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互聯網+政務服務」哪裡做得好

「互聯網+政務服務」盡管得到了各級政府的廣泛重視,但是仍然不夠「叫座」,存在亟待解決的供需矛盾。盡管在線政務服務的供給側發展迅猛,但是需求端卻增長乏力。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全國共有.gov.cn域名共53546個,政務微博164522個,政務頭條號34083個。在線政務服務的覆蓋面、活躍度和影響力都得到了極大釋放。中國在線政務服務用戶規模達到2.39億,占總體網民的32.7%。這個人數和比例看似不錯,但是佔全國總人口的比例仍然很少。

Ⅱ 企業認為,進一步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最需要政府做什麼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的互聯互通、迅速便捷的優勢在提高政務服務水平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促進了政府深層次體制機制的變革。互聯網+政務服務並不是簡單地把政務辦理搬到網上就行了,在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的進程中應處理好八種關系,否則,很容易出現各種偏差,最終影響到我國政府政務服務水平和效能的提高。
第一,手段和目的。毫無疑問,政務服務是目的,互聯網是手段,但恰恰就是這些看起來很容易區分的關系,在實際的執行中卻常常出現偏差。其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部分地方政府在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的過程中,往往為了互聯網而互聯網,盲目追求網站和客戶端的建設,在形式上花大力氣,在內容上卻不下功夫,最終忽視了提高政府服務水平,給基層群眾帶來實實在在便利的這一政策的根本初衷。
第二,政府主導和企業參與。政府應該積極引導市場主體行為,引入社會力量,推廣政府購買服務、政企合作等新模式,合理開放利用數據資源,還應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地與市場主體展開互動,引導他們參與到「互聯網+政務服務」建設進程中,實現雙贏。
第三,權力清單和數據結構。政務服務是政策的根本目的,這是「互聯網+政務服務」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縱深發展,改革深化,政府權力清單不斷修訂,政府職能也會發生變化,這就要求在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的過程中,在處理權力清單與數據架構的關系時,應做到權力清單在先,數據架構在後,同時注意兩者的有序與有機銜接。數據架構必須具有開放性和兼容性,為權力清單的變化預留足夠的空間,以適應政府職能轉變的現實要求。
第四,線上與線下。完整的行政審批流程包含了從事前、事中審核到事後監管等多個環節,這些環節的執行都需要政府更加重視線下工作,否則「互聯網+政務服務」的發展很容易成為政府監管失位、缺位的誘發因素。在政府大力推進線上政務服務的同時,應從升級政府服務大廳的功能和服務者的素養兩方面著手改進線下政府服務。
第五,服務與管理。政府既是管理者,也是服務的提供者,民眾既是被管理者,也是服務的享受者。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的同時必然要對民眾的行為做出規范,以保證制度的普適性和嚴肅性。比如,政府部門通過建立居民電子證照目錄、建設電子證照庫、建立跨區域電子證照互認共享機制等途徑切實解決困擾基層群眾的「辦證多、辦事難」等問題,但同時也要對可能出現的電子證照的偽造、套用、標准不統一等問題做出科學的預判,積極研究制定電子證照法規與相關標准,從而實現服務與管理的協調統一。
第六,原有建設基礎和新建部分。在處理原有建設基礎和新建部分的關系時,政府必須要做好頂層設計,對發展電子政務的整個過程有一個清晰的規劃,充分利用已有設施資源,推動平台資源整合和多方利用,避免分散建設、重復投資。已花費了相當數額財政資金建設的基礎性網路,政府必須要把它們充分利用起來,不能僅僅以政策為唯一導向,不能簡單認為,新政策必須有新平台,否則,會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另外,政府不同的部門可能也單獨建立起了一些平台設施,針對這些平台,政府應該做好各部門的協調,促進這些平台的對接,實現現有資源的有效整合。
第七,業務流程簡化與審批嚴格監控。「互聯網+政務服務」建設的目標之一是重塑審批流程,簡化群眾辦事環節,但需要指出的是,業務流程簡化的前提是不能出現監管真空。現在政府在下大力氣進行行政審批改革,減少審批事項,簡化審批程序,但是這種流程簡化也要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要保證審批結果的真實、客觀。如果政府把這個環節放得太松,就會出現監管不嚴的現象,從而引發社會上的一些亂象。所以,在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的進程中,業務流程簡化不應該成為政府監管失位、缺位的理由,流程簡化與嚴格監管這兩方面都要抓、都要硬。
第八,逐步試點與全面鋪開。統籌設計、穩步推進,充分體現了我國在推行改革時「以點帶線,以線成面」的思路。由於各地情況千差萬別,成功經驗在其他地區推廣的適合度和本土化是必須考慮的關鍵問題,因此,在推廣的過程中,各地應結合實際情況積極探索新的建設思路。政府主管部門應不斷總結普適性經驗,提高進一步推廣試點的實際效能。政府相關部門應科學設計,理性謀劃,真正探索出一套比較合理、完善的「互聯網+政務服務」發展模式,為提升政府的政務服務水平,完善社會治理結構打好堅實基礎。(東北大學文法學院 杜寶貴 門理想 )

Ⅲ 「互聯網+政務服務」大數據是什麼意思

「互聯網+政務服務」指的是利用互聯網,實現政府部門間數據共享,群眾可以通過網路平台完成辦理事項,都可通過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享受到網上預約、網上申請、網上查詢、咨詢投訴等相關服務,真正實現政務服務「一網通辦」。

讓居民和企業少跑腿、好辦事、不添堵。簡除煩苛,禁察非法,使人民群眾有更平等的機會和更大的創造空間。

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把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推向縱深的關鍵環節,對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政府服務效率和透明度,便利群眾辦事創業,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具有重要意義。

(3)政務互聯網公司擴展閱讀:

國務院出台《「互聯網+政務服務」技術體系建設指南》

《「互聯網+政務服務」技術體系建設指南》(以下簡稱《建設指南》),通過加強頂層設計,對各地區各部門網上政務服務平台建設進行規范,優化政務服務流程,推動構建統一、規范、多級聯動的全國一體化「互聯網+政務服務」技術和服務體系。

《建設指南》針對一些地區和部門當前網上政務服務存在的服務不便捷、平台不互通、數據不共享、線上線下聯通不暢、標准化規范化程度不高等問題.

在總結相關地方部門政務服務平台建設經驗基礎上,按照「堅持問題導向、加強頂層設計、推動資源整合、注重開放協同」的原則,以服務驅動和技術支撐為主線,針對企業和群眾反映的辦事難、審批難、跑腿多、證明多等突出問題,提出了優化網上政務服務的解決路徑和操作方法。

《建設指南》重點從四個方面明確了「互聯網+政務服務」技術體系的具體要求。

1.業務支撐體系。推動政務服務事項清單標准化、辦事指南規范化、審查工作細則化、業務辦理協同化、事項管理動態化,著力優化網上政務服務流程,深化並聯審批,加強事中事後監管,促進政務服務向鄉(鎮)、村(街道)延伸,打通政務服務「最後一公里」。

2.基礎平台體系。規范網上政務服務平台建設,避免線上線下政務服務「兩張皮」。整合構建統一的數據共享交換平台,推進跨部門、跨地區、跨層級平台互通、身份互信、證照互用、數據共享、業務協同,實現異地辦理、同城通辦、就近辦理。

3.關鍵保障技術體系。著眼統一用戶認證、電子證照、電子文書、電子印章等關鍵支撐技術,以及運行管理、安全保障等關鍵保障技術,深化政務雲、大數據等新技術應用,完善「互聯網+政務服務」配套支撐體系。

4.評價考核體系。積極運用第三方評估手段組織開展政務服務評估評價,以評價考核為手段促進各地區各部門不斷提升政務服務水平。



Ⅳ 政務外網與互聯網的區別

  1. 政務外網對應於國家抄政務外網,屬非涉密網性質,是政府的業務專網,主要運行政務部門面向社會的專業性服務業務和不需在內網上運行的業務。

  2. 互聯網訪問不了政務網,是內部單位的一個區域網。

Ⅳ 互聯網+電子政務製作公司,哪家公司的更好用

電子政務平台系統可充分適應我國各級政府的組織機構設置,使其成為一個有機的統一體。該平台系統除能提供基礎的政務辦公功能外,還為政府機構提供了門戶平台、領導工作平台、公文交換系統、單點登錄系統、指揮協同系統,並預留了與政務CA系統間的介面,可以充分滿足我國各級政府機構的政務協同辦公要求。
總體架構:
環球軟體公司根據國家《電子政務標准化指南》提供的電子政務模型,結合我國各級政府的實際情況以及我們在眾多電子政務系統建設中積累的經驗,我們從集成的角度來規劃政務協同辦公系統的層次架構。
政務協同辦公系統的功能結構從上到下可分為以下四個層次:公眾服務層、應用層、數據交換層和網路基礎設施層,而信息安全,管理以及標准、規范體系貫穿於各個層面。

Ⅵ 互聯網電子政務是什麼呢和以前的電子政務區別是什麼

電子商務:利用電子化的手段進行的商務活動,本質是商務,技術是電子商務的手段。 電子政務:運用計算機及其網路為代表的現代信息與通信技術,重組行政組織結構,改善 公共管理模式,實現政府辦公自動化,政府業務流程信息化,為公眾、企業和社會提供廣泛、高效 和個性化的一種政務模式。 他們兩者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如下: 1)電子政務與電子商務的實施主體與服務的用戶不同。 電子政務前提是政府信息化,實施的主體是政府機構,向政府各部門、企業、公眾進行管理和提供服務。 電子商務前提是企業信息化,實施的主體是商業機構,用戶群體是企業及企業的客戶。 2)電子政務與電子商務的建設思想和應用目的不同。 電子政務強調信息技術與政府管理體制變革有機結合,目的是藉助於信息技術對傳統政府模式進行根本性 變革,改善管理機制和管理模式,提高政府管理效率。 電子商務強調信處技術與企業經營模式的有機結合,目的是開拓市場、延伸渠道、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創造良好的經營環境。 3)電子商務與電子政務的建設可以相互借鑒。 電子商務發展的成熟技術可應用在電子政務上,兩者的交集是政府與企業的信息介面,兩者的發展離不開 相互的支持。兩者在內部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對傳統流程進行優化重組;建立對外的信息交換門戶;對服務對象為 核心的服務觀念上是一致的。

Ⅶ 政務外網與互聯網有哪些區別

  1. 政務外網對應於國家政務外網,屬非涉密網性質,是政府的業務專網,主要運專行政務部門面向社會的專屬業性服務業務和不需在內網上運行的業務。

  2. 互聯網訪問不了政務網,是內部單位的一個區域網。

Ⅷ 國務院發布的互聯網+政務服務是哪個廠家方案

雲海電子政務平台方案提供商

Ⅸ 政務內網,政務專網和政務外網有什麼區別

其中,政務內網是黨政機關辦公業務網路,與國
際互聯網物理隔離,主要滿足各級政務部門內部辦公、管理、協調、監督和決策的需要,同時滿足副省級以上政務部門的特殊辦公需要;政務外網是黨政機關公共業
務網路,與國際互聯網邏輯隔離,主要滿足各級政務部門進行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面向社會服務的需要。
從文件的解讀可以看出,政務內網的聯網范圍不可能延伸到鄉鎮這一級政府,且不可能與外網交換信息,因此副省級以下城市中,黨政機關業務流轉和信
息處理的主要平台一般部署在外網。就外網而言,雖然聯網范圍可以很大,但由於與國際互聯網之間通過一定的網路安全設備邏輯隔離,隨著電子政務應用的不斷發
展,需要打開越來越多的網路設備埠,從而降低了安全性,讓越來越多的政務部門不敢用其承載業務流程和信息處理。基於上述考慮,在國家規定的兩個網路基礎上,增加了政務專網,從而構築了以「三網」為基本架構的電子政務網路平台:即政務內網、政務專網和政務外網。
政務內網是涉密的黨政機關辦公業務網路,與國際互聯網物理隔離,在滿足工作需求的前提下,覆蓋范圍盡可能少,對上與國家電子政務內網互聯。
政務專網是黨政機關的非涉密內部辦公網,主要用於機關非涉密公文、信息的傳遞和業務流轉,它與外網之間不是通過傳統的防火牆來隔離,而是通過網
閘,僅以數據「擺渡」方式交換信息(網閘的http、ftp、smtp等通用協議全部關閉或不提供這些協議支持),以便實現公共服務與內部業務流轉的銜
接。由於「擺渡」方式並不能使專網與國際互聯網連接,因此,專網基本不受國際互聯網不安全因素的威脅,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另外,政務專網不是涉密網,又可
實現廣泛的內部互聯,還可與外網實現安全信息交換。

Ⅹ 請解釋下電子政務內網和互聯網的區別和聯系謝謝。

電子政務是指運用計算機、網路和通信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實現政府組織機構專和工作流程屬的優化重組,超越時間、空間和部門分隔限制,建成一個精簡、高效、廉潔、公平的政府運作模式,以便全方位的向社會提供優質、規范、透明、符合國際水準的管理與服務。電子政務網路由政務內網和政務外網構成,兩網之間物理隔離,政務外網和互聯網之間邏輯隔離。政務內網主要是政務部門的辦公網,政務外網是政府的業務專網,主要運行政務部門面向社會的專業性業務和不需要在內網上運行的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