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軟體工程軟體開發v模型有哪些基本劃分

V模型是對瀑布模型的修正,強調了驗證活動,由Paul Rook在1980年率先提出。版在瀑布模型中,由於權早期的錯誤可能要等到開發後期的測試階段才能發現,所以可能帶來嚴重的後果。V模型就是在這點上改進了瀑布模型,即在軟體開發的生存期中,開發活動和測試活動幾乎同時開始,這兩個並行的動態的過程就會極大地減小bug和error出現的概率。V模型是瀑布模型的變種,它反映了測試活動與分析和設計的關系

2. V字形開發流程的開發特點

下面介紹v字形開發軟體開發和測試的關系,理解V模型具有面向客戶、效率高、質量預防意識等特點,能幫助我們建立一套更有效的、更具有可操作性的軟體開發過程。 左邊是設計和分析,是軟體設計實現的過程,同時伴隨著質量保證活動——審核的過程,也就是靜態的測試過程;右邊是對左邊結果的驗證,是動態測試的過程,即對設計和分析的結果進行測試,以確認是否滿足用戶的需求。如:
1、需求分析和功能設計對應驗收測試,說明在做需求分析、產品功能設計的同時,測試人員就可以閱讀、審查需求分析的結果,從而了解產品的設計特性、用戶的真正需求,確定測試目標,可以准備用例(Use Case)並策劃測試活動。
2、當系統設計人員在做系統設計時,測試人員可以了解系統是如何實現的,基於什麼樣的平台,這樣可以設計系統的測試方案和測試計劃,並事先准備系統的測試環境,包括硬體和第三方軟體的采購。因為這些准備工作,實際上是要花去很多時間。
3、當設計人員在做在做詳細設計時,測試人員可以參與設計,對設計進行評審,找出設計的缺陷,同時設計功能、新特性等各方面的測試用例,完善測試計劃,並基於這些測試用例以開發測試腳本。
4、在編程的同時,進行單元測試,是一種很有效的辦法,可以盡快找出程序中的錯誤,充分的單元測試可以大幅度提高程序質量、減少成本。
從中可以看出,V模型使我們能清楚地看到質量保證活動和項目同時展開, 項目一啟動,軟體測試的工作也就啟動了,避免了瀑布模型所帶來的誤區——軟體測試是在代碼完成之後進行 。 水平虛線上部表明,其需求分析、定義和驗收測試等主要工作是面向用戶,要和用戶進行充分的溝通和交流,或者是和用戶一起完成。水平虛線下部的大部分工作,相對來說,都是技術工作,在開發組織內部進行,主要是由工程師、技術人員完成。
從垂直方向看,越在下面,白盒測試方法使用越多,到了集成、系統測試,更多是將白盒測試方法和黑盒測試方法結合起來使用,形成灰盒測試方法。而在驗收測試過程中,由於用戶一般要參與,使用黑盒測試方法 。

3. 軟體測試模型包括V模型、W模型、H模型、X模型和前置模型,這幾個模型如何理解呢

1、V模型
在軟體測試方面,V模型是最廣為人知的模型,盡管很多富有實際經驗的測試人員還是不太熟悉V模型,或者其它的
模型。V模型已存在了很長時間,和瀑布開發模型有著一些共同的特性,由此也和瀑布模型一樣地受到了批評和質疑。V模型中的過程從左到右,描述了基本的開發

過程和測試行為。V模型的價值在於它非常明確地標明了測試過程中存在的不同級別,並且清楚地描述了這些測試階段和開發過程期間各階段的對應關系。局限性:
把測試作為編碼之後的最後一個活動,需求分析等前期產生的錯誤直到後期的驗收測試才能發現.


2、W模型
V模型的局限性在於沒有明確地說明早期的測試,無法體現「盡早地和不斷地進行軟體測試」
的原則。在V模型中增加軟體各開發階段應同步進行的測試,演化為W
模型(如下圖)。在模型中不難看出,開發是「V」,測試是與此並行的「V」。基於「盡早地和不斷地進行軟體測試」的原則,在軟體的需求和設計階段的測試活
動應遵循IEEE1012-1998《軟體驗證與確認(V&V)》的原則。
W模型由Evolutif公司提出,相對於V模型,W模型更科學。W模型是V模型的發展,強調的是測試伴隨著整個軟體開發周期,而且測試的對象不僅僅是程序,需求、功能和設計同樣要測試。測試與開發是同步進行的,從而有利於盡早地發現問題。

W模型也有局限性。W模型和V模型都把軟體的開發視為需求、設計、編碼等一系列串列的活動,無法支持迭代、自發性以及變更調整。

3、X模型
X模型也是對V模型的改進,X模型提出針對單獨的程序片段進行相互分離的編碼和測試,此後通過頻繁的交接,通過集成最終合成為可執行的程序。


X模型的左邊描述的是針對單獨程序片段所進行的相互分離的編碼和測試,此後將進行頻繁的交接,通過集成最終成為可執行的程序,然後再對這些可執
行程序進行測試。己通過集成測試的成品可以進行封裝並提交給用戶,也可以作為更大規模和范圍內集成的一部分。多根並行的曲線表示變更可以在各個部分發生。

由圖中可見,X模型還定位了探索性測試,這是不進行事先計劃的特殊類型的測試,這一方式往往能幫助有經驗的測試人員在測試計劃之外發現更多的軟體錯誤。但
這樣可能對測試造成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對測試員的熟練程度要求比較高。
4、H模型
H模型中, 軟體測試過程活動完全獨立,貫穿於整個產品的周期,與其他流程並發地進行,某個測試點准備就緒時,就可以從測試准備階段進行到測試執行階段。軟體測試可以盡早的進行,並且可以根據被測物的不同而分層次進行。

4. 軟體測試通用V模型中的幾個階段

V&V模型又叫雙V模型,是從V模型發展起來的。 所以先說一下V模型。 V模型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測試模型。V模型最早是由Paul Rook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提出的,V模型在英國國家計算中心文獻中發布,旨在改進軟體開發的效率和效果。 在傳統的開發模型中,比如瀑布模型,通常把測試過程作為在需求分析、概要設計、詳細設計和編碼全部完成之後的一個階段,盡管有時測試工作會佔用整個項目周期一半的時間,但是有人仍認為測試只是一個收尾工作,而不是主要的工程。V模型是軟體開發瀑布模型的變種,它反映了測試活動與分析和設計的關系。 局限性:把測試作為編碼之後的最後一個活動,需求分析等前期產生的錯誤直到後期的驗收測試才能發現 優點:強調了在整個軟體項目開發中需要經歷的若干個測試級別,並與每一個開發級別對應;忽略了測試的對象不應該僅僅包括程序,沒有明確指出對需求、設計的測試 為了解決V模型的不足,就有了V&V模型。 V&V模型又叫W模型,由Evolutif公司公司提出,相對於V模型,W模型增加了軟體各開發階段中應同步進行的驗證和確認活動。W模型由兩個V字型模型組成,分別代表測試與開發過程,雙V圖明確表示出了測試與開發的並行關系。 W模型強調:測試伴隨著整個軟體開發周期,而且測試的對象不僅僅是程序,需求、設計等同樣要測試,也就是說,測試與開發是同步進行的。W模型有利於盡早地全面的發現問題。例如,需求分析完成後,測試人員就應該參與到對需求的驗證和確認活動中,以盡早地找出缺陷所在。同時,對需求的測試也有利於及時了解項目難度和測試風險,及早制定應對措施,這將顯著減少總體測試時間,加快項目進度。 如果測試文檔能盡早提交,那麼就有了更多的檢查和檢閱的時間,這些文檔還可用於評估開發文檔。另外還有一個很大的益處是,測試者可以在項目中盡可能早地面對規格說明書中的挑戰。這意味著測試不僅僅是評定軟體的質量,還可以盡可能早地找出缺陷所在,從而幫助改進項目內部的質量。參與前期工作的測試者可以預先估計問題和難度,這將可以顯著地減少總體測試時間,加快項目進度。 根據W模型的要求,一旦有文檔提供,就要及時確定測試條件,以及編寫測試用例,這些工作對測試的各級別都有意義。當需求被提交後,就需要確定高級別的測試用例來測試這些需求。當概要設計編寫完成後,就需要確定測試條件來查找該階段的設計缺陷。 W模型也是有局限性的。W模型和V模型都把軟體的開發視為需求、設計、編碼等一系列串列的活動。同樣,軟體開發和測試保持一種線性的前後關系,需要有嚴格的指令表示上一階段完全結束,才可以正式開始下一個階段。這樣就無法支持迭代、自發性以及變更調整。對於當前很多文檔需要事後補充,或者根本沒有文檔的做法(這已成為一種開發的文化),這樣就無法支持迭代的開發模型。對於當前軟體開發復雜多變的情況,W模型並不能解除測試管理面臨著困惑。 ~

5. 軟體測試中---v模型和w模型的區別

一、指代不同

1、v模型:是軟體開發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模型,由於其模型構圖形似版字母V,所以又稱軟權件測試的V模型。

2、w模型:由兩個V字型模型組成,分別代表測試與開發過程。

二、特點不同

1、v模型:僅僅把測試過程作為在需求分析、系統設計及編碼之後的一個階段,忽視了測試對需求分析,系統設計的驗證,需求的滿足情況一直到後期的驗收測試才被驗證。

2、w模型:測試的活動與軟體開發同步進行,測試的對象不僅僅是程序,還包括需求和設計,盡早發現軟體缺陷可降低軟體開發的成本。


三、適用不同

1、v模型:是一種傳統軟體開發模型,適用於一些傳統信息系統應用的開發。

2、w模型:有利於盡早地全面的發現問題。例如,需求分析完成後,測試人員就應該參與到對需求文檔的驗證和確認活動中,以盡早地找出缺陷所在。同時,對需求的測試也有利於及時了解項目難度和測試風險,及早制定應對措施,這將顯著減少總體測試時間,加快項目進度。


6. 軟體開發的V模型的優缺點

V模型是最來廣為人知的測試模型自。
最典型的V模型版本一般會在其開始部分對軟體開發過程進行描述
圖1 V模型的各級開發階段
這是古老的瀑布模型。作為開發模型,
在V模型中,測試過程被加在開發過程的後半部分,如下圖所示:
圖2 V模型示意圖
單元測試所檢測代碼的開發是否符合詳細設計的要求。集成測試所檢測此前測試過的各組成部分是否能完好地結合到一起。系統測試所檢測已集成在一起的產品是否符合系統規格說明書的要求。而驗收測試則檢測產品是否符合最終用戶的需求。
預驗收測試
可行性分析 -------> 驗收測試
↘ 預系統測試 ↗
需求分析 -----> 系統測試
↘ 預集成測試 ↗
概要設計 ----> 集成測試
↘ 預單元測試 ↗
詳細設計 -> 單元測試
↘ ↗
編碼
這就是軟體測試的V模型
V模型的缺陷
僅僅把測試過程作為在需求分析、系統設計及編碼之後的一個階段
忽視了測試對需求分析,系統設計的驗證,一直到後期的驗收測試才被發現。

7. v模型、w模型、h模型有什麼區別

1、v模型
在軟體測試方面,v模型是最廣為人知的模型,盡管很多富有實際經驗的測試人員還是不太熟悉v模型,或者其它的
模型。v模型已存在了很長時間,和瀑布開發模型有著一些共同的特性,由此也和瀑布模型一樣地受到了批評和質疑。v模型中的過程從左到右,描述了基本的開發
過程和測試行為。v模型的價值在於它非常明確地標明了測試過程中存在的不同級別,並且清楚地描述了這些測試階段和開發過程期間各階段的對應關系。局限性:
把測試作為編碼之後的最後一個活動,需求分析等前期產生的錯誤直到後期的驗收測試才能發現.
2、w模型
v模型的局限性在於沒有明確地說明早期的測試,無法體現「盡早地和不斷地進行軟體測試」
的原則。在v模型中增加軟體各開發階段應同步進行的測試,演化為w
模型(如下圖)。在模型中不難看出,開發是「v」,測試是與此並行的「v」。基於「盡早地和不斷地進行軟體測試」的原則,在軟體的需求和設計階段的測試活
動應遵循ieee1012-1998《軟體驗證與確認(v&v)》的原則。
w模型由evolutif公司提出,相對於v模型,w模型更科學。w模型是v模型的發展,強調的是測試伴隨著整個軟體開發周期,而且測試的對象不僅僅是程序,需求、功能和設計同樣要測試。測試與開發是同步進行的,從而有利於盡早地發現問題。
w模型也有局限性。w模型和v模型都把軟體的開發視為需求、設計、編碼等一系列串列的活動,無法支持迭代、自發性以及變更調整。
3、x模型
x模型也是對v模型的改進,x模型提出針對單獨的程序片段進行相互分離的編碼和測試,此後通過頻繁的交接,通過集成最終合成為可執行的程序。
x模型的左邊描述的是針對單獨程序片段所進行的相互分離的編碼和測試,此後將進行頻繁的交接,通過集成最終成為可執行的程序,然後再對這些可執
行程序進行測試。己通過集成測試的成品可以進行封裝並提交給用戶,也可以作為更大規模和范圍內集成的一部分。多根並行的曲線表示變更可以在各個部分發生。
由圖中可見,x模型還定位了探索性測試,這是不進行事先計劃的特殊類型的測試,這一方式往往能幫助有經驗的測試人員在測試計劃之外發現更多的軟體錯誤。但
這樣可能對測試造成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對測試員的熟練程度要求比較高。
4、h模型
h模型中,
軟體測試過程活動完全獨立,貫穿於整個產品的周期,與其他流程並發地進行,某個測試點准備就緒時,就可以從測試准備階段進行到測試執行階段。軟體測試可以盡早的進行,並且可以根據被測物的不同而分層次進行。

8. 產品開發v模型在ppt裡面怎麼做

【圖文】抄襲V模型_網路文庫(PPT,僅供參考):
https://wenku..com/view/2f3301f1fd0a79563d1e723e.html

9. 什麼是V-模式開發與瀑布式開發個有什麼優缺點

瀑布式開發是將項目劃分為多個有限階段並按順序逐步完成各階段的軟體開發方法。瀑布式開發能夠簡化項目控制,並減少開發階段不必要的跨團隊交流。無需頻繁修改計劃,項目評估與管理也不再繁瑣。

V 型開發流程以瀑布模型中各開發生命周期階段的相互關系為基礎,可視為瀑布模型的延伸。
益進根據具體項目情況也會採用 V 型開發流程。V 型開發流程結構優良,環環相扣,每個階段都能根據前一階段的詳細記錄實施。例如,將測試設計之類的測試活動安排在編碼階段之前,可為項目節省大量寶貴時間。

10. 為什麼相對瀑布模型v模型可以縮短開發周期

囧啊,這個不是抄軟體工程的問題嗎,為什麼會在物理學的分類裡面……

V模型可以參照http://blog.csdn.net/KerryZhu/article/details/965507中所述,相對於瀑布模型來說,需求設計、開發、實現都分別與各個的測試相對應,開發的階段更加清楚。
例如:
在完成系統需求分析時就可以指定系統驗收測試,可以幫助客戶和開發人員明確系統開發目標。
結構設計、詳細設計、編碼實現類似。

相對於瀑布模型,這樣做可以讓用戶及早明確需求(用戶大多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避免軟體開發到後期時發現現有系統與用戶需求有偏差(瀑布模式設計和需求階段往往沒有對系統有教深刻的認識),然後帶來大量的更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