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的紅寶石
Ⅰ 紅寶石都是"加熱"的嗎還有別的優化嗎.
在寶石中的優化處理有很多方法,熱處理,擴散,注油,注膠,注蠟,輻照,染色,拼合,LZ所闡述的問題一般是在講人處理和注油兩個方面,因為我國國內對珠寶的質檢和相關法律,和國外其他國家是有偏差的,比如熱處理又叫一度燒,在國內NETC鑒定機構無標注,視為天然。在GRS,IDC等等鑒定機構是有明確標注的,比如注有色油和注無色油,注無色油有的國家鑒定機構是不標注的。至於紅寶石合格率只有36%是因為珠寶商抓住消費者的盲點,來利用盲點進行高額的暴力利潤,所以現今的中國珠寶愛好者更傾向於國際珠寶鑒定機構
Ⅱ 佩戴優化過的托帕石紅寶石藍寶石對身體有害嗎
現在優化的紅藍寶石
一般採用加熱為主
更進一步是充填和鈹擴散等技術
不會對人身體有傷害
。托帕石多數採用輻照射技術改色
入手最好放置半年在佩戴
Ⅲ 說是未經優化的紅寶石,都在1厘米以上。感覺不透,幫忙看看
未經優化的紅寶石,都在1厘米以上,真品有收藏價值的;真品一定要好好保存!
Ⅳ 優化處理的珠寶玉石要達到那幾個標准
(1)確定珠寶zd玉石基本名稱
按《珠寶玉石鑒定》標准鑒定出屬何種寶石,確定基本名稱,如:紅寶石。
(2)按定名規則定名
按《珠寶玉石名稱》標准中相應的定名規則定名,如紅寶石具有星光專效應,則定名為:星光紅寶石。
(3)檢查是否經過優化處理並確定屬何種優化處理方法
如上例星光紅屬寶石經進一步鑒定為經過熱處理的星光紅寶石,則不必加任何說明,直接標為:星光紅寶石;如經鑒定確認顏色是經過染色處理的,則按優化處理珠寶玉石定名規則定名為:星光紅寶石(處理),在檢驗報告或鑒定證書備注欄內註明:染色處理
Ⅳ 幾種寶石的優化處理方法及鑒別特徵
一、紅(藍)寶石的優化處理與鑒別
剛玉類紅(藍)寶石是市場上常見的高檔寶石,對這類寶石的優化處理歷史悠久,種類繁多,且不斷的創新,主要有以下幾種:
1.熱處理法
紅(藍)寶石是應用熱處理法最多的寶石品種,市場上的紅(藍)寶石絕大部分是這種優化寶石。人們通過各種熱處理手段,將天然產出的紅(藍)寶石進行人工處理,以改善顏色和透明度。目前,可以將含鐵離子藍寶石從無色和淺黃綠色改成黃色或橙色;將含鐵和鈦離子藍寶石從無色、淺藍色或藍黑色改善成寶石藍色;將紅寶石從牛血紅色改善成雞血紅色,即消除紅寶石的紫或藍色調。此外,人們還可以通過熱處理消除紅(藍)寶石中的金紅石等包裹體,以增加寶石的透明度。或反之,也可以增加寶石中的針狀包裹體,使寶石產生星光。這種方法改善顏色或透明度的優化寶石,一般不需要鑒別,在出售是也不必聲明,行業里不認為是欺詐。
2.擴散處理法
這種方法是通過高溫處理在寶石表面擴散一薄層顏色,顏色的厚度從0.15~0.42mm不等。一般原料是天然的無色或淺色剛玉,最近也發現有用合成剛玉寶石的。擴散的顏色有藍色、紅色和橙色等,也有在寶石表面擴散星光的。擴散處理寶石在各國珠寶界引起廣泛關注,人們不允許將這種寶石作為天然寶石直接出售,在出售時必須聲明是經過擴散處理的。
擴散處理寶石的鑒定依據是,原石是無色或淺色的天然剛玉,它的顏色是用高溫的方法人工擴散進入晶體的,顏色僅限於寶石的表層,而寶石的核心部分仍為淺或無色的原天然剛玉,寶石的顏色層,可通過切磨或拋光,部分或全部去除。
鑒定擴散處理藍寶石較有效的方法是通過油浸和放大,用肉眼或在顯微鏡下觀察。高溫特徵是:樣品毛坯料表面呈現燒結物;放大觀察可見到一個擴散層;在寶石的表面裂紋或周圍的孔隙中,常沉積有濃縮的深顏色和擴散用的色料;寶石中的包裹體周圍常熔融,或金紅石的「絲」熔蝕成點狀,或被吸收。由於顏色僅限於寶石表面,在油浸下觀察的特徵是:刻面接合處和腰圍明顯地出現較深的顏色線,或高突起;整個寶石看起來顏色不均勻,有的刻面深,有的刻面淺,稱斑狀刻面,這是由於擴散層的厚度不均勻及擴散後拋光過重等綜合作用引起的;在腰圍處常常完全無色,整個腰圍清晰可見,稱為腰圍邊效應;在二碘甲烷中,刻面接合處清晰可見,整體也出現一個清楚的藍色輪廓,天然寶石則看不到刻面界線,整體邊緣也不清楚。
擴散處理的剛玉,最早出現在市場上的是藍寶石,後來又有紅寶石。進入21世紀以來,又有一種橙紅色的擴散處理剛玉上市,具研究,其顏色是經人工滲透鈹元素而成。用於仿價格不菲的天然橙紅色帕帕拉恰(padparadscha)剛玉寶石。
3.其他方法
由於人們對紅、藍寶石的需求長盛不衰,天然優質剛玉類寶石的產量有限,因此幾乎對寶石優化處理的一切方法都被用於紅、藍寶石的改善中,如,染色、注油、充填塑料等。
二、托帕石及其改善方法
托帕石(礦物名稱黃玉)是常見的寶石之一,為珠寶店必不可少的寶石。黃玉寶石的顏色與其化學成分中F和OH的含量比有關。偉晶岩中的黃玉OH含量很低,F接近理論值,稱F型黃玉,常為無色或褐色。其他產狀如雲英岩中的黃玉OH含量增加到5%~7%,熱液成因的脈岩中的黃玉F和OH含量可接近相等,稱OH型黃玉,常為黃色或粉紅色。還有一種橙紅色黃玉是十分珍貴的品種。
1.顏色的變化
黃玉的顏色變化,可以用放射性輻照和熱處理來完成。
(1)F型黃玉:無色或褐色品種經輻照後變為深褐色或綠褐色,經200℃左右的熱處理可以得到深淺程度不同,漂亮的藍色黃玉,有些外觀酷似海藍寶石,過分的加熱可失去顏色恢復原狀。
(2)OH型黃玉:無色或淺黃色品種經輻照可變為橙紅色或橙黃色加熱可使顏色恢復原狀。含鉻的粉紅色或紫色品種經輻照後可變為橙紅色和紅色,加熱可恢復原來顏色。還有一種產在巴西的帶青色的黃玉,放射性輻照後呈黑褐色,經有控制的熱處理可轉變為粉紅色,再經適當的輻照可出現金黃色色彩,但不變藍。
2.輻照技術
一切可以產生放射性的裝置,都可以作為輻照黃玉的「源」。最早人們把放射性物質鐳裝在試管里與寶石混合,擺到鉛盒子內對寶石進行輻照。現代人們常用的設備有鈷60,高、低能電子加速器,反應堆等,這些設備各有優缺點。
鈷-60可產生γ射線不帶電,穿透能力強,輻照較均勻。F型黃玉經γ射線輻照後變成深淺不同的褐色,一般輻照劑量為109~1010拉德,經熱處理後,可得到淺藍色黃玉。經γ射線輻照的寶石不帶放射性殘留,但顏色較淡,應用前景不大。
電子加速器產生的高能電子,能量比γ射線高得多,輻照的時間短,放射性殘留少,產生的顏色明快,經熱處理後黃玉顏色的深淺程度與海藍寶石十分相似。加速器是輻照黃玉常用的設備,但由於設備龐大,費用昂貴,使用受到限制。
核反應堆是利用原子核裂變時產生巨大原子能的裝置。在反應堆里可產生多種類的中子,有快中子、慢中子、熱中子等。其中快中子對寶石作用放射性殘留少,因此,在輻照寶石時人們想辦法濾掉其他中子,盡力只允許快中子通過。中子輻照黃玉的效率很高,可以很快地得到深色的黃玉,經處理可得到藍色的成品。由於反應堆的孔道很多、體積很大,一次輻射的樣品量可以很多。反應堆中子輻照最大的特點是樣品帶有部分放射性殘留,為確保人身安全,需放置很長時間,待放射性減少到國家允許的標准以下才能上市。
3.熱處理
熱處理是輻照處理的反作用,輻照產生的色心是引起寶石顏色變淺的原因,這些色心有的穩定有的不穩定,熱處理的目的就是去掉那些顏色不好的不穩定的色心,留下漂亮顏色的穩定性較好的色心。通過加熱到180~300℃的熱處理,就能使F型黃玉中那些棕色、褐色色心消除,而讓藍色的色心顯露出來。一種綜合處理的方法,可以得到理想顏色的藍色黃玉,通常是經反應堆和加速器輻照後,再經熱處理。
4.改色黃玉的檢測
黃玉的顏色主要是由色心形成的,色心形成顏色的關鍵是色心的穩定性問題,一般經過熱處理仍保留的色心,可認為是穩定色心。如F型藍黃玉,其輻照品和天然品無論是在外觀和顏色形成的機理上都是一致的,都是經過外界輻照而形成的藍色色心。其差別只在於輻照品是人工大劑量、短時間輻照和加熱的產品;天然品是自然界小劑量長時間輻照和光照的結果,要區別開這兩種藍黃玉是很難的。最近有人提出用熱發光的方法,天然藍黃玉在350℃時發光強度突然增高,而人工輻照品在300℃以下發光強度就可以增高了。這種方法在檢測時常破壞寶石的顏色,實際意義不大。目前,還沒有非破壞性方法能准確的檢測出黃玉的顏色是否經過輻照處理。
但對輻照黃玉進行放射性檢測是必須的,一般用γ儀。國外有的商人常在櫃台上放一台小型γ儀,當著顧客面檢測寶石的放射性。一般認為在γ儀(微倫計)上讀數小於50微倫/小時(背景值為20微倫/小時)是安全的。
此外一種褐黃色—橙黃色的黃玉也可以進行「粉紅化」處理,通過相當低的溫度熱處理得到顏色較穩定的粉紅色寶石。據報道,經這種熱處理過的黃玉,具有較天然粉紅色黃玉強的二色性。
三、鑽石的優化處理與鑒別
鑽石人工緻色主要是經輻照後進行熱處理來完成,首先,通過放射源對鑽石進行輻照,目前大多採用電子加速器將鑽石輻照成藍色、綠色、藍綠色、褐黃色等。然後,根據需要進行一定的熱處理改成紅色、紫色、藍色等各種顏色。輻照致色鑽石的鑒別是珠寶界的一大難題,至今還沒有很好的解決。目前,只是在譜學特徵上尋找差別,即可見光譜、紅外光譜等吸收的不同,但由於影響因素多,准確性尚欠缺。藍色的鑽石有特徵的差異,天然藍鑽含硼具有半導體的性質,可導電;輻照藍鑽是電的絕緣體,不導電。
近年來,市場還出現一種經溫壓人工處理,退除雜色成白色的鑽石。業界認為這種方法主要用於由結構缺陷引起黃或褐色的Ⅱa型鑽石,目前按行業約定,經過這種方法處理的鑽石必須送美國GIA分級,並在其腰棱用激光刻有「Ge pol」的印記。
對某些具有特徵缺陷的鑽石,人們常採用一些處理技術,這些處理通常不能提高鑽石的凈度級別,只是改變鑽石的外觀,使鑽石易於出售。業界貿易規則中,明確要求經這類技術處理的鑽石必須聲明。
「激光鑽孔」技術,對具有明顯可見暗色包裹體的鑽石,採用激光束,燒出一個從鑽石表面通向包裹體的微小通道,鑽孔徑0.002~0.02mm,深度不限。該技術是將鑽石固定在一個可以精確旋轉的夾具上,藉助顯微鏡來調整激光,讓激光束垂直鑽石表面直達暗色包裹體,使包裹體蒸發掉,為清洗孔道和漂白包裹體的殘留物,常用酸進一步處理,以使包裹體變淺。孔道通常在真空中使用環氧樹脂堵塞,這樣當鑽石檯面朝上固定在首飾上時,孔道將很難被看出。但從亭部一側用10倍放大鏡觀察,容易看見。
「裂隙填充」技術,1987年起市場上出現了這種處理鑽石,採用折射率相近的材料對鑽石的開放裂隙進行填充。這與祖母綠「藏破」的原理是一致的。祖母綠中空氣填充的裂隙很容易看到,但市場上常用與祖母綠相近折射率的油填充裂隙,肉眼就比較難看出來了。填充只能改善寶石的外觀,卻不能增加其價值。鑽石裂隙填充是在真空中,將高折射率的玻璃狀材料注入到鑽石開放的裂紋內,注入材料的組成一直未公開。經該法處理的鑽石,較大裂隙易於檢出,小裂紋的檢出較困難。檢測主要是顯微鏡下觀察,填充部分隨鑽石的移動可呈現特殊的橙或藍紫色的閃光,出現的閃光常是單一顏色,而非光譜系列閃光。有時鏡下可見到流動構造或扁平狀氣泡。
經這些技術處理的鑽石在凈度分級中有特殊的規定,見第15章第一節。
四、翡翠的處理方法與鑒別
作為優質玉石,翡翠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而天然產出品中顏色鮮艷而透明度高的上品十分稀少,供求矛盾促使翡翠的價格迅速上漲。多年來,人們一直試圖採用各種人工改善的方法,使翡翠增加顏色和透明度,以提高其商業價值和可利用率。常見的方法有:改色、染色和脫黃注膠等。在珠寶界,人們把翡翠劃分為A貨、B貨和C貨。
1.熱處理翡翠及鑒別
翡翠的熱處理稱為焗色,一般是通過熱處理使翡翠的顏色加深,常是增加紅色。紅色翡翠也是人們喜歡的一個品種,但自然界的紅色品種不多,純紅色的就更少見,多數都帶有棕色及褐色,加熱的目的是去掉棕色或褐色,得到較好的紅色。
熱處理的步驟是將清洗乾燥好的樣品放在爐中,爐內的溫度一般不需太高,用烘箱即可,加熱在空氣中進行,為保證樣品受熱均勻,要放在透明容器或距離發熱體遠些,升溫速度要緩慢,最好是邊升溫邊觀察,當翡翠樣品開始慢慢轉變顏色,出現豬肝色時,開始緩慢降溫,冷卻後翡翠會呈現出紅色,對不同質地的翡翠要具體調整操作的時間和溫度。為獲得較鮮艷的紅色,在翡翠完全冷卻後,再浸泡到漂白粉溶液中數小時,進行氯化,可增加它的艷麗程度。
焗色翡翠與天然翡翠的紅色,都是赤鐵礦(三價鐵離子)呈色,赤鐵礦是由褐鐵礦失水轉化而成的。不同之處,天然品是在自然條件下緩慢失水,而焗色品是在加熱條件下迅速失水。實際上很難區別,如果將其加以區別,那隻能憑人的感覺來區分,即天然品比較透明,焗色品會稍差些,給人以「發干」的感覺。
2.C貨的製作和鑒別
顏色是決定翡翠價值的主要因素,綠色越純正,價值越高。但大多數翡翠很少有綠色或顏色很淡,為此,人們採用了染色和著色,最常被增加的顏色是綠色和紫色。
加色的步驟是,首先,選擇具有一定孔隙的翡翠(密度較大結構緻密的翠很難加上顏色),進行清洗烘乾。然後,放入染料(如氨基染料)或顏料(如鉻酸鹽)的溶液中,溫度在100℃以下,浸泡2周左右,時間以顏色滲入的深淺,翠件的大小,孔隙多少而定。最後,再將部分上色的翠件烘乾,表面浸蠟,使顏色分布更柔和。不管是染色還是著色的綠色翡翠都作為C貨出售。紫色翠件的加色方法類同,只是染料或顏料換成紫色而已。
外觀相同的翠件,A貨和C貨的價值相差十分懸殊,因此對C貨的鑒別十分重要。一般採用濾色鏡、吸收光譜儀和放大觀察,如果在濾色鏡下呈現暗棕紅色到棕粉紅色;在吸收光譜的紅色段650nm左右出現一條粗黑的吸收線;放大鏡或顯微鏡下放大觀察,在微晶狹縫中可見到綠色網紋。以上三種現象出現一種,即可確定為C貨。但是沒有這些現象的翡翠,如在濾色鏡下不變色,也不能肯定它不是C貨,因為現在人們染色技術十分高明,可能是採用了新的染色方法,需依靠多種手段進一步確定。目前最適用的方法是紅外光譜測試,C貨會出現明顯的色料吸收峰。
3.B貨的製作和鑒別
由於翡翠為多晶集合體,在微小晶體之間不可避免地會存在著少量的金屬離子如鐵、錳等,這些離子的氧化物多為深色氧化物,這樣就大大地影響了翡翠的顏色和鮮艷程度。特別是在翠的底上出現黑褐色、灰色等斑點和瑕疵,使翡翠看起來很臟,價值明顯降低。為解決這個問題人們採用了化學漂洗的方法,去掉污跡,這就出現了B貨。
B貨的製作主要有兩個步驟,一是脫黃,也稱清洗或「沖涼」。作法是將選擇好的樣品用強酸(如鹽酸和稀硫酸等)進行清洗、浸泡,不斷更換新的酸液,一般要泡2~3周,觀察樣品到黃色基本脫完為止,脫黃後的翡翠顏色比較鮮艷,綠色突出,底色明顯變白,但透明度不好,水頭差,呈現乾裂外觀。二是注膠,將脫黃處理的翡翠,中和烘乾後,注膠加固。翡翠經酸洗脫黃,盡管整體外型未改變,但細微結構遭到嚴重破壞,強度明顯降低,需進行加固處理。即將加熱後的樣品放入膠中,在烘乾箱中溫度保持200℃以下,使膠均勻滲入翠的裂隙。常用的膠有塑料、無色環氧樹脂等。最後拋光,去掉肉眼可見的表面膠。
B貨的鑒別難度很大,需經多種觀察和儀器測試,綜合分析。
(1)仔細觀察寶石的顏色、光澤和結構。B貨的顏色較鮮艷,但不太自然,有時脫黃不好時基底有黃色調;與天然A貨的玻璃光澤不同,B貨常出現樹脂光澤,反光量減少,光澤變弱;B貨經清洗注膠,結構變化較大,多顯得鬆散,用側光觀察,白色部分出現較為粗糙的白絲狀組織,寶石表面出現明顯的凹凸結構。
(2)測定密度、尋找差別。翡翠的密度是3.30~3.36g/cm3。從理論上講經清洗注膠的B貨密度應低於原件,但由於注膠的量有限,再加上作為礦物集合體,翡翠的密度不是一個固定值,B貨的密度變化常超不出翡翠的變化范圍。因此,密度變化,只是一個參考值。
(3)紫外線長波測試,出現熒光。一些B貨在長波紫外線下,出現藍白色熒光,是注入有機膠的反應,若注入無熒光膠則無此反應,但目前的B貨有熒光者居多。
(4)紅外光譜測試,比較譜圖差別。用無損紅外光譜分析可以很好的檢測出B 貨,這是目前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每一種礦物都有特定的紅外光譜,B貨由於注膠,產生了與天然翡翠明顯不同的紅外吸收線,不同的膠有不同的吸收譜線,但都是A貨所沒有的。把被測的樣品與標准翡翠的紅外圖譜加以比較,出現多餘的吸收峰者即為B貨。
在實踐中人們還常採用一些特殊的方法鑒定B貨,如用火燒,B貨可變成黑色焦狀等,但都有不足之處。翡翠的改善除了以上的三種方法之外,還有鍍膜、貼面、假皮等各種方法,花樣很多,而且常常翻新,但很不受歡迎。
思考題
一、是非判斷題
1.按國標規定,所有染色寶玉石均須在鑒定報告中註明屬「處理」。
2.高溫下使藍寶石色斑或色帶擴散的改色手段稱為「擴散熱處理」。
3.紅外光譜儀只能分清一部分A貨或B貨翡翠。
4.按國標規定,出售任何品種的浸蠟玉雕件均可在寶玉石名稱後不註明(處理)。
5.任何染色寶玉石的鑒定證書上,按國標規定:必須在名稱後加上(處理)。
6.染色瑪瑙效果穩定,上市時無需標明為處理的。
7.輻射改色的托帕石上市時須聲明為「處理」的。
8.再造綠松石屬於處理寶石。
9.托帕石經輻照改色並加熱固色後即可上市。
10.擴散處理藍寶石中固態包裹體的變化特徵與熱處理藍寶石中的相似。
二、選擇題
1.優質仿製珍珠是在圓核上面塗上多層的:( )
a.魚鱗漆
b.銀粉
c.白瓷漆後製成的
2.目前對輻照處理黃玉(Topaz)的放射性殘留允許量(出廠—上市)為:( )
a.70~15貝克
b.70~15倫琴
c.70~15γ
3.區分翡翠與無機玻璃充填的B貨翡翠應選用:( )
a.濾色鏡
b.顯微鏡
c.紅外光譜儀
4.用氣相沉澱法改善的鍍膜鑽石,翻面的外觀特徵是:( )
a.無紋平滑
b.有平行線紋
c.有雲霧狀紋
5.為查明紅寶石中有無玻璃充填,宜選用:( )
a.亮域照明和斜照明
b.暗域照明
c.反射照明
6.判別鑽石與激光穿孔鑽石或充填處理的鑽石時,最好選用:( )
a.亮域照明
b.暗域照明和斜照明
c.反射照明
7.判別擴散藍寶石與藍色藍寶石時,要側重觀察:( )
a.生長線或固態包裹體有無變化
b.對比棱、尖與面之間顏色的差異
c.棱線有無毛茬
8.紅寶石與染色紅寶石的判別宜使用:( )
a.濾色鏡
b.顯微鏡
c.分光鏡
9.在合法貿易中,下列哪種優化祖母綠無須聲明:( )
a.注無色油的
b.注有色油的
c.注塑料的
10.區分翡翠和C貨翡翠時必須用的儀器是:( )
a.放大鏡或顯微鏡
b.查爾斯濾色鏡
c.比重天平
11.目前我國對輻照處理黃玉的攜帶放射性殘留,參照日用工業品的輻射防護規定,放射性允許標准為( )
a.70貝克
b.30貝克
c.50γ
12.鑒別天然與輻射改色的藍色鑽石,可用( )
a.熱導儀
b.電導儀
c.折射儀
13.翡翠的B貨在紫外燈下:( )
a.一定有熒光
b.無熒光
c.都沒有熒光
14.熱處理後弧形色帶已不清晰的藍寶石,在鑒定證書名稱一欄寫為( )
a.合成藍寶石
b.合成藍寶石(處理)
c.熱處理的合成藍寶石
15.利用色心呈色原理,使無色托帕石改變成藍色托帕石的優化處理方法是( )
a.輻照熱處理
b.擴散熱處理
c.染色
d.鍍膜
16.用紅外光譜判別充膠翡翠與不充膠翡翠是檢測( )
a.結構是否被破壞
b.翡翠的礦物成分
c.翡翠中的陽離子
d.有機陰離子團
17.綠色鋯石熱處理改為藍色時,須控制的氣氛是:( )
a.中性
b.氧化
c.還原
18.陰極發光儀所用輻照源發射出的是:( )
a.電子束
b.X射線
c.γ射線
三、多項選擇題
1.翡翠(處理)是指:( )
a.用強酸鹼處理後加高分子膠,加入顏色
b.只要用強酸鹼處理過
c.加熱後加色
d.洗過的
e、在裂縫中有充填膠或色料
2.按「國標」,應在寶石名稱後必須加「處理」二字的下列寶石有:( )
a.熱擴散處理的藍寶石
b.加熱處理的紅寶石
c.熱處理去除雜色產生粉紅色的綠柱石
d.染色處理的瑪瑙
e.浸蠟加深顏色的綠松石
四、填空題
1.改善的寶石要達到( )、( )、( )3個標准。
2.翡翠B貨製作的兩個主要步驟是( )、( )。
3.改色藍黃玉(Topaz)是通過( )處理以及隨後的( )處理而獲得的。
4.未經人工染色的天然玉石中與翡翠易混淆的有( )、( )、( )、( )、( )。
5.市場上常出現經過人工處理的翡翠有:( )、( )、( )和( )。
6.優化處理珠寶玉石可分為( )和( )兩大類,而其中( )可用原珠寶玉石名稱,而對( )的珠寶玉石在原珠寶玉石名稱後加括弧並在其中註明( )二字。
7.鑽石優化處理的方法有:①( )②( )③( )④( )等4種處理方法。
8.紅寶石優化處理方法有:①( )②( )③( )④( )。
9.藍寶石優化處理的方法中( )和( )兩項在鑒定與銷售中必須註明( )。
10.人工寶石中代號YAG是( ),CZ是( )。
11.在市場上常遇到的一種翡翠品種八三玉(爬山玉)成品,其主要特點為( )、( )、( )。
12.改善紅寶石常用的人工處理方法有( )、( )等。
13.一顆無色、火彩非常好的標准切工圓鑽形寶石,直徑為5.8mm,重1.15ct,它可能為一顆( )寶石。
14.翡翠B貨在反射光照明下,主要鑒定特徵有:( )、( )、( )。
15.目前對剛玉類寶石的優化處理方法有( )、( )、( )和( )。
16.評價寶石改善(優化或處理)的效果時,至少要考慮( )、( )和( )等3個方面。
17.常用於改善珍珠顏色的方法有( )、( )和( )。
18.高溫擴散處理藍寶石的鑒定特徵是在二碘甲烷浸液中可能呈( )、( )、( )。
19.翡翠(處理)的充填物質可為( )或( )或( )或( )。
20.天然翡翠經強酸或強鹼處理後、再充填了( )或( )固結的稱為B貨翡翠,主要特徵是( )遭到了破壞和加入了一些其他物質。
21.藍寶石的主要處理方法有( )處理法,( )處理法。
22.製作B貨翡翠用強酸或強鹼浸泡主要目的是去除( )和( )等。
23.如果無色水晶晶格中含少量的( ),經輻照處理後能產生紫色。
24.腰棱上刻上GE POL標記的鑽石是消除了( )色的一種無色鑽石。
25.紅寶石的熱處理常採用( )氣氛,以消除( )色調,還可以消除( )包裹體。
Ⅵ 1890到1930年的紅寶石有各種優化技術嗎加工處理什麼的有懂行的師傅請教一下謝謝!
那麼久遠的技術,只能到書店裡去查找了。
Ⅶ 為了提高顏色和凈度,許多商家都會對寶石進行優化處理,紅藍寶有哪些優化處理方法嗎哪
一、熱處理
紅藍寶石的加熱的溫度在1300-1900℃左右,加熱後的紅藍寶石,內部的包體會發生一定的變化,比如:藍寶石加熱會更改顏色,如:淺色的藍色藍寶石經過加熱會加熱藍色,淺黃色或黃綠色藍寶石在氧化條件下加熱會處理成橘黃色以至金黃色藍寶石等。
2、針狀的包體會隨著溫度的升高,不斷地溶解,最後斷裂成不連續的短絲狀,或者變成微小的像是塵點的形態。
3、像是紅藍寶石中含有固態晶體包體也會有不同程度的溶解,晶體邊緣會圓化,變成「雪球狀」包體,或者晶體周圍出現「圓盤狀」的應力裂紋。
4、有的氣液包體,在長時間的高溫高壓條件下,包體內部的氣體或液體會發生脹裂,液體會流進新炸裂的裂隙中,這種裂隙看起來也像是應力裂紋,但是在某一個角度觀察,會看到干涉色。
5、在紫外熒光燈下,天然紅寶石是呈現弱-中的紅色熒光,而加熱後的紅寶石會有藍白色熒光,天然藍寶石熒光為惰性,不發光,某些藍色藍寶石在加熱後會出現淡綠色或淡藍色熒光。
二、表面擴散處理
1、紅寶石利用高溫讓Cr離子進入淺紅色剛玉的表面晶格,在表面形成一層薄的紅色擴散層。
把樣品放進二碘甲烷中,擴散紅寶石的顏色多集中在腰棱,刻面棱以及開放的裂隙中,相比之下,看起來擴散紅寶石有邊界,天然紅寶石的邊界卻是模糊的。
2、藍寶石經常利用高溫讓Fe、Ti作為致色劑在無色或者淺色藍寶石表面產生藍色擴散層,原理跟擴散紅寶石一樣,不同的致色劑可以擴散出不同顏色的藍寶石。
藍寶石除了放進二碘甲烷中看是否擴散,還可以用放大鏡觀察,在底燈上放上一張紙巾,寶石樣品檯面向下,擴散的顏色沿著刻面棱或者開放裂隙濃集,看起來像是蛛網狀構造。
3、表面擴散的星光紅寶石,星線類似合成的,天然的星光星線,看起來就像是從石頭內部發出來的,而且三條星線相交的中心,看起來是有寶光的,天然的星線中間粗,兩端比較細,可以不連續,而合成的星光星線,看起來像是浮於寶石表面的,合成的星線比較直,均勻,連續性比較好,中心無寶光。
三、體擴散(鈹擴散)
這種擴散也是利用高溫氧化將Be元素擴散進寶石中,只是這不同於表面擴散只是在表面薄的一層,而是進入寶石內部比較深的地方,這種擴散主要是將無色或將近無色的藍寶石處理成為黃色或橙色,處理後的藍寶石很像帕德瑪藍寶石,一種帶有粉色-橙色調的蓮花色藍寶石。
這種寶石鑒定,可以放在二碘甲烷中,外圈層的顏色為橙色,內圈層的顏色為粉色,偶爾也會為無色。或者到鑒定機構使用大型儀器測定離子濃度,近表面Be元素濃度大,往中心去濃度時逐漸降低的。
四、玻璃充填
大家都知道紅寶石「十紅九裂」,為了讓紅寶石看起來裂隙不是那麼的多,就會用融化的鉛玻璃,加壓,將充填物壓進紅寶石的裂隙中,這樣紅寶石就會看起來沒有那麼多裂隙。
由於紅寶石的折射率在1.76-1.78,鉛玻璃的折射率在1.45-1.70,所以光澤會有不同,產生光澤差異,一般寶石裂隙是很多很多的情況下才會玻璃充填,所以整體看起來感覺霧蒙蒙的,不像是天然的。
放大鏡觀察,透射光可能會看到,充填中出現的氣泡,攪動的漩渦構造,藍色的異常閃光現象。反射光,可以看見開放性的裂隙內側的充填物。
五、天然品的裂隙融合
在熱處理的時候,需要加導熱劑--硼酸鈉,防止裂隙炸裂,但是,導熱劑融化後會進入到開放性的裂隙中,隨著溫度的下降,這些導熱劑就會凝固在裂隙中。
一般認為10x放大可以看見硼酸鈉的,我們稱為充填,看不見的稱為熱處理。
六、輻射處理
一般是處理藍寶石,將無色藍寶石輻射成黃色的,粉色藍寶石輻射成橙色的,藍色藍寶石輻射成綠色的等等。
七、染色處理
將多裂隙的紅藍寶石放進有機染料中浸泡,加溫,然後上色。
1、這種寶石可以用沾有酒精或者丙酮的棉球擦拭寶石,然後棉球會染色。
2、放大觀察,能看到顏料在裂隙周圍濃集。
3、染色的寶石有可能會出現特殊的熒光,這是顏料的熒光。
以上就是目前市場上常見的紅藍寶石的優化處理方法,各位對紅藍寶石有興趣或者准備入手的朋友,一定要睜大眼睛,看清楚買的石頭是否經過優化或者處理的,這樣才能物有所值,不要被某些無良的商家忽悠了,要准備好必要的理論知識,讓他們知道是內行,才不敢以次充好。如有疑問,或歡迎詢問並且給予指導,大家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Ⅷ 紅寶石的人工優化處理在業內到底是怎樣的
經寶石的人工優化處理,分為優化方法和處理方法。優化方法主要是熱處回理;處理方法包括答染色、浸有色油、充填和擴散處理等。
熱處理:歷史悠久,其結果穩定、持久而被人們接受。目前市場上出售的絕大多數紅寶石都是經過熱處理的。
染色處理:將劣質紅寶石,即顏色淺淡、裂隙發育的紅寶石放進有機染料溶液中浸泡、加溫,使之染上顏色。
浸有色油:把紅寶石浸入有色油,用來改善透明度和顏色。
充填處理:將充填材料注入或填充到紅寶石的裂隙、孔洞和空隙中,以掩蓋其裂隙缺陷,減少內反射,進而達到提高寶石的亮度、透明度和改善紅寶石顏色的效果。
擴散處理:傳統表面擴散處理紅寶石,是利用高溫使外來的Cr離子進入淺紅色寶石樣品表面晶格,形成一薄的紅色擴散層;新型鈹擴散處理紅寶石,用Be擴散,主要來自泰國。
Ⅸ (三)紅色人工寶石和合成紅寶石、優化處理紅寶石的鑒別
紅色人工寶石常見的品種有合成立方氧化鋯和玻璃等,可參考無色寶石的鑒定特徵。
通過觀察寶石的內部特徵,可有效地鑒別紅寶石是否為人工品或處理品。焰熔法合成的紅寶石中常可見氣泡和未熔的固體粉末,一般氣泡小而圓,或似蝌蚪狀,可單獨或成群出現。焰熔法合成的紅寶石中常見細密的弧形生長紋,似唱片紋;助熔劑法合成的紅寶石中有時可見助熔劑殘余,在反射光下呈現淺黃色、橙紅色;透射光下顯示灰黑色、棕褐色;水熱法合成的紅寶石中可見有鋸齒狀和釘狀包裹體,還可見鉑金片、仔晶片、漂紗狀的包裹體。
對裂隙較多的紅寶石,市場上常經過注油和染色處理。在注油或染色處理的紅寶石中,認真仔細觀察,可見裂隙處的顏色(染色劑)集中的現象。
在鑒定拼合紅寶石時,要注意觀察腰線或冠部接合處有無膠合跡象、冠部與亭部包裹體是否一致。冠部貼面的拼合紅寶石,可通過觀察寶石冠部粘合處的多彩干涉色來鑒定。
Ⅹ 為什麼紅寶石優化 也叫天然的
紅寶石優化:?這看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