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美國
❶ 美國互聯網金融為什麼沒有產生
1.從經濟結構上來看,美國市場化的機制,使得經濟的四大支柱產業軍事、科技、金融、教育,在相對自由的體制中均衡發展,各有千秋。市場這只無形的手調節資源,四大產業各自根基深厚,又有部分融合,但大體上都相對固定,難以滲透到對方核心領域。
我們國內的情況恰恰相反,產業之間發展極不平衡,這和國家體制有著直接的關系。但科技行業特別是互聯網多數都是民營資本運營,雖起步晚於歐美等發達國家,但發展速度非常快,而隨著智能手機全球滲透率的提升,國內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的發展甚至有超過美國之勢。國內互聯網產生了一批世界級的巨頭企業,其高速發展帶動國內互聯網行業走向成熟,而其激烈的競爭促使其不斷拓展新的利潤增長點,對低效的傳統行業的侵佔和顛覆也成為其必然的選擇。
2.從金融市場來看,美國的金融體制完善,利率市場化完成近三十年,金融市場經過百年發展,產品和服務都已接近完善。金融行業競爭非常激烈,金融機構或發展綜合實力,或在具有鮮明特色的領域深耕,因而競爭格局相對穩定。激烈的競爭也使得金融機構積極擁抱互聯網,利用互聯網先進技術進行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
作為全世界最為成熟的金融市場,美國為各類投資者提供了全方位的、多元化的產品,從貸款、理財、到風險投資等等。不僅投資品種豐富,而且服務到位,並積極運用互聯網技術改善用戶體驗。這一點和國內形成巨大反差,國內金融業高度壟斷,投資工具少,利率尚未市場化,收費和服務極不對等,在這樣的環境下,互聯網金融通過其特有的渠道優勢,以普惠、快捷、高收益的特色,普及了理財產品也激發了廣大用戶的理財需求,爆發出巨大發展潛力和規模。3.從監管體系來看,美國有著一套相對健全和完善的監管體系,如SEC認定包括Prosper在內的所有P2P平台運營模式已涉及到證券銷售,要求其在SEC登記注冊,將其定性為在允許范圍內銷售"附有投資說明的借貸憑證"的機構。美國金融監管當局沒有針對互聯網金融的專門監管框架,而是適用於一般性監管框架。以產品的運營模式來界定監管的歸屬,以最大限度地保護投資者的財產安全。
對產品的定性、風險揭示均有比較完善、透明的體系,加之美國是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導的資本市場,比個人投資者有著更強的專業能力和相對穩定的投資理念。而國內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還處於剛剛起步的階段,有著明顯的時滯性,給互聯網企業迅速發展壯大以很好的時機,新產品層出不窮,規模上升非常快,缺少對投資者的風險提示及安全性的全面考量。
❷ 為什麼互聯網金融在中國的影響比美國大
中國互聯網金融大行其道,是因為傳統的金融行業、零售行業遭遇太多的政策壁壘、互聯網金融可以填平空缺的結果。
人大特聘教授戴險峰發表《互聯網金融真偽》的文章,指出在互聯網技術發展最早、最為成熟且應用領域最廣的美國,並不存在所謂「互聯網金融」的概念。美國金融業並不是沒有互聯網,而是互聯網已經嵌入到金融業後台,實現了無縫對接。
互聯網金融與互聯網電商的崛起密切相關,中國消費領域雖有長足進展,但長期以來市場分割、物流不暢、成本高昂、稅收不力,使得電商甫一出世就攻城掠地,呈指數級增長。電商獲得市場份額,進行網路支付,通過交易數據發放低成本小微貸,順理成章。
今年7月,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布了《中國的數字化轉型:互聯網對生產力與增長的影響》報告,提出了iGDP的概念,即互聯網經濟佔GDP的比重。報告認為,2010年,中國的互聯網經濟只佔GDP的比例為3.3%,落後於大多數發達國家。而到了2013年,中國的iGDP指數升至4.4%,已經達到全球領先國家的水平。
互聯網金融藉助支付與小貸而崛起,填補了以往銀行業金融機構服務的空缺。大多數銀行雖有許多數據,有效分析不夠,各個銀行的數據如同一個個孤島,無法切入當地人情生態的信用鏈條中,導致小微貸款風險大成本高,銀行小貸成本是阿里小貸的1000倍,如果中國電商進一步發展,能夠覆蓋絕大多數小微企業,中國小微企業的高息短期貸款得到了根本解決。
由此衍伸開來,在資金緊張時,余額寶、貨幣基金等草根理財模式,成為民間小額投資者的最愛。雖然余額寶等背後的貨幣基金遭到致命打擊,但票據寶等產品應運而生,只要草根小額投資需要,只要銀行不能提供相應的產品,互聯網理財產品「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發展中國家的互聯網金融總體上好於發達國家,原因與中國大致相似,發展中國家原始商業系統、金融系統中的縫隙太大,監管無章法,使互聯網在短期內得以水銀泄地,四處滲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特別顧問朱民先生表示,「相對於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互聯網和IT技術進步更快」,「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單是中國,一些發展中國家互聯網金融普遍都走得很快;比如手機銀行與金融在肯亞、孟加拉等非洲及南亞地區都發展迅猛。」
美國互聯網金融已與傳統金融交融。以互聯網技術支撐的洲際交易所,推動了美國交易市場的巨大變化,甚至吞並了最能代表傳統金融的紐交所。但是,並沒有任何人將洲際交易所視為互聯網公司,合並後的交易所也沒被稱為「互聯網交易所」。
美國版余額寶paypal的貨幣基金,因為市場周期下行與監管規則改革,不得不宣布關閉。美國互聯網金融有嚴格的市場准入門檻,需要提供注冊資金,還需要去州政府注冊和審批。
中國互聯網金融的三大挑戰還沒到,首先是監管,監管規則一變、銀行拆借利率下降,余額寶用武之地不大,未來最大的風險是電商平台稅收規則改變;其次,是信用體系不彰,P2P行業發端以來至7月份,可查的P2P機構有1200家,實際上跑路的有150家,每個月有六七家跑路,幾粒老鼠屎害了一鍋粥;第三,互聯網企業出現壟斷趨勢,一些平台拋棄草根,開始收取高溢價。
中國互聯網金融超過歐美是暫時的,挑戰與金融業的轉變遠未到來,任何行業最終能否發展要看規則與能力。
❸ 金融最發達的美國為什麼沒有熱炒「互聯網金融」
中國和美國互聯網概念的差別顯著的一點差別在於,美國是在一個高度成熟、發達的經濟體系的基礎上發展互聯網,因此很多業務原本在線下就有很成熟的模式,在互聯網大潮下直接移植到互聯網上,因此互聯網的特色並不明顯;而中國的特殊情況是,經濟不發達的情況下早早的擁抱互聯網,使得很多新生事物都是直接在互聯網上出現的,所以很多本質上其實和互聯網無關的東西都被帶上了互聯網的帽子。在美國,這些先進的成分在互聯網出現前就已經成熟了,很多時候互聯網都只是錦上添花而已。
❹ 美國為什麼沒有互聯網金融
並不是美國沒有互聯網金融,而是因為美國的金融市場是開放的,不存在利用存款利率和貸款利率之間的利差套利的空間
望點贊
❺ 互聯網金融為何在美國火不起來
美國的金融沒有行政壟斷,美國民眾存款可以「貨比三家」,實體的金融銀行可以高息攬儲,並且有銀行破產保護法等法律配套措施跟進,很健全。
互聯網金融的本質就是高息,靈活,而在美國,實體銀行已經高息、靈活的運轉了很多年,不存在互聯網金融的巨大獲利空間,已經是「互聯網與實體已經螞拿沒有利滑物並差」。而在中國大陸,由於金融領域的行政壟斷嚴重,很多老百姓的存款利率被認為低估,給互聯網銀行信跡造成了巨大的利差套利空間,並且有貨幣基金、實體銀行等監管機制的漏洞和空隙,可以被高智商、非常聰明的金融人才「高效利用」,打擦邊球。
❻ 為什麼美國並沒有出現所謂「互聯網金融」或者「金融互聯網」的概念
這個問題有意思,我來回答一下。
中國國情:
中國人喜歡標記,說這話可能有點言重了,但是這個定義是中性的。標簽最大好處是高效率,分類處理,以提高商業價值。但缺點是它是片面的,容易成為空洞的口號。
金融業:
在第二代金融行業中,社會的形象越來越差,反華爾街的反華爾街趨勢在美國興起,公眾肯定會渴望有人來對待這個瘋狂的第二代。互聯網行業是一代人,衣服是平等的,開放的,自由的,所以互聯網不僅是一大筆錢,也是一個救世主。
簡單拋磚引玉一下,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❼ 為什麼說美國在扼殺互聯網金融
1.監管的好與壞
「監管扼殺創新!」–人們常常這么說,但是卻並沒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監管的確可能會扼殺創新,但如果實施合理,同樣也可以幫助企業成長。國際律師事務所Taylor Wessing指出:英國的監管和核准不僅明確有效,而且始終對改革展示出開明的態度。
與之相比,美國的監管部門卻分布得太過廣泛,支付領域尤其如此。在美國,不光各州之間的監管法律不同,各州與聯邦層面的也各有差異。牌照申請信息不通暢同樣讓從業者感到困惑。而公司的業務種類、所屬州、服務的地理區塊不同也會造成許可申請的差異。而且這種困惑還會因其他因素加劇,比如像拼手氣網站之類的應該具備資金劃撥許可,但在實際中卻沒有規定。這種困惑遲早都會導致互聯網金融企業遭受大額罰款。
2. 流程簡化
因為是辯論,所以讓我們假設美國和歐洲是相似的個體–都是由小國/各州組成的聯邦。目前在美國,某個州頒發的牌照只在這個州有效。要想符合所有州的法律並在全國提供服務,你可能得再申請47個牌照或者許可。顯然,這種低效、碎片化的牌照程序從一開始就限制了機構成長。
而在歐洲,在歐盟任意一個國家申請到的牌照在其他國家都通用。也就是說,如果你在倫敦設立了公司,那麼就可以直接在柏林、馬德里、巴黎和羅馬運營。這也意味著支付主導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在歐洲的成長速度將遠超美國。
3. 政府支持
英國政府協助組建了非盈利的互聯金融行業多方協調平台Innovate Finance。這個組織還在隨後提出了《英國互聯網金融2020》宣言,意欲讓英國在5年之內成為世界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引領者。英國首相卡梅倫更是任命了美國風投家Eileen Burbidge為該行業的大使,以保證英國互聯網金融能夠實現持續性發展。此外,英國甚至鼓勵互聯網金融公司盡早合規,以便未來能引領監管政策、簡化行業流程。英國政府深知互聯網金融對經濟增長的巨大影響力,而互聯網金融企業也十分珍惜政府的支持,因為這些支持幫助他們獲得了消費者的信賴。
反觀美國,似乎整個互聯網金融領域反而變得越來越繁雜。美國的政治體制是非常分散的,所以要想扶持一項新興產業也並不容易,因為利益方數量和游說能力都太大了。由於最近矽谷和美國國家安全局的不合,民眾普遍不相信政府會捲入科技事件中去。今年早些日子,沒有一家科技公司接受總統奧巴馬網路安全會議的邀請,這足以說明要修復兩者之間的關系還需要大量工作。
❽ 為什麼美國互聯網金融是個笑話
美國互聯網金融就好像企業家之間流行的踢皮球游戲,擔驚受怕的銀行家和投資者都讓他們望而卻步。
如果要說什麼行業已經有顛覆的萌芽,那就是畏首畏尾的金融技術的世界。
Freemit創建期間,我們遇到了無數有同樣經歷的企業家。他們想要改變目前謹小慎微的做事方式,創造新的支付方式、資金轉移方式或者合同訂立方式。
這些企業家的譜系比建立矽谷新寵兒的團隊要復雜得多,他們也知道互聯網金融的限制性以及潛伏的風險。
在我們開始某件事前就不停被告知前路艱辛,任何轉彎處都可能撞車。
這是絕對的真理,同時不停地讓人受挫。美國互聯網金融領域都是近親繁殖的膽小鬼,而創新的空間永遠取決於融入現實騙局的能力。
美國互聯網金融的努力沒有得到相應回報,反而被認為是可疑的東西。
任何引起大型銀行擔憂的事務都立刻被抹殺掉,人們的創新思維都被扼殺,剩下的「軟體解決方案」都被企業家以幾百萬一年的價格強制賣給IT主管。
結果就是不斷出現的應聲蟲們成為華爾街貿易大亨們的利益維護者;最後企業家們自然仍然安於現狀,用幾個軟體稍微簡化交易流程就心滿意足了。
總而言之,只要銀行、監管者和不滿伺服器故障的人能高興,他們樂於放棄真正的創新。
當然也有拚命努力改變現狀的人,可是他們的努力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坐下和金融保守派聊聊就不難發現,他們害怕修繕搖搖欲墜的企業架構或者懶得付出努力。
任何可以將銀行業拉出蕭條泥潭的偉大創意都被當作可疑的東西。
❾ 在美國互聯網金融公司都有哪些
樓主可以看一下詳細的在美國互聯網金融公司都有哪些,如下圖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