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發射第一枚人工智慧導彈
『壹』 世界上第一枚導彈是誰發明的
反駁一下 火箭的始祖是中國人 用大爆竹綁座椅上要飛月球的人 在後來到裝備水師的武器中用一種火龍 用土火箭做推進 一銅桿為主體銅桿前端有撞錘 用發射後的推理高速撞擊敵人的戰船 馮·布勞恩 羅伯特·戈達德製造的是現代意義上的火箭 (導彈)
『貳』 世界上第1個導彈是誰發明的
導彈之父-馮.布勞恩
1912年出生於德國東普魯士。受德國科學家赫爾曼.奧博特影響,專注於火箭製造。二戰中是德國黨衛軍高級軍官,是二戰中德國V2火箭計劃的主要創造者。二戰結束後,主要研究利用火箭的宇宙探索計劃。參與探險家一號(美國首顆衛星)計劃,以及後來的阿波羅登月計劃。阿波羅11號登月成功也是其事業的顛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給英國帶來巨大災難的武器是德國的V—2火箭,當時又叫「飛彈」。V—2工程起始於A系列火箭研究。由物理學博士馮·布勞恩主持,是1936年後在佩內明德新建火箭研究中心的重點項目。A系列火箭經過許多新的改進,性能大大提高,由納粹的宣傳部長戈培爾命名為「復仇使者」,所以代號變為V—2、V—2工程開始於1940年,目標是擴大容積和承載重量 ,以容納自控,導航系統和戰斗部。1942年10月3日,V—2試驗成功,年底定型投產。從投產到德國戰敗,納粹德國共製造了6000枚V—2,其中4300枚用於襲擊英國和荷蘭。
V—2是單級液體火箭,全長14米,重13噸,直徑1.65米,最大射程320千米,射高96千米,彈 頭重1噸。V-2採用較先進的程序和陀螺雙重控制系統,推力方向由耐高溫石墨舵片操縱執行。V—2在工程技術上實現了宇航先驅的技術設想,對現代大型火箭的發展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成為航天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叄』 請問美國第一枚導彈是什麼時候研製的
二次大戰後至50年代末期,美國導彈的研製取得重要進展,研製了水面艦艇發射的射程為960千米的「天獅星」、地面發射的射程為1040千米的「鬥牛士」和射程為1012千米的「馬斯」,空中發射的射程為965千米的「大獵犬」和洲際攻南昌的射程為8000千米的「鯊蛇怪」等巡航導彈。這一時期研製的巡航導彈飛行速度慢,體積大,命中率低,美軍方遂將發展重點移向了彈道導彈。
『肆』 世界上第一枚導彈什麼樣
二戰時期,德國研製的V1型是世界上第一枚巡航導彈;而其同期研製的V2型是世界上第一枚彈道導彈。從發射時間看,是V2早;而從對當時的影響和名氣來講,是V2。以下是研製和首發詳情: V-1飛彈是德國人研製的第一枚巡航式導彈,即有翼導彈。它的起源是無人駕駛飛機。1929年10月,美國人查爾斯凱特林和埃爾默斯內利成功地使一架裝有自動控制裝置的試驗飛機在弗吉尼亞州的海軍機場飛行了15分鍾,但由於資金困難,試驗被迫中斷。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空軍在佩內明德研製了一種FI—104無人駕駛飛機,即後來的V—1飛彈。主要組成部分是彈體,助推發動機,主動發動機,制導部位和戰斗部。V—1飛彈採用自主式磁陀螺飛行控制系統,保障將飛彈導向預定高度,以必要的速度在規定高度和航向進行水平飛行,然後向目標俯沖。V—1火箭重2200千克,彈長7.6米,最大直徑0.82米,翼展5.3米,使用脈動式空氣發動機,飛行距離達240千米,戰斗部裝葯700千克,飛行高度2000米。發射時用彈射器彈射升空,然後按預定彈道自動操縱火箭飛行。 1944年6月13日凌晨,一顆顆火球拖著刺耳的尖叫聲從2000米高度落入倫敦,發出一陣猛烈的爆炸聲並燃起大火。英國空軍出動戰斗機群進行偵察和攔截,發現是一種外形似飛機但無人駕駛的新型武器,這就是納粹德國的V—1型火箭。 從1944年6月13日至9月4日,德軍共向英國發射了8070枚V—1型火箭,有23000多所建築物被徹底摧毀,5500餘人被炸死。但由於這種火箭的精度較低,飛行速度也很慢,其中有46%被英國地面防空炮火擊落,有25%因自身故障而墜毀,只有29%有效地轟炸了倫敦。1944年,從德國試驗基地發射升空的V—2火箭是世界上第一枚彈道導彈 1944年9月8日傍晚,英國的倫敦遭到更猛烈的來自空中的襲擊,德國使用了威力更強大的V—2火箭。這是世界上投入戰爭的第一枚彈道式導彈。這種採用液體火箭發動機的V—2火箭重13噸,載有重1噸普通炸葯的彈頭。長14米,最大直徑1.65米,最大飛行速度達每秒1.7千米,射程320千米,彈道高度80—100千米。在半年之內,德軍在戰爭中發射V—2火箭共4320枚,其中對英國發射了1402枚,落到倫敦市區的有517枚,帶來難以估量的災難。 V—2導彈是單級液體地地彈道導彈。德國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西部戰線使用過身管長39米,射程為120千米的「巴黎大炮」,它的炮彈是空氣阻力很小的大氣層的上層空間飛行的,所以飛行距離很遠。德國軍械學家由此認為,只要使炮彈在同溫層中飛行更長的時間,射程就會進一步增大。1929年末,德軍制定了研製大型火箭的計劃。瓦爾特多恩伯格是德國陸軍研究火箭的發起人之一。1932年10月,他把維馮布勞恩請到自己的研究所,要他領導對軍用火箭的研究工作。布勞恩最初著手研究的是使用液體燃料的A—1火箭,並在柏林郊區庫姆梅斯多夫的試驗台上進行過地面試驗。1934年,在北海的博爾庫姆進行了A—2火箭的飛行試驗。接著,1937年12月又在波羅的海進行了A—3火箭的發射試驗。1939年,完成了V—2導彈的前身A—4火箭的基礎試驗。1942年10月3日,從佩內明德向波羅的海首次發射V—2導彈並獲得成功。 V—2導彈使用液體火箭發動機,推進劑為75%的酒精(3.5噸)和液氧(5噸),採用帶程序裝置及計算飛行速度儀器的自主式陀螺控制系統,垂直發射。戰後,美國從德國俘虜了馮布功恩等幾十名火箭專家及圖紙資料,蘇聯佔領了佩內明德地區後,也繳獲了部分火箭製造設備,儀器,並俘虜了部分技術人員。因此,V—2導彈成為這兩個國家研製彈道的樣彈。 註:由於這里只能發一張圖片,故只發了V—2,要看V-1,可去我的共享資料。
麻煩點贊,謝謝!
『伍』 中國第一枚導彈核武器誕生記
在人民共和國的國防科技發展史上,有許多令世界震撼的奇跡。中國第一枚導彈核武器的研製成功就是其中之一。導彈核武器曾是美國的一張王牌
在世界武器庫中,導彈和原子彈相繼問世的初期,人們並沒有想到把它們結合起來,組成有實戰價值的導彈核武器。
這一方面是初期的原子彈,其重量和尺寸都大大超過了當時導彈的運載能力。如美國1945年8月投擲於日本廣島的「槍式」原子彈,直徑28英寸,長120英寸,重7000磅;投擲於長崎的「內爆式」原子彈,直徑60英寸,長128英寸,重1萬磅。而當時的導彈最多隻能攜帶1800磅的彈頭。另一方面是初期的導彈命中精度很低,如當時由德國最先研製成功的「V-2」導彈,飛行130英里就要偏離目標5英里以上。導彈史上有這么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1944年6月15日子夜,德國發射「V-2」導彈偷襲英國倫敦,竟有一枚導彈在飛行途中失靈,掉過頭來直向德國首都柏林飛去,在希特勒的防空指揮部上空爆炸。因此,當時還沒有一位科學家能預見到,導彈和原子彈是天生的一對,總有一天會「聯姻」結合在一起。
1951年事情發生了變化。這一年,美國用飛機空投試驗了一種可用作導彈核彈頭的小型原子裝置。這時,美國對研製導彈核武器發生了興趣。美國空軍制定了一項神秘的研製計劃,調集了大批科研人員,研製可用於實戰的導彈核武器。經過7年的努力,美國於1958年研製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個由彈道導彈同氫彈頭配套組成的導彈核武器——雷神中程戰略導彈。如果從美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算起,其間經歷了13年。因此,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時,美國感到震驚,但對中國的力量還是作了過低的估計。其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說,中國雖有原子彈,但在5年之內不會有運載工具,並推斷中國至少要10年之後才能掌握導彈核武器。
導彈核武器成了美國推行核威脅戰略的一張王牌,也成為美國和前蘇聯在國防尖端技術上進行激烈較量的主要焦點。世界從此變得更加不安寧。
兩條戰線上的攻關
為了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壟斷、核訛詐和核威脅,中國決心也要掌握導彈核武器。
其實,我國在研製原子彈的同時,就把下一步的發展目標瞄準了導彈核武器。1964年5月,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即將研製成功的前夕,擔負我國國防科技領導工作的聶榮臻元帥,就召集有關部門負責人和科學家開會,指出原子武器的發展有兩條線:一是炸響,然後與導彈結合;二是研製氫彈。同年9月,中央決定啟動導彈核武器研製計劃。這項計劃確定同時在兩條戰線開展研製工作。
一條戰線是加快現代火箭技術的研究。火箭是導彈核武器的運載工具。我國的導彈一開始是仿製前蘇聯的產品,第一枚仿製的近程導彈發射成功後,就轉入了自行設計。由仿製走向自行設計,是一條充滿艱難曲折的道路。其間,經歷過失敗和挫折,但研製人員沒有氣餒和後退,終於從失敗走向了成功。1964年7月,連續發射了三枚自行設計製造的中程導彈,全部獲得成功。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為此向聶榮臻元帥提出,以自行設計的中程導彈為基礎,研製能運載核彈頭的改進型運載火箭,使導彈的射程、精度、使用性能等指標,符合導彈核武器的實戰要求。
在科研人員的奮力拚搏下,改進型運載火箭從方案設計到完成飛行試驗,僅用了10個月時間。速度之快是驚人的。1966年6月30日,當改進型運載火箭進行彈頭引爆控制系統考核飛行試驗時,周恩來總理來到了位於戈壁灘上的導彈發射基地,親自指導和觀看發射試驗。發射試驗圓滿成功,在慶祝會上,周總理高興地指揮參試人員唱起了《東方紅》歌曲。
另一條戰線是研製適於導彈運載的小型核彈頭。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成功,表明我國已經掌握了有關裂變反應方面的核理論,掌握了核武器基本材料的物理和化學特性,具備了製造核裝置和進行核試驗的能力。但導彈運載的核彈頭,要求既小型化又威力大,還要經受住彈頭再入環境的考驗。於是,研究人員提出,要進行原子彈空爆試驗,驗證原子彈在動態下的技術性能,為研製核彈頭提供參考數據。
1965年5月14日,一架裝有原子彈的轟炸機從西北某機場起飛,飛臨試驗場上空,飛行員按照預定程序,將原子彈投擲下去。只聽到一陣巨大轟響,原子彈在距地面一定高度,並在爆炸目標中心點所要求的范圍內,准確實現了空爆。這是我國進行的第二次原子彈爆炸試驗。試驗達到了預定目標。
有意思的是,自從我國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後,世界核大國就密切關注著我國核技術的發展。美國空軍派出無人駕駛高空偵察機,多次潛入我國領空,企圖竊取情報,但被我防空部隊用導彈擊落,先後擊落了6架美國和台灣的偵察機。面對一次次失敗,美英等國紛紛猜測我國正在加快進行核試驗,但又斷言我國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研製成功小型化核彈。然而,他們又一次作出了錯誤的判斷。我國科研人員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聰明才智,在研製小型核彈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周總理的擔心
兩條戰線取得的勝利,為研製導彈核武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中央決定,將「兩彈」結合,進行一次彈道式導彈核武器全程發射試驗。1966年3月11日,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新疆廳召開中央專委第十五次會議。周總理開門見山地說:「今天的會議主要是討論國防科委關於兩彈結合試驗的報告。」
按照報告中提出的試驗方案,「兩彈」結合試驗將在我國自己的國土上進行。發射場在西北導彈試驗基地,核彈的落點在新疆核試驗場的沙漠深處。用導彈運載核彈頭在本國國土上進行熱核試驗,這在世界核武器試驗史上是從未有過的,連美國也從未敢在它的國土上進行這種試驗。因此,當周總理的話音剛落,有人就問:「是真試還是假試?」周總理立即嚴肅地回答:「當然是真試,一切准備工作在8月底完成。」
中央作出導彈核武器實彈發射試驗的決定是建立在審慎和科學的基礎之上的。在這之前,周總理多次召開中央專委會議進行研究。專家們認為,採用地面各種環境條件模擬試驗和地下核爆試驗,都不能完全模擬飛行過程中的真實狀態,起不到綜合檢驗的作用;採用飛行「冷」試驗方式(即不配置真實核彈),也不能綜合檢驗原子彈頭在飛行過程中的真實狀態;只有採用全射程、全威力、正常彈道、低空爆炸的試驗方式進行「熱」試驗,既可達到試驗目的,又符合實戰情況。對試驗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專家們也進行了認真分析和制定了應急對策。從導彈的可靠性及試驗的安全問題分析,經過改進的導彈本身有自毀裝置,如在導彈飛行過程中發生故障不能正常飛行時,可由地面發出指令將彈體炸毀;核彈頭有保險開關,如導彈彈體炸毀,因保險開關打不開,不會引起核彈發生核裂變。在會上,周總理對專家們說:「進行這樣的試驗,我總是不放心,怕掉下來,二、七機部研究一下,七機部保證不掉下來,二機部研究萬一掉下來,保證不會核爆炸。」(註:二、七機部為當時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七機械工業部,前者為核工業,後者為航天工業。)
毛澤東大大在聽取聶榮臻元帥、錢學森有關這次核試驗的匯報後高興地說:「誰說我們中國人搞不成導彈核武器,現在不是搞出來了嗎?」接著,毛大大又十分嚴肅地指出:「一定要認真充分地作好准備,要從壞處著想,不要打無准備之仗。」
根據毛大大、周總理的指示,各有關部門再次進行了認真充分的准備,對導彈和核彈頭進行了各種模擬試驗,採用安全可靠性強的發射方案,其核心是確保導彈按預定軌道飛行,在預定彈著點正常核爆,萬一在飛行過程中發生意外,確保彈體及時炸毀,而核彈頭不發生爆炸。
導彈把原子彈打出去了
1966年10月19日,在正式進行導彈核武器發射試驗前夕,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召集參試單位主管負責人和科學家開會,周總理激動地說:「赫魯曉夫不是說,中國10年內搞不出原子彈嗎?可我們只用了4年就搞出來了。這是爭氣彈,爭光彈!核爆炸成功後,有人攻擊我們有彈無槍,無非是說我們光有原子彈,沒有運載工具。我們要用導彈把原子彈打出去,用行動來回答挑戰!」
10月24日,毛大大、周總理批准實施導彈核武器發射試驗。10月25日,聶榮臻元帥受中央委託,親臨發射場主持發射試驗。
10月26日,導彈核武器安全轉運至發射陣地。發射中隊班長田現坤負責結合核彈頭,把引爆系統和電源接通。為了操作方便,他冒著零下十多攝氏度的嚴寒,脫下皮工作服,在彈頭與彈體的狹小縫隙之間,像綉花一樣,准確無誤地完成了上百個動作,把導彈和原子彈對接在一起。
10月27日凌晨,東方欲曉,微風輕拂,萬里晴空。乳白色的導彈豎立在發射台上,控制室里,操作手們全神貫注地注視著各種儀表的變化。只見兩顆綠色信號彈劃破晨空。「點火!」隨著指揮員命令的下達,操作手迅速准確地按下了發射電鈕。頃刻,巨響隆隆,大地顫抖,火光沖天,導彈像一條巨龍,載著核彈頭,向千里之外的預定目標飛去。不久,落區報告,核彈精確命中目標,成功實現核爆炸。
核爆震驚了世界。西方報刊驚呼:「中國這種閃電般的進步,是神話般地不可思議。」是的,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枚導彈核武器誕生,美國用了13年,而我們新生的人民共和國只用了2年。
『陸』 第一枚導彈是哪國製造的
德國,V1導彈
『柒』 美國的第一枚火箭叫什麼
A4即V2是由德國火箭專家維爾納.馮.布勞恩為首的小組在波羅的海港口佩內明德研製的A系列遠程火箭的一種,是世界上第一種實用的彈道導彈。"V"來源於德文Vergeltung,意即報復手段,這是納粹在遭到盟國集中轟炸後表示要進行報復的意思。V1和V2表示這兩種型號僅僅是整個系列的恐怖武器的先驅。
V2長13.5米,發射全重13噸,能把1噸重的彈頭送到322千米以外的距離。火箭由液體火箭發動機推動,燃燒工質為液氧和甲醇。發射時火箭先垂直上升到24-29千米高,然後按照彈上陀螺儀的控制,在噴口燃氣舵的作用下以40度的傾角彈道上升,也可由地面控制站向彈上接收機發射無線電指令控制。一分鍾後,火箭已飛到48千米的高度,速度已達每小時5796千米。此時,無線電指令控制系統指令關閉發動機,火箭靠慣性繼續上升到97千米的高度,然後以每小時大約3542千米的速度大致沿一拋物線自由下落,擊中目標。由於當時制導系統的精度所限,誤差較大。
1943年初按盟國情報人員的情報,盟國發現這一計劃,並由對佩內明德的空中偵查得到證實。1943年8月17日夜,英國皇家空軍對佩內明德進行了一次著名的大規模空襲,毀傷了V2的地面設施。為預防重蹈8月17日災難,納粹將V2工廠遷到德國山區的山洞工廠,這個過程耽誤了預期的火箭攻勢。
1944年6月13日(諾曼底登陸後六天)V1開始攻擊倫敦,9月份第一枚V2落到倫敦。火箭攻擊造成了嚴重的平民傷亡和財產損失。如果在六個月前對登陸部隊集結地進行集中攻擊而不是倫敦的話,即如艾森豪威爾將軍所說,盟國將遭到難以克服的困難。對倫敦的攻擊都是在上午7至9時,中午12至2時,下午6至7時交通高峰期進行的,企圖嚇垮英國的民心士氣。可是,對經過1940年空襲的英國人民,在全面勝利已如此接近時,這種新的恐怖算不了什麼。在諾曼底前線的英國士兵更盡了最大努力用最快速度向威脅他們家庭的火箭發射地挺進。除了向倫敦發射外,在盟軍9月4日佔領安特衛普港後,納粹向安特衛普港進行了大規模導彈攻擊。
V2一共生產了10000餘枚,用於實戰發射約5000枚。1945年德國投降前夕,布勞恩和400餘名火箭專家向美軍投降,後到美國,成為美國火箭技術和空間技術的奠基人之一;蘇聯也繳獲了大量V2的成品和部件,並俘虜了一些火箭專家,以此為起點,開始自己的火箭和空間計劃。
『捌』 關於美國用人工智慧分析衛星照片 搜尋他國導彈發射場的介紹
參考消息網11月26日報道 美媒稱,在情報機構中,只有為數不多受過訓練的分析人員從事從浩如煙海的衛星圖像中尋找未公開宣布的核設施或秘密軍事場所的工作。但是,使谷歌和臉書公司的人臉和喵星人圖片的自動過濾成為可能的那種深度學習人工智慧,在針鋒相對的間諜世界中也可能被證明是無價之寶。一個早期的例子是:美國研究人員已經訓練了發現中國地對空導彈發射場的深度學習演算法,其速度要比人工分析快數百倍。
資料圖片:這張拍攝於2012年12月2日的衛星圖像顯示的是朝鮮豐溪里核試驗場地區的交通線路圖。(衛星圖像由DigitalGlobe公司拍攝、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美韓研究所下屬網站「38 North」添加註解並於2012年12月28日發表。)新華社/法新
『玖』 美國歷史上第一枚導彈是什麼時候研製的
你說的是洲際導彈么? 1959年裝備的「宇宙神」D
參考:
二戰結束後,美國空軍和陸軍都制定了彈道導彈研製計劃,但由於各界對導彈的前景看法不一,政府的政策搖擺不定,影響了彈道導彈的研製進度。按當時的分工,陸軍主要負責近程和中程導彈,空軍則負責洲際導彈的研製。早在1946年4月19日,美國就制定了MX-774計劃,目的是研究火箭武器的能力並向洲際彈道導彈這一最終目標努力。3枚MX-774火箭分別於1947年7月13日、9月27日和12月2日進行了發射試驗,均未獲得很大成功。此後直到1953年,美國一直都未重視洲際導彈的研製。核彈頭小型化取得的進展以及前蘇聯在火箭方面取得的成就,促使美國了加緊洲際導彈的研製工作。1954年6月1日,美國空軍授權施利威爾准將全面負責「宇宙神」洲際導彈計劃,當年7月1日,美國政府首次投資100萬美元發展洲際導彈。1955年3月,「宇宙神」計劃獲得最高級優先權。
由於裝備彈頭型號和當量的不同,「宇宙神」導彈有多種型號。它的主體直徑為3.05米,底部最大寬度為4.87米,裝備MK2彈頭的箭體長23.13米,裝備MK3和MK4彈頭的箭體長25.15米,裝備MK5彈頭的箭體長24.1米。導彈的起飛重量約在116噸左右,起飛推力162.84噸。「宇宙神」A型純粹是試驗型,它的目的是試驗助推發動機的性能和分離情況,沒有安裝主發動機。1957年6月11日和9月25日,頭兩枚A型導彈在試驗時均遭失敗。第三枚「宇宙神」A型在1957年12月17日試射時取得了成功。到1958年3月6日,A型試驗導彈共發射了8枚,只有3次取得了成功。「宇宙神」B是安裝全部動力裝置的試驗型導彈。1958年8月2日,「宇宙神」B在首次試射時,射程超過4000千米。經過幾次成功的發射之後,1958年11月28日,一枚「宇宙神」B進行了全程試射試驗,射程達9660千米。「宇宙神」C型主要用於研究彈頭的燒蝕防熱性能,1958年12月23日到1959年8月24日,該型導彈進行了6次試驗發射。「宇宙神」D型是實用性洲際導彈,它於1959年7月28日進行了首次發射試驗,全部指標都圓滿達到。9月9日,美國正式宣布「宇宙神」D型洲際導彈裝備部隊。
『拾』 新中國第一枚導彈是哪年被研製出來的
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導彈發射成功。
研製導彈是從全面仿製蘇聯的P-2導彈開始的。通過仿製,我國建立起了自己的導彈研究體系,培養了一批專家。就在蘇聯專家撤走後的第83天,我國自己製造的第一枚近程導彈「東風一號」騰空而起,准確命中目標。
在仿製「P-2」的同時,導彈研究院就決定獨立研製射程為1200公里的中近程導彈「東風二號」。1962年3月,首枚「東風二號」導彈運抵發射場,進行發射前的各項測試。
一切似乎進展得非常順利。3月21日,東風二號導彈進行首次飛行試驗。1964年6月29日,東風二號導彈第二次試飛獲得成功。後來又進行16次發射試驗,15次成功。自此,東風二號導彈作為一種實戰武器開始裝備部隊。
(10)美國發射第一枚人工智慧導彈擴展閱讀
導彈的發展意義
導彈的使用,使戰爭的突然性和破壞性增大,規模和范圍擴大,進程加快,從而改變了過去常規戰爭的時空觀念,給現代戰爭的戰略戰術帶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導彈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的高度集成,它的發展既依賴於科學與工業技術的進步,同時又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因而導彈技術水平成為衡量一個國家軍事實力的重要標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