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清代300年山西唯一的榜眼《王庚榮》這人人的詳細資料啊!

整個清代將近300年,殿試112科,全國出了114個狀元,其中江浙兩省69人,山西沒有,與雲南、甘肅相同。山西只有一個榜眼,是朔州的王庚榮,還有探花3人,他們是聞喜縣的喬晉芳,太谷縣的溫忠翰,稷山縣的王文在。

可以參考一下《晉人為什麼走西口?考場失意地窮不養人》http://www.cb-h.com/news/zgsr/2008/414/.html

② 怎麼提高百度聯盟流量變現能力,從20億的分成

網路聯盟內容分享會來到了深圳。通過對網路聯盟內容的詳細講解分析、商業變現渠道的充分解讀,讓聯盟站長們切身感受到了網路聯盟的強大變現能力。
網路聯盟總監安歡在致辭中表示,從PC時代到移動時代,變現的機會已經由用戶量轉變為單用戶價值及用戶時長。然而,很多聯盟夥伴的用戶價值運營模型還不夠完善,不能適應這一轉變。網路內容生態的誕生,便會幫助夥伴深度挖掘用戶價值,提升單用戶價值,成為夥伴承接下一個時代的必備基礎。
網路聯盟總監安歡致辭
在網路內容中,百家號、內容聯盟夥伴及大量媒體將組建起龐大的內容庫,經過網路人工智慧技術的精準分發,優質內容將會呈現在聯盟夥伴的APP或站點中。網路聯盟內容生態業務總監翟艷表示,「內容生態的提出,使得網路聯盟將商業產品與用戶產品進行了線上打通,致力於推動移動互聯網的廣告變現模式進行一次升級。」此次分享會上還透露,網路內容聯盟計劃向夥伴分成高達20億。
翟艷在現場還公布了另一項極具誘惑力的政策——僅開放50個名額的JBP聯合計劃。藉助這一計劃,夥伴的品牌塑造、內容合作等定製需求都將直達網路聯盟產品團隊,同時網路的自有媒體與品牌核心廣告庫也將對計劃成員開放。網路發力內容生態的決心與魄力可見一斑。
網路聯盟之所以有底氣設定下20億的分成目標,背後最重要的便是其高效、精準的分發能力。除攜手80萬聯盟夥伴外,手機網路可謂內容分發最重要的渠道。在分享會上,手機網路高級經理王庚向參會夥伴介紹,目前手機網路已經完成了安卓、iOS和Windows Phone三大主流手機平台的全覆蓋,每天使用手機網路的用戶超1億,日活排行位居國內APP前三。藉助龐大的用戶基數,手機網路具有進行內容分發的天然優勢與必然性。
網路基於差異化搜索、圖形識別、大數據計算、人工智慧等網路核心技術,手機網路feed流的資訊推薦具備千人千面大不同的核心特徵,閱讀量也因此在短短2個月時間內翻了10倍。手機網路作為內容分發的重要渠道,對於內容聯盟來說,不僅能夠推動內容閱讀量的指數級上升,同時反過來又可以激勵內容創作者高效高質地持續內容輸出。
有了強大的內容分發渠道作為支撐,變現也就不再是難題。網路展示廣告高級經理劉軍偉在分享會上向聯盟夥伴詳細介紹了內容聯盟的變現模式與思路。依託網路大數據、畫像能力以及人工智慧,不同的內容將被精準地推薦至目標用戶眼前,實現每一次用戶訪問變現價值的最大化。此外,藉助圖片、視頻、社交等多種原生廣告樣式,網路將助力聯盟夥伴不斷優化用戶體驗,提升廣告轉化效率。同時,針對內容聯盟中的頭部媒體與用戶,網路還將為其提供從點對點咨詢到原生場景展現,再到熱門事件定製化合作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通過這一整套的內容生產、分發、變現、分成的生態閉環,網路聯盟希望幫助流量媒體降低內容運營成本、提升用戶體驗,使內容生產者獲得強大的分發能力、成熟的變現模式與科學的運營支持,同時也讓用戶能夠便捷地獲取信息,個性化需求得到滿足。網路高級產品經理焦暘在分享會上透露,目前內容聯盟已先後推出18個熱門資訊類頻道,滿足媒體用戶的泛娛樂需求,同時,依託網路內部資源,還在重點打造具有軟文+消費場景的垂類頻道。
盡管網路內容聯盟推出時間並不長,但已經有一部分先行的夥伴享受到了豐厚的收益。來自廣東本地的聯盟夥伴和邦網路CEO程濤現場分享了自己與內容聯盟的故事。程濤談到,通過與網路內容聯盟的合作,入口點擊量比其他站點高3-5倍,廣告收入也達到了2倍。此外,加入內容聯盟進行頻道合作,不僅降低了自己運營的版權與內容門檻,保證了內容更新的實時性,也提高了精準性和用戶黏性。
在嘉賓圓桌討論環節,珠海健康雲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彭超、深圳市問我時代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吳澤欣以及廣州啟生信息技術有限公司CEO黃春燕作為聯盟夥伴的代表,同內容聯盟的負責人展開了深入互動。夥伴們一致認為,網路內容聯盟或將推動一場內容產業的革命。不論是開放程度還是變現能力,內容聯盟都拿出了遠超同行的亮眼成績。隨著更多夥伴的加入和生態的完善,內容聯盟的未來一片光明。

③ 九樓是不是灰塵停留層

不是。

物理專家指出,9-11層左右是「揚灰層」的說法是不符合大氣物理常識的。因為在離地面三四十米高的地方,灰塵是不會停頓的。灰塵在距離地面10公里至52公里的大氣平流層都不會停下來。也就是說,一般普通高層樓都沒有所謂的揚灰層一說。

當秋冬季節及特殊的氣候條件下,氣溫可能會隨高度增加而升高,大氣就會出現「逆溫層」。逆溫層的厚度從幾十米到幾百米不等,像厚被子蓋在城市上空,妨礙城市污染物的擴散。但逆溫層的高度是變化的,污染物在逆溫條件下的分布也在不斷變化,並不會固定地停留在一個高度上。因此,僅以層高斷定「揚灰層」不準確。

(3)大數據王庚擴展閱讀

氣象因素對顆粒物分布的影響是在大范圍內的作用,起作用的區域遠高於樓房的高度。除了氣流以外,灰塵在大氣中的濃度還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例如:

1、顆粒物的性質(組成,粒徑,比重,電荷,pH值等)。直徑大的顆粒易於沉降;直徑小的更容易受到外界擾動而懸浮在空氣中。

2、氣溫的變化。熱空氣可以把灰塵向上提起。同時,氣溫升高也可以加速顆粒物的擴散,降低污染。其影響同樣是復雜的。

3、空氣濕度。大氣中的小顆粒容易吸附水汽,凝結形成霧,懸浮在空中。這種情況下不利於顆粒物的擴散,其濃度會增大。但是當空氣濕度繼續增大時,顆粒重量增加了,沉降加快;還可能形成降雨,沖刷大氣中的顆粒物,使其濃度迅速降低。

④ 溫室效應的相關觀點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王庚辰研究員:鼓勵大膽設想 推動科技創新
21世紀大家都在提倡低碳生活、低碳經濟,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它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持。減少溫室效應的增加量,最重要的就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但是總的來說,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是一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復雜問題,它涉及到全世界的各個國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除了一些科學技術上的問題以外,還涉及到國家的發展等國家利益問題。目前我國飛速發展,有很大的能源需求。而能源從哪裡來?無疑是煤、油、天然氣等。本世紀,像核能等其他清潔能源的使用程度及范圍還是很小的,絕大部分還是靠化石燃料的燃燒。
我國一直在提倡產業結構的變化,從科學的角度來說這是很正確的方針,依靠產業結構的優化來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特別是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一條減緩溫室效應增加的有效途徑。與此同時,建議政府部門應當逐步出台相應的激勵和約束政策,要把提倡低碳生活方式,鼓勵大家綠色出行等等落到實處。此外,政府部門也應當鼓勵專家和社會各界人士積極建言獻策,其中包括鼓勵類似「建立大氣屏蔽層」這樣的大膽的設想,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也會不斷深化,人們總是會不斷創新,不斷提出新的設想,以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造福人類。
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將直接淹沒人口密集、工農業發達的大陸沿海低地地區,因此後果十分嚴重。1995年11月在柏林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二次會議上,44個小島國組成了小島國聯盟,為他們的生存權而呼籲。
此外,研究結果還指出,CO₂增加不僅使全球變暖,還將造成全球大氣環流調整和氣候帶向極地擴展。包括中國北方在內的中緯度地區降水將減少,加上升溫使蒸發加大,因此氣候將趨乾旱化。大氣環流的調整,除了中緯度乾旱化之外,還可能造成世界其他地區氣候異常和災害。例如,低緯度台風強度將增強,台風源地將向北擴展等。氣溫升高還會引起和加劇傳染病流行等。以瘧疾為例,過去5年中世界瘧疾發病率已翻了兩番,全世界每年約有5億人得瘧疾,其中200多萬人死亡。
但是,溫室效應也並非全是壞事。因為最寒冷的高緯度地區增溫最大,因而農業區將向極地大幅度推進。CO₂增加也有利於植物光合作用而直接提高有機物產量。還有論文指出,在中國和世界歷史時期中溫暖期多是降水較多、乾旱區退縮的繁榮時期,等等。
當然,在大氣溫室效應這個問題上,也有不同意見。例如,有些科學家認為數值模式還不成熟,計算結果過於誇大;百年升高0.3℃-0.6℃屬於正常氣候變化,不能證明是大氣溫室效應所造成,等等。當然這是少數人的意見。盡管如此,但對於目前大氣中CO₂濃度和全球溫度正迅速增加,以及溫室氣體增加會造成全球變暖的原理,都是沒有爭論的事實。我們如果等到問題發展到了人類可以明顯感知的水平,這時候往往已經難以逆轉,那麼就為時已晚。因此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以便採取對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環境。 溫室效應——氣候變化研究中的生態環境考慮影片《後天》(英文名The Day After Tomorrow)描繪的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地球一天之內突然急劇降溫,進入冰期的科幻故事。該科幻故事中的科學理論基礎是溫室效應帶來的全球變暖將會引發地球空前災難。現實中,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自1990年以來的總共5次評估報告及相關國際氣候與環境談判,使得對以氣候變暖為主要特徵的全球氣候變化成為影響世界各國政治、經濟政策的最重要科學問題之一。
過去的一個半世紀,人口和經濟規模的增長消耗了大量的能源,這些能源主要來自儲藏在地球表層內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氣。它們通過燃燒釋放熱能,為我們發電,供我們取暖,讓我們開車,同時也釋放二氧化碳進入大氣。由於燃料中有很多雜質,或者燃燒不充分,這個過程也會伴隨大量顆粒物的排放。
燃燒是光合作用的逆過程。在光合作用過程中,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子在太陽光的催化下,合成為植物體中的碳,這些便是燃料。本來燃燒和光合作用是一個可持續的循環過程,就如在30多年前的中國農村,人們種樹種穀物,又用柴草燒飯和取暖,燒柴草向大氣釋放二氧化碳,但在植物的生長過程中,光合作用又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取走了。然而,從19世紀中葉起,人們開始使用化石燃料,這些燃料是歷經數千萬年至數億年才形成的,用它們燃燒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遠遠大於光合作用和海洋生態系統能吸收的二氧化碳。因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它的增加可導致全球增溫。
雖然溫室效應的理論清楚簡單,但是若要定量化度量地球系統中大氣、海洋、陸地、生態等圈層的相當貢獻,就需要在氣候變化研究中引入對生態和環境過程的細致考慮。2010年至今,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為第一承擔單位、研究員張明華擔任首席科學家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計劃)項目「生態和環境過程模式的研製和改進」(2010CB951800)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在全球植被動力學、全球氣溶膠和大氣化學、多氣候分系統模式的耦合集成等方面有了不少研究進展。
全球植被動力學模型
對地球氣候中一些子系統的模式研製一般是從最簡單的基礎模型開始的。對陸地表面的處理,例如土壤類型、土地利用等屬性,早期的處理辦法是用幾組不隨時間變化的屬性數據。最新的工作是植被動力學模式,就是說在氣候變暖的條件下,怎樣計算出某些地區的植被類型分布的改變,由此來研究氣候與植被的相互影響。
項目組科研人員通過對國際上植被動力學模式的調研、分析和消化,引進了佔全球植被的百分之十以上的灌木物種,並建立了這類植物的植被動力學方程,同時也改進了原來模式中其他多類植物的萌衍方案、物候方案和火災擾動方案。示意圖(右下)的上半部給出了改進後的大氣所植被動力學模式模擬得到的當今氣候條件上主導植被類型的全球分布,下半部給出了用衛星遙感推測到的分布。在這個模擬試驗中,每個網格中植被的初始條件是裸土,沒有生物量,但有各個物種的種子。這些種子在給定的太陽輻射、大氣溫度、濕度、降水和土壤條件下,通過物種萌衍、光合作用、競爭、腐爛和死亡等過程,演化一千年後形成的主導植被類型。計算得到的荒漠、熱帶闊葉常綠樹林,灌木林等物種的分布格局,與觀測資料吻合得很好。
全球氣溶膠和大氣化學模式
溫室氣體的濃度和大氣中的顆粒物(氣溶膠)不僅影響空氣質量,也影響大氣輻射傳輸和雲的微物理過程,在最新的大氣模式中,科研人員不再把他們看成是混合均勻的零維量,而是要考慮其三維分布及其變化。項目組在原有的大氣化學和大氣氣溶膠模式的基礎上,引進了一系列物理化學過程,它們包括氣溶膠表面的非均相化學反應、氣溶膠粒子的核化凝結碰並等微物理過程、陣風起沙和揚塵,以及海上大風期產生的海鹽氣溶膠通量等。改進後的模式能夠計算出每個空間網格上多種氣體和氣溶膠的濃度,例如PM2.5的濃度。該模式對一次沙塵個例的模擬,結果發現,在東亞地區大氣所氣溶膠和大氣化學模式能成功模擬這次沙塵天氣過程。
全球生態、環境、氣候系統模式的耦合集成
項目組把植被動力學模式、大氣所氣溶膠和大氣化學模式耦合到了我國自主發展的全球氣候系統模式模式中,從而形成了一個我國自主研製的地球系統模式的初步版本。科研人員對這個模式的各個分系統模式作了初步的模擬和驗證,並對耦合後的模式進行了初步模擬,得到了比較合理的結果。此外,也建立了全球生態和環境模式所需要的一些重要資料庫。
對模式中的過程、分系統模式和耦合系統模式作進一步的驗證、分析和認識,是下一步急需做的工作。驗證結果必然會揭示模式的不足。最終衡量模式的標準是它的應用價值,看它是否能真正模擬過去和預測未來在不同時間和空間尺度上的生態、環境和氣候的變化。項目組離這個目標還很遠,但是,這個耦合模式提供了一個研究科學假設的數學工具,也為其他有關全球變化的研究建立了一個平台。
電影《後天》中出現的由全球增溫所導致的突然急劇降溫,雖然只是科幻想像,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就是全球范圍的大氣、海洋、陸地、生態和環境可以通過相互影響而展現人們意想不到的變化。為了預測這些系統在溫室氣體不斷增長的情況下將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數值模擬是唯一可用的科學手段。地球系統模式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工程,在項目的執行過程中,多種形式的合作對項目的執行起了重要作用,如果物理、化學、生物、生態、計算數學和高性能計算機科研人員對此也懷有興趣,不妨一起加入吧。

⑤ 樓房的灰塵帶一般在哪一層多少米高呢

樓房的灰塵帶是一種錯誤的說法。一般情況下,近地面細顆粒物PM2.5的分布比較均勻,其濃度值隨樓層變化差別不大。

網傳高層建築9—11樓是"揚灰層" 的說法並不靠譜。PM2.5由於顆粒很小,在空氣里經過氣流的流動,混合得均勻,隨高度的變化差別不大。就好像把鹽放進水裡,攪拌一下,形成的鹽水中每個地方的鹽的濃度都一樣。即對於一般高樓而言,沒有所謂「揚灰層」一說。

中國科學院研究員王庚辰表示,就大家最關心的PM2.5而言,因為其本身粒子很小,顆粒物本身沉降的作用比較小,不像大顆粒物受重力的影響大。在空氣流動較好、上下混合比較好的時候,細顆粒物PM2.5在空氣中的分布是比較均勻的,不存在9-11層細顆粒物比較集中的現象。

(5)大數據王庚擴展閱讀

有關實驗

有記者做過這樣的實驗:使用一截透明膠帶,把帶膠的一面朝外,然後分別把它們貼在建築物的3層,傳說中的揚灰層10層,還有29層窗外,然後記者等48個小時觀察三截膠帶表面的灰塵有什麼樣的變化。

經過48小時後,記者將它們貼在了一塊黑色木板上,仔細對比三個樓層的灰塵情況,三張膠帶的表面都是略有灰塵,但是並沒有感覺第10層的膠帶上灰塵更多。

並且經過實驗室儀器的測量發現,3層的PM2.5的濃度是112微克/m³左右,PM10大概就是110微克/m³左右。29層的pm2.5濃度為103微克/m³,pm10濃度為60微克/m³。10層pm2.5濃度為110微克/m³,pm10濃度為106微克/m³。

而從三組數據的對比可以看出,隨著樓層的升高,無論是pm2.5還是pm10,都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並沒有出現所謂的「揚灰層」灰塵密度最大的情況。

⑥ 什麼是ODS物質

2000年以來,南極臭氧洞的面積一直在縮小,去年更是降到了20年來最低點。就在今年7月29日,美國航空航天局研究小組還聲稱:地球大氣平流層上層中臭氧的消耗速度正在減慢,表明世界范圍內限制破壞臭氧層化學物質的努力開始收到預期效果,損耗的大氣臭氧層有可能在不遠的將來開始得到部分恢復。但是,目前,南極臭氧層空洞正以近20年來最快的速度擴展,目前空洞面積已經超過2700萬平方公里,與歷史最高記錄3000萬平方公里相去不遠。南極臭氧層破壞如此嚴重,多少有些出人意料。

「今年南極臭氧層空洞面積的波動再一次說明,臭氧層的恢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王庚辰研究員說。

「極渦」惹的禍

王庚辰研究員認為,「極渦」活動增強,是今年臭氧洞面積擴大的主要原因。「極渦」是指冬季在南極上空出現的氣旋。由於南極的中心是大陸,四周是海洋,海陸分布均勻,因此「極渦」比較穩定。穩定的「極渦」把南極上空的空氣孤立起來,切斷了與中低緯度空氣的交流。在這個「小系統」內,能夠破壞臭氧層的物質濃度很高。「極渦」活動越強,維持時間越長,南極臭氧層受到的破壞就大。

王庚辰認為,出現這種情況跟消耗臭氧層物質(通常簡稱為ODS)的化學特性以及南極特殊的氣候條件有關系。

具體來說,絕大部分ODS物質的化學性質穩定,在大氣中滯留的時間很長。典型的是氟利昂。在它發明之初這種穩定性還被作為一個重要的優點。但是它的「穩定」是在大氣層中下部的穩定。在到達10公里以上的大氣層後,ODS物質可以提供自由的Cl和Br等來消耗臭氧。在消耗臭氧的化學過程當中,Cl本身卻並沒有消耗。科學家估計一個Cl原子可以消耗大約10萬個臭氧分子。ODS物質在全球大氣層中的分布是穩定而均勻的,臭氧的消耗是全球性的。

在南極,低溫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極地雲層,大大方便了ODS釋放Cl的化學過程。化學反應產生了大量的Cl,如果能與中低緯度大氣層「交換」,把Cl的濃度降到一個較低的水平,臭氧層就會是安全的。但是「極渦」造成的「封閉」環境,使得大量的Cl越聚越多,濃度越來越高,導致臭氧消耗巨大。

「『極渦』的強弱直接影響到臭氧洞的面積」,王庚辰研究員打了個比方:「本來就是重災區,又不允許外界援助,損失當然會很大。」

把ODS降下來

王庚辰說,「什麼時候大氣中的ODS量降下來了,那才真正談得上解決臭氧損耗的問題。」

根據科學家對大氣中ODS物質的檢測數據,對臭氧破壞能力最強的CFC-12在大氣層中的含量仍然在增加,只是增長速度已經明顯放緩。對臭氧破壞排在第二位的CFC-11目前已經開始下降。

研究臭氧層的保護甚至恢復,一個常識是停止排放ODS物質並不意味著這些物質在大氣層中的含量會迅速下降。王庚辰研究員說,「其他氣體,比如酸雨氣體,今天把工廠停了,明天大氣中的含量肯定降下來。因為這些氣體不穩定,短時間內就消失了。但是消耗臭氧的氣體特別穩定,不要指望短時間內馬上見效果。」

由於消耗臭氧層物質非常穩定,而且在破壞臭氧層的化學過程中自身不消耗,所以大氣層中ODS是在逐年積累。也正是基於這種情況,許多人認為,工業國家應該對臭氧層的破壞負主要責任。現在大氣層中的ODS物質主要是工業國家排放的,盡管現在多數工業國家已停止生產和消費ODS物質。

按照《蒙特利爾議定書》規定的內容,發展中國家將於2010年全部停止生產和使用消耗臭氧層的物質,而發達國家已經於2000年實現了這一要求。我國目前使用的ODS物質主要涉及泡沫、製冷與空調、消防、氣溶膠和清洗5個類別,數千家企業將陸續進行轉產或者停產。

王庚辰說:「保護臭氧層恢復臭氧層面積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即使從現在開始停止所有ODS物質的排放,要真正實現臭氧層的恢復,學術界認為,最樂觀的估計也要到2050年。」

⑦ 買高層9—11樓為什麼不好

買高層9到11樓不好是依據9至11樓為"揚灰層"空氣最差的說法,實際上這種說法的不科學的。

接踵而至的霧霾天,讓PM2.5成為熱門詞彙。「建議不要購買高樓9-11揚灰層」的說法也一次又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在網上引發熱議。專家表示,「9-11層是揚灰層」的說法沒有科學依據。一般情況下,近地面細顆粒物PM2.5的分布比較均勻,其濃度值隨樓層變化差別不大。

針對高層樓房中「9至11層為揚灰層」的說法,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庚辰表示,該說法沒有科學依據。

王庚辰研究員介紹,就大家最關心的PM2.5而言,因為其本身粒子很小,顆粒物本身沉降的作用比較小,不像大顆粒物受重力的影響大。在空氣流動較好、上下混合比較好的時候,細顆粒物PM2.5在空氣中的分布是比較均勻的,不存在9-11層細顆粒物比較集中的現象。

(7)大數據王庚擴展閱讀

總體來說,一般來說空氣污染物隨著樓層的高度增加會有一個下降的趨勢,但是這個趨勢值也是很微弱的,樓最頂層,就比如說30樓和1層的污染物的濃度是有一個減小,但是這個減小就在10%-20%以內。

一般來說,就是1-5層比較底的樓層,它的空氣污染物的濃度都比較高的,因為空氣污染顆粒物,越是大顆粒,它的TSP就叫總懸浮顆粒物,它就比較大,隨著重力作用它會落下來,另外除了工業污染,還有很多交通污染,他們所造成的(影響)都是在近地面,它的污染源會多一些,它的濃度在底層肯定是高的。

樓層越高,空氣中的較大顆粒就會越少,而較小顆粒則變化不大,並且顆粒都是呈現出樓層越高,污染物逐漸減小的趨勢。而傳說中的「揚灰層」,其實並不存在。

⑧ 臭氧層的作用及其演變趨勢

大氣臭氧層和臭氧洞

作者王庚辰
ISBN750293555X
頁數187
開本大32開
封面形式簡裝本
出版社氣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3-1

為了宣傳和普及氣候和氣候變化方面的科學知識,提高公眾在全球變化問題上的科學認識,我們組織編撰出版這套《全球變化熱門話題》叢書。本套叢書一共18冊,由國內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撰稿,內容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以大量監測數據為基礎,揭示全球變化的苦幹事實及其在各個分系統中的表現形式;二是乙太陽輻射、大氣化學、大氣物理、環境和生態演變等多學科交叉理論為基礎,深入淺出地闡述氣候變化的成因;三是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提出人類適應和減緩全球變化的各種對策、途徑和方法。該叢書的出版,旨在使人們對全球變化有清醒而全面的科學認識,從而更加關注全球變化,並且在更高的層次上、更廣泛的范圍內認識我國在全球變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覺參與人類社會的共同決策,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

第一章 大氣臭氧層
臭氧和大氣臭氧層
臭氧的發現
大氣中的臭氧及其他組分
大氣分層和大氣臭氧層的形成
大氣臭氧層和大氣平流層
地球生靈的天然保護傘
太陽和太陽紫外線
大氣臭氧對紫外線的吸收
臭氧層保護著地球上的生靈
臭氧在大氣中的分布和變化
大氣中的臭氧總量及其變化
大氣中的臭氧隨高度的變化
臭氧時空變化的緣由
大氣臭氧和天氣氣候變化
臭氧是一種溫室氣體
大氣臭氧和天氣過程
大氣臭氧和氣候變化
第二章 低層大氣中的臭氧
對流層中的臭氧
對流層中臭氧的來源和消失
對流層與平流層之間的臭氧交換
對流層臭氧的變化
大氣邊界層中臭氧的變化
……
近地層大氣中臭氧變化對人與環境的影響
第三章 大氣臭氧層的探測
大氣臭氧總量的探測
大氣臭氧空間分布的探測
大氣臭氧的近地面測量
第四章 大氣臭氧層的耗損及其後果
臭氧層正在遭到破壞
臭氧層破壞的解釋
臭氧層破壞的後果
第五章 大氣中的臭氧洞
南極臭氧洞的出現
南極臭氧洞是怎樣形成的
南極臭氧洞的演變趨勢
第六章 保護大臭氧層
消耗臭氧層物質
保護大氣臭氧層行動
中國保護臭氧層行動方案
附錄
參考文獻
後記

⑨ 網上流傳這幾天下的都是酸雨是真的嗎

4月22日,北京迎來一場春雨,伴隨著濕潤的空氣,中國用戶的網路和手機上廣泛流傳著這樣一個信息:「從今天到28日,請大家不要淋雨。750年一次的酸雨,被淋到後患皮膚癌的機率很高。因為歐洲的一個火山的大爆發,向高空噴發了大量硫化物,在大氣層7000米至10000米的高空形成了濃厚的火山灰層,強酸性。請大家注意,把這個信息轉發給你身邊的人。」

火山灰真的會帶來酸雨嗎?被雨淋到真的會得皮膚癌嗎?隨著流言的傳播,因小雨帶來的寧靜與安逸被恐懼和驚慌所替代。

「以往北京春夏之交時降雨確實偏弱酸性,但是22日這次降雨的pH值卻是6.23,不是酸雨。」北京氣象台高級工程師張明英明確地告訴記者,這種擔心是多餘的。「北京氣象台在南城設立了酸雨監測站,常年監測雨水的pH值。」

可是眾所周知衡量酸鹼pH值是以7為標準的,pH值小於7的是酸性,pH值大於7的是鹼性,為什麼這次降雨pH值是6.23,卻不是酸雨呢?

面對記者的提問,張明英告訴記者,這是因為空氣中含有二氧化碳,當水和二氧化碳結合後就會呈酸性。所以我們在測試自然界中雨水的酸鹼性時是以pH值5.6為標準的,22日這場降雨的pH值是6.23,大於5.6,所以不是酸雨。

■漂移到中國上空的火山灰是微米級的物質,只會停留在平流層,不會造成酸雨

「人們之所以擔心火山灰會造成酸雨,主要是因為火山灰的成分和飄移路線。」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庚辰坦率地對記者說。

他告訴記者,火山噴發時會將大量的灰塵噴向7000米至20000米的高空,這些火山灰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鐵、二氧化硅、二氧化硫,由於地質構造不同,火山灰成分中各種物質含量也有差別。其中的二氧化硫和水結合後會產生酸雨。但是,這次冰島火山噴發時,火山灰中顆粒較大的物質,由於重量大,輸送距離短,已經在火山噴發當地沉降,形成厚厚的火山灰覆蓋在地表,這些物質不可能飄到中國。而火山灰中顆粒較小的微米級的物質,由於重量輕,會繼續上升,到達較高的平流層。平時人們感受到的風霜雨雪都是高度較低的大氣對流層產生的,而平流層中的物質只會隨著大氣環流飄移,並不會沉降。由於中國距離冰島有數千公里遠,即使有火山灰隨大氣環流漂移到中國上空,也都是微米級的物質,而且只會停留在平流層,不會造成酸雨。另外,火山灰擴散有好幾個路徑,並在輸送過程中繼續擴散,這樣隨著輸送距離延長,擴散范圍越大,濃度也越低。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邵敏則認為,由於對流層最高可達10000米,當火山灰漂浮在這個高度中,其中的含硫顆粒與水結合有可能產生酸雨。但是這只在火山噴發地會有一定影響,在遠離火山噴發地的中國,由於火山灰濃度已大大降低,所以影響不大。而且大部分積雨雲高度都很低,所以在中國因火山灰降下酸雨的可能性很小。

北京氣象台高級工程師張明英也告訴記者,冰島火山噴發後三天,也就是 17日,歐洲很多國家開始降雨,可就是這些離冰島比中國要近得多的國家,也沒有出現酸雨。在他看來,這次冰島火山噴發的火山灰分布在3000米至10000米的高空中,其中顆粒較大的物質受低空氣流影響向南飄移並在不遠的地方沉降,而顆粒較小的物質受高空氣流影響向偏北方向飄移,可以說對中國影響很小。

■含有氧化鐵、二氧化硅的火山灰一旦被吸入飛機發動機,後果將不堪設想

那麼除了酸雨外,火山灰對人類生活還會產生哪些影響呢?

「其實,冰島火山噴發後,在酸雨之前影響人類生活的領域主要是航空業。」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防科工委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員曹春曉告訴記者。

有專家表示,即使是「9·11」恐怖襲擊事件後,航空業也僅受影響3天,而這次航空癱瘓無論是從規模還是時間來看都是自二戰以來,歐洲最嚴重的航空大混亂,而大批乘客的滯留也讓當地客房人滿為患。此外,航空混亂帶來骨牌效應波及全球物流業,歐洲糧食、葯物等貨品都出現短缺。

一座火山的爆發為何會使歐洲航空業癱瘓呢?曹春曉告訴記者,這次冰島火山噴發後,在歐洲,火山灰主要分布在7000米至10000米的空中,而這個高度正是大多數民航飛機正常飛行的高度。火山灰附著在飛機表面影響不大,關鍵是含有氧化鐵、二氧化硅的火山灰一旦被吸入飛機發動機,後果將不堪設想。飛機發動機中有葉片、齒輪和鋼盤,如果將一些熔點不高卻體積較大的火山灰顆粒進入發動機,就會粘在葉片和齒輪上,使發動機出現故障。

另外,如果火山灰濃度太高,也會影響飛行員的視線。盡管現代飛機上都安裝著計算機自動操縱的盲飛設備,但是在起飛和降落時,飛行員還是不能完全依靠儀表,而要靠目視操作。

■火山噴發會導致氣溫升高,使大氣層被火山灰籠罩,將使臭氧層變得更稀薄

除了酸雨、航空禁飛、物流業癱瘓、旅遊業受損外,這次冰島火山噴發還會產生一些間接影響。

王庚辰告訴記者,盡管冰島火山噴發減弱,但是還沒有完全停止,這次火山噴發時間較長,大量火山灰源源不斷地進入大氣層。火山灰首先會減弱太陽輻射,從而使地球獲得的太陽能量減少,有的地方升溫,有的地方降溫。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邵敏也支持這一觀點,他認為,火山灰減弱太陽輻射的直接影響是全球溫度會比正常年份偏低一些。

這會不會給農業生產造成影響呢?記者在采訪世界糧農組織駐華代表張中軍和聯合國糧食計劃署中國發言人時,他們都表示,這種影響暫時還看不出來。

王庚辰認為,火山灰對農作物的影響要區別北方與南方,因為這次冰島火山灰會首先進入中國北方地區,所以在飄移方向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對北方的影響要比南方大一些。但是,大氣環流是不斷運動的,處於平流層的火山灰也會隨著大氣環流繼續向東,所以,即使有影響,也是暫時的。

同時,王庚辰和邵敏都認為火山噴發會導致氣溫升高,使大氣層被火山灰籠罩,將使臭氧層變得更稀薄。

至於人們擔心的火山灰會不會增加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邵敏認為,首先火山噴發地冰島離我國距離遙遠,此外,飄移到我國上空的火山灰已十分稀薄,而且其中都是微米級的物質停留在10000米以上的平流層,隨著大氣環流,這些火山灰很快就會飄走,所以,不會增加人們患呼吸道疾病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