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中地理,水利開發主要方向有哪些水運水電,還有

水利開發主要方向包括水能開發,水運開發,灌溉,淡水養殖,城市供水,旅遊等。

② 北流河的水利開發

北流河,河流高程78米, 天然落差192米。最枯流量每秒2.15立方米。水力理論蘊藏量8.80萬千瓦, 可開發電量1.13萬千瓦, 已開發電量2200千瓦。 蟠龍抽水站,位於北流縣塘岸鎮蟠龍村三官口圭江河邊, 以水輪泵提水為主,電力提水為輔,並與9個結瓜塘庫聯合灌溉。 1961年冬動工興建電動抽水站, 1963年4月建成。 利用水頭4米,總揚程28米,設計提水流量每秒3.3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3.75萬畝,灌溉塘岸、附城(松花) 公社1.5萬畝農田和陸川平樂、 玉林陂石等地部份農田。 工程於1968年春竣工。還有小(一) 型結瓜水庫2座,小(二)型水庫7座,有效庫容534.96萬立方米,小塘庫6座,有效庫容307萬立方米。樞紐工程及渠系投資173.26萬元,其中國家投資107.96萬元。
兵營抽水站,位於民安鎮興上村北流河邊的兵營,是北流縣內第一座電動抽水站。該站始建於1962年11月,竣工於1963年冬。是一座與龍門水庫聯合灌溉的電灌提水工程。1989年冬擴建,灌溉面積5680畝。一、二級站分別於1990年春、秋建成發生效益。 龍門水庫,位於民樂鎮石垌村, 大壩建於龍門橋約2公里處,屬圭江支流民樂河上游,控制流域面積36平方公里。整個工程建設,經過初建和改建兩個階段,初建於1956年6月動工,1957年2月竣工,大壩是漿砌塊石重力壩壩型,壩高31米,蓄水量360萬立方米,屬小(一) 型水庫。1958年建成佛子灣水庫後, 兩個水庫聯合組成龍門灌區,設計灌溉農田7萬畝。1964年縣水利科制訂全縣水利規劃時, 發現該灌區用水量不足,兩庫有效庫容為870萬立方米,有效調節水量是1740萬立方米,缺水量1760萬立方米,提出加高龍門水庫大壩,提高蓄水量,解決灌區用水問題。1970年龍門水庫改建方案付諸實施,其開發目標由原以單一灌溉改為灌溉為主結合發電。大壩增高17米,總庫容增為1950萬立方米,有效庫容為1540萬立方米。改建工程至1973年竣工後, 使龍門灌區有效灌溉面積達7.3萬畝,主要灌區是民樂、民安、松花、西埌4個鄉鎮。
水庫樞紐工程,國家投資241.1萬元,完成土方3.66萬立方米,石方12.85萬立方米、混凝土3850立方米, 共用鋼材31.9噸、水泥8900噸、木材748立方米。該庫附屬工程有總乾渠一條, 長4.3公里,乾渠2條,長14.95公里,支渠6條,長43.74公里,小毛渠遍布田間。還有渡槽3座,長60米,反虹管2處,長100米,隧洞2處,長100米,涵洞3處及各類閘門260座,跌水11座。渠系工程總投資297.5萬元,其中國家投資197.5萬元。
六洋水庫,位於西埌鎮西岸村,壩址在西岸、西沖兩河交匯處,屬南流江水系的六洋河上游。控制流域面積51.5平方公里,是縣內規模最大的蓄水工程。該工程由玉林地區水利電力局設計,縣水利科負責施工。 1958年7月動工,1960年11月竣工,1963年春完成灌區配套工程發生效益。後因水庫上游被大容山高洞水庫(玉林地區轄)東引水渠截去集雨面積29.7平方公里,引去總基流量的86%。為了補償損失,1962年冬興建大容東乾渠,從玉林地區大容山電廠發電尾水中引迴流量51%流入六洋灌區,1964年春建成,1967年正式並入六洋灌區統一調度使用。1975年,根據水電部指示,按最大降水量進行洪水復核,發現大壩高度不夠,排洪宣洩能力不足,需作加固處理。1983年進行改建加固,由玉林地區水電設計處設計,地區水利施工二隊負責施工。改建加固項目是:大壩壩頂及內外坡改建為漿砌塊石結構,並加高防浪牆,改建排洪道,按照水工試驗模型採用混凝土及鋼筋混凝土襯砌(寬度、長度不變),並新開挖壓力隧洞一座,內徑1.8米,工程於1984年竣工。
水庫的大壩屬勻質粘土壩型, 高47.57米,長170米,頂寬5米。改建後,總庫容2821萬立方米, 有效庫容1518萬立方米,調度庫容1850萬立方米,死庫容218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6.2萬畝,有效灌溉面積5.9萬畝。灌區范圍包括新圩、西埌鎮大部分耕地,及民樂、松花兩鎮部分耕地, 計36個行政村360個生產組。水庫建成後,改變了新圩下坡、平安山、南勝及西埌的木棉、石埌塘、西埌、坡心等村歷史性乾旱面貌,過去的旱坡大部分變成了水田,兩造均可種植水稻。建庫前,灌區有水的地方,抗旱能力僅20至30天,建庫後,抗旱能力普遍提高到60至70天。
樞紐工程,由國家投資319.36萬元,完成土方61.51萬立方米、石方14.63萬立方米、混凝土6315立方米,用去鋼材51.9噸、水泥4296噸、木材319立方米。水庫附屬工程有總乾渠2條, 長19.2公里, 田間干支溝109條, 長70.4公里,渡槽8座,長224米,反虹管10座,長3800米, 涵洞34座,各種閘門382座,跌水12座。渠系工程投資348.53萬元,其中國家投資227.99萬元。

③ 國家水利局對紅旗河開發是真的嗎

我覺得這只是一個設想,還沒有具體的實施,如果要是真的開發的話,難度也是非常大的,至少要論證好多年,確實可行,投資又合理,才會決定如何開發,不過周期是很長的

④ 烏江的水利開發

烏江抄水能蘊藏豐富,多優良電襲站壩址,全流域水能蘊藏量1042.59萬千瓦,可供開發的水力資源267處。其中,烏江幹流為580.4萬千瓦。僅中、下游即可進行9個梯級開發,烏江渡電站壩高162米,裝機63萬千瓦,是中國喀斯特地區已經建成的最大高壩。

⑤ 丹河的水利開發

東焦河水電站,位於晉城市澤州縣金村鎮寺北庄南的丹河幹流上,距晉城市區15公里,是澤州縣山河鎮小水電代燃料項目區的電源工程。電站為有壩引水式年調節電站,主要包括攔河樞紐工程、引水系統工程、電站廠房工程,原郭壁小壩加高工程。主要建築物有:樞紐砌石重力壩、引水隧洞、壓力管道、廠房、原郭壁擋水壩加高。電站樞紐壩高55.1m,總庫容2288萬立方米,壩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積2359平方公里。電站設計水頭52m,引水流量3.45立方米/秒,裝機1500KW。工程總投資8644.75萬元。東焦河水電站2004年11月開工,2007年11月底大壩樞紐、引水系統和廠房主體工程及所有金屬結構和設備安裝全部完工。2008年5月29日,樞紐工程通過了由省水利廳組織的蓄水驗收委員會的驗收,水庫投入了使用。2009年7月16日,通過了由市水利局組織的廠房機組啟動運行驗收,電站具備了發電的條件。水庫和電站投入運行後,年供水能力1500萬m³,發電量805萬度,同時水庫回水綿延9.2km,新增水面2000餘畝。
青天河水庫, 座落於丹河中游晉豫交界處的河南省博愛縣境內太鐵路橋上游1公里處 ,水庫於1966年8月開工,1983年竣工。大壩為漿砌石重力溢流壩,大壩全長159米,高76米,頂寬6.3米,控制流域面積2513平方公里,最大庫容207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687萬立方米,年調節庫容2.4億立方米。壩後建有兩級水利發電站,總裝機容量為7900千瓦,平均年發電量2500萬千瓦/時。青天河水庫是一座集灌溉、防洪、發電、供水、旅遊於一體的中型水庫。
任庄水庫,是丹河流域一座以防洪為主的中型水庫,位於晉城市澤州縣高都鎮任庄村南,控制流域面積1298.6平方千米,總庫容8050萬立方米,保護下游山西、河南兩省50餘萬人口,33萬畝耕地的安全。

⑥ 水利建設有限公司和水利開發有限公司又什麼區別,請問進水利建設公司好還是進水利開發公司好

水利建設有限公司側重於施工,也就是施工單位,水利開發有限公司側重於開發,也就是業主或代建性質;
不過這是從名字上來理解,要注意有的水利開發公司業務並不是按名字來的,水利開發有限公司(比如安徽水開)也有做施工的,要找公司問清楚再做決定。你自己選擇。

⑦ 水利工程 是河水開發嗎

按目的或服務對象可分為:防止洪水災害的防洪工程;防止旱、澇、漬災為農業生產服務的農田水利工程,或稱灌溉和排水工程;將水能轉化為電能的水力發電工程;改善和創建航運條件的航道和港口工程;為工業和生活用水服務,並處理和排除污水和雨水的城鎮供水和排水工程;防止水土流失和水質污染,維護生態平衡的水土保持工程和環境水利工程;保護和增進漁業生產的漁業水利工程;圍海造田,滿足工農業生產或交通運輸需要的海塗圍墾工程等。一項水利工程同時為防洪、灌溉、發電、航運等多種目標服務的,稱為綜合利用水利工程。

⑧ 南洛河的水利開發

灌溉工程
洛惠渠灌區,分布於縣城西北部40里梁塬。自保安區張坪鄉磨溝口引洛河水至城關鎮張曹村,全長63.2公里。灌區轄保安、永豐、兌山3區和城關鎮、衛東鎮計9鄉(鎮)52個村。設施灌溉面積3.82萬畝,有效灌溉面積2.22萬畝。屬全縣規模最大、灌溉面積最多的水利工程。
「苦瓜梁塬黃柏川,人畜飲水都困難。」建國前,梁塬人民深受無水之苦,夢想洛河水上塬。1957年中共洛南縣委、縣人民委員會根據群眾迫切要求,著眼洛南的經濟建設,作出興修洛惠渠水利工程的決定。經過勘測設計,上報省、地批准,於1958年9月5日動工。當時抽調幹部40名、民兵3000名,以軍事編制組成洛惠渠工程戰斗團。由縣長張東任團長,縣委書記馮培智任政治委員,縣武裝部部長周良才任副政治委員,並具體負責全部工程。戰斗團發揚艱苦奮斗精神,攀岩鑿壁,先後打通雞關山、老虎岩、龍山岩、神仙洞等26座懸岩、29處峻嶺,於1959年9月開通12.5公里石渠工程。10月26日又動員萬名勞力、百名幹部開辟梁塬土渠工程,到11月5日,31.5公里土渠基本開通。12月16日在席窪工地舉行通水典禮,中共商洛地委書記王傑到會祝賀,商洛專員公署專員郭茂生剪綵。《陝西日報》報導消息並發表社論,西安電影製片廠拍攝了新聞紀錄片。
主渠建成後,又進行了4次續建:1960年5月至1961年10月,改建了水西峪至黑圪塔溝段,開鑿隧道934.6米,裁彎取直,甩掉了張塬一段滲漏乾渠,縮短渠道10公里;1962年,打通黑圪塔溝至鼓樓河隧道1826.8米,並修築了排洪橋等配套工程,使鼓樓河水庫死庫變活庫;1976年擴建中乾渠,從辛岳水庫至李灣8.3公里,南低乾渠從焦村後峪至四皓中學11.6公里;1979年下半年,從龍山崖到水西峪的堡子溝又修築了一條隧道,使總乾渠縮短了2公里。
洛惠渠建成後,每年為鼓樓河、辛岳、李村3個總蓄水量590萬立方米的水庫和90個總蓄水量72萬立方米的池塘供水。同時在下游打機井27眼,建抽水蘸20處、流動噴灌站63處。
該工程總投資850萬元,其中國家投資681萬元,社隊自籌169萬元,總投工131.5萬個。在工程進行中張永銀、姚生成、張吉才等16人光榮犧牲,閻孝敏等6人因傷致殘。
1993年至1994年,又由國家立項,省、地、縣共同投資,在灌區興建農業綜合開發工程。新修支、斗分渠道167.8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積2.3萬畝。
防洪工程
民國年間,百里洛河任水漫流,蟒嶺黃沙伴水壓田,洪澇災害經常出現。1956年,白洛鄉楊村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發動群眾在洛河灘築起河堤,植樹萬株,辦起了林場,保護農田千餘畝。保安鄉黑潭村、靈口鄉焦村等地仿效這一做法,沿河砌築石堤,堤外栽楊柳,堤內栽桑樹,興利除害,一舉兩得。七十年代末,全縣開展「向洛河要地」四大治理工程,組織力量對沿洛河及其主要支流進行了統一規劃,採取干砌(少數險段漿砌)石壩,壩外植樹、壩內造田的方法組織沿岸群眾施工,建成防洪堤壩1845處,總長210公里,保護、新造農田10萬余畝。保安、眉底、白洛、尖角、柏峪寺、黃坪、靈口、廟灣等段河堤防洪工程堅固,在抗大洪、渡大汛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洛河水利開發歷史悠久。《水經注·谷水注》稱,西周時洛陽附近,已修有湯渠。唐代曾引伊、洛水灌溉地勢較高的農田。清代洛陽縣有周陽渠、五龍渠、通濟渠、洛渠、伊渠、大名渠、新興渠、永通渠、古紅渠、任解元渠等。民國時,盧氏、洛寧、洛陽、偃師、嵩縣、伊川6縣共有灌渠49條,灌區多為數百畝,萬畝以上的有大清渠、大明渠、古洛渠、協濟渠、洛宜渠5處。6縣共有灌溉面積19萬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洛河水利得到進一步開發。1949~1955年整理舊渠,開鑿新渠;1956~1960年修水庫、打井、開渠全面展開;1961年以後調整、鞏固已有工程,走向穩步發展。1987年,包括支流伊河在內,有大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9座,小型一類水庫73座,小型二類水庫179座,總庫容16.5762億立方米。(一)伊河陸渾灌區,陸渾灌區因自陸渾水庫取水得名。灌區分布在嵩縣陸渾水庫兩岸、臨汝縣汝河以北、伊川縣焦枝鐵路以東和伊河西岸先鋒、順陽二渠以西及偃師縣南萬安山北麓。庫區以上有伊北、伊南兩渠,渠首分設在嵩縣南紙房鄉西伊河兩岸,徑引伊河水東北入陸渾水庫兩側。庫區以下有總乾渠1條,分乾渠3條,全長298公里。乾渠和總乾渠均為1970年修建,1974年放水,設計灌溉面積134萬畝。80年代灌溉面積40萬畝,最多達60萬畝。(二)伊東灌區,伊東渠原建於1924年,渠長9公里,灌地6000畝。1950年和1951年擴建後,渠長22公里,灌溉面積增至1.8萬畝。1959年二次改建,渠長31.5公里,設計引水11.7立方米/秒,實引水8.5立方米/秒。灌區范圍為乾渠以北,伊河東、南,陶化店以西,偃師縣伊河南岸河谷平原地。有耕地14萬畝,設計灌溉面積12萬畝,70年代實灌面積8萬畝。(三)洛寧縣引洛灌區,分布於洛寧縣境之洛河兩岸,北岸原有乾渠2條,1967年連二渠為一,總長38公里,重建長水渠首閘,總稱洛濟渠。南岸乾渠1條,長41公里,稱洛濟南大渠。二渠分灌長水鎮以下洛寧境內洛河兩岸河川地,灌溉面積7萬余畝。(四)宜陽引洛灌區,灌區分布在縣境洛河兩岸,有乾渠4條,總長72.1公里,總引水流量24立方米/秒,灌宜陽縣和洛陽市龍門5鄉48村地5.08萬畝。(五)洛陽南郊南渠灌區,位於龍門以北、洛陽市區以南伊、洛夾河地區,有耕地面積約14.5萬畝。灌渠多以洛河為源,主要有大清渠、大明渠、古洛渠和伊渠,四渠總長34公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大清渠為大新渠,把古洛渠並入大明渠,統稱為洛南渠。灌溉面積1950年7萬畝,1964年12萬畝,1980年8.5萬畝。(六)中州渠灌區,959年開鑿,渠長50公里,灌溉洛陽市郊、孟津、偃師8.4萬畝。

⑨ 鬱江的水利開發

鬱江流域在彭水縣境段礦藏資源有煤、鐵、硫磺、礦井鹽、螢石、方解石等,是水稻、桐油、薴麻、紅橘、蠶桑的主產區。解放前,鬱江灘槽窄,只通木船。1939年6月25日,因馬岩崩塌,聯合鄉蔡家壩以上受阻停航。解放後,經過整治,郁山鎮以下54公里河段可通航載重10噸的機動船,中游可通行載重3噸的木船,是郁山、保家兩個工農業物資運輸的重要幹道。

⑩ 黑水河的水利開發

黑水河水能資源十分豐富,干支流水能蘊藏量達170萬千瓦,具有建設大型龍頭水庫的地形、地質條件,適合建設以中型水電站為主的梯級電站群體。
黑水河位於阿壩州黑水縣和茂縣境內,是岷江上游最大的支流,有西、北兩源:西源發源於黑水縣西部的羊拱山麓;北源發源於毛爾蓋草原,其流程和面積均大於西源,但習慣上以西源為幹流。全流域面積為7 240 平方公里,占岷江上游流域面積的31.4%。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40 立方米/秒,幹流全長122 km,落差達1 048 m,平均比降8.6%,水能資源十分豐富,干支流水能蘊藏量達170萬kW,具有建設大型龍頭水庫的地形、地質條件,適合建設以中型水電站為主的梯級電站群體。
《黑水河幹流規劃報告》推薦兩庫五級方案。根據有利於滾動開發和送電工程的布局,將竹格多水電站、馬橋水電站、柳坪水電站3個梯級水電站列為近期開發項目,其餘電站將在2010年後相繼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