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互聯網發展
① 我國互聯網發展有哪些特徵
我國互聯網發展有七大特徵:
第一個特徵是互聯網從「鏈接」向「連接」的轉變。這也是COWMALS的前提。整個互聯網站與站之間、網站跟用戶之間的連接性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從相對輕的弱連接,向深度的數據交互的強連接轉變,這是一個特徵。這個趨勢在我們的調研數據中可以體現出來,網站的外部流量來源結構已經開始出現明顯的變化:搜索雖然佔比還是比較大,但是已經弱化了,SNS、微博成了網站流量增長的新動力,社會化網路將連接未來。
第二個特徵是開放+分布,一站之內的模式徹底終結。從2010年開始,站長們更多地開始實施開放的布局,以及服務的提供模式、服務的分發模式等,已經從原來的封閉做站、從站與站之間單純的互換鏈接,轉變為走向豐富的分發模式。調查數據顯示,近80%的站長會把網站和開放平台進行整合,以獲得更多的用戶。可以看出,幾乎所有站長都選擇了擁抱互聯網的開放潮流。
第三個特徵是Web+App兩翼齊飛,構建互聯網服務商基本業務的新格局。互聯網在從信息網路向應用網路轉變,而Web瀏覽器是統一的容器,App應用作為增量表現力更是強勁。未來網路將是天下四分的局面:Website、Web App、移動App、Software,只不過Web離雲更近一點,所以說Web是COWMALS的基礎。
第四個特徵是移動設備終端開啟的新時代。手機移動設備是Web+App布局的核心,互聯網服務商的重心正在全面向Mobile移動。DCCI去年的一項調查就發現:中國用戶登錄微博和SNS的方式中,手機登錄佔比均在35%以上;手機網民將於2013年全面超越PC網民。另外,從開發者的角度看,微博開發者也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了手機和移動互聯網上,用戶也是更加傾向於使用各種各樣的APP應用。
第五個特徵是互聯網App化。App成為應用的基本形態,客戶端軟體向Web App演進。從App生態來講,不管是基於OS的App還是基於移動各種各樣的App分發通路,一定是多渠道、多通路、多個分發平台。
第六個特徵是LBS將成為各類互聯網服務的標配。LBS是指基於位置的服務,這一特點也是COWMALS的基準。過去我們提供互聯網服務的模式,如對用戶進行判別的話,IP是比較重要的信息。但在移動互聯網,尤其是隨著位置服務的發展,人機合一的階段已經到來,現實和虛擬的連接性得到空前的增強,在這種情況下位置就成為服務的基準。
第七個特徵是網路正在向社會化網路的方向演進。
② 請問有誰知道我國互聯網的發展史
在當今社會,隨著網路的發展,它已經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之中,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那中國又是什麼時候開始接觸到互聯網的呢?,今天我就在大家來了解一下!
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全年共計新增網民4074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55.8%,較2016年底提升2.6個百分點。截至2018年6月,我國國際出口帶寬為8,826,302Mbps,半年增長率為20.6%,IPv6地址數量為23555塊/32,半年增長0.53%。2018年第二季度,我國固定寬頻網路平均下載速率達到21.31Mbit/s,較2017年第二季度提升51.0%,我國移動寬頻用戶使用4G網路訪問互聯網時的平均下載速率達到20.22Mbit/s,同比2017年第二季度提升50.2%。截至2018年6月,我國固定寬頻和4G網路用戶下載速率雙雙超越20Mbit/s,網路視頻下載速率也取得較大幅度的提升。與此同期,我國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8.3%,較2017年底提升了0.8個百分點。
互聯網的持續發展對我們所有的人都是一個技術上的挑戰,而人們的生活也將會和互聯網緊密聯系在一起。
來自:雲南畫眉鳥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③ 當前我國互聯網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1、新模式新業態的先進性是根本原因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發展,信息技術深刻影響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產生了一批新產品、新技術、新模式。電子商務是"互聯網+流通"的產物,是全新的商業模式和商業業態。
與傳統線下商業模式相比,基於互聯網的電子商務具有顯著優勢。一是克服了傳統線下商業活動的局限性。在交易時間上,電子商務突破了傳統的經營時間限制,變成24小時全天候。在交易空間上,電子商務突破了傳統的物理界限,市場容量、交易商品、交易主體無限擴大,且規模擴張的邊際成本趨於零。
2、電子商務發展條件成熟是主要原因
按照事物發展規律,事物經過初始階段導入,進入快速成長時期,然後被新生事物升級替代。我國電子商務也呈現出這種階段性特徵,起步於上世紀90年代,經過10多年"量"的積累,於2005年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在這個發展階段,影響電子商務發展的外部條件,包括消費人群、技術條件、資本投入、產品供給等關鍵因素同時具備,實現了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3、寬松政策環境是重要原因
各級政府對電子商務均持鼓勵發展的態度,簡政放權、鼓勵創新、放水養魚,為電商企業發展提供了寬松的發展空間。政府在"無為"中體現"有為",發揮了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
(3)我國的互聯網發展擴展閱讀
我國「互聯網+」的縱深發展,或者說產業互聯網的順利推進還存在以下的制約要素:
1、制度不適。目前信息生產力還未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主要是受到了原有基於「工業經濟」的生產關系的束縛,具體體現在制度安排上的落後。比如:沒有促進信息(數據)的流動與共享的政策;只有IT投資預算制度,沒有購買雲服務的財政支持制度;再比如,互聯網金融監管方面,不能適應技術發展的需要,等等。
2、觀念落伍。目前我國的傳統產業存在較為嚴重的觀念固化的現象,具體體現在因襲原有的信息化老路,對雲計算、大數據等基礎設施服務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應用,也沒有適應消費者作為主導的商業格局的轉變。
3、基礎設施滯後。與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持續進步相比,寬頻、現代物流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特別是城鄉、中西部的「數字鴻溝」嚴重製約信息經濟的深入普及、應用。
4、技術創新體系陳舊。當前我國的技術創新體系,仍然倚重傳統的高校、科研機構及國有企業,相關的產業扶持資金也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一些依賴補貼的企業創新動力不足、技術進步效果不佳。
5、小微企業環境欠佳、經濟活力不足。盡管小微企業在解決就業、促進創新和經濟增長上作出了重大貢獻,但政府扶持措施仍難落地,體現為對小企業重視不足,更多的扶持政策還是落在「中型企業」上。在國家經濟「降速轉型」形勢下,「大眾創新」愈發受到重視,而承擔「大眾創新」的主體正是小微企業。
6、人才匱乏、教育體系落後。目前,與低技能的勞動力相比,適應「信息經濟」發展的相關專業人才非常短缺,人才結構不盡合理。比如,電子商務人才、移動互聯網人才、互聯網金融人才等領域培養機制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
④ 我國發展互聯網的意義
有互聯網,我知道了你,知道了他,誰想讓別人知道,就得發展互聯網,發展了互聯網,讓互聯網更加充實,更加完善,就有了互聯網給你的回報,利潤!!
⑤ 我國互聯網的發展情況
我國互聯網發展情況:
互聯網的發展始於冷戰時期,在60年代末期由於美蘇之間的全球爭霸,為了預防核戰爭對本國通信系統的影響,美國開始研究如何防止核打擊。這也是互聯網研究的一個最基本理念——在遭受一次核打擊之後,能夠迅速恢復並保持通信不被中斷。互聯網的前身是美國陸軍網路APRANET——先進網路基礎結構,這個網路與傳統的通信網有很大的差別。傳統通信網的發展經過了磁石、步進、縱橫最後發展到程式控制,直到現在的ISDN、BSDN、ATM等等移步轉移模式這樣一個寬頻網路的發展趨勢,再下一步可能就是NTN這種互聯網路結構。
首先,互聯網是沒有中心的,互聯網的結構是無中心的結構,這也是為了當初一個最基本的目的,沒有任何一個打擊能夠把它的中心控制部門摧毀,它的每一個結點、每一個連接點在遭受打擊之後都能夠與其他結點迅速恢復並進行通信。
第二,互聯網的定址方式是全球定址,也就說它的地址資源是在全球進行統一的配製的。現在大家所使用的互聯網是IPV4的網路,這個網路現有的地址總數大概在40多億個。互聯網是由美國開發演進而產生出來的,所以網上地址資源、地址資源的分配實際上也是由所美國所控制的。現在美國所擁有的IP地址總數有20多億,近30億個,佔全球的74%左右。中國現在擁有非常少的地址資源,也就5000萬左右,只佔1%多一點。
互聯網在剛開始發展的時候是軍方的一個系統,然後演進並逐步擴大它的應用。開始是四家大學進行互聯,然後擴展到13個點,形成了10個美國國內輔根伺服器放置地點。在此之後互聯網盡管應用於教育和科研部門,但它的快捷性和便利性使得越來越多的部門包括許多政府部門應用起來。在商業部門開始參與之後,互聯網商業化的趨勢不可避免。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聯邦調查局曾在1984年進行過一次調查,要求美國所有參與互聯網的研究機構和當時與互聯網互聯的機構就以下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如果美國把互聯網推向全世界,它對美國的安全、發展會有什麼影響,會有哪些不利方面,大家的建議是什麼。在中國互聯網協會籌備前後我們也曾與美國互聯網的機構和美國一些研究互聯網TCP/IP協議的專家進行溝通,他們也談到這件事,很多人提出了建議,其中就包括互聯網建立之後可能會產生的問題,如現在大家所看到的象網路病毒、黑客攻擊等,這些事情在當時都有預見。在綜合平衡各種意見之後,美國政府決定還是把互聯網商業化,推向全球。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的思維和貢獻,美國對互聯網在全球的應用、對網路為全世界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同時美國在互聯網的發展過程中把它自己的思維、自己的意志力植入到了互聯網的各個領域。尤其是最基礎的定址方式,因為互聯網的地址資源關繫到整個互聯網的發展空間。現在,地址資源由ICANN這個組織進行全球分配,ICANN是全球域名和數字資源分配的機構,這個機構是美國專門成立的,它的前身是IANA,是專門成立起來用於全球互聯網資源分配的。美國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要把互聯網控制起來。那它採取的是什麼方式呢,這是美國和別的國家思維不一樣的地方,它提出互聯網是無國界、無管理、無法律、無政府的,是民間產生的一個網路。ICANN是一個民間組織,民間組織的特點是盡管有政府部門的參與,但政府只被當作是一個政府咨詢委員會,不起決定作用,由ICANN理事會的19名成員決定全球網路地址資源分配政策。通過這一點,它就可以把全球地址資源的政策掌握在自己手裡。ICANN與美國商務部簽訂協議,由美國商務部授權它進行互聯網地址的分配,ICANN在互聯網管理方面制定的任何政策都必須經過美國商務部的同意。通過這一點就可以避免其它政府通過聯合國或其它政府間組織去呼籲在互聯網上各國應該平等的這類倡議,同時又把全球的地址資源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對於這一點我們和世界各國都很清楚。所以從98年、99年開始在接入互聯網、應用互聯網之後,全球普遍要求對當時的IANA進行改革。原來ICANN的所有理事全部由美國人擔任,現在則由五大洲的網民投票推舉理事,中國科學院的錢華林研究員在去年6月23日經過全球投票和ICANN理事會批准,也當選為ICANN理事會的理事,他的任期是三年半。雖然現在ICANN吸收了各國的參與,但是政策的主導性還是在美國人手裡。
互聯網的發展到今天為止,美國在互聯網的推廣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互聯網的發展、應用和普及很大程度上要受到美國的影響。我們在2001年互聯網協會剛剛成立的時候曾經訪問過美國,就互聯網的管理和安全等問題和設在華盛頓的國際互聯網協會進行了溝通。當時我曾就美國發電子郵件或接收電子郵件是否會有檢查提問,因為當時國內一些專家曾向我們反映發往美國的一些信件美國人收不到,這些信件當中可能包含「信息檢查」、「信息安全」這樣一些詞。他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只講一個例子,如果你給我發了一封邀請信,邀請我去赴你的晚宴,這封信在互聯網上相當於你給所有人發出了一封信,盡管我們是點對點地在進行通信和邀請,但是網上的安全並不能保證信息的隱私性和可靠性。他並沒有回答美國是否會檢查郵件,但他以這種方式告訴我有這個含義在里頭。
互聯網從便利、方便的特點,從連接全球信息基礎庫這樣角度來講,它的作用遠大於它還存在的問題。1987年,我們國家第一封「跨越長城,走向世界」的電子郵件發出。94年4月20日,我們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當時接入的一條線是由Sprint公司提供的一條64k的數據線。現在,我們的出入口帶寬已經在53個G以上,應該說這個數量已經有了百萬倍的增長。現在CN域名的數量已經超過60萬,而當時我們CN域名的伺服器還放在聯邦德國的卡爾斯摩大學,因為我們當時沒有自己的域名伺服器,後來才把伺服器搬回國內。現在我們的IP地址總量已經超過了5000萬。與網民數量相比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在網上大量應用時要使用動態IP地址,因為我們的地址資源不夠。這種情況在這一兩年已經得到了大大的緩解。在2000年籌備成立互聯網協會時,中國擁有的IP地址數是1700萬個,這兩年已經增長了3倍,目前上網計算機的數量已經超過了3600萬台。中國的互聯網發展道路非常曲折,是從羊腸小道走出來的,而不是從八抬大轎抬出來的。民間通過ISP、ICP和風險投資在互聯網的普及過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中國政府從互聯網發展的一開始就意識到了互聯網可能產生的問題,針對互聯網出現的問題制訂的政策每年在全世界都要受到一些指責。現在來看,盡管我們的很多政策在當初受到了指責,但各國現在都認識到互聯網必須是有管理、有法律,而且互聯網是有國界的,不是無國界的。互聯網從技術上講是無國界的,但它的管理是必須的,它的規范也是必須的,它必須要從一種隨意性、無管理和無規范的狀態轉變到正常的軌道上來。
互聯網的業務經營模式和種類很多,但相對來說形成比較完整的業務價值鏈主要有以下幾個:傳統業務的接入服務,它由電信運營商提供業務;網路游戲,由網路游戲服務提供商、游戲運營商、電信運營商一連串的服務商形成價值鏈;簡訊業務,通過ICP、服務提供商和網路運營商包括移動服務提供商、即時通信、網路廣告、網路搜索等業務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價值鏈。同時我們看到還有其它一些業務盡管開展得如火如荼、熱火朝天,但是因為價值鏈不完整,或者因為在價值鏈形成過程當中市場的價值觀念有很大的二異性,導致這些業務沒有形成對網路產業自身的強有力的支撐,還沒有為網路的從業者帶來很大的利益。
這些年來中國信息技術的變革也是全球信息產業變革調整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20世紀90年代是全球電信和IT產業迅速發展的時期,這一發展過程實際上遠遠超過了當時國民經濟和社會進步的整體速度。結果是中國電信網路的發展非常普及,現在電話的用戶數(包括行動電話)超過了5億戶。從全球來講,美國電信產業從1984年AT&T分解之後開始產生了巨大的變革,美國的迅速發展導致電信設備的研製、電信網路的建設已經遠遠超過了當時信息應用的消耗量,使網路設備和網路基礎設施大量過剩,直接的結果是導致大量的電信公司陷入了破產或經營不善的境地。
在我國可看到這樣幾個趨勢:一個就是電視、計算機和其他消費家電的融合以及信息技術與通信領域技術的融合,使傳統通信領域的游戲規則和競爭格局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我們國家已經由原來以中國電信一家獨大的狀態演變成幾家大運營商在網路運營方面共同競爭的狀態,在信息服務方面有多家信息服務提供運營商在進行全方位的競爭;產業間融合的趨勢正逐步加快,創造了更多的產業發展機會,產業融合使整個消費電子類產品已經成為各個企業爭奪非常集中的焦點,如智能手機、數字電視、移動電視和數碼產品等。剛才我談到了美國、英國等一些國家,如沃達豐、BT等,因在電信方面過分的投入,以及後來在管治政策方面出現嚴重問題,主要是在移動牌照拍賣方面導致企業負擔沉重,使得這些電信運營企業不得不低價變賣他們的通信網路。這反過來給了中國、日本、韓國這些後發展起來的IT大國很好的機會。最近中國網通集團收購了環球亞洲電訊的整體網路,中國運營商不僅僅在國內提供電信服務,也在立足於面向未來,逐步開始向全球提供電信服務和網路接入服務,這也是一個很好的趨勢。從信息技術來講,全球的IT製造業逐步向中國轉化,一個是由於中國有廉價的勞動力,再一個就是近些年中國工人的水平和整個IT技術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得中國作為全球IT製造業基地的形象正逐步地確立起來。從IT業市場來講,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IT產業市場,吸引全世界的設備製造商、終端製造商、技術的研發機構將關注的焦點放到了中國地區。新技術的應用在中國取得了快速的增長,如大家普遍使用的快閃記憶體只用了兩年時間就迅速應用起來。還有象QQ,QQ實際上是廣東電信的一個課題組研究的一個小項目——即時通信,去年已經突破了5個億的收入,在互聯網上產生的巨大的影響。
在面向全球的信息技術產業變革和調整的過程當中,中國信息產業保持比較理性和穩健的步伐,使中國電信運營商在全球動盪的情況下保持了持續的增長。中國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商在全球IT產業陷入冰河期的時候僅僅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就已經開始從谷底走出來,進入一個春天。中國設備製造商在全球IT業不景氣的情況下,能夠迅速抓住時機,現在在互聯網的高、中、低端設備方面擁有了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為我們下一步的發展確立了很好的基礎和地位。另外,中國這幾年網路設備的快速增長,包括終端市場,在今後一兩年內還會保持持續增長,而且這種持續是受前幾年增長的帶動。在前不久我們有一個分析,在今年年底明年年初,中國網民將近達到一個億。這第一個一個億是比較容易實現的,達到二個億就比較難了。這就需要城市的應用、互聯網的應用、IT技術的應用以及網路與大家的工作生活結合起來成為大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時才有可能達到。在達到第二個億之後,要達到第三個或第四個億就非常費勁。因為從整體上來講,國民收入、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必須達到相適應的一個地步,互聯網的發展依託於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而我們現在實際上是超前於國民經濟發展。從未來來看,我們應該很清楚,當網民數量達到第三個億或第四個億,當網路運營商建設網路規模時,互聯網的發展也會受到國民經濟整體發展水平的影響。現在建設的IPv4的網路僅僅是中國電信在國內的帶寬總量就超過了2500個G,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數量,上面可承載的信息內容和可以為公眾提供的服務是非常大的。2500個G的概念是如果家庭上網使用專用1兆的帶寬,那麼它可為2500萬用戶提供服務。實際上大家使用的都是共享帶寬,而且日常家庭上網的基本功用已經基本滿足大家的使用。在2005、2006年之後,IPv4網路建設的速度也將放緩。同時大家可以看到,IPv6的建設正在逐步展開,幾大運營商,包括教育網、科技網等等都已經參與到IPv6實驗網的建設當中去。隨著實驗的進行,商用實驗網將很快推出,按照中國電信、網通、移動這幾大運營商習慣來看,推出的速度會非常快。我們初步估計在2010年前後,IPv6將占據國內互聯網的主流。同時大家應該看到IPv4不會退出這個市場,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兩種制式都會保留。因為在網路設備上,IP v4、IPv6雙棧路由器已經非常普遍,高端路由器的開發已經非常成熟,因此使用IPv6不會影響IPv4業務的開展。
我們返回來看,10年來中國互聯網的發展成績巨大、輝煌。互聯網給中國的老百姓提供了一個了解世界的信息平台,在這個信息平台上,由中國的網民、中國的老百姓自己去選擇了解什麼東西。在傳統上,我們所接受的信息從報紙、廣播、電視到互相交流所得到信息都是單向式的。從幾千年的傳統觀念來講,大家接受信息的模式是大家很關注、很相信、很接受自上而下的信息傳遞方式。但互聯網的出現使人們具有一個平等的平面的獲取信息的渠道,獲取信息又使人們認識到什麼是信息,哪些信息是自己所需要的。同時人們獲取信息時會發現在發布信息、獲取信息過程當中自己應該擁有的權力,進而人們發現了自己在社會當中應該擁有的權力。我覺得這是互聯網對中國社會和普通老百姓在思維、意識和創新的觀念上帶來的巨大改變。現在大家以平常心態看待網上出現的QQ、ICQ或網上社區,而在10年前我們看待這些新鮮事務的時候首先要看這些是不是政府認可的或者是不是大家的公共觀念可以接受的。現在,我們對於創新的想法,對於創新的意識和觀念與以往具有本質的不同。網路給予大家一種在網上平等交流、平等溝通、平等獲取信息的權力,而這種權力是以往任何一種媒體不具備的,也不能夠給予中國老百姓的。它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幾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識帶給大家的思維定勢。互聯網的發展真正能夠使中國13億人的智慧為中國的未來發展創造出無窮的力量。這種平等的平台為大家提供了實現的機會。
同時我們應該看到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帶來許多問題。我們在網路資源方面非常緊張,只有5000萬的資源,卻有將近1個億的用戶。通過向APNIC、Verisign申請,我們已經與Verisign公司達成協議,將Verisign的一個伺服器移至中國境內,這對於我們國內互聯網的互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互聯網的資源、互聯網市場經營模式、管理方面、業務規范、上網行為規范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我們國內的從業者在互聯網的發展過程中在不斷地探索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經營模式,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生存方式。在前不久的互聯網大會上,各方面的專家和業界的精英與領袖們都在這方面進行針鋒相對的探索,在網上也有熱烈的反映。另一方面,政府制訂信息網路化發展的政策也是一個逐步探索逐步成熟的過程。我們很早就明確了「積極發展、加強管理、趨利避害、為我所用」這樣一個方針,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網上的許多業務仍然存在主管部門的職能交叉、分工不清的問題,也導致網路發展和管理當中出現了一些問題,這也是政府從國家整體戰略上對互聯網管理和互聯網發展逐步思索、探索得越來越清楚的過程。在制定政策、法規、行為規范方面會有更加成熟、寬松和適合網路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出台。
⑥ 我國互聯網發展有哪些特徵
我國無互聯網發展有七大特徵:
第一個特徵是互聯網從「鏈接」向「連接」的轉變。
這也是COWMALS的前提。整個互聯網站與站之間、網站跟用戶之間的連接性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從相對輕的弱連接,向深度的數據交互的強連接轉變,這是一個特徵。這個趨勢在我們的調研數據中可以體現出來,網站的外部流量來源結構已經開始出現明顯的變化:搜索雖然佔比還是比較大,但是已經弱化了,SNS、微博成了網站流量增長的新動力,社會化網路將連接未來。
第二個特徵是開放+分布,一站之內的模式徹底終結。
從2010年開始,站長們更多地開始實施開放的布局,以及服務的提供模式、服務的分發模式等,已經從原來的封閉做站、從站與站之間單純的互換鏈接,轉變為走向豐富的分發模式。調查數據顯示,近80%的站長會把網站和開放平台進行整合,以獲得更多的用戶。可以看出,幾乎所有站長都選擇了擁抱互聯網的開放潮流。
第三個特徵是Web+App兩翼齊飛,構建互聯網服務商基本業務的新格局。
互聯網在從信息網路向應用網路轉變,而Web瀏覽器是統一的容器,App應用作為增量表現力更是強勁。未來網路將是天下四分的局面:Website、Web App、移動App、Software,只不過Web離雲更近一點,所以說Web是COWMALS的基礎。
第四個特徵是移動設備終端開啟的新時代。
手機移動設備是Web+App布局的核心,互聯網服務商的重心正在全面向Mobile移動。DCCI去年的一項調查就發現:中國用戶登錄微博和SNS的方式中,手機登錄佔比均在35%以上;手機網民將於2013年全面超越PC網民。另外,從開發者的角度看,微博開發者也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了手機和移動互聯網上,用戶也是更加傾向於使用各種各樣的APP應用。
第五個特徵是互聯網App化。
App成為應用的基本形態,客戶端軟體向Web App演進。從App生態來講,不管是基於OS的App還是基於移動各種各樣的App分發通路,一定是多渠道、多通路、多個分發平台。
第六個特徵是LBS將成為各類互聯網服務的標配。
LBS是指基於位置的服務,這一特點也是COWMALS的基準。過去我們提供互聯網服務的模式,如對用戶進行判別的話,IP是比較重要的信息。但在移動互聯網,尤其是隨著位置服務的發展,人機合一的階段已經到來,現實和虛擬的連接性得到空前的增強,在這種情況下位置就成為服務的基準。
第七個特徵是網路正在向社會化網路的方向演進。
從我們的調查數據可以看到,整個中國互聯網其實已經社區化了。因為由用戶所產生的內容流量佔比已經超過了一半,而其他佔比,尤其是新聞資訊佔比甚至有明顯下降,搜索引擎和電子商務佔比沒有太明顯的變化,視頻佔比有一個明顯上升。這樣的一個趨勢,也正是所有站長更多地選擇把未來主要發展方向放在社區這個部分的原因。
⑦ 中國互聯網發展歷程
1、在1989年, 中國開始建設互聯網——5年目標:國家級四大骨幹網路聯網。
2、在1991年, 在中美高能物理年會上,美方提出把中國納入互聯網路的合作計劃。
3、在1994年4月,NCFC率先與美國NSFNET直接互聯,實現了中國與Internet全功能網路連接,標志著我國最早的國際互聯網路的誕生。中國科技網成為中國最早的國際互聯網路。
4、在1994年, 中國第一個全國性 TCP/IP 互聯網——CERNET示範網工程建成,並於同年先後建成。
5、在1994年, 中國教育與科研計算機網 中國科學技術網中國金橋信息網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
6、在1994年, 中國終於獲准加入互聯網並在同年5月完成全部中國聯網工作。
7、在1995 年,張樹新創立首家互聯網服務供應商——瀛海威,讓老百姓進入互聯網。
8、在1998 年,CERNET 研究者在中國首次搭建IPV6 試驗床。
9、在2000年, 中國三大門戶網站搜狐、新浪、網易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
10、在2001年,下一代互聯網地區試驗網在北京建成驗收。
11、在2002年, 第二季度,搜狐率先宣布盈利,宣布互聯網的春天已經來臨。
12、在2003年, 下一代互聯網示範工程CNGI 項目開始實施。
(7)我國的互聯網發展擴展閱讀
中國互聯網發展的四大階段
1、學術牽引期。指的是互聯網從美國引入中國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國政府科研單位歷經數年的努力,推動互聯網從信息檢索,到全功能接入,再到商業化探索。
2、探索成長期。指的是逐步建立普通大眾對互聯網的認知度和接受度,穩步成長。在這一期間,我國最早一批互聯網公司相繼成立,熱情高漲,一路高歌,不畏互聯網泡沫期帶來的考驗,努力探索互聯網的商業模式。
3、快速發展期。該階段成熟的互聯網商業模式已經建立,「內容為王」的時代慢慢過去,開始轉向「關系為王」的web2.0。互聯網的角色關系也開始轉變,內容的締造者不再只是網站,個體用戶也可以參與其中,逐步通過內容來拓展自己的關系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SNS時代。
4、成熟繁榮期。該階段正是我們目前經歷的成熟互聯網階段。從微博的盛行,到2012年移動互聯網的爆發,移動應用與消息流型社交網路並存,真正體現了互聯網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呈現空前繁榮的景象。
⑧ 我國互聯網的發展歷程
計算機、網路,曾經對人們來說是兩個陌生的名詞,如今已經成為許多人工作、生活中的必需品。
作為我國較早「觸網」的人之一,剛剛當選上海市「科技精英」的李建華說自己很幸運,作為上海交通大學信息安全工程學院常務副院長,他接觸了十幾代計算機,見證了網路從實驗室走向千家萬戶,親歷網路攻防戰的步步升級……
早期計算機能耐小
1982年李建華考入上海交大電子工程專業之前,從沒接觸過計算機。「那時候只接觸到收音機、電視機,覺得電子很神奇,所以想學無線電。」李建華說,誰知最後「闖盪」到信息安全這一行當。
實驗室里搶「鮮」上網
李建華的導師諸鴻文教授稱得上是中國互聯網技術的開拓者。上世紀80年代末,他領銜建立了交大遠程協作實驗室,成為國內最早上網的實驗室。李建華說,那時候,上網是件很新鮮的事,實驗室通過歐洲線路連上國際互聯網,還建立了當時非常稀罕的電子郵件系統。
李建華第一次上互聯網,是上世紀90年代初,主要是查詢資料。當時,國外高校實驗室為了便於協同科研,已經實現了網上數據共享。他還記得,自己上大學至今,至少接觸過10代以上計算機,親眼見證了計算機時代和網路時代的到來。「計算機代數更新的速度很快,每次更新,從微電子到存儲技術都有新進展。而網路則是隨著人們對收發郵件、交流、交易等的需求逐漸普及開來。」
安全攻防步步升級
隨著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網路上也出現了一些「不速之客」——黑客和病毒。李建華告訴記者,黑客、病毒自單機、區域網時代就已經出現,只是當時影響較小,到了如今的互聯網時代,攻擊對象逐步擴張,從破壞硬體、控制系統到佔用計算資源,破壞性越來越強。
「因為人們對網路的依賴性越來越高,一旦發生問題,就會像停電一樣,對整個社會產生巨大影響。」李建華說,我國科技部敏銳地意識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十五」期間,國家863計劃將信息安全單列為一個主題,李建華從此成為一名「信息安全衛士」。
「研究信息安全,是件很有趣的事,需要人的天分。」他說,比如木馬病毒,如果我們能吃透它如何最小化、如何隱蔽、如何躲過殺毒軟體升級,把這些技術用在國家安全保障上,很有意義。如今,信息安全的內涵從最初的信息保密到如今的攻防、測評、管控。
展望未來,李建華認為,固定電話、行動電話、廣電三網融合將是中國未來的趨勢。「老百姓將能隨時隨地通過各種方式接入互聯網。」李建華說。
⑨ 十八大以來我國互聯網發展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十八大以來我國互聯網發展取得九大成就:
1、著力加強互聯網發展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完善了網路強國推進體制機制。黨的十八大以來,適應發展形勢和面臨趨勢,及時加強了我國互聯網發展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成立中央網路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確立了建設網路強國的重大戰略目標,從國際國內大勢出發,總體布局,統籌各方,加快實施和推進網路強國建設,五年來網路空間國際競爭力持續不斷提高。
2、大力推動互聯網和經濟發展領域深度融合,促進了經濟發展新動能培育。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高瞻遠矚、審時度勢、與時俱進,根據國際國內發展形勢,及時做出了經濟新常態重要戰略判斷,制定和實施了「互聯網+」、大數據等發展戰略,積極推進以互聯網應用為主要特徵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經濟發展深度融合,讓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五大發展理念深度融入到經濟發展各領域,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等應用已經深刻改變經濟發展各領域組織模式、服務模式和商業模式,產業轉型升級持續加速,新服務、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經濟發展新動能不斷培育和增多,有效適應和引領了經濟新常態。
3、積極深化互聯網在社會發展領域普及應用,促進了信息惠民便民和利民。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醫療、文化、社保、養老等領域與互聯網加快深度融合,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互聯網養老等新業態促進了優質資源流動,促進了城鄉協調和共享發展。電子商務應用持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電子商務交易額從2012年的7.89萬億元增長到2016年年底的22.97萬億元,微信支付、支付寶支付等移動支付模式快速普及應用,加速推進我國邁向無現金社會時代,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和社交通信等移動互聯網應用正在為我國人民創造一種令很多國家嚮往和羨慕的新生活方式,科技改變未來因互聯網應用正在加速實現。
4、多層次完善互聯網發展法制環境,保障了互聯網長期可持續健康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央網路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的統籌協調下,我國互聯網相關法律法規建設進程明顯加快,先後在網路安全、電信和互聯網用戶個人信息保護、網路約車、網路借貸、互聯網廣告、互聯網直播、網路出版、網路交易價格監管、網路支付、網路募捐、移動智能終端軟體預置等領域出台了一大批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及時填補了新業態監管的空白,有效地防範了新業態風險發生,特別是《網路安全法》的出台,極大優化了互聯網發展法制環境,夯實網路強國建設法制保障。
5、持續強化網路空間全面整頓治理,促進了網路空間規范和有序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央網路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下,各級網信、工信、公安、文化、工商、新聞出版廣電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齊抓共管,在個人信息保護、互聯網新聞、互聯網網站、網路直播、網路拼手氣、互聯網文化、互聯網金融、電信詐騙、移動應用、互聯網賬號、雲服務等多個領域持續開展各類專項治理行動,劍指網路頑疾,保持高壓態勢,形成持續震懾,網路空間天朗氣清的環境正在逐步形成。
6、大力加強互聯網治理國際交流合作,提高了網路空間治理國際話語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積極參與互聯網治理國際交流和合作,連續召開了三次世界互聯網大會以及中美、中英、中新等互聯網論壇,尤其是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提出了推進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變革應該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五點主張,獲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和贊賞,大大提高了我國在全球互聯網治理領域國際地位和話語權。
7、加快構建高速寬頻移動信息基礎設施,夯實了網路經濟發展基礎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實施「寬頻中國」戰略,積極加快網路寬頻基礎設施建設,先後於2013年12和2015年2月發放了4G TD-LTE網路牌照和4G FDD-LTE網路牌照,2017年又發布了促進NB-IoT網路建設相關政策,網路基礎設施加速升級,寬頻普及提速和降費年年持續大力推進,固定家庭寬頻普及率、行動電話普及率、4G用戶數量別從2012年年底的40.1%、82.5部/百人、0戶提高到67%、96.2部/百人、7.7億戶,信息通信領域多項指標躍居世界第一。
8、積極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加速了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積極發展「互聯網+」政務,推行「一號、一窗、一網」服務,不斷優化服務流程,創新服務方式,推進數據共享,打通信息孤島,創新監管和服務模式,實現了讓企業和群眾少跑腿、好辦事、不添堵,宏觀調控、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等治國理政能力不斷增強,營商環境顯著改善,雙創活力蓬勃激發,依法治國深入推進,制度幸福易成本持續降低,國家治理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
9、普及推廣互聯網全面創新發展思維,激發了大眾創新和萬眾創業活力。「互聯網+」、大數據等國家戰略的實施讓互聯網思維成為了當下中國思維和觀念創新的最強音,網路化、平台化和生態化企業組織模式,眾包、眾創、眾籌、眾扶資源配置模式,移動服務、個性化定製、網路製造、遠程運維等服務模式,已經深刻改變了大眾對資源稟賦、特權資源、區位優勢、階層固化等影響創新創業要素的認識,人人皆想創新創業、人人皆能創新創業正在全面開啟活力中國建設,不僅有效地適應和引領了經濟新常態,更是調動和激活了創新發展的大眾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