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重推廣轉基因
① 如何看待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慎重推廣轉基因「的提法
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慎重推廣轉基因
文件提出,要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推廣體系建設。加強農業轉基因技術研發和監管,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慎重推廣。大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應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
鼓勵探索職業農民養老保險辦法
將職業農民培育納入國家教育培訓發展規劃,基本形成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把職業農民培養成建設現代農業的主導力量。
辦好農業職業教育,將全日制農業中等職業教育納入國家資助政策范圍。依託高等教育、中等職業教育資源,鼓勵農民通過「半農半讀」等方式就地就近接受職業教育。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育行動,通過5年努力使他們基本得到培訓。加強涉農專業全日制學歷教育,支持農業院校辦好涉農專業,健全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體系,定向培養職業農民。引導有志投身現代農業建設的農村青年、返鄉農民工、農技推廣人員、農村大中專畢業生和退役軍人等加入職業農民隊伍。
優化財政支農資金使用,把一部分資金用於培養職業農民。總結各地經驗,建立健全職業農民扶持制度,相關政策向符合條件的職業農民傾斜。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職業農民養老保險辦法。
符合條件的農民工納入城鎮住房保障
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落實1億左右農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定居落戶的目標,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工與城鎮居民有同等權利和義務,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建立健全與居住年限等條件相掛鉤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落實和完善農民工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中考、高考政策。將符合條件的農民工納入城鎮社會保障和城鎮住房保障實施范圍。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引導其依法自願有償轉讓上述權益。
到2020年農葯殘留指標與國際接軌
加快完善食品安全國家標准,到2020年農獸葯殘留限量指標基本與國際食品法典標准接軌。加強產地環境保護和源頭治理,實行嚴格的農業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加快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信息平台,加強標准體系建設,健全風險監測評估和檢驗檢測體系。落實生產經營主體責任,嚴懲各類食品安全違法犯罪。強化食品安全責任制,把保障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作為衡量黨政領導班子政績的重要考核指標。
到2020年實現農村居民收入翻番
文件提出,到2020年,現代農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糧食產能進一步鞏固提升,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農產品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顯著提高;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我國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農民素質和農村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村基本經濟制度、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農村社會治理制度、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
「中央一號文件持續聚焦『三農』,彰顯了『三農』工作『重中之重』地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葉興慶認為,今年一號文件強調要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提出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對解決「三農」新老問題、有序推動農業現代化、確保億萬農民邁入全面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中央提出「大食物觀」 全方位開發食物資源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是改革開放以來第18份以「三農」為主題的一號文件,也是自2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13次聚焦「三農」。對當前我國「三農」發展呈現出的新矛盾、新挑戰,文件有哪些破題之策?
「農業現代化」連續三年寫入標題
回顧近6年來的中央一號文件,2011年至2013年的主題分別是水利、農業科技、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而從2014年至今,則連續三年將「農業現代化」寫入文件標題。
專家認為,「農業現代化」連續三年「入題」含義深遠。當前,我國農業面臨千年未有之變局,迫切需要通過落實新理念,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從根本上提升競爭力,破解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各種難題。
② 怎樣科普轉基因,那做到讓社會普通民眾有一個比較客觀和不那麼偏激恐懼的態度
1.科普的時候盡量從一種中立的立場和用平和的態度去科普。
2.好好學習工作,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識能力社會地位,從而提高科普的可信度。
3.更加努力工作,讓更多人富起來,使中產階級壯大,然後給他們科普。因為,生活不如意對社會心存不滿的人,不管你怎麼說,都是萬惡的利益集團。
也正因如此,農業部雖然早在2009年就對我國自主研發的三個轉基因主糧作物新品種頒發了安全證書,但實際的商業化種植,仍然受制於包括社會的負面輿論在內的諸多因素,而一直未予以強力推進。
過簡單梳理我國轉基因相關爭議的典型事件,我們或可對過去十多年來社會對轉基因技術和產品總體上充滿爭議甚至負面的情緒和看法的由來,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第一個事件是,2002到2004年綠色和平組織在中國大陸地區私下檢測超市中售賣的食品是否含有轉基因原料,並公布雀巢部分產品中確實含有轉基因原料。轉基因這個名詞和概念由此第一次進入部分公眾和媒體的關注視野。而綠色和平組織所強調的公眾「知曉的權利」,自此也成為公眾和媒體要求對轉基因食品進行標識、加強監管的強有力武器。在這個可能屬於國內轉基因輿論事件的最早案例中,引發公眾對轉基因問題展開討論和爭論的一切元素和特點——如多元利益相關者對論戰的介入,把非科學的倫理問題與科學上的安全性問題混為一談——幾乎都已具備了。
第二個比較重要的事情,是2009年三個轉基因作物新品種(華中農業大學研發的抗蟲水稻華恢1號及雜交種Bt汕優63,以及中國農科院與奧瑞金公司聯合研發的一個轉基因玉米自交系)獲得農業部頒發的安全證書,引發公眾對轉基因主糧可能走向商業化種植的強烈擔憂和激烈反對。理論上言,一個生物新品種獲得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即「安委會」)安全證書,其產業化就可以提上議事日程了。但當時的社會和輿論現實是:經歷了2002年爆發的SARS疫情和2008年三鹿奶粉丑聞等一系列事件的國內民眾,對於我國的食品安全,特別是生產企業的社會責任心和國家有關監管部門的執法監管的決心和能力,產生了嚴重的擔憂和不信任。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三個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安全證書的發放,引發了部分媒體和民眾的敏銳關注和激烈反對。
回過頭來看,其實一直到2009年和2010年,這些事件在公眾中的影響力和關注度其實還是有限的。真正引爆輿論對轉基因議題高度關注的關鍵事件是2012年的「黃金大米案」。2008年,三名中美科學家在湖南衡南一小學對25名兒童進行了服食「黃金大米」米飯的實驗。這些「黃金大米」米飯是由其中的美國學者湯光文在美國進行烹調後攜帶入境的,未按規定向國內相關機構申報;而25名學生在服用前,其家長也未明確被告知他們的孩子將要服用的「黃金大米」,實際上是一種富含胡蘿卜素的轉基因大米。基於這個實驗結果的論文在2012年8月發表。綠色和平組織等反轉力量對這篇論文背後發生在2008年的實驗過程進行了曝光,立即引發了社會和學界的廣泛關注,特別是其中所涉及的科研項目過程監管、科學家科研誠信、職業道德和倫理等方面的問題,觸發了公眾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乃至可能危害的擔憂和恐慌。在微博微信平台,一時間出現了大量不乏基於想像和臆測的解讀、流言和爭議,特別是把本屬科研倫理方面的問題與黃金大米本身的食用安全性問題,有意無意混為一談。
從相關輿論的演變看,存在著特別明顯的討論框架的偏轉現象,即原本屬於科研倫理和科研監管性質的問題,因為民眾缺乏對政府和科學共同體足夠的信任,以及對轉基因技術及產品的監管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知識,使得討論的話題焦點被各類輿論領袖輕易引導和設置,議題的性質和框架不斷擴大和蔓延,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進行轉基因相關研發背後的動機和社會後果,成為社會化媒體推動下的網路輿論真正的焦點。
③ 問力挺推廣轉基因食品的人幾個問題,有人能答嗎
作為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這一表態似乎為支持轉基因食品安全的一方增添了砝碼。然而,袁隆平其實一直堅持「轉基因水稻研究要抓緊,推廣要慎重」的觀點,在轉基因安全的問題上最多也就是「中間派」。因為轉基因技術的研究至今也不過短短幾十年,相信任何一位理性的科學家都不會貿然斷言轉基因食品絕對安全。從來沒有什麼力挺。
④ 對哪些給美國推廣轉基因的有關人員國家為什麼不敢抓
首先不是所有轉基因是有問題的種子,第二這本來就是科學的問題,再加上世界別國也在使用轉基因,沒犯法怎麼抓人
⑤ 慎重推廣轉基因 轉基因食品對人體有何影響
1.轉基因作物本身可能變為雜草或通過雜交等方式使野生近緣種變為雜草。
2.標記基因可能擴散到物種中造成生態失衡,如產生超級病蟲害等。
3.在健康領域,人們擔心轉基因食品的標記基因及其產物可能對人或動物的健康有害。
4.標記基因可能會被轉移到人或動物的腸道寄生菌中而產生耐葯性,降低或喪失某中抗生素的治療作用。
5.由於標記基因的存在,植物進行多次遺傳操作會受到一定的限制,還可能使目的基因失活。
6.吃到肚裡會不會有其他的問題。
⑥ 轉基因食品推廣者被追究責任了嗎
美國人吃了20年的轉基因食品,早已經被崔XX的轉基因調查視頻所證實!而我國的轉基因食品相對於美國總量太少、種類太少!應該先追究轉基因食品推廣者的力度太差!
你有本事先去追究一下在美國推廣轉基因食品者!
⑦ 慎重推廣轉基因要言而有力
第一:安全性
①什麼是轉基因?
轉基因技術就是將人工分離和修飾過的基因導入到目的生物體的基因 組中,從而改造生物的現代分子生物技術。
轉基因技術的理論基礎來源於 進化論衍生來的分子 生物學。 基因片段的來源可以是提取特定 生物體 基因組中所需要的 目的基因,也可以是 人工 合成指定序列的 DNA片段。DNA 片段被轉入特定生物中,與其本身的基因組進行 重組,再從重組體中進行數代的人工選育,從而獲得具有穩定表現特定的遺傳 性 狀的個體。
簡單的說轉基因是用一種基因感染另一種基因,進行基因組重組,根據人類的要求所自行調整。
②安全性。
轉基因對人類的危害尚不明確。不同的科學家持不同的態度。
對於轉基因安全與否還有待考證。具體情況在優缺點處說明。
⑧ 對轉基因食品持慎重(或懷疑)態度的理由有哪些
對轉基因食品的慎重態度主要來源於其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的潛在風險的擔憂。
-------------------------------------------------------------
在人體健康方面,我們需要警惕轉基因食品可能出現新的非預期蛋白,以及其所導致的非預期效應和潛在致敏性。
生物學家們相信,在四十多億年的生物史中,跨種基因交流對生物進化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生物自身的基因重組和突變。
轉基因技術是人類首次實現基因的跨種交流。雖然新一代的轉基因技術已經可以進行精準的指定位點插入,但是這種快速而高效的外源基因導入技術,依然有可能會在受體體內合成研發者預期之外的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很可能會造成非預期效應和潛在致敏性。
而在實質等同原則指導下,如果沒有證據說明這些非預期蛋白質可能是致敏原和缺乏生物信息學的匹配,那麼就沒有理由進行血清IgE試驗。
可是,雖然生物信息學家經常聲稱,序列一致性大於25%的蛋白質具有同源性和相似的功能,但是大部分具有如此低序列一致性的蛋白質,並不一定具有相同的特異性毒性性質或者完全一致的酶學功能。
這種情況下,出於謹慎的目的,FAO和WHO推薦使用針對性人血清或兩組動物模型進行試驗,來嘗試確定一個與任何已知致敏原都不相似的蛋白可能存在的致敏或者交叉反應的風險。問題在於,針對性血清試驗的預測能力從來沒有被證明過,它有違於我們對交叉反應知識的直覺;而許多實驗室也都嘗試過不同動物模型測試預測蛋白質的過敏性,沒有一個試驗可以預測各種程度的有效致敏性。
這是當前人類生物學知識和技術條件下,生物安全性評估無法消除的潛在隱患。
但是轉基因支持者也有不同的觀點。他們認為,相比雜交和基因突變等「自然手段」,轉基因技術對受體基因組的改變非常小。而且「自然手段」所導致的未知變化,只能通過表型變化來描述,相比之下,轉基因生物卻可以從插入位點、拷貝數、基因序列和編碼產物幾個方面來精確地描述其特性。從這個角度來說,轉基因技術在非預期蛋白所導致的非預期效應和潛在致敏性方面,其風險反而較人類使用了數百年的雜交育種與誘變育種技術更為安全。
-----------------------------------------------------------------
在生態環境方面,科學家擔心轉基因農作物的推廣會導致周邊生態環境發生不可控的變化。
例如加速物種進化。自然界生物間的協同進化或生物與非生物抑制因子問的對抗可能出現適應或被淘汰的結果。通常選擇壓力越大,害蟲抗性產生得越快。當抗蟲基因在受體各營養器官中持續高濃度表達時,會大幅提高害蟲的選擇壓力,導致害蟲迅速進化出抗性基因。
轉基因技術還有可能對非目標生物造成影響。抗蟲基因不僅可以殺死目標生物,還會對部分擁有類似生理結構的非目標生物產生直接毒性作用,或通過食物鏈對非目標生物產生間接毒性作用。這樣會對周邊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的影響,而其影響范圍和程度,都是當前人類難以准確評估的。
此外,轉基因技術有可能導致基因漂移。如果在轉基因作物種植區域附近有同種或近緣種植物時,外源基因有可能通過異花授粉的形式導入其它植物,進而產生難以控制的雜草,對農作物產量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
⑨ 關於轉基因事件!
2009年11月27日,農業部批准了兩種轉基因水稻、一種轉基因玉米的安全證書,獲得兩個轉基因水稻安全證書的是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教授及其同事。這是中國首次為轉基因水稻頒發安全證書。 安全證書是轉基因作物品種上市之前最難的一個關口,這意味著該品種的生產性試驗結束並獲得農業主管部門認可,技術方面的障礙基本掃除,接下來就可以申請生產許可證了。
作為全球最大的水稻生產和消費國,中國即將打開轉基因水稻商業化種植的「閘門」,但這也引起了擔憂。
「如果在全球還遠未達到共識的情況下,我們貿然去進行轉基因水稻大面積的商業化種植,這種『敢為天下先』是不是也太超前了?」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發出的疑問頗具代表性。
真沒害處嗎?
質疑主要是圍繞著轉基因水稻的安全性展開的。
「我並不反對轉基因水稻的商業化種植,但是我擔憂背後的風險。」環境保護部生物多樣性研究首席專家薛達元告訴《國際先驅導報》,由於水稻是主糧,世界各國都比較慎重,「轉基因的大豆、玉米、棉花有商業化種植的,但是轉基因水稻,還沒有哪個國家進行商業化種植。」
薛達元擔憂的主要風險是轉基因水稻對環境和健康的影響。實際上,這也是很多專家提出質疑的主要原因。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蔣高明介紹,轉基因水稻是在水稻中引入抗蟲基因,使得水稻能分泌一種BT毒蛋白物質,蟲子食用後會被毒死,因而能夠產生防蟲效果。「但水稻是人類的主糧,昆蟲無法下口,人類長期食用難道就沒有害處嗎?」蔣高明質疑。
近年來,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引起很大的爭議。2007年,法國科學家證實,世界最大的種子公司美國孟山都公司出產的一種轉基因玉米對人體肝臟和腎臟具有毒性。2008年,美國科學家也證實了長時間餵食轉基因玉米的小白鼠免疫系統會受到損害,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同年《農業與食品化學》雜志上。2009年12月22日,法國生物技術委員會最終宣布,轉基因玉米「弊大於利」。
蔣高明認為,轉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並沒有從根本上得以保障,「歐美科學家都不敢斷定這項技術一定是安全的,中國科學家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拿下安全證書似不穩妥」。
一旦出問題……
此外,對於環境的污染也是很多科學家擔憂的事情。因為如果轉基因作物的基因通過授粉等途徑向四周「漂移」,可能會引發生態危機。
國家環保部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官員曾發出警告:在生態系統中,轉基因生物是一個具有競爭優勢的外來物種,它可能破壞整個生態的平衡。
國際上類似的案例並不少見:2001年的「墨西哥玉米基因污染事件」、2002年的「轉基因玉米混進美國大豆事件」,2006年還曾出現「轉基因大馬哈魚逃逸事件」。
蔣高明認為,轉基因至少存在三方面的不確定性:一是轉基因對生命結構改變後的連鎖反應不確定;二是轉基因導致食物鏈「潛在風險」不確定;三是轉基因污染、增殖、擴散及其清除途徑不確定。
「在這種背景下,我們帶頭將轉基因引入13億人的主食,害莫大焉!轉基因生物一旦出了問題,根本無法控制。」他說。
此外,薛達元認為,因為歐洲等國家對於轉基因食品有比較嚴格的限制,一旦轉基因水稻在中國進行商業化,還可能影響我們的糧食出口。
「前幾年曾經在湖北進行過轉基因水稻的實驗性種植,當時管理沒有跟上,像轉基因種子就沒有限制,什麼人都可以買到。」薛達元擔心,轉基因水稻商業化後,也會出現管理跟不上的局面,轉基因水稻「也許會出現在不適合種植的地方,污染當地農作物」。
「轉基因水稻的潛在風險短期內可能看不出來,需要長期觀察。」薛達元說。
「我個人認為,政府應該特別慎重批准轉基因植物商業化。科學家不能完全預知對生物進行轉基因改造有可能導致何種突變,而對環境和人造成危害。雖然實驗非常成熟,但其對人類可能造成的影響,或許要在未來幾代人後才顯現。」水稻專家袁隆平說。
5年內上餐桌!
在持續出現的質疑聲中,轉基因水稻安全證書的獲得者——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張啟發一改低調,在1月6日宣布,「轉基因水稻最遲5年內走上中國人的餐桌」。
農業部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三名委員近期做客人民網時,則批評媒體和公眾的負面輿論,阻礙了轉基因作物的商業化進程。他們宣傳的轉基因水稻的兩個好處,一是減少農葯用量,二是會增加產量。
「綠色和平組織」食品與農業項目主任方立峰對此很是不解,因為他們廣泛搜集並且觀察相關的實際案例表明,有關轉基因作物減少農葯用量的結論為時尚早。
以轉基因抗蟲棉為例,在剛推廣的頭幾年,對棉蛉蟲確實有效果。但好景不長,去年就有媒體報道,江蘇推廣轉基因棉第5年,棉鈴蟲雖然被基本控制,而盲蝽蟓、煙粉虱、紅蜘蛛、蚜蟲等刺吸式「小害蟲」集中大爆發,「小蟲成大災」,用葯量反而猛增。
據介紹,華中農業大學科學家研發的「BT水稻」產量可比普通水稻提高大約8%。對此,方立峰認為,從棉花的例子看,轉基因作物的產量並不比非轉基因的高,遇到災害天氣時,產量反而更低。
蔣高明也指出:「美國擁有全球最先進的農業技術包括轉基因技術,為什麼其糧食單產反而不如中國呢?」中國糧食單產為278公斤/畝,美國只有125公斤/畝。
蔣高明認為,由於種地不賺錢,農民不願意伺候土地,用地不養地,單純依靠化肥,造成地力下降才是造成糧食產量下降的主要原因。過去30年來,中國耕地退化程度已遠超過過去幾百年,恢復地力需要大量有機肥還田,精耕細作。而轉基因是在大農葯、大化肥、專用除草劑的基礎上做「種」的文章,會讓人越來越懶,地越種越瘦,成本越來越高,導致農作物種植惡性循環。
⑩ 在推廣轉基因成果時需注意哪些問題
在人工選擇過程要格外仔細,注意刪除有害、有毒、營養價值不高的作物,另一方面,要全面的考慮生態環境問題,考慮是否會引起生態破壞。在向他人推廣轉基因成果時要科學的介紹轉基因技術,對現有人們對轉基因的誤解進行合理的科學的解釋,適當的情況下也可以直言轉基因技術的一些弊端,但著重點應介紹轉基因技術對農業,醫學的推動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