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優化本地區的產業結構和區域經濟結構

方法有很多,但是目的基本上都是為了加快區域經濟快速發展。一般來說,地區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優化方法有:
第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引入和支持高新企業,充分發揮信息科技產業優勢,推動工業化合信息化高效融合,淘汰優化落後產業,全面提升企業投入產出比。
第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充分發揮主導產業的帶動力量。選取區域主導產業或特色產業,形成區域經濟發展龍頭,帶動周邊配套和衍生產業快速發展,提升區域整體經濟水平。
第三,制定合理的區域產業發展政策。使區域產業結構合理化。利用政策引導推動區域產業布局,從而加強區域經濟結構調整。例如以「園區化承載、集群化發展」方式建成工業園區,提供政策扶植,建成經濟增量明顯的產業群。
希望能對你有所啟發,如有幫助請點贊!

⑵ 什麼是「產業結構優化」,如何才能優化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優化是指通過產業調整,使各產業實現協調發展,並滿足社會不斷增長的需求的過程中合理化和高級化。主要依據產業技術經濟關聯的客觀比例關系

⑶ 什麼是產業結構如何調整.優化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的構成及各產業之間的聯系和比例關系。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由於分工越來越細,因而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生產部門。這些不同的生產部門,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會在增長速度、就業人數、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等方面表現出很大的差異。因此,在一個經濟實體當中(一般以國家和地區為單位),在每個具體的經濟發展階段、發展時點上,組成國民經濟的產業部門是大不一樣的。各產業部門的構成及相互之間的聯系、比例關系不盡相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產業的構成、各產業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內的結構特徵概括為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優化的涵義和主要內容
(一)產業結構優化的涵義
產業結構優化是指推動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發展的過程,是實現產業結構與資源供給結構,技術結構,需求結構相適應的狀態.
產業結構合理化是指產業與產業之間協調能力的加強和關聯水平的提高,主要依據產業技術經濟關聯的客觀比例關系,遵循再生產過程比例性需求,促進國民經濟各產業間的協調發展,使各產業發展與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相適應.
產業結構高級化,又稱產業結構高度化,現代化,是遵循產業結構演化規律,通過技術進步,使產業結構整體素質和效率向更高層次不斷演進的趨勢和過程.
產業結構優化過程就是通過政府的有關產業政策調整,影響產業結構變化的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推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發展.
具體地說,其內涵包括以下三個要點:
(1)產業結構優化是一個動態過程,是產業結構逐步趨於合理,不斷升級的過程,在一國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產業結構優化的衡量標准不同;
(2)產業結構優化的原則是產業間協調發展和最高效率原則.
(3)產業結構優化的目標是資源配置最優化和宏觀經濟效益最大化.
產業結構合理化和產業結構高級化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產業結構合理化是產業結構高級化的前提條件.如果產業結構長期處於失衡狀態,就不可能有產業結構高級化的發展,同時,產業結構合理化也總是一定高度基礎上的合理化.產業結構合理化主要從靜態狀況或在一定階段上要求優化產業結構,產業結構高級化主要從動態趨勢要求優化產業結構,它是一個漸進的長期發展過程.產業結構高級化是產業結構從一種合理化狀態上升到更高層次合理化狀態的發展過程.因此,產業結構高級化是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必然結果.
(二)產業結構優化的內容
產業結構優化的目標主要是要實現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最終實現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從產業結構優化的對象角度來說,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供給結構的優化.供給結構是指在一定價格條件下作為生產要素的資本,勞動力,技術,自然資源等在國民經濟各產業間可以供應的比例,以及這種供給關系為聯結紐帶的產業關聯關系.供給結構包括資本(資金)結構,作為供應因素的投資結構,勞動力供給結構,技術供給結構,以及資源稟賦,自然條件和資源供應結構等.
產業結構優化就是要對這些因素進行結構性調整,進行投資結構的調整,教育結構的調整,科技結構的調整等.
2.需求結構的優化.需求結構是指在一定的收入水平條件下政府,企業,家庭或個人所能承擔的對各產業產品或服務的需求比例,以及以這種需求為聯結紐帶的產業關聯關系.它包括政府(公共)需求結構,企業需求結構,家庭需求結構或個人需求結構,以及以上各種需求的比例;它也包括中間(產品)需求結構,最終產品需求結構,以及中間產品需求與最終產品需求的比例;還包括作為需求因素的投資結構,消費結構,以及投資與消費的比例等.
產業結構優化也要對這些因素進行結構性調整.
3.國際貿易結構的優化.國際貿易結構是指國民經濟各產業產品或服務的進出口比例,以及以這種進出口關系為聯結紐帶的產業關聯關系.國際貿易結構包括不同產業間的進口結構和出口結構,也包括同一產業間的進出口結構(即進口和出口的比例).
產業結構優化也要對國際貿易結構進行優化.
4.國際投資結構的優化.國際投資包括本國資本的流出,即本國企業在外國的投資(對外投資),以及外國資本的流入,即外國企業在本國的投資(外國投資或外來投資).對外投資會導致本國產業的對外轉移,外國投資則促使國外產業的對內轉移.這兩方面都會引起國內產業結構的變化.國際投資結構是指對外投資與外國投資的比例結構,以及對外投資在不同產業之間的比例和外國投資在本國不同產業之間的比例及其各種派生的結構指標.產業結構優化也要對國際投資結構進行優化.
(三)產業結構效應
產業結構效應,是指產業結構變化的作用對經濟增長所產生的效果,即對經濟增長發揮著一種特殊的作用.由於產業結構的特殊功能,產業結構的高變換率能夠導致經濟總量的高增長率.促進產業結構優化有利於發揮產業結構效應,推動和保持經濟的增長率.
1.產業的關聯效應
美國經濟學家赫希曼(Albert Hirschman)在他的《經濟發展戰略》(經濟科學出版社,1991)一書中詳細分析了產業之間的關聯效應.
產業關聯效應就是指一個產業的生產,產值,技術等方面的變化通過它的前向關聯關系和後向並聯關系對其他產業部門產生直接和間接的影響.
前向關聯效應就是指一個產業在生產,產值,技術等方面的變化引起它為其供應投入品的部門在這些方面的變化,或導致新技術的出現,新產業部門的創建等.
後向關聯效應就是指一個產業在生產,產值,技術等方面的變化引起為它提供投入品的部門在這些方面的變化,例如由於該產業自身對投入品的需求增加或要求提高而引起提供這些投入品的供應部門擴大投資,提高產品質量,完善管理,加快技術進步等變化.
2.產業的擴散效應
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W. W. Rostow)在他的《從起飛進入持續增長的經濟學》(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一書中闡述了主導產業的擴散效應概念.根據他的闡述,擴散效應是指某些產業部門在各個歷史間歇的增長中,"不合比例增長"的作用對其他關聯產業產生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即回顧效應,旁側效應和前向效應.
回顧效應是指主導部門的增長對那些向自己供應投入品的供應部門產生的影響.在主導部門或新部門處於高速增長階段時,會對原材料和機器設備等投入品產生新的投入要求.這些投入,反過來又要求現代設計觀念和方法的發展,於是,便帶動了為其提供投入品的產業的發展.
前向效應是指主導部門的成長誘導了新興工業部門,新技術,新原料,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現,改善了自己供應給其他產業產品的質量,或者通過削減其他工業部門的投入成本,提供進一步開發新產品和服務的條件,或者產生一個瓶頸問題.這樣,主導部門產生了一種刺激力,促進需要其供應品的產業的發展.
旁側效應是指主導部門的成長引起它周圍地區在經濟和社會方面的一系列變化,這些變化趨向於在廣泛的方面推進工業化進程.主導部門的成長,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城市人口增加,需要更多的服務,甚至促進各種制度的變革.這樣,新主導部門的出現常常改變了它所在的整個地區.
二,產業結構的合理化
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思想,早在古典經濟學魁奈(Francois Quesnay,1694-1774)的經濟學說中就有了萌芽.後來馬克思的部類理論,里昂惕夫的投入產出法都對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內容做了深刻的闡述.這些理論的核心都是強調各產業部門必須按比例協調發展.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思想在各國經濟發展戰略中都得到重視和運用.在經濟學中,產業結構合理化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基礎.
(一)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涵義
產業結構合理化主要是指產業與產業之間協調能力的加強和關聯水平的提高.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就是要促進產業結構的動態均衡和產業素質的提高.產業結構合理化要解決的問題包括:供給和需求的相互適應問題;三次產業以及各產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發展的協調問題;產業結構效應如何充分發揮的問題.
產業結構合理化要求在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上,根據消費需求和資源條件,對初始不理想的產業結構進行有關變數的調整,使資源在產業間合理配置,有效利用.衡量產業結構是否合理的關鍵在於判斷產業之間是否有相互作用並產生一種不同於各產業能力之和的整體能力.如果產業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越協調,結構的整體能力就越高,則與之相應的產業結構越合理.相反,如果結構關系不協調,結構的整體能力就會降低,那麼與之相應的產業結構就不合理.
協調是產業結構合理化的中心內容.產業結構的協調不是指產業之間的絕對均衡,而是指產業之間有較強的互補和諧關系和相互轉換能力.只有強化產業之間的協調,才能提高其結構的聚合質量,從而提高產業結構的整體效果.
產業間是否處於協調狀態,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1)看產業素質之間是否協調.即相關產業間是否存在技術水平的斷層和勞動生產率的強烈反差.如果存在著斷層和強烈反差,產業之間就會產生較大的摩擦,表現為不協調.
(2)看各產業之間的相對地位是否協調.在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上,各產業的經濟作用以及相應的增長速度是不同的,因而各產業在產業結構中所處的地位是不同的,從而形成了各產業之間有序的排列組合.如果各個產業主次不分,輕重無序,甚至出現產業結構的逆轉,則說明各產業之間的相對地位是不協調的.
(3)看產業之間的聯系方式是否協調.產業之間存在著投入與產出的關系,表明了產業之間相互依賴和相互影響的關系.如果各產業之間能夠做到相互服務和相互促進,那麼它們之間的這種聯系方式就是協調的;反之,則是不協調的.
(4)可以從供給是否與需求相適應來判斷產業之間是否處於協調狀態.在需求正常變動的情況下,產業結構的協調將使其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應變能力,即通過自身的結構調整適應新的需求變動,使供給和需求之間的矛盾弱化.相反,如果對於需求的正常變動,供給遲遲不能做出反應,造成長時間的供需不平衡,則說明產業間的結構是不協調的.
(二)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標准
目前我國學術界,由於對產業結構合理化概念的理解不同,不同學者對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標准也有著不同的看法.概括起來,大致上有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單一標准說,三標准說,四標准說,六標准說和七標准說等幾類觀點.
1.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單一標准說.此說較為典型的是周振華的"結構聚合質量"標准.上海社科院周振華在《產業結構優化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中提出了"結構聚合質量"標准,同時認為"較高的聚合質量來自於產業間的協調",從而把"聚合質量"標準的實質歸於產業間協調標准.
2.產業結構合理化的三標准說.具有代表性的是蘇東水等人的觀點.復旦大學蘇東水主編的《產業經濟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認為,產業結構合理化有三個標准:適應需求結構標准,產業協調標准和結構效應標准,即產業結構合理化要解決三個問題: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相適應問題,三次產業間和各產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發展的協調性問題以及產業結構效應如何充分發揮的問題.其中,協調性問題是產業結構合理化的中心內容.
3.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四標准說.具有代表性的是史忠良等人的觀點.史忠良主編的《產業經濟學》(經濟管理出版社,1998)認為,合理的產業結構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充分有效地利用本國的人力,物力,財力,自然資源以及國際分工的好處;(2)使國民經濟各部門協調發展,社會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順暢進行,社會擴大再生產順利發展;(3)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地增長,社會需求得以實現;(4)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的良性循環.就是說,產業結構合理化有四個標准:資源合理利用,充分利用國際分工,產業間協調發展以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4.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六標准說.中國社會科學院李京文,鄭友敬在《技術進步與產業結構——概論》(經濟科學出版社,1988)一書中提出了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六條標准:資源合理利用標准;產業協調發展標准;需求應變能力標准;經濟效益最佳標准;充分吸收科技成果標准;充分利用國際分工標准.
5.產業結構合理化的七標准說.中國人民大學李悅主編的《產業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提出了產業結構合理化的七個標准:發揮優勢標准,比例協調標准,結構完整性標准,先進性標准,創匯能力標准,自我調節和應變能力標准以及經濟效益標准.強調產業結構合理化的"三個相適應","三個有利於",即:與我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新技術革命相適應;與改革和開放相適應;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有利於提高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於人民的富裕幸福.
上述論述可以看出,不同學者對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標准有著不同的看法.不僅標准多寡不一,而且考察問題的角度,側重點也不盡相同.不過,仔細觀察不難發現,眾多的提法中仍有一些共同之處,也即存在一些公認程度比較高的產業結構合理化標准,它們是:資源合理利用標准,適應需求結構標准,產業協調標准和結構效應標准.然而,即使是這四個標准,也還存在一些問題.
(三)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判斷方法
對產業結構的合理化程度的判斷,一般可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考察.
1."標准結構"進行比較
所謂的"標准結構",是在大量歷史數據的基礎上通過關證分析而得到的,它反映了產業結構演變的一般規律.因此,可以其作為參照系,與某一被判斷的結構進行比較,從而檢驗被判斷的產業結構是否"合理".
庫茲涅茨在研究產業結構的演進規律時,不僅通過時間序列的數據對產業結構的演進規律進行分析,而且還通過橫截面的數據對經濟發展階段與產業結構的對應關系進行研究.這種從截面研究產業結構的方法,為我們了解一國產業結構發展到何種高度提供了比較的依據,利用這種方法,庫茲涅茨提出了經濟發展不同階段的產業標准結構.根據"標准結構"就能了解一國經濟發展到哪一階段以及產業結構合理化程度.
但由於各國具體國情的不同,導致了對產業結構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如"大國"和"小國",工業先行國和工業後發國對產業結構的要求都有所不同.因此,有的學者認為以"標准結構"為參照系,"至多隻能給我們提供一種判斷產業結構是否合理的粗略線索,而不能成為其判斷的根據".
2.是否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
在市場經濟下,經濟活動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因此,產業結構作為一個資源轉換系統,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它的產出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從而,對市場需求的適應程度,就成為判斷一個產業結構是否合理的標准之一.
市場的需求總是在不斷變化的.而在產業結構中,決定其產出結構的主要關鍵——
產存量結構則有著相當的剛性,所以,產出結構並不能完全地和及時地滿足市場的需求,兩者間總有一定的差距.這里的差距,包括了總量偏差和結構偏差兩個方面.一般地,當總量存在偏差時,結構的偏差也一定存在;反之,當總量平衡時,結構則不一定也平衡.因此,結構的平衡是比總量平衡更為深層和重要的問題.
3.產業間的比例關系是否比較協調
結構平衡的問題,在產業結構上的反映,就是各產業間是否具有一種比較直轄市的比例關系.因而,產業間的比例關系是否協調,也成為判斷一個產業結構是否合理的重要標志.
比例協調的產業結構,應當不存在明顯的長線產業和短線產業.因為無論是存在長張產業還是短線產業,都表明其對市場需求的不適應,也都是對資源的一種浪費.比例協調的產業結構,更不能存在瓶頸產業,瓶頸產業的存在,不但表明其對市場需求的嚴懲不符,而且還極大地影響了整個產業結構系統的資源轉換效率和產出能力.
4.能否合理和有效地利用資源
產業結構作為資源轉換器,其功能就是對輸入的各種生產要素按市場的需求轉換為不同的產出.在此轉換的過程中,顯然轉換的效率就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指標.因此,對資源進行合理而有效的利用,也就成為判斷一個產業結構是否合理的重要標志了.對資源的合理而有效利用,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在此方面,技術進步是其關鍵.二是利用多種渠道,充分利用系統內外的各種資源.這里,系統內部的組織創新和對外部環境的利用就變得尤為重要了.
3.1 產業結構優化的涵義與主要內容
一,產業結構優化的涵義
產業結構優化是指推動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度化發展的過程.產業結構合理化主要依據產業關聯技術經濟的客觀比例關系,來調整不協調的產業結構,促進國民經濟各產業間的協調發展;產業結構高度化主要是遵循產業結構演化規律,通過創新,加速產業結構向高級化演進.產業結構優化過程就是通過政府的有關產業政策調整,影響產業結構變化的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再配置,來推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度化發展.
二,產業結構優化的內容
產業結構優化的內容包括產業結構優化的目標,產業結構優化的對象,產業結構優化的措施或手段,產業結構優化的政策等等.產業結構優化的目標主要是要實現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最終實現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從產業結構優化的對象角度來說,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供給結構的優化.供給結構是指在一定價格條件下作為生產要素的資本,勞動力,技術,自然資源等在國民經濟各產業間可以供應的比例,以及這種供給關系為聯結紐帶的產業關聯關系.供給結構包括資本(資金)結構,作為供應因素的投資結構,勞動力供給結構,技術供給結構,以及資源稟賦,自然條件和資源供應結構等.產業結構優化就是要對這些因素進行結構性調整,進行投資結構的調整,教育結構的調整,科技結構的調整等.
2.需求結構的優化.需求結構是指在一定的收入水平條件下政府,企業,家庭或個人所能承擔的對各產業產品或服務的需求比例,以及以這種需求為聯結紐帶的產業關聯關系.它包括政府(公共)需求結構,企業需求結構,家庭需求結構或個人需求結構,以及以上各種需求的比例;它也包括中間(產品)需求結構,最終產品需求結構,以及中間產品需求與最終產品需求的比例;還包括作為需求因素的投資結構,消費結構,以及投資與消費的比例等.產業結構優化也要對這些因素進行結構性調整.
3.國際貿易結構的優化.國際貿易結構是指國民經濟各產業產品或服務的進出口比例,以及以這種進出口關系為聯結紐帶的產業關聯關系.國際貿易結構包括不同產業間的進口結構和出口結構,也包括同一產業間的進出口結構(即進口和出口的比例).產業結構優化也要對國際貿易結構進行優化.
4.國際投資結構的優化.國際投資包括本國資本的流出,即本國企業在外國的投資(對外投資),以及外國資本的流入,即外國企業在本國的投資(外國投資或外來投資).對外投資會導致本國產業的對外轉移,外國投資則促使國外產業的對內轉移.這兩方面都會引起國內產業結構的變化.國際投資結構就是指對外投資與外國投資的比例結構,以及對外投資在不同產業之間的比例和外國投資在本國不同產業之間的比例及其各種派生的結構指標.產業結構優化也要對國際投資結構進行優化.

⑷ 怎樣才算改善產業結構

一般用優化產業結構。

概念上,產業結構,亦稱國民經濟的部門結構,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之間以及各產業部門內部的構成。研究產業結構,主要是研究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兩大部類之間的關系;從部門來看,主要是研究農業、輕工業、重工業、建築業、商業服務業等部門之間的關系,以及各產業部門的內部關系。

我們國家的產業劃分基本依據國際劃分:
第一產業: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牧業和漁業)。
第二產業:工業(包括採掘業,製造業,電力、煤氣、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和建築業,產業革命往往是由於製造業的革命引發的一場導致三大產業全面變革。
第三產業:除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各業。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第三產業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門,二是服務部門。具體可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流通部門(物流業),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
第二層次: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包括金融、保險業,地質勘查業、水利管理業,房地產業,社會服務業,農、林、牧、漁服務業,交通運輸輔助業,綜合技術服務業等。
第三層次: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包括教育、文化藝術及廣播電影電視業,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科學研究業等。
第四層次: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包括國家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以及軍隊、警察等。

這里注意一下,目前比較流行的立體產業結構理論:(主要基於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模糊了幾個產業之間的界限——產業活動涉及多層次的、內容豐富的、復雜的系統關聯,產業分類應體現產業結構的系統性和層次性特徵)
1)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尤其是一、二次產業的相互交融及被包含關系十分明顯,與傳統產業之間的界線是個具有一定寬度的「帶」,產業界限模糊,產業定義難以統一。
2)新興產業活動與傳統產業活動具有高依附性和相關性。脫離物質生產環節而討論信息經濟活動是無意義的,信息產業(無論何種定義方式)活動總是藉助信息技術、產品和服務與傳統工業、農業緊緊交融;脫離工業生產、農業活動討論環保,或者不介入工業、農業產業活動的環保產品設計、製造和應用也是不可能的。
3)高次產業脫胎於傳統三次產業但又不完全等同於傳統三次產業,它們通過某種核心技術連接一二三次產業中的相關產業活動,是從更高層級上對經濟活動再分解和重新組合的結果;高次產業對傳統產業活動進行滲透和改造,標志了傳統產業

⑸ 中小企業如何優化產業結構(急哦)

核心是社會生產技術基礎更新所引發的產業結構的改進,即由於新技術的開發、引進、應用、擴散,引起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的更替、改造,這說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是以技術創新為前提的。
堅持不懈地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促進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要以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的切實需求為基礎,把握全球信息化與先進的信息通信技術,推動信息化全面滲透乃至逐步帶動工業化全方位、多層次、高水平的融合提升。
要有針對性地調整現有產品結構,開發市場需要、盈利能力強的產品,下決心淘汰那些靠消耗能源資源、經濟效益差、沒有競爭力的產品,加快產品結構的升級換代。

⑹ 如何優化我國的產業結構

您好!「以高新科技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專業新格局」來優化我國的產業屬結構!我國經濟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產業結構不合理,地區發展不協調,城鎮化水平低」。十六大指出:「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增強農業的市場競爭力。」「中部地區要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推進農業產業化,改造傳統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東部地區要加快產業結構升級,發展現代農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高附加值加工製造業,進一步發展外向型經濟。」「 謝謝

⑺ 優化產業結構,怎麼優化具體

你可以參考上海市2014年產業結構調整重點工作安排,具體如下:
為了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和上海十屆市委五次全會精神,進一步推動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加大產業結構調整、淘汰落後產能力度,確保完成全年任務,根據市委、市政府2014年產業結構調整工作安排,現制訂上海市2014年產業結構調整重點工作安排如下:
一、指導思想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用改革創新的精神、思路和辦法,產業結構調整在壓和減上下功夫,根據「引逼疏堵、調整發展、以區縣為主、市與區縣聯動」的原則,面上鋪開,點上突破,以效能和功能提升為重點,著力推進部分行業的壓和減,拓展產業升級新空間,著力推進區域轉型,以布局優化推動結構調整,著力推進手段創新,採取多種措施推動調整。
二、主要目標
繼續實施500項以上產業結構調整項目,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風險企業,壓減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型、低效用地型等一般製造業企業,實現污染排放物、安全隱患點、能源消耗量持續減少,並不斷釋放存量資源。繼續深化推進桃浦、吳淞、高橋、南大、吳涇等重點區域產業轉型,優化鋼鐵、石化產業布局調整。助推青浦華新鎮等一批傳統老工業區的轉型升級試點和郊野公園建設區域企業調整。出台一批政策和標准,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等手段推進調整。
三、重點任務
(一)聚焦重點行業,著力推動減量調整。以高能耗、高污染、高風險行業為重點,繼續推動化工(危化)、鋼鐵、印染、有色金屬、建材、四大工藝等行業的調整力度,指導金山區等重點區縣分年度落實三年調整計劃。以資源利用效率低的行業為重點,完成本市37家燒結粘土磚企業的行業性專項調整,推動奉賢區按照計劃騰出低效企業的用地,推進寶山集裝箱堆場專項整治;以大氣污染防治和環境整治行業為重點,按照環保新標准,研究制訂本市重金屬污染企業的集中專項整治方案,加大對揮發性有機物、二氧化硫排放大的重點風險企業的調整力度。
(二)聚焦重點區域,著力推動轉型發展。北部地區以調整促轉型,按照桃浦地區的轉型發展實施方案,啟動實施專項調整方案;結合寶山南大地區環境綜合整治,基本完成南大一至三期企業專項調整;按照吳淞工業區轉型的體制和機制,推進結構規劃和控制性詳規編制等相關工作。南部地區以規劃引領調整,深化吳涇地區調整規劃,推進部分企業調整;研究星火開發區調整轉型方案。東部地區以新功能區帶動老區域調整,結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啟動研究高橋地區產業定位、規劃與調整方案。西部地區以大虹橋開發輻射周邊功能提升,推進青浦華新鎮鎮域經濟轉型。外環生態經濟圈通過發展戰略規劃,推動周邊企業調整和條件成熟的老工業區轉型提升。
(三)聚焦重點企業,著力推動石化、鋼鐵布局調整。按照國家核准項目的相關要求,繼續平穩有序推進石化產業布局調整;明確寶鋼吳淞工業區企業布局調整方案,研究支持其調整後土地的再利用,推進羅涇基地雲計算、大數據等新產業發展。
(四)聚焦「195區域」和「198區域」工業用地,著力推動轉型與減量。一是對規劃工業區塊外、集中建設區內的現狀工業用地(即「195區域」),通過存量工業用地再利用,研究功能定位、產業業態,確定規模、布局、開發強度,進行政策機制創新,形成工業用地轉型發展的規劃土地管理意見。二是聚焦集中建設區外低效建設用地減量化,加大對集中建設區外現狀工業用地(即「198區域」)的減量化力度,壓減鄉鎮零星工業點和「三高一低」的工業企業數量。
(五)聚焦國家任務,著力推動過剩產能化解。一是推進水泥、鋼鐵的產能化解。按照《國務院關於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國發〔2013〕41號),出台《上海市人民政府貫徹⟨國務院關於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的通知》。按照產業布局要求,推進黃浦江沿岸等處的水泥生產企業調整,研究水泥生產企業產能壓縮和調整方案,推進零星鋼鐵冶煉企業的調整。二是強化對鋼鐵、水泥等重點控制行業新增項目把關。按照工業和信息化部部署,推進本市在部分重點控制行業開展產業項目產業政策符合性確認試點工作。
四、主要措施
(一)更新兩個引導性文件。按照上海產業轉型、布局優化和工業節能降耗的要求,頒布更新2014版《本市產業轉型升級指導目錄和產業布局指南》和《上海產業能效指南》,做好產業調整轉型政策引導工作。
(二)實施兩類約束性標准。一是實施「負面清單」目錄管理。結合本市大氣污染防治的有關規定,分批頒布高於國家標準的《上海市部分行業限制類和淘汰類生產工藝、裝備、產品指導目錄》。對列入淘汰目錄的企業,限期調整;對列入限制類的,實施技改提升或者列入調整計劃。研究一般製造業調整的標准、范圍、條件,並納入限制類范圍。二是嚴格新增項目准入條件。各職能部門研究出台一批重點控制行業准入的產業、能耗、環保、安全、用地等約束性地方標准,並結合本市實際,分批分類公告重點控制行業的准入條件。
(三)拓展三種市場化調整機制。一是發揮差別化價格機制。在全市推動實施《上海市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差別電價實施管理辦法》(滬府辦發〔2014〕12號),對淘汰目錄內企業限期未完成調整的,區縣作為實施主體,按照程序徵收差別電價。啟動差別水價政策研究。二是探索產能減量置換機制。按照國家化解產能過剩工作的要求,結合本市實際,對各區縣、企業集團范圍內的部分重點控制行業,試點實施產能減量置換管理,以及新增產能同時倍減同行業存量產能。三是完善土地要素調節機制。研究出台工業土地利用的具體政策,將拓展郊野公園政策適用於所有198區域企業調整。通過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增加低效用地企業成本、調整後騰出土地再利用激勵等,疏堵結合,提高區縣調整淘汰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四)健全評估與服務體系。一是相關部門將產業結構調整定期績效評估與階段性後評估相結合,對調整效果明顯、存量土地高效利用的區縣加大相關政策支持力度,對淘汰不力、存量土地利用低或無計劃利用的區縣給予通報批評和相關支持政策的限制。二是建立產業結構調整信息服務平台,做到對項目調整前、調整中、調整後的信息動態跟蹤監管,並與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轉移信息服務平台對接,與兄弟省市的產業合作對接。三是通過新聞、報紙、微博等媒介,加強輿論引導,形成產業結構調整良好的社會氛圍。
(五)加強監督與考核。一是相關職能部門嚴把企業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到期換證的審核,事前徵求產業結構調整主管部門的意見,對列入調整計劃的企業,不再辦理產品生產許可證。二是各區縣自行推進的調整項目按照市重點項目管理要求,在本單位門戶網站上向社會公告,接受社會監督。三是將完成年度產業結構調整工作情況作為對各區縣、各部門政府績效考核內容之一。
五、具體要求
各區縣、各部門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進一步提高認識、統一思想、鞏固成效、持續攻堅克難,創新辦法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要在市產業結構調整協調推進聯席會議的指導下,上下形成合力,將「壓減」與「新增」相結合、與技術進步和技術改造相結合、與工業區轉型發展相結合、與重點區域和重點行業調整相結合、與人口結構優化相結合,以調整促轉型發展。
各部門要加強協調配合,做好對區縣產業結構調整的指導和服務工作。各區縣政府和市相關部門要按照工作安排和工作職責,做好年度任務分解和組織落實工作。各重點區縣要抓緊制訂本區域2014—2016年產業結構調整淘汰行動計劃,加大專項整治和聯合執法的力度,推進調整工作。區縣政府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實施主體和社會穩定責任主體,要正確處理調整與安全生產、調整與社會穩定的關系,確保產業結構調整平穩有序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