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印度人工智慧
1. 院報告:中國是最大威脅,印度如何開展人工智慧革命
選自 Carnegie India作者:SHASHI SHEKHAR VEMPATI
近日,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下的 Carnegie India 發布長文報告稱印度需要及時開展自己的人工智慧革命了,特別是在中國人工智慧研究高速發展的情況下。這篇報告為印度開展人工智慧革命提供了具體的政策、教育等方面的建議,對中國人工智慧的開展而言同樣具有借鑒意義。
最近人工智慧的發展給印度的政策制定者敲響了警鍾,印度總理 Narendra Modi 實行的每一項重點項目在未來幾年內都會直接受到影響。由於中國人工智慧研究取得高速發展,印度就不可避免的要把人工智慧看作是影響國家安全策略的關鍵因素。激勵基於人工智慧的創新並建立人工智慧基礎設施也成為了必要任務,以便為印度基於人工智慧的未來准備好就業和技能市場並保障其戰略利益。
印度人工智慧研究面臨的挑戰
到目前為止基於人工智慧的應用絕大部分都是私營部門支持的,而且主要集中在日常消費品方面。這項技術的緊要程度和意義使得政策制定者們勢在必行。早期美國、中國、韓國以及其他地方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成功案例為印度提供了值得效仿的公共和私人募資模式。在今天的經濟環境下,隨著工作性質的快速變化,以及某些技能變的有價值而另一些則早晚會被淘汰,教育和工作傳統的序列系統已經過時。
建議
印度要想從人工智慧革命中獲取最大的利益,它必須採取深思熟慮的決策驅動人工智慧的創新、轉型、以及在日用消費品和信息技術服務之外領域的擴展。通過向製造業提供激勵機制,政策制定者應該把人工智慧作為首相旗艦項目- Make in India, Skill India, and Digital India 的關鍵組成元素,構建與高校和初創公司合作的自動化製造和機器人產業區域性創新集群,融合市場機制以鑒別未來僱傭者會看重的專業技能,並促進雲基礎設施容量在印度本土的建立。國家教育政策必須強烈建議實行另一種更適應未來人工智慧經濟的教育模式。政府應該確定出一些公眾服務型應用,比如偵測稅務欺詐、防止補助金流失、定位受益人目標,這些都是人工智慧現有的發展程度就能帶來重大影響的領域。印度必須把機器智能作為國家安全戰略中的一個關鍵組成,並且評估與私營部門以及高校合作的國防研究模式。
2. 印度要努力趕上中國,否則在全球地區將被邊緣化
印度專家指出,如果說印度成功發射月船2號被視為該國在太空領域突飛猛進的版回應,那麼看看權中國在整體科技競賽中的表現就很有啟發性。這個印度的鄰近大國近年來投資數十億美元開發等新興的民用和軍用5G技術,半導體,晶元,人工智慧以及量子計算等,這些都將增強這個國家的實力。
而海軍正為其潛艇研製一種量子羅盤,這種羅盤不需要衛星導航。印度現在有什麼?什麼都還沒有。
3. 中國是最大威脅,印度如何開展人工智慧革命
中國是最大威脅,印度如何開展人工智慧革命
最近人工智慧的發展給印度的政策制定者敲響了警鍾,印度總理 Narendra Modi 實行的每一項重點項目在未來幾年內都會直接受到影響。由於中國人工智慧研究取得高速發展,印度就不可避免的要把人工智慧看作是影響國家安全策略的關鍵因素。激勵基於人工智慧的創新並建立人工智慧基礎設施也成為了必要任務,以便為印度基於人工智慧的未來准備好就業和技能市場並保障其戰略利益。
印度人工智慧研究面臨的挑戰
•
到目前為止基於人工智慧的應用絕大部分都是私營部門支持的,而且主要集中在日常消費品方面。這項技術的緊要程度和意義使得政策制定者們勢在必行。
•
早期美國、中國、韓國以及其他地方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成功案例為印度提供了值得效仿的公共和私人募資模式。
•
在今天的經濟環境下,隨著工作性質的快速變化,以及某些技能變的有價值而另一些則早晚會被淘汰,教育和工作傳統的序列系統已經過時。
建議
•
印度要想從人工智慧革命中獲取最大的利益,它必須採取深思熟慮的決策驅動人工智慧的創新、轉型、以及在日用消費品和信息技術服務之外領域的擴展。
•
通過向製造業提供激勵機制,政策制定者應該把人工智慧作為首相旗艦項目- Make in India, Skill India, and Digital India 的關鍵組成元素,構建與高校和初創公司合作的自動化製造和機器人產業區域性創新集群,融合市場機制以鑒別未來僱傭者會看重的專業技能,並促進雲基礎設施容量在印度本土的建立。
•
國家教育政策必須強烈建議實行另一種更適應未來人工智慧經濟的教育模式。
•
政府應該確定出一些公眾服務型應用,比如偵測稅務欺詐、防止補助金流失、定位受益人目標,這些都是人工智慧現有的發展程度就能帶來重大影響的領域。
•
印度必須把機器智能作為國家安全戰略中的一個關鍵組成,並且評估與私營部門以及高校合作的國防研究模式。
本文目錄:
引言
摩爾定律刺激人工智慧的最新進展
互聯網能促進人工智慧在印度的擴張,但依然存在障礙
•人工智慧研究——被中國搶先
•資助人工智慧研究——全世界給印度上了一課
•人工智慧對印度人力市場的影
•鼓勵培養未來工作所需的技能
印度的人工智慧政策路線圖
•短期行動
•人工智慧在公共領域的中期應用
•長期戰略
結論
字數受限連接中國是最大威脅,印度如何開展人工智慧革命
望能幫到你
4. 印度和中國綜合實力哪個更強
經濟總量印度比不上中國,但人均創造出的價值,人均的可支配收入,印度遠遠高於中國,這也是印度內功強於中國的主要表現,中國要想在綜合實力上超過,得花上最少20年的時間,而且前提是印度經濟發展原地踏步,停滯不前。
5. 目前在人工智慧領域,哪個國家最強
目前美國最強,但在近一千個子項目上有約五百多個被中國追上專,德國、以色列發展的屬速度也很快,但受限於國土和國力限制只能滿足自己相關產業升級,日本、韓國、芬蘭、印度只是將AI作用於國內相關產業升級,法國馬克龍政府目前提出的AI計劃龐大,但法國的政府資本、人才數量儲備和地盤等各方面基本沒有實現的可能,在20年內,在AI領域,世界范圍內只有中國和美國在相關人才儲備、資金投入(這是核心指標)和基地規模三方面來看爭奪全球引領者的地位,AI發展研究需要極其龐大的各方面人才投入,而且前提是必須要有極其規模的大數據中心為其提供後台運算,中國的目標是在把貴州的接近一個區的地盤建設成為大數據後台中心,而美國也在其境內也開始建立類似的中心但沒有具體的計劃(這是特朗普的特色,完全沒有戰略可言,想什麼就作什麼,中國應該感謝美國人民選出了特朗普,因為他才使美國至少提前了20年讓出世界獨霸的綜合實力),中國的是分幾個階段,第一階段就會投入不少於1500億人民幣的資金,這是除美國之外其他國家沒辦法辦到的,AI高端領域的頂尖人才的薪水是很高的!
6. 中國的人工智慧技術在國際上處於什麼水平
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它正在緩慢變得強大,在下面資料的比較中,現處於中等偏上水平的國家。根據信息與通信學院中國發布的報告數據,截至2019年3月,全球有5386家人工智慧公司活躍。 美國具有世界領先的技術,自然人工智慧公司的數量最大,為「2169」,中國其次,人工智慧公司的數量是美國的一半以上,「1189」,其次是英國,加拿大和印度,根據主要城市中的人工智慧公司數量,人工智慧公司的數量排名前五位。要訂購,北京的公司數量最多,有「468」家,其次是舊金山,倫敦,上海和紐約;
自從人工智慧誕生以來,理論和技術已經日趨成熟,應用領域也不斷擴大。可以想像,未來由人工智慧帶來的技術產品將成為人類智慧的「容器」。人工智慧可以模擬人類意識和思想的信息過程。人工智慧不是人類的智能,但可以像人類的思想一樣,並且可以超越人類的智能。換句話說,人工智慧將在未來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也是未來國際技術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加油吧中國。
7. 誰知道目前各國的人工智慧發展水平概況
當然是日本最好了,不是我喜歡鬼子的東西,因為平心而論在人工智慧這個領專域日本的技屬術是相當過硬的,而且在世界上說也是別的國家所無法比擬的。
無論是,美歐還是,中國印度,在這一領域可以說都沒有達到日本的水平。
當然美歐畢竟都是科技強國,這點也是不容否定的。可以說僅次於日本的水平,畢竟這些國家在這一領域上的研究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中國近些年也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投入的資金可以說是非常龐大的。就像神舟升空一樣,在人工智慧這個領域,可以說是飛速發展。在世界上也有了立足之地。
至於印度,雖然也逐步的發展這方面,但是肯定是沒有中國發展的快的。
8. 等中國勞動力不足時可否引進印度勞工
也許未來中國不會引進外國勞工。中國雖然老齡化越來越嚴重,但是中國人口基數大,所以即使版年輕勞動權人口在總人口的比重不斷降低,但是數量依然很大。第二,中國不是移民國家,即使引進外國勞動力,那更多的可能也是教育高端製造等等比較有技術含量的工作,像是低端製造和服務行業的工作不太可能引進外國勞工,畢竟中國人本身更勤勞更能幹。另外人工智慧現在快速發展,並且已經成為未來的趨勢了,中國在人工智慧方面也屬於世界前列的。未來人工智慧會取代一些具有重復性的工作,像是很多中低端製造和服務行業的工作崗位可能會被取代。所以可能未來中國不一定會有勞動力缺口,尤其是中低端的工作。
9. 印度為什麼永遠無法超越中國
「印度超越中國」這個話題已流傳多年。任何人群都可從內部分為智者和愚者。持「印度超越中國論」的智者相當於股市中的「莊家」。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急需「新概念」、「新熱土」的背景下,他們邊造輿論邊「建倉」印度。
高盛最近預計2016年財年,印度經濟將增長7.9%,超過去年的7.6%。而中國官方則將增長目標定在6.5%到7%之間。
假如一個10歲的小男孩長得比現在的姚明快,至少也該問問姚明10歲那年長了多少,再預言「這孩子將來會比姚明高」也不遲。
2015年印度GDP為2.18萬億美元。中國GDP突破2萬億美元是在2005年(2.05萬億美元),次年達到2.59萬億美元,同比增長26.3%(不考慮匯率,以人民計算增幅為11.6%)。相比之下,印度7.9%的增速值得恭喜,但算不上奇跡。
「印度經濟三年趕超中國」,這話出籠也已近三年,也許還會流傳若干個三年,直到無人相信!
「印度不是一個國家」
相似的歷史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相似的未來。許多人把印度視為與中國一樣的「文明古國」、「人口大國」,得出「中國的今天就是印度的明天」這個推論。
印度是人類四大文明發源地不假,但卻是有文明沒國家。正如丘吉爾所說,「印度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地區」。
今天印度的國家形態大致相當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298萬平方公里國土被分割為數十個行政區(28個邦、6個聯合屬地以及國家首都新德里)。印度的邦相當於諸侯國,享有很高的自治權,中央政府相當於「周天子」。
至今,印度尚未實現秦始皇的「書同文、車同軌」,而且語言本身就是劃分邦的主要依據(所謂「語言原則」)。不幸的是印度有180種語言(其中憲法承認的有15種,比聯合國工作語言多9種)外加700多種方言。邦內講不同言語的人一言不合就會爆發流血沖突,孟加拉邦、旁遮普邦都因此被拆分。
在殖民時代,英語自然而然地成為通行於整個「印度地區」的官方語言。不過使用英語是少數人的「專利」,主要集中在政府、高校和商界。
獨立之後,印地語成為第一官方語言,不過50%的印度人不會說。諸邦推出了20多種「本邦官方語言」,英語降格為「第二附加官方語言」。
如今的印度,受過良好教育、熟練使用英語者在總人口中的比例不到10%(熟練不代表英國人聽得懂哈),集中在屈指可數的「國際化大都市」。
印度不僅過去、現在沒有統一的語言,將來也不會有。如果想在印度搞統一語言文字是嚴重的「政治錯誤」,200%會出人命。
沒有統一語言不是小問題,說明「印度地區」缺乏起碼的凝聚力,在嚴格意義上不應視為統一的國家。
漢語則在中國數千年來一脈相承,甚至連入侵的外族(滿族)都甘願放棄自己的語言文字,這才是真正的「民族大熔爐」。
據《聖經》記載,上帝為阻止「通天塔」的建造而讓人類說不同的語言。沒有了共同語言就無法溝通,「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隔閡越來越深。
沒有統一語言說明一個國家尚未完全成形,在社會生活的所有層面都會出現無數的「割裂」和「鴻溝」。
比如公司內部管理與溝通。小公司或者由精英組成的IT公司沒問題,英語加一種本地語言就可滿足溝通之需。但幾萬、幾十萬人的大公司則會遇到麻煩。
最近,富士康傳出在孟買附近興建iPhone生產基地的消息。預計將招募100萬人,假如要求都會講英語,就不是從13.2億印度人中招工,而是從幾千萬「英語人口」中招。孟買所在的馬哈拉施特拉邦的官方語言是「馬拉地語」(印度憲法承認的15種語言之一)。因此富士康可以而且只能要求100萬工人都會講馬拉地語,不過講這種語言的人也只有數千萬。問題還沒有解決,富士康會向工廠派出數以萬計的管理及技術人員,這些人多半來自台灣和中國大陸,他們可不會說馬拉地語。
再比如要開發一款大眾APP,以13億印度人為目標用戶,要用多少種語言?宿藝舉過一個例子:印度本地最流行的新聞閱讀類應用NewsHunt(類似中國今日頭條)支持11種語言。
打破割據、建立統一國家是龐大的系統工程,「軟體」、「硬體」缺一不可。前者可概括為文化凝聚力,後者構成強大的「國家機器」。秦始皇2000多年前做到的事,印度不知多少年後能做到。
土地難得、廉價勞動力是偽命題
1973年至1990年間,先後爆發了三次「石油危機」,每桶原油的價格從3美元漲至40美元一線。主要發達國家經濟均出現負增長,其中日本一度下降20%。
石油危機對發達國家製造業沖擊尤其嚴重。人力成本高,能源價格飛漲可謂雪上加霜,低附加值產業難以為繼,剛剛開始「開放」的中國獲得千載難逢的機遇。
「中國成本」兩大核心是土地及勞動力的豐富和廉價。利用兩大優勢,中國得以大規模地承接了從發達國家撤離的低端製造業,賺到了第一桶金。
與中國相比,印度在土地及勞動力方面都沒有優勢。
首先是土地。印度征地之難舉世皆知。依據現行《土地法》,企業征地需獲得80%受到影響的家庭同意。韓國浦項制鐵(POSCO)曾計劃在卡納塔克邦投資53億美元建設600萬噸粗鋼生產基地,終因土地問題撤消了投資計劃。印度本土巨頭安賽樂-米塔爾想在奧里沙邦投建1200萬噸鋼鐵項目,從2006年起折騰了8年才完成第一階段征地。
在莫迪政府積極推進下,2015年4月印度下院通過了《土地法》修改草案,規定印度工業走廊建設以及高速公路、鐵路網建設等「公共用地」,政府可不經農戶許可以市場價收購,同時補償給農戶每家一個工廠工作名額。同年9月,該修改草案被宣布失效,莫迪政府的「土改」再次以失敗告終。
富士康搞這么大動靜為的是讓自己的項目成為「印度吸進外資」的典型,讓「給富士康土地」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但印度畢竟是土地私有化國家,所謂「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總理也不能強逼只有兩畝地的農民。2015年一季度,富士康打算投資的那個馬哈拉施特邦竟然有600多名農民自殺。雖然與征地沒有直接關系,但富士康真的大舉入邦恐怕就有了,郭台銘應對得了嗎?退一萬步講,即便富士康拿到1200公頃土地也只是「特事特辦」的特例,並不意味著工業用地問題得到解決。
印度地方政府控制著一些工業用地,外資還可以通過兼並印度企業獲得土地。目前,只要不是太大的項目用地不是主要問題。但這種供給只能應付「小打小鬧」的投資需求,與當年中國地方政府大筆一揮幾乎無限量的土地供給不可同日而語。
印度基礎設施落後一直是制約製造業發展的瓶頸,土地則是瓶頸中的瓶頸。以交通運輸為例,印度在英國殖民時間擁有全世界最大的鐵路、公路網,但條件差、運力低,需要大規模改造和興建,勢必涉及跨邦土地徵用,難度更大。從新德里到泰姬陵200多公里,4車道公路、不封閉、上下行無隔離帶而且路況較差,在不堵車的情況下要走4個多小時。就為拓建這樣一條路發生的土地糾紛上升為械鬥,最終造成40人死亡。
其次是勞動力。不明真相者總以為印度有13億操流利英語的勞動力,隨時准備接受僱傭並願意每周7天、每天16小時地工作。正如上文所說,英語流利的印度人只有幾千萬,最優秀的已被美國「收割」,其它聚集在孟買、新德里、班加羅爾大大小小的IT外包公司。哦,IBM在班加羅爾僱傭了5萬印度程序員。別以為他們會到生產線上充當廉價勞動力。
還有一點絕對不可以忽視,那就是製造業需要掌握熟練技能的工人及一線技術人員,此類人才的匱乏甚至阻礙著美國製造業的回歸,何況印度。
最後,印度是宗教國家且教義的「內核」是隨遇而安。不論威脅還是利誘,都不能讓印度人像中國人那樣賣命工作。
低端勞動將被人工智慧替代
真正給中國製造業帶來威脅是美國而不是印度。
2008年經濟危機以來,奧巴馬政府高調推行「美國製造業回歸」。在這樣的背景下,蘋果公司把Mac電腦的製造從中國轉移回美國,福特汽車從中國、墨西哥撤回部分崗位,英特爾計劃讓75%的產能回歸美國,星巴克將陶瓷杯的製造從中國遷回美國……
發達國家的人力成本居高不下,美國產業工人平均薪資福利高達7.8萬美元/年(摺合4.32萬人民幣/月)。這些國家重拾製造業的底牌是人工智慧:機器人系統的性能正以每年5%的速度提高,而價格持續下降。預計到2025年,機器人系統價格將降至10萬美元,美國製造業25%的工作量將由它們來完成。因新增就業崗位有限,美國製造業此輪復甦被稱為「無就業復甦」。
隨著性能的提高,機器人系統將自下而上地替代人工,首先覆蓋的必然是文盲的簡單勞動,然後才會涉及熟練工人的復雜勞動、然後是低端腦力勞動……假如1985年機器人系統的性能已經可以替代簡單勞動,那麼「中國製造」就賺不到第一桶金。
用這桶金,中國修建了龐大的基礎施,高鐵、高速公路、碼頭、電網、電信網。更可貴的是,在生產實踐中勞動者的素質及收入亦大幅提高。為逐步淘汰粗放型、勞動力密集型製造業創造了條件。東南沿海發達地區陸續開始「騰籠換鳥」,有意識地推進產業升級。
用「第一桶金」置辦的「裝備」,中國完全可以與美國周旋一番,印度則沒這種幸運。
土地問題拖累印度基礎建設和製造業的發展,即便十年以後上述問題得到解決,印度廉價勞動力提供的也只能是簡單勞動。花10萬美元上一套機器人系統還是到萬里之外僱傭100名說「馬拉地語」的印度人,讓美國人選擇去吧!
中國製造業成功的天時、地利、人和,印度都不具備。
10. 為什麼用「印度人冒充人工智慧」的印度Engineer.ai,能騙走30億資金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工智慧AI技術也逐漸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並迅速在不經意間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無人化也越來越多的應用在民生、軍事、工業等領域。而各國也在為抓住人工智慧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而努力。而我們的老鄰居,印度人自然不敢落後,也積極展開人工智慧技術。
加上最近印度自己吹噓了很久的「航天強國夢」在月球2.1公里處失聯,不少網友表示,印度這個國家就是好面子,一直想不明白,為什麼印度從上到下,就是喜歡和美國、和中國在各方面比較,一定要分出個三六九等。中國去探月,印度也要去,還是直接選擇在最困難的月球南極地區登陸,結果直接就失聯了。而現在,看著中國人的人工智慧AI技術蒸蒸日上,印度也要發展AI,結果自己又沒這個技術,就去靠到處行騙,來維持自己「AI大國」的地位,著實可笑。
有網友認為,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印度還不一定比得過非洲的發展水平,雖然人家沒什麼突出事跡,可以拿出來在全球顯擺的,但是人家至少不會到處吹牛。一個廁所都造不起來的國家,卻總要擺出一副超級大國的架子,希望他們在發展「人工智慧」的時候,可以先嘗試讓自己變得「智能穩重」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