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的發展
Ⅰ 如何看待互聯網醫療前途坎坷
雖然互聯網醫療目前發展不是很好,但個人認為互聯網醫療是發展趨勢。中國醫療資源配置極度不合理,中國醫療資源不平衡和人們日益增加的健康醫療需求必將促進互聯網醫療的發展。在我國,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長期無法解決,「等候三小時看病三分鍾」成為常態,受制於頂層設計、醫保聯網欠缺以及分級診療制度不合理,分級診療制度始終難以落地,優質醫療資源被「小病」占據,而基層醫療資源卻被閑置。這些低效率運行的問題也為互聯網解決方案提供了發展的空間。
Ⅱ 互聯網醫療平台未來的發展如何
在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與國家政策的支持下,互聯網醫療行業快速成長,數據和服務進一步完善,細分領域開始出現獨角獸,市場增長率也逐年穩步上升。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測算,2018年互聯網醫療行業市場規模達到491億元,同比增長51.08%。高增長的背後體現的正是傳統醫療服務無法有效滿足患者需求與醫生之間的有效對接。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互聯網+醫療信息化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
Ⅲ 互聯網醫療將給我們帶來什麼
第一、在線掛號。
第二、足不出戶,在線就診。
現在國內很多APP都有這種功能,比如回微醫APP。
目前我國醫答療有兩大難題:1.掛號難。2.醫院少人多。
放眼全國,三甲醫院只有1308家,僅僅憑借這1308家三甲醫院,根本無力承載14億人口、每年多達80億人次的就醫需求。我國醫療資源少,且分布並不均勻,醫院、醫生、患者、政府、葯企、保險關系錯綜復雜,通過傳統方式來進行資源合理匹配難度極大。只有解決供需信息不對稱和醫療資源分配問題,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就醫不難 健康有道」,這個時候微醫依託「互聯網+」應運而生!
互聯網是天然破除醫療資源地域不均衡的利器,它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將優質的醫療資源下沉基層,專家可以有自己的線上診室,醫生可以在網上的診室里為患者做會診、復診,大家可以發起視頻會診,這樣就更加方便雙方治療。用戶通過微醫,可以預約掛號及線上問診,輕易的解決遠程看病的難題。
生命對所有人來說,只有一次。解決看病難的問題遠比解決出行難的問題更重要,你可以閉門造車,但你永遠做不到「閉門造醫生」。
最後,希望我們可以徹底的解決看病難的問題,讓老百姓真正的健康生活!
Ⅳ 互聯網醫療的未來前景怎樣
自從2015年第一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互聯網醫療就成為外界熱議的焦點,經過兩年多的發展互聯網醫療也逐步有了起色,未來互聯網醫療是醫療健康服務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因此,總體來看我國互聯網醫療的市場規模還是極為龐大的。據前瞻《中國互聯網+醫療行業市場前瞻與商業模式創新分析報告》的統計,預計到2017年我國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將會達到360億元。
然而,此前由於國家對於互聯網醫療的監管力度不夠,沒有出台相關的法律和法規,導致一些魚龍混雜的機構滲入互聯網醫療領域,帶來不可估量的風險。
盡管市場前景看好、規模龐大,但在資本寒冬的背景下,投資人趨於理性,移動醫療企業因為盈利能力不足,越來越難以獲得融資,也是不爭的事實。由於國內醫療在門診費用與國外相比低很多,利潤微薄,而很多APP恰恰將盈利重心放在診療環節,導致這些互聯網醫療企業在盈利上先天不足。
Ⅳ 國內的互聯網醫療發展的怎麼樣有前景嗎
目前不行,《互聯網醫療衛生信息服務管理辦法》明確規定:醫療衛生信息服內務只能提供醫容療衛生信息咨詢服務,不得從事網上診斷和治療活動。
互聯網醫療就目前的科技發展水平來說是不行的,因為醫生需要實體檢查來進行診斷。比如,腫瘤,有經驗的醫生一摸就知道,別人說半天說不清楚。醫生都知道,剛畢業工作時,連匯報病史都經常被上級醫生訓,嫌說的不明白——連學了好幾年的專業人士都說不清楚的病情,你能指望一個沒有醫學背景的人在網上幾句話說清楚?
而能利用互聯網開展的醫療活動是遠程醫療會診服務,這個屬於醫療行為,因為網路兩端都是醫生,能通過交流獲得准確的信息。
所以,現在來看,互聯網醫療不僅在國內行不通,在國外也行不通。除非哪天,病人的感覺和觸覺能傳到醫生的腦袋裡。
Ⅵ 互聯網醫療的發展
互聯網醫療,代表了醫療行業新的發展方向,有利於解決中國醫療資源不平衡和專人們日益增加的健康醫屬療需求之間的矛盾,是衛生部積極引導和支持的醫療發展模式。
關於互聯網醫療創業的盈利模式,其中的一個途徑是通過支付方保險公司。這包括合作成為健康保險公司的一項增值服務,幫助保險公司減少長期保費開支,或能進入其保險報銷列表以及成為其採集用戶數據的終端入口。然而此前許多人認為中國的商業健康保險市場較弱,規模有限,因而走通這條路存在障礙。
就政策上來看,豐富商業健康保險產品,支持發展與基本醫療保險相銜接的商業健康保險,鼓勵以政府購買方式,委託商業保險機構開展醫療保障經辦服務,這些都是政府明確表示的導向,從長遠看商業保險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自主開發,或與互聯網醫療創業公司合作,保險公司已經在行動。
Ⅶ 目前「互聯網+醫療」的狀況以及發展前景是什麼樣子的
互聯網醫療現在是國家支持的,有很大的前途,只要你有這方面的技術,是可以發展好的
Ⅷ 互聯網醫療的前景怎麼樣
前景是好的,但要看怎麼利用,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醫療服務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顯示:互聯網醫療是未來醫療健康服務業的必然趨勢。
主要驅動力來自於三個層面:
首先,互聯網滲透進入醫療行業,是互聯網發展自然演進的必然階段——互聯網自90年代末期先後沖擊紙媒(門戶、搜索)、通訊(IM工具)、零售(電子商務)、旅遊(在線旅遊)、金融(互聯網金融)、教育(在線教育)等等,其發展的核心脈絡即從易到難依次滲透到具備低效率、多痛點、大空間、長尾特徵的行業中去,而醫療行業完全符合了這樣的特徵,由於其涉及線下醫療資源的問題,因此滲透難度大,從而屬於互聯網滲透傳統行業中後期的產物。
其次,中國醫療資源配置極度不合理,讓本來就稀缺的醫療資源更加匱乏。在我國,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長期無法解決,「等候三小時看病三分鍾」成為常態,受制於頂層設計、醫保聯網欠缺以及分級診療制度不合理,分級診療制度始終難以落地。優質醫療資源被「小病」占據,而基層醫療資源卻被閑置(患者只信任三甲醫院)。這些低效率運行的問題也為互聯網解決方案提供了發展的空間。
最後,無需贅言,移動互聯網發展、智能終端普及、感測器技術進步、互聯網基礎設施改善為互聯網醫療提供爆發式增長的土壤。
Ⅸ 互聯網醫療發展很有前景,但是在這過程中有些什麼困難
互聯網醫療行業終於迎來春天
互聯網醫療並非新鮮事物,但過去的互聯網醫療平台大多局限於信息提供、用戶掛號、輕問診等內容。由於無法沉澱線下,真正激活醫院、醫生等資源,許多投資人曾一度將這個領域視為「燒錢不賺錢」的行業。
事實上,行業在過去兩年也經歷了一個清洗期。由於線上流量資源瓜分基本結束,據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注銷的移動醫療公司高達1000家,目前倖存下來的不超過50家。直到今年4月,國務院出台《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整個行業終於迎來春天。
中國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分析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互聯網+醫療行業市場前瞻與商業模式創新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只有2億元,主要還停留在PC互聯網階段,醫療信息化剛剛起步,以醫療廣告、線上問診和醫療信息搜索為主,屬於行業的一個探索期。之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用戶規模擴大以及軟硬體等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各類創業企業紛紛湧入,互聯網醫療的認知度開始廣泛形成,到了2012年,市場規模升至67.1億元。此後,在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與國家政策的支持下,互聯網醫療行業快速成長,數據和服務進一步完善,細分領域開始出現獨角獸,市場增長率也逐年穩步上升。2016年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達到223億元,同比增長41.8%。預計2018年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將達到491億元。到2020年,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有望突破900億元,且在市場需求與政策支持下,互聯網醫療市場的發展將越來越快。
互聯網醫療用戶規模分析
截至2016年12月,我國互聯網醫療用戶規模為1.95億,占網民的26.6%,年增長率為28.0%。其中,醫療信息查詢、網上預約掛號用戶使用率最高,分別達到10.8%,10.4%;其次為網上咨詢問診、網購葯品/醫療器械/健康產品、運動健身管理,占網民比例在6%左右。
互聯網醫療痛點分析
目前,國內醫療資源配置極度不合理,讓本來就稀缺的醫療資源更加匱乏。在我國,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長期無法解決,「等候三小時看病三分鍾」成為常態,受制於頂層設計、醫保聯網欠缺以及分級診療制度不合理,分級診療制度始終難以落地。優質醫療資源被「小病」占據,而基層醫療資源卻被閑置(患者只信任三甲醫院)。這些低效率運行的問題也為互聯網解決方案提供了發展的空間。
但是,2016年被稱為移動醫療「移不動」的一年。一方面,初創移動醫療企業因遭遇嚴酷的資本「寒冬」而大批量死亡。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約有38家互聯網醫療企業「死亡」,其中絕大部分沒有挺過A輪;另一方面,老牌移動醫療企業仍遲遲沒有找到穩定合理的盈利模式,持續虧損造成的資金緊張和業務架構的頻繁動盪導致大幅裁員的消息頻頻曝出。
盡管市場前景看好、規模龐大,但在資本寒冬的背景下,投資人趨於理性,移動醫療企業因為盈利能力不足,越來越難以獲得融資,也是不爭的事實。由於國內醫療在門診費用與國外相比低很多,利潤微薄,而很多APP恰恰將盈利重心放在診療環節,導致這些互聯網醫療企業在盈利上先天不足。
另外,公立醫院仍掌握著絕大多數資源,在醫療領域,留給企業的空間本身就不大。在這樣的背景下,移動醫療企業難以找到合適的盈利模式,更難以說服投資人心甘情願為他們買單掏錢。一旦這類企業融資失敗,則意味著資金鏈斷裂,結局可想而知。
在互聯網醫療盈利難現狀下,投資人也變得冷靜下來,趨向於回歸,市場在降溫的現實是不得不面對的。暫不考慮其商業模式是否值得肯定的情況下,很多互聯網醫療公司在短期內裁員也是非常值得理解的事情。盡管如此,互聯網醫療在未來仍然值得期待。但是只有真正貼近醫療本質的,才是互聯網醫療正確的發展方向。
注重線上與線下結合
政策的春天到了,企業應當如何把握住?中國其實不缺患者,而是缺好的醫生和葯品。在經過四年時間的發展,醫聯不但構築了集學術、執業、社交、游戲化的專業實名醫生平台,並且率先搭建起以患者為中心,覆蓋疾病篩查、醫生教育、診療服務、葯品配送、金融保險服務、患者管理服務的整體生態閉環。
而已經宣布盈利的微醫則致力於將三醫聯動的醫改邏輯融入公司的戰略布局,並且繼續深入布局保險領域。過去的2017年,烏鎮互聯網醫院的成立、國內首個專注智能醫療的雲平台微醫雲發布以及全國首個「互聯網健康險平台」,都構成了微醫的競爭壁壘。
未來的互聯網醫療市場將是一個全面競爭的概念,所謂的互聯網醫療巨頭最終都要做閉環型的醫療服務體系:即線上有服務、線下有診所或醫院,再加上商業保險和其他形式。更何況,截至目前,行業並未出現真正的巨頭,這意味著所有玩家想要繼續生存下去,都不得不往這條道路去靠近。
在監管原則上,意見提出,「誰提供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服務,誰就必須要負責任」。互聯網醫院是以實體醫療機構為依託,責任主體就是醫療機構本身。監管按照屬地化管理,實行線上線下統一監管。此外還特別強調第三方平台的責任,它們應該確保提供服務的人員資質符合有關規定,並且對其所提供的服務承擔責任。對於行業內的企業而言,未來依舊挑戰重重,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