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中國文學形式的轉變
① 列舉中國文學的發展階段
中國文學可以分成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三古之分,是中國文學史大的時代斷限。在三古之內,又可以細分為七段。
三古、七段的具體劃分如下:
一、上古期:先秦兩漢(公元3世紀以前)
第一段:先秦時期
在這個階段,文學的創作主體經歷了由群體到 個體的演變,《詩經》里的詩歌大都是群體的歌唱,從那時到中國文學史上第一 位詩人屈原出現,經過了數百年之久。上古巫史不分,史從巫中分化出來專門從 事人事的記錄,這是一大進步。而士的興起與活躍,對文學的發展又起了關鍵性 的作用。
第二段:秦漢時期
秦漢文學出現了不同於先秦文學的一些新的特點。首先是創作主體的處境有了變化,戰國時代游說於列國之間的士,聚集到統一低過的皇帝或者諸侯王周圍,形成若干作家群體,以歌功頌德或諷刺喻譎諫為己任。
楚辭的形式轉化為賦,漢代樂府民歌卻以一種新的姿態、新的活力,先是在民間繼而在文人中顯示了不可抗拒的力量,並由此醞釀出中國詩歌的新節奏、新形式,這就是歷史不衰的「五七言體」。
二、中古期:魏晉至明中葉(公元3世紀至16世紀)
第三段:魏晉至唐中葉(天寶末)
五七言古體詩繁榮發展並達到鼎盛的 階段,也是五七言近體詩興起、定型並達到鼎盛的階段。詩,占據著文壇的主導 地位。文向詩靠攏,出現了詩化的駢文;賦向詩靠攏,出現了駢賦。從「三曹」、「七子」,經過陶淵明、謝靈運、庾信、「四傑」、陳子昂,到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李白、杜甫,詩歌的流程清楚而又完整。
這個階段的文學創作,宮廷起著核心的作用,以宮廷為中心形成若干文學集團,文學集團內部成員之間相互切磋,提高了文學的技巧。
玄學和佛學滲入文學,使文學呈現多姿多彩的新面貌。在儒家提倡文學的政治教化作用之外,玄學家提倡的真和自然,已成為作家的美學追求;佛教關於真與空的觀念、關於心性的觀念、關於境界的觀念,也促進了文學觀念的多樣化。
第四段:唐中葉至南宋末
由中晚唐詩人開始,注重日常生活的描寫,與日常生活相關的人文意象明顯增多,到了宋代這已成為一種普遍的風氣;由杜甫、白居易開創的反映民生疾苦積極參與政治的傳統,以及深沉的憂患意識,在晚唐一度減弱,到了宋代又普遍地得到加強。就宋代出現的新趨勢而言,詩人與學者身份合一, 議論成分增加,以及化俗為雅的美學追求。
唐中葉以後傳奇的興盛,標志著中國小說進入成熟的階段;而在城市文化背景下,唐代「市人小說」的興起,宋代「說話」的興盛,則是這個階段內文學的新發展。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葉(正德末)
文學的對象更多地從案頭的讀者 轉向勾欄瓦舍里的聽眾和觀眾。文學的傳媒不僅是寫在紙上或刻印在紙上的讀物, 還包括了說唱扮演的藝術形式。儒生社會地位降低,走向社會下層從事通俗文學的創作,先是適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繼而提高這些文學形式,於是出現了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高明等一大批不同於正統文人的作家。
元代的文學以戲曲和散曲為代表,以大都為中心的雜劇與以溫州為中心的南戲,共同創造了元代文學的輝煌,而明代流行的傳奇又是對元曲的繼承與發展。元末明初出現了《三國志演義》、《水滸傳》這兩部長篇白話小說,成為這個階段的另一標志, 預示著一個長篇小說的時代到來。
三、近古期:明中葉至「五四」運動(公元16世紀至20世紀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鴉片戰爭(1840)
明嘉靖以後文學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這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隨著商業經濟的繁榮、市民的壯大、印刷術的普及,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學創作的商 品化成為一種新的趨勢;
2、在王學左派的影響下,創作主體的個性高揚,並在作品 中以更加強烈的色彩表現出來;在文學作品中對人的情慾有了更多肯定的描述;
3、詩文等傳統的文體雖然仍有發展,但已翻不出多少新的花樣。而通俗的文體顯得生機勃勃,其中又以小說最富於生命力。這些通俗 文學藉助日益廉價的印刷出版這個媒體,滲入社會的各個階層,並產生了廣泛的 影響。從以上各方面看來,明代中葉的確是一個文學新時代的開端。
第七段: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1919)
與明清易代相比,鴉片戰爭的炮聲是 更大的一次震動。鴉片戰爭帶來千古未有之變局,從此中國由封建社會淪為半封 建半殖民地社會。西方文化開始湧入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而中國許多有識之士 在向西方尋求新的富國強兵之路的同時,也尋求到新的文學靈感,成為一代新的 作家,龔自珍、黃遵憲、梁啟超便是這批新人的代表。與社會的變化相適應,文 學創作也發生了變化。救亡圖存的意識和求新變於異邦的觀念,成為文學的基調。 文學觀念也發生了變化,文學被視為社會改良的工具,在國民中最易產生影響的 小說的地位得到充分肯定。
② 中國文學在不同歷史階段的主要形式
中國文學可以分成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三古之分,是中國文學史大的時代斷限。在三古之內,又可以細分為七段。
③ 中國文學自古至今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
- 代文學:先秦至清朝末期的文學。中國古典文學有詩歌、散文、小說以及詞、賦、曲等多種表現形式,在各種文體中,又有多種多樣的藝術表現手法,從而使中國古典文學呈現出多姿多彩、壯麗輝煌的圖景;
- 近代文學:1840年1917年的文學。是古典文學向現代文學的過渡時期,是文學現代性的累積時期。這階段的特點:一方面,反帝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成為文學的基本主題,顯現出強烈的政治性、戰斗性;另一方面,維護封建統治、抗拒新思潮的正統文學,雖然日漸陷於窘境,但仍在不斷掙扎;
- 現代文學:1917年1949年創作的文學。中國現代文學發端於「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中國文學從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巨大變革;
- 當代文學:1949年7月全國第一次文代會以後創作的文學。新中國的作家堅持真實地、歷史地、在現實的變革和發展中反映生活,自覺地把革命現實主義即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為最根本的創作原則與方法。
④ 大數據時代處理數據的三大轉變
大數據時代處理數據的三大轉變
大數據概念的橫空出世,有賴於短短幾年出現的海量數據。據統計,互聯網上的數據每兩年翻一番,而目前世界上90%以上的數據都是最近幾年才產生的。當然,海量數據僅僅是「大數據」概念的一部分,只有具備4個「V」的特徵,大數據的定義才算完整,而價值恰恰是決定大數據未來走向的關鍵。
大數據發展必備三個條件
大數據的發展需要三個必要條件:數據源、數據交易、數據產生價值的過程。近年來,社交網路的興起、物聯網的發展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誕生了大量有價值的數據源,奠定了大數據發展的基礎。大數據時代到來的重要標志,則是大批專業級「數據買賣商」的出現,以及圍繞數據交易形成的,貫穿於收集、整理、分析、應用整個流程的產業鏈條。大數據發展的核心,則是使用戶從海量的非結構化數據和半結構化數據中獲得了新的價值,數據價值是帶動數據交易的原動力。
IBM、甲骨文、SAP近年紛紛斥巨資收購數據管理和分析公司,在這些互聯網巨頭的帶動下,數據分析技術日漸成熟。2013年6月,愛德華·斯諾登將「棱鏡計劃」公之於眾,「棱鏡門」事件一方面說明大數據技術已經成熟;另一方面也佐證了現在阻礙大數據發展的不是技術,而是數據交易和數據價值。
大數據技術的發展促進了雲計算的落地,雲計算的部署完成又反過來加大了市場對數據創造價值的期待。大數據概念提出之後,市場終於看到了雲計算的獲利方向:各地的一級系統集成商與當地政府合作,建雲數據中心;各大行業巨頭在搭建各自行業的雲平台;IT巨頭想盡辦法申請中國的公有雲牌照。大數據促成了雲計算從概念到落地。藉助於智慧城市概念的普及,雲計算基礎設施已基本准備就緒,一方面完成了大數據應用的硬體基礎;另一方面迫於回收雲計算投資的壓力,市場急需應用部署,大數據恰如雪中送炭,被市場寄予厚望。
現在,問題的核心指向了「數據如何創造價值?」
整合與開放是基石
大數據服務創業公司Connotate對800多名商業和IT主管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60%受調查者稱:「目前就說這些大數據投資項目肯定能夠帶來良好回報尚為時過早。」之所以如此,是由於當前大數據缺乏必需的開放性:數據掌握在不同的部門和企業手中,而這些部門和企業並不願意分享數據。大數據是通過研究數據的相關性來發現客觀規律,這依賴於數據的真實性和廣泛性,數據如何做到共享和開放,這是當前大數據發展的軟肋和需要解決的大問題。
2012年美國大選,奧巴馬因數據整合而受益。在奧巴馬的競選團隊中有一個神秘的數據挖掘團隊,他們通過對海量數據進行挖掘幫助奧巴馬籌集到10億美元資金;他們通過數據挖掘使競選廣告投放效率提升了14%;他們通過製作「搖擺州」選民的詳細模型,每晚實施6.6萬次模擬選舉,推算奧巴馬在「搖擺州」的勝率,並以此來指導資源分配。奧巴馬競選團隊相比羅姆尼競選團隊最有優勢的地方:對大數據的整合。奧巴馬的數據挖掘團隊也意識到這個全世界共同的問題:數據分散在過多的資料庫中。因此,在前18個月,奧巴馬競選團隊就創建了一個單一的龐大數據系統,可以將來自民意調查者、捐資者、現場工作人員、消費者資料庫、社交媒體,以及「搖擺州」主要的民主黨投票人的信息整合在一起,不僅能告訴競選團隊如何發現選民並獲得他們的注意,還幫助數據處理團隊預測哪些類型的人有可能被某種特定的事情所說服。正如競選總指揮吉姆·梅西納所說,在整個競選活中,沒有數據做支撐的假設很少存在。
2012年3月,美國奧巴馬政府宣布投資2億美元啟動「大數據研究和發展計劃」,將「大數據研究」上升為國家意志。一個國家擁有數據的規模和運用數據的能力將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內智慧城市建設目標之一就是實現數據的集中共享。
合作共贏的商業模式
隨著雲計算、大數據技術和相關商業環境的不斷成熟,越來越多的「軟體開發者」正在利用跨行業的大數據平台,打造創新價值的大數據應用,而且這一門檻正在不斷降低。因為首先,數據擁有者能夠以微乎其微的成本獲取額外的收入,提高利潤水平;其次,大數據設備廠商需要應用來吸引消費者購買設備,發展合作共贏的夥伴關系勢必比單純銷售設備要有利可圖,一些具有遠見的廠商已經開始通過提供資金、技術支持、入股等方式來扶持這些「軟體開發者」;第三,行業細分市場的數據分析應用需求在不斷加大,對於整個大數據產業鏈來說,創新型的行業數據應用開發者必將是未來整個大數據產業鏈中最為活躍的部分。
未來,有三種企業將在」大數據產業鏈「中處於重要地位:掌握海量有效數據的企業,有著強大數據分析能力的企業,以及創新的「軟體開發者」。社交網路、移動互聯網、信息化企業、電信運營商都是海量數據的製造者,Facebook公司手中掌握著8.5億用戶,淘寶注冊用戶超過3.7億,騰訊的微信用戶突破3億,這些龐大用戶群所提供的數據,正在等待時機釋放出巨大商業能量。可以預測,在不久的將來,Facebook、騰訊、電信運營商等海量數據持有者或者自我延伸成為數據分析提供商,或者與IBM、ZTE等企業密切對接成為上下游合作企業,大數據產業鏈將在某個爆發時點到來之際,以令人驚訝的速度成長壯大。
警惕大數據的危害
大數據時代,傳統的隨機抽樣被「所有數據的匯攏」所取代,人們的思維決斷模式,已可直接根據「是什麼」來下結論,由於這樣的結論剔除了個人情緒、心理動機、抽樣精確性等因素的干擾,因此將更精確、更有預見性。不過,由於大數據過於依靠數據的匯集,一旦數據本身有問題,就很可能出現「災難性大數據」,即因為數據本身的問題,而導致錯誤的預測和決策。
大數據的理論是「在稻草堆里找一根針」,而如果「所有稻草看上去都挺像那根針」呢?過多但無法辨析真偽和價值的信息和過少的信息一樣,對於需要作出瞬間判斷、一旦判斷出錯就很可能造成嚴重後果的情況而言,同樣是一種危害。「大數據」理論是建立在「海量數據都是事實」的基礎上,而如果數據提供者造假呢?這在大數據時代變得更有害,因為人們無法控制數據提供者和搜集者本人的偏見。擁有最完善資料庫、最先接受「大數據」理念的華爾街投行和歐美大評級機構,卻每每在重大問題上判斷出錯,這本身就揭示了「大數據」的局限性。
不僅如此,大數據時代造就了一個資料庫無所不在的世界,數據監管部門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和責任:如何避免數據泄露對國家利益、公眾利益、個人隱私造成傷害?如何避免信息不對等,對困難群體的利益構成傷害?在有效控制風險之前,也許還是讓「大數據」繼續待在籠子里更好一些。
大數據的經濟價值已經被人們認可,大數據的技術也已經逐漸成熟,一旦完成數據的整合和監管,大數據爆發的時代即將到來。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選好自己的方向,為迎接大數據的到來,提前做好准備。
⑤ 中國傳統文學四種形式
文學作品的體裁有詩歌、散文、小說、戲劇
、中國傳統的「二分法」
所有文本體裁分為韻文和散文兩大類。
依據:文本的外部特點即語言形式因素。
這種分類過於籠統,沒有涉及題材、構思等問題,難以區分文學文本和非文學文本,現在已經被廢棄。
2、西方的「二分法」
以亞里斯多德在《詩學》中的的「二分法」為代表,他依據文本模仿現實的手段區分了史詩、戲劇兩大類。由於史詩是通過語言來模仿現實的,不像戲劇那樣有音樂的介入,因此被看作嚴格意義上的文學類型。至於史詩的語言表現形式,可以是韻文,也可以是無韻的散文。
同樣是二分法,以亞里斯多德的為代表的西方古典文論更側重文本的媒介手段等內在特點。
二三分法
以亞里斯多德為代表的二分法沒有提及抒情詩,當抒情詩在文學中的地位提升以後,二分法被三分法所替代。
三分法是依據文學作品選取題材、構思方式和情感體驗方式以及塑造形象的表現手法將各種文學劃分為敘事類、抒情類、戲劇類的一種方法。
敘事類文學側重於以客觀世界和虛擬世界的事件、人物和環境景物為題材內容,以摹仿、虛構為構思方式,以具體生動的敘述為主要藝術表現手法,從而反映和表現創作主體對社會人生的審美把握的文學作品。 敘事性是敘事類文學基本的審美特徵。敘事類文學包括小說、史詩、敘事詩、故事詩、史傳文學、報告文學等。
抒情類文學是側重以抒情主人公主觀情思為題材內容,以內心感受和體驗為構思方式,以直接抒發為主要藝術表現手法,從而表現創作主體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悟和體味的文學作品。抒情性是抒情類文學的突出的審美特徵。 抒情類文學主要有抒情詩、抒情散文、散文詩等。
戲劇類文學是側重於以生活中的矛盾沖突為題材內容,以模擬和再現虛擬的真實為構思方式,以人物自身的行為動作和台詞為主要藝術表現手法,從而反映創作主體對社會人生的審美把握的一種文學作品。
三四分法
1、我國「四分法」將文學文本劃為詩歌、小說、散文、戲劇文學四大類。有的在此基礎上增加影視文學。
我國四分法是根據文學文本的外在形態,同時考慮題材選擇、形象塑造形象的特點,以文本的語言特徵、體制篇幅為依據作為劃分文學體裁的方法。
2、加拿大詩學家弗萊的四分法
他說:「文類的中心原則是相當簡單的,文學中文類區別的基礎似乎是表現的原則。詞語可以在觀眾前面表演出來,可以在聽眾面前講出來;或者它們可以歌唱出來,或者可以為讀者寫出來。」
(〔加拿大〕諾斯洛普??弗萊《批評的剖析》,陳慧等譯,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308頁)
「在觀眾面前表演的詩歌是戲劇;在聽眾前朗誦的則是敘事詩;自己背朝觀眾唱或者吟誦就是抒情詩;而小說則是應安靜地閱讀的。」(〔法〕達維德??方丹《詩學——文學形式通論》,陳靜譯,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頁)
弗萊的四分法與我國流行的四分法在立論依據與分類結果上並不相同。
中國古典文學
中國古典文學廣義的指自先秦至清代末年的中國文學,包括作家、作品、文學事件,文體起源與發展歷程,文學運動、流派,文學理論,作家作品的考據、研究等等。類似中國古代文學史。狹義指中國古典文學作品。按文學史的習慣,可以劃分為先秦文學、秦漢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隋唐五代文學、宋金元文學、明代文學、清代文學。代表性的文學作品形式有詩、詞、曲、賦、散文、小說等,大量篇章膾炙人口。中國古典文學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
⑥ 中國古代文學三種文學類型的形成與發展
只找到了這個,不知有沒有幫助
中國文學概況
中國文學,即中華民族的文學,是以漢民族文學為主幹部分的各民族文學的共同體。中國文學,具有數千年悠久歷史,以特殊的內容、形式和風格構成了自己的特色,具有自己的審美觀以及自己的起支配作用的思想文化傳統和理論批判體系。
發展概況
中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文學都有各自發生、繁衍、發展的歷史,也有各自的價值與成就,它們之間相互滲透和交融。例如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維吾爾族的敘事長詩《福樂智慧》、傣族的《召樹屯》、彝族的敘事長詩《阿詩瑪》、蒙古族的敘事詩《嘎達梅林》等,都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少數民族文學與漢族文學互相補充,使中國文學表現出極大的豐富性和多層次性。
詩歌,是中國文學中產生最早的藝術形式之一,《詩經》,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其中最早的詩篇產生於西周初年,最晚的產生於春秋中葉。緊接著,又興起了一種新的詩體——楚辭,楚辭的光輝代表,即是偉大的詩人屈原。《詩經》中的「國風」和以《離騷》為代表的楚辭,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兩個典範。以創作方法而言,《詩經》和《離騷》分別開創了中國文學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歌傳統。
漢魏六朝,出現了帶有民間文學剛健清新風格的新詩體——樂府,強烈的現實感,是它們的重要標志。《陌上桑》、《孔雀東南飛》、《木蘭詩》等,都是中國古代長篇敘事詩中的瑰寶。在樂府詩的發展過程中,五言、七言的句式日漸引人注目,到漢末出現了《古詩十九首》,五言詩體便基本成熟了。
七言詩的產生要晚於五言詩,它的廣泛流行,大約在晉宋之際。經過齊梁間以沈約為代表的「永明體」詩歌在聲律方面的充分准備,唐代,近體詩進入鼎盛時期。在這個時期,古體詩和近體詩全面發展,出現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中國詩歌同音樂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兩者的關系發展變化經歷了「樂府從詩」、「采詩入樂」和「倚聲填詞」三個階段。「倚聲填詞」是詩與樂各自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新進行的一種更為高級的形態組合。
詞,是一種音樂化的文學樣式,起源於民間,盛唐以後,文人才士填詞漸成風氣。五代時,中國第一部文人詞總集《花間集》問世。到宋代,詞的現實內容和表現形式達到了完美統一的程度,成為可與唐詩並列的中國文學的另一座高峰,出現了蘇軾等一大批傑出的詞作家。
南宋後期,詞逐漸失去了和樂能力。而以「胡樂」結合北方民間的「俚曲」,配入通俗化語言而形成的新的詩歌樣式——散曲,則引起了人們新的興趣。由於散曲大量吸收民間方言俚語,具有濃厚的市民通俗文學色彩,並且具有以往詩歌中少見的詼諧和幽默,給詩壇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氣。散曲在元代得到迅速發展,成為中國詩歌史上最興盛的體裁之一。同時,傳統詩歌仍創作有大量作品,宋、元、明、清各代均數量巨大且有自身的特色,但總成就都沒有超過唐代。
在中國傳統的文學觀念中,與詩詞並列的文學正宗是散文。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記敘文和議論文的集子是《尚書》,它是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雖然文字佶屈聱牙,但已略能敘事,初具文學特質。
戰國時代,群雄爭霸,戰爭頻仍,士人們紛紛獻計獻策、著書立說,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散文亦得以迅速發展,其中主要是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歷史散文以《左傳》、《國語》、《戰國策》為代表,諸子散文以《論語》《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為代表。由於儒、道是中國思想史上的兩大流派,所以《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在文學史上影響最大。這時期的散文,有感情激越、論辯性強;辭藻華美、結構嚴謹;多用寓言、善使比喻等特點,散文的基本形式已經確定。
漢代散文更講究文采,對偶句增多,有辭賦化傾向。這時期,司馬遷的《史記》問世,這部巨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規模宏大又結構嚴謹,無論寫景狀物,還是刻畫人物性格、抒情議論,都獲得極大成功。因此,《史記》不僅被視為史書傑作,而且傳記部分也是中國傳記文學的典範。
駢文興盛之後,散文式微。直到唐代韓愈、柳宗元大力提倡「古文」,反對過於矯飾、漸趨空洞的駢文,散文才恢復了它的生機與地位。唐宋古文,直承秦漢傳統,尤以游記散文清新雋逸、生動活潑。後世純文學散文一直沿著這條軌道前進。明清小品文是純文學散文的一種重要樣式,吸收唐代散文的精髓,融入魏晉南北朝筆記文的諧趣和雋永,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賦與駢文,是中國文學中介乎詩歌和散文之間的兩種體裁。賦源於楚辭體,流行於兩漢,有詩的韻腳,崇尚鋪張揚厲。駢文則興盛於魏晉南北朝時期,追求句式的整齊,強調對仗工穩與音律的和諧,不要求押韻。
在中國的傳統文學觀念中,小說,常被當作街談巷議之言;戲曲,被認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東西。所以,小說和戲曲,由於不受重視而發展較晚。至元、明、清時代,小說和戲曲才迅速發展起來,一些偉大的作家與作品相繼出現,如元代雜劇、明清傳奇戲曲《竇娥冤》、《西廂記》、《牡丹亭》、《桃花扇》等,都是不朽之作;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等,也均為文學珍品。《紅樓夢》更是紀念碑式作品,它把中國文學推向了新的高峰,並足以和世界許多著名的小說媲美。中國古代文學雖然在不斷發展著,但卻表現出異常穩定和凝固化的特點,與西方文學相比,統一性和單一性相當明顯。這種特點是和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緊密相關的。中國文學大部分在封建社會的小生產土壤中產生,幾乎一直在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中,在重視文化思想,並對之嚴格控制的情況下發展。所以中國古代文學與外國文學的聯系相對說來較少,大部分時間處於封閉的環境中,除了特殊歷史時期外,總的說來與宗教的關系相當淡漠。這就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學凝重穩健的性格。19世紀後半期至20世紀初,隨著中國封建社會開始發生的重大變化,這種性格開始打破。中國古代文學的正宗詩文,到清代中葉,大都由於因襲舊藝術形式、缺乏新思想內容而走向末路。鴉片戰爭以後,一部分知識分子開始認識到本民族經濟文化上的弱點,文學上出現了龔自珍、黃遵憲等為代表的「開明派」;戊戌變法運動前後,資產階級改良主義代表人物梁啟超、黃遵憲等提出了「詩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說界革命」的主張,要求「崇白話而廢文言」,號召革命的政治小說也相繼產生,例如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吳沃堯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的《老殘游記》、曾樸的《孽海花》等,都是揭露當時社會黑暗的「譴責小說」。與此同時,出現了以柳亞子、秋瑾為代表的一群愛國詩人,他們救國圖存的作品,形成了近代文學中新的文學潮流。「五四」新文化運動,使中國文學進入了光輝的現代時期。這時期的文學,已成為自覺、獨立而又面向整個社會的藝術。它以改變文學語言為突破口(以白話代替文言),對文學的形式、表現手法、內容,進行了全面深刻的變革,產生了不同於傳統文學的新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還引進和創造了散文詩、報告文學、電影文學等新體裁,創作主體的個性、自我意識和描寫對象社會化的深度和廣度都得到了從未有過的強化。對於人的命運和人民、民族命運的關注,現代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潮,成了新的文學主潮的思想基礎。知識分子的道路、農民的苦難、抗爭與解放、武裝斗爭,是作品常見的題材。作家與讀者有了更廣泛而親切的交流,而且也更廣泛地汲取了世界文學新潮的營養。正是通過外來影響的民族化和文學傳統的現代化,才創造出了新的民族文學,並成為現代世界文學的自覺成員。這時期的文學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出現了魯迅、郭沫若、茅盾等一批世界性的作家。魯迅創作的《狂人日記》、《阿q正傳》、《祝福》、《葯》等富有高度思想性、藝術性的小說及大量雜文,創造了中國現代文學最偉大的里程碑。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偉大旗手魯迅,以他的作品在中國人民中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文學一方面發揚了「五四」以來的新文學傳統,一方面又表現出新的歷史時期的時代特色。在更廣泛更深刻的程度上與人民結合,積極表現中國人民在反帝反封建斗爭中的革命精神,努力反映社會主義時期中國人民新的生活風貌,出現了一大批富有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經過「文化大革命」的文學停滯時期,從70年代後期開始,中國文學又出現新的轉機,大群新作家走上歷史舞台,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得到恢復和發展,新的藝術形式和藝術方法獲得多方面開拓,文學內容也獲得很大程度的深化,中國文學呈現了新的繁榮局面。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由於政治和歷史的原因,台灣省文學及港、澳地區文學作為中國文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另一軌道上相對獨立地發展,也為豐富祖國的文學寶庫做出了貢獻
⑦ 中國文學內容和形式有哪些特點
中華民族的文學, 是以漢民族文學為主幹部分的各民族文學的共同體。中國文學有數千年悠久歷史,以特殊的內容、形式和風格構成了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審美理想,有自己的起支配作用的思想文化傳統和理論批判體系。它以優秀的歷史、多樣的形式、眾多的中國作家、豐富的作品、獨特的風格、鮮明的個性、誘人的魅力而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光彩奪目的瑰寶。
中國文學分為古典文學、現代文學與當代文學。古典文學以唐宋詩詞及四大名著為代表,現代文學以魯迅小說為代表,當代文學則以具有獨立思想的中國自由文學為標志。
悠久的中國文學史分為前後兩個時期,應稱前時期為「古代」,後時期為「近代」,「古代」為中國文學發生以後不斷的發展,形成中國的傳統文學,而使其傳統文學發展到其頂點的時期,就是中國文學最光榮的時期。「近代」為中國的傳統文學受某種勢力的壓力,失去自己的傳統,不能再向上發展,由其頂點日趨下坡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