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替代科學家
1. 人工智慧a1能取代科學家嗎
人工智慧不能取代科學家。
相反,由於人工智慧設備將淘汰幾乎所有的體力及腦力工作崗位。
這就迫使人們只能從事創造性的工作。成為發明家、科學家。
未來人人都是科學家。
2. 未來人工智慧能取代科學家嗎
不太可能,人工智慧具有自我意識,自我人格那得是一種什麼樣的進化
3. 互聯網 時代人類會被人工智慧機器人所取代嗎
人工智慧概念誕生於上世紀50年代。進入21世紀以來,互聯網和大數據推動人工智慧進入新的春天。語音識別、圖像分類、機器翻譯、可穿戴設備、無人駕駛汽車等人工智慧技術均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我國人工智慧技術攻關和產業應用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勢頭迅速。有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市場的工業機器人銷量猛增54%,達到5.6萬台。2014年我國智能語音交互產業規模達到100億元;指紋、人臉、虹膜識別等產業規模達100億元。有業內人士表示,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將是中國製造彎道超車的一次絕佳機會。對此譚鐵牛院士也很樂觀,他認為,人工智慧將在國防、醫療、工業、農業、金融、商業、教育、公共安全等領域取得廣泛應用,引發產業結構的深刻變革。在他看來,人工智慧和人類智能各有所長,融合多種智能模式的混合智能,即「人+機器」,將在未來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人工智慧真便捷
似乎從「元老級」的蘋果Siri開始,語音助手的應用變得普及起來,有人如此評價,如果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個體,那麼語音助手的出現則給了人們當一回小公主的機會,外出迷路又不願意問人的時候,拉出語音助手來,分分鍾解決交流障礙症;而一切吃喝住行方面的問題,只要能夠做到言簡意賅、意思明確,基本都能夠通過語音助手獲得幫助。
現在市場上流行的語音助手越來越多,其用途都差不多,既可以充當用戶生活的百事通,又能夠一定程度上陪著用戶插科打諢。它們的推出是電子產品進一步智能化的表現,也是人工智慧技術的一個應用。
在中國中文信息學會理事長李生教授看來,人工智慧早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當我們搜索『羽絨服能水洗嗎』這個問題時,搜索引擎會自動匯總網上的大量信息,計算並得到精準答案,這難道不是一種智能嗎?」
因為具備了與人交流的一些功能,機器變得更聰明,這當中離不開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突破,自然語言處理就是將人類的語言分析轉化生成計算機可以理解的語言。李生認為,搜索引擎中的意圖分析和精準問答、電子商務中的自動客服、社交網路中的好友推薦,這些應用背後都有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作為支撐,而自動問答、知識挖掘、情感分析、圖像視頻識別等正是目前人工智慧重點關注的領域,「比如解決跨語言交流的機器翻譯,目前有的機器翻譯產品已具有相當程度的智能水平,既支持文本翻譯,也支持語音翻譯和拍照翻譯,翻譯的准確度和流暢度都很好,這樣即使不懂外語的人,今後在手機上安裝一個機器翻譯APP,也可以放心地出國旅行。」李生判斷,隨著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人工智慧的發展將進入井噴期。
完全替代不可能
想像一下,隨著人工智慧科技的發展,未來人類將從很多危險和繁重的工作中解脫出來,享受機器人提供的便捷服務,從而把更多精力和智慧投入到真正需要人去完成的科學研究、藝術創作等工作中,這樣的世界是不是更美好嗎?
不過現實卻並非如此愜意,在人工智慧研究早期,有些科學家非常樂觀地認為,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CPU計算能力的提高,實現人工智慧指日可待。但事實證明,人工智慧的發展沒有預期的那麼美好。直到進入21世紀,由於互聯網的發展推動,人工智慧才進入了春天。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副理事長譚鐵牛表示,相比專業人工智慧只擅長做特定的事情,人類的大腦有著更大的通用性,人類可以應對各種各樣的環境,這種能力是與生俱來,無需學習。目前來看,具備類似人腦這種能力的通用人工智慧依然任重而道遠。「比如說人臉識別現在比較火,前不久馬雲在德國說用人臉識別來刷臉支付,當然不是說人臉識別不好,但有時候雙胞胎識別不了,兒子和父親也區別不開。」
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楊生對此也有同感,他認為,過去幾十年,科學家往往將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機器人動作的研究上,讓機器人能像人類一樣爬、抓、行、跳等,在真正的「智能」問題上卻鮮有建樹。他打了一個比方:前50年,我們研究的多是機器人「穿衣服」這個動作,卻沒有讓機器人學會「要不要穿衣服」等感知和認知能力。
譚鐵牛說,人的大腦是一個通用智能系統,可以舉一反三、融會貫通。與之相比,現有的人工智慧還做不到,因此人工智慧並不比人類聰明,比如人工智慧雖然可以在國際象棋比賽中打敗人類冠軍,但在對智能水平要求更高的圍棋項目中只相當於業餘五段水平,目前無人駕駛的概念車只能在某些測試路段做到高度自動駕駛,而在人口密集型城市街道實現完全自動駕駛還需要長期攻關。
是天使還是魔鬼
幾乎從人類幻想出「人工智慧」這一概念的時刻起,關於「人工智慧是天使還是魔鬼」的爭論便從未停止,一方面,人們期待人工智慧可以像卡通形象「大白」一樣造福於人類;但另一方面,不少人卻擔心人工智慧一旦擁有智慧,人類或遭遇滅頂之災。
曾經,大眾汽車新生產線上的安裝機器人將一名技師抓住並按壓致死,有人預言人類發明的自動駕駛汽車總有一天會撞死一位人類,而《終結者》、《黑客帝國》等電影早已描繪出計算機開發超級智能、毀滅人類的反烏托邦前景,還有媒體列出12種「末日危機」,其中就包括人工智慧接管世界,而近年來包括斯蒂芬·霍金、比爾·蓋茨、埃隆·馬斯克在內的一些科技和理論巨人都曾警告人工智慧可能是人們面臨的最大滅絕風險,這樣的觀念從當今最聰明的頭腦中說出,不得不引發人們思考。
不過持積極態度的人也不少,牛津大學的哲學家尼克·博斯特倫就認為「人工智慧不會毀滅人類」,他舉的例子是,將一名母語為英語、從未說過漢語的聰慧女孩關進一間有大量漢語學慣用書的房間,要求她流利地說漢語,無論她多麼聰明多麼努力,也無法達到母語是漢語的人的水平,因為要想熟練掌握一門語言,關鍵是要同語言流利的人一起交流,同樣人工智慧在缺少與人類自然交流的情境下很難達到人類的智能水平。
在一些科幻小說或電影大片中會有未來像機器人那樣的智能生命代替人類接管地球的場景,人工智慧如果獲得超越人類的智能,是否會反過來統治人類,一些樂觀人士持否定態度,因為如果智商能成就權力,那國家就應由科學家、哲學家或象棋天才來統治,然而世界大多數國家的首腦並不是智力最為超群的那撥人,而是因為他們能力強、人脈廣、魅力十足等原因才成為領袖從而號令他人,這些特點恰恰是未來的人工智慧很難學到的,況且任何佔領地球的計劃都需要很多人的協作,人工智慧會具備如此強大統一的執行力嗎,值得懷疑。
還有人擔心,如果人工智慧發展不合理,未來的人類世界不僅會處於自己創造的危機之中,還極有可能出現人群兩極化,精英人群控制智能終端,而普通大眾則在智能化產品的包圍和照顧下逐漸退化,最後成為被奴役的對象。
人工智慧的發展終端是福是禍,譚鐵牛院士給出了一個較為樂觀的回答:「『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把握得好,人工智慧就是天使。」在他看來,當前,人工智慧的發展尚處於初級階段,難以超越人類,遠不足以威脅人類的生存。任何高技術都是一把雙刃劍。隨著人工智慧的深入發展和應用的普及,其社會影響日益明顯。
4. 數據科學家也可能被人工智慧取代
數據科學家也可能被人工智慧取代
由於人工智慧取代人類活動的爭論越來越激烈,數據科學家開始體驗人工智慧輔助自動化的好處和風險。
人們開始對人工智慧被用來自動化一切事物的前景感到不安。現在人工智慧已經證明了它有能力替代一些藍領工作(通過機器人等)和白領職業(通過自然語言生成等),圍繞這種技術的文化敏感度正在上升。
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當談到人工智慧的影響時,開始看到人們使用「自動化」這樣近似同義詞的描述。當討論自動化侵入到人工智慧驅動應用程序的開發中時,一些觀察者更喜歡使用諸如「操作化」,「生產化」,「擴充」和「加速」等術語。人們還看到圍繞「自助服務」工具建立「可重復工作流程」等等的討論,這聽起來像是實現工作流程自動化的下一個邏輯步驟。
這種對「自動化」這個可怕字眼的厭惡,可能源於這樣一個事實,即使是數據科學家也開始擔心人工智慧對於取代自己工作的潛在影響。正是在這種文化時代精神的考慮下,安德魯·布魯斯特(AndrewBrust)最近的一篇關於Alteryx「機器學習模型」的新操作工具的文章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討論,不僅討論了數據科學提高生產力的好處,而且討論了來自其他供應商的不同解決方案,所有這些都不同程度地將自動化推向了數據科學開發、部署和優化工作流程。
在對Wikibon的研究中,人們看到「數據科學的開發者」的激增,這是自動化的另一種委婉說法。雖然布魯斯特說,在數據科學工作流程中取代人工的前景「沒有什麼好處」,但顯然具有很多功能並不完善,否則可能由不太熟練的數據科學家處理。
Alteryx的工具正處於前沿數據科學工具供應商現在所提供的主流,所以他們很好地展示了自動化數據科學家可以期待的方式:
在推廣和部署階段,無代碼的Alteryx Designer tool自動生成定製的RESTAPI和機器學習模型的Docker鏡像。
Alteryx新推出的工具,使用最近與Yhat獲得的數據科學模型管理技術,在Alteryx Serveranalytics平台上自動部署模型執行。
Promote可以根據不斷變化的應用程序需求自動縮放每個模型的運行時資源消耗。
設計師工作流程可以自動訓練機器學習模型,使用新的數據介面,然後促進自動重新部署。
反過來,通過跟蹤當前部署的模型版本並確保在生產中始終有一個足夠的預測模型,從而自動確保模型治理。
也許不應該誇大自動化的潛力,把數據科學家放在這個困境上。如果有的話,數據科學自動化工具將幫助他們少花錢多辦事。這些功能甚至可以減輕重復的任務,使數據科學家能夠將他們的技能發展到更具創造性和挑戰性的領域。自動化甚至可以讓數據科學家避免職業勞動力短缺的困境。正如「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最近的一篇文章所指出的那樣,缺乏有技能的人員如果沒有達到一定的自動化程度,就可能會讓人工智慧/機器學習革命中斷。
即使熟練的數據科學家也無法掌握交易的每一個技巧,這為自動化工具打開了大門,可以幫助他們動態優化模型超參數。
自動化正在進入數據開發、部署和管理流程的每個部分。更多的數據專業人士正在採用工業級自動化功能,以加快數據採集、准備、清洗和交付等可重復過程的執行。
5. 人工智慧會取代人類嗎
人工智慧會取代人類嗎?人類未來會被機器奴役嗎?至少在現在,人類看人工智慧,樂觀的科學家還是覺得,人類具有它永遠無法擁有的東西,那就是,“自我意識”。目前人工智慧還不具備:跨領域推理,抽象能力,探索原因(只能依賴設定的程序完成某項工作,而不去探索這么做原因),常識(無須仔細思考就能直接使用的知識、方法和經驗),自我意識,審美和情感。
哪些工作會被他取代呢?這里有一個“5秒鍾”准則——如果人可以在5秒鍾內對工作中需要思考和決策的問題作出相應的決定,那麼就很可能被取代。反之,如果涉及縝密的推理和復雜的決策,就很難被取代。
藝術家、作家、導演、演員、歷史學家、人類學家、社會學家等人文社科相關的工作,目前來看是不太可能被取代的。有跨領域思考的決策者,頂尖管理者,科學家,頂級的創造者,跨領域的專家,某領域頂尖學者,這些人在很長時間也是不可能被取代的。
他可能會取代一些工種,但在大部分深度思考的領域它依舊是無法取代的。但是無法被取代的工作也會有很大的改變。它是一個幫助人類把工作做得更好的魔法棒,未來十年做任何工作都要考慮是否可以和他搭配起來,讓自己的行業更加優化。正如Internet的來臨,我們的生活工作並不是被它取代,而是在它出現的二十年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便捷和美好。
6. 假如世界都被人工智慧取代,人類會怎麼樣
如果全世界都被人工智慧代替,怎麼辦,人類會怎麼辦?這個問題問得好,現在人工智慧發展的那麼快,如果有一天我們被替代了怎麼辦?我想說的是人工智慧只是一種為人民服務的工具可如果有一天人類被替代了那也說明了人類真的完了當人沒有了進取之心沒了理想夢想奮斗這些東西那要這些人類有什麼用那,看看網友怎說?
網友4:不會有這一天。比如體育比賽,機器人總有一天跑得比人快。我們不會讓機器人參加比賽。也就是抑制它,如果機器硬要參加這個比賽,那就沒人看比賽。那就是機器人和機器人比賽。現在圍棋機器人已經能夠戰勝人了,它也不屑於再跟人比賽了。比賽的目的是什麼?
其實,機器的進步已經代替了人的很多勞動。老闆不會失業,因為他們是機器人的所有者。而工人會失業,因為它們不是機器人的所有者。老闆要生產產品賣給誰呢?如果失業的工人沒有錢買,老闆又為什麼要去生產產品?機器人為什麼要消滅人呢?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人不僅需要享受,而且需要勞動,我思故我在,通過勞動,把身上的多餘能量消耗掉,人會有幸福感。用機器人代替人勞動,剝奪人的幸福感,人們會適可而止。西方國家已經把就業作為社會發展的首要目標。比GDP的增長更重要,比登月更重要。美國為什麼不再去在搞登月?除了顯擺技術先進,經濟上並不劃算。即使人工智慧能代替人的所有勞動,人們也會留一手,不讓它代替所有的勞動。
人工智慧給人類帶來了便利,如果人類被人工智慧取代,隨著時間的流逝,也許會像《機器總動員》里的人類一樣越來越依賴人工智慧,最後連走路都困難,甚至被奴役,也許人類會設法奪回控制權,讓人工智慧無法成為人類的威脅,也許人類會爆發革命,徹底消滅人工智慧,一切回到原點。不管怎樣,希望以後人工智慧會造福人類,而不是毀滅人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