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互聯網醫療的前景怎麼樣

前景是好的,但要看怎麼利用,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醫療服務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顯示:互聯網醫療是未來醫療健康服務業的必然趨勢。
主要驅動力來自於三個層面:
首先,互聯網滲透進入醫療行業,是互聯網發展自然演進的必然階段——互聯網自90年代末期先後沖擊紙媒(門戶、搜索)、通訊(IM工具)、零售(電子商務)、旅遊(在線旅遊)、金融(互聯網金融)、教育(在線教育)等等,其發展的核心脈絡即從易到難依次滲透到具備低效率、多痛點、大空間、長尾特徵的行業中去,而醫療行業完全符合了這樣的特徵,由於其涉及線下醫療資源的問題,因此滲透難度大,從而屬於互聯網滲透傳統行業中後期的產物。
其次,中國醫療資源配置極度不合理,讓本來就稀缺的醫療資源更加匱乏。在我國,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長期無法解決,「等候三小時看病三分鍾」成為常態,受制於頂層設計、醫保聯網欠缺以及分級診療制度不合理,分級診療制度始終難以落地。優質醫療資源被「小病」占據,而基層醫療資源卻被閑置(患者只信任三甲醫院)。這些低效率運行的問題也為互聯網解決方案提供了發展的空間。
最後,無需贅言,移動互聯網發展、智能終端普及、感測器技術進步、互聯網基礎設施改善為互聯網醫療提供爆發式增長的土壤。

『貳』 互聯網醫療平台未來的發展如何

在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與國家政策的支持下,互聯網醫療行業快速成長,數據和服務進一步完善,細分領域開始出現獨角獸,市場增長率也逐年穩步上升。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測算,2018年互聯網醫療行業市場規模達到491億元,同比增長51.08%。高增長的背後體現的正是傳統醫療服務無法有效滿足患者需求與醫生之間的有效對接。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互聯網+醫療信息化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

『叄』 互聯網+醫療會產生什麼樣的積極影響

1互聯網重構醫療行業
上證報從本次論壇了解到,2014年是互聯網醫療爆發元年,創業企業和資本合力引爆了互聯網醫療產業。隨著BAT和眾行業巨頭的強勢入局,2015年互聯網對醫療產業的改變乃至重構將來得更加猛烈。據中國科學技術戰略研究院預測,至2020年,我國生物醫葯產業將形成約8萬億的支柱產業。醫療健康行業的巨大市場也為互聯網醫療創造了機遇,互聯網醫療中國會認為,該產業未來10年將有10倍增長空間。
上述報告認為,互聯網醫療將重構健康管理、就醫方式、就醫體驗、購葯方式及醫患生態五大方面的問題。首先,在病前的健康管理,互聯網醫療有助於幫助病人進行真正科學、有效的疾病預防,實現治未病。其次,在病人就醫方式上,互聯網醫療能夠突破傳統醫療模式的禁錮,通過在線問診和遠程醫療實現優質醫療資源的跨時空配置,幫助病人免去不必要的到院就醫;第三,在病人院內就醫的體驗上,互聯網能夠幫助優化患者院內就醫流程,節約時間,提高效率;第三,在購葯環節上,互聯網醫葯電商的興起有望帶給患者更便捷、便宜的購葯體驗;最後,在整個醫患生態上,互聯網醫療能夠優化醫患對接機制,促進醫患溝通,使醫生價值最大化,服務最優化。
2大商業模式受追捧
在此背景下,互聯網醫療中國會認為,在眾多商業模式中,業界最關注、也是最具潛力的方向主要有醫葯電商、在線問診、掛號服務、可穿戴設備四大細分領域。
對於目前受到資本高度追捧的可穿戴概念,有互聯網醫療專家指出,在可穿戴設備提供的一眾功能中,健康管理、醫療檢測功能無疑是最具剛性需求,功能最具革命的一項。需求端,越來越多的年輕消費者開始注重健康管理,而老齡化、慢病患者的增加,也增加了對可穿戴設備實時檢測、遠程監控等功能的需求。供給端的可穿戴設備廠商也正積極地以可穿戴設備為數據交互中心,為患者提供移動智能雲服務,採集並建立大資料庫,探索更多基於患者數據的模式創新,如為醫院診療檢測、為醫生輔助決策、為保險公司及時干預、減少保費支出等。因此該細分領域具有較大的想像空間。
互聯網醫療中國會表示,從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來看,互聯網及移動互聯正催生醫療業向移動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前進。互聯網醫療對於改善全民生活,延續人類壽命,傳播醫療思想知識,促進健康事業發展,改變人類未來有重要意義。有醫葯行業分析人士指出:「可以預見,國民健康與互聯網融合順理成章,移動互聯將重構醫療服務秩序,傳統醫療將發生深刻改變,變革只是時間問題。」
3三大機遇和三大挑戰
對於互聯網醫療在2015年的發展趨勢,互聯網醫療中國會認為,主要存在三大機遇和三大挑戰。就機遇而言,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醫療服務供需不平衡為行業帶來發展機遇;第二,各路資本強勢介入為創業者帶來創業機遇;第三,中外醫療環境差異為行業引發商業模式的創新機遇。
同時,互聯網醫療行業面臨配套政策、標准缺失、信息孤島現象三項挑戰。具體來看,當前的互聯網醫療政策呈「趨勢雖向好,進度卻緩慢」的狀態;同時,傳統醫療利益鏈中醫院和醫生的既得利益難以被突破;第三,現有互聯網醫療的行業標准缺失,各機構間信息尚未實現互聯互通,挑戰較為嚴峻。

『肆』 互聯網醫療的未來前景怎樣

自從2015年第一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互聯網醫療就成為外界熱議的焦點,經過兩年多的發展互聯網醫療也逐步有了起色,未來互聯網醫療是醫療健康服務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因此,總體來看我國互聯網醫療的市場規模還是極為龐大的。據前瞻《中國互聯網+醫療行業市場前瞻與商業模式創新分析報告》的統計,預計到2017年我國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將會達到360億元。
然而,此前由於國家對於互聯網醫療的監管力度不夠,沒有出台相關的法律和法規,導致一些魚龍混雜的機構滲入互聯網醫療領域,帶來不可估量的風險。
盡管市場前景看好、規模龐大,但在資本寒冬的背景下,投資人趨於理性,移動醫療企業因為盈利能力不足,越來越難以獲得融資,也是不爭的事實。由於國內醫療在門診費用與國外相比低很多,利潤微薄,而很多APP恰恰將盈利重心放在診療環節,導致這些互聯網醫療企業在盈利上先天不足。

『伍』 互聯網醫療將給我們帶來什麼

2018 首都急危重症醫學高峰論壇暨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急救醫學專業委員會年會於2018年8月24日-26 日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隆重召開。
 
2018 首都急危重症醫學高峰論壇暨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急救醫學專業委員會年會2018 首都急危重症醫學高峰論壇暨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急救醫學專業委員會,本次大會由首都醫科大學急診醫學系、中國急診教學聯盟單位主辦,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急救醫學專業委員會、北京急診醫學學會、吳階平醫學基金會聯合主辦,圍繞「智能、急診、未來,融合創新共享急診醫學」的主題開展。兩天的學術會議內容干貨滿滿,涉及感染、復甦、老年急診醫學、感染與中毒、血栓與出血、急診信息化與大數據建設、急診外科、Workshop 無創通氣等 24 個專題論壇,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會議在傳承原有急診學術板塊基礎上,特別增加了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在急診醫學應用的內容,為急危重症學科建設提供更多想像空間。
 
老友匯是智能居家養老的必備工具,一鍵呼救、智能穿戴、快捷問診等功能一應俱全。
 
經過30餘年的發展,我國的急診醫學經歷了急診室、急診科、急診醫學體系三個階段,在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也面臨著新的、嚴峻的挑戰。首都醫科大學王松靈副校長表示急診在醫學和醫院中佔有重要位置,難度大,綜合性強,很多應急和各種特殊情況都有可能出現。如何將急診真正做大做強?如何聚合資源,將急診和科技發展相結合?如何最大效率的為患者提供醫療保障?大會大大首都醫科大學急診醫學系主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急診科主任郭樹彬教授說,要通過互聯網思維和技術建立急診醫聯體、搭建急診教學和急診院前急救體系。
 
此次開幕式上,首都急診醫學系學術專家委員會成立,急診醫學教學聯盟及中國急診醫學在線、急診醫學醫聯體和中國醫學應急志願者等項目正式啟動,旨在遵循去中心化原則,連接各醫療主體,形成虛擬的醫聯體機構,據介紹,急診醫學教學聯盟及中國急診醫學在線項目將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在線學術會議及教學,對急診醫學人才隊伍的建設是一種新的探索和實踐;急診醫學醫聯體項目則是通過互聯網技術遠程會診,實現全國范圍內的急診醫聯體的連通;中國醫學應急志願者項目則致力於成為院前急救呼叫平台。這也標志著互聯網+急診迎來新的發展契機,為解決我國急診醫學存在院前急救時間過長、人員缺乏規范化培訓、院前院內缺乏信息交換、團隊分科過細、無一體化和流程缺規范、欠科學等問題添磚加瓦。

『陸』 未來互聯網醫療哪些領域最吸金

1.服務機器人及相關感測器技術

機器人包括在製造環境下應用的工業機器人和非製造環境下應用的服務機器人兩大類。其中,服務機器人根據應用環境不同又分為應用於家庭或直接服務於人的個人/家用服務機器人和應用於特殊環境的專業服務機器人。

近年來,我國機器人市場快速發展。拋開工業機器人的快速增長外,養老助殘、救援救災、公共安全等多種型號服務機器人已經開始進入示範應用。

《中國製造2025》指出期望目標:服務機器人在養老、康復、社會服務、救災救援等領域實現小批量生產及應用。

重點開發養老助殘等消費服務領域機器人;醫療康復機器人、救援機器人等特種機器人。

涉及關鍵零部件值得注意的是感測器領域:重點開發關節位置、力矩、視覺、觸覺、光敏、高頻測量、測光位移等感測器,滿足國內機器人產業的應用需求。

服務機器人技術研究及應用示範工程中,重點支持醫療、康復、養老、助殘、救援等社會公共服務機器人的研製。

2.新一代生物醫用材料

先進基礎材料是指具有優異性能、兩大面廣且「一材多用」的新材料。

面臨的需求是:大而不強;總體產能過剩;產品結構不合理;高端應用領域尚不能完全實現自給等;迫切需要發展高性能、差別化、功能化的先進基礎材料。

重點開發的新一代生物醫用材料,包括:

(1)再生醫學產品
研製出5-10種應用於骨、皮膚、神經等組織再生修復的生物活性材料,高端再生醫學產品年產規模50億元。

(2)功能性植/介入產品
開發出 5-10 項應用於心血管、人工關節、種植牙、視覺恢復等臨床治療的生物醫用材料,高端功能性植/介入產品年產規模30億元。

3.生物3D列印技術及四類高性能醫療器械

生物醫葯是基於生物技術的用於防治疾病及衛生保健的製品和系統技術總稱,包括基因葯物、單抗/蛋白葯物、疫苗、小分子化學葯物和中葯等。

面臨的需求:
步入老齡化社會;

自主研發產品薄弱;

將重點開展:
生物3D列印技術在葯物篩選、組織工程和再生醫學領域中的應用探索;利用生物 3D 列印技術,結合大分子葯物、新型修飾型免疫細胞治療葯物、幹細胞及iPS細胞,研製10-20個組織工程和再生醫學治療產品。

關鍵共性技術里有5類:

(1)基於疾病靶點網路、反向分子對接等葯物新靶標發現與確證技術
用計算機方法構建疾病的細胞信號網路模型,描述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網路動態變化,進行虛擬分子篩選、對接和驗證確定候選葯物對於特定疾病亞型的有效性,最終確定有效的新靶標,實現以動態網路為靶標的創新葯物發現。

(2)基於細胞和靶標的葯代動力學以及葯代/葯效/毒性三位一體的成葯性評價技術
運用人源細胞和人源化動物模型,結合靶標的分子病理機制,建立PK-PD,TK-TD模型,強化葯代/葯效/毒性三位一體的成葯性進程。

(3)基於新靶點/新結構/新功能的抗體、蛋白、多肽、核酸及免疫細胞治療等創新生物技術葯物研製新技術
突破同一靶點協同增強功能的抗體制備技術體系;發展ADC 抗體葯物篩選技術體系和雙特異性抗體葯物規模化生產和質控技術;加強蛋白質和多肽葯物相關納米技術、3D列印技術的緩釋平台開發,突破蛋白質葯物的成葯性研究關鍵技術;制備低免疫原性,靶向、無毒、高效的基因治療載體/輸送系統。

(4)基於磁性靶向給葯等釋葯系統和葯物遞送相關技術等系列特色共性關鍵新技術
推進葯物遞送系統向精密性、控釋性和靶向性的智能方向發展。構建新型的環境響應性遞送系統,發展基於磁性靶向釋葯系統和葯物遞送相關技術,提高葯物性能及其療效。

(5)基於個體基因信息和分子標志物的精準治療共性技術體系
開發基於個體化特異性分子標志的葯物,建立從基因檢測到個體化精準免疫治療技術體系。

『柒』 智能醫療的未來智能醫療發展方向

將物聯網技術用於醫療領域,藉由數字化、可視化模式,可使有限醫療資源讓更多人共享。從目前醫療信息化的發展來看,隨著醫療衛生社區化、保健化的發展趨勢日益明顯,通過射頻儀器等相關終端設備在家庭中進行體徵信息的實時跟蹤與監控,通過有效的物聯網,可以實現醫院對患者或者是亞健康病人的實時診斷與健康提醒,從而有效地減少和控制病患的發生與發展。此外,物聯網技術在葯品管理和用葯環節的應用過程也將發揮巨大作用。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未來醫療向個性化、移動化方向發展,到2015年超過50%的手機用戶使用移動醫療應用,如智能膠囊、智能護腕、智能健康檢測產品將會廣泛應用,藉助智能手持終端和感測器,有效地測量和傳輸健康數據。
未來幾年,中國智能醫療市場規模將超過一百億元,並且涉及的周邊產業范圍很廣,設備和產品種類繁多。這個市場的真正啟動,其影響將不僅僅限於醫療服務行業本身,還將直接觸動包括網路供應商、系統集成商、無線設備供應商、電信運營商在內的利益鏈條,從而影響通信產業的現有布局。
隨著安全防範體制和技術的進一步完善和提高,使得醫療行業完全有條件、有能力應用最新的高新科技成果,帶領全行業步入一個新的台階,提供最先進最及時的醫 療服務,樹立自己的行業形象,並能夠高效的為用戶服務。為促進醫院實現現代化、高效管理的具體要求,現提出結合現今行業發展水平,利用先進技術,採用安全 可靠的網路監控解決方案,將監控系統「集成化,網路化」是符合醫院保衛工作發展需要的。

『捌』 在互聯網醫療行業做地推有什麼職業發展前景嗎

關於醫療行業發展的五大方向:
1)醫療信息共享服務平台。支持第三方機構構建醫學影像、健康檔案、檢驗報告、電子病歷等醫療信息共享服務平台,逐步建立跨醫院的醫療數據共享交換標准體系。
2)便捷服務。積極利用移動互聯網提供在線預約診療、候診提醒、劃價繳費、診療報告查詢、葯品配送等便捷服務。
3)遠程醫療。引導醫療機構面向中小城市和農村地區開展基層檢查、上級診斷等遠程醫療服務。
4)公共衛生服務。鼓勵互聯網企業與醫療機構合作建立醫療網路信息平台,加強區域醫療衛生服務資源整合,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手段,提高重大疾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能力。
5)新的健康服務。積極探索互聯網延伸醫囑、電子處方等網路醫療健康服務應用。鼓勵有資質的醫學檢驗機構、醫療服務機構聯合互聯網企業,發展基因檢測、疾病預防等健康服務模式。
這5大方向幾乎已經囊括了時下所有相關的創業和創新形式。指導意見的出台,也必然是對火爆的互聯網醫療創業的又一個推動。 互聯網作為信息共享的終端,筆者認為具體到醫療領域而言更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長期以來,醫學影像、健康檔案、檢驗報告、電子病歷等醫療信息都是為醫療機構所擁有。患者、醫生都很難獲得這些信息。同時,醫療機構相互之間缺少互聯互通。最為直接的結果就是,患者更換醫療機構就醫時,接診醫生對其病史一無所知,主要依靠患者口述,而口述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難以保障。再者,由於缺少患者之前的檢查結果,醫生往往會要求患者重新做一遍檢查,不僅增加了就醫成本,有些有創檢查更會給患者帶來創傷和不適。而當患者意識到這些不便之後,自然傾向於在同一家醫療機構就診,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患者的流動。從公立醫院角度來說,患者的流動性也許不會造成太大影響,但在如今醫生多點執業、自由執業的趨勢下,患者流動性的降低,勢必會影響醫生的流動性,從而阻礙多點執業和自由執業的進程。這種醫療信息的相對閉塞,使得很多原本可以匯集起來用於科研的臨床數據被分散,不利於醫學研究的發展,也使得醫保控費非常困難。
互聯網精神的核心是"資源優化、提升效率"。中國的醫療體系問題多多,可優化、應提升的空間很大。建立醫療信息共享平台,不僅能提高醫療效率,也能促進科研發展,是優化提升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在所難免和大勢所趨。互聯網+戰略的出台,可以說是給互聯網醫療行業送來一股春風,而我們,幸運地趕上了。
從長遠看,為了更好的借力互聯網+醫療的浪潮,在線問診導診、遠程醫療、醫葯電商、中國PBM式、智能可穿戴及慢病管理、精準醫療和醫療大數據應用等是下一步移動醫療發力的重點。但是在互聯網+醫療的新概念下,在給移動醫療帶來曙光的同時,移動醫療企業如何保持冷靜的思維,把移動醫療的商業模式更好的轉化為社會價值是未來我國移動醫療將要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玖』 互聯網醫療將給我們帶來什麼

第一、在線掛號。
第二、足不出戶,在線就診。
現在國內很多APP都有這種功能,比如回微醫APP。
目前我國醫答療有兩大難題:1.掛號難。2.醫院少人多。
放眼全國,三甲醫院只有1308家,僅僅憑借這1308家三甲醫院,根本無力承載14億人口、每年多達80億人次的就醫需求。我國醫療資源少,且分布並不均勻,醫院、醫生、患者、政府、葯企、保險關系錯綜復雜,通過傳統方式來進行資源合理匹配難度極大。只有解決供需信息不對稱和醫療資源分配問題,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就醫不難 健康有道」,這個時候微醫依託「互聯網+」應運而生!
互聯網是天然破除醫療資源地域不均衡的利器,它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將優質的醫療資源下沉基層,專家可以有自己的線上診室,醫生可以在網上的診室里為患者做會診、復診,大家可以發起視頻會診,這樣就更加方便雙方治療。用戶通過微醫,可以預約掛號及線上問診,輕易的解決遠程看病的難題。
生命對所有人來說,只有一次。解決看病難的問題遠比解決出行難的問題更重要,你可以閉門造車,但你永遠做不到「閉門造醫生」。
最後,希望我們可以徹底的解決看病難的問題,讓老百姓真正的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