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圖靈發明的人工智慧,破譯了德國恩格密碼機

最近在看西蒙·辛格寫的《密碼故事》,書挺不錯的,作者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紹了歷史上大量的密碼。而目前為止,作者著墨最多的,還是二戰中德軍的傳奇密碼機——恩格瑪(Enigma)。不過之前看過另外一本專門講述恩格瑪的書《密碼傳奇》,所以這本書並未帶給我太多的驚喜,只是將一些以前不怎麼清楚的技術細節理順了。下面是一些關於恩格瑪的細節:
1、德國工程師阿瑟·謝爾比斯在1918年發明了恩格瑪機器,最開始的時候它有三個擾頻器(加密輪)、一個插件板(可將26個字母中的六對進行交換),轉輪之間的次序可以隨意更換,這樣,總共可能的加密順序就達到了26^3*6!*100381791500,這是一個在十的十六次方量級的天文數字。

▲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和戰爭期間使用的恩格瑪機。
2、波蘭的情報機關是最早破譯出恩格瑪的機構,這要歸功於一個波蘭數學家:雷臼斯基。雷臼斯基製造了一種密碼破譯機——炸彈,它專門用來嘗試尋找擾頻器的排列順序,六台炸彈組成的單位可以在兩個小時之內就將秘鑰找到。但是,1938年12月德國人將他們的密碼機升級了,擾頻器變成了五個,使用時每天隨機選擇其中的三個,僅此一項就將密碼破譯的難度變成了原來的十倍。一個月後,德國人將插件板上的導線數由六條增加到了十條。雷臼斯基已經無法破譯德國人的密碼了。
▲瑪麗安·雷臼斯基
▲雷臼斯基在截獲信息中發現,每個信息都是由6個字母開始,這6個字母是三字母信息秘鑰按照預先確定的日秘鑰重復兩次譯成密碼獲得。圖為一組信息的第一個和第四個字母組成的循環。 Rejewski利用這些循環在1932年演繹了Enigma轉子接線,並破解了日秘鑰設置。
3、但德國恩格瑪操作員的一些壞毛病使得密碼安全性大打折扣。按照規定,信息秘鑰應該是三個字母的隨機組合,但是因為操作人員的偷懶,他們一般會選擇鍵盤上連續的三個字母作為信息秘鑰發送出去。這就大大簡化了密碼破譯的難度。此外,圖靈還發現,德軍在每天早上時將會發送一條關於天氣的報告,此時截獲的密文中就必然包含一個詞wetter(在德語中是天氣的意思)。又由這些電文往往都有嚴格的格式要求,圖靈甚至憑直覺就能猜出wetter這個詞的大致位置,這也簡化了破解密碼的難度。
4、德國海軍的密碼是最難破譯的。德國海軍的擾頻器不是五個,而是八個。在標準的恩格瑪機器中,反射器通常安裝在一個特定的方位,但是在德國海軍里,反射器可以安裝

2. 圖靈機與人工智慧

我們現在用的電腦就是圖靈機,人工智慧是我們希望能用電腦來實現的效果。也就讓電腦能像人與人一樣用最自然的方式交流。這樣我們就可以用說話的方式像古時奴隸時代一樣叫人工智慧機器人去把地掃了、把衣服洗了、把飯做了、去種菜、去挖煤、一切以前要人才能完成的體力腦動。

3. 通過圖靈測試的機器就是人工智慧的了嗎

圖靈測試是人工智慧的一種基礎檢測標准,檢測的是智能的交流能力,交流能力背後代表著的是分析,總結,推論等等能力也就是說圖靈測試只是人工智慧鑒定的基礎中的基礎。更高級的智能還包括創造的能力,情感的能力,自我反思的能力。。。等等很多這些能力不是單純靠文字聊天能反應出來的。另外:我個人認為如果什麼時候一個AI自殺了,這說明AI已經跟人類沒有差別了。。。
點贊哦

4. 圖靈設想的AI來了嗎計算機的高技能等於人工智慧嗎

簡介:如果電腦能在5分鍾內回答由人類測試者提出的一系列問題,且其超過30%的回答讓測試者誤認為是人類所答,則電腦通過測試。阿蘭·麥席森·圖靈(AlanMathisonTuring,1912年6月23日-1954年6月7日),英國著名的數學家和邏輯學家,被稱為計算機科學之父、人工智慧之父,是計算機邏輯的奠基者,提出了「圖靈機」和「圖靈測試」等重要概念。曾協助英國軍方破解德國的著名密碼系統「謎」(Enigma),幫助盟軍取得了二戰的勝利。人們為紀念其在計算機領域的卓越貢獻而設立「圖靈獎」。圖靈同時還是著名的男同性戀者之一,但不幸因為其性傾向而遭到當時的英國政府迫害,最終自殺。2013年12月24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宣布赦免圖靈。

5. 圖靈提出並實現了人工智慧,對嗎

圖靈試驗由計算機、被測試的人和主持試驗人組成。計算機和被測試的人分別在兩個不同的房間里。測試過程由主持人提問,由計算機和被測試的人分別做出回答。觀測者能通過電傳打字機與機器和人聯系(避免要求機器模擬人外貌和聲音)。被測人在回答問題時盡可能表明他是一個「真正的」人,而計算機也將盡可能逼真的模仿人的思維方式和思維過程。如果試驗主持人聽取他們各自的答案後,分辨不清哪個是人回答的,哪個是機器回答的,則可以認為該計算機具有了智能。這個試驗可能會得到大部分人的認可,但是卻不能使所有的哲學家感到滿意。

6. 什麼是圖靈機和圖靈測試

阿蘭·麥席森·圖靈(Alan Mathison Turing,1912.6.23—1954.6.7),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被稱為人工智慧之父。 1931年圖靈進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畢業後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二戰爆發後回到劍橋,後曾協助軍方破解德國的著名密碼系統Enigma,幫助盟軍取得了二戰的勝利。 阿蘭·麥席森·圖靈,1912年生於英國倫敦,1954年死於英國的曼徹斯特,他是計算機邏輯的奠基者,許多人工智慧的重要方法也源自於這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對計算機的重要貢獻在於他提出的有限狀態自動機也就是圖靈機的概念,對於人工智慧,它提出了重要的衡量標准「圖靈測試」,如果有機器能夠通過圖靈測試,那他就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智能機,和人沒有區別了。他傑出的貢獻使他成為計算機界的第一人,現在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將計算機界的最高獎定名為「圖靈獎」。上中學時,他在科學方面的才能就已經顯示出來,這種才能僅僅限於非文科的學科上,他的導師希望這位聰明的孩子也能夠在歷史和文學上有所成就,但是都沒有太大的建樹。少年圖靈感興趣的是數學等學科。在加拿大他開始了他的職業數學生涯,在大學期間這位學生似乎對前人現成的理論並不感興趣,什麼東西都要自己來一次。大學畢業後,他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也正是在那裡,他製造出了以後稱之為圖靈機的東西。圖靈機被公認為現代計算機的原型,這台機器可以讀入一系列的零和一,這些數字代表了解決某一問題所需要的步驟,按這個步驟走下去,就可以解決某一特定的問題。這種觀念在當時是具有革命性意義的,因為即使在50年代的時候,大部分的計算機還只能解決某一特定問題,不是通用的,而圖靈機從理論上卻是通用機。在圖靈看來,這台機器只用保留一些最簡單的指令,一個復雜的工作只用把它分解為這幾個最簡單的操作就可以實現了,在當時他能夠具有這樣的思想確實是很了不起的。他相信有一個演算法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而困難的部分則是如何確定最簡單的指令集,怎麼樣的指令集才是最少的,而且又能頂用,還有一個難點是如何將復雜問題分解為這些指令的問題。 1936年,圖靈向倫敦權威的數學雜志投了一篇論文,題為「論數字計算在決斷難題中的應用」。在這篇開創性的論文中,圖靈給「可計算性」下了一個嚴格的數學定義,並提出著名的「圖靈機」(Turing Machine)的設想。「圖靈機」不是一種具體的機器,而是一種思想模型,可製造一種十分簡單但運算能力極強的計算裝置,用來計算所有能想像得到的可計算函數。「圖靈機」與「馮·諾伊曼機」齊名,被永遠載入計算機的發展史中。1950年10月,圖靈又發表了另一篇題為「機器能思考嗎」的論文,成為劃時代之作。也正是這篇文章,為圖靈贏得了「人工智慧之父」的桂冠。

7. 什麼叫做:人工智慧通過圖靈測試

圖靈測試是一種測試機器是不是具備人類智能的方法。
人工智慧的始祖阿蘭·圖靈提出了一種稱作圖靈試驗的方法。此原則說:被測試的有一個人,另一個是聲稱自己有人類智力的機器。測試時,測試人與被測試人是分開的,測試人只有通過一些裝置(如鍵盤)向被測試人問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隨便是什麼問題都可以。問過一些問題後,如果測試人能夠正確地分出誰是人誰是機器,那機器就沒有通過圖靈測試,如果測試人沒有分出誰是機器誰是人,那這個機器就是有人類智能的。
目前還沒有一台機器能夠通過圖靈測試,也就是說,計算機的智力與人類相比還差得遠呢。

8. 圖靈的事跡,對人工智慧的貢獻

圖靈1912 - 1954,他是吃了有毒的蘋果而死的,可謂是英年早逝啊,為他的傳奇一生留下了遺憾~
1931年圖靈進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畢業後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二戰爆發後回到劍橋,天才的他曾協助軍方破解德國的著名密碼系統Enigma,對盟軍取得了二戰的勝利有一定的幫助。
圖靈對於人工智慧的發展有諸多貢獻,他靈曾寫過一篇名為《機器會思考嗎?》(Can A Machine Think?)的論文,其中提出了一種用於判定機器是否具有智能的試驗方法,即有名的圖靈試驗。至今,每年都有試驗的比賽。此外,圖靈提出的著名的圖靈機模型為現代計算機的邏輯工作方式奠定了基礎。
具體事跡:
1912 : Born in London
1926-31: Sherborne School
1930: Death of friend Christopher Morcom
1931-34: Undergraate at King's College, Cambridge
1936: The Turing Machine
1936-38: Princeton University. Ph.D.
1938-45: Cambridge, German Enigma cipher
1945-48: NPL London, programming
1948: Manchester University
1950: The Turing Test for Machine Intelligence
1951: Elected FRS, morphogenesis research
1952: Arrested as a homosexual
1953-54: Unfinished works in biology and physics
1954: Died of cyanide poisoning

9. 人工智慧領域有哪幾位科學家獲圖靈獎,他們分別為人工智慧做出了什麼貢獻

圖靈獎,是美國計算機協會(ACM)於1966年設立的,又叫「A.M. 圖靈獎」,專門獎勵那些對計算機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的個人。其名稱取自計算機科學的先驅、英國科學家阿蘭·圖靈,這個獎設立目的之一是紀念這位科學家。獲獎者的貢獻必須是在計算機領域具有持久而重大的技術先進性的。大多數獲獎者是計算機科學家。
圖靈獎是計算機界最負盛名的獎項,有「計算機界諾貝爾獎」之稱。圖靈獎對獲獎者的要求極高,評獎程序也極嚴,一般每年只獎勵一名計算機科學家,只有極少數年度有兩名以上在同一方向上做出貢獻的科學家同時獲獎。目前圖靈獎由英特爾公司贊助,獎金為100,000美元。
每年,美國計算機協會將要求提名人推薦本年度的圖靈獎候選人,並附加一份200到500字的文章,說明被提名者為什麼應獲此獎。任何人都可成為提名人。美國計算機協會將組成評選委員會對被提名者進行嚴格的評審,並最終確定當年的獲獎者。
截止至2005年,獲此殊榮的華人僅有一位,他是2000年圖靈獎得主姚期智。
編輯本段歷年圖靈獎獲得者
2007 Edmund M. Clarke、Allen Emerson和Joseph Sifakis
獲獎原因:在將模型檢查發展為被硬體和軟體業中所廣泛點贊的高效驗證技術上的貢獻。而DDJ則將三人的貢獻稱為「在發現計算機硬體和軟體中設計錯誤的自動化方法方面的工作」。
2006 Fran Allen
獲獎原因:對於優化編譯器技術的理論和實踐做出的先驅性貢獻,這些技術為現代優化編譯器和自動並行執行打下了基礎。
2005 Peter Naur
獲獎原因:由於在設計Algol60程序設計語言上的貢獻。Algol60語言定義清晰,是許多現代程序設計語言的原型。
2004 Vinton G. Cerf、Robert E. Kahn
獲獎原因:由於在互聯網方面開創性的工作,這包括設計和實現了互聯網的基礎通訊協議,TCP/IP,以及在網路方面卓越的領導。
2003 Alan Kay
獲獎原因:由於在面向對象語言方面原創性思想,領導了Smalltalk的開發團隊,以及對PC的基礎性貢獻。
至理名言:預測未來的最好方法是創造它。
2002 Ronald L. Rivest、Adi Shamir、Leonard M. Adleman
獲獎原因:由於在公共密鑰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基礎性工作。
2001 Ole-Johan Dahl、Kristen Nygaard
獲獎原因:由於面向對象編程始發於他們基礎性的構想,這些構想集中體現在他們所設計的編程語言SIMULA I 和SIMULA 67中。
2000 Andrew Chi-Chih Yao(姚期智)
獲獎原因:由於在計算理論方面的貢獻而獲獎,包括偽隨機數的生成演算法、加密演算法和通訊復雜性。
1999 Frederick P. Brooks, Jr.
獲獎原因:由於在計算機體系架構、操作系統以及軟體工程方面所做出的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的貢獻。人月神話的作者。
1998 James Gray
獲獎原因:由於在資料庫、事務處理研究和相關系統實現的技術領導工作。
1997 Douglas Engelbart
獲獎原因:由於提出了激動人心的互動式計算機未來構想,以及發明了實現這一構想的關鍵技術。
1996 Amir Pnueli
獲獎原因:由於在計算科學中引入temporal邏輯以及對編程和系統認證方面的傑出貢獻。
1995 Manuel Blum
獲獎原因:由於在計算復雜性理論、密碼學以及程序校驗方面的基礎性貢獻。
1994 Edward Feigenbaum、Raj Reddy
獲獎原因:由於他們所設計和建造的大規模人工智慧系統,證明了人工智慧技術的重要性和其潛在的商業價值。
1993 Juris Hartmanis、Richard E. Stearns
獲獎原因:由於他們的論文奠定了計算復雜性理論的基礎。
1992 Butler W. Lampson
獲獎原因:由於在個人分布式計算機系統及其實現技術上的貢獻,這包括:工作站、網路、操作系統、編程系統、顯示、安全和文檔發布。
1991 Robin Milner
獲獎原因:由於在可計算函數邏輯(LCF)、ML和並行理論(CCS)這三個方面突出和完美的貢獻。
1990 Fernando J. Corbato'
獲獎原因:由於組織和領導了多功能、大規模、時間和資源共享的計算機系統的開發。
1989 William (Velvel) Kahan
獲獎原因:由於在數值分析方面的基礎性貢獻。
1988 Ivan Sutherland
獲獎原因:由於在計算機圖形學方面開創性和遠見性的貢獻,其所建立的技術歷經二、三十年依然有效。
1987 John Cocke
獲獎原因:由於在編譯器設計和理論、大規模系統架構以及開發RISC等方面的重要貢獻。
1986 John Hopcroft、Robert Tarjan
獲獎原因:由於在演算法及數據結構設計和分析方面的基礎性成就。
1985 Richard M. Karp
獲獎原因:由於在演算法理論方面,特別是NP-completeness理論方面,連續不斷的貢獻。
1984 Niklaus Wirth
獲獎原因:由於開發了EULER、 ALGOL-W、 MODULA和PASCAL一系列嶄新的計算語言。
1983 Ken Thompson、Dennis M. Ritchie
獲獎原因:由於在通用操作系統理論研究,特別是UNIX操作系統的實現上的貢獻。
1982 Stephen A. Cook
獲獎原因:由於其於1971年發表的論文,奠定了NP-Completeness理論的基礎。
1981 Edgar F. Codd
獲獎原因:由於在數椐庫管理系統的理論和實踐方面基礎性和連續不斷的貢獻,關系資料庫之父。
1980 C. Antony R. Hoare
獲獎原因:由於在編程語言的定義和設計方面的基礎性貢獻。
1979 Kenneth E. Iverson
獲獎原因:由於在編程語言的理論和實踐方面,特別是APL,所進行的開創性的工作。
1978 Robert W. Floyd
獲獎原因:由於在如何開發高效、可靠的軟體方法論方面的貢獻,這包括:建立分析理論、編程語言的語義學、自動程序檢驗、自動程序綜合和演算法分析在內的多項
計算機子學科。
1977 John Backus
獲獎原因:由於在高級語言方面所做出的具有廣泛和深遠意義的貢獻,特別是其在Fortran語言方面。
1976 Michael O. Rabin、Dana S. Scott
獲獎原因:由於他們的論文"有限自動機與它們的決策問題",被證明具有巨大的價值。
1975 Allen Newell、Herbert A. Simon
獲獎原因:由於在人工智慧、人類識別心理和表處理的基礎貢獻。
1974 Donald E. Knuth
獲獎原因:由於在演算法分析和程序語言設計方面的重要貢獻,計算機程序設計藝術的作者。
1973 Charles W. Bachman
獲獎原因:由於在資料庫方面的傑出貢獻。
1972 E.W. Dijkstra
獲獎原因:由於對開發ALGOL做出了原理性貢獻。
1971 John McCarthy
獲獎原因:由於其講稿"The Present State of Research on Artificial
Intellegence",對人工智慧領域的貢獻。
1970 J.H. Wilkinson
獲獎原因:由於其在數值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
1969 Marvin Minsky
獲獎原因:人工智慧理論及軟體
1968 Richard Hamming
獲獎原因:由於其在計數方法、自動編碼系統、檢測及糾正錯碼方面的工作。
1967 Maurice V. Wilkes
獲獎原因:由於設計和製造了第一台內部存儲程序的計算機EDSAC。
1966 A.J. Perlis
獲獎原因:由於其在先進編程技術和編譯架構方面的貢獻。

10. 圖靈機對計算機的產生和人工智慧的發展有什麼價值和意義

阿蘭·麥席森·圖靈AlanMathisonTuring,6月23日生於英國倫敦。是英國著名的數學家和邏輯學家,被稱為計算機科學之父、人工智慧之父,是計算機邏輯的奠基者,提出了「圖靈機」和「圖靈測試」等重要概念。人們為紀念其在計算機領域的卓越貢獻而設立「圖靈獎」。

1937年,阿蘭·麥席森·圖靈發表的一篇文章「可計算性與λ可定義性」拓廣了丘奇(Church)提出的「丘奇論點」,形成「丘奇-圖靈論點」,對計算理論的嚴格化,對計算機科學的形成和發展都具有奠基性的意義,

1939年秋,圖靈參與了世界上最早的電子計算機的研製工作.人們認為,通用計算機的概念就是阿蘭·麥席森·圖靈提出來的.

在1947年,圖靈提出自動程序設計的思想,1950年,他提出關於機器思維的問題,他的論文「計算機和智能」(後改為機器能思考嗎?),引起了廣泛的注意和深遠的影響。

在圖靈輝煌的一生中提出「圖靈機」概念,提出「圖靈測試」概念,《論數字計算在決斷難題中的應用》,《機器能思考嗎?》等對計算機領域具有深遠影響力的作品,對計算機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約翰·馮·諾依曼(JohnVonNeumann),1903年12月28日,在匈牙利布達佩斯誕生,開創了現代計算機理論,其體系結構沿用至今,而且他早在40年代就已預見到計算機建模和模擬技術對當代計算機將產生的意義深遠的影響.

1945年,馮·諾依曼所在的ENIAC機研製小組發表了一個全新的存儲程序通用電子計算機方案--EDVAC,在這過程中,諾伊曼以「關於EDVAC的報告草案」為題,起草了長達101頁的總結報告。報告廣泛而具體地介紹了製造電子計算機和程序設計的新思想。這份報告是計算機發展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文獻,它向世界宣告:電子計算機的時代開始了。

1946年7,8月間,馮·諾依曼和戈爾德斯廷、勃克斯在EDVAC方案的基礎上,為普林斯頓大學高級研究所研製IAS計算機時,又提出了一個更加完善的設計報告《電子計算機邏輯設計初探》.

馮·諾依曼提出了2進制思想與程序內存思想,他的理論的要點是:數字計算機的數制採用二進制;計算機應該按照程序順序執行。人們把馮諾依曼的這個理論稱為馮諾依曼體系結構。從ENIAC到當前最先進的計算機都採用的是馮諾依曼體系結構。所以馮諾依曼是當之無愧的數字計算機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