了地球是一個圓體,不管是從西往東,還是從東往西,毫無疑問,都可以環繞我們這個星球一周回到原地。這在人類歷史上,永遠是不可磨滅的偉大功勛
鄭和七次下西洋的時間
永樂三年(1405)五月己卯,「中官鄭和等齎敕往諭西洋諸國」;五年(1407)九月壬子,「太監鄭和使西洋諸國還,械至海賊陳祖義等」。
永樂五年回加不久復受命出使西洋,永樂七年(1409)回國。
第三次奉命出使,至永樂九年(1411)六月乙巳,「內官鄭和使西洋諸國還,獻所俘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並真家屬」。
第四次,據《明成祖實錄》卷86載,永樂10年(1412)「十一月丙申,遣太監鄭和等齎敕往賜滿刺加、爪哇……諸國錦綺紗羅彩絹等物有差。」實際上該年鄭和並未成行,而是駐軍長樂縣十洋街,並奏建長樂南山行宮以為官軍祈報之所。第二年(1413),又重修長樂南山三峰塔寺;4月,「道出陝西,求所以通譯回語可佐通信者,乃得西安羊市大清真寺掌教哈三。」直至這一年冬天,鄭和才統領舟師往忽魯謨斯等國。永樂十三年(1415)七月癸卯,「鄭和等第四次奉使西洋等國還。九月壬一寅,鄭和獻所獲蘇門答刺賊首蘇干刺等於行在。」
第五次,永樂15年(1417)五月十六日,鄭和在泉州伊斯蘭教靈山聖墓行香並勒石紀念,不久即統帥舟師下西洋;永樂十七年(1419)七月戊午,「官軍自西洋還」,受到成祖的賞勞。
第六次,永樂十九年(1421)正月癸巳,「鄭和等第六次奉使西洋諸國」;永樂二十年(1422)八月壬寅,「中官鄭和等使諸蕃國還,暹羅、蘇門答刺、阿丹等國悉遣使隨和貢方物。」
第七次,宣德五年(1430)六月戊寅,「遣太監鄭和等齎詔往諭諸番國」。這時,鄭和已所屆花甲。宣宗詔諭下達後,鄭和並未立即成行。第二年(1431)正月,他在太倉劉家港天妃宮刊勒《通番事跡碑》;十一月,又在長樂南山寺刊立《天妃之神靈應碑》,並「駐泊茲港,等候朔風開洋」。直到這一年的十二月九日,他才率船隊出五虎門,正式起航。宣德八年(1433),鄭和「奉使歷忽魯謨斯第十七國而還」。不久,約在宣德十年(1435),他默默地在南京辭世,終年65歲。鄭和墓在南京市南郊牛首山南麓,當地群眾俗稱「馬回回墓」。其後裔自明清以來世代相沿,定期來這里祭掃,從未間斷過。
明朝祝允明記載的鄭和第七次下西洋航程
明朝祝允明所撰《前聞記》(1525年刻)詳細記載鄭和第七次下西洋行程日期及各地停留之日期,可供參考:
人數:官校、旗軍、火長、舵工、班碇手、通史、事、辦事、書算手、醫士、鐵錨、木艌、搭材等匠,水手、民稍人等,共27550員名。
里程: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六日(1431年1月19日)龍灣開舡,十日到徐山,二十日出附子門,二十一日到劉家港,六年二月二十六日到長樂港。十一月十二日(1431年12月16日)到福斗山。
十二月九日出五虎門,二十四日到占城。(註:自福建五虎門至占城共行船16日。)
七年正月十一日開舡,二月六日到爪哇。(註:自占城至爪哇共行船25日。)
六月十六日開舡,二十七日到舊港。(註:自爪哇至舊港共行船11日。)
七月一日開舡,八日到滿剌加。(註:自舊港至滿剌加共行船7日。)
八月八日開舡,十八日到蘇門答剌。(註:自滿剌加至蘇門答剌共行船8日。)
十月十日開舡,十一月六日到錫蘭山。(註:自蘇門答剌至錫蘭山共行船36日。)
十日開舡,十八日到古里國。(註:自錫蘭山至古里國共行船9日。)
二十二日開船,十二月二十六日到忽魯謨斯。(註:自古里國至忽魯謨斯共行船35日。)
八年二月十八日(1433年3月9日)開船回洋。
三月十一日到古里。(註:自忽魯謨斯至古里國共行船23日。)
二十日大綜船隊回洋,四月六日到蘇門答剌。(註:自古里國至蘇門答剌共行船17日。)
十二日開船,二十日到滿剌加。(共行船9日。)
五月十日回到昆侖洋,二十三日到赤坎,二十六到占城。
六月一日開舡,三日到外羅山。(共行船2日。)
九日見南澳山。十日晚,望見望郎回山,六月十四日到碕頭洋。十五日到碗碟嶼。二十日過大小赤。二十一日進太倉。七月六日到京。二十一日關賜獎衣寶鈔。
船號:如清和、惠康、長寧、安濟、遠之類,又有數序一二等號。
船名:大八櫓、二八櫓之類。
備註:鄭和第七次大航海於1431年1月19日離開南京龍灣港,於1432年1月12日離開福建五虎門,途徑占城、爪哇、舊港、滿剌加、蘇門答剌、錫蘭山、古里國,於1433年1月17日到達忽魯謨斯(位於今伊朗東南米納布附近,臨霍爾木茲海峽。),共用兩年時間到達目的地忽魯謨斯。1433年3月9日,離開忽魯謨斯,1433年7月22日回到南京,回程共用了4個月時間。
鄭和七次下西洋所經過的國家和地區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共有36個:占城、爪哇、真臘、舊港、暹羅、古里、滿刺加、勃泥、辦門答刺、阿魯、柯枝、大葛蘭、小葛蘭、西洋瑣里、蘇祿、加異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蘭山、彭亨、急蘭丹、忽魯謨斯、溜山、孫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兒、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兒、沙里灣尼(今印度半島南端)、不刺哇(今索馬里境內)。
鄭和下西洋是一種國家行為,鄭和船隊是一支強大的戰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鄭和船隊下西洋顯然是從當時國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國家需要出發.鄭和下西洋的使命和功績概括起來,主要包括4個方面:
1、推行和平外交,穩定東南亞國際秩序
鄭和下西洋前,中國周邊的國際環境動盪,主要表現在東南亞地區各國相互猜疑,互相爭奪.當時東南亞兩個最大的國家爪哇、暹羅對外擴張,欺壓周邊一些國家,威脅滿剌加、蘇門答臘、占城、真臘,甚至在三佛齊,還有殺害明朝使臣的,攔截向中國朝貢的使團;再一個海盜猖獗,橫行東南亞、南亞海上,十分囂張,海上交通線得不到安全保障.這些不穩定的因素,一方面直接影響中國南部的安全,一方面極大影響了明朝的國際形象,不利於明朝的穩定和發展.在這種形勢下,明朝皇帝採取了「內安華夏,外撫四夷,一視同仁,共享太平」和平的外交政策.派遣鄭和率領船隊下西洋通過各種手段,調解和緩和各國之間矛盾,維護海上交通安全,從而把中國的穩定與發展同周邊聯系起來,試圖建立一個長期穩定的國際環境,提高明王朝的國際威望.所以從明朝派遣鄭和的使命可以看出是實現和平的使命.
鄭和下西洋調解矛盾,平息沖突,消除隔閡,有利於周邊的穩定,維護了東南亞、南亞地區穩定和海上安全,提高了明朝的聲望.所以,可以看出鄭和的船隊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但不是用於侵略擴張,而是用於實現和平目的.在當時國際環境條件下,陳祖義幾千人,阿烈苦奈兒上萬人,沒有強大軍事實力做後盾,是難以實現和平的.
李約瑟評價:東方的航海家中國人從容溫順,不記前仇,慷慨大方,從不威脅他人的生存,雖然有恩人自居;他們全副武裝,卻從不征服異族,也不建立要塞.
2、震懾倭寇,牽制蒙元勢力,維護國家安全
當時,威脅明朝安全的主要來自兩個方向:東部海上的倭寇,北方的蒙元殘余勢力和西北的帖木兒帝國.中國倭寇最早出現在元朝末年,日本國內發生內戰,部分武士和浪人為了生存便到中國沿海搶劫,到明初朱元璋時期,非常猖獗.當時明朝剛剛建立,國內還不穩定,所以集中精力安內,國防上採取被動的防禦戰略,在沿海省份設立衛所,在北方修長城和派兵屯邊.
朱棣時期,陸海兩方面對明朝的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改變了被動防禦戰略,主動出機,陸上方向實施遷都、親征漠北;海上方向組建了鄭和舟師,震懾和打擊倭寇和反明勢力,並從海上實施戰略包抄,對西北方向進行戰略上的牽制,從而減輕明朝北部的壓力.
3、發展海外貿易,傳播中華文明
鄭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政治目的,同時也帶有一定的經濟目的,國家實施這么大的戰略行動,它是多方面考慮的.在鄭和船隊下西洋過程中展開許多貿易活動,主要有三種形式:
第一種朝貢貿易.這種貿易是鄭和下西洋貿易活動的基本形式,帶有封建宗主國的性質.它通過這種形式獲得這些小國對明朝宗主地位的認可,這是朝貢貿易的政治目的.當時各國都積極到中國來朝貢,一方面得到明朝的庇護,一方面得到的豐厚賞賜.據統計,永樂在位22年,與鄭和下西洋有關的亞非國家使節來華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盛況空前.更有汶萊、滿剌加、蘇祿、古麻剌朗國4個國家先後7位國王親自率團前來,最多一次有18個國家朝貢使團同時來華,還有3位國王在訪問期間在中國病逝,他們遺囑要托葬中華.明朝都按照王的待遇厚葬.
第二種官方貿易.是鄭和下西洋的重要內容,它是在雙方官方主持下與當地商人進行交易,是明朝擴大海外貿易的重要途徑.鄭和船隊除了裝載賞賜用的禮品外,還有中國的貨物,如銅錢、絲綢、瓷器、鐵器等.這種貿易可以用明代銅錢買賣,多數以貨易貨.最有影響的是擊掌定價法.在印度古里國,中國船隊到達後,由當地的代理人負責交易事宜,將貨物帶到交易場所,雙方在官員主持下當面議價定價,一旦定下,決不反悔.雙方互相擊掌表示成交.這種友好的貿易方式,在當地傳為美談.鄭和下西洋期間,尤其是後幾次下西洋貿易規模擴大,遵循的平等自願,等價交換,具備了國際貿易的一些基本原則.
第三種民間貿易.這種貿易一定程度上是在鄭和下西洋貿易活動的帶動下出現的.它不是通過官方,而是由商人或民間自發性展開的.鄭和下西洋消滅海盜,維護了海上安全,開辟了航線,促進和刺激了民間貿易.據有學者研究,鄭和使團不禁止下西洋官兵帶一些中國貨物在沿途進行交換.東南亞百姓對中國絲綢、瓷器、工具非常喜歡,鄭和船隊一到都爭先恐後的劃船或到碼頭交易,有的還請官兵到當地的集市設攤交易.當時中國主要輸出的瓷器、絲綢、茶葉、漆器、金屬製品、銅錢等,中國換回的主要是珠寶、香料、葯材、珍奇動物等,當時中國從海外進口100斤胡椒,當地價值1兩,回到國內出售20兩,利潤豐厚.
鄭和下西洋進行的貿易活動有政治行為的貿易,也存在經濟行為的貿易.
鄭和下西洋所到之處,不僅進行海外貿易,還傳播先進的中國的文化.當時東南亞、南亞、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社會發展比較落後,非常嚮往中華文明.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還肩負了「宣教化於海外諸番國,導以禮儀,變其夷習」的使命.鄭和出色將中華文明遠播海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寫下了新的篇章.鄭和下西洋傳播中華文明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中華禮儀和儒家思想、歷法和度量衡制度、農業技術、製造技術、建築雕刻技術、醫術、航海造船技術等.
現在在海外還流傳許多鄭和的故事.在馬來西亞有三寶山、三寶井,印尼有三寶壟、三寶廟,留下鄭和遺跡,表達了當地人民對這位傳播中華文明的先驅的敬意.
4 、開拓海洋事業,鋪平亞非航路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占據著地球表面積70.8%,擁有著豐富的資源.自古以來,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空間,對人類社會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與我們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和盛衰休戚相關.我們的祖先早期創造了龍山和百越海洋文化,15世紀初,鄭和大規模遠航活動,把中國古代的海洋事業推向發展高峰,對人類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主要表現在:
一是開辟了亞非的洲際航線,為西方人的大航海鋪平了亞非航路.當葡萄牙的航海家達加馬沿非洲西海岸繞過好望角,抵達東非海岸時,當地人就告述幾十年前中國人曾幾次來到這里.他們在阿拉伯領航員的幫助下,沿著鄭和船隊開辟的航線順利到達了印度.
二是對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進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許多海洋科學數據.《鄭和航海圖》就是通過大量海洋調查繪制的.這種海洋考察活動比世界記載最早的1872年——1876年英國的「挑戰者」號進行海洋調查早了400多年.
三是對航海區域進行了戰略布局.鄭和下西洋根據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識,在遼闊的海外選擇了占城、滿剌加、舊港、古里、忽魯莫斯等地作為海洋發展的重點區域,有利於擴大海外交通和貿易范圍.
鄭和下西洋在海洋事業上還有許多貢獻.鄭和的功績是輝煌的,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他從30多歲開始,前後28年獻身海洋,最後一次下西洋時,已經60歲了,為了中外文化交往和航海事業,他毅然率領船隊出使,這次他再沒有回來,病逝在印度的古里,時年62歲,永遠的長眠在他開辟的和平的道路上.
在群星璀璨的中華英傑中,鄭和不但以先於西方人航海,勝於西方人的航海技術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我覺得人們關注和研究他的最主要層面,恐怕是鄭和所代表的一種文化精神:一種中國人不畏艱險,征服自然的價值趨向,一種打開國門走向世界進行文化交流的決心.
鄭和這種敬業獻身報效國家的精神是永存的,凝聚著中華民族開放進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經略海洋和敢為天下先的優秀品德,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後人繼承和弘揚,推進人類的文明。
Ⅳ 歷史上有多少航海事件
BC202年-8年 由張騫受漢武帝之令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
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
通道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系在一
起。幾個世紀後,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
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
達義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
1405~1433年 中國航海家鄭和率船隊七下西洋,歷經30多個國家和地
區,遠航至非洲東岸的現索馬里和肯亞一帶,成為中國
航海史上的創舉。
1487年 葡萄牙人迪亞士在航海到非洲最南端,命名該地為好望角;1497
年伽馬率船隊從里斯本出發繞好望角到印度。此後葡萄牙人又到
達中國、日本。
1492—1493年間 義大利人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發現了美洲大
陸,並建立殖民地,毀滅印第安文明但他到死仍堅信到
達的是印度
1499~1500年 義大利航海家亞美利哥2次登上美洲大陸考察證實這片陸
地是一片新發現的陸地,而不是哥倫布當年認為的印度島
嶼,故命名新大陸為亞美利加洲,簡稱美洲
1497年 獲得葡萄牙支持的航海家達·伽馬率領一支船隊從里斯本出
發,穿過大西洋,經過好望角,到達印度
1513年 西班牙航海家巴爾波亞從北向南穿越巴拿馬地峽,發現了太平洋
的水面,稱為「大南海」。
1519年 葡萄牙人麥哲倫得到西班牙王室支持,率領船隊從西班牙塞維利
出發,橫渡西洋,沿南美洲東岸南下,通過大陸與火地島之間的
海峽(後稱麥哲倫海峽),進入「大南海」又將此水域命名
「太平洋」。1521年麥哲倫被菲律賓土人殺害,船隊於1522年9月
返回西班牙。
Ⅵ 高手航海家主力統計代碼(主力,跟風,散戶)
笑話。
我是航海家公司的股票分析師。
破解?
破解的只能看指標,
看不到數據的,沒有用的,那就跟免費的一個樣子了!
我們每年1500多萬給上交所和深交所,買他們數據回來的。
我們軟體17800終身使用!
航海家賣的不只是軟體,而且公司的服務等,還有盈利模式,我們軟體有盈利模式的,你懂嗎?給你一個飛機,你不會開,有什麼用呢?
Ⅶ MG大航海時代不為人知的故事
真核生物有細胞膜的。
真核細胞:細胞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細內胞核;有一定數目容的染色體(DNA與蛋白質結合而成);一般有多種細胞器。
真核生物:由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有動物(草履蟲、變形蟲)、植物、真菌(酵母菌、黴菌、粘菌)等。
(7)大數據航海圖案例擴展閱讀
真核細胞的機構如下:
1、細胞壁
植物細胞在細胞膜的外面有一層細胞壁,其主要成分為纖維素和果膠,可用纖維素酶和果膠酶來除去。細胞壁作用為支持和保護。
2、細胞膜
對細胞膜進行化學分析得知,細胞膜主要由脂質(磷脂)分子和蛋白質分子構成,其中脂質最多,約佔50%;此外,還有少量的糖類。在組成細胞膜的脂質中,磷脂最豐富。細胞膜的功能是將細胞與外界環境分隔開、控制物質進出細胞、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
3、細胞質
在細胞膜以內,核膜以外的部分叫細胞質。活細胞的細胞質處於不斷流動的狀態,細胞質主要包括細胞質基質和細胞器。
Ⅷ 那位知道有關魔鬼三角百幕大海區的詭異真實的故事越多越具體越好!
1.美國科學家詹姆斯 范在分析來自衛星"探險者一號"的數據後發現了內層帶。因此百慕大三角輻射帶被命名為范艾倫帶。
2.1967年,一位美國飛行員羅伯爾·布盧斯和助手迪米特來·勒皮科夫駕機在百慕大海區的巴哈巴群島一帶低空飛行。
3.1978年,國際潛水中心主任羅歇韋率領一部分隊員來到百慕大"魔三角"附近考察。
4.1989年,兩名挪威潛水員在"魔三角"的一個水底平原上見到一座古城。
5.據1984年5月6日《澳門日報》發表的文章報道,國外有一位研究漩渦的學者認為,一個中尺度的漩渦,等於是一個凹面鏡,太陽光照射在漩渦(凹面鏡)中,聚光焦點就能產生很高的溫度。他做了一次試驗,把一種強光以60°~75°的入射角,入射到模擬的漩渦中,結果使這個漩渦(它如同一個凹面鏡)的聚光焦點能點燃一張薄紙片。
6.1978年,國際潛水中心主任羅歇韋率領一部分隊員來到百慕大"魔三角"附近考察。
7.有一次,來自東太平洋聖大杜島的一位友人,告訴瑞典學者斯文·阿隆森一個奇怪的消息:在聖大杜島的沿海有時看到一些不明來歷的破船殘片。
8.早在20世紀30年代,蘇聯地球物理學家B.B.舒列金就發現了由海浪產生的次聲波。
9.有一次,來自東太平洋聖大杜島的一位友人,告訴瑞典學者斯文·阿隆森一個奇怪的消息:在聖大杜島的沿海有時看到一些不明來歷的破船殘片。
Ⅸ 國內的電子海圖都是如何製作的啊哪兒可以查到相關資料,大體流程之類的。
如果你說的是數據的話,國內的2家發行單位:海軍航保證部和海事局。
網路視頻搜索:中國海軍:電子海圖開辟航海新時代 。可以了解相關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