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與可穿戴
Ⅰ 可穿戴設備未來趨勢化
近年來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 為3.1億台,比之前增長16.7%,市場規模龐大。而隨著消費升級內及AI、 VR、AR等技術的逐漸普及容,可穿戴設備 已從過去的單一功能邁向多功能,同時具 有更加便攜、實用等特點。智能可穿戴設備在醫療保健、導航、社交網路、商務和媒體等許多領域有眾多可開發應用,並能通過不同場景的應用給未來生活帶來改變。
目前市場上主要的可穿戴產品形態各異,主要包括智能眼鏡、智能手錶、智能手環、意念控制、健康穿戴、體感控制、物品追蹤等。其中,醫療衛生、信息娛樂、運動健康是熱點;產品功能方面,互聯(NFC、Wifi、藍牙、無線)、人機介面(語音、體感)、感測(骨感測、人臉識別、地理定位、各類感測器)是該類產品必不可少的功能。
Ⅱ 大數據可以做什麼
現在大家可能都聽說過大數據,大數據的出現使得各個行業的發現具有了方向性,為推動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大數據離不開數據挖掘,那麼大家知道不知道大數據可以做什麼呢?簡單來說,大數據可以讓預測未來。
一、大數據可以預測未來
簡而言之,大數據和數據挖掘能夠賦予我們預測能力。而現在我們的生活已經數字化了,我們每天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可以通過大數據記錄下來,就好比每張信用卡交易都是數字化和可查詢的。對於企業來說,大多數財務和運營數據都保存在資料庫中。而現在,隨著可穿戴設備的興起,大家的每一次心跳和呼吸都被數字化並保存為可用數據。使得機器了解我們。
二、如果模式保持不變,那麼未來就不再是未來
現在,我們生活中的許多不同事物都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比如說,一個人可能在任何工作日內在工作和家庭之間旅行,在周末到某個地方遊玩,這種模式很少改變。商店將擁有任何一天的高峰時段和閑置時間,這種模式不太可能改變。企業將在一年中的某些月份要求更高的勞動力投入,這種模式不太可能改變。
由此,計算機通過終端去進行搜集到這些數據,就去分析這些數據,然後對受眾群體進行合理的安排。計算機也就能夠知道什麼時候是適合促銷的最佳時間,例如,如果這個人每周五的星期五都要洗車,或者是優惠券,那就是洗車促銷如果這個人每年三月都要去度假,那就可以進行全方位的服務。同時計算機還可以預測商店全天的銷售預測,然後制定業務戰略以最大化總收入。一旦未來變得可預測,我們可以隨時提前計劃並為可能的最佳行動做好准備。這就說明了大數據給了我們預測未來的力量。這是數據挖掘的力量。數據挖掘始終與大數據聯系在一起,因為大數據支持大量數據集,從而為所有預測提供了基礎。
三、機器學習是什麼?
剛才我們根據一塊數據的處理方式進行了分析。假設這條數據包含一組購物者的購買行為,包括購買的商品總數,每個購物者購買的商品數量。這是迄今為止最簡單的統計分析。如果我們的目標是分析不同類型的購物者之間的聯系,或者如果我們想要推測特定類型的購物者的特殊偏好,或者甚至預測任何購物者的性別或年齡,我們將需要更多復雜的模型,通過錄入的數據,我們稱之為演算法。機器學習可以更容易理解為為數據挖掘目的而開發的所有不同類型的演算法,方便我們的生活。
四、數據挖掘是什麼?
通過計算機去學習演算法,用現有數據去預測未知數,這正是數據挖掘的奇跡與機器學習密切相關的原因。然而,任何機器學習演算法的強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大量數據集的供應。無論演算法有多復雜,都不能從幾行數據中做出預測,需要大量的數據作為樣本。大數據技術是機器學習的前提,通過計算機的學習,我們能夠從現有數據集中獲得有價值的見解,這就是數據挖掘。
以上的內容就是對於大數據可以做什麼?這兩個問題的具體的解釋了,大數據的出現能夠讓我們更好的預測未來,希望這篇文章能夠給大家帶來幫助,最後感謝大家的閱讀。
Ⅲ 什麼是大數據時代
大數據時代
(巨量資料(IT行業術語))
編輯
最早提出「大數據」時代到來的是全球知名咨詢公司麥肯錫,麥肯錫稱:「數據,已經滲透到當今每一個行業和業務職能領域,成為重要的生產因素。人們對於海量數據的挖掘和運用,預示著新一波生產率增長和消費者盈餘浪潮的到來。」 「大數據」在物理學、生物學、環境生態學等領域以及軍事、金融、通訊等行業存在已有時日,卻因為近年來互聯網和信息行業的發展而引起人們關注。
產生背景
編輯
進入2012年,大數據(big data)一詞越來越多地被提及,人們用它來描述和定義信息爆炸時代產生的海量數
大數據時代來臨
據,並命名與之相關的技術發展與創新。它已經上過《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的專欄封面,進入美國白宮官網的新聞,現身在國內一些互聯網主題的講座沙龍中,甚至被嗅覺靈敏的國金證券、國泰君安、銀河證券等寫進了投資推薦報告。[1]
數據正在迅速膨脹並變大,它決定著企業的未來發展,雖然很多企業可能並沒有意識到數據爆炸性增長帶來問題的隱患,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將越來越多的意識到數據對企業的重要性。
正如《紐約時報》2012年2月的一篇專欄中所稱,「大數據」時代已經降臨,在商業、經濟及其他領域中,決策將日益基於數據和分析而作出,而並非基於經驗和直覺。
哈佛大學社會學教授加里·金說:「這是一場革命,龐大的數據資源使得各個領域開始了量化進程,無論學術界、商界還是政府,所有領域都將開始這種進程。」[2]
影響
編輯
大數據
現在的社會是一個高速發展的社會,科技發達,信息流通,人們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生活也越來越方便,大數據就是這個高科技時代的產物。[3]
隨著雲時代的來臨,大數據(Big data)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大數據(Big data)通常用來形容一個公司創造的大量非結構化和半結構化數據,這些數據在下載到關系型資料庫用於分析時會花費過多時間和金錢。大數據分析常和雲計算聯繫到一起,因為實時的大型數據集分析需要像MapRece一樣的框架來向數十、數百或甚至數千的電腦分配工作。[2]
在現今的社會,大數據的應用越來越彰顯他的優勢,它佔領的領域也越來越大,電子商務、O2O、物流配送等,各種利用大數據進行發展的領域正在協助企業不斷地發展新業務,創新運營模式。有了大數據這個概念,對於消費者行為的判斷,產品銷售量的預測,精確的營銷范圍以及存貨的補給已經得到全面的改善與優化。[4]
「大數據」在互聯網行業指的是這樣一種現象:互聯網公司在日常運營中生成、累積的用戶網路行為數據。這些數據的規模是如此龐大,以至於不能用G或T來衡量。
大數據到底有多大?一組名為「互聯網上一天」的數據告訴我們,一天之中,互聯網產生的全部內容可以刻滿1.68億張DVD;發出的郵件有2940億封之多(相當於美國兩年的紙質信件數量);發出的社區帖子達200萬個(相當於《時代》雜志770年的文字量);賣出的手機為37.8萬台,高於全球每天出生的嬰兒數量37.1萬……[1]
截止到2012年,數據量已經從TB(1024GB=1TB)級別躍升到PB(1024TB=1PB)、EB(1024PB=1EB)乃至ZB(1024EB=1ZB)級別。國際數據公司(IDC)的研究結果表明,2008年全球產生的數據量為0.49ZB,2009年的數據量為0.8ZB,2010年增長為1.2ZB,2011年的數量更是高達1.82ZB,相當於全球每人產生200GB以上的數據。而到2012年為止,人類生產的所有印刷材料的數據量是200PB,全人類歷史上說過的所有話的數據量大約是5EB。IBM的研究稱,整個人類文明所獲得的全部數據中,有90%是過去兩年內產生的。而到了2020年,全世界所產生的數據規模將達到今天的44倍。[5] 每一天,全世界會上傳超過5億張圖片,每分鍾就有20小時時長的視頻被分享。然而,即使是人們每天創造的全部信息——包括語音通話、電子郵件和信息在內的各種通信,以及上傳的全部圖片、視頻與音樂,其信息量也無法匹及每一天所創造出的關於人們自身的數字信息量。
這樣的趨勢會持續下去。我們現在還處於所謂「物聯網」的最初級階段,而隨著技術成熟,我們的設備、交通工具和迅速發展的「可穿戴」科技將能互相連接與溝通。科技的進步已經使創造、捕捉和管理信息的成本降至2005年的六分之一,而從2005年起,用在硬體、軟體、人才及服務之上的商業投資也增長了整整50%,達到了4000億美元。[5]
大數據的精髓
大數據帶給我們的三個顛覆性觀念轉變:是全部數據,而不是隨機采樣;是大體方向,而不是精確制導;是相關關系,而不是因果關系。[6]
A.不是隨機樣本,而是全體數據:在大數據時代,我們可以分析更多的數據,有時候甚至可以處理和某個特別現象相關的所有數據,而不再依賴於隨機采樣(隨機采樣,以前我們通常把這看成是理所應當的限制,但高性能的數字技術讓我們意識到,這其實是一種人為限制);
B.不是精確性,而是混雜性:研究數據如此之多,以至於我們不再熱衷於追求精確度;之前需要分析的數據很少,所以我們必須盡可能精確地量化我們的記錄,隨著規模的擴大,對精確度的痴迷將減弱;擁有了大數據,我們不再需要對一個現象刨根問底,只要掌握了大體的發展方向即可,適當忽略微觀層面上的精確度,會讓我們在宏觀層面擁有更好的洞察力;
C.不是因果關系,而是相關關系:我們不再熱衷於找因果關系,尋找因果關系是人類長久以來的習慣,在大數據時代,我們無須再緊盯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而應該尋找事物之間的相關關系;相關關系也許不能准確地告訴我們某件事情為何會發生,但是它會提醒我們這件事情正在發生。
數據價值
大數據時代,什麼最貴?
十年前,葛大爺曾說過,「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深以為然。只是,十年後的今天,大數據時代也帶來了身價不斷翻番的各種數據。由於急速拓展的網路帶寬以及各種穿戴設備所帶來的大量數據,數據的增長從未停歇,甚至呈井噴式增長。[7]
一分鍾內,微博推特上新發的數據量超過10萬;社交網路「臉譜」的瀏覽量超過600萬……
這些龐大數字,意味著什麼?
它意味著,一種全新的致富手段也許就擺在面前,它的價值堪比石油和黃金。
事實上,當你仍然在把微博等社交平台當作抒情或者發議論的工具時,華爾街的斂財高手們卻正在挖掘這些互聯網的「數據財富」,先人一步用其預判市場走勢,而且取得了不俗的收益。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是怎麼做的。
這些數據都能幹啥。具體有六大價值:
●1、華爾街根據民眾情緒拋售股票;
●2、對沖基金依據購物網站的顧客評論,分析企業產品銷售狀況;
●3、銀行根據求職網站的崗位數量,推斷就業率;
●4、投資機構搜集並分析上市企業聲明,從中尋找破產的蛛絲馬跡;
●5、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依據網民搜索,分析全球范圍內流感等病疫的傳播狀況;
●6、美國總統奧巴馬的競選團隊依據選民的微博,實時分析選民對總統競選人的喜好。[1]
可視化
「數據是新的石油。」亞馬遜前任首席科學家Andreas Weigend說。Instagram以10億美元出售之時,成立於1881年的世界最大影像產品及服務商柯達正申請破產。
大數據是如此重要,以至於其獲取、儲存、搜索、共享、分析,乃至可視化地呈現,都成為了當前重要的研究課題[1] 。
「當時時變幻的、海量的數據出現在眼前,是怎樣一幅壯觀的景象?在後台注視著這一切,會不會有接近上帝俯視人間星火的感覺?」
這個問題我曾請教過劉建國,中國著名的搜索引擎專家。劉曾主持開發過國內第一個大規模中英文搜索引擎系統「天網」。
要知道,劉建國曾任至網路的首席技術官,在這樣一家每天需應對網民各種搜索請求1.7億次(2013年約為8.77億次)的網站中,如果只是在後台靜靜端坐,可能片刻都不能安心吧。網路果然在提供搜索服務之外,逐漸增添了網路指數,後又建立了基於網民搜索數據的重要產品「貼吧」及網路統計產品等。
劉建國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他想了很久,似乎陷入了回憶,嘴角的笑容含著詭秘。
倒是有公司已經在大數據中有接近上帝俯視的感覺,美國洛杉磯就有企業宣稱,他們將全球夜景的歷史數據建立模型,在過濾掉波動之後,做出了投資房地產和消費的研究報告。
在數據可視化呈現方面,我最新接收到的故事是,一位在美國思科物流部門工作的朋友,很聰明的印度裔小夥子,被Facebook高價挖角,進入其數據研究小組。他後來驚訝地發現,裡面全是來自物流企業、供應鏈方面的技術人員和專家,「Facebook想知道,能不能用物流的角度和流程的方式,分析用戶的路徑和行為。」
Ⅳ 大數據與可穿戴設備相比哪一個出來時間早
大數據的概念一定比可穿戴設備出來的時間早。
因為可穿戴設備是大數據、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發展下的產物。以智能穿戴松果手錶為例,先有了大數據的概念,於是松果數碼經過多年的研究才開發出智能可穿戴設備來採集數據的。
希望對你有幫助。
Ⅳ 大數據分析到底能幹什麼
大數據分析可以用來干什麼
一、大數據可以預測未來
二、如果模式保持不變,那麼未來就不再是未來
Ⅵ 大數據時代 如何理解「大數據」
最早提出大數據概念的學科是天文學和基因學,這兩個學科從誕生之日起就依賴於基於海量數據的分析方法。
大數據可以說是計算機和互聯網結合的產物,計算機實現了數據的數字化;互聯網實現了數據的網路化;兩者結合才賦予了大數據生命力!
隨著互聯網如同空氣、水、電一樣無處不在地滲透入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加上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可穿戴聯網設備的普及,新的數據正在以指數級別的加速度產生。據說目前世界上90%的數據是互聯網出現以後迅速產生的。
不過,拋開數據的海量化生產和存儲這種表面現象,我們更加要關注的是由數據量變帶來的質變,這種質變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1)數據思維
大數據時代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的改變在下一代成為社會生產中流砥柱的時候就會帶來產業的顛覆性變革!
- 分析全面的數據而非隨機抽樣;
- 重視數據的復雜性,弱化精確性;
- 關注數據的相關性,而非因果關系。
歷來的商業變革都是由思維方式的轉變開始的,舊的經濟體制和傳統的商業理念面臨新的商業思維邏輯的時候,如果大腦不能與時俱進,吸收並轉變為順應潮流的新思維,通過新思維重新組織企業組織的戰略、結構、文化和各種策略,那麼貌似強大的體魄反而變成了企業前進的累贅。這種新思維顛覆巨頭的案例最先發生在信息技術的傳統領域,然後滲透到傳統的商業領域:黑莓(Blackberry)、摩托羅拉、諾基亞、柯達、雅虎。。。案例比比皆是!
當然,這些企業的沒落並不是因為沒有數據思維,但他們都是被新互聯網思維淘汰的昔日巨人。數據思維是最新的思想,其影響力還沒有發展到導致巨頭轟然倒塌。但是,如果不給予足夠的重視,下一波沒落王國的名單中,可能就會有你!
2)數據資產
大數據時代,我們需要更加全面的數據來提高分析(預測)的准確度,因此我們就需要更多廉價、便捷、自動的數據生產工具。除了我們在互聯網虛擬世界使用瀏覽器、軟體有意或者無意留下的各種個人信息數據之外,我們正在用手機、智能手錶、智能手環、智能項鏈等各種可穿戴數碼產品生產數據;我們家裡的路由器、電視機、空調、冰箱、飲水機、吸塵器、智能玩具等也開始越來越智能並且具備了聯網功能,這些家用電器在更好地服務我們的同時,也在生產大量的數據;甚至我們出去逛街,商戶的路由器,運營商的WLAN和3G,無處不在的攝像頭電子眼,百貨大樓的自助屏幕,銀行的ATM,加油站以及遍布各個便利店的刷卡機都在收集和生產數據。
在互聯網領域,我們喜歡說入口這個詞,入口對應的直接意義是流量,而流量在互聯網領域就意味著金錢,這種流量變現可能是廣告,可能是游戲,也可能是電商。在大數據時代,入口這個詞還有更深刻的意義,那就是數據生產的源頭,用戶通過某個APP或者硬體產品滿足某種需求的同事,也會留下一系列相關的數據,這些數據的合理使用可以讓擁有這部分數據的企業獲得更大的商業利益!所以,在大數據時代,意識到數據也是資產的公司都已經開始在各個數據生產的源頭進行布局,可能是一個解決剛興需求的WEB網站,也可能是一個單純的工具APP,還可能是一個可穿戴的數碼產品!
3)數據變現
有了數據資產,就要通過分析來挖掘資產的價值,然後變現為用戶價值、股東價值甚至社會價值。
大數據分析的核心目的就是預測,在海量數據的基礎上,通過機器學習相關的各種技術和數學建模來預測事情發生的可能性並採取相應措施。預測股價、預測機票價格、預測流感等等。
預測事情發生的可能性繼續往下延伸,就可以通過適當的干預,來引導事情向著期望的方向發展。比如亞馬遜和所有的電商一樣,都會基於對用戶的喜好及消費能力分析來推薦商品,引導用戶提高消費金額;Google等互聯網巨頭也會通過各種技術手段來試圖向不同的用戶展現不同的廣告,並稱之為精準營銷,由此來提高點擊率(公司收入);網游公司也會在運營工程中通過玩家行為數據的分析來及時調整游戲關卡及計費點等設計。
Ⅶ 大數據的應用領域有哪些
1.了解和定位客戶
這是大數據目前最廣為人知的應用領域。很多企業熱衷於社交媒體數據、瀏覽器日誌、文本挖掘等各類數據集,通過大數據技術創建預測模型,從而更全面地了解客戶以及他們的行為、喜好。
利用大數據,美國零售商Target公司甚至能推測出客戶何時會有Baby;電信公司可以更好地預測客戶流失;沃爾瑪可以更准確的預測產品銷售情況;汽車保險公司能更真實的了解客戶實際駕駛情況。
滑雪場利用大數據來追蹤和鎖定客戶。如果你是一名狂熱的滑雪者,想像一下,你會收到最喜歡的度假勝地的邀請;或者收到定製化服務的簡訊提醒;或者告知你最合適的滑行線路。。。。。。同時提供互動平台(網站、手機APP)記錄每天的數據——多少次滑坡,多少次翻越等等,在社交媒體上分享這些信息,與家人和朋友相互評比和競爭。
除此之外,政府競選活動也引入了大數據分析技術。一些人認為,奧巴馬在2012年總統大選中獲勝,歸功於他們團隊的大數據分析能力更加出眾。
2.了解和優化業務流程
大數據也越來越多地應用於優化業務流程,比如供應鏈或配送路徑優化。通過定位和識別系統來跟蹤貨物或運輸車輛,並根據實時交通路況數據優化運輸路線。
人力資源業務流程也在使用大數據進行優化。Sociometric Solutions公司通過在員工工牌里植入感測器,檢測其工作場所及社交活動——員工在哪些工作場所走動,與誰交談,甚至交流時的語氣如何。美國銀行在使用中發現呼叫中心表現最好的員工——他們制定了小組輪流休息制度,平均業績提高了23%。
如果在手機、鑰匙、眼鏡等隨身物品上粘貼RFID標簽,萬一不小心丟失就能迅速定位它們。假想一下未來可能創造出貼在任何東西上的智能標簽。它們能告訴你的不僅是物體在哪裡,還可以反饋溫度,濕度,運動狀態等等。這將打開一個全新的大數據時代,「大數據」領域尋求共性的信息和模式,那麼孕育其中的「小數據」著重關注單個產品。
3.提供個性化服務
大數據不僅適用於公司和政府,也適用於我們每個人,比如從智能手錶或智能手環等可穿戴設備採集的數據中獲益。Jawbone的智能手環可以分析人們的卡路里消耗、活動量和睡眠質量等。Jawbone公司已經能夠收集長達60年的睡眠數據,從中分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反饋給每個用戶。從中受益的還有網路平台「尋找真愛」,大多數婚戀網站都使用大數據分析工具和演算法為用戶匹配最合適的對象。
4.改善醫療保健和公共衛生
大數據分析的能力可以在幾分鍾內解碼整個DNA序列,有助於我們找到新的治療方法,更好地理解和預測疾病模式。試想一下,當來自所有智能手錶等可穿戴設備的數據,都可以應用於數百萬人及其各種疾病時,未來的臨床試驗將不再局限於小樣本,而是包括所有人!
蘋果公司的一款健康APP ResearchKit有效將手機變成醫學研究設備。通過收集用戶的相關數據,可以追蹤你一天走了多少步,或者提示你化療後感覺如何,帕金森病進展如何等問題。研究人員希望這一過程變得更容易、更自動化,吸引更多的參與者,並提高數據的准確度。
大數據技術也開始用於監測早產兒和患病嬰兒的身體狀況。通過記錄和分析每個嬰兒的每一次心跳和呼吸模式,提前24小時預測出身體感染的症狀,從而及早干預,拯救那些脆弱的隨時可能生命危險的嬰兒。
更重要的是,大數據分析有助於我們監測和預測流行性或傳染性疾病的暴發時期,可以將醫療記錄的數據與有些社交媒體的數據結合起來分析。比如,谷歌基於搜索流量預測流感爆發,盡管該預測模型在2014年並未奏效——因為你搜索「流感症狀」並不意味著真正生病了,但是這種大數據分析的影響力越來越為人所知。
5.提高體育運動技能
如今大多數頂尖的體育賽事都採用了大數據分析技術。用於網球比賽的IBM SlamTracker工具,通過視頻分析跟蹤足球落點或者棒球比賽中每個球員的表現。許多優秀的運動隊也在訓練之外跟蹤運動員的營養和睡眠情況。NFL開發了專門的應用平台,幫助所有球隊根據球場上的草地狀況、天氣狀況、以及學習期間球員的個人表現做出最佳決策,以減少球員不必要的受傷。
還有一件非常酷的事情是智能瑜伽墊:嵌入在瑜伽墊中的感測器能對你的姿勢進行反饋,為你的練習打分,甚至指導你在家如何練習。
6.提升科學研究
大數據帶來的無限可能性正在改變科學研究。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在全球遍布了150個數據中心,有65,000個處理器,能同時分析30pb的數據量,這樣的計算能力影響著很多領域的科學研究。比如政府需要的人口普查數據、自然災害數據等,變的更容易獲取和分析,從而為我們的健康和社會發展創造更多的價值。
7.提升機械設備性能
大數據使機械設備更加智能化、自動化。例如,豐田普銳斯配備了攝像頭、全球定位系統以及強大的計算機和感測器,在無人干預的條件下實現自動駕駛。Xcel Energy在科羅拉多州啟動了「智能電網」的首批測試,在用戶家中安裝智能電表,然後登錄網站就可實時查看用電情況。「智能電網」還能夠預測使用情況,以便電力公司為未來的基礎設施需求進行規劃,並防止出現電力耗盡的情況。在愛爾蘭,雜貨連鎖店Tescos的倉庫員工佩戴專用臂帶,追蹤貨架上的商品分配,甚至預測一項任務的完成時間。
8.強化安全和執法能力
大數據在改善安全和執法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利用大數據技術,檢測和防止網路攻擊(挫敗恐怖分子的陰謀)。警察運用大數據來抓捕罪犯,預測犯罪活動。信用卡公司使用大數據來檢測欺詐交易等等。
2014年2月,芝加哥警察局對大數據生成的「名單」——有可能犯罪的人員,進行通告和探訪,目的是提前預防犯罪。
9.改善城市和國家建設
大數據被用於改善我們城市和國家的方方面面。目前很多大城市致力於構建智慧交通。車輛、行人、道路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場所都被整合在智慧交通網路中,以提升資源運用的效率,優化城市管理和服務。
加州長灘市正在使用智能水表實時檢測非法用水,幫助一些房主減少80%的用水量。洛杉磯利用磁性道路感測器和交通攝像頭的數據來控制交通燈信號,從而優化城市的交通流量。據統計目前已經控制了全市4500個交通燈,將交通擁堵狀況減少了約16%。
10.金融交易
大數據在金融交易領域應用也比較廣泛。大多數股票交易都是通過一定的演算法模型進行決策的,如今這些演算法的輸入會考慮來自社交媒體、新聞網路的數據,以便更全面的做出買賣決策。同時根據客戶的需求和願望,這些演算法模型也會隨著市場的變化而變化。
Ⅷ 安頓與其他智能穿戴設備的區別
自古以來,「治未病」就是中醫學的重要思想,而安頓率先將人工智慧大數據融合中醫脈診原理,通過智能可穿戴設備——安頓護心手錶,實時監測和採集用戶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基本體征數據,實現疾病的早預防、早發現和早治療,防病於未然。
「我們發現傳統的可穿戴設備多數用於數據採集和對比,如果以人工智慧、大數據與可穿戴設備這三者技術為基礎,利用中醫脈診原理發現身體隱患,實現對人體暗藏的疾病進行風險預判,從而提前預警介入,將是一件造福全人類的偉大創新。」安頓聯合創始人——馬劍飛在接受央視記者采訪時,如是說道。
Ⅸ 大數據能做什麼用
如果說砍樹是一個職業,那你手中的斧頭就是大數據。大數據是一種覆蓋政商等領域的超大型平台,你可以用大數據來瞄準你所關心領域的長短點並很快很准地得出預判,升華概念,你能通過數據預測未來,行業的未來你能掌握了,就能賺錢。
Ⅹ 互聯網,智能機器人,5G網路,大數據搜索統計,雲存儲,無人機,無人駕駛汽車,可穿戴設備,大腦科學,
人機融合
人機融合的人工智慧發展方向
——來自25年前(1984年)的學術論文
http://www.gkong.com 2010/1/25 10:12:34 來源:《人工智慧學報》陳體滇,龔英輔
一、人機融合的方向
從石器時代以來,人類創造了各種各樣的工具,唯獨人工智慧的出規,向人智能本身提出了挑戰。對人工智慧遠景的預測,國內學者大多認為人工智慧永遠只能是受制於人的一種工具,是人智能的模擬物,不可能達到人智能的水平;而西方學者大多認為,人也只是一種高級機器,因此,人工智慧機器將定能像人一樣的進行思維,成為人的一種特殊「夥伴」,更有甚者,少數人認為人工智慧的進化速度遠遠超過人智能的進化,故總有一天「進化計算機」將會奴役、控制人類。
上述三類視點,從本質上講都貶低了人類自身的智能,1983年作者和陳體滇先生提出了「人工智慧的未來最終將實現與人智能融合為一體」的新觀點。
人工智慧的發展,要依靠人智能的支持,要吸取對人自身智能機制的研究成果,同時人工符能的科技成果反過來又可直接幫助和改善人智能。按熙事物發展的辯證規律,人工智慧不會與人智能相對獨立和平行地向前發展,而誤人和"機"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交織在一起共同向前發展。只有對人的智能結構不斷地作更透徹的研究了解,才可能研製更高水平的人工智慧,這種技術進步的趨勢,必然使人工智慧領域的尖端成果具有與人智能結構越來越大的同構性和相親性。基於人類高度關心改善自身的智能,人工智慧的這些尖端成果必然被優先用來改港人類自身的智能。例如,用技術手段改善普通人的記憶力、改造提高低能兒和白痴的智能水平等。這類改善、改造的發展和升級,最終將導致高級的人工智慧與人智能融合為一休,實現「人機融合」。這里所說的"機"並非單指電子計算機,「融合」主要是指人機的同體和信息的直接耦合,而非一般所說的「人機共存」關系。
人機融合是一個相當長的發展過程,它將伴隨技術進步,逐級逐步地向前發展。首先實現的是低級和局部的融合,近幾年人工智慧科授的進步不斷證實了這種趨勢。如最近美國科學家就明確宣布,他們研製的「神經晶元」首先就是用於改善人的中樞神經功能,「使截癱患者丟掉手杖」。隨著人機融合的升級,最終將在地球上產生一種人機高度融合、高智慧、能自行繁殖(復制)的「新智體」(或曰「新人類」)。因此,文明
人類的演化由於技術的影響將經歷自然進化——人工促進人智能的進化——人機融合體(新智體)的自行進化的辯證發展過程。在人機融合時代,出於物理目標的不同,將存在多種多樣、多層次的智能機(體),但具有怨茁級智能的應是人機融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