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看互聯網中美時代
Ⅰ 中美互聯網差異在哪
1、互聯網用戶數量
十年前,美國是世界上的互聯網頭號大國,而現在很明顯已經不是,取而代之的是中國。下圖是中美網民的數量(PS:這其中的最大原因就是中國的人口數量了)
當然,中美兩個國家的網民數量占整個世界的31%,其中中國在亞洲的比例是51%。
2、互聯網普及率
相比中國來說,美國的互聯網普及率要高很多,一般的普通公民都能利用到互聯網。
但是,中國在這方面的增長空間要遠遠高於美國。假如中國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與美果相當的水平,那麼,中國的網民應該可以超過10億了。
3、互聯網增長速率
提 及互聯網的增長速率,對中國來說,在2000年至2010年之間的增長速率是1767%,這個速度的確是令人難以想像的。在此期間,美國只在原基礎上增長 了一倍。當然,很明顯的一點,就是美國在10年前的互聯網水平相比其他國家來說已經算是比較高的了。然而,中國當時還是比較落後的國家,所以增長的空間比 較大也是可以接受的。
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回顧一下過去的數據。在2000年的時候美國有95,000,000網民,在2010年為239,000,000.另一方面,中國在此期間的網民數量由22,000,000增長到420,000,000.對比這兩個數字相信就知道差別了吧。
4、網際網路接入速度
在這一方面,美國就遠遠超出中國了。在美國的互聯網接入平均速度基本上是中國的5倍,美國基本上的網路接入都是用寬頻接入。
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很清楚,當你看到網路連接連接速度是如何分布的(如下圖)。在美國,34%的互聯網連接速度超過5 Mbit /秒,而在中國,只有0.4%達到這一速度。
5、網路伺服器
伺服器是提供網路信息的終端,在這一方面,美國也遠遠超出中國。者也很能接受,因為在互聯網的初期,美國救援預案超出中國,而且伺服器技術在美國也會比中國好,導致有些不在美國本土的人也把自己的伺服器放在美國。原因當然是美國的互聯網技術比較領先了。
上圖是由CIA提供的數據,顯而易見得是:美國幾乎提供比中國多28倍的網路伺服器。我們不知道這些數據時怎樣得到的,但是已經能從一方面反應兩國之間在網路拂去其方面的差異了。
6、主流搜索引擎
Google在中國的搜索領域一直沒有達到過稱霸的地位,而且在去年Google撤出中國後,Google在中國的搜索份額更是下跌。中國的中文搜索引擎一直 是以網路稱帝的。兩國的主流搜索引擎為;
美國: Google
中國: Bai
7、頂級網站
美國的頂級互聯網網站在全世界都是比較出名的,但是,精心的人一定會發現,中國的頂級網站一般在世界上不是那麼出名,或者說並沒有很多人會去使用。
美國網站TOP 5
Google.com
Facebook.com
Yahoo.com
Youtube.com
Amazon.com
中國網站TOP5
Bai.com (search engine)
QQ.com (online community)
Sina.com.cn (web portal)
Taobao.com (「China』s eBay」)
Google.com.hk (Google Hong Kong)
當然,Facebook在中國已經上不了了,google.cn也撤出中國而轉向了google.com.hk,但是google.com.hk在中國任然佔有很大的比重,至少還能夠躍居前五。
8、主流的網路瀏覽器
在 中國,大部分的網民依然使用的是IE6.0瀏覽器(這一點也許讓人匪夷所思),因為有那麼多的好的免費瀏覽器(如高版本的 IE, Firefox 或者 Chrome等)。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中國網民在安裝操作系統的時候,微軟會在操作系統裡面自動安裝IE6.0,尤其是使用所 謂」Windows XP系統的用戶「,使用IE6.0就更常見了。
美國排前五名的瀏覽器:
Internet Explorer, 47.5%
Firefox, 25.5%
Chrome, 14.6%
Safari, 11.2%
Opera, 0.6%
中國排前五名的瀏覽器:
Internet Explorer, 87.4%
Chrome, 4.4%
Maxthon, 3.8%
Firefox, 3.3%
Safari, 0.6%
主流瀏覽器版本:
美國: Internet Explorer 8.0, 33.9%
中國: Internet Explorer 6.0, 41.1%
9、主流操作系統
在美國,Windows 7基本上已經取代Windows XP,但是在中國是截然不同的。中國的網民大多數還是使用Windows XP,這個比例基本上是4/5.
美國排前五的主流瀏覽器:
Windows 7, 32.1%
Windows XP, 31.1%
Windows Vista, 19.1%
Mac OS X, 14.9%
iOS (iPad), 1.2%(統計不包括iPhone和iPod Touch上的iOS )
中國排前五名的主流操作系統:
Windows XP, 82.2%
Windows 7, 13.8%
Windows Vista, 2.7%
Mac OS X, 0.5%
Windows 2003, 0.3%
當然,值得一提的是,上面的統計數據時根據接入網路的用戶而來的,還有一些沒有接入網路的就不在統計之內了。
10、域名
由於美國擁有好的域名和主機服務商家以及技術使得美國的域名數量又遠遠超出中國了。
11、全球化的攻擊流量
所謂「攻擊流量」,是指自然界的惡意流量,例如試圖獲得通過各種方式非法訪問到計算機的埠,利用操作系統中的薄弱環節攻擊計算機,這包括所謂的埠掃描以發現潛在的計算機漏洞。美國的交通部曾經有被攻擊過的」美譽「。這方面中國是第三(僅次於俄羅斯)。
結語
那麼,從上面的各方面的對比中,我們可以得到如下的結論:
1、 中國的互聯網用戶群的基數很大,更大(是美國的大約1.76倍)。
2、美國互聯網基礎設施遠遠領先於中國的,至少對終端用戶來說是如此。
3、中國在互聯網方面有更大的發展潛力。
4、中國的互聯網用戶運行的軟體版本比美國互聯網用戶落後,至少在操作系統和網路瀏覽器方面。
5、美國互聯網行業繼續領先世界,特別是因為世界各國網際網路用戶都需要使用其互聯網服務。 (也許有人可能會問,這種情況會將持續多久呢?也許這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吧。)
總的看來,美國在互聯網科技及其服務技術領域遠遠超出中國,但是,單純就網民數量來講,還是中國人較多,並且這種狀況在將來一段時間內會維持下去。當然,中國的互聯網領域發展空間很大,畢竟以後上網的人越來越多,對於網路的開發前景還是可觀的。
幸好,我們的世界不會再2012年終結,我們可以看看以後的格局會是怎樣的一個變化呢?當我們時隔多年再回頭看看這篇文章以及文章中提及的狀況,會不會有所改變呢?美國還會依舊是互聯網領域的老大嗎?中國這個發展迅速的國家會在互聯網領域崛起嗎?我們拭目以待。
Ⅱ 中國互聯網現狀究竟相當於美國哪一年
我問自己這個問題很久了。我隱隱約約的感到,我們好似正在中國上演了美國互聯網的1995 – 1998年的歷史,而不是大家所期望的「與世界同步」。我所看到越來越多的現象指向這個結論。其實,這個話題提出的本身就很不嚴密的,如此復雜的一個問題,如此不均衡的分布,做出統一的結論不可能,所以沒有和大家討論的必要。但是一些細節還是可以注意到的。
大家講互聯網是一個中國和美國保持同步的一次的機會。因為信息的快速傳播,我們有了一種同步的假象:美國大會,小會,
blog
,媒體上的概念,當天就可以在中國被關注;矽谷新興的應用,要不了一個月,我們就有了復制的本土版本;成功的商業模式,同時在迅速被復制。。。最近的blog
, SNS, audioblog, podcast等等的火熱,就是有一次的翻版。
看似一切具備,只欠東風。而這最最重要的東風呢?恰恰是中美互聯網的差距,又恰恰是等也等不來的。這東風就是用戶。
互聯網用戶數量
2005年的CNNIC報告,中國一周平均每周使用互聯網至少1小時的網民有9400萬,占總人口的10%以下。美國的互聯網用戶
,經過了15年的發展,總算穩定在了70%左右。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導致的上網用戶的絕對的數量,對門戶以及流量驅動的網站產生的效果或許和美國一致,(門戶網站和美國的同步崛起是個例子),但是更多新興的網路應用,互聯網相對比例就更重要了。比如,社會性軟體,如果周圍的朋友都不上網,一個人加了朋友,又有什麼用處呢?IT圈子裡這個比例高很多,所以看一看blog的興起,大家談論的話題最熱的,還是blog本身。劉勇所說的例子說,在blog和SNS裡面的用戶,關注的都是Yahoo推出360,而利物浦登頂冠軍杯這樣的新聞卻尋不到蹤跡,就可見一斑了。
新增用戶我的朋友開發了網站,問我意見。我說現在的用戶基數太小,不足以形成規模。他們告訴我,我們等。等到中國用戶達到3個億的時候,我的網站也就成功了。我卻說:千萬不要等,在過去的6個月里,
中國互聯網民新增了700萬。這迅速增長,新用戶超越老用戶的時段,恰恰是中國互聯網稍縱即逝的黃金時代,是一旦錯過,就再也找不回來的確立自己霸主地位最重要的時期,這一點,很像美國95年到98年的互聯網歷史。
舉例:1996年,
在中國,這樣的神話也在上演。PCHOM
E.NET的李鍾偉知道這個訣竅。從2000年開始(未確認)他和電信合作,在上海安裝ADSL,安裝人員都要當著新用戶的面訪問一下PCHOME
忘了本的IT圈內人士,比如我
還記不記得第一次上網的樣子?還記不記得你到知道後退按鈕需要多長時間?右鍵打開新窗口這高深的技巧是你上網幾個月後經高人指點才學會的?Google是什麼時候聽說的?最終搞清楚伺服器是什麼概念,伺服器如何把本地的文件系統轉化為URL的地址,又花了幾年?做過個人主頁嗎?是在第一年就會的嗎?這些,就是我們的本,也是每年新增的上千萬互聯網用戶的現實。
是笑話,更是現實
新用戶的湧入導致互聯網的設計要考慮到新的用戶,才能有真正大的發展空間。有些事情講起來像是笑話,更是現實。
1995年Jakob Neilson做的互聯網用戶調查,美國的用戶在1994年的時候,只有10%的用戶會拖動右邊的滾動條
,瀏覽第一屏看不到的內容,而絕大多數,90%的用戶,打開一個網站,就以為看到了全部,而不會線下滾動。這1994年美國的互聯網的現實,從宏觀上來說,和當今中國的互聯網現實很接近,在中國,在2005年,這個比例不見得比1995年的美國高太多(沒有數據支持,我隱約覺得)。
雅虎起家的時候,其實就是一個網址站。雅虎的流行,是在美國新網民大量湧入的時期;Yahoo!的流行,「瘋狂張貼」的廣告策略立下了汗馬功勞,好似中國的「紅桃K」。中國的互聯網的現實,就像美國的1995到1998年。有人告訴我,中國會輸短消息的人遠遠大於會用鍵盤的人。我沒有核實數據,但覺得很有可能。3點6億的手機用戶遠大於與9400萬的互聯網用戶,基數就大得多。手機上面ABC在一個按鍵上,而電腦鍵盤上A為什麼和B隔那麼遠?光在鍵盤上找到一個字母已經不易,就不要說敲出一個單詞;更不要說,中國年紀稍微大些會用拼音的也不是全部。我習慣了盲打
,寫字反而不習慣了,這正應了一句話:做IT的,已經不是正常的人了。更要命的是,周圍的人都不是正常的人,我們以為世界就是我們所在的世界,腦子里的想法,設計出來的東西,都是給不正常的人用的。。。這是很危險的。很多非IT出身,甚至對電腦一竅不通的商人,反而能把軟體做得很成功。這不是技術的力量,而是對用戶和市場了解的力量。中國的互聯網是滑鼠用戶遠遠大於鍵盤用戶。這個世界很奇妙
Ⅲ 歐美澳日等發達國家為什麼總看中國不順眼
我們要認識到,到目前為止,中國所有的進步都是跟隨型成就,還沒有產生領導型成就。
跟隨型國家的發展都是零和游戲,別人在那裡玩,你沖進去大發展,就把別人的份額給擠壓了。你不受待見,那是正常的結果。你在街上開家包子店,突然來了個人和你競爭,你競爭不過垮了,心理自然不爽。中國發展的目標是要成為領導型國家,能夠在無人區開辟出新的產業,自己受益的同時也讓全世界雨露均沾。
這個世界唯一的領導型國家就是美國,美國的特徵就是能夠開辟出一個個嶄新的產業,打破零和游戲的桎梏。
1915年美國發明汽車流水線生產,造就了汽車產業的繁榮,汽車產業至今是美國,中國,日本,韓國,德國的第一大工業。
二戰後美國發明了集成電路,直接創造了家用電器等電子工業,索尼松下成為受益者。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美國發明了微機,直接造就了PC機和筆記本電腦產業興起。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美國人又開創了互聯網和windows這樣的全新產業,完全的改變了全世界的生活形態,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和程序員們成為了受益者。
21世紀,喬布斯又發布了智能手機,直接帶動了全球進入智能手機時代,網路流量猛增,運營商大規模上3G,4G,中國華為公司和中興公司也獲得了高速發展。任正非說要感謝蘋果是有道理,沒有蘋果開創的智能手機時代極大的增加了全球網路流量,那麼對運營商新建管道擴容的需求就不會有那麼大。
現在美國又在搞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這將又是超級大產業,中國現在緊跟美國,中國已經發現了一個道理,美國做什麼我們就做什麼,絕對不會錯。美國在過去的100年,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新的產業,在穩固自己領導者地位的同時,也帶動了全世界的共同發展,這就是美國當超級大國,世界領導者的底氣。
中國現在也在逐漸嘗試能開創一個產業,例如量子通信,北京到上海1000公里級別通信網已經建成,已經有公司從中受益,但是總體而言,中國仍然是跟隨型國家,要想減少利益沖突,減少不受待見的狀況,中國必須成為能夠開辟新產業,開發人類新需求的領導型國家,在自己受益的同時,也讓全世界受益,打破零和游戲。要做到這一點,唯一的途徑是提高科技實力。
Ⅳ 中美互聯網打擂,誰才是造夢機器
第八屆中美互聯網論壇的帷幕尚未拉開,那張價值2.3萬億美元的合照就在網上瘋傳了,類似的高端商業活動盡管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放在變幻莫測的全球化大背景下,特別是中國領導人訪美的歷史時刻,難免讓人浮想聯翩,而置身其中的互聯網大佬們更是做足了功課。
算是半個中國女婿的札克伯格羞澀的秀起了中文,首富蓋茨的科技大宅敞開了大門,周鴻禕執著的向智能手機鼻祖蘋果CEO班門弄斧,而馬雲、馬化騰、楊元慶也與庫克、特拉維斯·卡蘭尼克談得起勁,惹得亞馬遜的貝索斯也興趣盎然的加入其中,未能與會的華為雖然早籍余承東之口宣示了「華為不是互聯網公司」的傲嬌,但還是通過微信段子手的努力,秀了一把存在感,作為高潮一幕的是滴滴的程維和領英的沈博陽終於「領證」了,加上此前落地的對Lyft的投資,中美互聯網的整合在鎂光燈下大佬們頻頻擺出的POSE之外終於有了實質性的進展。
在這樣的盛會中,旁觀者也很容易找到興奮的觀察點。比如從市值(估值)看,美方11家公司合計19347億美元,是中方14家公司的4倍,但沒人敢於忽視中國互聯網的潛力,中美互聯網巨頭的市值(估值)幾乎與金磚四國之一的巴西GDP持平,相當於世界第八大經濟體,而放眼歐洲和日本還沒有與之匹敵的互聯網力量,不過在趣聞和數據之外,人們更關心的是狂飆突進的中美互聯網產業的競合會呈現出怎樣的態勢。
拋開復雜的商業競爭,對中美互聯網產業來說至少有兩點趨勢是顯而易見的:
一、兼濟天下VS獨善其身
全球互聯網產業雖然存在著一些物理隔絕和人為阻礙,但融合和滲透是大勢所趨,未來一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壟斷和封閉不應是互聯網的歸宿。在阿里上市之初,馬雲在訪談中曾經披露過電商全球化的構想,可能的手段包括並購,但時至今日,天貓和淘寶的收入仍然幾乎全部來自中國市場,京東也如是,而無論是亞馬遜還是易趣都是全球化的。
未來中國將擁有10億網民,貢獻了全球10大互聯網公司中的4家,但在金融風暴中阿里的股價卻未能經受住考驗,顯示出收入和市場過度單一的高風險,未來的中國電商不能再死保國內市場,而要兼濟天下,就像劉強東在這次中美互聯網論壇上的發言,中國互聯網要為全球創造價值。反觀美國的互聯網公司,因為從一開始就以全球化為目標,反而不存在此類問題,亞馬遜要做的是深刻了解中國消費者,而易趣則要從失敗中汲取教訓。
二、互聯網VS實體經濟
中國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得益於人口紅利,廉價、充足和高水平的勞動力保證了互聯網服務的快速和高效,推動了中國電商和O2O的篷勃興起,但它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則不被看好,很多人認為互聯網正與高企的商業地產一起成為壓垮中國零售業態的最後一根稻草,美國的情況相反,由於線下渠道結構合理,競爭充分,美國電商和零售實體高度融合,取長補短,並沒有互相控制台的惡性競爭,而諸如黑色星期五這樣傳統零售的狂歡仍然熱度十足,這似乎是一種正向促進的典型關系。
事實上,中美互聯網經過之前的快速發展之後正在逐漸並軌,隨著商業地產價格回歸理性,以及新一代年輕人對低水平重復勞動的興趣減弱,中國電商依賴價格戰和快速物流建立起來的消費體驗正在向品質服務過度,加上傳統企業電商化的崛起,將使電商和實體加速融為一體,這已經為美國的經驗證實,在美國十大電商中有七家是傳統企業。
至於中美互聯網巨頭會如何搏奕,我們不妨略做猜想。
1中國夢VS美國夢是新常態
互聯網將是21世紀中國夢和美國夢的新擂台,進入全民創業時代的中國互聯網正爆發出遠超過當年矽谷奇跡的生命力,這讓新舊體制切換之下的中國經濟創造了太多的賺錢機會,不過在創新紅利透支之後,中美兩個最發達的互聯網經濟體最終還是要殊途同歸,這並不像滴滴程維估計得那樣樂觀—中國互聯網比美國更有活力,事實上,當我們熟悉的這一代互聯網寡頭完成原始積累之後,搶占未來科技制高點就只能是靠體系化的技術積累和商業模式上的創新。
中美互聯網的造夢之爭至少有一點是共通的,即能否創造出一種全新的商業文明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讓互聯網和傳統實體共享發展成果。這是衡量成敗的唯一標准。
2有競合,更有你死我活
巴頓將軍曾經對士兵說過:戰爭不是靠你們為國捐軀贏得的,而是靠讓你們的苦逼對手為國捐軀贏得的!中美互聯網有合作,必然也有競爭,有時甚至是你死我活。
我們都知道札克伯格廢寢忘食的學習中文並不是為了一展語言天賦,除了谷歌的「自暴自棄」,大多數美國互聯網公司特別是社交媒體仍然對中國市場寄予厚望,很難想像一旦那扇對facebook和twitter關閉了許久的大門完全打開,會對中國社交媒體釋放出怎樣狂野的沖擊力。比爾蓋茨開放他的科技豪宅並對中國經濟不吝贊美,除了洞察世情,更有突破政策采購市場的現實希望。中國互聯網公司則越來越融入美國市場,滴滴對Lyft的投資可視為一種全新的競爭策略,它與領英的合作則將推動順風車業務與高端職場社交屬性的兼容。
中美互聯網雖然所處的環境和發展階段不同,但仍有共同的基因:
1、成敗是相對的,唯有創新永存
每天都有公司排隊上市,每天也有理想壽終正寢,互聯網讓成敗的界限變得模糊,今天的成功有可能是明天的雞肋,需求總在改變,不變的是永遠奔跑的心態。
2、有所得必有所失
互聯網創新之路會面臨很多艱難抉擇,世界那麼大,總要去看看,人們總是追逐光鮮的偶像,卻沒人關注過程中的挫折、痛苦和付出。無論中美互聯網有多少不同,成功的真諦無非還是馬雲的那句名言: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Ⅳ 為什麼歐洲變成了移動互聯網的窪地
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 20 家互聯網公司中,美國佔了 11 家,亞洲國家佔了 9 家,而歐洲一家都沒有。在全球經濟中如此發達的歐洲,為什麼在互聯網產業上一直難有作為呢?
互聯網不同於製造業,德國產的賓士和寶馬可以無阻礙地暢銷世界,但是德語的網站連歐洲國家都打不進去,互聯網是高度強調速度和運營的,因此歐洲多語言的阻礙使得發展互聯網的成本很高,而德國、法國這樣國家的互聯網公司又只能在自己本國這樣一個小池塘裡面發展,這樣的小池塘很難能長出大魚。
相比之下,美國有 3 億人口,且英語世界通用,中國有 13 億人口,外國互聯網公司又很難進來,這註定使得中美的互聯網全球領先。
在移動互聯網上,歐洲就更加落後了,我們在法國看到許多人還在用藍屏的功能手機,歐洲人換手機的頻率比亞洲人低得多,在地鐵上,玩手機的人比例很低,而在中國和日本的地鐵上,一眼望過去幾乎所有人都拿著手機在玩。
最後,在國際化道路上,中國的互聯網公司也開始有了足夠的實力。中國一個 IT 工程師的價格只是矽谷的五分之一,所以在具有全球化特徵的移動互聯網起來後,中國的互聯網現象級產品能夠迅速在世界上站住腳,在強調需要快速迭代的移動互聯網,中國的人海戰術優勢明顯,尤其是在版本割裂市場割裂的安卓市場上,中國移動互聯網的優勢更加明顯。-----愛在臨港官網
Ⅵ 怎麼看中國互聯網:步入靠技術取勝的時代
中國互聯網:步入靠技術取勝的時代,此言不虛。技術就是生產力,就是競爭力。誰的技術領先,誰就是領跑者。
5年間,中國互聯網企業躋身全球第一陣營,互聯網產業從商業創新走向商業與技術雙輪驅動的創新,推動著中國從網路大國躍入網路強國。
這是近日阿里研究院發布的《創新飛躍的五年:10大關鍵詞解讀中國互聯網》報告給出的結論。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研究院院長高紅冰對科技日報記者說:「在中國數字經濟超速發展的這5年,互聯網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中國消費者的消費模式、生活方式。如果說美國是『汽車上』的國家,中國就是『移動互聯網上』的國家。中國人的生活,正在全面向數字大陸遷移。」
阿里巴巴、網路、騰訊等傳統互聯網巨頭與滴滴、摩拜、共享單車等這5年裡密集出現的新生力量,使中國互聯網行業在全球的影響力與日俱增。
從街邊菜場到大型商場,小小的掃碼技術和以支付寶為代表的移動支付手段加速線下場景覆蓋,共享單車等中國式創新獲得關鍵支撐並爆發出強大的生命力,並加速改變了中國互聯網行業長期「模仿」、缺乏創新能力的形象。
高紅冰說:「5年前,中國雲計算剛剛起步,我們的角色是技術應用者。今天,中國公有雲服務市場占據前四位的都是中國的企業,我們成為了技術原創者。」
咨詢公司Gartner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阿里雲已超越Google躋身全球前三,成為增速最快的IaaS服務商。
「阿里雲的快速成長主要源於商業創新倒逼技術快速迭代。」高紅冰說,「以阿里巴巴的雙11場景為例,17.5萬筆/秒的交易峰值使傳統IT技術無法滿足,讓阿里巴巴不得不從底層操作系統、中間件、資料庫、安全等領域進行全系列的自主研發。」
高紅冰表示,在已初步形成的互聯網中美雙雄格局中,中國和美國還有部分差距,但中國的互聯網早就脫離了靠「商業模式」取勝的方式。高紅冰特別強調:「我們在基礎技術及研究領域的積累將在此後的5—10年內集中爆發。」
Ⅶ 中美之間是國際互聯網還是雙邊互聯網怎麼中美海底電纜破損會導致中美間MSN癱瘓
互聯網的發源地是美國 美國就相當於中心輻射全世界 只所以會因為都是因為 過海底接 第一省錢 第二省時間 第三 跨區域不會很多 難道你想從亞洲接到歐洲在道美洲? 這樣不僅網速會慢 萬一哪要是有故障 查起來會很麻煩的 所以 過海接才是最現實的
Ⅷ 如何看待中國互聯網+時代四大領域
1、互聯網+政務民生
說到政務民生,其實就是政府部門如何利用互聯網來改善民生,目前中國與美國是全球兩個互聯網發展程度最高的國家。
從政務民生的需求角度來對比,由於我國的民生政務基礎在很多方面都還比較薄弱,這就導致我國智慧城市民生需求的呼聲非常強烈,而中國的人口基數龐大,需求市場規模也非常龐大,隨著互聯網的到來,中國的政務民生升級空間非常大。相比中國而言,由於美國很多政務民生基礎設施相對來說比較完善,這就造成美國的智慧城市民生需求反倒沒有那麼強烈。
從政府投入力度來對比,中國100%的副省級以上城市,89%的地級以上城市,47%的縣級及以上城市都在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我國智慧城市試點已經接近300個。各地政府計劃投入政府建設的規模已經超過千億元,預計未來5年,這一數字將激增到萬億元以上。與中國依靠政府力量為主不同,美國打造智慧城市更多將是依據當地市場的需求,然後主要藉助民眾的力量來做,當然目前中國的智慧城市也正在開始引入更多的社會資本與企業參與進來,很明顯中國政府對於互聯網+政務民生的投入力度更大。
從政務民生的發展進程來對比,目前全球都在打造智慧城市,不過真正做得不錯的並沒有幾個。美國智慧城市雖然在很多技術上要比我們領先,但是在智慧城市的發展速度上已經比中國慢了好幾個節拍。隨著中國互聯網技術的不斷創新,相信未來在智慧城市上中國一定會甩下美國,全球新的科技中心將再次在東方升起。
當然,並不是說中國的互聯網+政務民生就一帆風順,同時我們也面臨著許多挑戰。
首先,由於目前我國的智慧城市事業尚處於一個探索的階段,這就會導致各個政府部門的意見難統一,各個部門之間的配合與協調都需要一定的時間成本。挑戰最大還來自於目前政府部門的人事變動頻繁,很多工作就會出現因人事變動而無法及時接上的問題。與此同時,目前我國的公共數據資源開放共享程度也不是非常高,傳統體制上對於智慧城市的推進也將是一大挑戰。
其次,目前我國每個城市的發展程度都不一樣,不同城市的信息化基礎也各不相同,這就導致了智慧城市的建設方案需要因地制宜。比如拿北京和二三線城市來對比,很明顯北京的互聯網信息化程度要比二三線城市高出很多,這是北京的優勢。但是北京的人口眾多,過去在民生服務上都存在相對比較完善的制度,如今打造智慧城市就必須要打破過去的體系,難度無形之中就增加了許多。
其三,在我國的智慧城市建設進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一個是盲目建設問題,很多智慧城市的建設都沒有明確的智慧城市定位和目標,同時城市信息化基礎設施、技術應用都存在不足,沒有合理規劃就開始盲目建設;另一個則是網路安全隱患方面的問題,智慧城市滲透到了市政管理、公關生活以及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創造便利,同時也帶來了更大的網路安全隱患。
2、互聯網+生活服務
說到互聯網+生活服務,這個應用更多的則是在O2O領域。
中國會出現很多互聯網與消費的結合,而美國卻不一樣,中國人出去吃飯頻率比美國人高,外賣這幾年每天訂單量比美國多很多,我們約定的合作商戶已經超過美國OpenTable,跟傳統行業結合越來越多,產生非常多的消費方法,可能中國走在前邊。
在開始跟互聯網、社交的時候,中國企業還是慢半拍,美國先有模式,中國再去模仿或者本地化落實,更多中國互聯網企業服務本土用戶,美國企業服務全球用戶,現在開始從移動互聯網到O2O,中國互聯網企業開始比美國企業敏銳的細分領域劃分,出現很多的模式,這次互聯網浪潮可能是中國或者東方再次回到技術創新、前沿的浪潮。
不可否認中國已經開始在O2O領域全面反超美國。目前O2O在美國市場正在遇冷,而中國的O2O卻熱火朝天,以至於美國資本家不得不對中國O2O撤資,擔心中國會在這個領域超越美國,並製造輿論唱衰中國O2O。那麼,為什麼中國的O2O要比美國強呢?
我們先來看O2O真正的鼻祖,實則是團購Groupon,目前市值只有27億美元左右,而美團目前的估值已經超過百億美元,大眾點評和網路糯米的估值也比Groupon高。團購背後折射的是巨大的消費市場規模,足見中國的消費市場規模要遠遠超過美國。2014年7月,用戶在網路上搜索家政類服務的次數同比增加了133%;「鍾點工」、「月嫂」的網路搜索指數同比增長233%、151.5%。
然後我們再來看看中國政府對於互聯網+創業的支持力度,可謂遠遠勝過美國,由於政府鼓勵全民創業,並為創業者創造眾多良好的條件,如今從事互聯網+創業的門檻大大降低,各類孵化器拔地而起,中國的互聯網創業環境迎來了史上最好時期。不可否認,美國作為全球科技創新的中心,其創業基礎設施要比中國好,但是在政府的支持力度上美國得向中國學習。
最後不得不歸功於中國的創業者熱情了,甚至可以說,今天中國創業者們的熱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高。過去對於一個大學生來說,創業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但是今天卻已經有很多大學生創業成功的事件,在互聯網+生活服務領域最為突出的當屬「餓了么」的創業團隊,幾乎全部都是來自年輕的校園團隊。
當然,中國的O2O創業者失敗案例也非常之多,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中國的互聯網+生活服務面臨著一定的困難。
第一個困難,在很多細分領域的生活服務,用戶消費頻率並不是非常高,這就導致了很多細分O2O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平台難以堅持下去。尤其是對於上門服務來說,服務水平的標准化建設、安全以及隱私問題、場景限制等對O2O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第二個困難,線上與線下如何實現無縫結合,這個對於很多創業者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從當前的O2O創業戰局來看,大多數的創業者都是來自於互聯網,而並非線下傳統行業的從業者。對於O2O來說,更重要的在於線下服務,這就導致目前國內的O2O創業普遍存在這么一種現狀:懂互聯網的不懂互聯網行業,而懂傳統行業的卻不懂互聯網,這是兩個時代所出現的一種斷層。
第三個困難,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目前整個互聯網+生活服務的消費還需要一個市場培育的過程。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相對來說還好一點,但是在廣大的三四線城市,消費者對於各式各樣的上門服務還不是特別習慣。就拿上門推拿來說,目前這種上門服務在少數幾個大城市已經逐漸被人們所接受,但是到了三四線城市,消費者覺得上門推拿是一個比較難接受的服務。
3、互聯網+交通
說到互聯網+交通,美國有Uber,中國有滴滴出行,這是全球兩大出行O2O平台;美國有谷歌地圖,而中國有網路地圖、高德地圖;從這個角度來看,中美似乎旗鼓相當。但是除了打車、專車領域之外,代駕、順風車、巴士、租車等領域的出行市場依然規模龐大,中國在互聯網+交通領域要實現超越美國也只是早晚的事情。
毫無疑問,中國擁有更多的人口,其出行市場需求自然是美國的很多倍。但是在中國各大城市,每天還有很多人經常打不到車,出行不方便成為了很多城市居民頭疼的問題。互聯網+交通的到來,各類出行O2O紛紛崛起,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部分人群的需求,同時也促成了這類平台的蓬勃發展。
其次,目前在中國很多城市都面臨著交通擁堵的問題,交通問題急需改善,藉助大數據打造智慧交通也就成為了各個城市的交通部門最關心的問題,而高德地圖、網路地圖通過藉助大數據為用戶提供智慧導航無形之中也帶動了城市交通的良性發展。
最後,從中國高速公路、鐵路的建設以及高鐵的飛速發展來看,中國在交通方面的基礎建設也正在全面追趕美國。但同時也說明了中國的交通發展與美國相比,還具有更大的提升空間,通過藉助與互聯網的結合,中國智慧交通領域的發展也更有潛力。
那麼,要想在互聯網+交通領域快速實現超越美國,中國還需要邁過哪些門檻呢?
門檻一:過去,中國的很多所謂專車實際上也就是大家常說的「黑車」,當然這個「黑車」只是指經營上的不合法。而今天盛行的專車O2O,實際上基本上都來自於私家車,這些都將面臨政策監管的風險。不僅只有專車,P2P租車也同樣面臨著這樣的風險。如何管理好如此大規模的私家車,保證出行安全對於政府來說是一道不低的門檻。
門檻二:隨著中國的城鎮化越來越明顯,中國的城市正在湧入越來越多的人口,交通擁擠的問題也隨之越來越嚴重,打造城市智慧交通不僅需要大數據、各類出行O2O,與此同時,新能源智能化汽車的推行也至關重要,從時間上來說,打造城市智慧交通既迫在眉睫,同時又需要一段漫長的時間。
4、互聯網+金融
說到互聯網金融,恐怕當前全球范圍內當屬中美兩國最耀眼。美國第三方支付有PayPal,中國有全球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寶和正在崛起的移動支付、微信支付。P2P在美國開始,卻在中國迎來了爆發,可以毫不客氣地說,中國的互聯網金融已經跑在了美國前面很多。
首先跟中美兩國的家庭理財習慣有著莫大的關系,美國人都習慣於花光每個月收入,然後靠貸款過日子,沒有儲蓄投資的習慣。而中國人就不一樣,中國人都需要存錢為孩子教育、醫療、房車等做考慮,也就有了儲蓄的習慣。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則恰好滿足了中國大批草根階級投資理財的需要。
其二,從傳統銀行發展的角度來看,美國過去在金融領域擁有一套完整的制度。這就導致了美國在金融領域的監管非常嚴格,互聯網金融發展起步的門檻非常之高。相比之下,中國的金融體制和監管發展還不是非常完善,在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上基本上處於空白,而政策的出台需要時間,這反倒促成了中國互聯網金融的野蠻生長。
其三,美國金融經過百年的發展,擁有比較完善的,各大銀行金融機構的競爭也非常激烈,這就導致了服務水平相對來說比較高,美國的互聯網金融很難在傳統金融的基礎上創新出更多的理財產品。而中國的傳統銀行普遍存在服務水平低、銀行利率偏低的現象,這是導致用戶向互聯網金融流失的主要原因。
不可否認,這兩年中國的互聯網金融迎來了蓬勃發展,但是也爆發出了很多的問題,跑路、平台倒閉現象至今仍然沒有終止,中國的互聯網金融至今仍然面臨諸多挑戰。
挑戰一:面對P2P平台存在的系列跑路、平台倒閉問題,中國的互聯網金融也迎來了監管時期,這必然會加速整個行業的淘汰賽,對於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來說是一件好事。如何把握好監管力度就至關重要了,監管太嚴,不利於行業的快速發展,但是監管過松,同樣也會爆發出很多小問題,對互聯網金融監管的鬆弛有度並沒有那麼容易控制。
挑戰二:過去傳統銀行對金融的壟斷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弊端,互聯網金融由於具備互聯網的特性,也更容易形成自然壟斷,這是中國互聯網金融需要警惕的。比如目前中國的第三方支付幾乎是支付寶一家獨大的局面,不過好在有了微信支付的沖擊,而在P2P理財領域,螞蟻金服與陸金所又紛紛推出平台模式,企圖稱霸整個P2P江湖。消除自然壟斷,保持行業持續的良性競爭發展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挑戰三:目前整個互聯網金融的信用體系還需要極大的完善,這個並非是一天兩天的時間可以完成。雖然目前很多平台都已經推出了各項徵信系統,但是用戶信用數據的收集並沒有那麼輕松,尤其是在中國廣大的農村地區,要實現互聯網金融信用體系建設的普及,難度並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