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技術專業委員會
『壹』 網路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有it和人工智慧技術人員嗎
it崗是有。但人工智慧技術人員不一定。
這個工作看工作崗位,屬於技術支持崗就需要專業知識,計算機網路管理,計算機網路技術,網路安全協議,ccna.ccnp.ccie.還有華為網路認證等這些認證技能對工作認可。還有集成項目,信息化安全這些業務支持。
『貳』 智能化包含哪些專業
智能化相關的專業有:
1、智能控制技術專業:是機械電子工程技術與智能控制專業知識相結合的產物,將模糊控制、神經網路控制、混沌控制、遺傳演算法、專家控制系統、群集智能控制、人工免疫系統等理論應用於機電工程實際,包括對智能系統的設計與模擬,智能系統維護、系統運行、試驗分析與管理。
2、智能建造專業:是以土木工程專業為基礎,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建築業的升級轉型,融合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及其自動化、工程管理等專業發展而成新工科專業。
3、人工智慧專業:人工智慧專業是中國高校人計劃設立的專業,旨在培養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的應用型人才,推動人工智慧一級學科建設。
4、建築電氣與智能化專業:培養具備智能室內環境設備系統及建築公共設施系統的設計、安裝調試、運行管理及國民經濟各部門所需的特殊環境的研究開發的基礎理論知識及能力,能在設計研究院、建築工程公司、物業管理公司及相關的科研、生產、教學等單位從事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5、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專業:該專業為普通高等學校專科層次,學制三年,接受全國高職高專教育土建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教學的研究、指導、咨詢、服務等工作。
『叄』 我想學「人工智慧」 該填什麼專業
國內很多知名大學
早有人工智慧研究方向
盡管本科沒有人工智慧專業,但國內眾多高校很早就開始研究人工智慧了。國內以C9高校和中科院研究所為代表,目前人工智慧研究都做得比較好。
浙大與人工智慧的緣分,可以追溯到1978年,當時何志均老先生在浙大創建了計算機科學專業。創建之初,何志均老先生就把人工智慧定位成浙大計算機專業重點發展的方向。何老先生培養了潘雲鶴院士和吳朝暉教授兩任浙大校長。他當時的定位,為浙大人工智慧研究奠定了方向和基礎。浙江大學的人工智慧研究,目前在國內高校中很強的,像潘雲鶴院士目前正在領銜「新一代人工智慧(人工智慧2.0)」國家重大專項的專家委員會工作。
人工智慧方向的畢業生
薪酬很不錯
吳飛教授說,人工智慧作為一個研究方向,一般學生要到研究生階段才能接觸到。通俗理解,在研究生階段,你可以選擇做人工智慧研究的一位導師,那樣你就可以選擇跟這個導師一起學習和研究人工智慧。
現在很多學校都開設了人工智慧的研究方向。C9高校,因為人才集中,在人工智慧研究的領域,步伐更加快一點。
「這幾年,浙大人工智慧研究方向的碩士或者博士生,很多去了大型互聯網公司工作。全國來講,就有阿里巴巴、騰訊、網路,還有華為、網易、海康威視、科大訊飛等公司。還有去國外讀研的。這個專業方向的薪酬還是不錯的。據我了解,人工智慧研究方向畢業的博士,一開始工作年薪就有30萬。」
「國外研究人工智慧比較突出的大學,有麻省理工、卡內基梅隆大學、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他們是美國計算機科學專業並列第一的4所學校,也是人工智慧研究做得最好的4所大學。另外,美國的微軟、谷歌、臉譜和亞馬遜等公司,在人工智慧研究方面也比較領先。」
『肆』 邱玉輝怎麼從西南師大校長變成西南大學人工智慧研究所所長了,這是降職還是升職啊
邱玉輝,西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是電腦報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曾擔任電腦報主編。邱玉輝是重慶市首屆學術技術帶頭人,西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負責人,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重慶市重點學科)負責人。長期從事非單調推理、近似推理、神經網路、機器學習、分布式人工智慧和網格計算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發表人工智慧方面的論文210餘篇。出版學術著作《自動推理導論》、《專家系統中的不確定推理-模型、方法和理論》和《人工智慧探索》等。主持、主研完成國家「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市基金和攻關項目15項。在研「973」項目1項,獲重慶市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重慶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省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1962年8月—1993年2月 先後在西南師范大學數學系、計算機科學系,任系副主任、系主任
1991年8月—1991年12月 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作高級訪問學者,進行非單調推理和近似推理的研究
1993年3月—1994年4月 任西南師范大學常務副校長
1994年5月—2002年9月 任西南師范大學校長
1993年3月—2005年6月 任西南師范大學人工智慧研究所所長
2005年7月至今 任西南大學人工智慧研究所所長
邱玉輝現擔任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副會長、美國IEEE高級會員、重慶軟體行業協會理事長、西南大學人工智慧研究所所長、中國數理邏輯學會副理事長,中國中文信息學會常務理事兼人工智慧專業委員會主任等職務,同時也是《計算機科學》,《計算機研究與發展》等權威、核心學術期刊編委。
校長本身就是服務全校師生的一個辦事員,是公僕崗位,不做校長也無所謂升職還是降職。他從1994年做到2005年,十年時間,也算是奉獻良多!
在西南師范大學和西南民族大學合並之後,官多位置少,他退下來,符合大局啊。
『伍』 人工智慧由聯合國哪個委員會管理
同聲翻譯。有專門的翻譯在另外的專門的房間里進行。就是開會說的話會直接傳到翻譯員他們的耳朵里,然後他們在翻譯出自己指定的語言到指定的耳機里。他們都是分開的。所以也沒什麼影響。
『陸』 人工智慧有哪些研究方向
你好,技術方面的話,主要是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數據挖掘。
計算機視覺就包括圖像識別,視頻識別,具體應用有人臉識別,步態識別,無人駕駛汽車等等。
自然語言處理包括機器翻譯,語音識別,文本挖掘等等,像siri,谷歌翻譯裡面都有很多的自然語言處理技術。
數據挖掘主要是各種推薦和預測,包括電子商務的商品推薦,計算廣告,社交網路分析(微博好友推薦等),預測一些趨勢,比如股市的走向,天氣的變化等。
作者:李Shawn
『柒』 人工智慧學院落戶清華大學,你准備好了么
這是清華大學開展AI教育的重大舉措
2018年6月28日,清華大學宣布成立人工智慧研究院,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鈸擔任新研究院的院長,聘用圖靈獎得主姚期智院士為學術委員會主任。
據了解,清華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將以清華大學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為基礎組建。除了與清華大學其他院系合作,還將在核心演算法、新型AI硬體等方向與谷歌、騰訊、搜狗等公司展開合作。
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表示,目前人工智慧發展還缺乏相應的基礎理論框架,而缺乏基礎理論創新的人工智慧是走不遠的。這就是為什麼國家需要源源不斷的人才去不斷總結、完善和創新科技理論。
人工智慧離我們越來越近,我們該採取哪些行動呢?中國的教育體制講求的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不要挑食,這無疑是好事,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是每個國家都亟待需要的,但是這種教育體制也反映了一個問題:學霸可以是其中的一個人,不可能人人都是學霸。
會上還宣布,人工智慧研究院依託清華大學優勢學科,圍繞人工智慧原創性基礎理論研究,一方面發揮清華大學的理工科優勢,在不同學科之間交叉滲透,另一方面延拓人工智慧技木的產業轉化。此外,研究院還聘請谷歌人工智慧負責人Jeff Dean為清華大學計算機學科顧問委員會委員。
事實上,清華大學並非首家成立人工智慧研究院的高校。2017年9月,國科大成立「人工智慧技術學院」。而今年5月,復旦大學也與谷歌宣布成立復旦大學-谷歌科技創新實驗室。此外,南京大學、天津大學等4所高校也於5月成立人工智慧學院。
伴隨著人工智慧領域在技術研究方向的深入和應用的普及,市場也正需求更多的AI人才。這就需要我們適應變幻莫測的教育政策和市場發展方向,讓我們的孩子從小就開始了解人工智慧,了解人工智慧的概念,建立編程思維。
根據教育部今年4月印發的《高等學校人工智慧創新行動計劃》,到 2020 年將建立50 家人工智慧學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建設 100 個「人工智慧+X」復合特色專業。面對這樣的趨勢,你准備好了嗎?未來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是青少兒,作為未來的主導,我們應該放手一搏,讓孩子去真正享受人工智慧帶來的福利。
我們的初衷,是讓每個孩子擁有靈動的思維,通過編程學習,提高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創造力和創新能力,久而久之,孩子有了自己的思考方式,很多難題不需要大人操心,自己就能獨立解決。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和團隊合作意識,讓孩子在未來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扎實,每一步都邁出自己的個性。
未來已來,你准備好了么?
『捌』 人工智慧專業屬於什麼專業類別
人工智慧是一門新興的高尖端學科,屬於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交叉學科,涉及了數學、心理學、神經生理學、資訊理論、計算機科學、哲學和認知科學、不定性論以及控制論。研究的范疇包含自然語言的處理、機器演算法的學習、神經網路、模式識別、智能搜索。應用的領域包含機器翻譯、語言和圖像理解、自動程序設計、專家系統等。
想研究人工智慧的方向,近兩年很多大學都開設了人工智慧學院。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工智慧學院、中國科學院大學人工智慧技術學院、南京大學人工智慧學院三所高校在人工智慧領域皆屬於頂尖。
人工智慧專業相關研究方向,有很多的分支學科,包含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計算機應用技術、智能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人工智慧與信息處理、計算機應用技術、生物信息處理方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超級計算方向等。
對於本科專業的學習,如果有意從事人工智慧方向的相關工作,可以嘗試選擇以下的相關專業: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人工智慧的工作既需要非常扎實和廣泛的數學基礎的同時也要求很高的實際操作能力,人工智慧專業方向的如Machine Learning,Computer Visio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Data Mining等課程,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在高年級和研究生階段都有對應的課程和研究方向。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既要掌握基礎的程序設計語言,也要掌握大數據平台的運用,Numpy、Matplotlib、Pandas,SciPy和scikit-learn等科學計算與機械學習庫的掌握,完成技術方案設計及演算法設計和核心模塊開發,組織解決項目開發過程中的重大技術問題;負責深度神經網路技術平台的架構、開發方案的設計、應用與實現(包括機器學習、圖像處理等的演算法)。
2人工智慧非孤立專業,不宜另起爐灶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新增本科專業目錄,「人工智慧」專業位列其中,有35所高校獲批建設。「它反映的是我國人工智慧本科教育呈現出的繁榮景象。」3日,中國人工智慧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王萬森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人工智慧本科專業的設立,對我國各級各類院校的高層次人工智慧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不過,也有人感到困惑——在本科專業目錄中,早已有了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人工智慧專業和它到底有何區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李波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一般認為,智能科學與技術的專業面偏寬,與行業的對應關系不直觀,而且腦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一般劃分在生命科學領域。北航牽頭組織新申報並獲批的人工智慧專業,是信息領域的一個本科專業。「至於如何開設,應該鼓勵各高校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選擇。」李波說,感知、認知基礎好的學校可以選擇智能科學與技術,智能技術及應用基礎好的學校可以選擇人工智慧,當然,學校也能在現有計算機或其他專業中培養人工智慧方面的人才。「總之,各高校應結合自身特點,制定有自身特色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
王萬森親歷了我國智能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創建、發展的全部過程。在他看來,它和人工智慧專業並沒有本質區別,差別只是在於專業名稱不同,名字的社會認知度不同。
18年前,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在北京召開了一次規模宏大的學術年會,部分與會代表提出了在我國建立人工智慧本科專業的建議,該建議得到大多數參會人員的認可。但就專業名稱,大家最後的共識是叫「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
王萬森說,這是因為,當時人工智慧正處於其發展的低潮,在「寒冬」時期將專業命名為「人工智慧」,其結果可以想像。而且,這一名字沿用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名稱的結構形式,也符合我國高等教育的慣例。
後來,教育部高等學校本科計算機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設立了「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工作組,確定了該專業的知識結構。從專業知識結構來看,該專業和人工智慧專業也沒有本質區別。「也就是在上述專業知識結構下,我國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15年來的教育實踐,為我國培養了大批高層次人工智慧專業人才。」王萬森表示。
至於兩個專業如何並行發展,王萬森也有自己的想法。一是可以將「智能科學與技術」作為研究生教育層面的一級學科名稱,把「人工智慧」作為本科教育層面的專業名稱;如果兩個本科專業一定要並行存在,那麼建議在研究型高校和部分應用研究型高校採用「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名稱,而在部分應用研究型高校、應用型高校和技術型高校採用「人工智慧」專業名稱——前者注重研究,後者強調應用。
不過,王萬森也強調,辦好高質量的人工智慧高等教育,關鍵不在專業名字叫什麼。
「人工智慧不是一個孤立專業,而是一個專業類。」例如,沿大數據智能這一學科領域衍生出了「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沿智能自主系統學科領域衍生出來了「機器人工程」專業……「隨著新一代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及其應用的不斷深入,很有可能還會不斷衍生新的專業,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以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人工智慧專業為核心,外加衍生層諸專業的新生專業類,即人工智慧類專業。」王萬森說。而整個人工智慧專業教育體系,除上述核心層、衍生層專業外,還應該包括支持人工智慧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復合型專業和支持人工智慧交叉型人才培養的交叉型專業。
王萬森建議,應創新人工智慧與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協同發展模式,構建與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相適應的知識結構和課程體系,實現人工智慧和其他專業的有機復合與交叉。
「人工智慧專業建設不應顛覆性地另起爐灶,推倒重來,而是要結合實際需求,和原有專業創新、協同發展。」他表示,智能科學與技術/人工智慧專業看起來發展得如火如荼,但諸多深層次問題並沒有真正得到解決,人工智慧與其他社會領域專業的有機復合、與其他學科專業的交叉融合都還不夠深入。「這些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玖』 官方的機器人考試只有《全國青少年機器人技術等級考試》嗎有沒有針對人工智慧技術水平的考試
有的。現在有一個《青少年人工智慧技術水平測試》。這個考試面向小學、初中、高中及以上學生。考試所用器材必須通過工業和信息化部計算機與微電子發展研究中心(中國軟體評測中心)的評測,達到安全級別方可參加考試。考試形式分為上機理論考試與實踐操作考試。考試共劃分為10個等級,逐級進行考核。該考試由北京大學負責題庫編纂,具備極強權威性,工信部考試中心與中國電子教育學會共同頒發證書,證書含金量非常高。參加該考試可以建立對人工智慧領域的全面認識,為掌握人工智慧相關知識和技能提供規范的鑒定,提高參與者的各方面綜合能力。
『拾』 模式識別與人工智慧的編輯委員會
主 編:來 戴汝為
副主編:李國傑方廷自健高隆琪
編 委: (按姓氏筆劃為序)
方廷健王珏王飛躍
韋穗邊肇祺白碩
田捷史忠植汪增福
陳世福陳國良陳肇雄
何新貴陸汝鈐李未
李國傑李明樹李建中
李德華吳立德封舉富
龐宜生施鵬飛楊玉芳
楊靜宇張鈴張天序
鄭南寧胡包鋼郭愛克
梅濤高隆琪潘雲鶴
熊范綸譚鐵牛戴汝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