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雙目測距,請問為何視差圖參差不齊一塌糊塗

視差圖是以圖像對中任一幅圖像為基準,其大小為該基準圖像的大小,元素值為視差值的圖像。
由於視差圖包含了場景的距離信息,因此從立體圖像對中提取視差圖的圖像匹配,一直是雙目視覺研究中最為活躍的領域

❷ 左右視差圖和右左視差圖有什麼區別

沒區別你覺得會員什麼區別·

❸ 關於視差圖的一點問題 (高分)

U型差距 該是垂直

❹ 1,視差圖是什麼意思2,視差圖怎麼生成的。3視差圖的代表的意義是什麼

12年的問題沒人回答好可憐!前輩我是來學習的,有相關資料么!

❺ 有做雙目視覺的嗎,視差圖受環境影響有多大

雙目技術是目前較為廣泛的3D視覺系統:它的原理就像我們人的兩隻眼睛用兩個視點觀察同一景物以獲取在不同視角下的感知圖像然後通過三角測量原理計算圖像的視差來獲取景物的三維信息 。 適合於製造現場的在線、產品檢測和質量控制不過雙目技術的劣勢是演算法復雜,計算量大而且光照較暗或者過度曝光的情況下效果差。

❻ 雙目立體視覺中,得到視差點後怎樣得出視差圖得到深度信息後怎樣獲得深度圖

cvFindStereoCorrespondenceBM
cvFindStereoCorrespondenceGC
還有一種記不住了,速度與效果介於兩者之間。前者速度快,但效果一般,240*320的圖像可以達30fps,後者速度非常慢,效果相比要還得多,速度不足前面1/5。

❼ 什麼是視差調節

無窮遠處(infinity)的物體經過物鏡(objectivelens)的成實像(real-image),實像位於物鏡後焦點所在平面--"焦平面"(FocalPlane),所以十字分劃板(Reticle)就安置在物鏡的焦平面處,兩者的光學主平面相距1倍焦距f.通過目鏡觀察時,就可以同時看清目標和十字線.

但是,對於近處的目標,例如800M(相對於無窮遠,這算近距離了),目標所成的實像跟十字線不在一個平面上,這種現象就叫"視差"parallax.

看最上圖,鏡片結構都已經簡化,角度也經過誇張,貌似還畫錯了:近距離目標應該成像在物鏡焦點的後面.....(算啦,誰要是囫圇吞棗亂抄,就拿這個錯的圖坑他一把~!)

存在視差的瞄準鏡,觀察時,目標圖像跟十字線的相對關系,會隨著頭部位置的變化而變化.就好比時鍾的指針和表盤不在一個平面上,左右晃動腦袋,看到的時間也不一樣.使用這樣的瞄準鏡射擊時沒有精度保證的,要想辦法予以消除.

消除視差,通俗的說法叫做"調焦".

1.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改變物鏡到分劃板的距離.有的瞄準鏡的物鏡框式可以移動的,術語稱之為AO(adjustableobjective,可調節物鏡):旋轉物鏡框,在螺紋的作用下,物鏡的前後位置可以得到精確的修正.只要准確估算出目標的距離,就可以直接將物鏡框對應的距離讀數(注意單位是"米"M,還是"碼"YDS)對准指針即完成視差修正.一般視差修正的范圍是50M/YDS~∞(無窮遠).AO結構簡單,調節准確,精密可靠,技術上較容易實現.

2.另一種辦法是改變物鏡組的焦距,具體的辦法是在物鏡和分劃板之間加入一組發散透鏡(凹透鏡),前後移動移動發散鏡組的位置,就可以改變物鏡組的焦距,使目標實像始終位於分劃板上,這種稱謂"內調焦系統".(看中間的原理圖)

實用型的內調焦瞄準鏡,在鏡筒左邊有一個手輪,專門控制凹透鏡的前後位置,通俗的叫法是"邊鈕"sideknob.在下面的結構圖可以看出,本來鏡筒內的空間就很緊張,再安裝一套系統,設計製造都很有難度.但是"邊鈕"的操作動作小,狙擊手之需要用一條毯子蓋住頭部,就可以掩蓋拉槍機和修正瞄準鏡的全部動作,戰術上優勢更明顯.

選擇AO還是選擇side-knob......那是你的自由

最後再介紹一些附加的知識:

對於放大倍率為10x,物鏡焦距f=100mm的瞄準鏡,在1000M處修正過視差以後,當他瞄準100M的目標時,目標的實像位於分劃板後方(1000M/100M)/100mm=0.1mm,經過10x光學系統的放大作用後,在目鏡一側的誤差將達到10x0.1mm=1mm

今天就先打住吧,再這么寫下去,我都可以出版一本教材了........

❽ 怎樣將視差圖恢復為三維信息

視場變化主要是通過找出每對圖像間的對應關系,根據三角測量原理,得到視差圖;在獲得了視差信息後,根據投影模型很容易地可以得到原始圖像的深度信息和三維信息。立體匹配技術被普遍認為是立體視覺中最困難也是最關鍵的問題,主要是以下因素的影響:(1) 光學失真和雜訊(亮度、色調、飽和度等失衡)(2) 平滑表面的鏡面反射(3) 投影縮減(Foreshortening)(4) 透視失真(Perspectivedistortions)(5) 低紋理(Lowtexture)(6) 重復紋理(Repetitive/ambiguouspatterns)(7) 透明物體(8) 重疊和非連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