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開發治理的措施
Ⅰ 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治理措施有哪些
(1)對水資源進行集中開發。
(2)利用廉價的水電,發展高耗能工業,工業先行。
(3)因地制宜,全面發展農、林、牧、漁多種農業產業。
(4)保護環境、促進旅遊發展。
Ⅱ 從地形條件分析兩流域在開發與治理中的措施有何不同之處
田納西河開發與治理的措施主要為植被保護和梯級開發。海河則是上游修建水庫,保 護植被;中游修建蓄洪工程和大堤,下游開挖入海新河及加固大堤。
(1)相同點:水旱災害頻繁。不同點:海河流域雨熱同期,利於農作物生長; 田納西河流域夏季降水較少,不利於農作物生長。共同 的經濟作物是棉花。 (4 分) (2)田納西河開發與治理的措施主要為植被保護和梯級開發。海河則是上游修建水庫,保 護植被;中游修建蓄洪工程和大堤,下游開挖入海新河及加固大堤。 (4 分) (3)不可以。因為田納西河流域能源豐富,水源充足,有條件發展重化工業;而海河流域 人口眾多,能源與水源不足,不適合發展重化工業。
Ⅲ 田納西河流域自然狀況,開發治理過程,開發治理的措施
1、流域的自然概況:
(1)位置和范圍、流量:
(2)自然環境狀況:
A、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季降水相對較少)
B、地形:地形起伏大,河床比降大。(比降:單位距離的落差,以‰表示。)
(3)自然資源:
A、水能資源豐富(水量及比降決定)
B、礦產資源(煤、磷、鉛鋅)豐富
2、流域的人文狀況:
(1)經濟落後,生產力水平低下
(2)航運條件差,交通困難
(3)濫伐森林,水土流失嚴重,洪水泛濫
3、治理的效果:
(1)貧窮落後——工農業發達
(2)環境優美
(3)人均收入不斷提高
(4)經濟增長快
4、治理措施:(重點)
分析流域存在哪些是有利的因素與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發展方向
不利因素——對策
措施:
(1)從防洪入手,綜合開發利用水資源
梯級開發——防洪:減少了洪水帶來的經濟損失
修建水壩——航運:航運暢通、促進經濟發展、提供就業機會
(2)電力先行,發展高耗能工業
梯級開發——發電(1949火電與核電)——高耗能工業(有色金屬冶煉)
電力能源基地
[問題]從長遠看,田納西河流域的工業類型是否該作適當調整?(第三產業和技術密集)
(3)利用土地資源,因地制宜,全面發展農林牧漁業
a種植業:(坡地:果樹、蔬菜;平原:玉米、棉花、大豆等;發電廠附近:利用電廠余熱,發展溫室蔬菜生產);b林業:(覆蓋率>85%)具有生態效益(平衡生態、美化環境、保持水土、改善氣候)及經濟效益(解決勞動就業、穩定農業生產);c漁業;d畜牧業
(4)提高環境質量、促進旅遊發展
綜合利用一系列的設施和優勢條件,發展旅遊業。
Ⅳ 流域綜合開發治理的措施有關歌曲
在黃土高原,進行小流域綜合治理是治理水土流失一種很有效的辦法;不同部位採用不同的措施:
1、溝道治理:打壩淤地------固溝;可以攔泥蓄水,淤地造田,防止泥沙流入下游;泥沙淤積成「壩地」,土層深厚,土質良好。
2、坡面的治理:緩坡——修水平築梯田;可以改變坡面水流路線、降低水流速度;促進泥沙就地沉積。但不同坡度,方法也不同;通常是緩坡——修水平梯田;陡坡—植樹種草。
3、塬面治理:保塬——平整土地,建防護林網。
小流域綜合治理是根據小流域自然和社會經濟狀況以及區域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以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為中心,以提高生態經濟效益和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為目標,以基本農田優化結構和高效利用及植被建設為重點,建立具有水土保持兼高效生態經濟功能的半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
以小流域為單元,在全國規劃的基礎上,合理安排農、林、牧、副各業用地,布置水土保持農業耕作措施、林草措施與工程措施,做到互相協調,互相配合,形成綜合的防治措施體系,以達到保護、改良與合理利用小流域水土資源的目的(見彩圖)。在中國,進行綜合治理的小流域面積一般規定在30km2以下,最大不超過50k㎡。
Ⅳ 塔里木河流域的綜合治理中主要採取了哪些措施
塔里木河流域的綜合治理中主要採取的措施有:
(1)在塔里木河上游地區實施節水防滲改造,並修建若干個山區水庫。
(2)修繕塔里木河只有兩岸800千米的堤防,以減少因決口而浪費的10億多立方米的河水。在兩岸建閘、築堤壩、造林。把約7億立方米的河水輸送到下游。
(3)從博斯騰湖向塔里木河下游調水,結合恢復植被,使塔里木河下游生態環境得到保護和恢復。
(4)塔里木河全流域水資源實施統一調度和管理,增加匯入塔里木河的水量,保證向下游輸入足夠的水量。
(5)塔里木河流域徵收水資源費,增強人們的節水意識。
Ⅵ 流域的治理與開發的一般思路
應用: 通過田納西河流域治理前後的地理環 應用:1.通過田納西河流域治理前後的地理環 境與社會經濟發展現狀差異的分析, 境與社會經濟發展現狀差異的分析,學會以辯 證和發展的觀點來分析地理問題 2.通過對田納西河流域治理過程的研究和學 . 習,掌握分析流域開發治理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Ⅶ 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的措施有哪些
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的措施有:
第一,從防洪入手,綜合開發利用水資源
第二,因地制宜,發展農、林、牧、漁業
第三,利用廉價水電,發展高耗能工業,
第四,把保護環境和開發旅遊資源相結合,促進旅遊業的發展
田納西河(Tennessee River)
它是美國第八大河,全長1043公里,流經
七個州,流域面積10.4萬平方公里。俄亥俄河第一大支流。源出阿巴拉契亞高地西坡,由霍爾斯頓河和弗倫奇布羅德河匯合而成。以霍爾斯頓河源頭計,流域面積10.6萬平方千米。大部流經阿巴拉契亞高原區,上中遊河谷狹窄,比降較大,多急流,水力資源豐富,僅能通行小汽輪。下遊河谷較開闊 ,從帕迪尤卡至弗洛倫斯之間450千米河道,通航便利。流域內降水豐沛,河口平均流量1800立方米/秒。但水位季節變化較大,冬末春初多暴雨,易造成洪水泛濫;夏季水位較低。河流的主汛期為12月至次年4月中旬。成立於1933年5月的田納西流域管理局,對流域進行綜合治理,使其成為一個具有防洪、航運、發電、供水、養魚、旅遊等綜合效益的水利網。
氣候特徵
由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可以得知,美國東南部與我國東南部具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兩地均處於亞熱帶地區,都瀕臨海洋,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因此,田納西河流域的氣候以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為主。與亞熱帶季風氣候相比較,該地降水的季節差異性不大,並且冬春降水較多,夏秋降水相對較少。
地形特徵
多山,地形起伏大---(河道狀況)河道狹窄、落差大,水系發達,支流眾多。
上游:山地、丘陵
中游:丘陵
下游:沖積平原
資源狀況
煤、鐵、銅等礦產資源。礦產資源豐富。
水文特徵
冬季,來自極地的冷氣團,在南下的過程中,隨著緯度的降低,冷氣團變暖,經過五大湖地區濕度變潮濕,這種氣團受阿巴拉契亞山的抬升,西北坡降水較多。
冬季,來自極地的冷氣團,在南下的過程中,與來自南部墨西哥灣的暖濕氣團相遇,形成溫帶鋒面氣團,常發生大范圍的持續降雨,降水量大。
水系特徵
水系發達,支流眾多;河道狹窄、落差大.
田納西河這樣的水文、水系特徵對流域的開發有何影響呢?
田納西河進入枯水期時,因為水位過低,使噸位大的船隻不能通航,將大大影響客、貨運量。可以通過修建水庫大壩的方法調節水量,或是抬高水位。
弊:河道狹窄、落差大,水量不穩定
措施:修水庫,建船閘,促航運
利:水系發達,支流多,水量豐富
開發方向:發展航運
綜合治理
為了對田納西河流域內的自然資源進行全面的綜合開發和管理,1933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田納西流域管理局法」,成立田納西流域管理局(簡稱TVA)。經過多年的實踐,田納西流域的開發和管理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從根本上改變了田納西流域落後的面貌,TVA的管理也因此成為流域管理的一個獨特和成功的範例而為世界所矚目。
成就如下:
電力
至1978年底,全流域已建大中型水電站34座,總裝機365萬千瓦,開發的水力資源已達蘊藏量的87%。連同1978年建成的拉孔山抽水蓄能電站(裝機153萬千瓦),水電總裝機容量共517萬千瓦。
據1983年統計,全流域水、火、核電總裝機容量達到3124萬千瓦,為1933年的40倍,發電量增加到1112億千瓦·時,為1933年的60倍。全部電力裝機中水電佔14%,核電佔18%,抽水蓄能佔5%,其餘為燒煤和燒油的火電。供電范圍已達21萬平方千米,大大超出田納西河流域范圍,為美國最大的電力系統。
1983年田納西電力系統共售出電力1062億千瓦·時,收入41億美元,平均售電價為3.9美分/千瓦·時,為全美國平均電價的61%。
工業
隨著洪水威脅的解除和航運事業的發展,流域內工業也有很大發展。田納西河沿岸先後已增加約35億美元的工廠企業投資,為5.0萬人提供了就業機會。流域內已建的化肥廠和試驗室現已成為美國最大的肥料生產和研究中心,產品暢銷全國,並遠銷歐、亞、拉美。
農業
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還舉辦了成百個示範農場和良種場,引導農民發展高產農田,使流域農業產值比1933年增長16倍,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由1933年的62%下降到1982年的6%。
林業和漁業
由於大力發展水土保持,田納西河流域已擁有約810萬公頃綠樹成蔭的森林。林業產值1983年已達20億美元。漁業發展也很快,水庫魚產量已從1933年的1.5萬千克增加到1140萬千克。
環境美化和旅遊
結合各項建設,共建成100個大型國家公園、400個旅遊休養區以及幾百個路邊公園、旅遊宿營地和商業旅遊區。它們星羅棋布地分布在流域區各湖泊、水庫和河流岸邊。
Ⅷ 流域綜合治理的措施有哪些
措施:
(1)從防洪入手,綜合開發利用水資源
(2)電力先行,發展高耗能工業
(3)利用土地資源,因地制宜,全面發展農林牧漁業
(4)提高環境質量、促進旅遊發展
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Ⅸ 田納西河流域開發治理的措施有哪些
梯級開發工程;火電核電發展;環境保護;發展旅遊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