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互聯網時代從什麼時候開始

1969年

『貳』 互聯網時代是什麼時代

互聯網時代是一個信息共享、大數據、免費、電商蓬勃發展的時代

『叄』 互聯網的六大特徵是什麼

一、跨界融合。

「+」本身是跨界,就是變革,就是開放,就是一種重塑融合。敢於跨界了,創新的基礎才更堅實;融合協同了,群體智能才會實現,從研發到產業化的路徑才會更垂直。融合本身也指代身份的融合,客戶消費轉化為投資,夥伴參與創新等等。

二、創新驅動。

我們所處的時代,有人稱之為信息經濟、數據經濟,甚至有人說創客經濟、連接經濟來了。這一方面說明時代處於動態變化中,另一方面說明這些因素在這個特定階段越發表現出其重要性和主導性。

中國粗放的資源驅動型增長方式早就難以為繼,必須轉變到創新驅動發展這條正確的道路上來。這正是互聯網的特質,用所謂的互聯網思維來求變、自我革命,也更能發揮創新的力量。

三、重塑結構。

重塑結構從互聯網時代就已經開始了。信息革命、全球化、互聯網業已打破了原有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地緣結構、文化結構。權力、議事規則、話語權不斷在發生變化。互聯網+社會治理、虛擬社會治理會是很大的不同。

四、尊重人性。

人性的光輝是推動進步的首要力量,人性的光輝是推動科技進步、經濟增長、社會進步、文化繁榮的最根本的力量。互聯網的力量之強大最根本的也來源於對人性的最大限度的尊重、對人體驗的敬畏、對人的創造性發揮的重視。例如UGC,例如捲入式營銷,分享經濟。

五、開放生態。

依靠創新、創意、創新驅動,同時要跨界融合、做協同,就一定要優化生態。對企業應優化內部生態,並和外部生態做好對接,形成生態的融合性。更重要的是我們創新的生態,如技術和金融結合的生態,產業和研發進行連接的生態等等。

關於互聯網+,生態是非常重要的特徵,而生態的本身就是開放的。我們推進互聯網+,其中一個重要的方向就是要把過去制約創新的環節化解掉,把孤島式創新連接起來,讓研發由人性決定的市場驅動,讓創業並努力者有機會實現價值。

六、連接一切。

馬化騰在「互聯網+」建議上最終落腳於建設一個連接一切的生態,這個定義非常人性化,當然也更體現了互聯網未來將如何對這個社會、世界施加影響。

理解「互聯網+」,一定要把握它和「連接」之間的關系。連接是有層次的,可連接性是有差異的,連接的價值是相差很大的,但是連接一切是互聯網+的目標。

(3)互聯網時代6擴展閱讀:

互聯網受歡迎的根本原因在於它的成本低,優點如下:

1、互聯網能夠不受空間限制來進行信息交換。

2、信息交換具有時域性(更新速度快)。

3、交換信息具有互動性(人與人,人與信息之間可以互動交流)。

4、信息交換的使用成本低(通過信息交換,代替實物交換)。

5、信息交換的發展趨向於個性化(容易滿足每個人的個性化需求)。

6、使用者眾多。

7、有價值的信息被資源整合,信息儲存量大、高效、快速。

8、信息交換能以多種形式存在(視頻、圖片、文字等等)。

『肆』 互聯網的發展分為哪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單個網路APPANET向互聯網發展,TCP/IP協議的初步成型;

1969年美國國防部創建的第一個分組交換網ARPANET最初只是一個單個的分組交換網(並不是一個互連的網路)。所有要連接的在ARPANET上的主機都直接與就近的結點交換機相連。

為了打破這個問題,於是ARPA開始研究多種網路(如分組無線電網路)互連的技術,這就導致後來互聯網的出現,成為了現在網際網路的雛形。

1983年TCP/IP協議成為ARPANET上的標准協議,使得所有使用TCP/IP協議的計算機都能利用互聯網進行通信,因而人們將1983年作為網際網路的誕生之間。

第二階段:建成三級結構的Internet,分為主幹網、地區網和校園網;

網際網路必將擴大其使用范圍,不應局限於大學和研究機構,之後隨著世界上的許多公司紛紛接入到網際網路,是網路上的通信量急劇增大。於是美國政府決定將網際網路的主幹網轉交給私人公司來經營。

第三個階段:形成多層次ISP結構的Internet,ISP首次出現。

從1993年開始,由美國政府資助的NSFNET逐漸被若干個商用的網際網路主幹網替代。出現了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簡稱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ISP可以從網際網路管理機構申請得到多個IP地址,同時擁有通信線路及路由器等聯網設備。用戶只需要向ISP交納規定費用,就可以從ISP得到所需的IP地址,並通過該ISP接入到網際網路。

(4)互聯網時代6擴展閱讀:

互聯網受歡迎的根本原因在於它的成本低,優點如下:

1、互聯網能夠不受空間限制來進行信息交換;

2、信息交換具有時域性(更新速度快);

3、交換信息具有互動性(人與人,人與信息之間可以互動交流);

4、信息交換的使用成本低(通過信息交換,代替實物交換);

5、信息交換的發展趨向於個性化(容易滿足每個人的個性化需求);

6、使用者眾多;

7、有價值的信息被資源整合,信息儲存量大、高效、快速;

8、信息交換能以多種形式存在(視頻、圖片、文字等等)。

『伍』 互聯網2.0時代是什麽意思啊

1、
問:Web2.0的定義
答Web2.0,是相對Web1.0(2003年以前的互聯網模式)的新的一類互聯網應用的統稱,
實踐互聯網2.0的成型的應用元素包括:博客(Blog,包含文字、聲音、圖像、視頻,讓個人成為主體)以及Rss(簡易聚合)、Web service(Web服務)、開放式API's(開放式應用程序介面)、Wiki(維客)、Tags(分類分眾標簽)、BookMark(社會性書簽)、SN(社會網路)、Ajax等等,底層是XML和介面協議,而這些應用又都是在一些互聯網2.0體系下的理論和思想指導下形成的,包括:六度空間理論、長尾巴理論、社會資本、去中心化等等。

2、
問:Web2.0的對網路的意義
互聯網2.0是互聯網史上的一次革命。
互聯網2.0最核心的特點是以個人為中心和以自組織為中心。
web2.0是以個人為核心,每個用戶都是作者,而一代的時候是編輯,海量的編輯;基於網上網下的互動
互聯網2.0就是用戶DIY

3、
問:Web2.0的底層數據架構是怎麼構造的?
答:
RSS
CSS 和語義相關的 XHTML 標記
AJAX 技術
使用RSS/ATOM實現數據同步
簡潔而有意義的 URLs
支持發布為 博客
RESTian (preferred) 或者 XML Webservice APIs
一些社會性網路元素

4、
問:太專業了,能不能說詳細點,比如說,基於什麼平台(UNIX)+資料庫+網路底層協議(包括哪些)
答:平台都是一樣的,但是在具體部署實施的時候,總是有些技術區別的:WEB2.0是基於XML和Java標準的集成技術;也就是說,在平台+資料庫基礎上,再部署XML和JAVA的附件
XML的技術和JAVA標準的集成技術在現有的網站中已是運用很多,從純技術而言,我們不需要了解太多,只要懂得原理就夠啦

5、
問:2.0的個性化
答:2.0 是把xml的應用更人性化和精確化
以前是網站自己的後台管理,而現在是每個用戶的後台管理
是把功能細分或是整合,更適合人的個性需求.
2.0就是個性化和互動性
或是某一個應用的延伸.如BBS延伸到BOLG

6、
問:Web2.0與原來的管理後台的區別,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就是原來的編輯和管理員使用的後台現在全部發給個人使用了,然後現在編輯和管理員只負責選擇編輯和對違反規定的戰點進行刪除等等
答:可以這么理解但不全是,以前的後台很死板,是一個模版,現在是個性化,每個人有自己的風格和樣式,有自己不同的內容;但我覺得編輯的工作量度會更大,而且會很煩

7、
問:2.0的互動性和網路編輯
以前網易丁磊問:如果再來一次SARS那麼新浪會怎麼樣?回答:垮掉拉。但是,2.0時期,每個網民就是作者,網路是無限的,1.3億的作者在寫個性化的東西,網站內容和互動性當然強拉
如果互動的內容增多,造成編輯審核文章的工作量加大,包括網站的排版格式,及文字的語法等,畢竟互聯網是海量信息
以後最累的就是編輯啦
以前網站新聞只是一個瀏覽的,網站提供什麼,我看就看什麼,基本沒有個性設置,不考慮每個人的愛好.現在RSS 不同了,可以自已定製.
這樣,新浪網就可以利用新聞靠RSS賺錢了.業務模式改變了.
網站編輯本身可以通過關鍵詞(TAG)和點擊\評分等來選擇
以前的信息多是編輯寫出來,網站有專門的編輯,現在不同了,BOLG可以提供豐富,專業,個性的信息資源了.
WEB2.0時代,信息達到了施眾與受眾的統一,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統一,海量的信息由群眾中來,由群眾中去。這個時候,網站編輯要做的就是:把關,挑選,互動,織網。
網站編輯發揮重要作用。一方面,監管與溝通

8、總結
「互聯網2.0」最核心的特點
1、以個人為中心。「互聯網2.0」發揮的是個人的力量。「互聯網2.0」就是個性化最大張揚的個人時代。個人深度參與到互聯網中,而不是作為被動的客體,這是一個革命性的變化。當然,這個個人不是孤立的個人,而是彼此相連。這就引發第二個特徵。

『陸』 中國互聯網發展歷程

1、在1989年, 中國開始建設互聯網——5年目標:國家級四大骨幹網路聯網。

2、在1991年, 在中美高能物理年會上,美方提出把中國納入互聯網路的合作計劃。

3、在1994年4月,NCFC率先與美國NSFNET直接互聯,實現了中國與Internet全功能網路連接,標志著我國最早的國際互聯網路的誕生。中國科技網成為中國最早的國際互聯網路。

4、在1994年, 中國第一個全國性 TCP/IP 互聯網——CERNET示範網工程建成,並於同年先後建成。

5、在1994年, 中國教育與科研計算機網 中國科學技術網中國金橋信息網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

6、在1994年, 中國終於獲准加入互聯網並在同年5月完成全部中國聯網工作。

7、在1995 年,張樹新創立首家互聯網服務供應商——瀛海威,讓老百姓進入互聯網。

8、在1998 年,CERNET 研究者在中國首次搭建IPV6 試驗床。

9、在2000年, 中國三大門戶網站搜狐、新浪、網易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

10、在2001年,下一代互聯網地區試驗網在北京建成驗收。

11、在2002年, 第二季度,搜狐率先宣布盈利,宣布互聯網的春天已經來臨。

12、在2003年, 下一代互聯網示範工程CNGI 項目開始實施。

(6)互聯網時代6擴展閱讀

中國互聯網發展的四大階段

1、學術牽引期。指的是互聯網從美國引入中國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國政府科研單位歷經數年的努力,推動互聯網從信息檢索,到全功能接入,再到商業化探索。

2、探索成長期。指的是逐步建立普通大眾對互聯網的認知度和接受度,穩步成長。在這一期間,我國最早一批互聯網公司相繼成立,熱情高漲,一路高歌,不畏互聯網泡沫期帶來的考驗,努力探索互聯網的商業模式。

3、快速發展期。該階段成熟的互聯網商業模式已經建立,「內容為王」的時代慢慢過去,開始轉向「關系為王」的web2.0。互聯網的角色關系也開始轉變,內容的締造者不再只是網站,個體用戶也可以參與其中,逐步通過內容來拓展自己的關系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SNS時代。

4、成熟繁榮期。該階段正是我們目前經歷的成熟互聯網階段。從微博的盛行,到2012年移動互聯網的爆發,移動應用與消息流型社交網路並存,真正體現了互聯網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呈現空前繁榮的景象。

『柒』 互聯網時代的內容簡介

中央電視台大型紀錄片《互聯網時代》三年磨一劍,一經推出便迅速蔓延,引發巨大反響,也創造了諸多記錄。同名圖書《互聯網時代》不僅收錄紀錄片精彩解說詞,更拓展容量篇幅,詳細講述每一部分背後的背景知識、相關內容等,比紀錄片容量更大。
填補空白
作為互聯網時代的親歷者,全球至今都沒有全面展現這一歷史變革的紀錄片出現,《互聯網時代》填補了這一空白。
6位「互聯網之父」首次聚首
阿帕網項目前負責人拉里·羅伯茨,萬維網發明人蒂姆·伯納斯-李,TCP/IP協議聯合發明人溫頓·瑟夫等首次聚首,共話互聯網。
深度對話近200名互聯網專家學者
全球著名學者和業內人士曼紐爾·卡斯特爾、凱文·凱利、克萊·舍基、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馬克·扎克伯格、楊致遠、埃隆·馬斯克等深度解析互聯網。
拍攝50多家跨國公司和科研機構
拍攝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哥倫比亞大學、牛津大學、紅杉資本等數十家大學、權威研究機構和公司,展望互聯網的未來。

『捌』 觀《互聯網時代》第六集有感

科技是把雙刃劍,看如何運用高科技的成就。這是最好的時代,也可能是最壞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