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012年奧巴馬與誰競選總統

威拉德·米特·羅姆尼。

威拉德·米特·羅姆尼(Willard Mitt Romney),美國政治家、企業家,馬薩諸塞州第70任州長。在1975年獲得哈佛大學商學院和法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和法學士(JD)學位。他是一名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摩門教)信徒。曾擔任貝恩資本風險投資與杠桿收購公司CEO(總裁),以及鹽湖城冬奧會組委會大大。2012年8月被共和黨提名為第45任總統候選人,在2012年美國總統選舉中挑戰總統奧巴馬,但最終在和奧巴馬的角斗中以總票數203:344落敗,與總統之位失之交臂。

2015年1月30日,羅姆尼宣布不再參與競選2016年總統,並解釋:「在仔細考慮是否參與下一次總統競選後,我決定還是給予黨內其他領導人士這次被提名參選的機會。」2018年2月15日,羅姆尼宣布競選美國聯邦參議院猶他州參議員席位 。11月6日,羅姆尼在2018年中期選舉中勝出,當選猶他州聯邦參議員。

(1)鉑程齋奧巴馬競選大數據擴展閱讀:

奧巴馬競選的相對優勢:

1、在職總統本身具有很強的競選優勢。

在職總統的優勢在於在選舉經費、知名度、選舉經驗和個人魅力等方面都處於有利地位,而這些因素對於選舉成敗影響甚大。由於民主黨已內定奧巴馬為唯一的總統候選人,因此第一階段的黨內初選,基本上是共和黨幾名候選人的「表演時間」,奧巴馬可以「坐山觀虎鬥」。共和黨大選路上面臨兩大挑戰:一是黨內派系斗爭嚴重,二是沒有出現公認的接班人,而前者是造成後者局面的重要原因。

2、奧巴馬的籌款能力優勢明顯。

美國總統競選是「金錢選舉」的游戲,「錢袋子」是進入白宮之門的鑰匙。媒體預測,奧巴馬的此次競選將有可能成為歷史上首位募集到10億美元競選資金的候選人。從當前看,共和黨有幾位總統參選人「吸金」明顯能力不足,大部分競選經費還是自掏腰包。在美元鋪路選舉總統中,奧巴馬的籌款能力明顯更勝一籌。

3、用拉登祭旗奧巴馬連任之路或許更加寬廣。

很多評論認為,拉登之死的最大受益者是奧巴馬個人,奧巴馬藉擊斃拉登一洗民主黨人外交懦弱的形象,連任已成定局。

最後,美國社會政治思潮變化的風向標對奧巴馬有利。一般來說,當自由主義思潮居主流地位時,民主黨獲勝的機率就大;而當保守主義思潮占據優勢時,共和黨的成功率高。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 ,保守主義思潮是共和黨的獲勝法寶,而自由主義思潮是民主黨的力量源泉。2008年爆發的百年一遇金融風暴,至今還在產生破壞性的影響,使「改革」和政府適度干預大行其道,這對奧巴馬來說無疑是難逢的歷史機遇。

『貳』 什麼是大數據時代

大數據時代

(巨量資料(IT行業術語))
編輯
最早提出「大數據」時代到來的是全球知名咨詢公司麥肯錫,麥肯錫稱:「數據,已經滲透到當今每一個行業和業務職能領域,成為重要的生產因素。人們對於海量數據的挖掘和運用,預示著新一波生產率增長和消費者盈餘浪潮的到來。」 「大數據」在物理學、生物學、環境生態學等領域以及軍事、金融、通訊等行業存在已有時日,卻因為近年來互聯網和信息行業的發展而引起人們關注。
產生背景
編輯

進入2012年,大數據(big data)一詞越來越多地被提及,人們用它來描述和定義信息爆炸時代產生的海量數
大數據時代來臨
據,並命名與之相關的技術發展與創新。它已經上過《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的專欄封面,進入美國白宮官網的新聞,現身在國內一些互聯網主題的講座沙龍中,甚至被嗅覺靈敏的國金證券、國泰君安、銀河證券等寫進了投資推薦報告。[1]
數據正在迅速膨脹並變大,它決定著企業的未來發展,雖然很多企業可能並沒有意識到數據爆炸性增長帶來問題的隱患,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將越來越多的意識到數據對企業的重要性。
正如《紐約時報》2012年2月的一篇專欄中所稱,「大數據」時代已經降臨,在商業、經濟及其他領域中,決策將日益基於數據和分析而作出,而並非基於經驗和直覺。
哈佛大學社會學教授加里·金說:「這是一場革命,龐大的數據資源使得各個領域開始了量化進程,無論學術界、商界還是政府,所有領域都將開始這種進程。」[2]

影響
編輯

大數據
現在的社會是一個高速發展的社會,科技發達,信息流通,人們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生活也越來越方便,大數據就是這個高科技時代的產物。[3]
隨著雲時代的來臨,大數據(Big data)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大數據(Big data)通常用來形容一個公司創造的大量非結構化和半結構化數據,這些數據在下載到關系型資料庫用於分析時會花費過多時間和金錢。大數據分析常和雲計算聯繫到一起,因為實時的大型數據集分析需要像MapRece一樣的框架來向數十、數百或甚至數千的電腦分配工作。[2]
在現今的社會,大數據的應用越來越彰顯他的優勢,它佔領的領域也越來越大,電子商務、O2O、物流配送等,各種利用大數據進行發展的領域正在協助企業不斷地發展新業務,創新運營模式。有了大數據這個概念,對於消費者行為的判斷,產品銷售量的預測,精確的營銷范圍以及存貨的補給已經得到全面的改善與優化。[4]
「大數據」在互聯網行業指的是這樣一種現象:互聯網公司在日常運營中生成、累積的用戶網路行為數據。這些數據的規模是如此龐大,以至於不能用G或T來衡量。
大數據到底有多大?一組名為「互聯網上一天」的數據告訴我們,一天之中,互聯網產生的全部內容可以刻滿1.68億張DVD;發出的郵件有2940億封之多(相當於美國兩年的紙質信件數量);發出的社區帖子達200萬個(相當於《時代》雜志770年的文字量);賣出的手機為37.8萬台,高於全球每天出生的嬰兒數量37.1萬……[1]
截止到2012年,數據量已經從TB(1024GB=1TB)級別躍升到PB(1024TB=1PB)、EB(1024PB=1EB)乃至ZB(1024EB=1ZB)級別。國際數據公司(IDC)的研究結果表明,2008年全球產生的數據量為0.49ZB,2009年的數據量為0.8ZB,2010年增長為1.2ZB,2011年的數量更是高達1.82ZB,相當於全球每人產生200GB以上的數據。而到2012年為止,人類生產的所有印刷材料的數據量是200PB,全人類歷史上說過的所有話的數據量大約是5EB。IBM的研究稱,整個人類文明所獲得的全部數據中,有90%是過去兩年內產生的。而到了2020年,全世界所產生的數據規模將達到今天的44倍。[5] 每一天,全世界會上傳超過5億張圖片,每分鍾就有20小時時長的視頻被分享。然而,即使是人們每天創造的全部信息——包括語音通話、電子郵件和信息在內的各種通信,以及上傳的全部圖片、視頻與音樂,其信息量也無法匹及每一天所創造出的關於人們自身的數字信息量。
這樣的趨勢會持續下去。我們現在還處於所謂「物聯網」的最初級階段,而隨著技術成熟,我們的設備、交通工具和迅速發展的「可穿戴」科技將能互相連接與溝通。科技的進步已經使創造、捕捉和管理信息的成本降至2005年的六分之一,而從2005年起,用在硬體、軟體、人才及服務之上的商業投資也增長了整整50%,達到了4000億美元。[5]

大數據的精髓
大數據帶給我們的三個顛覆性觀念轉變:是全部數據,而不是隨機采樣;是大體方向,而不是精確制導;是相關關系,而不是因果關系。[6]
A.不是隨機樣本,而是全體數據:在大數據時代,我們可以分析更多的數據,有時候甚至可以處理和某個特別現象相關的所有數據,而不再依賴於隨機采樣(隨機采樣,以前我們通常把這看成是理所應當的限制,但高性能的數字技術讓我們意識到,這其實是一種人為限制);
B.不是精確性,而是混雜性:研究數據如此之多,以至於我們不再熱衷於追求精確度;之前需要分析的數據很少,所以我們必須盡可能精確地量化我們的記錄,隨著規模的擴大,對精確度的痴迷將減弱;擁有了大數據,我們不再需要對一個現象刨根問底,只要掌握了大體的發展方向即可,適當忽略微觀層面上的精確度,會讓我們在宏觀層面擁有更好的洞察力;
C.不是因果關系,而是相關關系:我們不再熱衷於找因果關系,尋找因果關系是人類長久以來的習慣,在大數據時代,我們無須再緊盯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而應該尋找事物之間的相關關系;相關關系也許不能准確地告訴我們某件事情為何會發生,但是它會提醒我們這件事情正在發生。

數據價值
大數據時代,什麼最貴?
十年前,葛大爺曾說過,「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深以為然。只是,十年後的今天,大數據時代也帶來了身價不斷翻番的各種數據。由於急速拓展的網路帶寬以及各種穿戴設備所帶來的大量數據,數據的增長從未停歇,甚至呈井噴式增長。[7]
一分鍾內,微博推特上新發的數據量超過10萬;社交網路「臉譜」的瀏覽量超過600萬……
這些龐大數字,意味著什麼?
它意味著,一種全新的致富手段也許就擺在面前,它的價值堪比石油和黃金。
事實上,當你仍然在把微博等社交平台當作抒情或者發議論的工具時,華爾街的斂財高手們卻正在挖掘這些互聯網的「數據財富」,先人一步用其預判市場走勢,而且取得了不俗的收益。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是怎麼做的。
這些數據都能幹啥。具體有六大價值:
●1、華爾街根據民眾情緒拋售股票;
●2、對沖基金依據購物網站的顧客評論,分析企業產品銷售狀況;
●3、銀行根據求職網站的崗位數量,推斷就業率;
●4、投資機構搜集並分析上市企業聲明,從中尋找破產的蛛絲馬跡;
●5、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依據網民搜索,分析全球范圍內流感等病疫的傳播狀況;
●6、美國總統奧巴馬的競選團隊依據選民的微博,實時分析選民對總統競選人的喜好。[1]

可視化
「數據是新的石油。」亞馬遜前任首席科學家Andreas Weigend說。Instagram以10億美元出售之時,成立於1881年的世界最大影像產品及服務商柯達正申請破產。
大數據是如此重要,以至於其獲取、儲存、搜索、共享、分析,乃至可視化地呈現,都成為了當前重要的研究課題[1] 。
「當時時變幻的、海量的數據出現在眼前,是怎樣一幅壯觀的景象?在後台注視著這一切,會不會有接近上帝俯視人間星火的感覺?」
這個問題我曾請教過劉建國,中國著名的搜索引擎專家。劉曾主持開發過國內第一個大規模中英文搜索引擎系統「天網」。
要知道,劉建國曾任至網路的首席技術官,在這樣一家每天需應對網民各種搜索請求1.7億次(2013年約為8.77億次)的網站中,如果只是在後台靜靜端坐,可能片刻都不能安心吧。網路果然在提供搜索服務之外,逐漸增添了網路指數,後又建立了基於網民搜索數據的重要產品「貼吧」及網路統計產品等。
劉建國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他想了很久,似乎陷入了回憶,嘴角的笑容含著詭秘。
倒是有公司已經在大數據中有接近上帝俯視的感覺,美國洛杉磯就有企業宣稱,他們將全球夜景的歷史數據建立模型,在過濾掉波動之後,做出了投資房地產和消費的研究報告。
在數據可視化呈現方面,我最新接收到的故事是,一位在美國思科物流部門工作的朋友,很聰明的印度裔小夥子,被Facebook高價挖角,進入其數據研究小組。他後來驚訝地發現,裡面全是來自物流企業、供應鏈方面的技術人員和專家,「Facebook想知道,能不能用物流的角度和流程的方式,分析用戶的路徑和行為。」

『叄』 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啟動"大數據研究和發展計劃是哪一年

2011年初,美國政府發布了《美國創新戰略:確保美國經濟增長與繁榮》報告。該報告不僅對奧巴版馬上任以來美國政府采權取的所有創新舉措進行了系統歸納,同時也對美國未來科技發展做出了戰略規劃和部署。這意味著美國已經將創新的重心轉移到促進經濟增長與繁榮,以創新「贏得未來」。

『肆』 哪一年 奧巴馬 將大數據上升為國家意志

2012年3月22日,奧巴馬政府宣布投資2億美元拉動大數據相關產業發展,將「大數據戰略」上升為國家意志。

『伍』 與奧巴馬競選總統的是誰

與奧巴馬競選總統的分別是2008年的麥凱恩和2012年的米特·羅姆尼。

2008年美國總統選舉於2008年11月4日舉行。總統是美國武裝部隊總司令、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副總統是總統的副手和聯邦參議院議長。同一天,也進行了聯邦眾議院全部435個席位和參議院中37個席位的換屆選舉。2008年11月4日美國東部時間晚間11時,計票結果已經顯示奧巴馬以349比163選舉人票當選為美國第44任總統。最終結果為奧巴馬365票比麥凱恩多173票選舉人票。

2012美國總統選舉將和參議院選舉及眾議院選舉一同舉行。其中參議院約三分之一的參議員將會改選,和新的眾議院組成第113屆國會。是次選舉也將包括部分州的州長選舉和州議會選舉,結果共和黨繼續取得多數議席和州長職位,而民主黨繼續在參議院佔多數。最終代表民主黨的貝拉克·奧巴馬在總統選舉中得到過半數選舉人票,以332票對206票擊敗共和黨的米特·羅姆尼,成功連任美國總統,繼續執政。這次選舉投票率為58.2%。

(5)鉑程齋奧巴馬競選大數據擴展閱讀

貝拉克·海珊·奧巴馬,1961年8月4日生,美國民主黨籍政治家,第44任美國總統,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非裔美國人總統。

1991年奧巴馬以優等生身份從哈佛法學院畢業,而後在芝加哥大學法學院教授憲法長達12年(1992-2004年)。2007年2月10日宣布參加2008年美國總統選舉。2008年11月4日當選為美國總統。2009年10月9日獲諾貝爾和平獎。2012年擊敗共和黨候選人羅姆尼,成功連任美國總統。2017年1月20日正式卸任美國總統。

奧巴馬執政八年,美國經濟從衰退到復甦,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美國家庭年收入在2016年創下美國歷史上最大增幅;進行了醫療改革;外交上,他是首位就任一年內訪問中國的美國總統;成功推動與古巴關系正常化,並與伊朗達成核協議;美國還與近200個國家一道簽署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協議。

『陸』 美國競選也瘋狂,特朗普和奧巴馬競選的時候都做過哪些事情

競選本就是一場激烈的競爭,在這場競爭中可以說所有的競爭者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希望自己的勝算可以更大一些。他們有的人甚至不僅動用自己的個人人脈關系,還會得到家人的幫助,藉此機會來為自己樹立更大的威信。

特朗普和奧巴馬在競爭中都是強烈的競爭對手,他們不僅在政治地位上彰顯出自己強烈的手段,在社交能力或者經濟實力等不同的方面的向人們展示自己堅強的後盾。藉此為自己贏得競爭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