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技術在學習中的應用
① 網路技術在信息技術中的作用。
信息交來流與共享。
② 怎樣看待網路技術在大學生活中的應用
網路技術與期刊編輯新變革
【 作 者 】吳澄
【作者簡介】上海師大編輯 郵編:200234
【內容提要】學術科技期刊的現狀已不能適應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讀者的多樣化需求
,多媒體、網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將引發傳統編輯手段的全面變革。學術科技期刊實現
全程電腦化的時機已逐漸趨向成熟。計算機技術的日新月異將使學術期刊編輯方法和手
段不會僅僅停留於簡單的鍵盤輸入和排版。目前,多媒體技術、網路技術的各種手段運
用於學術科技期刊的編輯出版發行,尚處於初始階段,但不久將會全面而深入地展開。
【關 鍵 詞】學術性期刊/編輯出版/多媒體技術/網路技術
【 正 文 】
一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在未來的幾年中,各種計算機相關技術都會得到飛速
發展和應用,使計算機變得更加人性化,智能化。而多媒體技術與網路技術的迅猛勢頭
對傳統學術科技期刊帶來的影響尤為深遠。
目前,學術科技期刊的現狀已不能適應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讀者的多樣化需求,
紙介學術科技期刊,以傳統的方式辦刊,不僅難以在市場經濟潮流中站穩腳跟,而且也
正受到計算機和多媒體網路技術、電子報刊和電子出版物的挑戰。學術科技期刊必須面
對社會發展的現實,轉變傳統的期刊編輯出版模式,迅速實施期刊編輯出版的計算機化
,並逐步實現向多媒體、網路化編輯的轉變和過渡。使學術科技期刊所承載的信息更加
高速、全面、方便、准確地傳至讀者手中。
按照常規的期刊出版流程,作者的稿件經編輯加工後,由印刷廠錄入排版,打出校
樣,經過數次校對,然後製版印刷。如果利用作者的磁碟文件,在電腦上編輯加工,則
可省去排版輸入程序,編輯人員坐在計算機前改稿把關,減少了校對次數,卻又同時減
少出錯的概率,並且大大減輕由重復輸入造成的精力和時間的浪費,縮短出版周期。
值得指出的是,隨著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的蓬勃興起,越來越多的作者已不滿足
於稿件軟盤的寄遞,而是希望用電子郵件把自己的稿件發送到編輯部的電子信箱中,出
版部門只要運行電腦中設置的e —mail程序,就可在計算機顯示屏上看到作者的來稿。
在另一方面,計算機技術又始終處於高速發展的進程中。處理器速度不斷得到提高
,硬碟的容量也正以每年60%的幅度在增長,但是價格卻在持續下降。1994年1兆位元組
的價格為1美元,到1998年1 兆位元組就只值5美分了。如果說, 以前阻滯我國學術科技
期刊電腦化進程的多為財經方面的原因,今天已經不成為太大的障礙。
問題主要在於,由於傳統期刊編輯、出版和發行的配套運作已相對成熟,整個流通
程序比較固定和規范,而採用一種新的編輯形態,就意味要有相應的人員管理及工作運
作方式的變更。有些期刊編輯出版部門因此寧願穩妥地在其固有領域及方式上保持觀望
,而不願在這方面進行人員、資金和其他方面的投入,反映了一種認識上的誤區。
應該看到,學術期刊實現全程電腦化已逐漸趨向成熟。而且,計算機技術的日新月
異的發展趨勢還表明:學術期刊編輯方法和手段不會僅僅停留於目前較為普遍的簡單的
鍵盤輸入和排版。多媒體和網路的各種技術手段全面運用於學術期刊的編輯出版的前景
必將成為現實。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給予我們一個發揮創造力和提升人本身智慧能力
的機會。信息技術正在潛移默化地改造我們的聽覺、視覺、嗅覺、觸覺,改變著人類傳
統的時空觀念,社會運動方式,倫理道德觀念和法律環境。這場席捲全球的革命剛剛從
改變我們的行知模式開始,正以堅定的步伐深入我們生活的每一個側面,改造行業社會
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更改造著人們認識生活,思考世界的觀點、方法。
二
多媒體技術是指用計算機對文字、圖形、聲音、動畫、影像等多媒體信息進行綜合
數字化處理的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主要應用於多媒體個人計算機、多媒體信息管理
系統、多媒體通信、多媒體電子出版物等,近期以來,運用多媒體手段來對學術科技期
刊進行編輯加工、行政管理和發行宣傳,也成為一種顯著的趨向。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將
引發傳統編輯手段的全面變革。傳統編輯方法與手段同多媒體技術結合後,將給未來學
術科技期刊的編輯工作帶來全新的變化。
多媒體技術與計算機、網路技術、通信技術、數字技術的結合,使期刊出版工作過
程和學術科研信息傳播不受時間、地點、國界、環境等影響,這將有利於提高世界信息
的流通速度,促進遠隔重洋的各民族文化科技的及時交流。
多媒體綜合了報紙、廣播、電視等功能,將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要素結合起
來,這一結合也成為學術期刊編輯、發行的一種全新形式,給受眾以全方位的、多維的
信息,光纖通道將電視網、電話網、計算機網三網合一,使三大傳統媒介開始走向高度
的綜合。
充分利用多媒體文、圖、聲、像的優勢,有利於全面提高學術期刊編輯工作效率和
刊物質量,促進電腦多媒體編輯技術的有的放矢地發展,並為今後計算機技術的普及、
繁榮打下良好基礎。
多媒體編輯要處理大量的3d圖形、 數字音頻和視頻信息, 還有從web網路傳來的
高帶寬信息。加速圖形埠(agp)即將大量投入應用,這是一種用來連接cpu和圖形加
速器、比pci更快的匯流排,agp 同時還提供圖形適配器與系統內存之間的連接,有了這
種連接,在3d應用程序中就可以將大量的紋理貼圖保存在系統內存中。到2000年,所有
的圖形都將是3維, 使用字處理或者電子表格軟體的人將不會覺察到有什麼不同。
近期出版的一些專業電子排版系統,已集文字處理與圖形圖像處理功能於一身。不
僅大大降低了此前許多排版軟體在文稿中植入特定圖像時的繁瑣操作和不便,而且可以
利用軟體提供的多種繪圖、制圖功能,使非美工專業人員也能方便地製作出具有專業水
準的圖形圖像,並通過手寫板或掃描儀順利實現圖文混排。使數學、化學、物理等科學
公式的排版簡便規范,同時提供各種流程圖、電子電路以及各類圖庫。
近日,ibm公司分別推出中、英文語音識別系統的語音錄入軟體,它們以聲音接收
裝置為媒介,將閱讀文稿的語音直接轉化成計算機上文本的版面,盡管目前此類軟體在
配置、環境、程序設計等方面有不少尚待完善之處,但隨著新的優化軟體的不斷問世,
它必將極大地提高文字輸入的速度,從而最大限度地改變期刊計算機排版採用鍵盤輸入
的格局。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真的可以與計算機進行交談,正如一些科幻電影
中描述的一樣,計算機可以聽懂我們話語,並按我們所說的去做。
多媒體技術的發明,終於使人和機器從原來的對立中擺脫出來,人性化的局面、虛
擬現實的出現,直到人工智慧的進步,語音的輸入使我們剎時感到pc已不再冰冷,晶元
上已能出現人的情感,而且是高智能的集成。
隨著計算機網路以及電子郵件中可視圖像和活動聲像傳輸的成為現實,將進一步產
生期刊在稿件傳遞、審稿閱稿、修改校對、聯系溝通、裝幀質量、出刊速度全方位的突
破。
三
網路技術的出現和普及,使傳統的期刊編輯的工作過程由單向的封閉流程,轉變成
一種帶有顯著的交互性特徵的雙向或多向的信息流通方式。編輯、作者乃至讀者之間可
以直接進行信息的交流,它用最直接、最形象、最逼真、最快捷的特色使期刊編輯流程
成為極具開放性的人際傳播。網路社會和網路文明的到來,宣告高度而枯燥的技術文明
將被充分共享的信息文明所取代。
編輯部的全程電腦化和內部區域網的建立,將在以下幾方面產生重要作用:
1.編輯出版流程高效化
通過網路,可以對整個編輯流程實施網路化管理,從選題登記、審批、組稿、編校
、發稿、付印、稿酬、文稿檔案等均可在網路上對其進行實時、動態的管理。對已發稿
件也可建立起詳盡的分類、統計、查詢數據。
同時,還可以建立作者庫對作者隊伍進行網路化管理,以便隨時掌握作者履歷、學
術科研成果、個人專長、微機通信設施等情況,並由此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的高素質的作
者隊伍。更可以通過網路的電子公告或電子郵件接觸更多的專家學者和專業科研人員,
為某一選題物色到最佳作者。在網路通信中,還可快速直截雙向傳遞、顯示編者和作者
在組寫稿件過程中的具體要求和細節,即使是遠地相隔,通過網路也可就稿件的修改、
校對、定稿等事宜,在兩地邊議邊改,其速度和效率都是傳統出版方式所不敢想像的。
在廣開稿源的同時,提高稿件質量也有了更可靠的保證。
作者通過磁碟或電子郵件所投的稿件經轉化為統一格式的文件後,直接存入稿件庫
,在進行編輯加工時,可以從中調出已排版的稿件,直接在計算機上進行編校。
在審稿過程中,編輯一方面隨時可與作者通過網上交談,對稿件的有疑問之處提出
修改意見,徵求作者意見。另一方面,為了保證稿件內容的科學性、思想性、先進性,
編輯可利用網上的巨大信息資源庫,對文稿中的資料數據等關鍵性內容進行查詢和確認
。還可經電子公告板或電子郵件徵求專家意見,以確保內容的准確性。
2.資料庫管理系統化
在編輯部內部,編輯人員通過網路和光碟建立選題庫、書稿庫、以及諸如《中國人
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全文專題目錄索引》、《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全文》、《中國學
術期刊光碟版》、《人民日報全文資料庫》等光碟資料庫,了解某一選題的有關情況,
以避免選題的重復。通過網路,編輯人員可以方便地搜索到新資料、新成果、新知識,
掌握最新學術動態和學科的發展趨勢等,從而根據這些信息策劃出最新的選題。
同時,內部網路的建立以及與外部的聯網,使得編輯人員對資料的查詢、檢索變得
更為方便快速。聯網後各學術期刊傳統的學術資料和信息的交流可通過網際交流更高效
地實施,徹底改變以往此項工作中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且收效甚微的弊端,使編
輯工作者得以隨時從網路查找、瀏覽、下載所需資料,再將編輯部的報刊、書籍、文件
等資料以掃描錄入的手段存入資料庫。計算機和網路系統的超高容量的儲存介質,不僅
解除了編輯部因書面資料的不間斷增長而蠶食工作空間的麻煩,同時,資料庫中所包括
的文字、圖片、聲音以及其他超文本的多媒體文件,由於具備功能強大的檢索工具和方
法,足以快速而准確地滿足編輯部人員各種不同目的和不同方式的需求。
3.行政管理自動化
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多媒體技術的突飛猛進,必將引發學術期刊編輯辦公模式和觀
念的變革。全天候、全方位的國際互聯網和區域網的崛起,以及電子郵件、移動通信等
高科技的迅速發展,編輯人員主要通過傳真機、數據機連線和計算機網路實現同編
輯部區域網的互聯,在家中接收領導下達的指令從事工作並同編輯部保持聯系,並將處
理完畢的任務經由圖文傳真、e—mail等技術手段迅速反饋編輯部。
編輯部的內部區域網的建立,為實現辦公和決策的無紙化和數字化提供了可能。內
部網費用低廉,功能強大,採用後即不需要紙張。編輯人員通過運行瀏覽器,可看到任
何相關的電子信息。
隨著國際互聯網在國內的普及,計算機網路為期刊發行提供了新的銷售渠道和發行
方式。利用網路的電子公告板,編輯部可以發布期刊發行和征訂廣告,也可直接通過電
子郵件寄發訂單,讀者可通過網路向編輯部訂購期刊。當實現了網上的線出版後,讀者
還可以要求閱讀網上的電子期刊,並通過網路向編輯部承付一定的費用。
目前的學術科技期刊已經出現紙質版、電子版、網路板三種形式並存的局面,雖然
尚難以估計新的出版形式對傳統期刊的沖擊究竟有多大,但可以肯定的是,基於計算機
的大量出版物的出現將會大大改變我們的教育、生活方式,也對紙質 期刊的出版造成
一定的影響。多媒體技術的產生和日趨豐富成熟,使傳統的學術科技期刊的編輯、傳播
從內容到形式產生了全新變化,改變了延續數百年的編輯方式、閱讀方式、甚至是思維
方式,從而徹底改變人們對於傳統期刊編輯出版的觀念。面對這一挑戰,傳統的期刊出
版業只有勤於探索和實踐,勤於改造自身的人力和技術結構,並且有一套與之適應的新
的編輯理論,對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環境中的學術科技期刊編輯的特徵、模式、結構
、效果等進行科學研究,並作出總結性、指導性的說明。
【參考文獻】
1.王 蕾 張志強:《互聯網路與傳統出版》,《編輯之友》1997年第4期。
2.張 鑄:《我國電子期刊的現狀與發展對策》, 《津圖學刊》1997年第3期。
3.鄧壽鵬:《信息高速公路的興起與我們的思考》,《電子科技大學學報》1994年
第4期。
③ 學什麼網路技術對未來發展有用處
網路編程的前景很不錯的,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與發展,手機應用不斷深入我們生活的方版方面面,移動權系統和軟體應用的開發領域,成為了未來很具有潛力的行業之一。
在未來5年內,合格軟體人才的需求將遠大於供給。其中,尤以JAVA、PHP、HTML5與CSS3開發、Asp.net開發人才最為缺乏。
④ 論述計算機網路在你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都有哪些功能和應用
⑴信息交換
這是計算機網路最基本的功能,主要完成計算機網路中各個節點之間的系統通信。用戶可以在網上傳送電子郵件、發布新聞消息、進行電子購物、電子貿易、遠程電子教育等。
⑵資源共享
所謂的資源是指構成系統的所有要素,包括軟、硬體資源,如:計算處理能力、大容量磁碟、高速列印機、繪圖儀、通信線路、資料庫、文件和其他計算機上的有關信息。由於受經濟和其他因素的制約,這些資源並非(也不可能)所有用戶都能獨立擁有,所以網路上的計算機不僅可以使用自身的資源,也可以共享網路上的資源。因而增強了網路上計算機的處理能力,提高了計算機軟硬體的利用率。
⑶分布式處理
一項復雜的任務可以劃分成許多部分,由網路內各計算機分別協作並行完成有關部分,使整個系統的性能大為增強
⑤ 計算機網路在學習、生活中的應用。
計算機網路在學習、生活中的應用 很廣泛。
⑥ 什麼是「網路技術」學習「網路技術」有什麼作用
網格是把整個網際網路整合成一台巨大的超級計算機,實現計算資源、存儲資源、數據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專家資源的全面共享。當然,網格並不一定非要這么大,我們也可以構造地區性的網格,如中關村科技園區網格、企事業內部網格、區域網網格、甚至家庭網格和個人網格。事實上,網格的根本特徵是資源共享而不是它的規模。它應用到不同領域又叫計算網格、信息網格、知識網格、服務網格等。
由於網格是一種新技術,因此具有新技術的兩個特徵:其一,不同的群體用不同的名詞來稱謂它;其二,網格的精確含義和內容還沒有固定,而是在不斷變化。因此,我們不應該空談和爭論什麼是網格,什麼不是網格,而應該集中精力解決關鍵問題。
最「正統」的網格研究來源於美國聯邦政府過去10年來資助的高性能計算項目。這類研究使用的名詞就是「網格」(Grid)或「計算網格」。早期還使用過另一個名詞—「元計算」(Metacomputing)。這類研究的目標是將跨地域的多台高性能計算機、大型資料庫、貴重科研設備(電子顯微鏡、雷達陣列、粒子加速器、天文望遠鏡等)、通信設備、可視化設備和各種感測器整合成一個巨大的超級計算機系統,支持科學計算和科學研究。這方面的代表性研究工作包括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的NPACI、「國家技術網格」(NTG)、分布萬億次級計算設施(DTF)、美國宇航總署的IDG、美國能源部的ASCI Grid以及歐盟的Data Grid等(有關這些網格研究的信息可從「全球網格論壇」 www.gridforum.org網站查閱)。
也有人把網格看成是未來的互聯網技術。國外媒體常用「下一代Internet」、「Internet2」、「下一代Web」等詞語來稱呼與網格相關的技術。要注意的是,「下一代Internet」(NGI)和「Internet2」又是美國的兩個具體科研項目的名字,它們與網格研究目標相交,但研究內容和重點有很大不同。中國科學院計算所所長李國傑院士認為,網格實際上是繼傳統網際網路、Web之後的第三個大浪潮,可以稱之為第三代網際網路。簡單地講,傳統網際網路實現了計算機硬體的連通,Web實現了網頁的連通,而網格試圖實現互聯網上所有資源的全面連通,包括計算資源、存儲資源、通信資源、軟體資源、信息資源、知識資源等。
還有一類研究的側重點是智能信息處理,它與網格研究的共同點是如何消除信息孤島和知識孤島,實現信息資源和知識資源的智能共享。這方面研究常見的名詞包括語義網(Semantic Web)、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知識本體(Ontology)、智能主體(Agents)、信息網格、知識網格、一體化智能信息平台等。
企業界用的名字就更多了,包括內容分發(Contents Delivery)、服務分發(Service Delivery)、電子服務(e-service)、實時企業計算(Real-Time Enterprise Computing,簡稱RTEC)、分布式計算、Peer-to-Peer Computing(簡稱P2P)、Web服務(Web Services)等。這些名詞所代表的技術有一個共同點,即將網際網路上的資源整合成一台超級伺服器,有效地提供內容服務、計算服務、存儲服務、交易服務等。另一個共同點是這些技術會盡量利用現有的Internet/Web技術,以便早出產品。當然這些技術也各有小的區別。比如,P2P強調打破Client/Server或Browser/Server的主從模式,用對等模式(或無伺服器模式)實現超級伺服器的功能。RTEC則強調對企業級在線事務處理的實時支持。
在企業界對網格的相關研究開發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Web服務。不僅那些正在創業的小公司,而且像IBM這樣的大牌公司也在加緊開發Web服務產品。目前,這些公司已經就幾個底層標准協議達成了共識,包括XML、SOAP、WSDL、UDDI等。Web服務不是純研究,而主要是產品開發,因此可望在2002~2003年在市場上開始普及。
網路基本概念
隨著計算機應用的深入,特別是家用計算機越來越普及,一方面希望眾多用戶能共享信息資源,另一方面也希望各計算機之間能互相傳遞信息進行通信。個人計算機的硬體和軟體配置一般都比較低,其功能也有限,因此,要求大型與巨型計算機的硬體和軟體資源,以及它們所管理的信息資源應該為眾多的微型計算機所共享,以便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基於這些原因,促使計算機向網路化發展,將分散的計算機連接成網,組成計算機網路。
計算機網路 是現代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產物。所謂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網路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體、軟體、數據信息等資源。通俗來說,網路就是通過電纜、電話線、或無線通訊等互聯的計算機的集合。
網路的功能 通過網路,您可以和其他連到網路上的用戶一起共享網路資源,如磁碟上的文件及列印機、數據機等,也可以和他們互相交換數據信息。
網路的分類
按計算機連網的區域大小,我們可以把網路分為區域網(LAN,Local Area Network)和廣域網(WAN,Wide Area Network)。區域網(LAN)是指在一個較小地理范圍內的各種計算機網路設備互聯在一起的通信網路,可以包含一個或多個子網,通常局限在幾千米的范圍之內。如在一個房間、一座大樓,或是在一個校園內的網路就稱為區域網,廣域網(WAN)連接地理范圍較大,常常是一個國家或是一個洲。其目的是為了讓分布較遠的各區域網互聯。我們平常講的Internet就是最大最典型的廣域網。
什麼是網路協議
那麼,網路上的計算機之間又是如何交換信息的呢?就象我們說話用某種語言一樣,在網路上的各台計算機之間也有一種語言,這就是網路協議,不同的計算機之間必須使用相同的網路協議才能進行通信。當然了,網路協議也有很多種,具體選擇哪一種協議則要看情況而定。Internet上的計算機使用的是TCP/IP協議。
什麼是Internet
到Internet海洋去沖浪,如今已成為一種時尚。每當我們拿起一張報紙、一本雜志或者打開收音機、電視機的時候, 都可能聽到一個詞: Internet 。 而每每談到Internet,必然離不開WWW、環球網、 信息高速公路之類的時髦詞兒,人們不禁要問,Internet是什麼? 從廣義上講,Internet是遍布全球的聯絡各個計算機平台的總網路,是成千上萬信息資源的總稱;從本質上講,Internet是一個使世界上不同類型的計算機能交換各類數據的通信媒介。從Internet提供的資源及對人類的作用這方面來理解,Internet是建立在高靈活性的通信技術之上的一個已碩果累累,正迅猛發展的全球數字化資料庫。點擊下面我們可以形象的看到什麼是Internet.
⑦ 網路技術在日常生活及學習中的應用
多媒體
⑧ 網路技術在學習中的應用
搭建小型區域網,解決一般的網路故障
⑨ 網路技術在現代遠程教育中的應用具體案例及分析
案例題目:現代遠程教育網路環境下教師的主導作
該工程已首批向我縣18所中小學免費提供了成套的衛星接收、計算機伺服器和電視播放設備,為我縣農村中小學校開辟了豐富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使我縣廣大農村學生優先獲得了接收良好教育的機會。
這將有利於提高我縣廣大農村中小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我縣教育的均衡發展。同時,也為我縣全民學習和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的形成,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值此,必須抓住這一良好契機,充分運用這一先進的現代教育技術和手段,跟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步伐,深化農村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新世紀起作用、有貢獻的各類人才。
現代遠程教育網路伸延到農村中小學將意味著什麼?學生的學習方式將會發生什麼變化?新的學習模式應如何形成和確立?教師的主導地位是否為此改變?雙主導作用下的連環系統如何銜接?等等,都是必須認真研究的問題。
教學資源中心成就了現代遠程教育網路的教育教學體系
農村的貧困,首先是因為資源貧乏,信息閉塞。農村教育的落後,也正是如此。以中國教育電視台所承擔的衛星視頻系統為基礎的現代遠程教育網路,已於2000年7月1日開始試運行,新建設的中國教育衛星寬頻網亦於2000年10月31日正式開通,面向全國提供各類教育的電視、語音廣播、IP數據廣播的服務。中國教育衛星寬頻網,目前設有25個IP頻道和4套電視頻道。過去,廣大農村只能有限地接受這種服務。
現在,現代遠程教育網路的資源中心,以新理念、新起點、高標准和強實力,建立了動態的、超大型的、不斷更新的,基於衛星IP頻道和互聯網的信息交流平台的教育教學資源服務系統,並不斷推出、更新學習資源庫、智能資源庫、教師進修資源庫、VOD視頻資源庫等系列產品及其解決方案,全面地、扎扎扎扎地為不同經濟區域的學校服務。
資源中心所提供的教育教學資源,具有先進性、整合性和交互性,達到的了標准化、積件化和簡捷化要求。既能直接為教育、教學服務;也便於師資培訓,提高教師教育教學理論水平;還可進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為提高農民素質和發展當地經濟服務。
豐富的教育教學信息,跨越時空,向每一個急需教育教學資源的學校提供優質服務,從而解決了基層教育資源短缺的問題。科教興國,現代遠程教育網路不僅提供數據傳輸服務,也提供教育信息的支持信息。
中國教育衛星遠程寬頻傳輸網接收應用系統,實現了遠程教育的現代化。充分地利用了中國教育電視台,中國教育衛星遠程寬頻傳輸網傳輸的豐富的教育信息,將大大提高廣大農村中小學校的日常教學和科研、教研活動水平。現代遠程教育網路的資源中心,成就了基於現代遠程教育網路的廣泛的教育教學體系。
為此,要充分發揮現代遠程教育網路的作用,深化農村教育改革。作為一個系統工程,資源中心只解決了資源建設問題。基於這一條件下的學習過程,包括學習過程的設計、實施、檢測和評價,則是廣大中小學校的主要任務。
衛星寬頻教育傳輸網,既然是國家投入巨資所建立的遠程教育設施,將進入大規模的應用階段。作為服務於教育教學的重要教學媒體、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將不僅僅是資源中心,它將完成一個全國性的現代遠程教育系統。
現代遠程教育網路所成就的系統,是隨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新型教育教學方式,是一個與環境通過物質、能量、信息等因素進行交換的開放的系統。
作為系統,人們首先關注的是它的組織程度。組織程度常用有序來表示,有序性是系統有機聯系的反映,是系統的重要價值取向。系統內的本質聯系,又是實現這一價值的重要保證。而本質聯系是組成要素之間雙向互動的、有機的整合。學校和資源中心的內在有機聯系,是現代教程教育網路的有序性表徵。
對現代遠程教育網路如何認識、掌握和運用,包含著同化、順應和創新三個發展階段。作為有關現代遠程教育網路應用知識的學習主體,主導者是教師自己,教師還應具有積極的接受態度和充分的應對措施。
現代遠程教育網路所成就的龐大教育教學系統,面向廣大農村中小學學生,其策劃、編導和主講等教師的特殊角色群體,已起著該網路系統教育教學的主導作用。
現代遠程教育網路對廣大農村中小學校的教育教學將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學校也將反作用於現代遠程教育網路系統。
反作用的信息也是廣泛的,包括教育法規、教育思想、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模式、教育創新、教育成果、教育情報和教育技術等等。第一線的教師最熟悉本地域的教育教學的需要,要向資源中心提供准確的反饋信息,包括使用情況和積極建議。有條件的地方和學校,也可向上輸送優秀教師共同參與資源建設。
更主要的是要充分認識現代遠程教育網路的本質屬性,全面掌握其應用理論和發展規律,為教育教學服務。
現代遠程教育網路作為重要的教育教學資源,也同樣屬於由它所形成的系統的組成要素,並與其它教育資源之間存在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關系。這種關聯將構建新的教學結構、教學過程和教學模式。
教學結構、教學過程和教學模式
服從於主體學習的需要,資源中心全面完成了有關教育教學的資源建設。空中課堂、各類資源庫通過直播或者下載,給廣大農村中小學教育教學提供了充足的信息量。
面對豐富的教育教學信息,廣大農村中小學校應迅速調整和更新學生的學習過程,使之與新的教育教學環境相適應。學習過程是資源建設的目的和延續。
學生學習過程,是教育教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基於現代遠程教育網路條件下的學習過程,將應是一個開放的、組織鬆散的學習過程系統。
這個系統將由具有自主學習目標的核心主體學生,以及相關的人力、物力、財力、技術和信息等全方位資源輸入和支持所構建。通過精心設計和准確調整的學習過程,輸出的是身心被深刻改造過的學生,從而引發農村中小學教育教學在質方面的變化。
學習過程,是學生受環境的刺激而了解、預測和控制環境的認知過程。在新的教學環境中,除學生、教師、教材外,增加了體現現代教育思想理念的大型的、先進的、多功能的現代教育技術復合媒體和手段,學習環境得到了深層次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或認知過程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教學過程結構也應隨著著進行實質性的變化。
學習過程今已被置於一個新的時空大背景中。學習資源所驅動的學習活動,在設計、實施、評價和管理等方面,將是一個復雜的整合過程。所涉及的相關人員、思想、程序、設備、組織,以及人類學習的所有相關方方面面,都將導致全面的改革。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將圍繞學習的核心主體,共同參與基於現代遠程教育網路系統的學習過程,構成學習共同體。教學一體,教學相長,形成教學過程。
基於現代遠程教育網路條件下的教學過程,將是一個完全不同於過去的、特殊的認識和實踐過程,是在全面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多元主導作用下學生身心得到健康發展的過程,也是真正培養、發展和鞏固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過程。
教學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認識運用真理掌握科學規律的過程,是教師的育教過程和學生的學習過程的統一體。
從本質上把握教學過程,關鍵是正確對待和處理系統內外各種因素的必然聯系,如育教與學習、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知識掌握與能力發展、智力活動與非智力活動、教學活動與思想品德之間的必然聯系,構建嶄新的教學結構。
現代遠程教育網路的引入,為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創造了積極的條件,真正涉及了教學結構徹底改革的根本性問題。為了讓所有的學生都能有效地學習,應在掌握教育教學各種原理和原則的基礎上,構建與認知結構相適應的教學結構。
教學結構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學習理論指導下,在某種教育環境中展開的教育活動進程的穩定的結構形式。而結構是系統中各要素之間的搭配和排列,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系統的性質,反映了系統內部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結構是多種多樣的,所形成的各種風格和多樣化格局,教學結構要體現各自的教學特長。教學結構具有依附性、動態性、整體性、層次性和穩定性等特點,要引起注意。
基於現代遠程教育網路條件下的教學結構,學生的主體地位要素是個不變數,教師、網路或其它都是可變數。因此,簡單地將其納入三要素、五要素仍至多要素結構,可能尚欠深刻。最好是構建以學生為中心,圍繞學生的認知能力,設計動態的、分級多層的、多維立體的、乃至交叉的形態新穎的認知型教學結構。
構建教學結構要體現在分析教學前景、規劃教學活動、實施教學過程到評價教學效果等整個操作程序;體現創新精神、先進理論、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和教學進程的本質屬性;體現既遵循信息傳播、反饋與調控原理,也尊重教學過程的整體性、有序性和整合原則。
教學結構構建要體現現代教學理論、教學規律和教學原則。要保證系統要素的有序性排列和組合。要體現空間有序、時間有序和時空有序;體現要素的動態性。要通過合理組合,充分發揮各要素的功能。最重要的是尊重學生特點,體現和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程序構建必須完整地包容各基本要素,並保證系統的整體性和關聯性。
構建和優化教學結構是進行系統教學的關鍵。要通過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實現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實踐驗證和理論完善。
基於現代遠程教育網路條件下的教和學,千萬不要低估新的教學過程建構的深刻性,要充分認識新的環境下教學活動的復雜性。
大量的信息涌現,可能使部分學生一時應接不暇。先進的教育技術一步到位,也可能使部分教師難於立即適從。因此,要在較短的時間內調整好教學活動,構建相適應的教學模式。
教師單純憑借學生的外顯行為為表徵,制定過於劃一的教學目標,將會影響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要尊重學生內部條件,如性別、年齡、基礎、地域、能力傾向等客觀差異,因材施教。
教師的課堂教學與課後輔導任務,將可能被網路教學取代或部分取代,因此要避免教師自動放棄主導地位。
學校應致力於採取加強師資培訓和改變差生措施,以提高教學效率。有必要的時候可採取程度或個性分班。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能獲得知識、技能與能力,在生理和心理上也正在迅速成長。因此要重視學生記憶、理解、判斷等心理活動的內隱因素。
在擬定教學子目標時,要從知識內容出發,兼顧具體行為和師生基礎水平。構建所謂的集教學行為、教學水平和教學內容於一體的三維結構模式,以充分地、准確地揭示和完成知識、能力和素質三位一體的三維結構模式的教學目標。
實驗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習是環境刺激作用所產生的反應,它忽視了學生的自我能動作用,遠程教育網路的引入,要防止加深這種傾向。可以引入行為主義的認知理論,從強調思維、情感等心理活動同是學習的基礎出發,進一步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實驗心理學和行為主義認知理論,就學習理論都承認,學習是主體與環境之間通過某些中介活動而實現的,認為知識主要是後天獲得的結果,並且都非常重視學習的經驗。基於這一點,說明學習活動是廣泛的,學生不僅僅是看電視,用電腦進行學習,還應該參加具有社會性的群體學習活動,從自主學習向合作學習發展。
在學習過程中,人的認知結構的發展和積累,構成了人類的智慧。人的智慧的產生和發展,是一個從較低水平向較高水平發展的過程。
人的智慧的產生與學習一樣,也是主體與環境之間,通過某種活動為中介的形式得以完成的。我們知道,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兩者互為前提,也互為條件。同理,學習環境改善了學習主體,學習主體也改善學習環境,兩者在不斷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各自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現代遠程教育網路大大改善了學習主體的學習環境,主體素質的提高也改善了學習環境。
文化環境和人際交互作用也是一個有機系統。現代遠程教育網路,作為一種現代文化,以信息傳遞和知識傳授功能,將對人類社會從生產方式、工作方式、學習方式到生活方式諸方面都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具有廣泛性、傳遞性、教育性和深刻性等本質屬性。
傳遞信息、交流思想功能,是獲取、存儲知識的重要手段,現代遠程教育網路的產生和作用將涉及整個社會,給社會各個領域帶來根本性的變革。
人類在學習過程中,認知結構與感知行為之間,存在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的作用。改善人腦中認知結構的最佳途徑,是通過構成、運動、變化和發展等行為活動。現代遠程教育網路的引入,教師和學生均會產生新的認知結構,而新的認知結構又將產生新的感知行為。
感知行為首先所感知的是環境的變化。學習環境的作用,對人的認知活動具有重大的影響和作用。但是,重視環境的刺激作用,也要重視人的調節作用。
環境刺激的強度加強了,調節作用也應隨之加強。或者說,既不要管死,也不能失控。當兩者達到動態平衡時,系統的運行最為穩定、高效。當信息的傳輸量等於信息的接受量時,教學效果最優。遠程教育網路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提供無限的信息量,也應考慮學生信息接受能力和承受能力。
由於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的不同,初涉者的知識只具備表面的或基本的表徵,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程序,也只是從表層層面或個別事例來著手。如若任憑滑鼠任擊、屏幕亂顯,無限制地擴大學習范圍,或隨意遷移和變化情境,學生將可能會產生較大混亂或困惑。
經過適應、熟悉和成功探索的熟諳者則另當別論,他們具有用較深的思考方式和恰當表徵問題實質的知識結構,其解決問題的能力或程序也已趨概括化。即使學習范圍擴大或環境變遷,所受到的影響也不大。使用遠程教育網路進行教和學,對教師和學生都存在一個從初涉者到深諳者轉化的過程。
有關現代遠程教育網路的知識包羅甚眾,既含其本身知識,也包括幾乎所有書本知識、情境知識、學校知識、生活知識等。師生原有知識基礎和結構概念,都將迅速擴大。這些知識在智力的構成和認知的發展中的巨大作用,是無可置疑的。因此,要盡快完成初涉者和熟諳者的轉變,同時提高形象思維和感知覺的敏銳性和實效性,也要防止師生位置倒掛和知識財富兩極分化現象出現。
教學經驗僅僅揭示了掌握知識、技能的策略和藝術,而學習理論的研究才支配著整個學習過程的科學規律。
依據現代教學原理、原則所構築教學結構,是理論和實踐二者之間聯系的橋梁和紐帶,既具技術性、藝術性,又具科學性。
基於遠程教育網路條件的教學原理、原則的研究和教學結構的構築,要吸收各方面的長處,提取最能體現教學規律,又具推廣價值的有效成分,在原有的基礎上,構建有序的新系統,並逐步提練、升華,使之更趨合理。
基於遠程教育網路的教學結構,應逐步形成新的教學模式,即教學活動進程的結構,一種用來設置課程、設計教學材料、指導課堂或其他場合教學的計劃或典型。
資源建設和教學過程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將互相滲透到對方的每一個細目。把系統方法精細化,分解成設計、開發、利用、評價和管理等方面子項目,可使系統方法和資源利用貫徹到整個學習過程中,同時又及時反饋到資源建設上。因此,重要的是構建相適應的教育模式。
學習是人的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對不同方式刺激的加工。為了保持學習的活力,在新的教學模式構建中,應注意自定步調和及時反饋兩個特點,並強調教材、教法中的批判性、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注重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
現代教育技術最顯著的特點之一,是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也就是說,要讓學生學會學習,能堅持原則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以及研究性學習,並為終身學習打好良好的基礎。從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到學會生存、學會共處,學習首先要解決的怎樣學習和怎樣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所謂元認知能力,是指主體對自身認識活動的認識,包括對正在發生的認識過程的認識,對自我的認知能力的認識,以及對兩者相互作用的認知能力的認識。「
現代遠程教育網路強大的交互功能,便於學習主體加強、整合、檢驗、修正關於元認知能力的認識。不論是靜態元認知能力,還是動態元認知能力,都將得到全面發展。實現靜動結合,相得益彰。
元認知能力,實質是認識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調節,包括元認知認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監控。
要充分發揮遠程教育網路的作用,需要充分運用並發展元認知能力。這種學習能力,應表現在學習前的計劃、准備的自我監控;學習中的意識、方法、執行的自我監控;以及學習後的反饋、補救、總結的自我監控。
元認知既是對自己認知的認識,也是認知發展、成長的極其重要的基礎。其調節和監控技能,是學習的重要領域和主要方面,也是中樞活動反復進行的結果。
現代遠程教育網路網路條件下的教和學,需要進一步強化這種具有監控和調節功能的元認知能力,讓學生真正走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之路。
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在學習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調節性操作和策略性控制將起著重要的作用。基於這一點,教師應有效地分配認識資源和教學時間,科學地規劃和設計整個教學過程,形成高效優質的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涉及教學理論的局部和策略,是教學結構空間和時間維度上的穩定形式,是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指導下建立的,與一定的教學任務相聯系的教學程序及其實施方法的策略和教學藝術體系。
基於遠程教育網路條件下的教學模式,應使學生的學習計劃適合其能力和願望;藉助現代教育技術和先進學習方法,旨在充分發揮系統的內部效能,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教學活動經過教師精心組織,學生才楞能全身心投入,從而取得預期的、或者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學模式既然是教學理論的體現,就要在教學實踐中產生,它是為了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的特殊教學方式;又是教學結構的穩定形式;還是組織和實施具體教學過程的途徑和方法。
總之,教學模式是一定理論和經驗的有機結合的產物,為完成特定教學任務,而形成的系統的、相對穩定的,用以實施最佳教學的策略、藝術和方法。
應該重申的是,主導者要在充分了解學習者特徵的基礎上,進行精心的教學信息設計和教學策略設計,並通過多方多次實踐檢驗,逐步確立相適應的,可體現科學性、創造性、客觀性、針對性、操作性和簡明性的教學模式。
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開發一樣,是對教學設計結果的物化或產品化,是教育教學基於新技術開發、研究和應用的過程。
現代遠程教育網路條件下的教學管理過程,要體現在教學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等各個方面,包括系統管理、資源管理和使用管理。
要充分利用豐富的學習資源,以及先進的信息技術、網路技術、多媒體技術等新技術,進行嚴格的教學設計結果性實驗,並建立相應的制度、政策和法規,進行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現代遠程教育網路條件下的課堂教學系統,若假設計為一個有序的、主體突出的、靜態與動態結合的、立體的、有層次的、交叉的、可旋轉的雙星雙規道模型,將給我們提供一個可供參考的非常新穎的理想模型。
這個模型運行的前提是靜態的空間結構,一由構成性因素學生、教師、課程和物質條件組成,二由學生、課程、替身教師和虛擬空間組成,並由綜合性因素整合;運行的邏輯過程是動態的時間結構,由過程性因素如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媒體、組織形式、教學效果等組成;為確保系統高效優質運行的教學管理結構,將由管理性因素如教學設計、教學評價、教學管理構成;而指導結構則由指導性因素如教學理論、教學原則、學科理論和遠程教育網路理論組成。
現代遠程教育網路下,具有創造性的、開放的、有機的學習模式的構建,應以學生主體主動、全面、健康發展為基礎,或者說重在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
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研究性學習
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現代遠程教育網路,是集廣播、電視、信息遠距離傳送於一體的新型復合傳播媒介。其目的也是為了實現教育個體化,為自主學習提供充分的條件。
自主,即不受他人支配,基本由自己作主。自主學習,是指學習從學習目標、計劃的制定,到最後的評價、交流等整個過程,均由學生自己作主。遠程教育網路提供了自主學習的充分條件。
然而,自主學習也要有一定的知識和能力作為學習的基礎。也就是說,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之前,要有部分知識、能力以及經驗,以與將要學習的內容相近或互相關聯,又具有自已創造的適宜的學習環境;還需有一定的學習目標、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來不斷評價所學內容。那麼,就需要有與外界交流、交互的渠道,或者說有一定的人文基礎的支持。
自主學習基本特徵是主動性、獨立性和規劃性。
主動性來源於學生的興趣和責任心。通過自主學習,學生可把知識與生活、成長以及未來緊密的聯系起來,在培養興趣的同時培養責任心。通過知識的鮮活性,實現學生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激發學生的濃厚興趣。通過理論聯系實踐,使學生充實自己、提高自己,樹立起責任心。從而培養有價值、有意義的核心品質獨立性。
獨立性相對於依賴性而言,學生經驗和能力提高了,獨立性自然就提高了,依賴性則減小了。獨立性和依賴性,均隨學生經驗和能力的變化而反向變化的。獨立思考是自主學習的前提和主要特徵,也是創造性學習的前提、條件與表徵。
規劃性體現學習方法的應用、學習策略的選擇和學習活動的調控上。學生自主確定學習內容的順序、方法、媒體、目標、方案,體現認知的主體地位。以高效優質完成學習任務,實現預期的學習目標。
學生的發展,主動、全面、健康發展,是通過個體的活動來實現的,通過環境與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即同化或順應而取得的。同化是個體把客體納入已有結構;順應則是環境作用於個體,從而引起個體原有結構的變化。通過同化與順應,將形成新的行為結構和認知結構。兩者循環往復,實現相對性平衡。當認知結構得到了發展,也就是說學生的學習有了成效。
學習,作為人的特殊的活動,其外周活動表現為環境對象化,即人體器官的動作行為,從環境中獲得滿足的對象;心理活動則表現為意願物質化,即通過改造或創造環境,從而獲取精神財富。
環境,包括主體以及主體所涉及的一切,如教師、家長和同學等人文社會環境因素。學習,要有良好的學習環境,或者說,自主學習需要合作學習扶持。
現代遠程教育網路基本能滿足自主學習的要求,但不是全部的要求,如良師益友就是學習的重要條件。
合作,即個人或群體相互之間,為達到所確定的目標,彼此通過協調作用而形成的聯合行動。合作活動的參與者除具有統一的目標,還具有一定的信用,相近的認識,協調的互動,冀圖達到預期的乃至最佳的效果。統一性表現了目標的一致性和行為的共同性。合作學習,指同學之間、師生之間同心協力地進行學習,或者互相配合地進行學習。
現代遠程教育網路,以共享資源的豐富性和強大的交互性,不僅有利於合作學習的進行,而且不斷拓寬合作的范圍和領域。合作學習的基本特徵是交往性、互動性和分享性。
交往性是指合作者自覺地服從合作學習的共同目的,遵守合作學習的共同原則,又具有自覺的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等良好的心理品質。合作是一種學習策略,是社會交往的一種技能。還可在行動上、心理上和精神上通過合作獲得滿足感。誠然,沒有合作的自覺性便沒有合作的前提、條件和基礎。
互動性則表現在智慧聯動、整體提高方面。通過程度不同的開放形式,及時傳遞相關信息、溝通彼此感情,再通過互相幫助、共同評價以提高學習效果。其最本質的意義在於,所有學生都能認真參與、傾聽、欣賞、接納乃至發現集體智慧的閃光點。合作學習的精彩所在,就是共同學習,共同提高。
分享性是通過認真傾聽、觀察和參與合作學習全過程,從尊重、欣賞、幫助到交流、交往、評價,實現資源共享和成就共享,達到合作學習的根本目的。
⑩ 怎樣看待網路技術在大學生活中的應用拜託各位大神
網路技術與期刊編輯新變革 【作者 】吳澄 【作者簡介】上海師大編輯 郵編:200234 【內容提要】學術科技期刊的現狀已不能適應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讀者的多樣化需求 ,多媒體、網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將引發傳統編輯手段的全面變革。學術科技期刊實現 全程電腦化的時機已逐漸趨向成熟。計算機技術的日新月異將使學術期刊編輯方法和手 段不會僅僅停留於簡單的鍵盤輸入和排版。目前,多媒體技術、網路技術的各種手段運 用於學術科技期刊的編輯出版發行,尚處於初始階段,但不久將會全面而深入地展開。 【關鍵詞】學術性期刊/編輯出版/多媒體技術/網路技術 【正文】 一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在未來的幾年中,各種計算機相關技術都會得到飛速 發展和應用,使計算機變得更加人性化,智能化。而多媒體技術與網路技術的迅猛勢頭 對傳統學術科技期刊帶來的影響尤為深遠。 目前,學術科技期刊的現狀已不能適應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讀者的多樣化需求, 紙介學術科技期刊,以傳統的方式辦刊,不僅難以在市場經濟潮流中站穩腳跟,而且也 正受到計算機和多媒體網路技術、電子報刊和電子出版物的挑戰。學術科技期刊必須面 對社會發展的現實,轉變傳統的期刊編輯出版模式,迅速實施期刊編輯出版的計算機化 ,並逐步實現向多媒體、網路化編輯的轉變和過渡。使學術科技期刊所承載的信息更加 高速、全面、方便、准確地傳至讀者手中。 按照常規的期刊出版流程,作者的稿件經編輯加工後,由印刷廠錄入排版,打出校 樣,經過數次校對,然後製版印刷。如果利用作者的磁碟文件,在電腦上編輯加工,則 可省去排版輸入程序,編輯人員坐在計算機前改稿把關,減少了校對次數,卻又同時減 少出錯的概率,並且大大減輕由重復輸入造成的精力和時間的浪費,縮短出版周期。 值得指出的是,隨著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的蓬勃興起,越來越多的作者已不滿足 於稿件軟盤的寄遞,而是希望用電子郵件把自己的稿件發送到編輯部的電子信箱中,出 版部門只要運行電腦中設置的e —mail程序,就可在計算機顯示屏上看到作者的來稿。 在另一方面,計算機技術又始終處於高速發展的進程中。處理器速度不斷得到提高 ,硬碟的容量也正以每年60%的幅度在增長,但是價格卻在持續下降。1994年1兆位元組 的價格為1美元,到1998年1 兆位元組就只值5美分了。如果說, 以前阻滯我國學術科技 期刊電腦化進程的多為財經方面的原因,今天已經不成為太大的障礙。 問題主要在於,由於傳統期刊編輯、出版和發行的配套運作已相對成熟,整個流通 程序比較固定和規范,而採用一種新的編輯形態,就意味要有相應的人員管理及工作運 作方式的變更。有些期刊編輯出版部門因此寧願穩妥地在其固有領域及方式上保持觀望 ,而不願在這方面進行人員、資金和其他方面的投入,反映了一種認識上的誤區。 應該看到,學術期刊實現全程電腦化已逐漸趨向成熟。而且,計算機技術的日新月 異的發展趨勢還表明:學術期刊編輯方法和手段不會僅僅停留於目前較為普遍的簡單的 鍵盤輸入和排版。多媒體和網路的各種技術手段全面運用於學術期刊的編輯出版的前景 必將成為現實。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給予我們一個發揮創造力和提升人本身智慧能力 的機會。信息技術正在潛移默化地改造我們的聽覺、視覺、嗅覺、觸覺,改變著人類傳 統的時空觀念,社會運動方式,倫理道德觀念和法律環境。這場席捲全球的革命剛剛從 改變我們的行知模式開始,正以堅定的步伐深入我們生活的每一個側面,改造行業社會 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更改造著人們認識生活,思考世界的觀點、方法。 二 多媒體技術是指用計算機對文字、圖形、聲音、動畫、影像等多媒體信息進行綜合 數字化處理的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主要應用於多媒體個人計算機、多媒體信息管理 系統、多媒體通信、多媒體電子出版物等,近期以來,運用多媒體手段來對學術科技期 刊進行編輯加工、行政管理和發行宣傳,也成為一種顯著的趨向。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將 引發傳統編輯手段的全面變革。傳統編輯方法與手段同多媒體技術結合後,將給未來學 術科技期刊的編輯工作帶來全新的變化。 多媒體技術與計算機、網路技術、通信技術、數字技術的結合,使期刊出版工作過 程和學術科研信息傳播不受時間、地點、國界、環境等影響,這將有利於提高世界信息 的流通速度,促進遠隔重洋的各民族文化科技的及時交流。 多媒體綜合了報紙、廣播、電視等功能,將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要素結合起 來,這一結合也成為學術期刊編輯、發行的一種全新形式,給受眾以全方位的、多維的 信息,光纖通道將電視網、電話網、計算機網三網合一,使三大傳統媒介開始走向高度 的綜合。 充分利用多媒體文、圖、聲、像的優勢,有利於全面提高學術期刊編輯工作效率和 刊物質量,促進電腦多媒體編輯技術的有的放矢地發展,並為今後計算機技術的普及、 繁榮打下良好基礎。 多媒體編輯要處理大量的3d圖形、 數字音頻和視頻信息, 還有從web網路傳來的 高帶寬信息。加速圖形埠(agp)即將大量投入應用,這是一種用來連接cpu和圖形加 速器、比pci更快的匯流排,agp 同時還提供圖形適配器與系統內存之間的連接,有了這 種連接,在3d應用程序中就可以將大量的紋理貼圖保存在系統內存中。到2000年,所有 的圖形都將是3維, 使用字處理或者電子表格軟體的人將不會覺察到有什麼不同。 近期出版的一些專業電子排版系統,已集文字處理與圖形圖像處理功能於一身。不 僅大大降低了此前許多排版軟體在文稿中植入特定圖像時的繁瑣操作和不便,而且可以 利用軟體提供的多種繪圖、制圖功能,使非美工專業人員也能方便地製作出具有專業水 準的圖形圖像,並通過手寫板或掃描儀順利實現圖文混排。使數學、化學、物理等科學 公式的排版簡便規范,同時提供各種流程圖、電子電路以及各類圖庫。 近日,ibm公司分別推出中、英文語音識別系統的語音錄入軟體,它們以聲音接收 裝置為媒介,將閱讀文稿的語音直接轉化成計算機上文本的版面,盡管目前此類軟體在 配置、環境、程序設計等方面有不少尚待完善之處,但隨著新的優化軟體的不斷問世, 它必將極大地提高文字輸入的速度,從而最大限度地改變期刊計算機排版採用鍵盤輸入 的格局。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真的可以與計算機進行交談,正如一些科幻電影 中描述的一樣,計算機可以聽懂我們話語,並按我們所說的去做。 多媒體技術的發明,終於使人和機器從原來的對立中擺脫出來,人性化的局面、虛 擬現實的出現,直到人工智慧的進步,語音的輸入使我們剎時感到pc已不再冰冷,晶元 上已能出現人的情感,而且是高智能的集成。 隨著計算機網路以及電子郵件中可視圖像和活動聲像傳輸的成為現實,將進一步產 生期刊在稿件傳遞、審稿閱稿、修改校對、聯系溝通、裝幀質量、出刊速度全方位的突 破。 三 網路技術的出現和普及,使傳統的期刊編輯的工作過程由單向的封閉流程,轉變成 一種帶有顯著的交互性特徵的雙向或多向的信息流通方式。編輯、作者乃至讀者之間可 以直接進行信息的交流,它用最直接、最形象、最逼真、最快捷的特色使期刊編輯流程 成為極具開放性的人際傳播。網路社會和網路文明的到來,宣告高度而枯燥的技術文明 將被充分共享的信息文明所取代。 編輯部的全程電腦化和內部區域網的建立,將在以下幾方面產生重要作用: 1.編輯出版流程高效化 通過網路,可以對整個編輯流程實施網路化管理,從選題登記、審批、組稿、編校 、發稿、付印、稿酬、文稿檔案等均可在網路上對其進行實時、動態的管理。對已發稿 件也可建立起詳盡的分類、統計、查詢數據。 同時,還可以建立作者庫對作者隊伍進行網路化管理,以便隨時掌握作者履歷、學 術科研成果、個人專長、微機通信設施等情況,並由此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的高素質的作 者隊伍。更可以通過網路的電子公告或電子郵件接觸更多的專家學者和專業科研人員, 為某一選題物色到最佳作者。在網路通信中,還可快速直截雙向傳遞、顯示編者和作者 在組寫稿件過程中的具體要求和細節,即使是遠地相隔,通過網路也可就稿件的修改、 校對、定稿等事宜,在兩地邊議邊改,其速度和效率都是傳統出版方式所不敢想像的。 在廣開稿源的同時,提高稿件質量也有了更可靠的保證。 作者通過磁碟或電子郵件所投的稿件經轉化為統一格式的文件後,直接存入稿件庫 ,在進行編輯加工時,可以從中調出已排版的稿件,直接在計算機上進行編校。 在審稿過程中,編輯一方面隨時可與作者通過網上交談,對稿件的有疑問之處提出 修改意見,徵求作者意見。另一方面,為了保證稿件內容的科學性、思想性、先進性, 編輯可利用網上的巨大信息資源庫,對文稿中的資料數據等關鍵性內容進行查詢和確認 。還可經電子公告板或電子郵件徵求專家意見,以確保內容的准確性。 2.資料庫管理系統化 在編輯部內部,編輯人員通過網路和光碟建立選題庫、書稿庫、以及諸如《中國人 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全文專題目錄索引》、《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全文》、《中國學 術期刊光碟版》、《人民日報全文資料庫》等光碟資料庫,了解某一選題的有關情況, 以避免選題的重復。通過網路,編輯人員可以方便地搜索到新資料、新成果、新知識, 掌握最新學術動態和學科的發展趨勢等,從而根據這些信息策劃出最新的選題。 同時,內部網路的建立以及與外部的聯網,使得編輯人員對資料的查詢、檢索變得 更為方便快速。聯網後各學術期刊傳統的學術資料和信息的交流可通過網際交流更高效 地實施,徹底改變以往此項工作中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且收效甚微的弊端,使編 輯工作者得以隨時從網路查找、瀏覽、下載所需資料,再將編輯部的報刊、書籍、文件 等資料以掃描錄入的手段存入資料庫。計算機和網路系統的超高容量的儲存介質,不僅 解除了編輯部因書面資料的不間斷增長而蠶食工作空間的麻煩,同時,資料庫中所包括 的文字、圖片、聲音以及其他超文本的多媒體文件,由於具備功能強大的檢索工具和方 法,足以快速而准確地滿足編輯部人員各種不同目的和不同方式的需求。 3.行政管理自動化 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多媒體技術的突飛猛進,必將引發學術期刊編輯辦公模式和觀 念的變革。全天候、全方位的國際互聯網和區域網的崛起,以及電子郵件、移動通信等 高科技的迅速發展,編輯人員主要通過傳真機、數據機連線和計算機網路實現同編 輯部區域網的互聯,在家中接收領導下達的指令從事工作並同編輯部保持聯系,並將處 理完畢的任務經由圖文傳真、e—mail等技術手段迅速反饋編輯部。 編輯部的內部區域網的建立,為實現辦公和決策的無紙化和數字化提供了可能。內 部網費用低廉,功能強大,採用後即不需要紙張。編輯人員通過運行瀏覽器,可看到任 何相關的電子信息。 隨著國際互聯網在國內的普及,計算機網路為期刊發行提供了新的銷售渠道和發行 方式。利用網路的電子公告板,編輯部可以發布期刊發行和征訂廣告,也可直接通過電 子郵件寄發訂單,讀者可通過網路向編輯部訂購期刊。當實現了網上的線出版後,讀者 還可以要求閱讀網上的電子期刊,並通過網路向編輯部承付一定的費用。 目前的學術科技期刊已經出現紙質版、電子版、網路板三種形式並存的局面,雖然 尚難以估計新的出版形式對傳統期刊的沖擊究竟有多大,但可以肯定的是,基於計算機 的大量出版物的出現將會大大改變我們的教育、生活方式,也對紙質 期刊的出版造成 一定的影響。多媒體技術的產生和日趨豐富成熟,使傳統的學術科技期刊的編輯、傳播 從內容到形式產生了全新變化,改變了延續數百年的編輯方式、閱讀方式、甚至是思維 方式,從而徹底改變人們對於傳統期刊編輯出版的觀念。面對這一挑戰,傳統的期刊出 版業只有勤於探索和實踐,勤於改造自身的人力和技術結構,並且有一套與之適應的新 的編輯理論,對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環境中的學術科技期刊編輯的特徵、模式、結構 、效果等進行科學研究,並作出總結性、指導性的說明。 【參考文獻】 1.王蕾 張志強:《互聯網路與傳統出版》,《編輯之友》1997年第4期。 2.張鑄:《我國電子期刊的現狀與發展對策》, 《津圖學刊》1997年第3期。 3.鄧壽鵬:《信息高速公路的興起與我們的思考》,《電子科技大學學報》1994年 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