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慈善救助
⑴ 比較好的公益平台有哪些
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屬於國家民政部門主管的全國性非公募基金,騰訊公司初期將投入2000多萬元人民幣用於項目的啟動。 基金會的宗旨:致力於公益慈善事業,關愛青少年成長,倡導企業公民責任,推動社會和諧進步。 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面向社會實施慈善救助和開展公益活動,除將大力參與救災、扶貧、幫困等社會慈善事業外,還將積極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和教育提供幫助。 同時,配合基金會的成立,騰訊在企業內部成立了「義工」組織,定期組織員工參與扶貧幫困、奉獻愛心的公益活動。 騰訊公司的願景是做最受尊敬的互聯網企業,公益慈善基金會的成立,表明騰訊有信心、有能力擔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 主要職責: (一)扶貧濟困、救孤助殘、賑災救援、抗擊疫情等社會公益慈善活動; (二)接受以騰訊公司為主的社會組織及個人的捐贈; (三)青少年教育發展及其它社會教育發展項目; (四)經主管部門批準的其他業務。
⑵ 騰訊公益會使分享信息給救助者加錢嗎
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屬於國家民政部門主管的全國性非公募基金,騰訊公司初期將投入2000多萬元人民幣用於項目的啟動。其宗旨為:「致力於公益慈善事業,關愛青少年成長,倡導企業公民責任,推動社會和諧進步。」該基金會面向社會實施慈善救助和開展公益活動,除將大力參與救災、扶貧、幫困等社會慈善事業外,還將積極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和教育提供幫助。為配合基金會的成立,騰訊在企業內部成立了「義工」組織,定期組織員工參與扶貧幫困、奉獻愛心的公益活動。它的成立,體現了騰訊公司「做最受尊敬的互聯網企業」的願景。有公開的活動,目前沒有負面信息。
感覺有幫助請點贊
⑶ 互聯網公益眾籌平台到底有哪些漏洞
求助者身份信息等如何審查?「要上傳身份證等資料,向醫院求證」
對於互聯網公益眾籌、募捐,不少網友對公益眾籌平台如何確保求助者身份、事由的真實提出質疑。對此,「輕松籌」平台有關負責人說,該平台在求助者信息真實性審查方面,會要求求助者先填寫身份證號,平台會通過對口的公安部門進行核實。還會要求求助者手持身份證拍照,傳至平台進行核對。在眾籌事由上,會要求求助者提供上傳醫院診斷證明等材料,平台進行審核,致電相關醫院進一步核實,「會根據個案的情況,要求對方上傳資料進行一對一審核。」
眾籌金額任意定,還可以改?「會進行評估,控制在合理范圍內」
有網友質疑「輕松籌」平台上的籌款目標一般是籌款人自己定,是否真的需要這么多錢無法核實、考究。在籌集過程中目標金額也可以更改,隨意性較大。對此,「輕松籌」平台相關負責人回應,眾籌金額一般是由求助者根據患者病情大致提出,由平台進行評估,「我們運行約兩年,大概知道哪些病需要多少治療費,會控制在一個合理范圍內。」會根據對方提供的資料聯系醫院核實。
該負責人也承認,除10多家與平台有合作的醫院,大部分醫院致電去核實時,「醫生很忙,需要反復打電話」。對有些項目存在較大爭議的,平台會派人去實地核實。
募集款後續用到哪如何跟蹤?「主要靠群眾監督,有舉報會核查」
網友的質疑還包括眾籌資金後續使用情況無人監管,有媒體報道個別籌款人拿到錢後天天在朋友圈曬吃喝玩樂、出國旅遊等。「我們主要依靠群眾舉報和監督,一有舉報就會進行核查。」「輕松籌」有關負責人說,首先在眾籌項目結束前,求助者是無法拿到善款的。眾籌結束,款項轉給求助者後,如果有群眾舉報,平台會進行核查,「實在不行就建議捐助者去進行民事起訴,要回捐款」。
平台如何收費是否合法合規?「一般根據眾籌項目收取2%手續費」
對於互聯網公益眾籌平台如何收取費用,收費比例是否合理合法等問題,「輕松籌」有關負責人表示,該平台一般根據眾籌項目,會收取2%的手續費,籌集款項的98%用在求助者身上,「這是符合新出台的《慈善法》相關費用管理和款項開支比例規定的。」「輕松籌」平台運行不到兩年,2015年虧損1000多萬元,2016年上半年則「扭虧」了。平台除大病救助項目,還有一部分電商業務(收取2%至10%的手續費),如賣農副產品等;一部分夢想類眾籌業務(收取2%的手續費),如眾籌出書、出專輯等。
⑷ 網路公益與現實有何關系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現實世界對公益的需求與日俱增,越來越多的人們參與公益活動,除了現實世界的多種公益中國、愛心滿世界組織,各種各樣的網路公益形式發展很快。現在網路已經讓世界變平,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把自己的知識和心得跟別人進行交換,整個過程中規避了繁雜,取而代之的是簡單、有效的公益行為。就在這個簡單的過程中,人們的愛心得到了展現。通過網路,讓地球各個角落的人參與其中,實現了不僅僅物質的互換,更幫助「知識貧瘠」地區的人們獲得來自各界的精神食糧,開拓眼界,啟迪思維,點燃夢想。
網路公益,發源於網路,成長於網路。這種具有現代特質的方式,正倡導著最廣泛的志願精神和公益行動。網路已不可阻擋地滲透到人們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之中,而網路公益的發展無疑將為社會公益事業的蓬勃發展,以及和諧社會的構建繪入一抹亮麗溫暖的色彩。
網路公益是一個虛擬的組織,以志願的精神,通過網路社會和現實社會的互動,推動面向公眾,具有實踐性的公民教育工作,讓更多的人投入參與社會服務工作;從而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美好公民性主要體現在對公共事務和公共政策方面的參與意識與技能。通過網路虛擬社區,公民可以鍛煉、培養參與的熱情、理性、寬容和合作技能。尤其是在公益性結社裡,還能積累以信任為基礎的社會資本。
實際上,網路上各種慈善救助事件,比如重病救助、助學等,喚起了人們的善願和行動,有助於培養相互信任的社會關系。這是一種可貴的社會資本,傳達給人們一個信息:大家是可以合作的,社會上好人還是很多的。這種社會資本對經濟發展、對公民社會、對社會團結與穩定都是有正面作用的。所以,從這個角度看,網路公益是值得鼓勵、應該得到更充分發展的。
當前網路公益已起步,正在升溫而走向正軌。從長遠來看,網路公益的優勢將隨著社會公益制度的完善、大眾公益理念的跟進以及網路媒體自身的權威影響力的鞏固,逐步得到釋放。「一呼百應」的網路公益或將成為社會保障的有益補充,融入人們生活,激發全社會公益熱情,展現企業公民精神,推動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
而且,越來越多的青年通過網路投身社會公益活動,充分說明當代青年不僅個性張揚、追求自我價值實現,而且並不缺乏公民意識、社會意識、責任意識。
目前我國的「網路公益」大都以成立網上社區公益聯盟的形式存在,公益聯盟可以為熱心網路公益事業的網友提供廣泛的平台,與廣大網友攜手推進公益事業。除此之外,一些世界學習室旗下公益網站的發起人還建議,應搭建一個純粹的、開放的公益資訊平台,整合各種公益資源,力所能及地為各類公益組織的網路推廣出一份力,並在公益中國愛心滿世界有合適的人、有合適的需求的基礎上積極嘗試開展公益活動。
⑸ 中國互聯網公益的啟蒙性事件,標志著互聯網公益1.0時代的開篇的事件是什麼
1995年4月,一位清華女生生命垂危卻苦於無法確診而得不到有效治療。
為了救助她,學生們開始通過互聯網發布求助信息,將她的病況通過電子郵件發往互聯網上9個醫學方面的論壇,發信3天就收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100多封回信,最終病因得以確認。
跨過山和海洋,這位女生也成為了中國第一位通過互聯網在世界范圍內會診並得到救助的病人。
⑹ 家庭困難如何上騰訊公益
你好
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屬於國家民政部門主管的全國性非公募基金,騰訊公司初期將投入2000多萬元人民幣用於項目的啟動。其宗旨為:「致力於公益慈善事業,關愛青少年成長,倡導企業公民責任,推動社會和諧進步。」該基金會面向社會實施慈善救助和開展公益活動,除將大力參與救災、扶貧、幫困等社會慈善事業外,還將積極為青少年健康成長和教育提供幫助。為配合基金會的成立,騰訊在企業內部成立了「義工」組織,定期組織員工參與扶貧幫困、奉獻愛心的公益活動。它的成立,體現了騰訊公司「做最受尊敬的互聯網企業」的願景。
⑺ 民政部對網路募捐平台有什麼規定
《慈善組織公開募捐管理辦法》第十六條規定:
慈善組織通過互聯網開展公開募捐活動的,應當在民政部統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台發布公開募捐信息,並可以同時在以本慈善組織名義開通的門戶網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移動客戶端等網路平台發布公開募捐信息。
民政部慈善事業促進和社會工作司成立後,對慈善中國全國慈善信息平台進行了迭代升級,開發了移動端頁面,優化辦事服務流程,推動實現慈善信息全國一網可查。
(7)互聯網慈善救助擴展閱讀:
個人求助不屬於《慈善法》規制的范圍,但對於個人求助在公開募捐平台上發布也沒有禁止性的規定。主要是平台要做好風險提示。
個人救助是《慈善法》立法中一個非常有爭議的問題,按照法律規定,個人求助不屬於《慈善法》規制的范圍,個人求助信息也就不屬於慈善募捐的公開信息。
但是對於個人求助,《慈善法》也做了開放式的規定,可以在媒體上發布這種信息,但是媒體應該履行相應責任,要向社會公眾進行風險提示,告訴公眾這不屬於慈善募捐的信息,信息的真實性要由發布的個人承擔。
⑻ 網路公益的含義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現實世界對公益的需求與日俱增,越來越多的人們參與公益活動,除了現實世界的多種公益組織,各種各樣的網路公益形式發展很快。現在網路已經讓世界變平,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把自己的知識和心得跟別人進行交換,整個過程中規避了繁雜,取而代之的是簡單、有效的公益行為。就在這個簡單的過程中,人們的愛心得到了展現。通過網路,讓地球各個角落的人參與其中,實現了不僅僅物質的互換,更幫助「知識貧瘠」地區的人們獲得來自各界的精神食糧,開拓眼界,啟迪思維,點燃夢想。
網路公益,發源於網路,成長於網路。這種具有現代特質的方式,正倡導著最廣泛的志願精神和公益行動。網路已不可阻擋地滲透到人們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之中,而網路公益的發展無疑將為社會公益事業的蓬勃發展,以及和諧社會的構建繪入一抹亮麗溫暖的色彩。
走過了冰雪災害、汶川大地震,舉辦了奧運體育盛會,不平靜的2008年讓國人共同經歷了一次次考驗,也激發了人們參與公益事業的熱情。尤其是活躍在「5·12」抗震救災斗爭中的約20萬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志願者,在災難面前詮釋著中華民族的大愛大義、大美大善。而在志願者隊伍當中,不乏眾多風華正茂的 「80後」「90後」,他們在災難面前所迸發出的青春熱情,表現出的執著奉獻和責任感、使命感令人刮目。這些平日大多在家中集幾代人寵愛於一身的孩子,強調自我價值、崇尚個性張揚,震災中的他們勇於擔當重任,默默無聞地加入救援,用自己的行動演繹著一段段愛心傳奇,傳播著動人的奉獻故事,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生命大營救樂章。
網路公益是一個虛擬的組織, 以志願的精神,通過網路社會和現實社會的互動,推動面向公眾,具有實踐性的公民教育工作,讓更多的人投入參與社會服務工作;從而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美好公民性主要體現在對公共事務和公共政策方面的參與意識與技能。通過網路虛擬社區,公民可以鍛煉、培養參與的熱情、理性、寬容和合作技能。尤其是在公益性結社裡,還能積累以信任為基礎的社會資本。
實際上,網路上各種慈善救助事件,比如重病救助、助學等,喚起了人們的善願和行動,有助於培養相互信任的社會關系。這是一種可貴的社會資本,傳達給人們 一個信息:大家是可以合作的,社會上好人還是很多的。這種社會資本對經濟發展、對公民社會、對社會團結與穩定都是有正面作用的。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我認 為網路公益是值得鼓勵、應該得到更充分發展的。
有關專家表示:當前網路公益已起步,正在升溫而走向正軌。從長遠來看,網路公益的優勢將隨著社會公益制度的完善、大眾公益理念的跟進以及網路媒體自身的權威影響力的鞏固,逐步得到釋放。「一呼百應」的網路公益或將成為社會保障的有益補充,融入人們生活,激發全社會公益熱情,展現企業公民精神,推動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
也有專家表示,越來越多的青年通過網路投身社會公益活動,充分說明當代青年不僅個性張揚、追求自我價值實現,而且並不缺乏公民意識、社會意識、責任意識。
目前我國的「網路公益」大都以成立網上社區公益聯盟的形式存在,公益聯盟可以為熱心網路公益事業的網友提供廣泛的平台,與廣大網友攜手推進公益事業。除此之外,一些公益網站的發起人還建議,應搭建一個純粹的、開放的公益資訊平台,整合各種公益資源,力所能及地為各類公益組織的網路推廣出一份力,並在有合適的人、有合適的需求的基礎上積極嘗試開展公益活動。
當然,目前網路團體開展社會公益活動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組織者經驗匱乏、經費欠缺、參加人員流動性過大等,這些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需要在發展中逐漸加以解決和克服。在這方面,有關專家建議,相關政府部門應該更充分地發揮引領作用,對青年網路團體從事社會公益事業進行指導和規范,使之健康發展,成為培養青年的載體、建設和諧社會的助力。
博客公益成為很好的補充形式。近來「博客公益」的出現也成為了網路公益很好的補充形式。博客公益,簡單說就是一種大眾公益、平民公益。目前,我國的互聯網網民總數已經超過3億,而博客人數已經過億。如果在自己的博客上進行一個公益宣傳,超過一億的博客,其產生的公益效應足以影響整個社會!
「其實公益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它是一種博愛的理念,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態度。如果公益博客的點擊率有名人博客那麼高的話,那麼這個社會將充滿愛!現在一些公益愛心推廣特輯,把不少著名公益組織的官方博客給『打撈』了出來,以單獨的頁面進行集體的展示,形成了一片公益博客的天空,這樣的形式非常好。」一位博友在如是表示。
眾所周知,博客是一個承載個人心得和思想的空間,沒有任何人強迫你放什麼、不放什麼。因此,博客是我們自己可以主導的工具,我們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博客支持自己認可的社會公益,發揮我們每個人的力量,共同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社會。
網路公益或許是另一種新興時尚,但他們正引領著這種時尚潮流,並以實際行動實現了自我的社會價值。他們依託互聯網的互動性、無地域限制特點,以及網路在團結和凝聚個體參與公益活動方面具備的天然優勢,正逐步搭建起一個低門檻、透明化、方便快捷且高效互動的網路公益大平台,更重要的是把原來由少數企業、團體或個人參與的慈善活動,變成了人人便於參與的社會公益全民運動。
⑼ 公益眾籌網路大病救助平台有哪些
籌啥呢,有以下眾籌服務項目。
大病救助眾籌主要針對那些生了重病又沒錢醫治的重症患者;
災難救助眾籌主要針對天災導致的人員受傷以及需要資助救災物資等;
貧困助學眾籌主要針對偏遠山區教學條件差,需要籌集建設學校或者購買教學物資的人群;
動物保護眾籌主要是幫助愛心人士提供跟多資金來幫助需要救助的動物們。
⑽ 互聯網募捐還有哪些漏洞
善款難以追蹤是國內大多數慈善組織的通病。只不過,在網路聚光燈的照射下,回互聯網公益答善款難追蹤的問題,顯得更加刺眼。那麼,與線下相比,互聯網公益特別的「刺」在哪?
想要對網上募捐行為實施監管,主體還得是政府。政府行政必須有所依據,《慈善法》只是對網上公開募捐的身份准入設置了門檻,但並沒有針對網路募捐設置具體的細則規定,因此,抓緊制定網路募捐管理辦法已經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