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教育的發展
A. 互聯網 對教育教學發展帶來哪些根本性改變
今天的學生大多是伴隨著新技術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的生活和學習被計算機、游戲機、數碼相機、手機等數字工具包圍,信息技術對他們的認知、態度及行為習慣影響巨大。長期處於數字化環境中的學生被稱為「數字土著」,他們具有多源頭快速接收信息的能力,擅長多任務和平處理,喜歡圖片、聲音和影像,但也存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等諸多問題。面對這些學生,他們的學習需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教師與學生共同在教室進行教學活動不再是唯一的途徑。他們期盼更靈活的學習進度,更多的個體學習機會,更高頻率的使用數字資源,甚至更多地利用各種移動終端、定位設備、感測器和實體性學習資源。對於教師來說,傳統的在教室環境近距離對學生進行觀察和評估的方式,已無法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面對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和個性化,教師難以指導和評估學生,難以預測學生的行為,難以推薦合適的學習資源。因此,迫切要求廣大教師了解「數字一代」學生的學習習慣,熟悉數字化的教學環境,採用信息化教學方式以適應「數字一代」學生的訴求。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社會對教師的需求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中國教師教育模式面臨多方面的挑戰。這種挑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教師的需求正在從數量到結構和質量的轉變;二是對教師的學歷要求正在從學歷達標到素質提升轉變;三是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正在從單一技能向研究型、專家型轉變。社會對教師需求的變化,必然要求教師培養模式從單一走向多元、從封閉走向開放。這就需要我國的人才培養模式作出改變,而教師教育模式的創新變革顯得尤為緊迫。
美國可汗學院創新的「翻轉課堂」模式,以及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等世界著名高等學校引領的「大規模開放式網路課程」(MOOC),成為依靠信息技術和網路平台促進教育發展、推動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創新案例。面對信息化教學和教師教育模式變革的雙重訴求,我國必須利用「互聯網+」戰略對教師教育方式進行「流程再造」,才能建設「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開放教師研修環境。
強化師范類院校的「智慧校園」建設,建構適應「數字教師」需求的職前教師培養模式。利用雲服務、大數據等技術,對現有教育教學流程和方法進行重構,實現學校教學、管理、科研和服務等的智能化。利用信息化平台將教學信息、資源信息、科研信息等進行開放,使各類信息透明呈現和流轉。建設一批支持教師創新能力培養的智慧教室,開展3D列印、機器人、虛擬實驗、錄播教學等實踐教學,構建能夠滿足「數字教師」培養需求的教學環境、教學方式、評價方式和數字資源,讓職前教師充分體驗並享受「智慧校園」。
建設全國性教師研修公共服務體系,研發能真正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在線課程,重構我國教師研修模式和體系。圍繞中小學的課程標准和教師日常的工作需要,研發和推廣教師教育培訓在線課程,形成優質教師教育課程資源的開發標准和開發流程。利用教師教育支撐平台速度迅捷、范圍寬廣、體量龐大、雙向互動的優勢,創新教師網路研修方式,提升教師的整合技術的學科內容知識(TCK)、整合技術的教學法知識(TPK),讓教師「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在線研修活動、教學實踐支持成為可能,逐步形成全國性的教師研修公共服務體系。
加強教師教育與各類培訓機構的協同創新,推動我國教師教育的一體化建設。實現師范院校校內、師范院校之間以及與各類培訓機構的教師教育課程共享,形成跨越職前、職後的課程內容有效銜接。發揮師范院校在我國教師教育中的引領作用,促進在教師教育課程、實施方案、培訓模式等方面與培訓機構的有效協同。在課程共享、區域合作、教師職前職後一體化培訓等方面建立協同機制,打破傳統教師教育模式單一、封閉的格局,推動我國教師教育的一體化建設。
我國教育規模巨大,教師隊伍的建設水平落後於教育規模的發展速度,教師資源的分布很不平衡。雖然近年來我國教師教育事業獲得了飛速發展,但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教師教育的工作目標正逐步從滿足教師規模擴張的需要,逐步轉向培養知識技能復合、研究和實踐能力俱佳的新型教師。在教育領域全面落實「互聯網+」戰略,創新我國教師教育模式,培養信息時代「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成為當前教師教育的迫切要求。
B. 互聯網+教育為社會發展帶來了怎樣的積極影響
以後足不出戶就可以向名師求教了,躺在被窩里就開始學習了,很多東西不用死記硬背了,點點手機就查到了,老師和學生、老師和老師、學生和學生,所有的人都可以就某個話題展開討論,教育可以無處不在,教育可以實現充分的多渠道交流和溝通,這都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能夠為教育帶來的!
C. 互聯網時代,教育應如何發展
看到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也再經常反思,互聯網+教育的背後應該怎麼發展,以下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互聯網時代下的在線教育意味著傳統教育圍牆正在被打破,傳統意義上的教育功能將發生顛覆性的變化。在線教育將超越現有的教育,成為民族文化和軟實力輸出的重要載體。
我國在線教育產業的發展趨勢如下:
一、在線教育行業市場已經從一線城市擴展到三線城市,移動應用也在加速發展。
網路教育大數據顯示,近60%的網路學習者分布在三線城市和農村地區。與發達地區相比,偏遠地區的用戶更渴望獲得高質量的互聯網學習資源。在高等、高等城市,教師資源,特別是高素質的教師,是稀缺的。很難找到一個好老師。在線教育可以幫助這些人打破地域限制和資源限制,通過短書平台將優質資源從發達城市傳播到三四線城市。
二、技術升級,軟硬體雙驅動在線教育市場發展。
隨著寬頻速度的提高,移動網路的普及,智能終端和智能穿戴設備的廣泛使用,硬體升級為隨時隨地學習、拓展學習場景、突破教學內容瓶頸提供了基礎條件;此外,語音識別,在線評估、現場互動的其他技術升級已經完成了教學評估的閉環和滿足用戶的基本教學需要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回答問題,等雲服務和大數據分析技術帶來個性化的短書在線教育學習方案,改善用戶體驗,和教學管理的目標。軟硬體雙驅動網路教育產業的發展。
三、在線教育和教學場景將繼續升級。
首個支持流媒體實時直播的教育培訓技術提供商——短書引領潮流,直播技術的發展催生了一波「直播+教育」的浪潮,使得網路教育行業重新洗牌,教師更加專業化,教師資源更加均衡,用戶成本更低。隨著人工智慧、VR/AR等技術的發展和成熟,VR/AR技術將應用於教育領域,提供各種可能的學習場景。
四、推動網路教育向傳統教學模式轉型。
網路教育促進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對於學習者來說,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學生有更自主更個性化的學習體驗;他們把學習的主動性還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水平掌握學習的進度。選擇學習環境;通過短書與老師的互動更頻繁。對教授來說,教師重建課程結構,改進教學方法。老師在課堂上不一定要講很多。學生也可以學習課程內容。對於學校來說,新技術使得教學管理更加有效,技術也模糊了學校的地理界限,校園從純粹的物理校園變成了虛擬現實的社區;在線教育課程的教學人員具有教師+教師+技術人員的多樣性,改變了學校課程師資結構。
五、網路教育將進一步促進優質資源共享,促進公平教育。
包括短書在線教育的推廣,可以匯聚各高校學科優勢和社會各方面優質的教學資源,為全社會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最大限度地利用教育資源的效率和規模經濟,加快質量。教育資源的傳播。在擴大教育范圍的同時,它幫助建立一個人人都能學習、處處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並能不時地學習。網路教育可以有效降低教育門檻,促進全球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因此,我們有機會改變人類歷史上難以解決的長期不平等問題。我們希望縮小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教育差距。
六、發展網路教育有利於國家軟實力的輸出。
在線教育意味著傳統教育圍牆正在被打破,傳統意義上的教育功能將發生顛覆性的變化。在線教育將超越現有教育,成為國家文化和軟實力輸出的重要載體。在線教育可以實現我國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它還可以進一步提升中國名牌大學的學術影響力,提升中國知名大學的國際影響力,從而提升中國思想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在線教育改變了出國留學的觀念。出國留學不再是居住在國家的學習課程。
七、網路教育的發展為我國高校參與國際競爭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中國大學的國際競爭力一直不強。在英國2018年泰晤士世界大學排名中,只有中國大陸排名前100的學院和大學只有兩所: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在線教育的快速發展必將加劇高校之間的跨境競爭。每一所大學的聲譽和影響力,以及對在線教育的重視程度和投入程度,都會影響其未來的發展和地位。全球高等教育版圖也將在這一過程中發生變化,甚至重塑。網路公開課而參與國際的發展,中國的大學可以分享自己的優質教育資源,同時他們可以借鑒和學習國際知名大學的課程設計和內容,贏得了適者生存,提高教育水平和國際競爭力。
D. 互聯網+教育未來會如何發展
個人認為互聯網+教育是會顛覆傳統的教育模式,只是時間問題。傳統教育的弊端日專漸突顯,老師課時多,作業屬批改困難,數據統計量化標准不夠,評價標准單一,維度單一等等。互聯網+教育不是指在線教育這一個片面點,教育還是要放在專門機構(學校)來做,只是結合互聯網的優勢,脫離傳統課堂,創新思維,用互聯網輔助教學。
E. 遠程教育的發展歷程
遠程教育在中國的發展經歷了三代:第一代是函授教育,這一方式為我國培養了許多人才,但是函授教育具有較大的局限性;第二代是80年代興起的廣播電視教育,我國的這一遠程教育方式和中央電視大學在世界上享有盛名;90年代,隨著信息和網路技術的發展,產生了以信息和網路技術為基礎的第三代現代遠程教育。
1994年底,在當時國家教委的主持下,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示範工程由清華大學等10所高校共同承建。這是國內第一個採用TCP/IP協議的公共計算機網。
1996年清華大學王大中校長率先提出發展現代遠程教育;1997年,湖南大學首先與湖南電信合作,建成網上大學。清華大學則在1998年推出了網上研究生進修課程。
1998年9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清華大學、北京郵電大學、浙江大學和湖南大學為國家現代遠程教育第一批試點院校。
1999年教育部制定了《關於發展現代遠程教育的意見》;9月,CERNET高速主幹網建設項目立項,目標是在2000年12月前完成CERNET高速主幹網的建設,滿足我國現代遠程教育需求。
2000年7月教育部頒布了《教育網站和網校暫行管理辦法》;同時將現代遠程教育試點院校范圍擴大到31所,並頒布了《關於支持若干所高等學校建設網路教育學院開展現代遠程教育試點工作的幾點意見》,根據這個文件,31所試點院校具有很大的自主權:如可以自己制定招生標准並決定招多少學生,可以開設專業目錄之外的專業,有權發放國家承認的學歷文憑等。
2000年7月31日,31所試點高校在北京成立了高等學校現代遠程教育協作組,以加強試點高校間的交流與合作,促進教育資源的建設與共享。
2001年7月,教育部繼續擴大現代遠程教育學院的試點范圍,從38所院校擴至的45所。
2012年,現代遠程教育學院已有68所。
教育部副部長杜占元強調,教育信息化是國家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戰略重點,是教育改革發展不可或缺的支撐和推動力。各地和有關單位要明確責任、分工協作,扎實工作、共同努力,按時、按要求完成各項建設任務,務必在2013年春季開學前,把2012年實施建設的所有教學點設備配置安裝到位,並在春季開學後逐步在課堂教學中使用,讓教學點有資源、開齊課、開好課。同時,要統籌安排、精心部署、全面推進教育信息化今明兩年各項重點工作,確保按時取得明顯進展,使廣大基層學校與師生實實在在感受到教育信息化的成效。
F. 互聯網對教育教學的發展帶來哪些根本性改變
互聯網對教育教學的發展帶來的根本性改變:
1、線上與線下的混合式發展
2、參與或創建可深度參與的專業成長圈
3、4、基於個性張揚的教研自由
G. 現在的互聯網教育發展趨勢怎樣
從現狀來看,「互聯網+」處於初級階段,是個都在熱談但是沒有落實的理論階內段。各領域針對「容互聯網+」都會做一定的論證與探索,但是大部分商家仍舊會處於觀望的階段。
從探索與實踐的層面上,互聯網商家會比傳統企業主動,畢竟這些商家從誕生開始就不斷用「互聯網+」去改變更多的行業,他們有足夠的經驗可循,可以復制改造經驗的模式去探索另外的區域,繼而不斷的融合更多的領域,持續擴大自己的生態。
H. 互聯網在線教育發展前景怎麼樣
2019年在線教育已經突破4000億元了,像青豆網校這些在線教育平台都是很知名的在線教育平台,以後在線教育的發展還會如火如荼的進行。
I. 互聯網教育的未來發展方向是什麼
今天高考第二天,以往每年我都會在第一天的時候寫一篇高考同題零分作文,今年沒寫,為何?因為覺得沒有寫的必要吧,挺無聊的!
5月19日的株洲晚報上,一篇《孩子在學校上課,家長可以用手機看直播》的稿子引起了我的注意。原因有二,其一是看了內容,覺得被標題給「騙」了,新聞其實說的是天元區19個中小學通過「同步課堂」系統做了個串聯,19個學校的學生,坐在課堂里就能夠看到「聯網」學校名師的課程,至於家長可以看直播,算是一個副產品吧;其二則是,株洲的中小學里,已經開始了網路公開課的試水,這是件好事。
不過,步子邁的還不夠大,還可以更大一點,更互聯網+一些。比如把一些選修的內容放到「聯網」中,並把一些株洲以外的名校資源挪移過來。這一點,不妨和互聯網行業的網路公開課學習一番。後者自2010年興起至今,其實已經完成了好幾次迭代,而每一次迭代,都在帶來全新的在線教育的革命。
以網易公開課為例,其作為國內首個大批量引進全球公開課資源的範例,在最初的第一批課程引進量就達到了1200集,涵蓋了哈佛、牛津、耶魯等名校和眾多世界級名師。這是第一代公開課,將線下資源進行乾坤大挪移型。
但很快,運作公開課的互聯網企業發現,課程雖好,但觀眾不多。原因依舊簡單,樂意用自己的休閑時光回到課堂,看著乏味的課堂現場錄像、聽著音質不太好的講課音頻的網民並不多。這其實也是一個全球問題,以杜克大學2012年開設的生物電學網路公開課為例,約12000名注冊上課的用戶中,其中有4000人壓根就沒來上過,而最終完成「學業」的只有可憐的4%。
迭代吧!公開課2.0有了軟硬兩種玩法,但都是以原創為主,硬玩法就是搭建自己的講壇,讓公開課的畫質從自拍小DV變成大片級,軟玩法則是請來特殊的講師,講授特別的課程,用更互聯網的說法,是分享心得。這不,前幾天網易公開課還請了個國內新晉的化妝品牌公司老總來講座,分享的內容也很撩人——教你如何與全國女生調情。當然,這其實是一堂很實戰的營銷課。
這樣用原創精品內容和更有實際用途的方法,網易公開課也逐步走出尷尬,據說黏住了4300萬「學生」。但在近來崛起的公開課3.0面前,似乎互聯網巨頭依靠強大資源來掌控市場的力量被顛覆了。
突破口在於公開課的資源太多了、不好選、課程太長了,每集至少半小時,網民的時間卻越發碎片化,熬不住。而公開課3.0則根據這兩個瓶頸做了突破。
資源多?可以更多,只是內容不再是規范化的教育,而是越來越奇葩和小眾,從教授揚琴、古箏等樂器,到詠春、太極之類的武術,甚至於還有如何化妝、如何搭配衣服的課程,這些課程除了較之傳統公開課更加邊緣化以外,還依靠其小眾但稀缺的特徵,從免費模式直接調檔到付費學習。
時間長?可以變短。這其實是國外可汗學院帶過來的一種模式,比如數學課,不用再一堂課45分鍾,更不需要連貫。按照網民的碎片化需求,10分鍾一節課,每節課就講授一個類型習題的解法,幾百個這樣的視頻組合起來就是一套從小學到大學的完整數學課程了。而用戶則可根據自己的學歷或疑難,從中間選擇任一視頻切換到學習狀態。這種模式顛覆的效果,甚至連新東方的俞敏洪都感慨,自己的兒子每天都在可汗學院上學習。
畢竟10分鍾視頻,看著輕松、學著輕松,而且還能天文地理無所不包,想學什麼就學什麼。甚至有評論這么說,如此一來,一個教師錄制的一整套視頻,就有可能替代全球所有同類教師的工作……
難以置信嗎?至少我覺得,只要能教好「學生」,就好!課堂什麼的,只是個載具而已。
J. 在線教育發展歷程
打破了線下傳統教育模式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成為互聯網創業的熱門領域,其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錄播式在線教育
1999年,中小學在線教育蓬勃發展。上世紀90年代末的網校是以網路為介質的遠程教育平台,其最大特點是不再受限於時間和空間,但是它只是單純地將師資力量在互聯網群體里進行了付費分享。此類在線教育最開始是主要依靠錄播的形式開展的,由將課程的視頻錄下來,上傳到網路上,學生上網進行學習活動。這個時期的在線教育品牌代表主要有新東方、滬江網校等在校授課模式的網校,這些網校作為新生事物,迅速獲得了大家的關注,但是這類網校興起的時候,所開發的課程種類有限,加上設備的限制,受眾面相對較小。
二、直播式在線教育
在線教育浪潮是在2011年左右開始的,和互聯網爆發的時間點一致,也從這個時候開始,教育是真正的「在線」教育。在這個階段,在線教育呈現井噴式發展,很多互聯網公司開始投身於在線教育的行業中,從這個巨大的市場中分一杯羹,粉筆網、第九課堂、多貝網應運而生。
這個時期大多數在線教育機構都採用直播式教學。通過老師直播上課,能夠和學生有一定程度的互動,也能通過在線答疑解決學生的問題。不可否認的是,直播式的在線教育是傳統PC時代在線教育的一個巨大的飛躍,它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習的成本,也是卓有成效的學習方式。然而直播極大地受到設備的限制,教學的形式是「一對多」,眾多學生和老師很難約定一個統一的時間,沒趕上直播的只能回頭看錄播,學習效果有所減弱,很難實現線下的一對一的效果。
三、不懂就問——最接近面對面效果的一種實時互動在線教育
學生學習具有即時性,個性化,需要雙向交互溝通的特性,錄播,直播形式的教學方式都不能完全契合學習規律,不能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一對一雙向交互的學習方式,才能更契合學習的規律。在這樣的前提下,一對一雙向在線互動式學習,才應該是在線教育的未來方向,「不懂就問」教育平台革命性地採用了一種創新的「白板」技術,填補手機了市面上很多在線教育品牌還未涉足的領域,小巧的手機或平板屏幕化身為快可以寫可以畫的白板,講到哪畫到哪,輕松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具有視頻和語音同步的功能。學生可以輕松地找到在線家教進行「一對一」的輔導,真正實現了學習的個性化和輔導的差異化,是最接近線下單獨輔導效果的一種在線教育形式。
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在線教育的種類越分越細,形式和內容越來越多樣化,便利程度也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樂意嘗試這種新型學習形式,市場前景十分廣闊。在線教育最初來源於國外,但是在中國得到了蓬勃的發展。目前中國在線教育的發展勢頭不可抵擋,堪與世界一流的在線教育品牌比肩。
目前大多數家長都有這樣的顧慮,讓孩子在網上學習真的有效果嗎,現在網上內容魚龍混雜,使用在線教育,孩子會不會因此分心而更加耽誤了學習。值得說明的是,在線教育是傳統教育的一種有力的補充,在線教育的使命,依舊是以教育為本,只有能讓人真正地學到知識,獲得自我的提升,才是教育的本質和最根本的目的所在。
從錄播到直播,再到智能教育平台,在線教育實現了成長的三步跳,在線教育行業利用新技術,致力於為現代人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學習方式,「不懂就問」平台無疑是行業中的佼佼者,也是在線教育未來的領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