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評價課程開發的過程模式

鑒於目標模式在實踐中呈現的難以逾越的局限性,為了使教育目標具有意義,須將目標當作程序原則,而不能視之為終極目標。所謂程序原則,是指課程設計者(教師)的價值觀會指導其在教學程序中的作為。因此,課程開發關注的應是過程,而不是目的,不宜從詳細描述目標開始,而是要先詳述程序原則與過程,然後在教育活動、經驗中,不斷予以改進、修正,此即所謂「過程模式」,以過程或程序,而不以目標或內容為焦點。它不預先指定目標,而是詳細說明內容和過程中的各種原理。換句話說,這種模式主張,課程開發應從那些具有價值的知識中挑選出能夠體現這些知識的內容,這些選擇出來的內容,能夠代表這種知識當中最重要的過程、最關鍵的概念和該知識中固有的那些標准。學生所取得的最終結果不是按照行為事先確定的,而是在事後藉助那些建立在該知識形式中的標准來加以評價。

『貳』 完整的課程開發包括哪些環節/內容

課程開發(Curriculum Development)是指通過需求分析確定課程目標,再根據這一目標選擇某一個學科(或多個學科)的教學內容和相關教學活動進行計劃、組織、實施、評價、修訂,以最終達到課程目標的整個工作過程。

『叄』 培訓課程開發都包括哪些步驟

行業通用步驟:
1、選題--你想解決什麼問題
2、調研
3、素材准備
4、資料分析
5、課程大綱製作--核心
6、課程內容編寫--關鍵
7、補充素材
8、PPT製作

我自己的步驟:
1、編寫課程研發時間進度表(什麼時候完成思路,什麼時候完成大綱,什麼時候完成素材的搜集及准備,什麼時候完成內容編寫,什麼時候完成課件製作)--這是第一步,而且自認為很實用
2、思路---核心(課程的亮點在哪裡?需要包含哪些內容,天馬行空想到啥就寫下來)
3、大綱---關鍵(對思路進行粗加工,進行分類整理,同時補充)
4、素材
5、內容編寫
6、PPT課件製作
課程基本上是一氣呵成,不拖泥帶水,這樣可以確保高效完成,而不是東整整,西弄弄。這是自己開發70多門課程的一點感悟,不一定適合,但可以作為借鑒。

『肆』 課程開發流程

課程開發的四個步驟是:

1、確定課程目標,培訓是要來解決問題的。任何一堂課程都需要佔用培訓師、管理者和員工大量的時間。

2、寫課綱。讀書的時候老師都會要求我們寫作文提綱,那時候迫於時間的壓力或者由於懶惰,很少有人願意寫課綱,但是當准備課程的時候發現,必須要寫課綱。

3、搜集內容。搜集內容部分是最花費時間和精力的,一個精品課程甚至需要花費幾年的時間去搜集和整理內容。內容是課程的靈魂,能夠實現課程目標取決於內容的實用性、適用性和針對性。內容的搜集包括理論和實踐兩部分。理論對於培訓師的關系相當於劍與俠客的關系,所謂的手中無劍心中有劍。課堂上不需要講太多的理論知識,但是不講不代表沒有,一個優秀的培訓師能夠做到將深厚的理論知識用通俗易懂的形式來講,並且將理論能夠融入到實踐中。其次要搜集的是錄音和視頻、案例等能夠證明論點的形式內容。論點是知識,而錄音和視頻、案例等都是佐證,是能夠更加好的說明論點的。所選取的案例、錄音和視頻等必須要有貼近性,恰當性。越接近工作實際的案例越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方便員工理解。
4、形式設計。一般的課程和精品課程所差的有兩點:一點是內容的實用性,方法的可行性;一點是表現的形式。

『伍』 課程開發的一般流程和注意事項都有哪些

一、確定培訓課程目的
進行課程開發的目的是說明員工為什麼要進行培訓。因為只有明確培訓課程的目的,才能確定課程的目標、范圍、對象和內容。
二、進行培訓需求分析
培訓需求分析是課程設計者開發培訓課程的第一步。進行培訓需求分析的目的是以滿足組織和組織成員的需要為出發點,從組織環境、個人和職務各個層面上進行調也和分析,從而判斷組織和個人是否存在培訓需求以及存在哪些培訓需求。
三,確定培訓課程目標
培訓課程的目標是說明員工培訓應達到的標准。它根據培訓的目的,結合上述需求分析的情況,形成培訓課程目標。

『陸』 校本課程開發的程序主要有哪四個階段

1、組建校本課程開發隊伍

校本課程開發隊伍應包括學校內部人員與學校外部人員。

2、情境和需要分析

只有對各種校內外的情境和需要進行科學、充分的了解和分析,才能開發出適合本學校的課程。

3、擬定目標

應先明確學校的教育目標,這樣才能為校本課程的建設與發展指明方向和提供依據。

4、設計方案

目標制定好後,就要進行課程編制。

5、討論與實施

實施過程中應作好充分准備,各方面協調溝通,也需要足夠的物質支持。

6、評價與修訂

評價是課程建設過程的重要環節,通過評價可以真實反映課程現狀與目標的差距、現存問題以及需修訂的方面,能及時反饋,使課程不斷完善。

(6)課程開發步驟擴展閱讀

意義

1、校本課程開發可以彌補國家課程的不足。

2、校本課程開發有利於學生主體性的發展。

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提升學習者的主體性,培養學習者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已成為新世紀課程改革的主要趨向。

3、校本課程開發有利於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

教師參與課程開發有助於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和課程意識,對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也有促進作用。

4、校本課程開發有利於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

在確保國家教育整體質量的基本前提下,有利於開發更多有特色的課程,滿足學校「個性化」發展需求,凸顯學校辦學特色。

『柒』 如何撰寫學校課程開發方案

校本課程的開發與設計要注意:
一、校本課程開發的程度和程序
孩子們在學校當中獲得什麼樣的課程經驗,這是國家、地方和學校共同努力的結果,學校在其中更是擔負著直接的責任。
在實施新方案以後,試完全抱著「執行」的態度是很難行得通的。
學校必須參與到課程開發工作中來。
但是改革應當是一個積極穩妥的過程,不同的學校在課程開發方面達到的程度可能不同,應該允許這種差異的存在。
這種差異一方面表現在開發的「范圍」上。
學校在進行課程開發時,可能只涉及「部分課程」,也可能涉及學校的「全部課程」。
其中的尺度應由學校根據自身特點和發展需要而定。
即使是對全部課程進行開發,也可以在開發的深度上有所側重,在課程的選擇上有一個先後、主次等順序上的安排。
另一方面也表現在開發的「行為」上。
學校在進行課程開發時,可以採用選擇、改編、補充、拓展、新編、整合等不同的行為方式。
「選擇」,就是採用拿來的方式引進某一門課程或科目、活動;
「改編」,就是對原有的或拿來的課程做一些調整,以使它更加符合本校、本班學生的特點;
「補充」,就是在保持某一課程基本目標不變的情況下,增加一些相關內容或資源,以更好地實現原定目標;
「拓展」,就是對原有或拿來的課程的目標和內容體系進行提升;
「新編」,就是對某一門課程或活動進行完全的開發;
「整合」,就是在不同的課程、科目、活動之間形成關聯,增強學校課程的整體邏輯性。
這些不同的開發行為之間存在著程度上的差異,但不一定存在水平和效果上的差異。
用哪一種方式對學校里的課程進行開發,應該體現出學校和學生的特點:。
如果把校本課程開發作為一項常規工作,那麼,它無非包括這樣一些程度和步驟:
1.建立組織——領導和組織開發工作,讓一部分教師率先參與研究和准備。
2.動員——對全校教師進行共同組織,讓課程開發成為所有人的事業。
3.形成核心價值——在學校層面表達教育者的核心教育理念,解決「為什麼」的問題。
很多學校不太重視這個環節的工作。
事實上,教育者關於「教育」、「學生」、「課程」、「教學」的核心價值觀直接影響整個學校的課程框架的展開和課程思路的確定。
比如,與傳統的關於人的素養、智能的理解不同,加德納提出了「多元智能」的結構模型,認為不同的學生可能在語言、邏輯與推理、空間、身體運動、音樂、人際交往、內省、自然觀察方面,有不同的智能表現和潛質。
台灣某小學在「整合」全校的課程時,就是依據這個關於「人」的核心理念展開了本校的課程框架。
4.學生需求評估——通過正式的渠道而不是主觀判斷,了解學生、家長以至社區對學校課程的需要情況。
5.資源評估——在自然探究、社會親近、個人成長三個方面形成社區、學校、家庭、網路資源的基本列表。
6.形成課程規劃——對全校的課程結構、實施要求、相關管理制度進行設計,並使它在全校發揮法規的效力。
7.培訓——使所有相關人員(包括教師、學生、家長、其他志願參與者等)理解課程框架,並掌握基本的實施技能,做好課程實施的准備。
8.過程調控——解決實施過程中的生成性問題,保證實施過程達到預定目標和水平。
9.總結評價——對新課程的實施效果和經驗、困難形成判斷。
10.改進——開始進行第二輪的開發活動。
二、校本課程的整體結構
過去,往往習慣於採用「堆壘」的方式設置學校里的課程,覺得什麼課程重要,就開設什麼課程,覺得什麼活動過時了,就把什麼活動拿掉。
這樣的做法無法體現教育者對於「教什麼、怎麼教」這個課程問題的整體見解,使整個課程結構顯得很散亂,並因此而減低了學校教育的總體效果。
使全校的課程結構化,這是校本課程開發無法迴避的任務。
所謂結構化,就是從學校教育的核心價值出發,使所有的課程內容形成邏輯聯系。
結構化包括三個方面的基本操作:板塊設計、層次設計和年級設計。

『捌』 園本課程的主要步驟是什麼

通常,課程開發的形式有自主式開發、合作式開發與外包式開發,其中合作式開發形式較多採用,自
主式開發對培訓人員專業要求較高,不僅需要多年培訓管理經驗的積累,同時更需要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和
實踐經驗的沉澱。
合作式開發因選擇合作方進行課程開發,
培訓部門主要是負責項目管理及過程監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