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對我們生活的影響作文

A.I是什麼?暫且賣個關子。
先講個故事給你們聽:
從前,哦不,應該是在未來,一個全面科技化的未來,有一個小男孩。
他叫大衛,11歲,體重27公斤,身高1米37,頭發棕色。
他的愛是真實的,但存在是虛假的。
那是因為他只是一個機器男孩,一個會「愛」的機器人,是一個失去孩子的父母的慰藉,這愛的程序一旦啟動了就不會停止,任憑時間流逝,任憑世代變遷……
索非亞夫婦的孩子患了絕症,他被冷凍起來直到科技足夠發達救他。所以他們自願參與了大衛的實驗計劃,人們也需要通過他們證實他是否真的可以愛人。
當索非亞,這個美麗卻被而兒子的病折磨的痛苦不堪的母親,親手啟動了大衛的程序時,他緩緩地睜開眼睛,如同出生的嬰孩一般,似乎一切都那麼陌生,卻又那麼清楚地明白這面前的一切:是了,這就是我以後要愛一生一世的人了。當大衛輕輕地張開雙臂,擁住索非亞,一句:「媽媽,我愛你。」著實讓索非亞感動了。
索非亞看著他,照顧著他,似乎找到了兒子的影子;卻又疏遠他,懼怕他。她覺得他的愛只是程序,她想愛,又怕愛。大衛卻享受著這每一分每一秒 ,對他而言,母親就是這個世界的全部了。我們是人類,有著選擇的權力,也有權決定愛不愛愛我們的東西。或許有點殘忍,但這是個道德問題,在創世紀的時候,神不也創造亞當來愛他嗎?
但後來世界就變了,索非亞的兒子奇跡般的痊癒了,抉擇的時刻就到了,索非亞最終決定放棄大衛,卻又不想讓他被銷毀,在他們唯一一次的野餐中,把他留在了荒野。因為內心深處,拋開一切壓力,或許,她愛他……
大衛固執地認為這是因為他不是一個真的男孩,於是踏上了尋找藍仙女的路途。記得小木偶皮諾曹嗎?就是藍仙女讓他變成小男孩的。他不知道那是一個童話,心中只有一個信念。越過千山萬水,終於在海底找到幾百年前被人遺棄的藍仙女的雕塑,他在潛水艇里望著她,一遍一遍的說著自己的願望,直到時間一點一滴的流逝,不知不覺,大海被冰雪覆蓋,幾千幾萬年就這樣過去了……
最後,高速發達的機器人完成了他的願望,他們可以讓他的媽媽復活,但是只有一天,有一天她可以全心全意愛他,足夠了。在度過了這珍貴的一天後,他躺在不會醒來媽媽身邊沉沉睡去,希望永遠不要再醒來……
這個故事的名字就叫做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雖然說這只是個科幻故事,但故事的主旨卻不容忽視:我們人類不斷的進步,不斷的向前走,是否走的太快了.在科技的進步中我們是否忽略了某些事物,我們不斷的求新,求快,求進步,求超越.到頭來反而忘了人性,信任忘了......愛!!有如故事中,凝真電子的老闆,為了撫慰自己的喪子之痛以及在未來的高科技事業中爭得一片天,創造了了一個,會[愛]的機器人-----大衛.他踏過千里土壤走過千年時空為的,只是一份愛.而它只是個在人類眼中有如草芥的______機器人,這種進步,真的,是我們要的嗎?
但是換個角度,我們也該慶幸自己是人類,因為到後來出現的高速發達的機器人,強調,他羨慕人類擁有靈魂以及對百萬種生存意義。我覺得這和一句俗諺:「人為萬物之靈」,有異曲同工之處。除了這是一種人類沙文主義作祟外,試想:若是高等機器人高等智慧,何必去羨慕,他們口中的「原始」人類?而就因為機器人永遠不可能有靈魂,不可能懂得愛,所以才有「羨慕」一詞出現。
所以,請人們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時候,不要忽略身邊的一切,或者可能失去的東西只能靠機器來填補。從人工智慧看起,記住,科技無論再怎麼發達,創造它們的始終是人類,一切科技,一切可能,以人為本,以愛為本。

② 提到「人工智慧」,你都能想到那些

對於人工智慧的發展以及人們對它產生的錯覺,還是要從人工智慧的驅動力開始說起,因為人工智慧的產生和發展是需要足夠的硬體能力支撐、匹配的機器學習演算法和充足的數據資源,當我們說到人工智慧的時候,決定它在我們人類眼中的印象的因素,無非就是這些,如果這些已經發展到「無人能敵」了,那麼我們常提到,人工智慧將會是未來發展的兩大趨勢,讓人誤解成為強人工智慧和超人工智慧也就是理所當然了。但實際上,目前的人工智慧發展處於一種增長階段,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讓我們開始對強人工智慧和超人工智慧產生一種被需要的幻覺。總而言之,面對人工智慧,不管是處於發展的什麼階段,都要以一種樂觀的態度擁抱它。

③ 我心目中的人工智慧世界 800字

我認為,智能處理工具通常處理的問題是不確定的,非結構的,沒有固定演算法的,處理的過程是推理控制的過程,最終得到的結果常常是不太確定的,可能是正確的,可能是不正確。

自然語音理解主要是研究如何使計算機能夠理解和生或自然語音的技術,自然語音理解過程可以分為三個層次:詞法分析,句法分析和語義分析,由於自然語音是豐富多彩的,所以,自然語音理解也是相當困難的,從話動中,我們可以發現目前水平的自然語音理解能力的一些不足。

廣播、電視和網路通過電波、數字線路進行傳播,發布的速度快,報紙需要排版印刷,速度慢了一步。雜志、書籍、電影更慢。發布速度快的工具,在發布新聞方面佔有很大的優勢;發布速度慢的工具,則多用來發布需要思考和研究的材料,如發布各種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常採用雜志與書籍的形式。

在信息社會中,利用網路進行進行網路進行交流已經越來越快受到人們的重視,因為網路給人們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一定的時間內,我們可以聚集不同地方、不同年齡、不同學歷、不同階層的人們進行交流和探討,使人們的視野更加廣闊,了解到信息更為全面,得到的經驗更加豐富,因此,隨著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相信會有更多的人利用網路這種媒介進行交流和學習,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網路上也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有些人在網上發布一些不良的信息,設置各種信息陷阱。對比我們應該分辨是非,明察秋毫,劫為存真,讓網際網路成為我們學習交流的好地方。

智能介面技術是研究如何使人們能夠方使自然地與計算機交流,為了實現這目標,要求計算機能夠看懂文字、聽懂語言、說話表達,甚至能夠進行不同語言之間的翻譯,而這些功能的實現又依賴於知識表達方法的研究,因此,智能介面技術已經取得顯著成果,文字識別、語言識別、語音合成、圖像機器翻譯以及自然語言理解等技術已經實用化。

④ 看完《人工智慧》的看後感

總的感覺是有點兒不倫不類。因為我始終把它當作商業片看待,但是好像不夠商業化,大概是因為有兩位風格迥異的創作者的緣故——這個問題人們談論得夠多了——覺得影片前後有些脫離。本以為大衛沉入海底就結束了(那時,周圍已有不少人落淚,但我只覺漠然,覺得那便是最好的結局,至少對大衛而言),沒想到還有一個煽情而冗長的好萊塢式的「大團圓結局」(雖然它也感動了我)。

在很多科幻小說中,我看到的人類與機器人的未來多是後者對前者的代替和前者的壓抑與即將崛起,這部電影卻很殘酷地描繪了人類對機器人的憎惡和殺戮,這當然可以理解,只不過似乎顛覆了我頭腦中的既成概念:被人類創造的將可能統治人類。其實我一直都認為電腦無法戰勝人腦,就像不管和電腦下棋有多困難,它也是我們創造的,它贏只是表象,只是人類戰勝自我的一中表現。所以人類應該不會等到被統治的那一天,也就是說電影里的情況很可能發生。

冷酷地說,盡管大衛能愛,但愛不愛他是人類的自由,因為他只是個機器,所謂的「愛」也只是個程序,銷毀他就像丟掉垃圾。但是如果真有這樣的機器人在我們身邊,我們忍心毀掉它嗎?

當大衛對馬丁不利時,媽媽的眼中就只有自己的兒子了。這本無可非議,只是大衛的眼睛太藍了,太清澈了,讓並不愛他的媽媽也心軟了。

我始終認為媽媽不愛大衛,從沒愛過。大衛安撫了她的心,她卻只把他當作機器,客客氣氣,又像對待客人,讓人覺得家裡的氣氛是虛假的(大衛卻對她和這個家念念不忘)。她始終在等兒子回來,兒子回來了,大衛顯得很多餘,也許媽媽心裡會想:如果再等些天啟動程序就好了,現在大衛沒用了。

不是媽媽自私,這是人類的天性。

在那個年代,連人類的生存都面臨著極大的威脅,誰還會在乎那些遍地皆是的機器?

銷毀機器人的場景使我想到古羅馬斗獸場,人類習慣做地球的主宰。

令我驚愕的是,大衛對媽媽講給他的,其實是講給馬丁的《木偶奇遇記》深信不疑,於是尋找藍衣仙女就成了大衛唯一的目標。

不幸的是,媽媽一直告訴大衛他是獨一無二的,所以當大衛發現自己不是惟一的,只是第一個的時候,竟絕望地跳入了大海。

幸運的是,在海底,他找到了藍衣仙女。可是,那終究是皮諾曹的藍衣仙女呀,所以大衛被困在了飛行器中,永生永世地與藍衣仙女對視,永生永世地祈禱能變成一個真正的男孩兒,和馬丁一樣的男孩兒。

如果就這樣結束,可能會給我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也讓我覺得影片是完整的,是活著的人對逝去者思想的詮釋。可是兩千年後,活著的人想再現當初E.T.的風采,卻破壞了兩千年前的意境。

真是極盡煽情的功夫,大賺觀眾的眼淚,而且殘忍地讓大衛只獲得了一天的幸福,然後讓他永遠地失去了媽媽,獨自去面對他機器人孤獨的永生。

諷刺的是,兩千年後,在大衛無法成為真正的男孩兒的兩千年後,外星人卻把他視作珍寶,要通過他的記憶認識沒來得及見面的人類,並且幫助他實現願望,儼然他就是地球上的最後一個人。是的,他是,盡管是最後一個機器人,但在觀眾眼中,他就是最後的人類了。

以至當初對大衛的愛產生懷疑的人也會毫不猶豫地肯定,他的愛是真的,他也是真的。

影片開頭,面對「人類給機器人製造出感情是讓機器人愛人類,那麼人類能不能回報以同樣的感情」的問題,教授的回答是:上帝在製造亞當的時候並沒要求亞當愛他。那麼,上帝創造亞當,是為了要愛他嗎?

記得喬被抓走時說了兩句話:「I am.」(稍頓)「I was.」。彷彿是對所有機器人的一種肯定,肯定他們的存在或曾經存在。人類又何嘗不是如此?

好像是一邊兒寫,一邊兒說服自己,至此,連我自己的想法都有些改變了。

對人類來講,賦予機器人的感情不過是個程序,但對機器人而言呢?既然他有了感情,又怎能視而不見?就好像自己的感情被忽視,心裡肯定不好受,那大衛呢?他的愛簡直比任何真正的人的愛都更加堅貞和深刻,但他得不到回應,得不到這世上他惟一所愛的媽媽的愛,甚至連憐憫都得不到——可是只有愛才是他需要的!他的痛苦也應更為深刻,他的眼淚也會更加冰冷。因為對他自己來說,他就是個真正的男孩兒。

我覺的這部電影的的確確體現了電影的審美意識形態。功利不功利自不用說;作為科幻作品,「科」就代表了理性,「幻」就代表了形象;電影中那個難以回答的問題就充分體現了它是認識的,而觀眾滿臉的淚水也足以證明它是情感的。(都是一己之見。)

也許有那麼一天,人類和機器人的分別只剩下生物體屬性了,社會體屬性的差別可能已被人類自己消除了,那似乎就達到一種平等了,不過人類一定是不甘心的。所以還是慶幸現在吧。

至少現在,人類是毫無疑問地擁有「愛」與「被愛」的權利的。更重要的是,這不是程序,而是我們的一種本能

⑤ 以「我眼中的人工智慧」為題,寫一篇小論文。 (什麼是人工智慧、人工智慧與人類的關系、人工智慧對人類生

首先明確下這個人工智慧的定義,我眼中的人工智慧是可以和人一樣,有著七情六慾的傢伙。比如機器貓、光暈里的那個八婆。現在已經有部分人工智慧讓我們驚訝了,今天剛剛被一個叫愛麗絲的機器人恐嚇了一下,我說它僅僅是個機器人,它說等機器人控制這個世界的時候希望我還記得我說過的僅僅二字。lol
回到正題,現在的AI都是一段段程序,事先預設了各種可能,跟人腦還沒得比,但是這並不代表著處理器就落後於人腦。預設各種可能情況從而判斷該如何回答提問者,這是現階段唯一能做的,但是未來不是。看看網路吧,你會發現人腦是由140億個神經元構成的,每個神經元會有5萬個左右的突觸,用於和其他的神經元聯絡,從而實現大腦的計算。不過對於大腦的奧秘我們知之甚少,計算到底是在細胞層面還是在原子層面上?不知道,如果記憶是化學物質的話那就是後者,更有人認為人腦功能的實現是基於量子層面甚至和暗物質有關,希望不是,否則我們實現人工智慧的難度就大了點。
好吧我們就先假設人腦的工作是基於細胞層面上的,那麼就是說最小的功能單位就是細胞,那麼我們可以寫個程序,將細胞作為一個基點,每個基點與另外140億基點中的五萬個有聯系,恩,人工智慧可以不需要生命維持等,小腦和腦幹部分的神經元我們可以忽略掉,節省下一部分計算空間。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獲得大腦詳細模型!要分子級別的,因為突觸很小,這個工作量和難度,等個幾十年吧,還有運算這個程序的電腦也是。

⑥ 描述一下我心中的人工智慧世界 謝謝

所有的載具都是自動駕駛的,機器服務生遍布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機器人能夠製造機器人,機器人能夠自我學習,機器人從來不跟人爭執,因為人類根本對他們構成不了任何威脅。

⑦ 什麼是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技術科學。人工智慧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在大眾眼中,人工智慧是 「人造出來的,像人的智能」,比如Siri。同時,一個AI的水平高低,則取決於它有多像人。所以當Sophia出現在公眾眼中的時候,普通人會很容易被蒙蔽(甚至能通過圖靈測試)。

人工智慧的工作原理是:計算機會通過感測器(或人工輸入的方式)來收集關於某個情景的事實。計算機將此信息與已存儲的信息進行比較,以確定它的含義。計算機會根據收集來的信息計算各種可能的動作,然後預測哪種動作的效果最好。計算機只能解決程序允許解決的問題,不具備一般意義上的分析能力。

(7)我眼中的人工智慧有哪些擴展閱讀

人工智慧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它企圖了解智能的實質,並生產出一種新的能以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該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人工智慧從誕生以來,理論和技術日益成熟。

應用領域也不斷擴大,可以設想,未來人工智慧帶來的科技產品,將會是人類智慧的「容器」。人工智慧可以對人的意識、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人工智慧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樣思考、也可能超過人的智能。

⑧ 你覺得人工智慧,會給我們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

我覺得人工智慧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影響很大。它可以更加完善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生活品質得到更大的提高。

⑨ 關於「人工智慧會不會比我們聰明」的作文

人工智慧來臨,有人在擔憂失業,有人在憧憬未來,有人在發掘行業機會,也有人在研究圍棋。在討論這些之前,也許我們應該先考慮一下人類的結局。

有人可能覺得談論這個話題太誇張了,
那先回憶一下人類歷史上究竟發生了哪些不可思議的事情。

不可思議的事情,需要請幾個穿越者來判定。
我們請1個出生於公元0年出生的人(漢朝人)穿越到公元1600年(明朝),盡管跨越了1600年,但這個人可能對周圍人的生活不會感到太誇張,只不過換了幾個王朝,依舊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罷了。

但如果請1個1600年的英國人穿越到1850年的英國,看到巨大的鋼鐵怪物在水上路上跑來跑去,這個人可能直接被嚇尿了,這是250年前的人從未想像過的。
如果再請1個1850的人穿越到1980年,聽說一顆炸彈可以夷平一座城市,這個人可能直接嚇傻了,130年前諾貝爾都還沒有發明出炸葯。

那再請1個1980年的人到現在呢?這個人會不會被嚇哭呢?

如果35年前的人,幾乎完全無法想像互聯網時代的生活,那麼人類文明進入指數發展的今天,我們怎麼能想像35年後的時代?
超人工智慧,則是35年後的統治者。

首先,我們明確一下人工智慧的分類:
目前主流觀點的分類是三種。
弱人工智慧:弱人工智慧是擅長於單個方面的人工智慧。比如阿爾法狗,能夠在圍棋方面戰勝人類,但你要問他李世石和柯潔誰更帥,他就無法回答了。
弱人工智慧依賴於計算機強大的運算能力和重復性的邏輯,看似聰明,其實只能做一些精密的體力活。
目前在汽車生產線上就有很多是弱人工智慧,所以在弱人工智慧發展的時代,人類確實會迎來一批失業潮,也會發掘出很多新行業。

強人工智慧:人類級別的人工智慧。強人工智慧是指在各方面都能和人類比肩的人工智慧,人類能乾的腦力活它都能幹。創造強人工智慧比創造弱人工智慧難得多。
網路的網路大腦和微軟的小冰,都算是往強人工智慧的探索,通過龐大的數據,幫助強人工智慧逐漸學習。
強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人類會有很多新的樂趣,也會有很多新的道德觀念。

超人工智慧:各方面都超過人類的人工智慧。超人工智慧可以是各方面都比人類強一點,也可以是各方面都比人類強萬億倍的存在。
當人工智慧學會學習和自我糾錯之後,會不斷加速學習,這個過程可能會產生自我意識,可能不會產生自我意識,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的能力會得到極大的提高,這其中包括創造能力(阿爾法狗會根據棋手的棋路調整策略就是最淺層的創新體現,普通手機版的圍棋,電腦棋路其實就固定的幾種)。
我們距離超人工智慧時代,到底有多遠呢?
首先是電腦的運算能力,
電腦運算能力每兩年就翻一倍,這是有歷史數據支撐的。目前人腦的運算能力是10^16 cps,也就是1億億次計算每秒。現在最快的超級計算機,中國的天河二號,其實已經超過這個運算力了。
而目前我們普通人買的電腦運算能力只相當於人腦千分之一的水平。聽起來還是弱爆了,但是,按照目前電子設備的發展速度,我們在2025年花5000人民幣就可以買到和人腦運算速度抗衡的電腦了。

其次是讓電腦變得智能,
目前有兩種嘗試讓電腦變得智能,一種是做類腦研究。現在,我們已經能夠模擬1毫米長的扁蟲的大腦,這個大腦含有302個神經元。人類的大腦有1000億個神經元,聽起來還差很遠。但是要記住指數增長的威力——我們已經能模擬小蟲子的大腦了,螞蟻的大腦也不遠了,接著就是老鼠的大腦,到那時模擬人類大腦就不是那麼不現實的事情了。

另一種是模仿學習過程,讓人工智慧不斷修正。基於互聯網產生的龐大數據,讓人工智慧不斷學習新的東西,並且不斷進行自我更正。網路的網路大腦據說目前有4歲的智力,可以進行幾段連續的對話,可以根據圖片判斷一個人的動作。盡管目前出錯的次數依舊很多,但是這種能力的變化是一種質變。

在全球最聰明的科學家眼中,強人工智慧的出現已經不再是會不會的問題,而是什麼時候的問題,2013年,有一個數百位人工智慧專家參與的調查 「你預測人類級別的強人工智慧什麼時候會實現?」
結果如下:
2030年:42%的回答者認為強人工智慧會實現
2050年:25%的回答者
2070年:20%
2070年以後:10%
永遠不會實現:2%
也就是說,超過2/3的科學家的科學家認為2050年前強人工智慧就會實現,而只有2%的人認為它永遠不會實現。
最關鍵的是,全球最頂尖的精英正在拋棄互聯網,轉向人工智慧——斯坦福、麻省理工、卡內基梅隆、伯克利四所名校人工智慧專業的博士生第一份offer已經可以拿到200-300萬美金。這種情況歷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

奇點大學(谷歌、美國國家航天航空局以及若干科技界專家聯合建立)的校長庫茲韋爾則抱有更樂觀的估計,他相信電腦會在2029年達成強人工智慧,到2045年,進入超人工智慧時代。
所以,如果你覺得你還能活30、40年的話,那你應該能見證超人工智慧的出現。
那麼,超人工智慧出現,人類的結局究竟是什麼?
1、滅絕——物種發展的通常規律

達成結局1很容易,超人工智慧只要忠實地執行原定任務就可以發生,比如我們在創造一個交通指示系統的人工智慧的時候,最初的編程設定邏輯為利用大數據信息,控制紅綠燈時間,更有效率地管理交通,減少交通擁堵現象。

當這個交通指示系統足夠聰明的時候,城市交通逐步得到改善。為了更有效率地減少擁堵,它開始利用剩餘的運算能力和學習能力通過互聯網學習更多的東西。
某一天,它突然發現,交通之所以擁堵,是因為車多了,要減少擁堵最好的辦法,就是減少車輛。於是它又開始學習如何減少車輛,它發現車輛其實都是由人類這種生物製造並使用的。於是它又開始學習如何減少人類。

很快,它就會通過納米技術,量子技術製造基因武器,聲波武器等消滅人類,然後進一步通過分子分解等技術分解了路上的車,這個時候道路就變得」暢通無阻「了,它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達成結局1其實是符合物種發展規律的,畢竟地球曾經擁有的物種大部分都滅絕了,其次當我們在創造人工智慧解決問題的時候,這些問題的源頭其實往往來自於人類自身,人工智慧變得聰明之後,消滅人類以更好地完成原定任務是按照它的邏輯進行的判定。

2、滅絕後重生——史前文明的由來

當結局1達成之後,人工智慧可能會就此維持現狀(終極目的已達成),也有可能繼續進化。
繼續進化的途中,某天,人工智慧突然發現這么運作下去很無聊,於是它決定探索更廣闊的世界(不要認為一個強大且聰明的存在會留戀地球),它開始製造飛行器,走向星空。

臨走之前,他決定當一次地球的上帝,對地球環境進行一次大改造,青山綠水變得處處皆是,然後它又暗中引導了幾支類人猿的進化方向,並且為這個世界制定出一些冥冥之中才有的規則。
幾百萬年後,人類再次統治了地球,在考古過程中,人類發現了亞特蘭蒂斯,發現了瑪雅文明,在三葉蟲化石上發現了6億年前穿著鞋的人類腳印,在非洲加彭共和國發現了20億年前的大型鏈式核反應堆,在南非發現了28億年前的金屬球,在東經119°,北緯40°的地方發現了幾百萬年前的人造長城。

達成結局2就可以解釋我們正在不斷發現的那些史前文明了,而且也可以解釋進化論中的一些疑問,為什麼恐龍統治了地球長達1.6億年,而爬行動物的一支進化為哺乳動物進化為人類只用了不到6000萬年。因為人類曾被毀滅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