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麼評價「上大學才是唯一的出路」

現在很多家長認為:考上大學取得學位,是唯一的出路。如果你沒有上大學就無法擁有大學學位,未來無法取得成功。但真的是這樣嗎?

如今,大學生隨處可見,並不是所有的學歷和專業都能被用人單位所青睞,很多人的學歷,用人單位都不太關心只是把它當做就業資格或職位資格一樣。所以,學歷對一個人的長期發展沒有太大的影響。人的出路有很多條,而獲得文憑來找工作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一種選擇。

2. 現在ai換臉技術很火,那麼它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AI換臉的本質是把顏值和表情分開

這里說的顏值,就是人的五官形象;而表情,則是五官在不同情緒下的形象,更多的是指五官的動作。

一個人臉上,顏值和表情他們總是一體的,難以分割

然而AI換臉技術的出現,正在告訴我們顏值和表情是可以分離的。

最終合並出來的效果,表情是原視頻裡面的表情;五官變成了提供照片上的五官,而且換臉結果在整個視頻片段都非常自然。

這個過程生成的視頻里,五官來自圖片,表情來自視頻,五官和表情分離了,也即是顏值和表情分離了。

換句話說,AI變臉的本質,或許就是顏值和表情分離。

那顏值和表情分離到底有什麼用?

影視製作的革命性創新:

影視製作里有一個改寫了整個影視行業的「分離」,就是圖像和聲音分離。

影視行業最初都是無聲影視,後來有人創新性的把聲音和圖像進行同步播放,就出現了有聲電影。

而聲音和圖像分離技術一直運用到現在,這樣的分離,保證讓聲音可以獨立製作,創造出立體感和現場感更強的聲音效果。

而顏值和表情分離,會產生比圖像聲音分離,更為強烈的影響。

(1)大大增加影視作品的人臉表現力。

例如,以前很難想像人可以從「畫」裡面走出來,而現在通過AI換臉,只要獲取畫裡面的五官,放到任意的視頻裡面,就可以製作出畫裡面人在動的視頻。

要知道畫里的臉孔極為自由,可以憑我們天馬行空,創造出任意我們想要的臉孔,再通過AI換臉,就創造出任何我們想要的活靈活現的角色。



3. 談談你對從醫熱的看法

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不少高考學生對醫學專業和從醫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有媒體報道,不少優秀學生因敬佩「抗疫英雄」選填醫學相關志願。一名選擇預防科學的考生在被問及專業選擇原因時回答:「親眼見到醫務工作者奮戰在一線,感受到醫學的偉大,而預防醫學作為未雨綢繆的學科,應該受到更多關注。」在「強基計劃」和綜合素質評價錄取中,報考醫學院校的考生也不在少數。
有評論據此稱,今年高考志願填報出現「從醫熱」,並認為「從醫熱」早有苗頭。平心而論,從媒體報道提供的信息,以及各醫學院校、專業的歷年招生情況看,還尚難斷言已經出現「從醫熱」。尤其是今年, 考生剛完成志願填報,各醫學院校、專業的錄取分數需要到 8 月中下旬才知道,現在就說高分考生報考醫學專業踴躍為時尚早。不過,期待出現學生「學醫熱」「從醫熱」,卻是較為真實的社會情緒。這種情緒的背後,是希望有更多優秀人才從醫,提高醫療服務水平,而不是扎堆選擇所謂的熱門專業。隨著醫療強基層戰略的實施,醫務人員忙閑不均現象也得到大幅緩解。以北京為例,在 2019 年北京市全年的門診量中,一級醫院及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增長 40.4%,二級醫院增長 3.3%,三級醫院則下降了 5.4%,北京市基層門診量已連續 32 個月增幅高於二級和三級醫院。基層不再「門可羅雀」,大醫院的工作量就會相應下降。且人工智慧技術日益成熟,分級診療、遠程會診等模式也趨於定型,醫務人員只會從繁重的工作中進一步解脫,擔心醫務人員太辛苦而不願意從醫,就會日益顯得不合時宜。
一些學生受醫生抗疫事跡的影響而做出學醫、從醫的選擇,讓人心生暖意和敬意。但選擇學醫、從醫,憑一時熱情還遠遠不夠,還需要有濃厚的興趣和長遠的職業發展規劃。從 20 世紀末到本世紀初,國內醫學院被並入一些綜合性院校,當時曾有人認為,醫學專業納入綜合性院校一起招生,可以提高醫學專業的錄取分數,由此提高生源質量。然而事實是,醫學專業成為需要調劑才能招滿的專業。究其原因,不少報考綜合性院校的學生並沒有學醫的興趣,按照高考志願填報錄取規則,又不得不選擇服從專業調劑。這顯然不利於醫學人才培養。隨後,相關部門注意到這些問題,將醫學部(醫學院)按獨立的招生代碼招生,以招收真正有醫學興趣的學生。
要真正形成「從醫熱」,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在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職業興趣方面,還有不小的提升空間。要重視對學生進行生涯規劃教育,從小就重視培養學生的興趣以及健康的職業價值觀。此外,有必要持續優化醫生工作環境,推動醫患關系的切實改善,給醫生這個職業以社會尊重和應有保障,以職業本身的吸引力吸引優秀學生報考。

4. 如何在保持自信的同時,理性評價中國科技的發展即興評述

中國在短時間內取得巨大科技進步的背後,有著深層次的經濟、社會、文化等內外部因素。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全社會巨大的科技投入,科技體制改革的突破,重視教育的文化傳統,厚重的民間創新創業文化,以及跨國公司在華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等等,匯聚成為推動中國科技進步的巨大力量。但藍皮書認為,快速增長的市場需求是中國科技創新的根本動力。

中國有世界上最龐大的人口數量,隨著經濟規模不斷擴大,消費市場規模加速增長,消費結構快速升級,消費成為產業結構升級、國民經濟結構變革的基本力量,對中國科技進步起決定性的帶動作用。《經濟學人》預計,到2020年,中國中產階級人口將超過4.7億。屆時,又將啟動一場席捲全中國乃至世界的消費升級浪潮。

新興的消費理念和消費需求帶動了新技術、新產業快速成長。年輕人群學歷水平較高,對新產品、新服務、新技術充滿渴望。新的消費模式、消費方式等加速新技術的應用,催生新興產業發展,使中國在移動支付等領域成為了全球創新的先行者。

綠色發展需求拉動了中國對綠色、可持續、環保等新興技術的持續投入。藍皮書中援引了英國能源智庫總裁安東尼·霍佈雷的話:「中國對於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投資令人印象深刻。我認為中國已經成為清潔能源領域的先鋒。」數據表明,2016年,中國成為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生產和消費國,貢獻了全球可再生能源產量增長的40%以上。

5. 人工智慧會取代人類嗎 關於它的一些看法和觀點

連霍金老爺子都說過讓我們小心人工智慧,那麼人工智慧真的有那麼可怕嗎?現在的ai智能晶元已經可以學習我們使用計算機的習慣,尤其是在一些領域人類確實已經不如人工智慧了,比如連戰連勝的AlphaGo,接下來我們討論一下人工智慧的相關內容。


總的來說人工智慧一定會在某些領域取代人類,比如製造業這種勞動密集型產業,但是在藝術創作和教育等領域人工智慧還是取代不了人類的,至少很長的一段時間是這樣。

我們從來都不反對技術,但對於技術要理性的看待,人工智慧是人類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代表了人類的科技發展水平,對於人工智慧是否能取代人類,各位就見仁見智了,但我認為人工智慧無論發展如何永遠是在模仿人類,對於一個模仿者我們沒有必要猜測它是否會取代我們。

6. 有沒有開闊思維的書籍

開闊抄思維的書籍有:

1、《智能革襲命:迎接人工智慧時代的社會、經濟與文化變革》

中信出版集團於2017年4月20出版的一本前沿新著。作者是網路CEO李彥宏等。本書內容涵蓋了人工智慧發展的主要領域,刻畫了人工智慧未來發展的場景和商業模式,對我國各行各業應對智能化轉型提供了很好的指引和借鑒。

2、《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被寫入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智能革命時代先行者李開復解讀AI如何重塑個人、商業與社會的未來圖譜。2017年5月文化發展出版社出版圖書。

3、《理想國》

《理想國》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創作的哲學對話體著作。全書主要論述了柏拉圖心中理想國的構建、治理和正義,主題是關於國家的管理。

4、《資本論》

《資本論》(全稱《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是德國思想家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創作的政治經濟學著作,分為三卷出版。

5、《愛彌兒》

《愛彌兒》是法國思想家讓-雅克·盧梭創作的教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762年。該書是一本夾敘夾議的教育小說,書中以富家孤兒愛彌兒為主人公,論述了男子的教育改革,批判英國舊教育的荒謬腐朽,並提出新教育的原則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