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文科生在人工智慧時代可能更受歡迎

小時候長輩經常講: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沒想到,人工智慧來了,游戲規則變了。

據報道,從2012年到2016年,美國新創造了1010萬個工作崗位,其中只有5%——也就是541000個崗位是在計算機相關的領域。就算你把所有和互聯網、計算機相關的技術崗位加在一起,也不到10%。那麼剩下的90%的新工作是什麼呢?大部分都和「文科」有關系——也就是需要和人打交道的工作。

繼AlphaGoZero無師自通擊敗上一版本的AlphaGo之後,人們紛紛猜測AI何時超越人類智慧。谷歌工程負責人、未來學家Ray Kurzweil預言:2045年人工智慧將超過人類智能,成為世界上最智慧的種族。

這類研究為人文學專業的學生提供了新的希望。雖然,我們知道薪酬最高的大學專業幾乎全部是工程專業,然而,在新興職業領域,人文學所培養的能力恰恰是經濟體中越來越受重視的能力。這並不是因為,對人文學的理解能夠幫助科學技術人員創造出更好、更便利、更吸引人的科技,雖然,從同理心角度來說的確應該如此。這是史蒂夫·喬布斯最喜愛的主題之一——他在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知名文理學院里德學院接受的教育,這直接影響了蘋果產品超凡的外觀、質感以及體驗。所以,喬布斯給兒子起名為里德。

與工程學或計算機科學相比,人文學能更好地加強深層的人性技能。

咨詢師克里斯蒂安·梅茨伯格認為,「我們需要更多的人文學專業學生」,他們的理由是,「閱讀時,例如大衛·福斯特·華萊士的作品,你能學會如何走出自己的世界去感受和體驗作品中的世界。華萊士筆下錯綜復雜、敏感細膩、充滿社會批判的世界,比任何市場研究圖表更好地揭示了1990年代年輕人的生活」。

這對於實現真實生活中的追求有直接的益處,他們認為,「一名細心的讀者所具備的技巧,恰恰是真實生活中,深入了解中國或阿根廷的汽車、肥皂、電腦消費者所需要的,是理解他人、他人的行為以及環境的硬本領」。僱主急需的技能——批判性思維、有效交流、解決復雜問題的技能,是「人文學教授的最高層次技能」。

『貳』 文科生可以學習人工智慧嗎

當然是可以的,我們這里初中生都可以學的

『叄』 未來將進入人工智慧,文科生是否越來越沒有用處

未來將進入人工智慧沒有錯,但不能說文科生就沒有用處,一個社會不內可能離開語容言,歷史,文學專業,歷史專業始終都是離不開的學科。

人工智慧也要靠人來管理,管理類專業就是文科專業,沒有人來管理這個社會,社會就會進入混亂,企業就無法正常運行。

『肆』 文科生可以學人工智慧嗎

考慮一下和語言理論相關的各專業,比如機器翻譯、中文分詞,
哲學里的語言哲學、分析哲學、邏輯學也和人工智慧有莫大關系。
在一個就是認知心理學方面的研究,絕對和人工智慧關系密切。

『伍』 人工智慧時代為什麼更需要文科專業

喜歡記得關注哦~

本文轉自@界面新聞,有刪改。

未來的挑戰甚至不僅僅如此。1949年,埃莉諾羅斯福(第32任美國總統富蘭克林D羅斯福的妻子)受邀前往美國最負盛名的私立女子文理學院史密斯學院發表講話。在講話中,她准確地預言了直至今日我們仍在面對的問題:

「我們是否准備好生活在一個越來越小的世界,與來自不同國家、有著不同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遵循不同的法律體系、說著不同的語言的人摩肩接踵地生活在一起?」

在經濟發展不確定性增加、民粹主義和地方保護主義勢力抬頭、輿論和觀點日益兩極化的此時此刻,我們或許更加需要文科,因為人文知識能夠為我們提供一個探索和理解人類經驗的理想基礎。

學習不同的哲學派別也許能幫助你更全面地思考道德問題;學習另一種語言也許能讓你開始欣賞不同文化間的相似之處;聽一堂歷史課也許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過去,展望未來;讀一本外國小說也許能讓你學會從他人的角度思考??通過學習文科,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更容易理解領會復雜的道德爭議和人性幽暗之處,亦能夠為解決復雜問題做好更充足的准備。

很大程度上來說,文科生一直以來接受的教育就是要習慣沒有確切答案、探索未知領域,並在模稜兩可中構建自己的意義,所有針對文科的質疑,不過是人生的未卜航行中激起的浪花。但在當今世界,誰知道其他人就無需面對這些了呢?

感覺不錯就點贊吧!

『陸』 人工智慧屬於文科還是理科專業

人工智慧是一個很全面的新行業,需要文科生,也需要理科生。

人工智慧,英文縮寫為。它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

人工智慧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它企圖了解智能的實質,並生產出一種新的能以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該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

人工智慧從誕生以來,理論和技術日益成熟,應用領域也不斷擴大,可以設想,未來人工智慧帶來的科技產品,將會是人類智慧的「容器」。人工智慧可以對人的意識、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人工智慧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樣思考、也可能超過人的智能。

人工智慧是一門極富挑戰性的科學,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必須懂得計算機知識,心理學和哲學。人工智慧是包括十分廣泛的科學,它由不同的領域組成,如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等等,總的說來,人工智慧研究的一個主要目標是使機器能夠勝任一些通常需要人類智能才能完成的復雜工作。

但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對這種「復雜工作」的理解是不同的。 2017年12月,人工智慧入選「2017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

『柒』 文史類什麼專業涉及到人工智慧

一般是計算機,數學專業,文科就英語吧,可以來這里看看,有這個專業

『捌』 人工智慧時代為什麼更需要文科專業

長久以來,「學文科到底有用沒用」和「吃咸粽還是甜粽」「冬天北方冷還是南方冷」一樣是全民爭論話題。但凡涉及這類話題,社交網路上都少不了一番論戰。
如果說後兩個話題還有勢均力敵的辯論餘地,那麼文理之爭中,文科可謂長期處於下風。一個最簡單粗暴的論據就是:文科生找不到工作賺不了大錢。「錢途黯淡」之餘,更令中國文科生扎心的是文科專業的長期邊緣化。界面文化曾報道過,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全面展開,在學科上大大增強工科,削弱文科,由此奠定了中國高等教育「重理輕文」的格局,導致了當下中國「文科」落後、畸形的發展狀況和公眾對文科的重重誤解。據報道,在大學中,文科專業的研究經費常常不及理工科的零頭,進一步打壓了文史哲研究者的研究積極性。一個簡單的事實說明了文科在中國長期被忽視的狀況:中國設有國家自然科學獎,但文科的國家級獎項近乎為零。
「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觀念幾十年來屹立不倒,號召著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前赴後繼地投身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專業。在技術變革、知識迭代步伐越來越快的當下,理工科似乎才是能夠產生實際經濟效益和物質成果的領域。
所以文科真的沒用嗎?事實並非如此。在急速進化的高科技未來,是那些「人之所以為人」的素質——智性上的好奇心、創造力、同理心、批判性思維和寫作能力——讓我們保持競爭優勢,而這些素質,很多正是文科著力培養的內容。
更重要的是,人工智慧的飛速迭代進化極有可能顛覆人類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基石,為人類的生存帶來巨大挑戰。這些問題不是實驗室里的科學家或電腦前的程序員可以獨自解決的,他們需要與人文社科專業人士攜手並進,共同找到答案。
當人類面對「弗蘭肯斯坦」式的道德困境
《彭博商業周刊》把2015年定為人工智慧發展的元年,因為在那一年,計算智能、感知智能、認知智能發展有了明顯的提升。在人工智慧領域,中國不僅沒有缺席,而且正在積極引領變革。
在「未來已來」的狂歡氣氛中,《時代周刊》刊發的一篇文章認為,呆板的工科思維只會帶來短視的創造,因此所有重視社會道德的科技公司都應該聘用一些具有人類學、心理學和哲學背景的人才。
當下企業面臨的道德困境很多。被很多人忽視的一個事實是,新技術、新產品的出現不僅在改變人們的生活,也在私人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創造許多前所未有的問題。隨著技術革新的速度越來越快,我們將發現科技進步不僅只是理所當然地賦予人類更多的自由,甚至也是對人類存在本身的質疑和對人類文明與社會基礎的挑戰。
理解人性是應對未來挑戰的關鍵
當我們還在為「人工智慧搶奪工作機會」感到憂慮的時候,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直接在《未來簡史》中預言了一個近乎絕望的場景:「隨著人工智慧、機器人逐步取代人類的職業,未來99%的人類將變成無用之人,許多人都將會失去經濟價值。更可怕的是,一旦低級智人喪失了軍事和經濟價值,精英階層與政府可能會喪失投資教育、健康和福利的動力,最終導致他們被整個系統拋棄。這將是無與倫比的噩耗。」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認知機器人學系教授默里·沙納漢同樣在《技術奇點》中警示我們:在人工智慧顛覆經濟與社會前,我們應該更加慎重地思考這一切到底意味著什麼。若是我們創造出一種人類水平的人工智慧,且被看作具有意識,並因此應當獲得權利和承擔責任,那是否意味著亘古至今的人類中心主義不復存在?人工智慧的行為是否會脫離人類的指導,只尋求回報函數最大化?所有權、公民權、民主和責任這樣的根本概念是否會被顛覆?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認知機器人學系教授默里·沙納漢(Murray Shanahan)
這些問題不是實驗室里的科學家或電腦前的程序員可以獨自解決的。它們要求我們重新思考構成人類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基石,找到傳承和創新的最佳平衡點,這些也正是人文社科專業人士能夠通過他們對人類生存狀態的深刻洞察以及與科技創新人士的交流合作解答的問題。從物聯網、人工智慧到區塊鏈、比特幣,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已經被高科技如此緊密地包圍,以至於大多數人已無法理解這些正在進行時的新事物了,然而那些創造了這些新技術的人不一定是如何應用這些發明的最佳決策者。
「漫天奇光異彩,猶如聖靈逞威,祗有千隻太陽,始能與它爭輝。現在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
70多年前,有著人類「原子彈之父」之稱的美國猶太人物理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在目睹了人類史上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時不禁念起了他曾自學過的《摩訶婆羅多》中的《薄伽梵歌》。在那一刻他明白過來,自己所致力於創造的這項新武器將演變為人類的精神危機,這不僅僅只是因為原子彈有使得人類滅絕的可怕威力。指引奧本海默認清這一後果,並促使他發出警告不應將這種武器完全置於科學家和軍人之手及試制氫彈的,不僅是他淵博的物理學知識,還有這首印度教的梵文史詩。
文科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其批判性思維
我們可以看到,在理工科背景人士扎堆的科技領域,正在出現越來越多文科生的身影,即使他們在大學里學的可能是存在主義、南明史、性別文學或《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與代碼和演算法構成的世界貌似格格不入。
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意識到文科思維對公司發展的重要性。美國雲計算團隊合作工具服務商Slack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家成立於2013年的公司於2017年獲得2.5億美元的新一輪融資,估值上升至51億美元。它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Stewart Butterfield的教育背景或許會讓很多人驚訝:他在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ctoria)獲得了哲學本科學位,在劍橋大學獲得了哲學和科學史碩士學位。
在接受Forbes的采訪時,Butterfield說哲學教會了他兩件事:
「我學會了如何清楚明了地寫作,我還學會了如何緊盯著一個論點,這在開會時非常有用。在學習科學史的過程中,我了解了人們是如何對某些謬誤的事情深信不疑……直到他們發現那不是事實。」
文科的擁躉常常稱文科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其對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的培養。在分析了美國大型企業發布的數千份年薪10萬美元以上的優質職位招聘廣告後,《你能做任何工作:「無用的」人文教育的驚人力量》(You Can Do Anything: The Surprising Power of a 「Useless」 Liberal Arts Ecation)作者George Anders發現僱主也非常重視批判性思維,而他們眼中的「批判性思維」實際上包含五個方面:探索未知領域的強烈意願、獲得有力洞見的分析能力、高效決策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以及有影響力的溝通能力。

優秀的文科生會發現他們對這些僱主孜孜以求的能力並不陌生:撰寫課程論文所需的核心技能就是根據一個主題完成指定的閱讀材料,尋找新素材,從紛繁蕪雜的信息中提煉出觀點,形成洞察——放在商業環境中,你或許要做的是一項新產品的用戶調研,根據過往商品的市場反饋判斷新產品的前景;衡量不同觀點,在避免偏見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立場亦是文科生熟悉的思維方式——這就是商業決策能力;閱讀文學作品,理解人性善惡和人物動機,學習社會學,分析人與社會的互動是如何塑造人類行為的——在管理團隊時你正需要理解團隊成員和他們的潛在利益沖突點;寫作與演講是文科生幾乎每日都在操練的技能——這樣的溝通能力,在團隊協作、匯報工作、會見客戶時也至關重要。
在對未知的探索中構建新的意義
在美國文化評論家Leon Wieseltier看來,文科面臨的困局很大程度上是由當下這種科技至上的文化氛圍造成的——我們過於重視速度和結論性答案,輕視了自由思考和提出復雜問題的重要性。「谷歌帶來的即時滿足把知識降低成信息狀態,但信息本身其實是非常低等的。知識需要的是探究精神、研究方法,以及最重要的,時間。」
從宏觀層面來說,文科的重要性在於「自由思考和提出復雜問題」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都是我們迎接種種社會挑戰的前提。
無論是赫拉利這樣的歷史學家還是科技行業領袖,現在還沒有人能夠准確預測未來技術是將幫助人類還是毀滅人類。我們或許可以計算出有多少工作崗位會被自動化,卻對未來將出現哪些新的工作機會無甚頭緒。在技術革新造成結構性失業、引發社會動盪,甚至動搖人類認知的根基時,我們應該怎麼辦?

未來的挑戰甚至不僅僅如此。1949年,埃莉諾·羅斯福(第32任美國總統富蘭克林·D·羅斯福的妻子)受邀前往美國最負盛名的私立女子文理學院史密斯學院發表講話。在講話中,她准確地預言了直至今日我們仍在面對的問題:
「我們是否准備好生活在一個越來越小的世界,與來自不同國家、有著不同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遵循不同的法律體系、說著不同的語言的人摩肩接踵地生活在一起?」
在經濟發展不確定性增加、民粹主義和地方保護主義勢力抬頭、輿論和觀點日益兩極化的此時此刻,我們或許更加需要文科,因為人文知識能夠為我們提供一個探索和理解人類經驗的理想基礎。
學習不同的哲學派別也許能幫助你更全面地思考道德問題;學習另一種語言也許能讓你開始欣賞不同文化間的相似之處;聽一堂歷史課也許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過去,展望未來;讀一本外國小說也許能讓你學會從他人的角度思考……通過學習文科,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更容易理解領會復雜的道德爭議和人性幽暗之處,亦能夠為解決復雜問題做好更充足的准備。
很大程度上來說,文科生一直以來接受的教育就是要習慣沒有確切答案、探索未知領域,並在模稜兩可中構建自己的意義,所有針對文科的質疑,不過是人生的未卜航行中激起的浪花。但在當今世界,誰知道其他人就無需面對這些了呢?

『玖』 人工智慧文科生可以嗎

1. 如果是做學術的話,
(1)可以關注「人工智慧哲學」。我本人前一階段因為興趣曾經調研過,國內的話,清華「科技哲學」,北師,復旦,似乎對此有相關研究。但是最好的,還是申請到國外名校,做人工智慧做的比較好的,自然也會對人工智慧哲學投入興趣和關注。
(2)可能的話,轉向「認知科學」「心理學」等相關領域,也是應該有裨益的,畢竟「人工智慧」的研究對象裡面也涉及「人類智能」。當前「人工智慧」很火,主要源於近五到十年「神經網路和深度學習」演算法和高性能計算的良好結合和突飛猛進。但是未來,人工智慧在智能層面上的更大躍進,必然需要更多的關於「人類智能」方面研究的支撐。
2. 如果是找工作的話,
(1)恕我直言,去典型的人工智慧公司做HR,做銷售和運維,不曉得算不算「投入到人工智慧行業」?
(2)我覺得應該也算吧,而且這一波人工智慧若是真的落地的話,顯然對於技術之外的人才需求,也是非常龐大的。
(3)國內值得關注的典型的「人工智慧」公司,除卻BAT之類的大公司相關部門之外,就數那些創業型的公司了,是否願意投身,看自己的選擇。
3. 如果是創業的話,
(1)只要你有錢,或者能夠找到錢,那也行;
(2)或者你能找到人,合適靠譜的人帶你一起,那也行;
(3)但是無論怎麼樣,最好自己還是要切實地對於「人工智慧」的基本問題,有系統的了解和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