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與信息化教學變革
Ⅰ 大數據引發了教育評價的哪些變革
在考試中,兩個同樣得了90分的考生,他們的能力完全一樣嗎?
課堂上,老師告訴同學們,「完成第一題到第十題」。可是,真的是所有學生都有必要完成這10道題嗎?
教學過程中,如何更好地啟發學生、如何更好地課堂互動,一節課的時長究竟是40分鍾合適,還是45分鍾合適。這些問題,老師們是「憑經驗」,還是靠科學分析?
如果你對以上問題有思考,那麼,你就會對大數據對教育形態的改變持開放的心態。
大數據時代悄然來臨,過去無法收集與分析的數據都被新的技術手段賦予了可能性。誰能對大數據的挖掘更為深刻,誰就會在行業發展中搶佔先機,教育領域也是如此。
就在幾天前,慧科教育宣布在原來「開課吧」的基礎上正式上線「找座兒吧」,即在原來在線教育平台的基礎上,又推出垂直的招聘平台。從學習者職業性向的分析,到適合崗位的推薦,再到個性化設計的課程,經過考核、認證,最終推送到匹配的招聘崗位,完成了學習者從學習到求職的一整套完整路徑。這樣一套同以往學校教育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引發了業內的熱議,而這,正是基於對學習者個性化的數據分析完成的。
兩個同樣考90分的考生,能力水平完全一樣嗎?
大數據讓教育真正面對每一個獨立的個體
「不得不承認,對於學生,我們知道得太少。」這是卡耐基·梅隆大學教育學院的一句經典的口號,同時也是美國十大教育類年會關注度最高的議題。類似的思考在我們國家的教育領域同樣存在。
「我們真的了解孩子嗎?」「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都是與眾不同的,但是我們能針對他們進行真正個性化、差異化的教學嗎?」
舉個簡單的例子,兩個同樣在數學考試中取得90分的考生,他們的能力完全一樣嗎?根據傳統的教學模式,我們會認為,成績相同的學生,能力大體相仿。但如果借用大數據的分析手段,學生的差異性就會清晰展現。根據對同為兩個90分的考生進行分析,我們發現,第一個學生更多的是依靠出色的邏輯思維,而另一名同學邏輯推理能力相對薄弱,是依靠出色的記憶力而獲得較好的成績。
因此,大數據能夠讓我們更全面地看待學生的發展,發現以往考試成績所反映不了的深層次問題。當然,如果老師能對這一情況及時掌握,就能對兩位同學開展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方向。
比如,通常老師布置作業的方式是,「請同學們完成第一題到第十題。」「請同學們在假期讀完這10本書」。把同樣的書目和同樣的題目布置給不同的學生,在傳統教育模式下無可厚非,但如果新技術已經幫助我們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和特點都有了充分的了解,就會有針對性地布置作業,進而實現那個綿延2000多年的夢想——因材施教。
如A同學做對了第二題,系統馬上可以告訴他,他可以跳過第四題和第八題,這是因為,二、四、八三道題目在考查同樣的知識點,如果都做則是簡單重復。如果B同學做錯了第三題,那麼系統就會提示他強化式練習第六題和第九題,這是因為基於大數據的分析,第三題做錯的同學很有可能在第六題和第九題也出現錯誤。而有針對性地反復訓練,是十分必要的。
這樣的模式我們其實已經並不陌生,一些網站會根據此前你的購買習慣,有針對性地推送一些產品,以及微博運營者根據你此前已經關注了哪些人來判斷有可能會對哪些人感興趣,都是基於這個原理,即大數據的分析。
如果商業網站都已經越來越了解學生,為什麼我們的老師不能越來越了解學生呢?
大數據手段和新技術可以取代教師嗎?
優化傳統教學模式,讓課堂減少灌輸,增加互動
近一段時間,「幕課」是教育領域當之無愧的「熱詞」,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紛紛加入由國外高校牽頭組建的幕課聯盟之後,日前,深圳大學聯合國內40所大學組建「全國高校UOOC聯盟」,旨在打造屬於中國大學自己的幕課聯盟。
這一消息再一次讓基於新技術手段打造的「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成為社會和教育領域關注的熱點。在討論新技術對於傳統教學模式帶來的沖擊之餘,人們自然而然地發出了這樣的思考:大數據手段與幕課會取代傳統教學模式,最終讓教師們失去飯碗嗎?
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新技術並不能取代老師,而是重新定義了教育。」上海海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魏忠認為,「翻轉課堂、信息技術下的教育可以不要老師嗎?恰恰相反,你看網路課程的視頻,越來越標准化。但學生是個性化的,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學會高效利用高新技術、利用教育信息資源,有針對性、更個性地指導學生成長、進步。」
為什麼這么說?
比爾·蓋茨曾預言,「5年以後,你將可以在網上免費獲取世界上最好的課程,而且這些課程比任何一個單獨的大學提供的課程都要好。」是的,未來,學生們可以沒有門檻、沒有圍牆地獲取任何一所大學、任何一位老師的課程,跨越國家、跨越民族。這就會帶來一種可能,線上學習越來越成為學習知識的主要途徑,而學生們學習行為的數據將自動留存,更易於後期的學習行為評價和評估,教師不再基於自己的教學經驗來分析學生的共同點、在學習中的偏好、遇到的難題等,只要通過分析整合學習的行為記錄,就能輕而易舉得到學習過程中的規律。
那線下呢?傳統的課堂將實現功能上的轉變,成為交流學習成果和釋疑解惑的場所,成為線上學習的必要補充。
對此,慧科教育集團創始人方業昌給出了支持的觀點,「經過相當長時間在線教育的探索,我們發現線上教育不能完全取代線下教育,或許未來一門課程,全國的學生,甚至全世界的學生都通過互聯網來聽一位老師講授,但學生依然需要大量同樣教授這門課程的老師承擔起線下的輔學、導學、答疑、互動、評價等功能。新技術會解放一些老師,他們中的一部分從傳統的教學崗轉為輔學崗,而還有一部分則從傳統的教學崗轉為致力於新的教學內容和方式的創新。這些都是線上教育不能完成的,是不可或缺的。」
對此,魏忠認為:「信息技術解放了一些具有創新精神的老師,使他們拋棄了大量重復的勞動而將精力集中在教師的核心功能,這就是技術的解放力量。」
說到這兒,我們會發現,大數據其實並不神秘,大數據對於教育的改變將會是補充,而不是顛覆。正如上海思來氏信息咨詢有限公司創始人張韞所說,「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讓社會科學領域的發展和研究從宏觀群體逐漸走向微觀個體,讓追蹤每一個人的數據成為可能,從而讓研究每一個個體成為可能。對於教育研究者來說,我們將比任何時候都更接近發現真正的學生。」而這,正是教育的進步。
Ⅱ 大數據時代引發學習時代的哪些變革
根本在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程的基本動力。
Ⅲ 在信息化促進教學方式變革有何作用
目前,人類社會已經進入到一個高度信息化的時代,知識的增長和更新速度越來越快。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網路技術、多媒體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已經極大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方式。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教育也必不可少地走上了信息化之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深入發展,信息技術已經在教育管理、教育教學活動等諸多方面都積極的得用。教育教學正在經歷著一場由信息技術帶來的從教學形式、教學內容到教育觀念上的重大變革,尤為明顯的是教學手段、教學方式與方法的重大變革,這些藉助與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模式,已經極大地改變著傳統的教學模式的轉變,在這種環境下,廣大教師要想在這場變革中立於不敗之地,不僅要掌握現代的信息技術手段,豐富自身的信息素養,還必須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和理論,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應用於教育教學,它極為有效地彌補了傳統教育教學模式的諸多不足和缺陷,改變了以前傳統的知識存儲、傳播和獲取方式,從而也就必然引發教育教育手段新的變革。目前學校數字化校園的建設;智能化的教育教學管理方式;網路化和多媒體化的藉助於信息技術來實現的現代教學手段使的知識的傳遞和呈現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給教育教學活動帶來了生機和活力。網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現代教學環境、現代教學平台已經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架起,藉助於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在教學中的應用與傳統的教育模式相比,有著更為強大的優勢和積極的作用。
我們知道,教學過程的實質是由信息的產生到「選擇──存儲──處理──傳遞──轉換──分配」的過程,而信息技術所包含的電子技術、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網路技術等等,使得知識內容可以通過圖、文、聲、像、等豐富直觀的形式來表現,從而使得知識內容豐富多彩,呈現的形式多種多樣,能夠刺激學習者的多種感官,有利於學生記憶,使得學生的知識掌握更加牢固。而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教育媒體不僅僅作為教師演示和講解用的輔助工具,而且也成為指導學生學習和交流的認知工具和情感激勵工具。為教師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導學生、幫助學生主動探索知識提供了便利。我們知道,當今時代下的教學媒體已不在是「黑板──粉筆──教科書」了,而是更為豐富的媒體對象和表現形式,而要實現由傳統教學模式向現代教學模式的轉變必須藉助於信息技術來實現。也就是說,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為教學模式的轉變提供了前提和技術、物質保障。除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輔助性教學之外,將傳統教育媒體通過信息技術有效地加以整合利用,通過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更多地利用現代教育媒體改善教育教學的整個過程,可以更為高效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豐富教育教學內容並且使得教學內容的表現更加直觀、豐富,形式更為靈活多樣是,是的微觀和宏觀世界的表現形式都成為可能,讓某些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無法表現的內容也能夠得以直觀表現。
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教學方式和手段更為靈活多樣,網路為廣大教師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教學素材,網路也擴展了教師和學生的信息源,使得廣大師生能夠獲得直接相關的素材和資料。信息技術環境下多媒體教學和網路教學生動、直觀、交互的教學模式,能夠充分激發學習者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為學生自主學習、探索學習創造了條件,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再者信息技術所提供虛擬化的虛擬教室、虛擬實驗室、虛擬圖書館等教學環境,使得教學活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脫離空間和時間的限制。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積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對教學活動進行創造性設計,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強大優勢和信息技術和多媒體網路技術教學的特殊功能,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法,把信息技術和各學科的特點結合起來,科學而有效地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來實施課堂教學,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對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合理選擇和優化組合使用,可以使教學的表現形式更加直觀、形象、多樣化、靈活、生動。能夠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現代教育媒體的橋梁紐帶作用,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合作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更大程度上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Ⅳ 如何利用信息化與大數據助推改革
大量案例表明,很多小規模企業,尤其是初創企業,通過大數據手段,能夠「小而精」「快而准」地針對一個行業的實際需求,創造出改變世界的革新性產品。隨著信息化的深化發展,大數據的核心價值將進一步凸顯,成為商業模式創新的驅動力。
未來信息社會建設要重點開展四方面工作:一要繼續加大對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鼓勵技術與服務創新;二要積極開發信息資源,促進數據開放共享,促進協調發展,縮小數字鴻溝,實現面向發展、廣泛包容的信息社會;三要促進信息技術和應用向社會經濟的更廣范圍和更深層次拓展;四要堅持自主創新與國際合作相結合,解決信息社會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Ⅳ 為什麼說信息化教學能推動教學方式一系列變革
教學環境可以通過不同的設備配備、內容呈現和軟體工具,提供支持不同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式的組合。例如:教學資源可以人機交互、人人交互;交互的主動權有的在教師手中,有的可以交給學生;教學的信息化終端設備可以是個人計算機、移動電腦、手機以及其它移動的小型設備。這些設備可以用秧田式、組群式、魚骨式、隔離或半隔離式等形式部署在教室中。
這三個方面的多種形式組合,構成的將是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從理論上講,新式的信息化教學形式是敞開的、無法窮舉的。舉例來說,差異化教育形式是在具有人手一機的終端設備以及計算機渠道的辦理功用,組班教育的條件下,完成對不一樣學生挑選不一樣的學習內容、提出不一樣的學習進展需求,以不一樣學習途徑,達到不一樣學習方針。學生可依據自個的特色進行個性化的學習;而協作探求教育形式則是在人手一機的網路環境下,學生依據教員輔導,選定研討主題(可所以研討主題、項目、使命、疑問等),小組分工合作進行材料檢索、文獻剖析,實驗設計、調查和記載,溝通評論、表達和出現探求效果,建構常識及常識系統,構成多方面的才能。教員能夠安排學生與本班、本校同學協作,乃至跨校、跨地區的協作探求。
隨著綱要關於教育信息化的各項目標的貫徹落實,預期在未來5――10年將有一個跨越式的發展,中小學教學信息化將全面實現數字化資源教學常態化,個別先進地區和部分學校可實現全方位數字化環境下無處不在的學習。
促進非正式學習活動的繁榮與發展
「非正式學習」指在非正式學習時間和場所發生的,通過非教學性質的社會交往來傳遞和滲透知識,由學習者自我發起、自我調控、自我負責的學習。如今它已經被廣泛的認同:75%~80%的學習是發生在非正式的組織活動中的。具備「非正式學習」能力與國家對新時期人才培養的能力要求是一致的,這是達到終身學習目標的必由之路。
在網路支持下,各種新技術軟體的開發與應用為人們探索新的教與學方式提供了實驗平台和工具,在正規的教育體制外,引發了各種民間性自發自創的學習活動,刺激了新型網路社群的興起。
對教師來說,學校中被動的教研活動正演變成隨時隨地的自主行為。越來越多的中小學教師加入到博客的隊伍之中。很多教師也把博客、微博等引入課堂,輔助學生進行討論和探究學習。
Ⅵ 信息技術對教育變革的變革都體現在哪些方面
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著教育的改革。從以往來看,教育的方式比較枯燥單一,就是教師授課、學生聽講,而授課也只是使用黑板,但從現在看來,教育的方式多種多樣,使用計算機教學已經成為必要的手段,近年來網上教學的模式更是流行起來,學生可以通過上網進行自主學習,使被動接受變成主動學習,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程度。
科技較發達的地區明顯受教育程度也比較高,是因為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豐富了學習者的知識,學習者基本上可以做到足不出門也盡知天下事。
雖然沒有信息技術我們也可以進行教育改革,但信息技術為實現教育的整體改革提供了廣闊的用武之地,促進了教育改革的步伐。
1、 信息技術初步構建成的信息化環境,縮短了城鄉之間的差距,改變了 教學環境,為教育改革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
2、信息技術資源平台的建立,為廣大師生提供了強有力的資源平台;
3、信息技術培養出了 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4、信息技術提高了學生的素養。
1.改革教師思想觀念
傳統教學中,教師備課主要使用教案和相關參考書,課程資源饋乏,查閱起來太佔用時間,在備課中,由於無法及時跟蹤當今所授學科最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根本讀不上「創新」二字。完全是以「教」為中心,教師教什麼,學生學什麼,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安排、掌握具有權威性。現代信息技術和網路技術已滲透到教育的各個方面,完全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活動。以「學為中心」的教育模式正在進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隨之改變,教師不只是單一的知識的傳播者,而是教學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其主要職責應從「教」學生,轉變為「導」學生,師生交往趨於平等化、多樣化,推動學生不斷開拓創新,發展自己。為適應現代信息技術對傳統教育活動的沖擊,在教育觀念上跟上時代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明確自己的職責,做課程的設計和開發者,教師的一切教學行為必須圍繞學生的發展而設計和展開,學習過程以學生為主體完成。教師只有在思想上明確了自己應處的位置,才能在研究性學習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只有實現自身角色的轉換,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才能適應網路時代教育發展的根本要求,才能適應未來教育的需要才能肩負起培養21世紀人才的重任。
2、改革教師角色
在傳統教育模式中,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處於「主演」的角色,學生則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教師作為知識的復制者和灌輸者,主要承擔著幫助學生記憶和存儲前人積累下來的知識經驗的教學任務。隨著教育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特別是網路的出現, 為教學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資源,將課堂延伸到了網路所能涉及的各個角落。在這種環境下教師也由場上的「主演」轉變為場外的「導演」, 成為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夥伴、合作者和解決問題的指導者,從「教」學生,轉變為「導」學生。引導幫助學生建立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選擇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和認知能力輔導學生利用各種便利手段獲取所需信息,並利用這些信息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做學生的朋友和榜樣,教導學生養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等各種優秀品質,培養其區分良莠信息的能力。整個教學過程是在教師參與、指導的過程中與學生心理的溝通, 為學生的自主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提高了自身教學素質。
3、改革教育形式和手段
千百年來,教學是通過班級授課和黑板、粉筆來進行的。這種單一、簡單的教學手段只能將教育限制在課堂內進行。現在這種教學手段越來越暴露出很大的弊端。信息的傳遞和接收應該充分利用人的各種感官來進行,而黑板和粉筆知識利用了人的視覺器官,所以人們很多器官的功能都被擱置起來。學校教育的整齊劃一也不利於全面發展各種各樣的人才。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到來,各種現代化教學方式紛至沓來。最初是幻燈、投影儀、電影、錄音、廣播、語音實驗室等現代技術廣泛應用,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信息傳遞過程。到後來,衛星的運用、電子計算機、微電子技術、光纖通訊技術、多媒體技術普及應用到教學上,不僅極大豐富了教學的手段,而且促成了「個別化教學」和cai的產生,為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徑;計算機網路的出現,使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協作更加方便,並產生了「小組合作學習」這種現代教學形式;90年代後,隨著internet和多媒體技術的成熟與普及,為教學交流提供了更廣闊的途徑和更加豐富靈活的形式,教學不再局限於班級教學和小組學習,而是出現了「虛擬教育」、遠程教學、互動式學習等一系列教育新概念。引起了教育領域的一場大變革。這是不可避免的大變革,它是人們在越來越短的時間內傳輸越來越多的信息。這些技術正越來越深入地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包括教育領域,為教學工作開辟了新的道路。
Ⅶ 信息化教學手段有哪些如何加強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改革
信息化教學手段主要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將多媒體技術、網路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慧技術等應用於教學過程,學雙方在信息環境下的合作互動,促進學員綜合素質全面發展。這種教學手段打破了以教員為中心、學員為主體、語介的基本內容傳授過程,將內容傳授的人性化放在了核心位置,突破了傳統教學手段的時空局限。
方式方法:
(1)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學水平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只有樹立了正確的理念,才會付諸正確的行動。傳統的教育理念強調以教員為中心,教員是一切教學活織者與領導者,而學員作為認知的主體,一直處於被動的地位。這種模式充分發揮了教員的主導作用,便於組織和管同時也壓抑了學員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不利於對學員各方面素質與能力的培養。隨著思想認識的不斷提高和理念研究深入,人才觀、價值觀、質量觀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素質教育、創新教育、超前教育、開放教育、終身教育等現代教進入教學實踐,引發了教學領域的深刻變革,為教學改革奠定了堅定的思想基礎。教員要主動從知識的灌輸者和學員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指導者、素質發展的促進者、學習創新的推動者,應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大力開發和廣泛使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啟發誘導,指引學員的思維方向,拓寬思維空間,培養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水平和整體教學
(2)加強教學信息人才隊伍建設
教學信息化人才根據其分工和任務的不同可以分為開發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和實干型人才。開發型人才是以研發為主的人才息化教育的開始,他們在編程和軟體開發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人才短缺最嚴重的一環。管理型人才主要負責息資源的規劃、調配和分配,管理型人才決定了信息化教學手段發展的方向。使用型人才隊伍的建設具有普遍意義,目標是比較容易實現的。目前,在教學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中,迫切需要發展的是研發型人才隊伍的建設。
(3)加強信息化教學實踐,深入普及教學應用
在研究信息化教學理論基礎的同時,應該積極地進行必要的教學實踐,在實踐中檢驗修正信息教學手段。教學實踐的目的是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形式,檢驗使用效果。實踐方法可以採取先試點後推廣的做法,即在一兩個教學單位進行,通過集信息,查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試驗點可以定期總結,定期集體討論,並提出合理意見,從中不斷總結經驗。最後聽取相關專家意見,形成改進完善建議,最後推廣普及。
(4)正確認識信息化教學手段,加強與傳統教學手段的融合
信息化教學手段主要是以多媒體技術、網路技術為依託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具有傳播方式多,信息流量大、交互性能強,恰當運用信息教學手段對於優化課堂教學確實大有裨益。但對於總的學習目標和全體學員來說,不存在一種普遍優手段的教學手段。信息化教學手段的相對優越性,決不能作為否定傳統教學手段的借口。各種教學手段都具有各自的功能,在實際教學中,不同教學手段是相互補充,取長補短的關系,信息化教學手段只是教員授課的手段之一。只有化教學手段與其他教學手段結合起來,才能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因而,在對待傳統教學手段這一問題上,該繼承的該摒棄的摒棄,要做到信息化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手段的辯證統一,優勢互補。
Ⅷ 信息技術對教育變革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
信息技術對教育變革的影響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技術轉變了教育改革環境
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促成了一個網路化、多媒體化和智能化的教育環境,在這個環境中,所有的教育資源得到了溝通,構架了一個全新的、無限開放的平台,實現了真正的資源共享,轉變了傳統的教育教學環境。
2、信息技術轉變了教師的教學觀
自從信息技術在學校得到廣泛應用後,教師由原來的一支粉筆、一本教科書,即傳統的說教模式,轉變為了多媒體教學,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也得到大幅度的改善。信息資源的整合與共享,有力的縮短了教師的備課時間,使教師有更多的時間研究學生、研究教材,從而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改革中去。
3、信息技術轉變了學生的學習觀
信息技術的普及轉變了學生的學習觀。學生由原來的聽即被動地位,轉變成課堂主體地位,課中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學生的知識來源由原來的單一書本,擴展到了網路資源。學生可以自主學習,自行上網查找學習資料,煅煉出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4、信息技術轉變了傳統的人才觀
傳統的觀點把知識擁有量的多少、運用知識能力的強弱作為人才的標志。信息技術的應用,使人才觀由知識型人才觀轉變為素質型人才觀。所謂素質型人才觀,除了應該包含傳統的德智體的內容以外,還要特別突出信息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及相關的協作精神、適應能力。信息能力和網路能力體現了信息時代的人才的特點。
(8)大數據與信息化教學變革擴展閱讀
信息技術教育目標體系應滿足五個基本要求:
(1)時代性(先進性),要緊扣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脈搏,滿足信息社會對人才信息素質培養的基本需要。
(2)科學性,不同的教育對象、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知識起點、不同的接受能力。因此,教學目標要有針對性,注重因材施教。
(3)具體性,表述中盡量避免含混和不切實際的語詞,應明確、詳細,可以觀察和測量。
(4)遞進性(層次性),如,總目標、課程目標、章節(單元)目標、課時目標、知識點目標的關系,是一種學習內容方面的遞進關系。
(5)系統性,應列出全部知識點的教學目標,不同層次不同難度的教學目標搭配合理,能起到相互促進、總體優化的作用。
參考資料:信息技術教育目標---網路
Ⅸ 信息化促進了哪些教學變革與創新
目前我國教學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對於傳統的教學方式來說,其在改革創新的過程中只是對於其自身教學的方式以及相關的方法等等進行了一定的轉變,在其轉變的過程中利用了相對比較多的人力資源以及物力資源,這就在某些程度上促進了教學創新的速度,信息化教學的改革和創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Ⅹ 如何利用大數據推進教學變革,改革教育教學方式和方法
一、現代教育理論和思想的學習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靈魂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教育者、影響者、變革者和促進學生發展的實踐者,是教的活動的主體,同時,教師的教又要以學生為出發點,教師的作用及其發揮的程度,必然地要以學生的原有水平為基礎,在教的活動和學的活動中,都有一系列科學的理論知識和方法,因此,教師隊伍的現代教育理論和思想的認識水平,直接影響著新的教育理念在課堂教學改革實踐中的應用,有計劃組織教師學習一些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傳播理論的知識,不僅可以提高教師實施教育工作的理論水平,更有助於教師從「教書匠」向「教育家」的轉化。有了深厚的教育理論基礎,就能夠促使教師在組織教學的活動中,站在現代教育理論發展的前沿來看待、評價、設計自己的教的活動,還能夠把自己「教」的工作從科學研究的認識高度開展理性思考,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步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和觀念,從中體現出教育大眾化、終身化、個性化、國際化、信息化的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的先進教育思想,比如一堂課上,從表面上只是反映了教師與學生的教與學的互動過程,在知識的傳遞過程中,教師的思想、方法和他的教育理論水平,會在知識的呈現過程中隨時滲透的,只有具有一定現代教育理論水平的教師才能在他的講、畫、演、做的過程中靈活啟迪學生的思維、保持知識記憶、促進遷移運用,從而使學生真正獲得知識,已達成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