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優化的目標
『壹』 產業結構優化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哪些指標
業結構優化的內容包括產業結構優化的目標,產業結構優化的對象,產業結構優化的措施或手段,產業結構優化的政策等等.產業結構優化的目標主要是要實現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最終實現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從產業結構優化的對象角度來說,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供給結構的優化.供給結構是指在一定價格條件下作為生產要素的資本,勞動力,技術,自然資源等在國民經濟各產業間可以供應的比例,以及這種供給關系為聯結紐帶的產業關聯關系.供給結構包括資本(資金)結構,作為供應因素的投資結構,勞動力供給結構,技術供給結構,以及資源稟賦,自然條件和資源供應結構等.產業結構優化就是要對這些因素進行結構性調整,進行投資結構的調整,教育結構的調整,科技結構的調整等.
2.需求結構的優化.需求結構是指在一定的收入水平條件下政府,企業,家庭或個人所能承擔的對各產業產品或服務的需求比例,以及以這種需求為聯結紐帶的產業關聯關系.它包括政府(公共)需求結構,企業需求結構,家庭需求結構或個人需求結構,以及以上各種需求的比例;它也包括中間(產品)需求結構,最終產品需求結構,以及中間產品需求與最終產品需求的比例;還包括作為需求因素的投資結構,消費結構,以及投資與消費的比例等.產業結構優化也要對這些因素進行結構性調整.
3.國際貿易結構的優化.國際貿易結構是指國民經濟各產業產品或服務的進出口比例,以及以這種進出口關系為聯結紐帶的產業關聯關系.國際貿易結構包括不同產業間的進口結構和出口結構,也包括同一產業間的進出口結構(即進口和出口的比例).產業結構優化也要對國際貿易結構進行優化.
4.國際投資結構的優化.國際投資包括本國資本的流出,即本國企業在外國的投資(對外投資),以及外國資本的流入,即外國企業在本國的投資(外國投資或外來投資).對外投資會導致本國產業的對外轉移,外國投資則促使國外產業的對內轉移.這兩方面都會引起國內產業結構的變化.國際投資結構就是指對外投資與外國投資的比例結構,以及對外投資在不同產業之間的比例和外國投資在本國不同產業之間的比例及其各種派生的結構指標.產業結構優化也要對國際投資結構進行優化.
『貳』 「十二五」時期,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目標是 ( )
A,B,D
答案解析:
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任務。「十二五」期間,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目標:農業基礎進一步鞏固,工業結構繼續優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取得突破,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提高4個百分點。
『叄』 什麼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產業結構升級" 在工具書中的解釋
1、又稱「產業升級」。產業結構由低級向高級提升。這一概念隱含著政府採取各種措施以促進和加速本國產業結構由低級向高級演變的主動性。產業結構升級與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是一致的。產業結構由低級到高級的演變,一方面會導致並促進相關的社會制度、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的創新和變遷,另一方面也以相關的社會制度、經濟制度和政治......
查看全文
"產業結構升級" 在學術文獻中的解釋
1、所謂產業結構升級是指三次產業之間和每次產業內部從既有的均衡與協調出發通過技術進步、產業和產品創新形成從量到質的突破實現新的均衡與協調.加快產業結構升級的歷史必然性和現實緊迫性
文獻來源
2、所謂產業結構升級是指產業結構從技術層次低的結構形態轉向技術層次高的結構形態從生產率低的產業佔主體轉向生產率高的產業佔主體的結構形態
文獻來源
3、產業結構升級則是指以資源的合理配置及生產率全面提高為目標按市場經濟規律要求通過技術進步的作用而促使產業結構質態的根本改進和整體水平的進升
文獻來源
4、產業結構升級主要是指產業由低技術水平、低附加值狀態向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狀態演變的趨勢.它包括兩種形態的資源配置趨勢:一是在等量資本取得等量利潤的導向下,資源在國民經濟各產業之間的移動
『肆』 什麼叫產業結構優化理論他的具體內容與形成
所謂 產業結構優化是指推動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度化發展的過程。
產業結構優化過程就是通過政府的有關產業政策調整影響產業結構變化的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再配置,來推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度化發展。
產業結構優化的內容包括:產業結構優化的目標、產業結構優化的對象、產業結構優化的措施或手段、產業結構優化的政策,等等。產業結構優化的目標就是要實現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最終實現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從產業結構優化的對象角度來說,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1、供給結構的優化2需求結構的優化3、國際貿易結構的優化4、國際投資結構的優化。
產業結構優化通過對產業結構進行優化與調整,使資源的利用率得以提高,是經濟體變得更加有效率。產業結構優化通過四步過程實現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
1.調整影響產業結構的決定因素。 就是要調整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也就是要調整投入結構和產出結構,其中包括調整國際貿易結構和國際投資結構,從而改變產業結構。
2.產業結構得到優化。 產業結構優化既是產業結構調整的目的,也是產業結構調整的結果。產業結構優化的結果一方面是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另一方面是產業結構的合理化。
3.產業結構效應發揮作用。 產業結構效應是指產業結構的變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程度。產業結構的優化必然對經濟增長產生積極的作用。
4.國民經濟得到持續快速發展。國民經濟在產業結構效應的積極作用下取得比正常增長速度快得多的增長。
『伍』 什麼是產業結構如何調整.優化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的構成及各產業之間的聯系和比例關系。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由於分工越來越細,因而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生產部門。這些不同的生產部門,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會在增長速度、就業人數、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等方面表現出很大的差異。因此,在一個經濟實體當中(一般以國家和地區為單位),在每個具體的經濟發展階段、發展時點上,組成國民經濟的產業部門是大不一樣的。各產業部門的構成及相互之間的聯系、比例關系不盡相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產業的構成、各產業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內的結構特徵概括為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優化的涵義和主要內容
(一)產業結構優化的涵義
產業結構優化是指推動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發展的過程,是實現產業結構與資源供給結構,技術結構,需求結構相適應的狀態.
產業結構合理化是指產業與產業之間協調能力的加強和關聯水平的提高,主要依據產業技術經濟關聯的客觀比例關系,遵循再生產過程比例性需求,促進國民經濟各產業間的協調發展,使各產業發展與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相適應.
產業結構高級化,又稱產業結構高度化,現代化,是遵循產業結構演化規律,通過技術進步,使產業結構整體素質和效率向更高層次不斷演進的趨勢和過程.
產業結構優化過程就是通過政府的有關產業政策調整,影響產業結構變化的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推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發展.
具體地說,其內涵包括以下三個要點:
(1)產業結構優化是一個動態過程,是產業結構逐步趨於合理,不斷升級的過程,在一國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產業結構優化的衡量標准不同;
(2)產業結構優化的原則是產業間協調發展和最高效率原則.
(3)產業結構優化的目標是資源配置最優化和宏觀經濟效益最大化.
產業結構合理化和產業結構高級化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產業結構合理化是產業結構高級化的前提條件.如果產業結構長期處於失衡狀態,就不可能有產業結構高級化的發展,同時,產業結構合理化也總是一定高度基礎上的合理化.產業結構合理化主要從靜態狀況或在一定階段上要求優化產業結構,產業結構高級化主要從動態趨勢要求優化產業結構,它是一個漸進的長期發展過程.產業結構高級化是產業結構從一種合理化狀態上升到更高層次合理化狀態的發展過程.因此,產業結構高級化是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必然結果.
(二)產業結構優化的內容
產業結構優化的目標主要是要實現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最終實現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從產業結構優化的對象角度來說,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供給結構的優化.供給結構是指在一定價格條件下作為生產要素的資本,勞動力,技術,自然資源等在國民經濟各產業間可以供應的比例,以及這種供給關系為聯結紐帶的產業關聯關系.供給結構包括資本(資金)結構,作為供應因素的投資結構,勞動力供給結構,技術供給結構,以及資源稟賦,自然條件和資源供應結構等.
產業結構優化就是要對這些因素進行結構性調整,進行投資結構的調整,教育結構的調整,科技結構的調整等.
2.需求結構的優化.需求結構是指在一定的收入水平條件下政府,企業,家庭或個人所能承擔的對各產業產品或服務的需求比例,以及以這種需求為聯結紐帶的產業關聯關系.它包括政府(公共)需求結構,企業需求結構,家庭需求結構或個人需求結構,以及以上各種需求的比例;它也包括中間(產品)需求結構,最終產品需求結構,以及中間產品需求與最終產品需求的比例;還包括作為需求因素的投資結構,消費結構,以及投資與消費的比例等.
產業結構優化也要對這些因素進行結構性調整.
3.國際貿易結構的優化.國際貿易結構是指國民經濟各產業產品或服務的進出口比例,以及以這種進出口關系為聯結紐帶的產業關聯關系.國際貿易結構包括不同產業間的進口結構和出口結構,也包括同一產業間的進出口結構(即進口和出口的比例).
產業結構優化也要對國際貿易結構進行優化.
4.國際投資結構的優化.國際投資包括本國資本的流出,即本國企業在外國的投資(對外投資),以及外國資本的流入,即外國企業在本國的投資(外國投資或外來投資).對外投資會導致本國產業的對外轉移,外國投資則促使國外產業的對內轉移.這兩方面都會引起國內產業結構的變化.國際投資結構是指對外投資與外國投資的比例結構,以及對外投資在不同產業之間的比例和外國投資在本國不同產業之間的比例及其各種派生的結構指標.產業結構優化也要對國際投資結構進行優化.
(三)產業結構效應
產業結構效應,是指產業結構變化的作用對經濟增長所產生的效果,即對經濟增長發揮著一種特殊的作用.由於產業結構的特殊功能,產業結構的高變換率能夠導致經濟總量的高增長率.促進產業結構優化有利於發揮產業結構效應,推動和保持經濟的增長率.
1.產業的關聯效應
美國經濟學家赫希曼(Albert Hirschman)在他的《經濟發展戰略》(經濟科學出版社,1991)一書中詳細分析了產業之間的關聯效應.
產業關聯效應就是指一個產業的生產,產值,技術等方面的變化通過它的前向關聯關系和後向並聯關系對其他產業部門產生直接和間接的影響.
前向關聯效應就是指一個產業在生產,產值,技術等方面的變化引起它為其供應投入品的部門在這些方面的變化,或導致新技術的出現,新產業部門的創建等.
後向關聯效應就是指一個產業在生產,產值,技術等方面的變化引起為它提供投入品的部門在這些方面的變化,例如由於該產業自身對投入品的需求增加或要求提高而引起提供這些投入品的供應部門擴大投資,提高產品質量,完善管理,加快技術進步等變化.
2.產業的擴散效應
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W. W. Rostow)在他的《從起飛進入持續增長的經濟學》(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一書中闡述了主導產業的擴散效應概念.根據他的闡述,擴散效應是指某些產業部門在各個歷史間歇的增長中,"不合比例增長"的作用對其他關聯產業產生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即回顧效應,旁側效應和前向效應.
回顧效應是指主導部門的增長對那些向自己供應投入品的供應部門產生的影響.在主導部門或新部門處於高速增長階段時,會對原材料和機器設備等投入品產生新的投入要求.這些投入,反過來又要求現代設計觀念和方法的發展,於是,便帶動了為其提供投入品的產業的發展.
前向效應是指主導部門的成長誘導了新興工業部門,新技術,新原料,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現,改善了自己供應給其他產業產品的質量,或者通過削減其他工業部門的投入成本,提供進一步開發新產品和服務的條件,或者產生一個瓶頸問題.這樣,主導部門產生了一種刺激力,促進需要其供應品的產業的發展.
旁側效應是指主導部門的成長引起它周圍地區在經濟和社會方面的一系列變化,這些變化趨向於在廣泛的方面推進工業化進程.主導部門的成長,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城市人口增加,需要更多的服務,甚至促進各種制度的變革.這樣,新主導部門的出現常常改變了它所在的整個地區.
二,產業結構的合理化
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思想,早在古典經濟學魁奈(Francois Quesnay,1694-1774)的經濟學說中就有了萌芽.後來馬克思的部類理論,里昂惕夫的投入產出法都對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內容做了深刻的闡述.這些理論的核心都是強調各產業部門必須按比例協調發展.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思想在各國經濟發展戰略中都得到重視和運用.在經濟學中,產業結構合理化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基礎.
(一)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涵義
產業結構合理化主要是指產業與產業之間協調能力的加強和關聯水平的提高.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就是要促進產業結構的動態均衡和產業素質的提高.產業結構合理化要解決的問題包括:供給和需求的相互適應問題;三次產業以及各產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發展的協調問題;產業結構效應如何充分發揮的問題.
產業結構合理化要求在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上,根據消費需求和資源條件,對初始不理想的產業結構進行有關變數的調整,使資源在產業間合理配置,有效利用.衡量產業結構是否合理的關鍵在於判斷產業之間是否有相互作用並產生一種不同於各產業能力之和的整體能力.如果產業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越協調,結構的整體能力就越高,則與之相應的產業結構越合理.相反,如果結構關系不協調,結構的整體能力就會降低,那麼與之相應的產業結構就不合理.
協調是產業結構合理化的中心內容.產業結構的協調不是指產業之間的絕對均衡,而是指產業之間有較強的互補和諧關系和相互轉換能力.只有強化產業之間的協調,才能提高其結構的聚合質量,從而提高產業結構的整體效果.
產業間是否處於協調狀態,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1)看產業素質之間是否協調.即相關產業間是否存在技術水平的斷層和勞動生產率的強烈反差.如果存在著斷層和強烈反差,產業之間就會產生較大的摩擦,表現為不協調.
(2)看各產業之間的相對地位是否協調.在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上,各產業的經濟作用以及相應的增長速度是不同的,因而各產業在產業結構中所處的地位是不同的,從而形成了各產業之間有序的排列組合.如果各個產業主次不分,輕重無序,甚至出現產業結構的逆轉,則說明各產業之間的相對地位是不協調的.
(3)看產業之間的聯系方式是否協調.產業之間存在著投入與產出的關系,表明了產業之間相互依賴和相互影響的關系.如果各產業之間能夠做到相互服務和相互促進,那麼它們之間的這種聯系方式就是協調的;反之,則是不協調的.
(4)可以從供給是否與需求相適應來判斷產業之間是否處於協調狀態.在需求正常變動的情況下,產業結構的協調將使其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應變能力,即通過自身的結構調整適應新的需求變動,使供給和需求之間的矛盾弱化.相反,如果對於需求的正常變動,供給遲遲不能做出反應,造成長時間的供需不平衡,則說明產業間的結構是不協調的.
(二)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標准
目前我國學術界,由於對產業結構合理化概念的理解不同,不同學者對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標准也有著不同的看法.概括起來,大致上有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單一標准說,三標准說,四標准說,六標准說和七標准說等幾類觀點.
1.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單一標准說.此說較為典型的是周振華的"結構聚合質量"標准.上海社科院周振華在《產業結構優化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中提出了"結構聚合質量"標准,同時認為"較高的聚合質量來自於產業間的協調",從而把"聚合質量"標準的實質歸於產業間協調標准.
2.產業結構合理化的三標准說.具有代表性的是蘇東水等人的觀點.復旦大學蘇東水主編的《產業經濟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認為,產業結構合理化有三個標准:適應需求結構標准,產業協調標准和結構效應標准,即產業結構合理化要解決三個問題: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相適應問題,三次產業間和各產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發展的協調性問題以及產業結構效應如何充分發揮的問題.其中,協調性問題是產業結構合理化的中心內容.
3.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四標准說.具有代表性的是史忠良等人的觀點.史忠良主編的《產業經濟學》(經濟管理出版社,1998)認為,合理的產業結構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充分有效地利用本國的人力,物力,財力,自然資源以及國際分工的好處;(2)使國民經濟各部門協調發展,社會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順暢進行,社會擴大再生產順利發展;(3)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地增長,社會需求得以實現;(4)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的良性循環.就是說,產業結構合理化有四個標准:資源合理利用,充分利用國際分工,產業間協調發展以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4.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六標准說.中國社會科學院李京文,鄭友敬在《技術進步與產業結構——概論》(經濟科學出版社,1988)一書中提出了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六條標准:資源合理利用標准;產業協調發展標准;需求應變能力標准;經濟效益最佳標准;充分吸收科技成果標准;充分利用國際分工標准.
5.產業結構合理化的七標准說.中國人民大學李悅主編的《產業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提出了產業結構合理化的七個標准:發揮優勢標准,比例協調標准,結構完整性標准,先進性標准,創匯能力標准,自我調節和應變能力標准以及經濟效益標准.強調產業結構合理化的"三個相適應","三個有利於",即:與我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新技術革命相適應;與改革和開放相適應;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有利於提高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於人民的富裕幸福.
上述論述可以看出,不同學者對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標准有著不同的看法.不僅標准多寡不一,而且考察問題的角度,側重點也不盡相同.不過,仔細觀察不難發現,眾多的提法中仍有一些共同之處,也即存在一些公認程度比較高的產業結構合理化標准,它們是:資源合理利用標准,適應需求結構標准,產業協調標准和結構效應標准.然而,即使是這四個標准,也還存在一些問題.
(三)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判斷方法
對產業結構的合理化程度的判斷,一般可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考察.
1."標准結構"進行比較
所謂的"標准結構",是在大量歷史數據的基礎上通過關證分析而得到的,它反映了產業結構演變的一般規律.因此,可以其作為參照系,與某一被判斷的結構進行比較,從而檢驗被判斷的產業結構是否"合理".
庫茲涅茨在研究產業結構的演進規律時,不僅通過時間序列的數據對產業結構的演進規律進行分析,而且還通過橫截面的數據對經濟發展階段與產業結構的對應關系進行研究.這種從截面研究產業結構的方法,為我們了解一國產業結構發展到何種高度提供了比較的依據,利用這種方法,庫茲涅茨提出了經濟發展不同階段的產業標准結構.根據"標准結構"就能了解一國經濟發展到哪一階段以及產業結構合理化程度.
但由於各國具體國情的不同,導致了對產業結構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如"大國"和"小國",工業先行國和工業後發國對產業結構的要求都有所不同.因此,有的學者認為以"標准結構"為參照系,"至多隻能給我們提供一種判斷產業結構是否合理的粗略線索,而不能成為其判斷的根據".
2.是否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
在市場經濟下,經濟活動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因此,產業結構作為一個資源轉換系統,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它的產出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從而,對市場需求的適應程度,就成為判斷一個產業結構是否合理的標准之一.
市場的需求總是在不斷變化的.而在產業結構中,決定其產出結構的主要關鍵——
產存量結構則有著相當的剛性,所以,產出結構並不能完全地和及時地滿足市場的需求,兩者間總有一定的差距.這里的差距,包括了總量偏差和結構偏差兩個方面.一般地,當總量存在偏差時,結構的偏差也一定存在;反之,當總量平衡時,結構則不一定也平衡.因此,結構的平衡是比總量平衡更為深層和重要的問題.
3.產業間的比例關系是否比較協調
結構平衡的問題,在產業結構上的反映,就是各產業間是否具有一種比較直轄市的比例關系.因而,產業間的比例關系是否協調,也成為判斷一個產業結構是否合理的重要標志.
比例協調的產業結構,應當不存在明顯的長線產業和短線產業.因為無論是存在長張產業還是短線產業,都表明其對市場需求的不適應,也都是對資源的一種浪費.比例協調的產業結構,更不能存在瓶頸產業,瓶頸產業的存在,不但表明其對市場需求的嚴懲不符,而且還極大地影響了整個產業結構系統的資源轉換效率和產出能力.
4.能否合理和有效地利用資源
產業結構作為資源轉換器,其功能就是對輸入的各種生產要素按市場的需求轉換為不同的產出.在此轉換的過程中,顯然轉換的效率就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指標.因此,對資源進行合理而有效的利用,也就成為判斷一個產業結構是否合理的重要標志了.對資源的合理而有效利用,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在此方面,技術進步是其關鍵.二是利用多種渠道,充分利用系統內外的各種資源.這里,系統內部的組織創新和對外部環境的利用就變得尤為重要了.
3.1 產業結構優化的涵義與主要內容
一,產業結構優化的涵義
產業結構優化是指推動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度化發展的過程.產業結構合理化主要依據產業關聯技術經濟的客觀比例關系,來調整不協調的產業結構,促進國民經濟各產業間的協調發展;產業結構高度化主要是遵循產業結構演化規律,通過創新,加速產業結構向高級化演進.產業結構優化過程就是通過政府的有關產業政策調整,影響產業結構變化的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再配置,來推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度化發展.
二,產業結構優化的內容
產業結構優化的內容包括產業結構優化的目標,產業結構優化的對象,產業結構優化的措施或手段,產業結構優化的政策等等.產業結構優化的目標主要是要實現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最終實現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從產業結構優化的對象角度來說,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供給結構的優化.供給結構是指在一定價格條件下作為生產要素的資本,勞動力,技術,自然資源等在國民經濟各產業間可以供應的比例,以及這種供給關系為聯結紐帶的產業關聯關系.供給結構包括資本(資金)結構,作為供應因素的投資結構,勞動力供給結構,技術供給結構,以及資源稟賦,自然條件和資源供應結構等.產業結構優化就是要對這些因素進行結構性調整,進行投資結構的調整,教育結構的調整,科技結構的調整等.
2.需求結構的優化.需求結構是指在一定的收入水平條件下政府,企業,家庭或個人所能承擔的對各產業產品或服務的需求比例,以及以這種需求為聯結紐帶的產業關聯關系.它包括政府(公共)需求結構,企業需求結構,家庭需求結構或個人需求結構,以及以上各種需求的比例;它也包括中間(產品)需求結構,最終產品需求結構,以及中間產品需求與最終產品需求的比例;還包括作為需求因素的投資結構,消費結構,以及投資與消費的比例等.產業結構優化也要對這些因素進行結構性調整.
3.國際貿易結構的優化.國際貿易結構是指國民經濟各產業產品或服務的進出口比例,以及以這種進出口關系為聯結紐帶的產業關聯關系.國際貿易結構包括不同產業間的進口結構和出口結構,也包括同一產業間的進出口結構(即進口和出口的比例).產業結構優化也要對國際貿易結構進行優化.
4.國際投資結構的優化.國際投資包括本國資本的流出,即本國企業在外國的投資(對外投資),以及外國資本的流入,即外國企業在本國的投資(外國投資或外來投資).對外投資會導致本國產業的對外轉移,外國投資則促使國外產業的對內轉移.這兩方面都會引起國內產業結構的變化.國際投資結構就是指對外投資與外國投資的比例結構,以及對外投資在不同產業之間的比例和外國投資在本國不同產業之間的比例及其各種派生的結構指標.產業結構優化也要對國際投資結構進行優化.
『陸』 如何做好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一、增強產業結構調整緊迫感
我國一直十分重視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問題,在不放鬆農業基礎的同時,大力促進工業和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從重視調整農、輕、重比例關系,到大力促進第三產業發展,三次產業結構不斷向優化升級的方向發展。但也要看到,我國的產業結構仍存在著不盡合理的地方。特別是在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和沖擊下,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狀況更加凸顯,部分行業出現了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甚至在有的新興產業領域也存在「一哄而上」的現象。如果不及時有效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不僅會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而且會為未來整個產業的有序發展設置障礙。
客觀地說,產業結構不合理,特別是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並不是今天才有的現象,也不是我們今天才遇到的新問題。在改革開放的這30多年中,我國一直都十分重視產業結構的調整,幾乎在不同的時期特別是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產業結構調整任務。
毫無疑問,造成目前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信息不對稱方面的因素,比如,當企業看到未來的市場需求較好而進行投資時,從某一個企業的角度看也許是合理的、可行的,但是由於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就有可能造成多個企業投資產生的生產能力超過未來市場的需求。當然也與我國的土地市場、資源市場、資本市場等生產要素市場發育尚不健全、定價機制不盡合理等密切相關。
正因為產業結構不合理的成因異常復雜,所以調整起來的難度就很大,產業結構調整的任務就十分艱巨。比如,對於一些過剩產能的淘汰,可能會涉及到地方財政收入、職工安置、企業轉產、債務化解等多方面的問題,因此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淘汰退出機制,妥善解決這些問題。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我國產業結構調整面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攻堅戰。
二、順應產業結構調整新趨勢
根據我國目前經濟的實際發展階段、資源和環境約束條件、社會進步程度,特別是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未來一個時期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將呈現一種新的趨勢,那就是以高新技術產業為驅動力,以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製造業為發展的兩個車輪,帶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主要依據有以下幾方面。其一,雖然我國進入重化工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階段,重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於輕工業和服務業,但是無論產業結構以重工業為主,還是以輕工業、服務業為主,將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高效率的集約化的經濟發展方式都是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所在,而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必須提高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滲透程度,利用技術進步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從長期來看,這是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主要動力。其二,經濟發展史和工業化理論表明,良好的產業結構應是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調發展。因此,我國工業化發展必須同時兼顧現代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其三,傳統製造業和傳統服務業都面臨調整、改造和升級的繁重任務,利用技術進步和高新技術等手段是推動傳統製造業和傳統服務業結構升級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製造業和服務業競爭力的主要途徑。因此,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必須立足於對傳統製造業和傳統服務業的改造與升級,並在此基礎上發展現代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這也是提高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要實現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目前關鍵是以技術進步促進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重點發展科技含量高和勞動生產率高的現代服務業,使之成為促進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優化的主要推動力之一。同時,還要利用高新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和現代科技成果推動現代製造業的發展,全面提高製造業的經濟效益和產業競爭力。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使高新技術和現代管理制度在現代服務企業和現代製造企業中廣泛運用,從而使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製造業成為生產率得到迅速提高、管理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勞動者素質和產業國際競爭力得到迅速增強的現代新興產業部門。基於此,有必要針對不同的產業選擇不同的著力點,對於傳統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如農業、紡織、輕工、生產生活服務業等,應著眼於提升技術含量,形成特色工藝和知名品牌,提高附加值;對於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的高科技產業、裝備製造業,則要通過政策引導,支持自主創新,形成自主知識產權,不斷提高國際競爭力;對於有利於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性產業,如航空航天、生物技術、高性能計算機晶元、新能源和新材料等產業,不僅要加強政策引導,甚至需要財政直接投入,形成自己的「拳頭」產品。
三、多舉措推動結構優化升級
第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重工業輕服務業的思維方式,仍是制約和限制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優化的主要思想根源。面對我國能源資源和環境壓力,依靠加大物質資源投入發展經濟的模式已經難以為繼。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明顯不能適應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因而需要建立一種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第二,積極推進傳統服務業的轉型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要大力發展作為商品生產中間投入和中間需求的生產性服務業,充分發揮其產業帶動能力強、輻射面廣的作用。要重點發展以信息、科技、金融、會計、咨詢、法律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的整體水準。要積極發展新興服務業,例如需求潛力大的物業管理、旅遊、社區服務、教育培訓、文化體育等,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要在充分競爭的基礎上,運用現代技術和現代經營方式,優化商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提高技術水平和經營效率。還要優化企業組織結構,依託有競爭力的企業,培育形成一批多元投資主體的大公司和大集團,促進企業聯合重組,實行網路化、品牌化經營。這里有必要強調的是,發展服務業與推進工業化非但不矛盾,而且能夠在更高程度上相互促進、相互融合,成為推動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因為一方面,隨著產業內部專業化分工的深化,工業越來越依賴於服務業發展的規模和發展的程度;另一方面,信息化是提升工業科技含量、帶動企業經營管理創新、業務流程再造、組織制度創新的重要推動力量。而且,從產業關聯角度來看,工業的發展對服務業提出了日益增強的個性化需求,工業決定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規模和產品結構;工業作為服務業的中間產品和投入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是服務業所需的基礎設施、消費品以及生產資料等基本上由工業提供。比如,從產業鏈構成來看,產業競爭力越來越依賴於設計策劃、技術研發、物流等商務服務業的支撐;單純靠擴大加工規模降低成本的空間已經不大,所以未來工業競爭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於服務業的發展。因此,通過發展服務業與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有機結合,能夠大力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第三,注重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一是努力創造和維護有利於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推動企業遵循市場機制進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二是積極推進全國統一市場體系的建立,通過深化改革,摒棄地方保護主義和市場封鎖,規避產業結構趨同,構建全國統一的市場體系;三是健全企業市場退出機制,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使各地根據比較利益原則發揮地區優勢,從而避免各地區在同一產業上進行低水平重復和競爭。
完善有利於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和政策,以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環境保護目標的實現,通過制定嚴格的產業投資環境標准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從而在環境保護和產業結構優化兩個目標之間實現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逐步形成可持續發展體制機制;與此同時,還應通過財政和稅收等手段來引導投資方向和促進投資結構優化,進而發揮其對產業結構調整的信號和導向作用。
『柒』 產業結構優化的目的
國際投資包括本國資本的流出,即本國企業在外國的投資(對外投資),以及外國資本的流入,即外國企業在本國的投資(外國投資或外來投資)。對外投資會導致本國產業的對外轉移,外國投資則促使國外產業的對內轉移。這兩方面都會引起國內產業結構的變化。國際投資結構是指對外投資與外國投資的比例結構,以及對外投資在不同產業之間的比例和外國投資在本國不同產業之間的比例及其各種派生的結構指標。產業結構優化也要對國際投資結構進行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