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幹細胞技術的發展

我們可以從幹細胞產業的角度來觀察幹細胞技術的發展。幹細胞產業自上而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幹細胞儲存,幹細胞葯物開發,幹細胞治療。幹細胞儲存技術由於研究歷史相對更長,同時也是進行其他兩項研究的基石,所以目前已經有相對成熟的運用體系;幹細胞葯物開發由於受到技術和投入的限制,從全球范圍來看,進展參差不齊。而在幹細胞治療領域,目前技術相對成熟的是EmCell中心運用的幹細胞移植技術,在這個領域仍然存在著巨大的可能性與潛力。

② 誰知道我國有哪些關於研究細胞的機構

研究細胞哪方面的?
中科院上海細胞所做的最多了,中科院腦所、中科院植生所、中科院病毒所。。。基本上做分子生物學的研究所都有細胞方面的研究。

③ 細胞培養目的與用途有哪些,細胞培養

細胞培養目的與用途:

1、科學研究

葯物研究開發,如新葯篩選,疫苗、基因工程葯物、細胞工程葯物、研究與開發、單克隆抗體制備等。基礎研究,如葯物作用機理、基因功能、疾病發生機理等研究。

2、生物制葯

疫苗生產:如病毒性疫苗(肝炎病毒疫苗、艾滋病疫苗等),多肽疫苗(腫瘤疫苗)等。基因工程葯物生產:如EPO等。抗體葯物、基因治療葯物生產。

細胞工程葯物生產:生物細胞內的一些生物活性多肽,生物活性物質等。利用細胞法體外測定生物活性物質的活性;並預測其在體內的葯效和替代體內法檢測其成品的生物活性。

(3)細胞系開發擴展閱讀

細胞培養的培養物為單個細胞或細胞群。細胞培養過程復雜、要求嚴謹,要使細胞在體外長期生存,必須模擬體內環境,供給細胞存活所必需的物質與能量,如水、無機鹽、氨基酸、維生素、葡萄糖、生長因子等,同時要嚴格控制培養溫度、環境、pH等多種因素,細胞才能在體外生存。

此外,細胞培養用品的清洗、培養用液的配製、除菌等均有嚴格要求,特別是無菌操作,是細胞培養成敗的關鍵。

細胞系原代細胞首次傳代成功後即成細胞系,由原先存在於原代培養物中的細胞世系所組成。細胞株通過選擇法或克隆形成法,從原代培養物或細胞系中獲得的具有特定性質或標志的細胞群。

細胞株的這種特定性或標志性必須在整個培養期間始終存在。克隆指由同一個祖先細胞通過有絲分裂所產生的遺傳性質相同的細胞群體。

④ 一般人大腦開發了多少

哈嘍,大家好,我是棉言麻語,每天都會有不同的精彩資訊分享給你。

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大腦是否越用越聰明,現在人大腦還有多少潛力待開發?

下面我們來具體說一下。

如何使用我們的大腦呢?那就是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做一些對大腦有益的事,摒棄那些不好的行為和習慣,堅持練習,不斷學習是你的大腦必須要做的事。

⑤ 細胞轉染原理

細胞 轉染是指將外源分子如DNA,RNA等導入真核細胞的技術。隨著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研究的不斷發展,轉染已經成為研究和控制真核細胞基因功能的常規工具。在研究基因功能、調控基因表達、突變分析和蛋白質生產等生物學試驗中,其應用越來越廣泛。

簡介
轉染 ,是將外源性基因導入細胞內的一種專門技術。隨著基因與蛋白功能研究的深入,轉染目前已成為實驗室工作中經常涉及的基本方法。轉染大致可分為物理介導、化學介導和生物介導三類途徑。電穿孔法、顯微注射和基因槍屬於通過物理方法將基因導入細胞的範例;化學介導方法很多,如經典的磷酸鈣共沉澱法、脂質體轉染方法、和多種陽離子物質介導的技術;生物介導方法,有較為原始的原生質體轉染,和現在比較多見的各種病毒介導的轉染技術。

理想細胞轉染方法,應該具有轉染效率高、細胞毒性小等優點。病毒介導的轉染技術,是目前轉染效率最高的方法,同時具有細胞毒性很低的優勢。但是,病毒轉染方法的准備程序復雜,常常對細胞類型有很強的選擇性,在一般實驗室中很難普及。其它物理和化學介導的轉染方法,則各有其特點。

需要指出的一點,無論採用哪種轉染技術,要獲得最優的轉染結果,可能都需要對轉染條件進行優化。影響轉染效率的因素很多,從細胞類型、細胞培養條件和細胞生長狀態,到轉染方法的操作細節,都需要考慮。

方法
脂質體轉染法
陽離子脂質體表面帶正電荷,能與核酸的磷酸根通過靜電作用,將DNA分子包裹入內,形成 DNA脂復合物,也能被表面帶負電的細胞膜吸附,再通過融合或細胞內吞進入細胞。脂質體轉染適用於把DNA轉染入懸浮或貼壁培養細胞中,是目前實驗室最方便的轉染方法之一,其轉染率較高,優於磷酸鈣法。由於脂質體對細胞有一定的毒性,所以轉染時間一般不超過24小時。常用細胞類型:cos-7 、BHK、NIH3T3 、Hela等。

電穿孔轉染法
電流能夠可逆地擊穿細胞膜形成瞬時的水通路或膜上小孔促使DNA分子進入胞內,這種方法就是電穿孔。當遇到某些脂質體轉染效率很低或兒乎無法轉入時建議用電穿孔法轉染。一般情況下,高電場強度會殺死50%-70% 的細胞。現在針對細胞死亡開發出了一種電轉保護劑,可以大大的降低細胞的死亡率,同時提高電穿孔轉染效率。

病毒感染
對於脂質體轉染與電穿孔轉染都無法成功轉染的細胞系建議用病毒感染,此法可以快速100%感染,檢測成功率高。

⑥ 細胞工程的發展簡史

細胞的發現
1665年,英國人胡克(Hooke)利用自己設計的顯微鏡第一次觀察到了細胞。
細胞理論的提出
1838年,施萊登(Schleiden)發表「植物發生論」,認為無論怎樣復雜的植物都由細胞構成。
1839年,施旺(Schwann)發表 「關於動植物結構和生長一致性的顯微研究」。提出「細胞學說」(Cell Theory) 。之後,德國科學家魏爾肖(Virchow)補充了細胞學說,認為所有的細胞都來自於已有的細胞分裂。細胞學說的建立揭示了生物界的統一性和生命的共同起源,是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
細胞與組織培養
1902, Haberlandt,植物細胞全能學說。
1907, Harrison, 蛙胚神經細胞突起,無菌操作技術。
1912, Carrel,雞胚心肌組織塊長期傳代培養。
1940, Earle, 首創單個細胞克隆培養,建立小鼠結締組織
L細胞系,並在1951年開發了人工培養液。
細胞融合
1975,Cesar Milstein與Geoger Kohler合作,羊紅細胞免疫過的小鼠脾細胞與小鼠骨髓瘤細胞融合,得到既能體外無限繁殖又能產生特異性抗體的雜交瘤細胞。
胚胎工程
1978年,英國劍橋大學生理學家羅伯特·愛德華採用胚胎工程技術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試管嬰兒-路易絲-布朗。
轉基因生物
1983年Palmiter和Brins ter將大鼠生長激素基因轉入小鼠,生產出生長速度極快的碩鼠。
1987年Gordon獲得分泌組織纖溶酶原激活因子tPA的轉基因小鼠。
細胞核移植
1938年, 德國胚胎學家Spemann提出胚胎細胞核移植到去核卵母細胞中可發育為新胚胎。
1997年, 「多莉」羊的誕生標志著哺乳動物的體細胞核克隆時代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