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斗雞村
❶ 搜索三月三的傳說由來習俗英雄人物故事
每年農歷三月初三(以下簡稱「三月三」),大地回春,春陽萌動。我國部分地區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以各種形式歡度這一傳統節日。三月三源於我國古代的「上巳節(古時以農歷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又稱『修鍥節』)」,是周代華夏族民間一祓禍祈福的節日,上巳節原初的意義就是以巫術信仰為依託舉行的乞婚配、求生育習俗活動,後演變成為我國古老的男女相戀的歌節。漢代,三月「上巳」被確定為節日。魏以後,將上巳正式定為夏歷三月初三日,即春楔,作為每年歲時中的重要節令。到晉朝時,上巳修鍥已演變為春遊踏青和水邊宴飲的娛樂性節日。宋元時,上巳節春遊踏青逐步讓位於清明節,流楔游戲已不限於三月三。廣西三月三,有的地方又稱「三月三歌節」,是壯族的傳統歌節;有的地方則是祭祖掃墓、傳統的掃墓拜山節日,別樣的風采,各有來歷與不同的習俗。
一
關於壯族「三月三」歌圩(或叫歌會、歌節)的由來,有好幾種傳說:一說,古老相傳唱歌可以樂神,可以消災除難,求得風調雨順,後來發展為定期的三月三的歌圩。二說,很久以前,有一對青年男女,從小相愛,他們很會唱山歌,談情說愛都是用山歌來表達,但因受到家人反對,他們不能結為夫妻,便雙雙殉情。青年們為了紀念這對堅貞的情侶,每年在他們殉情的日子,聚集起來唱山歌,並逐漸形成三月三歌圩。三說,唐代出了歌仙劉三姐,以山歌歌頌勞動和愛情,並揭露財主們的罪惡,因而財主們懷恨在心,趁她上山砍柴時,派人斬斷山藤,使三姐跌山身亡,後世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每年農歷三月三——三姐逝世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四說,遠古時期,某家有三個很漂亮的女兒,上門求婚的人絡繹不絕,但父母都看不上。後來父親想了個點子——讓求婚的後生仔當場唱歌,誰唱得最好,漂亮的女兒就嫁給誰。結果通過唱歌,三個女兒都找到了如意郎君。從此之後,唱歌成了一種男性求偶的形式,並發展成為歌圩。這幾種傳說,雖不是正史記載,但符合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傳統的三月三歌節,古今各地都舉行不同形式的歌會。有的在峒場坡地舉行歌圩。有的在村頭搭歌棚接歌手。有的沿著公路邊、寨邊舉行歌圩。在歌圩場四周,攤販雲集,民間貿易活躍。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少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據初步統計,全區642個歌圩場中,以三月三為歌圩日的有96個,佔14%。分布在東蘭22處、武鳴縣20處、都安19處、忻城7處、馬山和龍州各6處、巴馬5處。桂西較少,只有靖西縣有2處。傳統著名的三月三歌圩有武鳴縣城、那羊、寧武、小陸,東蘭三卡坳,馬山永州,巴馬的盤陽河畔,靖西化峒,都安的棉山、吉發,融水三防三月三,忻城三逢,宜山的下澗、柳州的魚峰山等處。傳統歌圩場上有賽歌、賞歌;也有男女青年對歌交情,對歌、碰蛋,談情說愛,互贈信物,以物定情。此外,還有拋綉球、碰彩蛋、演壯戲等娛樂活動,男女老少在熱鬧非凡的節日氛圍中度過。
當代的三月三歌圩,有的由官方定期連年舉辦。如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武鳴、巴馬、隆安、環江、柳江等縣每年「三月三」都舉行歌節或壯族三月三旅遊節。如武鳴縣自1985年以來,每年都舉行「三月三」壯族歌節,活動內容有千人竹桿陣表演及競賽、廣西第三屆歌王大賽、民族體育競技展演、廣場文藝演出、旅遊美食節等。又如上林縣自2006年以來,成功舉辦了六屆三月三「石門龍母節」。除了官辦以外,更多的是由民間自發組織開展三月三山歌會。如柳城縣崖山景區,荔浦縣五登村,風山縣袍里鄉坡心村、長洲鄉百樂村八龍屯,大化瑤族自治縣北景鄉平方村,鹿寨縣平山鎮石豆屯等等。三月三歌會不僅在廣西舉行,也在外地舉行。如北京、上海、深圳等,每年也以各種形式舉行壯族三月三活動。規模最大、辦得較好的首推上海市。該市自2009年以來,已連續成功舉行五屆「廣西三月三歌圩唱響大中國」系列活動。真是:祖國處處聞歌聲,浪漫歌圩滿中國。
三月三不僅是壯族的傳統歌節,也是廣西漢族、瑤族、侗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漢族地區的玉林市,近年來民間也自發舉行三月三歌會,已連續舉行了五屆,三月三山歌會響徹南流江畔。而三江侗族自治縣富祿苗族鄉每年農歷「三月三」都舉行搶花炮活動,已連續舉行第129屆民族傳統花炮節,是侗鄉獨一無二的傳統文化活動,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節日期間,有傳統龍獅表演、蘆笙踩堂、侗族大歌、六甲山歌、彩調、桂劇、侗鄉電影、侗戲、傳統扮故事、篝火多耶晚會等表演活動。此外,還有千人品茶、斗雞、斗鳥等表演活動和奇石展、民族服飾展示、商品交易會、侗族香油茶等美食展。與越南一河之隔的邊陲廣西防城區瑤寨高林村瑤族同胞每年「三月三」都舉辦隆重活動。熱情的瑤胞們吹起喃嘟嗬,打起陀螺唱起歌,用香濃的米酒,特色的瑤家菜喜迎八方來客。因此,三月三也是廣西各民族歡慶的歌節。
二
廣西「三月三」不僅是歌節,也是壯族祭祖掃墓節。那一天,桂西崇左、百色等市縣的壯族同胞各家各戶都舉行隆重的一年一度祭祖掃墓。所謂掃墓,就是各家、各家族聚集到墓地祭祀祖宗的墳墓。桂西南壯語稱掃墓為「參墳」,或「碑墳」。掃墓節是壯族一年一度最隆重、最庄嚴的節日,人們認為農歷三月三是最重要的節日,在遠方的人們都會回到家鄉掃墓,這一天是一年之中最多人相聚的日子。在壯族流傳了千百年的《嘹歌》中有《三月歌·蒸黑飯拜山》唱道:「三月逢初三,家家蒸黑飯,分我一二團,拿去拜墳山。」這便是壯族三月三掃墓習俗的記錄。壯族掃墓,內容十分豐富。通常是老少帶著祭品來到墓地,其儀式主要有:除草添土,修整墓地,燒香上墳,供上祭品,跪拜敬酒,焚燒錢物,插標掛錢,燃放鞭炮,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幸福安康。每當掃墓節,桂西大地滿山遍野,墓頭掛錢飄揚,鞭炮聲聲不息。既是一年一度聚會祭祖,也是開春踏青。
五色糯米飯是壯鄉人們在三月三這天祭祖中必不可少的祭品。至於三月三的五色糯米飯的來歷,傳說有四:一是源於壯族「掘尾龍」傳說中那條化成龍的小花蛇,小花蛇的身上有黑、紅、黃、紫、白五種顏色,所以人們為了紀念這條小花蛇的孝心之舉,就在三月三時用楓葉等各種植物將糯米飯染成黑、紅、黃、紫連同白色的糯米飯一起組成五色糯米飯祭祀先人。二是紀念壯族英雄韋達桂。韋達桂被地主迫害致死後,壯民常拿糯米飯到其墳前參拜,有一天,參拜時忽然風雨大作、電閃雷鳴,墳上各種植物的汁液落入糯米飯中將其染成五顏六色,韋達桂從墳中破土而出,化為巨龍騰空而去。三是有個孝順青年每天上山打柴時都背著殘疾老母親以便照顧,無奈山上的猴子總是搶走青年為母親准備的飯團,為了不讓母親挨餓,青年想出辦法用楓葉將飯團染黑,飯團從此不被猴子搶走,後來人們就用各種植物染飯團。四是一對年輕的夫妻聽到籮筐內的各種穀物抱怨說各種植物都有好看的花衣穿,而稻穀的顏色又單調又難看,於是採摘各種植物於三月三蒸煮糯米飯討好穀物之神,從此以後連年豐收。從這四則傳說來看,其主題分別是感念先輩的功德、孝敬父母和祈求糧食豐收,這些主題是壯民祭祀祖先的重要內容,故五色糯米飯在三月三的祭祖中是不可缺少的享祭。
有關三月三祭祖掃墓節的來歷,有學者歸納為兩種:一是壯族蛇圖騰的祭日。有關這方面的考證,丘振聲先生在《壯鄉蛇故事考》一文中作了論述,他認為「壯族的三月初三祀奉的實際是蛇神,來自蛇圖騰的祭祀日」。筆者考察發現,在左江一帶和大明山一帶都有「三月三,龍拜山」的說法。有這樣兩個壯族民間故事:古時有一個叫桑卡寨的村子,住著一位叫黎體實的壯族老漢,靠挖山打獵為生。他含辛茹苦養著一條白花蛇。後來,白花蛇長大了,脫了一層皮,變成一條大龍,便離開了老漢。老漢病故時,大青龍飛回來吊喪,直至老漢的靈柩埋葬後,才騰空而去。以後每年三月三,大青龍都飛回來給老漢掃墓。鄉親們也來陪伴它,「三月三,龍拜山」就這樣一代代相傳下來。還有一個類似的故事,說一位孤寡老媽媽養了一條斷尾五花蛇(壯語叫特屈,意為短尾人)作伴。她去世那天,特屈颳起一陣狂風把老人遺體送到山岩中安葬。以後,特屈每年三月初三都來掃墓。實際上這是蛇圖騰的祭祀日。二是祭雷神。三月三來自祭雷神。如龍勝壯族三月初三有殺豬祭祀神農氏習俗;雲南省文山壯族則在這一天祭祀雷神,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故又叫祭雷神節;左右江一帶也有一些鄉村有祭神求雨的傳統習俗。有關祭雷神也在布洛陀中有記載。
為什麼同是三月三,廣西一些壯族地區是歌圩節,而部分壯族地區則是掃墓節?丘振聲先生的觀點是:由於人們蛇圖騰意識的淡化,三月三蛇圖騰的祭祀日就逐漸地變成舉行歌圩的日子,以致使後人根本忘記了它最初是蛇圖騰的祭祀日。中央民族大學梁庭望教授也認為,「歌圩實際起源於祭拜祖先的三月三。」筆者認為,三月三掃墓節的「根」既源於壯族民間信仰的蛇圖騰祭祀日,也吸收了中華孝文化的精華。我國三月三上巳節自先秦至唐十分繁盛。從宋元時代開始,寒食、清明、上巳三節呈現合並混同的趨向,最終寒食「並」入清明,上巳「躲」進清明,清明在傳統節日里地位顯赫,外在表現為祭祖掃墓,內里卻依舊是求偶、試婚、求子的上巳內容。在歷代文化傳承中,桂中、桂北部分壯族卻保留了三月三上巳節「依歌擇偶」等文化元素內容,使三月三成為了歌節;而桂西部分市縣卻保留了原生態的三月三上巳節的「祭掃、踏青」文化元素,從而使三月三成為祭掃日。
壯族:吃五色糯米飯。趕歌圩,搭歌棚。祭祖、掃墓、對歌、碰蛋、拋綉球,談情說愛。
漢族:吃地(薺)菜煮雞蛋,祭祀、男女相會、河畔嬉戲、插柳賞花等。民間還有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飯及開歌會等活動。主要流行在台灣、福建等地。
侗族:吃黃糯米飯,搶花炮、鬥牛、斗馬、對歌、踩堂等,亦稱「花炮節」。
瑤族:稱為「乾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並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獲的歡樂。然後雲集於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
畲族:吃烏米飯。祭祀祖先、集會對歌。篝火會、趕舞場,火把舞、靈刀舞、竹竿舞、龍燈舞、獅子舞、魚燈舞。還有問凳、操石磉、腹頂棍、操杠、趕野豬等民間競技。
黎族:稱之為「孚念孚」,為預祝「山蘭」(山地旱谷)和打獵豐收的節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們稱之為「談愛日」。
土家族:情人節。這一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為媒,以踩腳定親。
布依族:殺豬祭社神、山神,各寨三四天內不相往來。
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傳統的「三月三」節日習俗。
❷ 寶雞斗雞台「斗過雞嗎」
編者按:為什麼會有馬營這么奇怪的地名,馬營為何還分為上馬營和下馬營;斗雞這個地方以前真的是斗雞場嗎;寶雞既然古稱陳倉,那陳倉城到底在哪裡?生活在寶雞這座城市,總會有很多這樣的問題浮現在腦海里。幾千年來,無論是炎帝使民知稼穡之事還是周王使民曉禮樂之規;無論是暗度陳倉劉邦建大漢天下還是兩出斜谷孔明留終生之憾,都沉澱為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並影響著一代代寶雞人。從本期開始,我們將共同尋找寶雞發展史上一個個沉甸甸的故事。山東諸城都吉台村斗雞台遺址,相傳為春秋時魯大夫季平子與魯大夫後昭伯斗雞之處;山東鄒城嶧山周代遺址斗雞台,據說為當年邾國王公貴族斗雞取樂之地;河北省南和縣有古跡斗雞台,民間傳說為唐代名相宋璟小兒子斗雞場所……在全國,以「斗雞」和「斗雞台」命名的村落和坪台遺址數不勝數,距寶雞市城區東五公里處也有一座斗雞台,這里是否為寶雞古代斗雞活動的場址,是否也曾出現過韓愈所描述的「裂血失鳴聲,啄殷甚飢餒」的斗雞盛景,斗雞台之名又緣何而來?帶著這些疑問,我們走近斗雞台,了解發生在這里的種種傳說。斗雞台必然斗過雞市政協學習與文史資料委員會翟軍認為,古代對地方的命名十分嚴格,正如叫李姓人家聚集的村莊喚作「李家村」一樣,「斗雞台」因斗雞活動而得名合情合理。翟軍翻閱古籍時談到,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斗雞活動就是王孫貴族喜愛的娛樂形式,《史記》、《漢書》中有多處記載「斗雞走狗」之事。唐代斗雞趣事更為後人所咋舌,《東城老父傳》中記載,唐玄宗尤喜斗雞,專門設立了雞坊,坊內養著從各地挑選出的一千餘只公雞,又從軍中挑選出五百名小兒負責喂養和訓練斗雞。開元十三年( 726年),唐玄宗到東岳泰山封禪時,破例讓只有十三歲的斗雞小兒賈昌帶著三百隻斗雞隨駕。當時,每到節慶之日必有斗雞,賈昌因指揮斗雞表演而聞名全國,坊間有詩傳:「生兒不用識文字,斗雞走馬勝讀書。賈家小兒年十三,富貴榮華代不如。」由此可見,當時斗雞活動的風靡和盛行,斗雞活動不僅是王公大臣的一大樂事,也逐漸擴散到百姓的娛樂項目中去,各地過節、集會時,斗雞已經成為一項常置活動,這在不少典籍中都有記載。寶雞周秦文化研究會理事楊曙明解釋,就像現代人玩手機一樣,古人玩斗雞是稀鬆平常的事。全國各地如此多的斗雞台和相關傳說正說明了這一點,斗雞活動的盛行遺留下了許多斗雞台,寶雞的斗雞台地理位置靠近寶雞第一祠——陳寶祠。在過去,陳寶祠不乏官方和民間祭祀,也許斗雞台就是祭祀、集會時,寶雞官方或者民間的集中斗雞場所,通過地名的形式口口相傳下來。翟軍按《鳳翔縣志》記載推測,至德二年( 757年),唐玄宗之子李亨自靈武(今寧夏靈武市南)至雍,曾把鳳翔當做臨時都城。唐代斗雞活動如此之盛,而父親又頗愛斗雞,李亨及唐大臣在周圍進行斗雞活動也是情理之中。寶雞斗雞台是否為民間或官方的斗雞台雖並無史料記載,但是從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寶雞設有開展斗雞活動的斗雞台是很有可能的。市地方誌研究學者吳正茂談到,有一種觀點認為斗雞台就是史籍中所指的「祀雞台」,被後人叫轉音而喚作「斗雞台」,但在寶雞方言中,「祀」與「斗」的發音區分明顯,叫轉音的現象不太可能,斗雞台的命名與斗雞活動有關較為可信。斗雞台其實沒斗過雞在古代,斗雞台是否為官方或民間的斗雞場所呢?金台區文化館李春林認為,斗雞台原本是用於祭祀的一個高台,並非用於斗雞活動。《寶雞社會科學》編輯部王洪波也認為斗雞台並非源於斗雞活動。他解釋,斗雞台與陳寶祠有密切關系。《漢書·郊祀志》記載,自秦文公修建陳寶祠至西漢六七百年間,這里的祭祀活動一直十分繁盛。陳寶祠在秦西漢時期被列為國祭,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均參與陳寶祠的祭祀活動。《史記·秦本紀·索隱》臣瓚雲:「陳倉縣有寶夫人祠,歲與葉君神會,祭於此者也。」《史記·封禪書·集解》臣瓚雲:「陳倉縣有寶夫人祠,或一歲二歲與葉君合。葉君神來時,天為之殷殷雷鳴,雉為之雊也。在長安正西五百里。」「野雞夜雊」傳說講的是陳寶夫人與葉君的愛情故事,愛人約會時,錦雞長鳴。從這段傳說推測,斗雞台可能原本喚為雊雞台,被後人逐漸叫轉音了。代家灣村村民、《代家灣村志》編撰者楊釗認為,斗雞台因祭祀而得名較為可信。因為在清乾隆四年重建陳寶祠於陳倉城鐵路隧道南崖壁下,殿前掛有「祀雞台」匾一面,正殿前有一尊「祀雞台」等銘文字樣的鐵香爐,這些物件都是當地老人親眼所見。在修編村志時,楊釗翻閱寶雞縣志,發現寶雞縣志將「陳寶祠」所在一片地區總稱為「祀雞台」,「祀雞台」系秦文公為祭祀雞峰山的石雞和陳寶夫人祠所建,他認為「斗雞台」即為「祀雞台」。明朝詩人伍福曾在《祀雞台》一詩中寫到:「秦師畋得石如雞,千載相傳作縣題。霸業因消山萃律 ,祀台神去草萋迷。」楊釗說,由詩文可見,「斗雞台」這個名稱最早也只可能在清代才出現。上世紀30年代修建鐵路時,鐵路當局為了保護「祀雞台」文物,避免開鑿台基,在台下修建隧道。此隧道稱為「斗雞台隧道」,寶雞東站稱為「斗雞台車站」。 1937年,楊虎城在斗雞台車站舉行通車典禮,並親自為斗雞台隧道題名,斗雞台才漸漸成名。斗雞台得名於「神雞搏鬥」專家們關於斗雞台的說法各持一端,由於沒有確切的資料記載,斗雞台的得名和用途至今不能確定。撥開關於斗雞活動的猜想和繁重的文史資料,我們走近斗雞台所在地代家灣村,村民們的解釋傳奇而幽默。村民說,唐至德二年( 757年),渭河岸邊的百姓發現每晚三更以後,有兩只閃著亮光的火球由西向東滾動,在東面落下,五更以前,火球又從東面升起,順原路向西返回,消失在夜空中,天天如此。原來這火球是兩只神雞,因為彼此不服,耐不住天宮寂寞,每晚展開翅膀下凡偷玩,落腳在陳倉城「祀雞台」的坪台上,相互爭斗,五更前返回。一天晚上,兩只神雞飛騰跳躍、相互攻擊,直到五更,遲遲難分勝負,神雞戀戰錯過了回天宮的機會,只好飛落在陳倉山上,化為兩只石雞。當時的陳倉縣令聽到老百姓稟報後,立即帶人上山查看,認為是「吉祥徵兆」,報請皇上將陳倉縣改為「寶雞縣」,改「祀雞台」為「斗雞台」,改「陳倉山」為「雞峰山」。當地村民說,石雞每年啼鳴兩次,百姓紛紛前往觀看,逐漸形成了今天雞峰山的兩次廟會。楊釗說,載入村志的「神雞搏鬥」傳說有很強的神話色彩,或許是為附會寶雞的石雞之說而編撰出的。尋找沒落的斗雞台原址在楊釗、姜玉科兩位代家灣村人的帶領下,我們找到了位於代家灣村六組的斗雞台原址,斗雞台東西長約四百米,高約十五米,隴海鐵路從半台上穿越而過。斗雞台上方是漢陳倉故城遺址,附近是落寞的陳寶祠。姜玉科回憶,斗雞台附近確實出現過幾次斗雞活動,在上世紀 50年代,河南人遷徙至寶雞,在塬上居住時,帶來了斗雞在斗雞台附近斗雞。此外,斗雞台再無任何斗雞活動的流傳,縱使居於斗雞台下的爺爺輩,也未曾講起。姜玉科說,古時候,斗雞台究竟有無斗雞活動,斗雞台之名由何而來,如今並無確切的證據可考,在推測和玩味地名之餘,我們還應該進行舊址保護。在代家灣村民親眼所見下,斗雞台因修建房屋部分被鏟平,陳寶祠屢次搬遷和毀壞,原物僅剩下一尊千年石獅,漢陳倉故城遺址也已殘損。這一台、一廟、一遺址若被更好地保護起來,當後人問起我們的時候,我們還能通過這些文物遺存講述寶雞之寶的由來。
❸ 越南斗雞村的位置靠近中國什麼地方
交個朋友吧.佳威:liu51211
❹ 搜索詩詞(急!!!!!!急!!!!!!)
閨怨 唐代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曾愁,
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
悔教夫婿覓封侯。
蝶戀花
宋·歐陽修
庭院深深深幾許,
楊柳堆煙,
簾幕無重數。
玉勒雕鞍遊冶處,
樓高不見章台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
門掩黃昏,
無計留春住。
淚眼問花花不語,
亂紅飛過鞦韆去。
❺ 鄉村斗雞事例(作文400字)
一個陽光明媚的早上,我穿著旱冰鞋到操場上滑冰。一隻大公雞追著一隻小公雞繞著操場跑了好幾圈,大公雞見了小公雞的冠子就啄,小公雞不慌不忙的把頭
一側,還沒等大公雞縮回頭,就斜嘴一啄,正好啄到大公雞圓圓的眼睛上。大公雞驚叫一聲,發起怒來,弓著腰,脖子上的羽毛都散開了;小公雞也毫不示弱,撐開
翅膀,脖子上的羽毛也散開了,瞪著小眼睛,還把脖子一伸一縮的,做好戰斗的准備。突然,大公雞「騰」的飛起來,伸出一雙鋒利的爪子撲向小公雞。小公雞被撲
倒在地,大公雞用尖尖的嘴啄小公雞的冠,一下,兩下…小公雞的冠被啄破了,血從小公雞的頭上滴下來。我吃了一驚,心裡為小公雞擔心起來。
這時,小公雞突然使勁把身體一翻,反把大公雞壓在腳下。大公雞就是力氣大,翻身又跳了起來,它們互相瞪眼,誰也不敢輕舉妄動,一邊積蓄著力量,一邊尋找攻擊對方的機會。突然。兩只雞同時伸出鐵嘴神功向對方拚命撲去,四隻翅膀在空中撲打,被打落的羽毛在空中悠悠飄搖……
那天夜裡,我做了一個夢,夢見我是一隻小公雞,一隻被打得遍體鱗傷的小公雞
❻ 清明節的來歷 簡短
《歷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
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6)搜索斗雞村擴展閱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掃墓祭祖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經歷史的發展演變,清明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各地都發展出了不同習俗,而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清明節的祭祖習俗,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郊外踏青時舉行「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清明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歷4月5日前後。
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雲:"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❼ 三國演義作者是誰
貫中(約1330-約1400),漢族,山西太原(清徐縣)人(另有山西祁縣、清源人、山東東原人說)。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 羅貫中的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代表作《三國演義》等。其故里有多種說法,山西太原、清徐、祁縣、山東東平、福建建陽。目前尚無確切最終定論。其墓地也有山西清徐、福建建陽等處,另有祠堂、紀念館等。
中文名: 羅貫中
別名: 名本,字貫中
國籍: 中國元末明初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祖籍山西太原府
出生日期: 約1330
逝世日期: 約1400
職業: 小說家,戲劇家
主要成就: 代表作《三國演義》
劇本《趙太祖龍虎風雲會》等
小說《隋唐兩朝志傳》等
代表作品: 章回體小說《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全名《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羅貫中。英文名:The Legend of Three Kingdoms(翻譯為:三個國度的傳奇故事),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
三國演義》反映了豐富的歷史內容,人物名稱、地理名稱、主要事件與《三國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國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礎上,才進行再發揮,進行誇張、美化、惡搞、醜化等等。其實這是歷史演義小說的套路,歷史演義小說都是虛實相間,穿越惡搞;古今兼顧,諷古說今;一段故事,說兩朝事情,一個人物,兼具兩朝特點。《三國演義》把這種藝術方法發揮得很好,一方面,既盡量地反映了真實的三國歷史,照顧到讀者希望了解真實歷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明朝社會肯定有與三國人物相似類型的人,所以又盡量去符合明朝社會的實際情況,根據明朝社會的實際情況對三國人物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誇張、美化、惡搞、醜化等等,給予讀者一些啟發或引導,照顧到讀者希望增長見識,統治者希望鞏固統治的需要。從歷史演義小說的創作套路可以知道,《三國演義》不但比較真實地反映了三國歷史的真實面貌,還反映了許多明朝社會內容。 三國時代是迥然不同於明朝的一個時代,三國時代沒有青樓和賭場,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奉行儒家文化,宣揚仁、義、道、德、禮、信、忠、貞、孝、廉、真、善、美,是很單純、很典型的漢文化;而明朝有大量青樓和賭場,雖然儒家文化是官文化,但佛教卻是朝廷把控政局的定海神針,在佛教超越國界的強大影響力面前,宋朝、元朝時代的官場和戰場都成了游戲場,浪漫主義風行,岳飛遭遇莫須有罪名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民間實際奉行的更是以市井文化為主,驕、奢、淫、佚、假、丑、惡、作姦犯科、強取豪奪思想在民間可以廣泛宣揚。三國時代與明朝時代相比,統治思想、官場風氣、社會生態、世態人心差別巨大,古今對比強烈,能充分發揮歷史演義小說穿越、惡搞的藝術特點,讓文字更詼諧有趣,人物形象更有藝術張力,知識含量更豐富。三國時代最適於作歷史演義小說,所以《三國演義》是第一部被集結成書的歷史演義小說。 《三國演義》描寫的英雄不像英雄,小人不像小人,戰爭不像戰爭,「寫其書中所崇拜之人,往往費盡力氣,仍無絲毫是處:如寫劉備,成了一個庸懦無用的人;寫諸葛亮,成了一個陰險詐偽的人;寫魯肅,簡直成了一個沒有腦筋的人」。三國風雲人物都成了徒有其名、華而不實之徒。反而李儒、王允這些龍套角色,雖然文字不多,卻給人一種大隱隱於朝,背景深厚神秘,幕後坐莊老手印象。其實在三國時代,劉備、曹操、袁紹才真正是背景深厚神秘,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英雄人物。「大隱隱於朝,幕後坐莊老手」這樣的角色只有在隋唐之後,宗教組織得到大力發展之後才會出現。戰斗寫得比較兒戲,經常出現單挑場面,不符合三國歷史,三國時代戰斗都是混戰,單挑場面在隋唐時代才開始出現。戰爭場面和戰爭謀略基本都是虛構的,《三國志》很少描寫戰爭場面和戰爭謀略,虛構情節一般都不符合三國時代特點,而更符合宋朝、元朝的時代特點,其中寫了很多比較隱蔽的整蠱情節,曹操、劉備、關羽被整蠱得特別慘。羅貫中參加過元末農民起義的戰爭活動,其描繪的戰爭場面可能是元末農民起義戰爭的戰爭場面。「戰爭不像戰爭」指的是《三國演義》描寫的戰爭不像是三國時代的戰爭。從《三國演義》可以看到,在宋朝和元朝的官場或戰場上,性格和志向類似曹操、劉備、關羽、岳飛的忠良人物往往會遭受整蠱和算計。 《三國演義》五分史實,五分虛構,虛構情節有許多惡搞內容,以第一回為例:玄德看招兵榜文時,張飛在背後歷聲說話,是惡搞劉備。張飛對劉備說:「吾頗有資財」,是惡搞張飛和劉備。劉關張結義配桃花,是惡搞劉關張和「結義」兩字;張飛說:「我庄後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是惡搞張飛,張飛「豹頭環眼,燕頷虎須」,最多隻會說「我庄後有一園」。「桃園結義」桃園兩字還昭示了更惡毒的惡搞行為,一般人想不到,與上火有關。 《三國演義》開創了歷史演義小說的先河,是「用浪漫主義的想像「改造」史實的範例」,在唐傳奇故事把佛教文學藝術初步本土化基礎上,進一步把佛教文學藝術應用到歷史演義小說領域。自此以後,文人紛紛效仿,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大部分都已寫成了各種歷史演義小說,但成就都沒有超越《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以及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在對三國態度上,尊劉反曹鄙吳是民間的主要傾向,而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隱含著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和皇室正統思想,盡管這些舊有觀點已不容於今日。清人毛氏父子批改三國演義時,把明代流傳下來的版本中不實譏望、怪力亂神之處刪除勘正。魯迅在《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稱:「因為三國底事情,不像五代那樣紛亂;又不像楚漢那樣簡單;恰是不簡不繁,適於作小說。而且三國時底英雄,智術武勇,非常動人,所以人都喜歡取來做小說底材料。」 而書中亦刻畫了近二百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具有經世濟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曹操則被塑造成一位「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殘暴奸詐,是一個政治野心家和陰謀家。關羽「威猛剛毅」、「義重如山」,但主要以個人恩怨為前提。劉備則被塑造成為仁民愛物、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而當中的戰爭,手法多樣,讀者往往感到一場場刀光血影的戰爭場面。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被認為是波瀾起伏、跌宕跳躍,使人讀來驚心動魄,將史書上所沒有的情節描寫得十分細致。不過,前33回寫了從桃園結義到曹操統一北方的24年,71回半寫了劉備三顧茅廬到諸葛亮死於五丈原的27年,而以後的46年只用了15回半就草草收場。 由於《三國演義》在民間的流傳范圍、影響程度,都可謂是中國古代歷史小說中獨一無二的,這就造成了普通民眾,甚至一部分專家學者對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也就是小說所描述的歷史時期的概況、事件、人物缺乏正確的常識,從某種程度上說,小說《三國演義》的內容在國人心目中已經占據了真實歷史的地位,這種現象在近來的電影、文學作品中都有所反應。民間也一直對這類現象有不少爭論。 非凡的敘事才能,全景式的戰爭描寫,特徵化性格的藝術典型,淺近的文言,構成了《三國演義》的主要特色。
❽ 鄉村斗雞事例(作文400字)
看到這個題目,大家一定認為是古代貴族們玩的兩只雞打架,那你們可大錯特錯了。其實,「斗雞」是老師教我們玩的一個有趣的游戲。先在兩位參賽者身後各貼一張紙,紙上各寫一個字,參賽者要想獲勝,就要想盡辦法去看對方身後的字,但同時也要保護好自己身後的字,使它不被別人看到。 老師先叫李剛和劉家琦來玩,在他倆背後貼了「你」「我」兩個字。比賽開始了,李剛首先發動進攻。只見他抓住劉家琦的手,拚命想看他身後的字,劉家琦也不甘示弱,他使盡全身力氣,踮起腳,伸起脖,想以身高優勢獲勝。正在觀眾們為這「龍爭虎鬥」大聲叫好時,李剛身後的字掉了下來,比賽暫停。 稍事休息一會兒,第二輪比賽開始了。這次,二人都改變了戰術,從「死纏爛打」變為「你追我趕」。仍是李剛先進攻,他向躲在講台左側的...
❾ 印度男子「非法斗雞」身亡,「兇手」竟是自己的雞,這只雞現狀如何
外媒27日報道,印度南部特倫甘納邦日前發生一起離奇命案:一名男子帶著他的公雞去參加非法斗雞比賽,然而自己卻意外身亡,而“兇手”正是他帶的公雞。
在印度,斗雞比賽早於1960年便被定義為非法行為。但斗雞在農村地區仍然相對常見,許多斗雞是在印度的桑格拉提節前後發生的。桑格拉提節又名瑪克桑格拉提節(Makar Sankranti),意為“太陽的力量”,是印度傳統節日之一。每年1月14日,民眾向女神Devi奉獻各種水果和蔬菜,並接受她的祝福。另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在印度,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有人被自家公雞殺死了。2020年,印度安得拉邦一名男子頸部被綁在公雞身上的刀片擊中身亡。事故發生時,受害者正帶著公雞參加斗雞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