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數據時代發展歷程是什麼

可按照時間點劃分大數據的發展歷程。

B. 網路的發展史

Internet(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可以大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試驗階段。在此期間中國一些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開始研究InternetInternet技術,並開展了科研課題和科技合作工作,但這個階段的網路應用僅限於小范圍內的電子郵件服務。

第二階段為1994年至1996年,同樣是起步階段。1994年4月,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工程進入Internet,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有Internet的國家。

之後,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個Internet絡項目在全國范圍相繼啟動,Internet開始進入公眾生活,並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至1996年底,中國Internet用戶數已達20萬,利用Internet開展的業務與應用逐步增多。

第三階段從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國快速最為快速的階段。國內Internet用戶數97年以後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長速度。增長到今天,上網用戶已超過1000萬。

據中國Internet絡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3年6月30日,我國上網用戶總人數為6800萬人。這一數字比年初增長了890萬人,與2002年同期相比則增加了2220萬人。

(2)大數據發展簡史擴展閱讀

Internet的最早起源於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DARPA(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net,該網於1969年投入使用。由此,ARPAnet成為現代計算機網路誕生的標志。

互聯網發展史是從20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按編年體的形式,詳細歷數了互聯網一步步走向成熟的發展過程,由美國國防部編制。

50年代

1957 蘇聯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Sputnik。作為響應,美國國防部(DoD)組建了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開始將科學技術應用於軍事領域(:amk:) 。

C. 大數據歷史數據多少T就可以拿到分析了

你好,抄關於你的問題,希望以下問題對你有用:
大數據(big data),指無法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用常規軟體工具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大數據的5V特點(IBM提出):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樣)、Value(低價值密度)、Veracity(真實性),平台有hadoop 。

D. 簡述互聯網的發展史

1、互聯網始於1969年的美國,又稱網際網路。是美軍在ARPA(阿帕網,美國國防部研究計劃署)制定的協定下將美國西南部的大學UCLA(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Stanford ResearchInstitute(斯坦福大學研究學院)、UCSB(加利福尼亞大學)和UniversityofUtah(猶他州大學)的四台主要的計算機連接起來。這個協定由劍橋大學的BBN和MA執行,在1969年12月開始聯機。

2、1978,UUCP(UNIX和UNIX拷貝協議)在貝爾實驗室被提出來。1979年,在UUCP的基礎上新聞組網路系統發展起來。新聞組(集中某一主題的討論組)緊跟著發展起來,它為在全世界范圍內交換信息提供了一個新的方法。然而,新聞組並不認為是互聯網的一部分,因為它並不共享TCP/IP協議,它連接著遍布世界的UNIX系統,並且很多互聯網站點都充分地利用新聞組。新聞組是網路世界發展中的非常重大的一部分。

3、1989年,在普及互聯網應用的歷史上又一個重大的事件發生了。TimBerners和其他在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的人----這些人在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非常出名,提出了一個分類互聯網信息的協議。這個協議,1991年後稱為WorldWideWeb,基於超文本協議――在一個文字中嵌入另一段文字的-連接的系統,當你閱讀這些頁面的時候,你可以隨時用他們選擇一段文字鏈接。盡管它出現在gopher之前,但發展十分緩慢。

4、1991年,第一個連接互聯網的友好介面在Minnesota大學開發出來。

5、現在——至今

微軟全面進入瀏覽器、伺服器和互聯網服務提供商(ISP)市場的轉變已經完成,實現了基於互聯網的商業公司。1998年6月微軟的瀏覽器和Win98很好的集成桌面電腦顯示出Bill Gates(比爾.蓋茨)在迅速成長的互聯網上投資的決心。

E. 大數據分析專業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以下是計量數據量的歷史過程中一些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以及屬於「大數據」概念進化歷程中的一些「第一次」或者是新發現。

1944年
衛斯理大學圖書館員弗萊蒙特·雷德出版了《學者與研究型圖書館的未來》一書。他估計美國高校圖書館的規模每16年就翻一番。按照這一增長速度,雷德推測2040年耶魯大學圖書館將擁有「約2億冊藏書,將占據6,000餘英里書架…[需要的]編目人員超過6,000人。」
1961年
德里克·普賴斯出版了《巴比倫以來的科學》,在這本書中,普賴斯通過觀察科學期刊和論文的增長規律來研究科學知識的增長。他得出以下結論:新期刊的數量以指數方式增長而不是以線性方式增長,每15年翻一番,每50年以10為指數倍進行增長。普賴斯將其稱之為「指數增長規律」,並解釋道,「科學每前進一步就以一個相當恆定的出現率產生一系列新的進步。因此在任何時候,新科學的產生數量永遠嚴格地與科學發現總量成正比。」
1964年4月
哈里·J·格雷和亨利·拉斯頓在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的《電子計算機學報》上發表了《應對信息爆炸的技巧》一文,在文中,他們提出了以下建議:
1)任何人都不應該發表新論文。2)如果1)不可行,僅短小的論文可以被發表。「短小」的意思是文章不超過2,500字元,空格、標點符號都計算在內。3)如果2)被點贊,則應該實行下述限制:「只有將現存總長度為2501或更多字元的文章刪除一篇或多篇,短小的文章才可以被發表。」
上述建議的實行將產生一個重要的副產品,即減輕人才選拔委員會的負擔。因為一個人的出版物列表將僅被一個負數所代替,這個負數指代了他從現有信息存儲中刪除論文的凈數目。
1967年11月
B·A·馬里恩和P·A·D·德·梅恩在《美國計算機協會通訊》上發表了《自動數據壓縮》一文,文章指出,「近年來被人們所關注的『信息爆炸』使得對所有信息的存儲需求保持在最低限度是非常必要的。」文章描寫道:「全自動壓縮機由三部分組成,能夠快速處理信息,它可以被應用於『任何』信息主體,大大降低了緩慢的外部存儲要求,並可以通過計算機提高信息傳輸速度。」
1971年
亞瑟·米勒在《侵犯隱私》中寫道:「太多的信息處理者看似是以個人檔案存儲容量的比特數目來衡量一個人。」
1975年
日本郵電部開始實施了「信息流普查」計劃,以調查日本的信息總量(這一思想首次是在1969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出的)。普查以「字數總量」作為所有媒體的統一衡量單位。1975年的普查已經發現信息供給要比信息消費發展得快得多。1978年的普查報告指出「人們對單向傳播的大眾傳媒所提供信息的需求停滯不前,對以雙向傳播為特徵的個人通信媒體所提供信息的需求大規模增長…我們的社會正在進入一個新階段…在這一階段中,處於優勢地位的是那些能夠滿足個人需求的碎片性的、更為詳細的信息,而不再是那些傳統的被大量復制的、一致性的信息。[阿利斯泰爾·D·達夫,2000;參見馬丁·希爾伯特,2012]
1980年4月
I·A· 特詹姆斯蘭德在第四屆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大規模存儲系統專題研討會」上做了一個報告,題為《我們該何去何從?》。在報告中,他指出 「那些很早以前就熟悉存儲裝置的人們發現,『帕金森第一法則』可以被用來解釋我們的現狀——『數據擴展至任何可用空間』…我相信大量數據正在被保留,因為用戶無法識別無用的數據;相較於丟棄潛在有用數據的不利後果,存儲無用數據的損失不那麼明顯。」
1981年
匈牙利中央統計辦公室開始實施了一項調查國家信息產業的研究項目,包括以比特為單位計量信息量。這項研究一直持續至今。1993年,匈牙利中央統計辦公室首席科學家伊斯特萬·迪恩斯編制了一本國家信息賬戶的標准體系手冊。[見伊斯特萬·迪恩斯,1994;馬丁·希爾伯特,2012]
1983年8月
伊契爾·索勒·普爾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追蹤信息流》一文,通過對1960年到1977年17種主流通訊媒體發展趨勢的觀察,他得出如下結論「這些媒體為10歲以上的美國人創造的可用詞彙以每年8.9%的速度增長…事實上這些媒體創造的、真正參與流通的單詞僅以每年2.9%的速度增長…在上述期間,信息流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廣播的發展…但是在那段時期末 [1977年]情況發生了變化:點對點的媒體比廣播發展得快。」普爾、伊諾茲、高崎、赫維茨在《通信流:一項美國與日本的信息普查》中做了後續研究,這本書對美國和日本所產生的信息量進行了比較。
1986年7月
哈爾·B·貝克爾在《數據通信》上發表了《用戶真的能夠以今天或者明天的速度吸收數據嗎?》一文。貝克爾預計「古滕堡所實現的記錄密度大約是每立方英尺500個符號(字元),是公元前 4,000年蘇美爾人泥土片記錄密度的500倍。到2000年,半導體隨機存取存儲器將能夠在每立方英尺存儲1.25×1011個位元組。」
對於數據存儲而言,1996年數字存儲就比紙張存儲更能節約成本,這是R·J·T·莫里斯和B·J·特拉斯克渥奇在2003年7月1日《IBM系統期刊》上所發表的《存儲系統的演進》一文中指出的。
1997年10月
邁克爾·考克斯和大衛·埃爾斯沃思在第八屆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關於可視化的會議論文集中發表了《為外存模型可視化而應用控製程序請求頁面調度》的文章。文章以下述內容開頭:「可視化對計算機系統提出了一個有趣的挑戰:通常情況下數據集相當大,耗盡了主存儲器、本地磁碟、甚至是遠程磁碟的存儲容量。我們將這個問題稱為大數據。當主存儲器(內核)無法容納數據集,或者當本地磁碟都無法容納數據集的時候,最常用的解決辦法就是獲取更多的資源。」這是在美國計算機學會的數字圖書館中第一篇使用「大數據」這一術語的文章。
1997年
邁克爾·萊斯克發表了《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信息?》一文,萊斯克得出以下結論「世界上的信息總量近乎幾千PB;到2000年,磁帶和磁碟的生產將達到上述水平。因此,在短短幾年內,(a)我們可以存儲任何信息——沒有信息不得不被放棄,(b)人們再也不會看到典型的信息片段。」
1998年10月
K·G· 科夫曼和安德魯·奧德里科發表了《互聯網的規模與增長速度》一文。他們認為「公共互聯網流量的增長速度,雖然比通常認為的要低,卻仍然以每年100%的速度增長,要比其他網路流量的增長快很多。然而,如果以當前的趨勢繼續發展,在2002年左右,美國的數據流量就要趕超聲音流量,且將由互聯網主宰。」奧德里科隨後建立了明尼蘇達互聯網流量研究所(MINTS),跟蹤2002年到2009年互聯網流量的增長情況。
1999年8月
史蒂夫·布賴森、大衛·肯懷特、邁克爾·考克斯、大衛·埃爾斯沃思以及羅伯特·海門斯在《美國計算機協會通訊》上發表了《千兆位元組數據集的實時性可視化探索》一文。這是《美國計算機協會通訊》上第一篇使用「大數據」這一術語的文章(這篇文章有一個部分的標題為「大數據的科學可視化」)。文章開篇指出:「功能強大的計算機是許多查詢領域的福音。它們也是禍害;高速運轉的計算產生了規模龐大的數據。曾幾何時我們認為兆位元組(MB)的數據集就很大了,現在我們在單個模擬計算中就發現了300GB范圍的數據集。但是研究高端計算產生的數據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嘗試。不止一位科學家曾經指出,審視所有的數字是極其困難的。正如數學家、計算機科學家先驅理查德·W·海明指出的,計算的目的是獲得規律性的認識,而不是簡單地獲得數字。」10月份,在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1999年關於可視化的年會上,布賴森、肯懷特、海門斯與大衛·班克斯、羅伯特·范·里拉和山姆·思爾頓在名為「自動化或者交互:什麼更適合大數據?」的專題討論小組中共同探討大數據的問題。
2000年10月
彼得·萊曼與哈爾·R·瓦里安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網站上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信息知多少?》。這是在計算機存儲方面第一個綜合性地量化研究世界上每年產生並存儲在四種物理媒體:紙張、膠卷、光碟(CD與DVD)和磁碟中新的以及原始信息(不包括備份)總量的成果。研究發現,1999年,世界上產生了 1.5EB獨一無二的信息,或者說是為地球上每個男人、每個女人以及每個孩子產生了250MB信息。研究同時發現,「大量唯一的信息是由個人創造和存儲的」(被稱為「數字民主化」),「數字信息產品不僅數量龐大,而且以最快的速度增長」。作者將這項發現稱為「數字統治」。萊曼和瓦里安指出,「即使在今天,大多數文本信息都是以數字形式產生的,在幾年之內,圖像也將如此。」2003年,萊曼與瓦里安發布了最新研究成果:2002年世界上大約產生了5EB 新信息,92%的新信息存儲在磁性介質上,其中大多數存儲在磁碟中。
2001年2月
梅塔集團分析師道格·萊尼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題為《3D數據管理:控制數據容量、處理速度及數據種類》。十年後,3V作為定義大數據的三個維度而被廣泛接受。
2005年9月
蒂姆·奧萊利發表了《什麼是Web2.0》一文,在文中,他斷言「數據將是下一項技術核心」。奧萊利指出:「正如哈爾·瓦里安在去年的一次私人談話中所說的,『結構化查詢語言是一種新的超文本鏈接標示語言』。資料庫管理是Web2.0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以至於我們有些時候將這些應用稱為『訊件』,而不僅僅是軟體。」
2007年3月
約翰·F·甘茨,大衛·萊茵澤爾及互聯網數據中心(IDC)其他研究人員出版了一個白皮書,題為《膨脹的數字宇宙:2010年世界信息增長預測》。這是第一份評估與預測每年世界所產生與復制的數字化數據總量的研究。互聯網數據中心估計,2006年世界產生了161EB數據,並預測在2006年至2010年間,每年為數字宇宙所增加的信息將是以上數字的六倍多,達到988EB,或者說每18個月就翻一番。據2010年和2011年同項研究所發布的信息,每年所創造的數字化數據總量超過了這個預測,2010年達到了1,200EB,2011年增長到了1,800EB。
2008年1月
布雷特·斯旺森和喬治·吉爾德發表了《評估數字洪流》一文,在文中他們提出到2015年美國IP流量將達到1ZB,2015年美國的互聯網規模將至少是2006年的50倍。
2008年6月
思科發布了一份報告,題為《思科視覺網路指數——預測與方法,2007-2012》,作為「持續跟蹤和預測視覺網路應用影響的行動」的一部分。這份報告預言,「從現在到2012年,IP流量將每兩年翻一番」,2012年IP流量將達到0.5ZB。這份預測比較准確,正如思科最近一份報告(2012年5月 30日)指出的,2012年IP流量剛剛超過0.5ZB,「在過去的5年中增長了8倍」。
2009年12月
羅傑·E·博恩和詹姆斯·E·少特發表了《信息知多少?2009年美國消費者報告》。研究發現,2008年「美國人消費了約1.3萬億小時信息,幾乎平均每天消費12小時。總計3.6澤位元組(ZB),10,845萬億單詞,相當於平均每人每天消費100,500單詞及34GB信息。博恩、少特和沙坦亞·巴魯在2011年1月發表了《信息知多少?2010年企業伺服器信息報告》,繼續上述研究。在文中他們估計,2008年「世界上的伺服器處理了9.57ZB信息,幾乎是95,700,000,000,000,000,000,000位元組信息,或者是10萬億GB。也就是平均每天每個工作者產生12GB信息,或者每年每個工作者產生3TB 信息。世界上所有的公司平均每年處理63TB信息。」
2010年2月
肯尼斯·庫克爾在《經濟學人》上發表了一份關於管理信息的特別報告《數據,無所不在的數據》。庫克爾在文中寫道:「…世界上有著無法想像的巨量數字信息,並以極快的速度增長…從經濟界到科學界,從政府部門到藝術領域,很多地方都已感受到了這種巨量信息的影響。科學家和計算機工程師已經為這個現象創造了一個新詞彙:『大數據』。」
2011年2月
馬丁·希爾伯特和普里西拉·洛佩茲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世界存儲、傳輸與計算信息的技術能力》一文。他們估計1986至2007年間,世界的信息存儲能力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長。同時指出,1986年99.2%的存儲容量都是模擬性的,但是到了2007年,94%的存儲容量都是數字化的,兩種存儲方式發生了角色的根本性逆轉(2002 年,數字化信息存儲第一次超過非數字化信息存儲)。
2011年5月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詹姆斯•馬尼卡、邁克爾·崔、布雷德·布朗、傑克斯·卜黑、理查德·多布斯、查爾斯·羅克斯伯勒以及安傑拉·孔·拜爾斯發布了《大數據:下一個具有創新力、競爭力與生產力的前沿領域》。他們指出:「到2009年,對於美國所有的經濟部門而言,平均每個有1,000名以上員工的公司所存儲的數據至少有200TB(是美國零售商沃爾瑪在1999年數據倉儲的兩倍)」證券和投資服務部門所存儲的數據處於領先地位。總的來講,這項研究估計2010 年所有的公司存儲了7.4EB新產生的數據,消費者存儲了6.8EB新數據。
2012年4月
《國際通信學報》出版了「信息計量」專題,這是多種測量信息量的研究方法與研究結果的專題。在《追蹤家庭信息流》一文中,諾伊曼、帕克和潘尼克(運用前文提到的日本郵電部和普爾的研究方法)估計,為美國家庭所提供的所有媒體信息從1960年的每天50,000分鍾增長到2005年的900,000分鍾。根據2005年的供需比例,他們估計美國人「1分鍾所需消費的信息有1,000分鍾的媒體內容可供選擇。」在《信息的國際化生產與傳播》一文中,邦妮和吉爾(運用上文中萊曼和瓦里安的研究方法)估計2008年世界產生了14.7EB新信息,接近2003年信息總量的三倍。
注釋:我有意沒有考慮對信息價值(和成本)的討論,及用金融術語和/或信息/知識工作者的數量來衡量信息經濟(例如馬克盧普、波拉特、謝曼特)的嘗試。同樣沒有考慮的還有很多有意思的關於「信息超載」的參考文獻,或者是相似的術語,詹姆斯·格雷克在最近出版的《信息》(詳見第15章)一書中對這些術語進行了調查。格雷克在克勞德·申農的注釋中發現了申農(1949年)試圖判定具有「比特存儲容量」的各種事物,如穿孔卡片、 「人類遺傳學構造」(格雷克指出,申農是提出「基因組是一個信息庫,並以比特為單位進行衡量」的第一人)、唱片。在申農的列表裡,最大條目是擁有100萬億兆比特的美國國會圖書館。


—— 大數據發展簡史

F. 百度發展史

網路發展史:

為推動中國數百萬中小網站的發展,網路藉助超大流量的平台優勢,聯合所有優質的各類網站,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網路聯盟,使各類企業的搜索推廣、品牌營銷的價值、覆蓋面均大面積提升。與此同時,各網站也在聯盟大家庭的互助下,獲得最大的生存與發展機會。

移動互聯網時代來臨,網路在業界率先實現移動化轉型,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機遇。通過開放地連接傳統行業的3600行,網路從「連接人和信息」延伸到「連接人和服務」,讓網民直接通過網路移動產品獲得服務。

目前,網路正通過持續的商業模式和產品、技術創新,推動金融、醫療、教育、汽車、生活服務等實體經濟的各行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發展,為推動經濟創新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揮積極作用。

作為國內的一家知名企業,網路也一直秉承「彌合信息鴻溝,共享知識社會」的責任理念,堅持履行企業公民的社會責任。

成立來,網路利用自身優勢積極投身公益事業,先後投入巨大資源,為盲人、少兒、老年人群體打造專門的搜索產品, 解決了特殊群體上網難問題,極大地彌補了社會信息鴻溝問題。

此外,在加速推動中國信息化進程、凈化網路環境、搜索引擎教育及提升大學生就業率等方面,網路也一直走在行業領先的地位。

2011年初,網路還捐贈成立網路基金會,圍繞知識教育、環境保護、災難救助等議題,更加系統規范地管理和踐行公益事業。

網路從不滿足於自身取得的成績,也從未停止發展的步伐,自2005年在納斯達克上市以來,截至2015年,網路的市值已達 800億美元。

如今,網路已經發展成一家國際性企業,在日本、巴西、埃及中東地區、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建立分公司, 未來,網路將覆蓋全球50%以上的國家,為全球提供服務。

多年來,網路董事長兼CEO李彥宏,率領網路人所形成的「簡單可依賴」的核心文化,深深地植根於網路。這是一個充滿朝氣、求實坦誠的公司,以技術改變生活,推動人類的文明與進步,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為己任,正朝著更為遠大的目標而邁進。

2019年1月17日,公司明確願景為:成為最懂用戶,並能幫助人們成長的全球頂級高科技公司。

2019年1月17日下午,網路與中央電視台舉辦聯合新聞發布會,正式宣布:網路和2019年《春節聯歡晚會》達成獨家互動合作。


(6)大數據發展簡史擴展閱讀:

網路公司的財報數據:

2015年第四季度財報顯示,網路營收為186.9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3.1%,其中移動營收佔比持續上升達到56%;2015年全年網路總營收為663.8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5.3%,業績超出華爾街預期。網路股價盤後大漲11.24%,收盤報176美元。

2016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經審計的財務報告。移除去哪兒影響,網路第四季度營收為182.12億人民幣(約合26.23億美元),與去年同期持平,其中移動營收佔比65%。

2016年度總營收為705.49億人民幣(約合101.61億美元),同比增長11.9%。網路2016年第四季度業績符合華爾街預期。

2017年四季度,網路營收為236億元人民幣(約合36.2億美元),同比增長29%,其中移動營收佔比持續上升至76%。2017年全年網路總營收為848億元人民幣(約合130.3億美元),同比增長20%。

2017年四季度業績與全年業績均超出華爾街預期。移除網路移動游戲與網路外賣影響,網路預計在2018年第一季度,網路的凈收入總額將會介於198.6億元人民幣(約合30.5億美元)到209.7億元人民幣(約合32.2億美元),同比增長29%至36%。這一指標同樣超出華爾街預期。

2018年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經審計的財務報告。數據顯示,本季度網路營收272億元人民幣(約合39.6億美元),同比增長22%,超出華爾街預期;凈利潤21億元(約合3.03億美元)。2018年度總營收為1,023億人民幣(約合148.8億美元)。

G. 數據分析師的發展史

這是一個用數據說話的時代,也是一個依靠數據競爭的時代,認識下數據專分析師的發展史:
首先是屬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有90%以上都建立了數據分析部門。
接著很多的知名it行業推動下IBM、微軟、Google等知名公司都積極投資數據業務,建立數據部門,培養數據分析團隊。
到現在的今天各國政府和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數據和信息已經成為企業的智力資產和資源,數據的分析和處理能力正在成為日益倚重的技術手段。

H. 互聯網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互聯網發展史的4個階段

在互聯網發展的同時,移動互聯網也呈現出爆發式增長,CNNIC 發布的《第29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顯示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到3.56 億,同比增長17.5%,增長勢頭強勁。這個階段的產品呈現跨平台的趨勢,在移動互聯網上都有產品戰略布局。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分如下四個主要階段。

1.互聯網發展史第一階段(2000 年—2002 年)

中國移動互聯網的初級階段。2000 年11 月10 日,中國移動推出「移動夢網計劃」,打造開放、合作、共贏的產業價值鏈。2002 年5月17 日,中國電信在廣州啟動「互聯星空」計劃,標志著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互聯網服務供應商)和ICP(InternetContent Provider,互聯網內容服務商)開始聯合打造寬頻互聯網產業。2002 年5月17日,中國移動率先在全國范圍內正式推出GPRS 業務。這個階段的主要產品有文字信息、圖案及鈴聲。

2互聯網發展史第二階段(2003 年—2005 年)

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無線應用協議)時期,用戶主要在移動互聯網上看新聞、讀小說、聽音樂,這是一個內容為王的移動互聯網時代,這個階段開始出現移動互聯網產品經理,如SP(Service Provider,服務提供商)產品經理或WAP 產品經理等。

3.互聯網發展史第三階段(2006 年—2008 年)

這時的中國移動互聯網除了內容之外,開始有了一些功能性的應用,比如:手機QQ、手機搜索、手機流媒體等,手機單機游戲和手機網游起步,移動互聯網開始作為傳統互聯網的補充,占據了用戶大量的碎片時間,這是一個互動娛樂的移動互聯網時代。這個階段,移動互聯網產品經理得到一定的發展,對產品經理的需求也逐漸在擴大。

4.互聯網發展史第四個階段(2009 年至今)

隨著3G 的應用,新浪微博等社交網路、基於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的應用、iPhone 的移動APP、互聯網電子商務在手機上廣泛應用,互聯網上的應用移植,開始出現了一個新的名詞:SoLoMoCo——Social(社交的)、Local(本地的)、Mobile(移動的)、Commerce(商務化)。這個階段,移動互聯網產品經理得到進一步發展,呈現出發展態勢,逐漸受到重視,有的公司設立專門的移動終端部門,負責公司產品在移動終端上的戰略布局和發展。

縱觀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歷史,不難發現,行業起步較晚導致產品經理的起步也比較晚,發展時間比較短,5~10 年的時間,產品經理和產品管理體系不成熟,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供參照,目前產品經理和產品管理體系及規范還處於探索階段。

I. 大數據於雲計算發展歷程的ppt

晨詣超師院讀禪經(柳宗元)溪居(柳宗元)送楊氏女(韋應物)

J. 大數據歷史是研究什麼

答:大數據歷史應該是研究古代過去真正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