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at
㈠ 如何在中國內地通過互聯網收看到日本AT-X的節目
斗魚tv231940就播的
㈡ at 8:00 PM PT (03:00 UTC)是什麼時間換算成北京時間是幾點
at 8:00 PM PT (03:00 UTC)是指美國西部太平洋時間晚上八點,而美國西部太平洋位於西八區,北京位於東八區,因此換算成北京時間是第二天上午12點。
UTC是基於標準的GMT提供的准確時間,而GMT是指位於倫敦郊區的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標准時間,格林尼治標准時間是19 世紀中葉大英帝國的基準時間,同時也是事實上的世界基準時間。當時主要為了1840 年之後的鐵路系統服務。它以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經線為0 度經線,將世界分為24 個時區。
(2)中國互聯網at擴展閱讀:
協調世界時是以原子時秒長為基礎,在時刻上盡量接近於世界時的一種時間計量系統。中國大陸採用ISO 8601-1988的《數據元和交換格式信息交換日期和時間表示法》稱之為國際協調時間,代替原來的GB/T 7408-1994。
中國台灣採用CNS 7648的《資料元及交換格式–資訊交換–日期及時間的表示法》,稱之為世界統一時間。這套時間系統被應用於許多互聯網和萬維網的標准中,例如,網路時間協議就是協調世界時在互聯網中使用的一種方式。
在軍事中,協調世界時區會使用「Z」來表示。又由於Z在無線電聯絡中使用「Zulu」作代稱,協調世界時也會被稱為"Zulu time"。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中國台灣、蒙古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西澳大利亞州的時間與UTC的時差均為+8,也就是UTC+8。
㈢ at和t網路是什麼意思,iphone在國內什麼要避開它呢
AT&T是美國電話與電報公司的英文縮寫,英文全名是
American Telephone and Telegraph inc.
顧名思義,就是支持這個公司的網路服務
㈣ 中國的WAPI無線區域網標準是怎麼回事
WAPI 是 Wireless LAN Authentication and Privacy Infrastructure (無線區域網鑒別和保密基礎結構)的英文縮寫,是一種安全協議,同時也是中國無線區域網安全強制性標准。它像紅外線、藍牙、GPRS、CDMA1X等協議一樣,是無線傳輸協議的一種,只不過跟它們不同的是它是無線區域網(WLAN)中的一種傳輸協議而已,它與現行的802.11B傳輸協議比較相近。2009年6月15日,從寬頻無線IP標准工作組獲悉,在近期的國際標准組織ISO/IECJTC1/SC6會議上,寬頻無線區域網WLAN的國家標准WAPI首次獲得包括美、英、法等10餘個與會國家成員體一致同意,將以獨立文本形式推進其為國際標准。 WAPI是我國首個在計算機寬頻無線網路通信領域自主創新並擁有知識產權的安全接入技術標准。作為全球在此領域的兩個標准之一,相比另一個由美國IEEE主導完成(實際為Intel主導)的公認存在嚴重安全缺陷的802.11i標准,WAPI具有明顯的安全和技術優勢,迄今未被發現有安全技術漏洞。
對於WAPI推進國際標准進程中的這一重大突破,寬頻無線IP標准工作組秘書長黃振海認為,這意味著WAPI技術優勢再次獲與會各成員國的充分肯定,再次說明了全球范圍內對無線網路安全的強烈關注和緊迫需要。此外,WAPI的執行意味著那些為了Wi-Fi功能而選擇水貨手機的消費者很可能因此轉向購買質量和售後都有保障的行貨手機。二、WAPI與現行的WiFi標准有什麼不同?無線接入技術區別於有線接入的特點之一是標准(傳輸協議)不統一,不同的標准有不同的應用。無線區域網(WLAN)的傳輸協議有很多種,目前比較流行的有IEEE 802.11(WiFi,全稱Wireless Fidelity)、IEEE 802.15(藍牙Bluetooth)、IEEE 802.16(WiMax,全稱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即全球微波互聯接入),以及HomeRF(家庭網路)標准。其中以802.11B(WiFi)最為普及和流行,目前包括迅馳和聯想最新的關聯電腦在內的大多數無線網路產品所採用的都是802.11B的傳輸協議,它是由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組織制定並由ISO/IEC審查認可。而WAPI則由中國寬頻無線IP標准工作組組織制定,並由ISO/IEC審查認可。其最大的區別是安全加密的技術不同:WAPI使用的是一種名為「無線區域網鑒別與保密基礎架構(WAPI)」的安全協議,而802.11i則採用「有線加強等效保密(WEP)」安全協議。(IEEE 802.11i作為安全補充標准被整個IEEE 802.11族所共用)。[編輯本段]三、我國為什麼要制定WAPI標准? 1、出於安全性考慮。我們知道,對於無線區域網來說,在安全性方面非常脆弱,因為現行的無線網路產品大多數都採用802.11B作為無線傳輸協議,這種協議的優點是傳輸速率能達到11M,而且覆蓋范圍達100米。但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正是其傳輸速度快,覆蓋范圍廣,才使它在安全方面非常脆弱。因為數據在傳輸的過程中都曝露在空中,很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截取數據包,雖然,3COM、安奈特等國外廠商都針對802.11B制定了一系列的安全解決方案,但總得來說並不盡人意,而且其核心技術掌握在別國人手中,他們既然能制定得出來就一定有辦法破解,所以在安全方面成了政府和商業用戶使用WLAN的一大隱患。WAPI由於由我國有關部門掌握著加密的核心技術,所以就不怕有人利用WLAN來盜取機密信息了,而且它的加密技術比802.11B更為先進,WAPI採用國家密碼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批準的公開密鑰體制的橢圓曲線密碼演算法和秘密密鑰體制的分組密碼演算法,實現了設備的身份鑒別、鏈路驗證、訪問控制和用戶信息在無線傳輸狀態下的加密保護。此外,WAPI從應用模式上分為單點式和集中式兩種,可以徹底扭轉目前WLAN採用多種安全機制並存且互不兼容的現狀,從根本上解決安全問題和兼容性問題。所以我國強制性地要求相關商業機構執行WAPI標准能更有效地保護數據的安全。
2、出於利益方面的考慮。我國是個經濟蓬勃發展的發展中國家,許多產品都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是高科技產品。但是,在以前,我國在高科技產品方面喪失了很多的機會,由於極少有自主核心技術和自己業界標準的產品,造成了頗為被動的局面:DVD要被外國人收取大量的專利費,GPRS、CDMA1X等等的標准都掌握在外國人手裡,我們只能乖乖地將大把的鈔票送給人家去買人家的標准,而自己則像個替人「打工」的工人,只能去搞OEM、去幫人組裝產品。所以,有人說「一流的企業賣標准、二流的企業賣技術、三流的企業賣產品」。 四、WAPI對於個人用戶而言的利益?對於個人用戶而言,WAPI的出現最大的受益就是讓自己的筆記本電腦從此更加安全,因為WLAN在進行數據傳輸時是完全暴露在半空中的,而且信號覆蓋范圍廣,如果安全性不好,合法用戶的數據就很容易被非法用戶截獲和破解。同時,非法用戶還可以偽裝成合法用戶,和合法用戶共同使用網路資源,使合法用戶的利益蒙受損失。就拿北美來說,他們那裡非常流行基於802.11B的WLAN,許多電腦高手就試圖用易拉罐來截獲和破解合法用戶的無線信號,從而達到免費共享合法用戶網路資源的目的。而更為可怕的是,非法的用戶還可以利用WLAN將合法用戶筆記本電腦里的數據盜取過來,從而使他們造成或大或小的損失(如果是帳號、密碼之類的信息被盜取後果就更嚴重了)。
另外,設備間互聯是運營商必須要考慮的問題。當前,雖然許多廠商的產品都宣稱通過了wi-fi兼容性測試,但由於各廠商所提出和採用的安全解決方案不同。例如,安奈特(AT-WR2411無線網卡)提供的是多級的安全體系,包括擴頻編碼和加密技術,安全的信息通過40和128位的Wired Equivalent Privacy (WEP) 加密方法;而3Com的無線網卡如果和3Com 11 Mbps無線區域網Access Point 6000配合使用,則可以使用高級的動態安全鏈路技術,該技術與共享密鑰的方案不同,它會自動為每一個會話生成一個128位的加密密鑰。這樣,由於缺乏統一的安全解決方案標准,導致了不同的WLAN設備在啟用安全功能時無法互通,會造成運營商的設備管理極其復雜,需要針對不同的安全方案開發不同用戶管理功能,導致運營和維護成本大大增加,也不利於保護投資,而用戶因為無法在不同的安全AP(Access Point)間漫遊,而降低客戶滿意度,同時也會常常會令用戶的設備兼容性出現問題。
㈤ 誰發明的互聯網
50年代
1957
蘇聯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Sputnik"。作為響應,美國國防部(DoD)組建了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開始將科學技術應用於軍事領域。
60年代
1961
MIT的Leonard Kleinrock發表"Information Flow in Large Communication Nets",(7月)
第一篇有關包交換(PS)的論文。
1962
MIT的J.C.R. Licklider和W. Clark發表"On-Line Man Computer Communication",(8月)
包含有分布式社交行為的全球網路概念。
1964
RAND公司的Paul Baran發表"On Distributed Communications Networks"。
包交換網路;不存在出口。
1965
ARPA資助進行"分時計算機系統的合作網路"研究。
MIT林肯實驗室的TX-2計算機與位於加州聖莫尼卡的系統開發公司的Q-32計算機通過1200bps的電話專線直接連接(沒有使用包交換)。隨後APRA又將數據設備公司(DEC)的計算機加入其中,組成了"實驗網路"。
1966
MIT的Lawrence G. Roberts發表"Towards a Cooperative Network of Time-Shared Computers",(10月)
第一個ARPANET計劃。
1967
在美國密西根州Ann Arbor召開的ARPA IPTO PI會議上,Larry Roberts組織了有關ARPANET設計方案的討論。(4月)
在田納西州Gatlinburg召開ACM操作原則專題研討會。(10月)
Lawrence G. Roberts發表第一篇關於ARPANET設計的論文"Multiple Computer Networks and Intercomputer Communication"。
三個獨立的包交換網路(RAND、NPL、ARPA)開發人員的第一次會議。
位於英國Middlesex的國家物理實驗室(NDL)在D. W. Davies的主持下開發了國家物理實驗室數據網路,D. W. Davies
是首先使用"包"(packet)這個術語的人。NDL網路是一個包交換的實驗網路,它使用了768kpbs的通信線路。
1968
向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演示包交換網路。
8月遞交有關ARPANET的建議書,9月受到回應。
10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獲得建立網路測量中心的合同。
Bolt Beranek and Newman、Inc.公司(BBN)獲得建立介面消息處理機(IMP)中的包交換部分的合同。
美國參議員Edward Kennedy向BBN公司發出祝賀電報,祝賀他們從ARPA處獲得百萬美圓的合同來建造 "Interfaith"(他的筆誤,應為"Interface"介面)消息處理機,並感謝他們的努力。
以Steve Crocker為首的鬆散組織,網路工作組(NWG),開始開發用於APRANET通信的主機一級的協議。
1969
美國國防部委託開發ARPANET,進行聯網的研究。
使用BBN公司開發的介面消息處理器IMP建立節點(配有12K存儲器的Honeywell DDP-516小型計算機);AT&T公司提供速率為50kpbs的通信線路。
節點1:UCLA(8月30日,9月2日接入)
功能:網路測量中心
主機、操作系統:SDS SIGMA 7、SEX
節點2:斯坦福研究院(SRI)(10月1日)
功能:網路信息中心(NIC)
主機、操作系統:SDS940、Genie
Doug Engelbart有關"Augmentation of Human Intellect"的計劃
節點3: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UCSB)(11月1日)
功能:Culler-Fried互動式數學
主機、操作系統:IBM 360/75、OS/MVT
節點4:Utah大學(12月)
功能:圖形處理
主機、操作系統:DEC PDP-10、Tenex
由Steve Crocker編寫的第一份RFC文件"Host Software"(4月7日)。
REC 4:Network Timetable
UCLA的Charley Kline試圖登錄到SRI上,發出了第一個數據包,他的第一次嘗試在鍵入LOGIN的G的時候引起了系統的崩潰。(10月20日或者29日,需查實)
密西根州的密西根大學和懷俄明州立大學為他們的學生、教師及校友建立了基於X.25的Merit網路。
70年代
1970
第一份有關最初的ARPANET主機-主機間通信協議的出版物:C.S. Carr、S. Crocker和V.G. Cerf的 "HOST - HOST Communication Protocol in the ARPA Network",發表於AFIPS的SJCC會議論文集上。
AFIPS的第一篇有關ARPANET的報告:"Computer Network Development to Achieve Resource Sharing"(3月)
夏威夷大學的Norman Abrahamson開發的第一個包交換無線網路ALOHAnet開始運行(7月)。
1972年與ARPANET相連。
ARPANET的主機開始使用第一個主機-主機間協議,網路控制協議(NCP)。
AT&T在UCLA和BBN之間建成了第一個跨國家連接的56kbps的通信線路。這條線路後來被BBN和RAND間的另一條線路取代。第二條線路連接MIT和Utah大學。
1971
ARPANET上連接了15個節點(23台主機):UCLA、SRI、UCSB、Univ of Utah、BBN、MIT、RAND、SDC、Harvard、Lincoln Lab、Stanford、UIU(C)、CWRU、CMU、NASA/Ames。
BBN開始使用更便宜的Honeywell 316來構造IMP。但由於IMP有隻能連接4台主機的限制,BBN開始研究能支持64台主機的終端型IMP(TIP)。(9月)
BBN的Ray Tomlinson發明了通過分布式網路發送消息的email程序。最初的程序由兩部分構成:同一機器內部的email程序(SENDMSG)和一個實驗性的文件傳輸程序(CPYNET)。
1972
BBN的Ray Tomlinson為ARPANET修改了email程序,這個程序變得非常熱門。Tomlinson的33型電傳打字機選用"@"作為代表"在"的含義的標點符號(3月)
Larry Roberts寫出了第一個email管理程序(RD),可以將信件列表、有選擇地閱讀、轉存文件、轉發和回復。(7月)
由Bob Kahn組織的計算機通信國際會議(ICCC)在華盛頓特區的Hilton飯店召開,會上演示了由40台計算機和終端介面處理機(TIP)組成的ARPANET。(10月)
在ICCC大會期間,精神科病人PARRY(在Stanford)與醫生(在BBN)第一次使用計算機-計算機間聊天的形式討論了病情。
ICCC大會認為高級聯網技術需要進一步共同合作,導致在10月成立了國際網路工作組(INWG),Vinton Cerf被指定擔任第一屆大大。到了1974年,INWG成為IFIP的6.1工作組。
Louis Pouzin領導建立法國自己的ARPANET-CYCLADES。
RFC 318:Telnet specification
1973
ARPANET首次進行國際聯網:倫敦大學(英國)和NORSAR(挪威)。
Harvard大學Bob Metcalfe的博士論文首先提出了乙太網的概念。他的概念在Xerox公司的PARC的Alto計算機上進行了測試,第一個乙太網叫做Alto Aloha System(5月)。
Bob Kahn提出了建立Internet的問題,並開始在ARPA進行網路互連的研究。3月,Vinton Cerf在舊金山一個飯店的大堂里,將網關體系結構的草圖畫在一個信封的背面。
9月,在英國伯明翰的Sussex大學召開的INWG會議上Cerf和Kahn提出了Internet的基本概念。
RFC 454:File Transfer specification
網路聲音協議(NVP)規范(RFC 741)及其實現使通過ARPAnet上召開會議通知成為可能。
SRI(NIC)在3月開始出版ARPANET新聞;據估計ARPANET用戶有2000人。
ARPA研究顯示在ARPANET的通信量中email佔了75%。
聖誕節死鎖 -- Harvard的IMP硬體故障導致它向所有的ARPANET節點發出了長度為0的廣播信息,造成所有其他的IMP都將它們的通信轉向Harvard。(12月25日)
RFC 527: ARPAWOCKY
RFC 602: The Stockings Were Hung by the Chimney with Care
1974
Vinton Cerf和Bob Kahn發表了論文"A Protocol for Packet Network Interconnection",文中對TCP協議的設計作了詳細的描述。[IEEE Trans Comm]
BBN開始提供ARPANET上第一個公共包數據服務Telenet(ARPANET的一個商業版本)。
1975
DCA(現在是DISA)接管Internet的運行管理。
Steve Walker建立ARPANET第一個郵件抄送表(mailing list)MsgGroup,因為最初該表不是自動管理的,Einar Stefferud很快接受成為它的管理者。一個有關科幻小說的抄送表SF-Lovers成為早期最受歡迎的非官方抄送表。
John Vittal開發研製了全功能email程序MSG,它具有郵件回復、轉發、歸檔功能。
跨越兩大洋的人造衛星連接(連接夏威夷和英國),第一次通過它進行的TCP測試是Stanford、BBN和UCL進行的。
SAIL的Raphael Finkel編寫的"Jargon File"第一次發布。
John Brunner出版科幻小說"The Shockwave Rider"。
1976
2月,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Malvern的皇家信號與雷達研究院(RSRE)發出一封電子郵件。
AT&T的Bell實驗室開發了UUCP(Unix到Unix文件拷貝),並於第二年同UNIX一同發行。
開發出多處理器多匯流排IMP。
1977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Wisconsin)的Larry Landweber開發了THEORYNET,為超過100名計算機科學家提供電子郵件服務(使用他們自己開發的基於TELENET的email系統)。
RFC 733:Mail specification
Tymshare公司發表Tymnet。
7月,舉行了運行Internet協議的ARPANET/舊金山灣無線包交換網/大西洋SANNET演示會,演示會採用了BBN提供的網關。
1978
TCP分解成TCP和IP兩個協議。(3月)
RFC 748:TELNET RANDOMLY-LOSE Option
1979
來自威斯康星大學、DARPA、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以及許多其他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召開會議,計劃建立一個連接各學校計算機系的網路(會議由Larry Landweber組織)。
Tom Truscott和Steve Bellovin使用UUCP協議建立了連接Duke大學和UNC的USENET,最初USENET只包括net.新聞組。
Essex大學的Richard Bartle和Roy Trubshaw開發了第一個多人參與的游戲MUD,它被稱做MUD1。
ARPA建立了Internet結構控制委員會(ICCB)。
在DARPA的資助下開始進行無線包交換網(PRNET)的實驗,它主要用於汽車之間的通信。ARPANET通過SRI進行連接。
4月12日,Kevin MacKenzie向MsgGroup發出email,建議在email的枯燥單調文字中加入一些表情符號,比如-)表示伸出舌頭。他的建議多次引起爭論,最後被廣泛應用。
80年代
1980
10月27日,由於一種狀態信息病毒出人意料的自我繁殖,ARPANET完全停止運行。
BBN的第一部基於C/30的IMP。
1981
BITNET,"Because It』s Time NETwork"。
首先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建立的合作網路,連接的第一個節點是耶魯大學。
根據同IBM系統一道提供的免費NJE協議,最初名字縮寫中的"T"代表的是"There"而不是"Time"。
提供電子郵件服務、建立了電子論壇伺服器來傳播信息,還提供文件傳輸服務。
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提供啟動資金,Univ of Delaware、Pure Univ、Univ of Wisconsin、RAND公司和BBN的計算機科學家們合作建立了CSNET(計算機科學網路),為那些不能與ARPANET連接的科學家提供網路服務(主要是電子郵件服務)。CSNET後來又被稱為計算機與科學網路。
基於C/30的IMP在網路中佔主導地位;SAC的第一部急於C/30的TIP。
法國Telecom公司在法國全境部署Minitel(Teletel)網。
Vernor Vinge出版小說"True Names"。
RFC 801: NCP/TCP Transition Plan
1982
挪威採用TCP/IP協議,經SANNET接入Internet;UCL也以同樣的方式接入。
DCA和ARPA為ARPANET制定傳輸控制協議(TCP)和網際協議(IP),作為一組協議,通常稱為TCP/IP協議。
由此第一次引出了關於互連網路的定義,即將"internet"定義為使用TCP/IP連接起來的一組網路; "Internet"則是通**過TCP/IP協議連接起來的"internet"。
美國國防部(DoD)宣布將TCP/IP協議作為DoD標准網路協議。
EUUG建立EUnet(歐洲Unix網),提供email和USENET服務。
最初連接的國家有荷蘭、丹麥、瑞典和英國。
外部網關協議(EGP,RFC 827),EGP用於網路間的網關。
1983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開發了名字伺服器,這樣,用戶不需要了解到另一個節點的確切路徑就可以與其進行通信。
ARPANET從NCP協議切換為TCP/IP協議。(1月1日)
不再使用Honeywell或者多匯流排(Pluribus)IMP,TIP被TAC(terminal access controller,終端訪問控制機)代替。
Stuttgart和韓國上網。
年初歐洲開始建立運動信息網(MINET),9月接入Internet。
CSNET與ARPANET的網關開始啟用。
ARPANET分成ARPANET和MILNET兩部分,後者並入1982年建立的國防數據網。現存113個節點中的68個進入MILNET。
開始出現工作站,它們大多使用包含有IP網路協議的Berkeley Unix(4.2 BSD)操作系統。
連網需求從每個節點單獨的大型分時計算機系統與Internet相連轉為將一個區域網絡與Internet相連。
建立Internet行動委員會(IAB),取代了ICCB。
EARN(歐洲科學研究網)建立,它同BITNET非常相似,使用IBM公司贊助的網關硬體。
Tom Jennings建立Fidonet。
1984
引入名字伺服器系統(DNS)。
主機數超過1,000。
使用UUCP協議的JUNET(日本Unix網)建成。
英國使用Coloured Book協議建成JANET(聯合學術網),就是以前的SERCnet。
USENET建立人工管理新聞組。
William Gibson完成Neuromancer。
加拿大開始用一年的時間將大學連網的努力。從多倫多向Ithaca連接,NetNorth Network連入BITNET。
Kremvax的消息宣布蘇聯連入USENET。
1985
全球電子連接(WELL)開始提供服務。
原由DCA和SRI負責的DNS根域名管理的職責移交給USC的信息科學學院(ISI),負責進行DNS NIC的注冊管理。
3月15日Symbolics.com成為第一個登記的域名。最初的其他幾個域名是:cmu.e、pure.e、rice.e、ucla.e(4月);css.gov(6月);mitre.org、.uk(7月)。
加拿大橫跨東西海岸的鐵路鋪設用了100年的時間,而從開始到最後一個加拿大的大學連入NetNorth只用了1年的時間。
RFC 968:』Twas the Night Before Start-up
1986
NSFnet建成(主幹網速率為56K bps)。
NSF在美國建立了五個超級計算中心,為所有用戶提供強大的計算能力。(Princeton的JVNC,Pittsburgh的PSC,UCSD的SDSC,UIUC的NCSA,Cornell的Theory Center)
這掀起了一個與Internet連接的高潮,尤其是各大學。
NSF資助的SDSCNET、JVNCNET、SURANET、NYSERNET開始運營。
IAB成立Internet工程特別工作(IETF)和Internet研究特別工作組。IETF第一次會議1月在San Diego的Linkabit召開。
在公共計算協會(SoPAC)的贊助下,7月16日第一次Freenet會議上網召開(Cleveland)。Freenet後續議程的管理由1989年國家公共遠程計算網路(NPTN)負責管理。
為提高USENET新聞在TCP/IP網路上的傳輸效率,制定了網路新聞傳輸協議(NNTP)。
為使非IP網路擁有域地址,Craig Partridge開發了郵件交換器(MX)記錄。
USENET更名,它的人工管理新聞組1987年更名。
使用高速連接線路的BARRNET(海灣地區研究網路)建成並與1987年開始運營。
AT&T公司在新澤西州的Newark和紐約州的White Plains之間的傳輸光纖線路中斷,導致新英格蘭州州與Internet的連接中斷。新英格蘭州的7條ARPANET主幹網都連在一起,它們在12月12日東部時間1:11到12:11間停止運行。
1987
NSF簽定合作協議,將NSFnet主幹網的管理權移交給Merit網路公司(IBM公司和MCI公司又同Merit公司簽定協議,三家共同參與管理)。IBM公司、MCI公司、Merit公司後來聯合成立了ANS。
在Usenix基金的支持下建立了UUNET,提供商業的UUCP服務和USENET服務。最初的UUNET實驗由Rick Adams和Mike O』Dell完成。
3月,第一屆TCP/IP Interoperability會議召開。1988年會議改名為INTEROP。
在德國和中國間採用CSNET協議建立了email連接,9月20日從中國發出了第一封信。
第1000份RFC文件:"Request For Comments reference guide"。
主機數超過10,000。
BITNET的主機數超過1,000。
1988
11月2日 - Internet蠕蟲在Internet上蔓延,全部60,000個節點中的大約6,000個節點受到影響。
莫立斯蠕蟲事件促使DARPA建立了CERT(計算機危機快速反應小組)以應付此類事件。蠕蟲是CERT年內受到咨詢的唯一的一件事情。
美國國防部點贊OSI協議,將TCP/IP作為過渡。美國的政府OSI大綱(GOSIP)公布了美國政府部門采購的產品所必須支持的一組協議。
在沒有使用聯邦基金的情況下建立了Los Nettos網路,網路由當地的一些機構(包括Caltech、TIS、UCLA、USC、ISI)支持。
NSFNET主幹網速率升級到T1(1.544M bps)。
在Susan Estrada資助下建立了CERFnet(加里福尼亞教育與研究聯合網)。
12月以Jon Postel為首的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IANA)成立。Postel多年來還是REC文件編輯和美國域名注冊管理者。
Jarkko Oikarinen開發了Internet網上聊天(IRC)。
加拿大的地區網路第一次連入NSFNET:ONet通過Cornell、RISQ通過Princeton、BCnet通過華盛頓大學。
FidoNet連入Internet,可以交換email和網路新聞。
1988年夏季在Stanford和BBN間建立了第一個多址傳送通道。
連入NSFNET的國家: 加拿大(CA)、丹麥(DK)、芬蘭(FI)、法國(FR)、冰島(IC)、挪威(NO)、瑞典(SE)。
1989
主機數超過100,000。
歐洲提供Internet服務的公司建立了RIPE(Reseaux IP Europeens),為泛歐洲的IP網路提供管理和技術上的支持。
商業電子郵件系統第一次同Internet進行郵件接力傳遞:MCI郵遞公司通過National Research Initiative(CNRI)、 *Compuserv通過Ohio大學進行郵件交換。
CSNET並入BITNET,成立了研究與教育合作網(CREN)。(8月)
AARNET - 澳大利亞科學研究網 - 由AVCC和CSIRO建立,並於第二年年開始提供服務。
Clifford Stoll完成了"布穀鳥的蛋"一書,講述了關於德國的一個密碼破譯小組通過網路入侵到美國的多台計算機設施中的真實故事。
UCLA資助Act One研討會,以慶祝ARPANET建成20周年和它的功成身退。(8月)
RFC 1121: Act One - The Poems
RFC 1097: TELNET SUBLIMINAL-MESSAGE Option
連入NSFNET的國家:澳大利亞(AU)、德國(DE)、以色列(IL)、義大利(IT)、日本(JP)、墨西哥(MX)、荷蘭(NL)、紐西蘭(NZ)、波多黎哥(PR)、英國(UK)。
90年代
1990
ARPANET停止運營。 Mitch Kapor組建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EFF)。 McGill大學的Peter Deutsch,Alan Emtage和Bill Heelan發布了archie。 Peter Scott(Saskatchewan大學)發布了Hytelnet。 世界在線(world.std.com)成為第一個Internet電話撥號接入服務提供商。 ISO開發環境(ISODE)為DoD提供了向OSI協議轉移的手段。ISODE軟體允許在TCP/IP協議環境下運行OSI應用程序。(:gck:) 加拿大10個地區性的網路組成了CA$*$net,作為加拿大的國家主幹網與NSFNET直接相連。(:ec1:) 第一台遠程操作的機器,John Romkey的Internet烤麵包機(通過SNMP協議對它進行控制),接入Internet,並在Interop會議上初次亮相。圖片:Internode、Invisible。 RFC 1149: A Standard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IP Datagrams on Avian Carriers RFC 1178: Choosing a Name for Your Computer 連入NSFNET的國家:阿根廷(AR)、奧地利(AT)、比利時(BE)、巴西(BR)、智利(CL)、希臘(GR)、印度(IN)、愛爾蘭(IE)、韓國(KR)、西班牙(ES)、瑞士(CH)。
1991
General Atomics(CERFnet),Performance Systems International,Inc.(PSInet )和UUNET Technologies,Inc.(AlterNet)在NSF解除了Internet商業應用的限制後聯合組建Commercial Internet eXchange Association,Inc.(CIX)公司。(3月) Thinking Machines公司發布由Brewster Kahle發明的廣域消息伺服器(WAIS)。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Paul Lindner和Mark P. McCahill發布Gopher。 CERN發布World-Wide Web (WWW),開發者為 Tim Berners-Lee。(:pb1:) Philip Zimmerman發布PGP(Pretty Good Privacy)。(:ad1:) 根據美國高性能計算條例(Gore 1),建立了國家研究與教育網(NREN)。 NSFNET主幹網速率升級到T3(44.736M bps)。 NSFNET的通信量達到10^12位元組/月和10^10包/月。 DISA與Government Systems Inc簽定合同,在5月由後者接替SRI成為美國國防數據網的NIC。 JANET IP服務(JIPS)開始運營,標志著英國學術網所使用的軟體從Coloured Book轉向TCP/IP。IP協議最初是在X.25協議內部轉換的。(:gst:) RFC 1216: Gigabit Network Economics and Paradigm Shifts RFC 1217: Memo from the Consortium for Slow Commotion Research (CSCR) 連入NSFNET的國家和地區:克羅埃西亞(HR)、捷克共和國(CZ)、中國香港(HK)、匈牙利(HU)、波蘭(PL)、葡萄牙(PT)、新加坡(SG)、南非(ZA)、中國台灣(TW)、突尼西亞(TN)。
1992
Internet協會(ISOC)成立。(1月) IAB更名為Internet Architecture Board,並成為Internet協會的一部分。 主機數超過1,000,000。 第一次進行MBONE音頻廣播(3月)和視頻廣播(11月)。 4月,RIPE的Network Coordination Center(NCC)建立,向歐洲的Internet用戶提供地址注冊和協調服務。(:dk1:) Nevada大學發布了gopher空間查詢工具Veronica。 世界銀行提供在線服務。 Jean Armour Polly創造術語"網路沖浪"("surfing the Internet")。(:jap:) Brendan Kehoe出版"Zen and the Art of the Internet"一書。(:jap:) Rick Gates開始提供Internet Hunt測驗。 RFC 1300: Remembrances of Things Past RFC 1313: Today』s Programming for KRFC AM 1313 - Internet Talk Radio 連入NSFNET的國家:南極洲(AQ)、喀麥隆(CM)、塞普勒斯(CY)、厄瓜多(EC)、愛沙尼亞(EE)、科威特(KW)、拉脫維亞(LV)、盧森堡(LU)、馬來西亞(MY)、斯洛伐克(SK)、斯洛維尼亞(SI)、泰國(TH)、委內瑞拉(VE)。
1993
NSF建立InterNIC,提供以下Internet服務:(:sc1:) 目錄和資料庫服務(AT&T)。 注冊服務(Network Solutions Inc.)。 信息服務(General Atomics Inc./CERFnet)。 美國白宮提供在線服務(http://www.whitehouse.gov/): 總統Bill Clinton:[email protected] 副總統Al Gore:[email protected] 新的蠕蟲在Internet上發現他們的生存空間 - 出現了WWW蠕蟲(W4),接著出現了蜘蛛、漫遊者、爬蟲和蛇等... Internet Talk Radio開始播音。(:sk2:) 聯合國提供在線服務。(:vgc:) 美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II)條例。 Internet開始引起商業界和新聞媒體的注意。 9月,日本的InterCon International KK(IIKK)第一次提供商業Internet接入,從第二個月開始,TWICS租用IIKK的線路開始提供電話撥號上網帳號。(:tb1:) Internet颳起Mosaic旋風,WWW在Internet上的通信量的年增長率達到341,634%。gopher的年增長率是997%。 RFC 1437: The Extension of MIME Content-Types to a New Medium RFC 1438: IETF Statements of Boredom (SOBs) 連入NSFNET的國家:保加利亞(BG)、哥斯大黎加(CR)、埃及(EG)、斐濟(FJ)、迦納(GH)、關島(GU)、印度尼西亞(ID)、哈薩克(KZ)、肯亞(KE)、列支敦斯登(LI)、秘魯(PE)、羅馬尼亞(RO)、俄羅斯聯邦(RU)、土耳其(TR)、烏克蘭(UA)、阿聯酋(AE)、美國維爾京群島(VI)。
1994
慶祝ARPANET/Internet誕生25周年。 社區開始直接連入Internet(美國Mass的Lexington and Cambridge社區)。 美國參議院和美國眾議院開始提供信息服務。 購物中心上網。 第一家網上電台RT-FM開始在Las Vegas的Interop會議上播音。 美國標准與技術研究院(NIST)建議GOSIP放棄"只使用OSI協議標准"的原則,而點贊TCP/IP協議。(:gck:) 美國Arizona州的Canter & Siegel法律事務所在Internet發出大量"垃圾"email廣告以推銷其綠卡業務,網路用戶憤怒地予以回應。 NSFNET的通信量達到10^13位元組/月。 通過Hut online可直接訂購比薩餅。 根據在NSFNET上傳輸的包和位元組數所佔的百分數,WWW超過telnet成為Internet上第二種最受歡迎的服務(最受歡迎的服務是文件傳輸)。 日本首相提供在線服務(http://www.kantei.go.jp/)。 英國財政大臣提供在線服務(http://www.hm-treasury.gov.uk/)。 紐西蘭總理提供在線服務(http://www.govt.nz/)。 第一家網上銀行First Virtual開始營業。 電台開始在網上提供不間斷搖滾樂廣播:Univ of NC的WXYC、Univ of KS-Lawrence的WJHK、Western WA Univ的WJHK。 RARE和EARN合並成立了歐洲科研與教育網聯盟(TERENA),它包括了38個國家、CERN及ECMWF。TERENA的目標是"推動並參與國際高性能的信息與遠程通信基礎設施的開發,為科研與教育服務"。(10月) Bill Woodcock和Jon Postel注意到在很多的網路軟體商家的文檔例子中使用domain.com這個域名,於是他們就注冊了這個域名。果然,經過分析域訪問日誌文件,他們發現有很多用戶使用例子中的"domain.com"域名來配置他們的應用軟體。 RFC 1605: SONET to Sonnet Translation RFC 1606: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The Usage Of IP Version 9 RFC 1607: A VIEW FROM THE 21ST CENTURY 連入NSFNET的國家和地區:阿爾及利亞(DZ)、亞美尼亞(AM)、百慕大(BM)、布幾納法索(BF)、中國(CN)、哥倫比亞(CO)、牙買加(JM)、約旦(JO)、黎巴嫩(LB)、立陶宛(LT)、中國澳門(MO)、摩洛哥(MA)、新喀里多尼亞、尼加拉瓜(NI)、尼日(NE)、巴拿馬(PA)、菲律賓(PH)、塞內加爾(SN)、斯里蘭卡(LK)、瑞士(SZ)、烏拉圭(UY)、烏茲別克(UZ)。 按主機數目排名前10的域名:com、e、uk、gov、de、ca、mil、au、org、net
1995
NSFNET恢復成為學術網路,美國大部分的主幹網業務由互聯的網路服務提供商辦理。 NSF建立超高速主幹網服務(vBNS),連接超級計算中心:NCAR、NCSA、SDSC、CTC、PSC,新的NSFNET誕生。 香港警方為了搜捕一個計算機"黑客(hacker)",除了本地的一個Internet供應商外,關閉了所有的Internet供應商,使10,000人無法使用網路。 5月23日,Sun公司發布JAVA。 使用音頻流技術的RealAudio使在網上可以收聽到接近於真實的聲音。
㈥ 互聯網發展簡史
國際互聯網發展簡史
Internet發展史 國際互聯網是美國高科技發展的結果,同時也是美國政府出於軍事目的不得已而為之的產物。為了分散因遭遇外國核武器打擊本國軍事指揮控制系統所帶來的危險(即當網路中的某一物理層遭到破壞不至於影響整個網路系統的正常運行),美國國防部於1969年建立了一個實驗型的網路架構APRANET,資金來源於國防部的高級研究規劃局(APRPA)。起初,只有幾個著名大學院校、研究機構及軍事設備承包商等單位被允許與APRPANET聯接。APRPANET的建立雖然是出於軍事上的目的,但在和平時期,這一網路卻極大地方便了各部門的研究人員在該網路上進行信息及技術數據交流。80年代中期,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undation)又建立了一個更加龐大的網路架構NSFnet。1990年,APRPANET中止了與非軍事有關的營運活動,隨即NSFnet便成為國際互聯網初期的主幹網。由於是政府出資,NSFnet因而只對大學院校及公共研究機構免費開放,而且限制在該主幹網傳輸與商業活動有關的數據信息。然而許多大企業都對網路潛藏的巨大商業機會表示了極大的關注,並且出現了一些由企業自主興建的主幹網路。到了1992年,由於網路技術已日趨成熟,NSF為了推進國際互聯網的商業化進程,宣布幾年後將停止營運NSFnet,並開始積極鼓勵和資助各類商業實體建立主幹網。從此,國際互聯網在基礎設施領域的商業化進程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NSFnet也於1995年正式退出。要了解國際互聯網,就不可避免地要提及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幾個重要事件。國際互聯網的發展與信息技術發展息息相關,技術標準的制定以及技術上的創新是決定國際互聯網得以順利發展的重要因素。網路的主要功能是交換信息,而採取什麼樣的信息交換方式則是網路早期研究人員面臨的首要問題。 1961年,MIT的克蘭洛克(Kleinrock) 教授在其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提出了包交換思想,並在理論上證明了包交換技術(packet switching)相對於電路交換技術在網路信息交換方面更具可行性。不久,包交換技術就獲得了大多數研究人員的認同,當時APRPANET採用的就是這種信息交換技術。包交換思想的確立在國際互聯網的發展史上是第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因為包交換技術使得網路上的信息傳輸不僅在技術上更為便捷,而且還在經濟上更為可行。國際互聯網發展中的第二個里程碑是信息傳輸協議(TCP/IP)的制定。網路在類型上有多種,諸如衛星傳輸網路、地面無線電傳輸網路等等。信息的傳輸在同樣類型的網路內部不存在任何問題,而要在不同類型的網路之間進行信息傳輸卻會在技術上存在很大困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DARPA研究人員卡恩(Kahn)在1972年提出了開放式網路架構思想,並根據這一思想設計出沿用至今的TCP/IP傳輸協議標准。 在TCP/IP中,「網路」是一個高度抽象的概念,即任何一個能傳輸數據分組的通信系統都可以被視為網路。這樣,只要採用包交換技術,任何類型的數據傳輸網路都可相互對接。由於兼容性是技術上一個重要的特徵,因而標準的制定對於國際互聯網的順利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TCP/IP標准中的開放性理念也是網路能夠發展成為如今的「網中網」——Internet一個決定性因素。第三個里程碑事件是互聯網頁(World Wide Web,又叫萬維網)技術的出現。早期在網路上傳輸數據信息或者查詢資料需要在電腦上進行許多復雜的指令操作,這些操作只有那些對電腦非常了解的技術人員才能做到熟練運用。特別是當時軟體技術還並不發達,軟體操作界面過於單調,電腦對於多數人只是一種高深莫測的神秘之物,因而當時「上網」只是局限在高級技術研究人員這一狹小的范圍之內。 WWW技術是由瑞士高能物理研究實驗室(CERN)的程序設計員Tim Berners-Lee 最先開發的,它的主要功能是採用一種超文本格式(hypertext)把分布在網上的文件鏈接在一起。這樣,用戶可以很方便地在大量排列無序的文件中調用自己所需的文件。1993年,位於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國家超級應用軟體研究中心(NCSA)設計出了一個採用WWW技術的應用軟體Mosaic,這也是國際互聯網史上第一個網頁瀏覽器軟體。該軟體除了具有方便人們在網上查詢資料的功能,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即支持呈現圖象,從而使得網頁的瀏覽更具直觀性和人性化。可以說,如果網頁的瀏覽沒有圖象這一功能,國際互聯網是不可能在短短的時間內獲得如此巨大的進展的,更不用說發展電子商務了。特別是,隨著技術的發展,網頁的瀏覽還具有支持動態的圖象傳輸、聲音傳輸等多媒體功能,這就為網路電話、網路電視、網路會議等提供一種新型、便捷、費用低廉的通訊傳輸基礎工具創造了有利條件,從而適應未來商務活動的發展。如果說,最初網路的發展主要是為了滿足人們信息交流的需求,而現在通過網路進行的商務活動或者人們所熟悉的電子商務則是國際互聯網今後發展的主要推進器。可以肯定的是,國際互聯網仍將以一種不可預見的飛快速度向前發展,同時,如何發展網路經濟也將成為每個國家不可廻避的重要問題。
互聯網發展時間表
50年代
1957
蘇聯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Sputnik"。作為響應,美國國防部(DoD)組建了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開始將科學技術應用於軍事領域(:amk:) 。
60年代
1961
MIT的Leonard Kleinrock發表"Information Flow in Large Communication Nets",(7月)
第一篇有關包交換(PS)的論文。
1962
MIT的J.C.R. Licklider和W. Clark發表"On-Line Man Computer Communication",(8月)
包含有分布式社交行為的全球網路概念。
1964
RAND公司的Paul Baran發表"On Distributed Communications Networks"。
包交換網路;不存在出口。
1965
ARPA資助進行"分時計算機系統的合作網路"研究。
MIT林肯實驗室的TX-2計算機與位於加州聖莫尼卡的系統開發公司的Q-32計算機通過1200bps的電話專線直接連接(沒有使用包交換)。隨後APRA又將數據設備公司(DEC)的計算機加入其中,組成了"實驗網路"。
1966
MIT的Lawrence G. Roberts發表"Towards a Cooperative Network of Time-Shared Computers",(10月)
第一個ARPANET計劃。
1967
在美國密西根州Ann Arbor召開的ARPA IPTO PI會議上,Larry Roberts組織了有關ARPANET設計方案的討論。(4月)
在田納西州Gatlinburg召開ACM操作原則專題研討會。(10月)
Lawrence G. Roberts發表第一篇關於ARPANET設計的論文"Multiple Computer Networks and Intercomputer Communication"。
三個獨立的包交換網路(RAND、NPL、ARPA)開發人員的第一次會議。
位於英國Middlesex的國家物理實驗室(NDL)在D. W. Davies的主持下開發了國家物理實驗室數據網路,D. W. Davies是首先使用"包"(packet)這個術語的人。NDL網路是一個包交換的實驗網路,它使用了768kpbs的通信線路。
1968
向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演示包交換網路。
8月遞交有關ARPANET的建議書,9月受到回應。
10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獲得建立網路測量中心的合同。
Bolt Beranek and Newman、Inc.公司(BBN)獲得建立介面消息處理機(IMP)中的包交換部分的合同。
美國參議員Edward Kennedy向BBN公司發出祝賀電報,祝賀他們從ARPA處獲得百萬美圓的合同來建造 "Interfaith"(他的筆誤,應為"Interface"介面)消息處理機,並感謝他們的努力。
以Steve Crocker為首的鬆散組織,網路工作組(NWG),開始開發用於APRANET通信的主機一級的協議。
1969
美國國防部委託開發ARPANET,進行聯網的研究。
使用BBN公司開發的介面消息處理器IMP建立節點(配有12K存儲器的Honeywell DDP-516小型計算機);AT&T公司提供速率為50kpbs的通信線路。
節點1:UCLA(8月30日,9月2日接入)
功能:網路測量中心
主機、操作系統:SDS SIGMA 7、SEX
節點2:斯坦福研究院(SRI)(10月1日)
功能:網路信息中心(NIC)
主機、操作系統:SDS940、Genie
Doug Engelbart有關"Augmentation of Human Intellect"的計劃
節點3: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UCSB)(11月1日)
功能:Culler-Fried互動式數學
主機、操作系統:IBM 360/75、OS/MVT
節點4:Utah大學(12月)
功能:圖形處理
主機、操作系統:DEC PDP-10、Tenex
由Steve Crocker編寫的第一份RFC文件"Host Software"(4月7日)。
REC 4:Network Timetable
UCLA的Charley Kline試圖登錄到SRI上,發出了第一個數據包,他的第一次嘗試在鍵入LOGIN的G的時候引起了系統的崩潰。(10月20日或者29日,需查實)
密西根州的密西根大學和懷俄明州立大學為他們的學生、教師及校友建立了基於X.25的Merit網路。(:sw1:)
70年代
1970
第一份有關最初的ARPANET主機-主機間通信協議的出版物:C.S. Carr、S. Crocker和V.G. Cerf的 "HOST - HOST Communication Protocol in the ARPA Network",發表於AFIPS的SJCC會議論文集上。(:vgc:)
AFIPS的第一篇有關ARPANET的報告:"Computer Network Development to Achieve Resource Sharing"(3月)
夏威夷大學的Norman Abrahamson開發的第一個包交換無線網路ALOHAnet開始運行(7月)(:sk2:)。
1972年與ARPANET相連。
ARPANET的主機開始使用第一個主機-主機間協議,網路控制協議(NCP)。
AT&T在UCLA和BBN之間建成了第一個跨國家連接的56kbps的通信線路。這條線路後來被BBN和RAND間的另一條線路取代。第二條線路連接MIT和Utah大學。
1971
ARPANET上連接了15個節點(23台主機):UCLA、SRI、UCSB、Univ of Utah、BBN、MIT、RAND、SDC、Harvard、Lincoln Lab、Stanford、UIU(C)、CWRU、CMU、NASA/Ames。
BBN開始使用更便宜的Honeywell 316來構造IMP。但由於IMP有隻能連接4台主機的限制,BBN開始研究能支持64台主機的終端型IMP(TIP)。(9月)
BBN的Ray Tomlinson發明了通過分布式網路發送消息的email程序。最初的程序由兩部分構成:同一機器內部的email程序(SENDMSG)和一個實驗性的文件傳輸程序(CPYNET)。(:amk:irh:)
1972
BBN的Ray Tomlinson為ARPANET修改了email程序,這個程序變得非常熱門。Tomlinson的33型電傳打字機選用"@"作為代表"在"的含義的標點符號(3月)
Larry Roberts寫出了第一個email管理程序(RD),可以將信件列表、有選擇地閱讀、轉存文件、轉發和回復。(7月)
由Bob Kahn組織的計算機通信國際會議(ICCC)在華盛頓特區的Hilton飯店召開,會上演示了由40台計算機和終端介面處理機(TIP)組成的ARPANET。(10月)
在ICCC大會期間,精神科病人PARRY(在Stanford)與醫生(在BBN)第一次使用計算機-計算機間聊天的形式討論了病情。
ICCC大會認為高級聯網技術需要進一步共同合作,導致在10月成立了國際網路工作組(INWG),Vinton Cerf被指定擔任第一屆大大。到了1974年,INWG成為IFIP的6.1工作組。(:vgc:)
Louis Pouzin領導建立法國自己的ARPANET-CYCLADES。
RFC 318:Telnet specification
1973
ARPANET首次進行國際聯網:倫敦大學(英國)和NORSAR(挪威)。
Harvard大學Bob Metcalfe的博士論文首先提出了乙太網的概念。他的概念在Xerox公司的PARC的Alto計算機上進行了測試,第一個乙太網叫做Alto Aloha System(5月)。(:amk:)
Bob Kahn提出了建立Internet的問題,並開始在ARPA進行網路互連的研究。3月,Vinton Cerf在舊金山一個飯店的大堂里,將網關體系結構的草圖畫在一個信封的背面。(:vgc:)
9月,在英國伯明翰的Sussex大學召開的INWG會議上Cerf和Kahn提出了Internet的基本概念。
RFC 454:File Transfer specification
網路聲音協議(NVP)規范(RFC 741)及其實現使通過ARPAnet上召開會議通知成為可能。(:bb1:)
SRI(NIC)在3月開始出版ARPANET新聞;據估計ARPANET用戶有2000人。
ARPA研究顯示在ARPANET的通信量中email佔了75%。
聖誕節死鎖 -- Harvard的IMP硬體故障導致它向所有的ARPANET節點發出了長度為0的廣播信息,造成所有其他的IMP都將它們的通信轉向Harvard。(12月25日)
RFC 527: ARPAWOCKY
RFC 602: The Stockings Were Hung by the Chimney with Care
1974
Vinton Cerf和Bob Kahn發表了論文"A Protocol for Packet Network Interconnection",文中對TCP協議的設計作了詳細的描述。[IEEE Trans Comm](:amk:)
BBN開始提供ARPANET上第一個公共包數據服務Telenet(ARPANET的一個商業版本)。(:sk2:)
1975
DCA(現在是DISA)接管Internet的運行管理。
Steve Walker建立ARPANET第一個郵件抄送表(mailing list)MsgGroup,因為最初該表不是自動管理的,Einar Stefferud很快接受成為它的管理者。一個有關科幻小說的抄送表SF-Lovers成為早期最受歡迎的非官方抄送表。
John Vittal開發研製了全功能email程序MSG,它具有郵件回復、轉發、歸檔功能。
跨越兩大洋的人造衛星連接(連接夏威夷和英國),第一次通過它進行的TCP測試是Stanford、BBN和UCL進行的。
SAIL的Raphael Finkel編寫的"Jargon File"第一次發布。(:esr:)
John Brunner出版科幻小說"The Shockwave Rider"。(:pds:)
1976
2月,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Malvern的皇家信號與雷達研究院(RSRE)發出一封電子郵件。
AT&T的Bell實驗室開發了UUCP(Unix到Unix文件拷貝),並於第二年同UNIX一同發行。
開發出多處理器多匯流排IMP。
1977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Wisconsin)的Larry Landweber開發了THEORYNET,為超過100名計算機科學家提供電子郵件服務(使用他們自己開發的基於TELENET的email系統)。
RFC 733:Mail specification
Tymshare公司發表Tymnet。
7月,舉行了運行Internet協議的ARPANET/舊金山灣無線包交換網/大西洋SANNET演示會,演示會採用了BBN提供的網關。
1978
TCP分解成TCP和IP兩個協議。(3月)
RFC 748:TELNET RANDOMLY-LOSE Option
1979
來自威斯康星大學、DARPA、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以及許多其他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召開會議,計劃建立一個連接各學校計算機系的網路(會議由Larry Landweber組織)。
Tom Truscott和Steve Bellovin使用UUCP協議建立了連接Duke大學和UNC的USENET,最初USENET只包括net.*新聞組。
Essex大學的Richard Bartle和Roy Trubshaw開發了第一個多人參與的游戲MUD,它被稱做MUD1。
ARPA建立了Internet結構控制委員會(ICCB)。
在DARPA的資助下開始進行無線包交換網(PRNET)的實驗,它主要用於汽車之間的通信。ARPANET通過SRI進行連接。
4月12日,Kevin MacKenzie向MsgGroup發出email,建議在email的枯燥單調文字中加入一些表情符號,比如-)表示伸出舌頭。他的建議多次引起爭論,最後被廣泛應用。
80年代
1980
10月27日,由於一種狀態信息病毒出人意料的自我繁殖,ARPANET完全停止運行。
BBN的第一部基於C/30的IMP。
1981
BITNET,"Because It's Time NETwork"。
首先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建立的合作網路,連接的第一個節點是耶魯大學。(:feg:)
根據同IBM系統一道提供的免費NJE協議,最初名字縮寫中的"T"代表的是"There"而不是"Time"。
提供電子郵件服務、建立了電子論壇伺服器來傳播信息,還提供文件傳輸服務。
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提供啟動資金,Univ of Delaware、Pure Univ、Univ of Wisconsin、RAND公司和BBN的計算機科學家們合作建立了CSNET(計算機科學網路),為那些不能與ARPANET連接的科學家提供網路服務(主要是電子郵件服務)。CSNET後來又被稱為計算機與科學網路。(:amk,lhl:)
基於C/30的IMP在網路中佔主導地位;SAC的第一部急於C/30的TIP。
法國Telecom公司在法國全境部署Minitel(Teletel)網。
Vernor Vinge出版小說"True Names"。(:pds:)
RFC 801: NCP/TCP Transition Plan
1982
挪威採用TCP/IP協議,經SANNET接入Internet;UCL也以同樣的方式接入。
DCA和ARPA為ARPANET制定傳輸控制協議(TCP)和網際協議(IP),作為一組協議,通常稱為TCP/IP協議。
由此第一次引出了關於互連網路的定義,即將"internet"定義為使用TCP/IP連接起來的一組網路; "Internet"則是通過TCP/IP協議連接起來的"internet"。
美國國防部(DoD)宣布將TCP/IP協議作為DoD標准網路協議。(:vgc:)
EUUG建立EUnet(歐洲Unix網),提供email和USENET服務。(:glg:)
最初連接的國家有荷蘭、丹麥、瑞典和英國。
外部網關協議(EGP,RFC 827),EGP用於網路間的網關。
1983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開發了名字伺服器,這樣,用戶不需要了解到另一個節點的確切路徑就可以與其進行通信。
ARPANET從NCP協議切換為TCP/IP協議。(1月1日)
不再使用Honeywell或者多匯流排(Pluribus)IMP,TIP被TAC(terminal access controller,終端訪問控制機)代替。
Stuttgart和韓國上網。
年初歐洲開始建立運動信息網(MINET),9月接入Internet。
CSNET與ARPANET的網關開始啟用。
ARPANET分成ARPANET和MILNET兩部分,後者並入1982年建立的國防數據網。現存113個節點中的68個進入MILNET。
開始出現工作站,它們大多使用包含有IP網路協議的Berkeley Unix(4.2 BSD)操作系統。(:mpc:)
連網需求從每個節點單獨的大型分時計算機系統與Internet相連轉為將一個區域網絡與Internet相連。
建立Internet行動委員會(IAB),取代了ICCB。
EARN(歐洲科學研究網)建立,它同BITNET非常相似,使用IBM公司贊助的網關硬體。
Tom Jennings建立Fidonet。
1984
引入名字伺服器系統(DNS)。
主機數超過1,000。
使用UUCP協議的JUNET(日本Unix網)建成。
英國使用Coloured Book協議建成JANET(聯合學術網),就是以前的SERCnet。
USENET建立人工管理新聞組(mod.*)
William Gibson完成Neuromancer。
加拿大開始用一年的時間將大學連網的努力。從多倫多向Ithaca連接,NetNorth Network連入BITNET。(:kf1:)
Kremvax的消息宣布蘇聯連入USENET。
1985
全球電子連接(WELL)開始提供服務。
原由DCA和SRI負責的DNS根域名管理的職責移交給USC的信息科學學院(ISI),負責進行DNS NIC的注冊管理。
3月15日Symbolics.com成為第一個登記的域名。最初的其他幾個域名是:cmu.e、pure.e、rice.e、ucla.e(4月);css.gov(6月);mitre.org、.uk(7月)。
加拿大橫跨東西海岸的鐵路鋪設用了100年的時間,而從開始到最後一個加拿大的大學連入NetNorth只用了1年的時間。(:kf1:)
RFC 968:'Twas the Night Before Start-up
1986
NSFnet建成(主幹網速率為56K bps)。
NSF在美國建立了五個超級計算中心,為所有用戶提供強大的計算能力。(Princeton的JVNC,Pittsburgh的PSC,UCSD的SDSC,UIUC的NCSA,Cornell的Theory Center)
這掀起了一個與Internet連接的高潮,尤其是各大學。
NSF資助的SDSCNET、JVNCNET、SURANET、NYSERNET開始運營。(:sw1:)
IAB成立Internet工程特別工作(IETF)和Internet研究特別工作組。IETF第一次會議1月在San Diego的Linkabit召開。
在公共計算協會(SoPAC)的贊助下,7月16日第一次Freenet會議上網召開(Cleveland)。Freenet後續議程的管理由1989年國家公共遠程計算網路(NPTN)負責管理。(:sk2,rab:)
為提高USENET新聞在TCP/IP網路上的傳輸效率,制定了網路新聞傳輸協議(NNTP)。
為使非IP網路擁有域地址,Craig Partridge開發了郵件交換器(MX)記錄。
USENET更名,它的人工管理新聞組1987年更名。
使用高速連接線路的BARRNET(海灣地區研究網路)建成並與1987年開始運營。
AT&T公司在新澤西州的Newark和紐約州的White Plains之間的傳輸光纖線路中斷,導致新英格蘭州州與Internet的連接中斷。新英格蘭州的7條ARPANET主幹網都連在一起,它們在12月12日東部時間1:11到12:11間停止運行。
1987
NSF簽定合作協議,將NSFnet主幹網的管理權移交給Merit網路公司(IBM公司和MCI公司又同Merit公司簽定協議,三家共同參與管理)。IBM公司、MCI公司、Merit公司後來聯合成立了ANS。
在Usenix基金的支持下建立了UUNET,提供商業的UUCP服務和USENET服務。最初的UUNET實驗由Rick Adams和Mike O'Dell完成。
3月,第一屆TCP/IP Interoperability會議召開。1988年會議改名為INTEROP。
在德國和中國間採用CSNET協議建立了email連接,9月20日從中國發出了第一封信。(:wz1:)
第1000份RFC文件:"Request For Comments reference guide"。
主機數超過10,000。
BITNET的主機數超過1,000。
1988
11月2日 - Internet蠕蟲在Internet上蔓延,全部60,000個節點中的大約6,000個節點受到影響。(:ph1:)
莫立斯蠕蟲事件促使DARPA建立了CERT(計算機危機快速反應小組)以應付此類事件。蠕蟲是CERT年內受到咨詢的唯一的一件事情。
美國國防部點贊OSI協議,將TCP/IP作為過渡。美國的政府OSI大綱(GOSIP)公布了美國政府部門采購的產品所必須支持的一組協議。(:gck:)
在沒有使用聯邦基金的情況下建立了Los Nettos網路,網路由當地的一些機構(包括Caltech、TIS、UCLA、USC、ISI)支持。
NSFNET主幹網速率升級到T1(1.544M bps)。
在Susan Estrada資助下建立了CERFnet(加里福尼亞教育與研究聯合網)。
12月以Jon Postel為首的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IANA)成立。Postel多年來還是REC文件編輯和美國域名注冊管理者。
Jarkko Oikarinen開發了Internet網上聊天(IRC)。(:zby:)
加拿大的地區網路第一次連入NSFNET:ONet通過Cornell、RISQ通過Princeton、BCnet通過華盛頓大學。(:ec1:)
FidoNet連入Internet,可以交換email和網路新聞。(:tp1:)
1988年夏季在Stanford和BBN間建立了第一個多址傳送通道。
連入NSFNET的國家: 加拿大(CA)、丹麥(DK)、芬蘭(FI)、法國(FR)、冰島(IC)、挪威(NO)、瑞典(SE)。
1989
主機數超過100,000。
歐洲提供Internet服務的公司建立了RIPE(Reseaux IP Europeens),為泛歐洲的IP網路提供管理和技術上的支持。(:glg:)
商業電子郵件系統第一次同Internet進行郵件接力傳遞:MCI郵遞公司通過National Research Initiative(CNRI)、 Compuserv通過Ohio大學進行郵件交換。(:jg1,ph1:)
CSNET並入BITNET,成立了研究與教育合作網(CREN)。(8月)
AARNET - 澳大利亞科學研究網 - 由AVCC和CSIRO建立,並於第二年年開始提供服務。(:gmc:)
Clifford Stoll完成了"布穀鳥的蛋"一書,講述了關於德國的一個密碼破譯小組通過網路入侵到美國的多台計算機設施中的真實故事。
UCLA資助Act One研討會,以慶祝ARPANET建成20周年和它的功成身退。(8月)
RFC 1121: Act One - The Poems
RFC 1097: TELNET SUBLIMINAL-MESSAGE Option
連入NSFNET的國家:澳大利亞(AU)、德國(DE)、以色列(IL)、義大利(IT)、日本(JP)、墨西哥(MX)、荷蘭(NL)、紐西蘭(NZ)、波多黎哥(PR)、英國(UK)。
90年代
1990
ARPANET停止運營。
Mitch Kapor組建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EFF)。
McGill大學的Peter Deutsch,Alan Emtage和Bill Heelan發布了archie。
Peter Scott(Saskatchewan大學)發布了Hytelnet。
世界在線(world.std.com)成為第一個Internet電話撥號接入服務提供商。
ISO開發環境(ISODE)為DoD提供了向OSI協議轉移的手段。ISODE軟體允許在TCP/IP協議環境下運行OSI應用程序。(:gck:)
加拿大10個地區性的網路組成了CA$*$net,作為加拿大的國家主幹網與NSFNET直接相連。(:ec1:)
第一台遠程操作的機器,John Romkey的Internet烤麵包機(通過SNMP協議對它進行控制),接入Internet,並在Interop會議上初次亮相。圖片:Internode、Invisible。
RFC 1149: A Standard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IP Datagrams on Avian Carriers
RFC 1178: Choosing a Name for Your Computer
連入NSFNET的國家:阿根廷(AR)、奧地利(AT)、比利時(BE)、巴西(BR)、智利(CL)、希臘(GR)、印度(IN)、愛爾蘭(IE)、韓國(KR)、西班牙(ES)、瑞士(CH)。
1991
General Atomics(CERFnet),Performance Systems International,Inc.(PSInet )和UUNET Technologies,Inc.(AlterNet)在NSF解除了Internet商業應用的限制後聯合組建Commercial Internet eXchange Association,Inc.(CIX)公司。(3月)
Thinking Machines公司發布由Brewster Kahle發明的廣域消息伺服器(WAIS)。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Paul Lindner和Mark P. McCahill發布Gopher。
CERN發布World-Wide Web (WWW),開發者為 Tim Berners-Lee。(:pb1:)
Philip Zimmerman發布PGP(Pretty Good Privacy)。(:ad1:)
根據美國高性能計算條例(Gore 1),建立了國家研究與教育網(NREN)。
NSFNET主幹網速率升級到T3(44.736M bps)。
NSFNET的通信量達到10^12位元組/月和10^10包/月。
DISA與Government Systems Inc簽定合同,在5月由後者接替SRI成為美國國防數據網的NIC。
JANET IP服務(JIPS)開始運營,標志著英國學術網所使用的軟體從Coloured Book轉向TCP/IP。IP協議最初是在X.25協議內部轉換的。(:gst:)
RFC 1216: Gigabit Network Economics and Paradigm Shifts
RFC 1217: Memo from the Consortium for Slow Commotion Research (CSCR)
連入NSFNET的國家和地區:克羅埃西亞(HR)、捷克共和國(CZ)、中國香港(HK)、匈牙利(HU)、波蘭(PL)、葡萄牙(PT)、新加坡(SG
㈦ 網路語AT是什麼意思
網路語AT指的是:」@「,@的讀音同AT,@來源於微博常用符號,意思是指提到某用戶或對某用戶說,以引起關注。
當發布「@昵稱 」的信息時,在這里的意思是「向某某人說」,對方能看到你說的話,並能夠回復,實現一對一的溝通;當別人說別@我,就是不希望別人去打擾他/她。
在QQ群、QQ空間日誌、網路貼吧等都有@功能,用於通知某人。
例句:
1、(打擾、騷擾):特別煩惱別人沒事AT我,長期被那些廣告@,頭都大了。
2、(註明原處):他寫微博的時候AT了作者,以示對作者的尊重和認可。
3、(通知):有好玩、新奇、搞笑的事情記得AT我,好事情一起分享。
4(提醒)、明天是我的生日聚會,被我AT的人都受到邀請;被AT到的人明天中午老地方集合。
(7)中國互聯網at擴展閱讀:
常見用法:
@實現了幾個功能:
1、當發布「@XX(昵稱)」的信息時,在這里的意思是「向某某人說」,對方能看到你說的話,並能夠回復,實現一對一的溝通,此處具有等同於「call SomeBody.(呼叫好友,和好友直接進行一對一的公開對話,並且好友能夠收到提醒便於及時答復對方)」的含義;
2、發布的信息中「@昵稱」這個字眼,可以直接點擊到這個人的頁面,方便大家認識更多朋友;
3、所有@的信息有一個匯總,可以在我的首頁右側中「提到我的微博」中查看;
㈧ 互聯網的歷史誰能告訴我
本文是一些站點上各種資料的匯總,這些網站包括:Hobbes' Internet Timeline、Pros Online - Internet History、What is the Internet?、History of Internet and WWW : View from Internet Valley以及其他一些各種各樣的書籍。如果需要更詳細的考證,請查閱上面列舉的那些資料。
1836年
-- 電報誕生。 Cooke和Wheatstone為這個發明申請了專利。這個發明和互聯網有什麼關系呢?
她在人類的遠程通訊歷史上走出了第一步。
採用了用一系列點、線在不同人之間傳遞信息的Morse碼,雖然速度還比較慢,但這和當今計算機通訊中的二進制比特流已經相差不遠了。
1858年-1866年
-- 跨海電纜誕生。允許大西洋兩岸之間實現直接快速的通訊。她的重要性體現在:
當今聯系各大洲的樞紐仍然是海底光纜。
1876年
-- 電話誕生。Alexander Graham Bell 向世人展示了這個新發明。
她的意義在於:
當今的Internet網路依然有很大程度上是架構在電話交換系統之上的。
Modem具有數模信號轉換的功能,實現了計算機接入互聯網的功能。
1957年
-- USSR(前蘇聯)發射了的一顆人造衛星,她的重要性在於:
在全球通訊領域邁出了第一步。今天許多信息實際上都在通過衛星傳輸。
美國設立了與之競爭的ARPA機構(高級研究規劃署),並作為國防部的一部分,為美國軍方科技應用打下基礎。
1962年 - 1968年
-- 包交換網路(Packet-switching (PS) networks)誕生,她的意義在於:
互聯網就是基於包交換來傳輸信息的,這一點後面我們將會清楚地看到。
為實現網路信息傳輸安全提供了最大可能,這正是美國軍方的本意。
數據被分成一個個小包傳輸,可以讓他們經過不同路由到達目的地。
增加了對數據的竊聽的困難(因為數據被分割成了包)。
路由冗餘,提高可靠性。即使某個路由中斷,通訊依然可以保持。
網路可以經得起大規模的破壞(比如核子攻擊,可以這也是冷戰的產物)。
1969年
-- 互聯網誕生
美國國防部授權ARPANET進行互聯網的試驗。
這件事的意義在於:
先後建立了四個主Internet節點:UCLA大學(洛杉磯),緊接著是斯坦福研究所、UCSB(聖巴巴拉)和U(猶他州立)。
1971年
-- 人們開始通過互聯網交流。
在ARPANET網上建立了15個節點(共23台主機)
電子郵件——一個通過分布網路傳送信息的程序——被發明了,這個發明和互聯網的關系是:
電子郵件今天依然是互聯網上人與人溝通的主要方式。
本文後面會用一小段文字解釋如何收發電子郵件。
在以後的生活中,電子郵件將與你息息相關。
1972年
-- 計算機可以更加簡便的接入互聯網
第一個展示ARPANET功能的公開演示網建立,共接入了40台主機。
互聯網工作組(INWG)建立,並開始討論建立各種協議的問題。
這個工作組對互聯網產生的影響在於:
起草了Telnet協議規范。
Telnet協議是當今大多數主機之間互操作的主要方式。
1973年
-- 全球性的互聯網開始浮現
首批連入ARPANET的其他國主機出現,他們是:英國倫敦大學和挪威的皇家雷達機構。
乙太網的最初模樣被勾畫出來——這就是現在區域網聯網的最早形式。
互聯網思想開始流傳。
舊金山的一家大酒店第一次架設了具有網關結構的網路。網關結構明確了一個網路規模究竟能有多大(網路內部可以是異構的)
文件傳輸協議(FTP)被制定,使得聯網計算機可以收發文檔數據。
1974年
-- 包交換網路傳輸成為主流
傳輸控制協議(TCP)被制定,互聯網的基石——包交換網路奠定。
Telenet,ARPANET的商業化運作網路向社會開放,這是第一次向社會提供包數據傳輸服務。
1976年
-- 網路規模迅速膨脹
伊麗莎白女王進行了發送電子郵件的嘗試。
UUCP(Unix to Unix CoPy)協議由AT&T的貝爾實驗室開發並在UNIX群體中發布。
這個協議的重要性在於:
UNIX當今依舊是各個大學和科研究構的主流操作系統。
這些UNIX主機可以透過互聯網「交談」。
網路開始向全球用戶開放。
1977年
-- 電子郵件服務蓬勃興起,互聯網正在變為現實
聯網主機數量突破100。
THEORYNET網為100多名計算機領域的研究人員提供了電子郵件服務,這個系統使用了一個自己開發的電郵系統和TELENET接入網路為用戶提供服務。
起草電子郵件標准
第一個在 ARPANET/無線網/SATNET 互聯的演示網通過網關和互聯網協議連接的演示網。
1979年
-- 新聞組誕生
旨在研究計算機網路的計算機科學部在美國建立。
基於UUCP協議的USENET網建立。
她的意義在於:
USENET今天依然非常興旺。
產生了各種討論組、新聞組。
當年年末建立了3個新聞組。
現在幾乎所有的話題都有相應的新聞組。
1979年 (續)
第一個MUD(多用戶土牢)多人交互操作站點建立。這個站點包含了各種冒險游戲、棋類游戲和豐富詳盡的資料庫。
ARPA建立了互聯網配置白板(ICCB)
包交換無線電網(PRNET)在ARPA的資助下開始試驗。許多無線電愛好者在這個網路上進行了無數的通訊實驗。
1981年
-- 各種網路重新融合
誕生於紐約城市大學的BITNET(Because It's Time NETwork)開始運行,並與耶魯大學進行了首次連接。
除了文件傳輸服務(FTP)以外,他們還提供電子郵件和郵件組的服務。
CSNET(Computer Scienc NETwork)項目開始啟動,並向那些不能連入ARPANET的各大學的科學家們提供電子郵件服務。CSNET實際上就是後來的計算機科學網的前身。
1982年
-- TCP/IP締造了未來的網路通訊模式
DCA和ARPA網制訂了網路傳輸控制協議(TCP)和網際協議(IP),這個協議組一般被簡稱為TCP/IP協議。
這個協議的重要意義在於:
首先將互聯網定義為使用TCP/IP協議互聯的一個網路集合,互聯網就是通過TCP/IP互聯的一個大網路。
1982年 (續)
由EUUG創建的EUnet(歐洲UNIX網)開始提供電子郵件服務和新聞組服務。並實現了最初的荷蘭、丹麥、瑞典和英國之間的互聯。
外部網關協議(EGP)的草案被制訂,並開始運用在各種不同體系結構的網間互聯上。
1983年
-- 互聯網越來越壯大了
開發出了域名服務系統
她的重要意義在於:
滿足了大量網路節點的需要
避免了各種難以記憶的地址
採用了人們習慣中易於記憶的名稱
桌面工作站開始成為現實
她的意義在於:
許多基於Berkerley的UNIX系統都內建有IP網路的相關軟體
促使從用單個分時的超級計算機連入Internet的模式過渡為通過區域網連入Internet。
1983年 (續)
作為ICCB的替代物,IAB(Internet Activities Board)開始建立。
Berkeley發布了他們最新的4.2版的BSD UNIX系統,其中內建了TCP/IP的實現。
歐洲科研網(EARN)採用與BITNET類似的線路開始運營。
1984年
-- 互聯網繼續保持增長
主機數量突破1,000台
域名服務系統(DNS)正式啟用
代替了點分十進制的地址,如 123.456.789.10
域名更容易為大家記憶
www.myuniversity.mydept.mynetwork.mycountry( e.g. www.cs.cf.ac.uk).
英國建立了JANET(Joint Academic Network)(聯合科研網)
可控的新聞組服務被引入
1986年
-- 互聯網的威力開始顯現
連入了5,000台主機,建立了241個新聞組。
主幹有56K速率的NSFNET建立
NSF建設了5個地區網路中心,都由超級計算機向用戶提供高性能的服務。——這促使了網路連接數的爆漲,特別是在大學。
新聞傳輸協議(NNTP)被設計以提高基於TCP/IP的新聞組服務性能。
1987
-- 商業化的互聯網誕生
聯網主機數量達到28,000台
在Usenix的資助下,UUNET創立並著手提供商業化的UUCP和Usenet接入服務。
1988年
USFNET主幹升級到T1級(即1.533M)
網路中繼聊天服務(IRC)被開發出來
1989年
-- 互聯網獲得巨大的增長
接入主機數突破10萬台
出現了第一個在商業電子郵件運營商和互聯網之間的中繼服務
互聯網工程任務組(IETF)和互聯網研究任務組(IRTF)在IAB中成立了
1990年
-- 互聯網的膨脹在繼續
30萬台主機接入量,1千個新聞組
ARPANET退出歷史舞台
FTP服務中的文檔開始可以根據名稱檢索和獲取。
World comes on-line公司(world.std.com)成為第一個商業性的經營電話接入的ISP。
1991年
-- 現代互聯網模式開始形成
商業互聯網信息交換協會(CIX)成立並繼NSF之後進一步突破了網路中商業運作的種種障礙。
廣域網中的信息服務誕生(WAIS) ,她的重要性在於:
提供了一套互聯網中信息檢索和獲取得機制
大量知識在網路中出現:電子郵件信息、文本信息、電子書籍、各種帖子、代碼、圖片、聲音甚至資料庫。
這些信息就是我們今天在互聯網中檢索信息的基礎。
關鍵字檢索,這種強有力的檢索技術被逐步完善。
1991年 (續)
-- WWW方式的友好用戶界面開始出現
明尼蘇達州大學的Paul Lindner和Mark P. McCahill發布了他們的Gopher工具。她的重要意義在於:
基於文本、菜單驅動的界面簡化了互聯網中資源獲取的方法
不用用戶去記憶繁瑣的操作命令,用戶界面更為友好。
這個方式今天已被現在更為方便的WWW瀏覽所代替。
1991年 (續)
-- 目前看來依然意義重大的發明
由Berners 和 Lee開發的WWW瀏覽器在CERN發布。她的重要意義在於:
這個工具最初被用於提供分布多媒體服務
方便用戶更快捷的訪問世界各地的信息。
開始是非圖形的界面(1993年後,隨著MOSAIC的出現開始有了圖形支持)
使得我們的生活方式和通信方式發生了革命。
USFNET的主幹帶寬提高到T3級(即44.736M)。NSFNET的主幹上每個月有1萬億位元組,或者說100億的包流量。
英國的JANEAT開始基於TCP/IP提供IP服務
1992年
-- 多媒體改變了互聯網的模樣
聯網主機數突破100萬,新聞組達到4千個
特許成立了互聯網協會(ISOC)
3月實現了網上的音頻多播,11月實現了視頻多播。
「網上沖浪」一詞由Jean Armour Polly首次使用。
1993年
-- WWW革命真的開始了
聯網主機數突破2百萬,出現了600個WWW站點。
NSF建立的InterNIC機構開始提供以下服務:
目錄資料庫服務
注冊服務
信息查找服務
商業和媒體開始關注互聯網
白宮和聯邦政府開始在互聯網上安家
Mosaic給互聯網帶來一場風暴,她的意義在於:
用戶友好的圖形用戶界面成為互聯網的最前端。
基於此開始設計日後風靡一時的Netscape瀏覽器。
促使WWW用戶激增
1994年
-- 商業化運作正式開始
聯網主機數達到3百萬,建立了1萬個WWW站點,1萬個新聞組。
ARPANET/Internet慶祝誕辰25周年
社區開始通過線纜連入了英特網
美國參議院和國會開始在互聯網上提供信息服務
超市、銀行開始步入互聯網
開始建立一種新的生活模式
在美國人們可以在線訂購必勝客的Pizza餅了。
第一個虛擬數字銀行開始運營
NSFNET每月的網路流量超過10萬億位元組
WWW超過Telnet,仍遜於FTP,成為第二位的網路流行服務(這是根據NSFNET發布的流量數據統計結果分析得出的結論)。
英國的HM Treasury在線網站運營(http://www.hm-treasury.gov.uk/)
1995年
-- 商業介入互聯網進展神速
650萬聯網主機,10萬WWW站點
NSFNET恢復為一個科研網路,整個主幹網的運行依賴各大網路之間的互聯合路由。
根據包流量,三月WWW服務首次超過FTP服務,成為網上流量最大的服務;而若根據位元組流量,到四月的時候,WWW服務也超過了FTP。
傳統的撥號入網系統(如Compuserve、美國在線、Prodigy公司等)開始提供網路接入服務。
許多網路相關公司在Netscape的帶動下紛紛公開上市。
域名注冊服務不再免費
網路技術年:WAIS開發了WWW、搜索引擎等技術
新的WWW技術開始浮現:
分布環境運行技術(Java、Javascript、ActiveX)
虛擬環境技術(VRML)
網際協作工具技術(CU-SeeMe)
1996年
-- 微軟進入互聯網產業
1千2百萬主機接入互聯網,50萬WWW站點建立
網路電話業務受到美國電話公司的關注,甚至上訴到國會要求禁止此技術以保證傳統業務的利潤。
WWW瀏覽器的戰斗主要在Netscape和Microsoft之間展開,在用戶迫不及待的需求下兩個軟體不斷地發布新版本並相互進行競爭。
1997年
-- 未來將會怎樣
1千9百50萬主機連入,1百萬WWW站點,71,618個新聞組。
參考資料:http://giny.4y.com.cn/old/techdoc/Aka4/histoire.html
㈨ 什麼是互聯網
「互聯網+農業」是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的內跨界融容合,創新基於互聯網平台的現代農業新產品、新模式與新業態。以「互聯網+農業」驅動,努力打造「信息支撐、管理協同,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升級版。
「互聯網+」代表著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方向、新趨勢,也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供了新路徑、新方法。「互聯網+農業」是一種生產方式、產業模式與經營手段的創新,通過便利化、實時化、物聯化、智能化等手段,對農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等農業產業鏈環節產生了深遠影響,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新動力。以「互聯網+農業」為驅動,有助於發展智慧農業、精細農業、高效農業、綠色農業,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
「互聯網+農業」就是依託互聯網的信息技術和通信平台,使農業擺脫傳統行業中,消息閉塞、流通受限制,農民分散經營,服務體系滯後等難點,使現代農業坐上互聯網的快車,實現中國農業集體經濟規模經營。
㈩ 2016 年中國互聯網界發生的大事件都有哪些
一月
2016年的開篇,確實也算不得「太平」。
1月9日,網路「血友病」吧被出售一事被揭露,引發了互聯網業內的大范圍聲討和持續發酵。一時間,「網路已經是一家被KPI文化腐蝕到了骨子裡的公司」這樣的言論竟不絕於耳,讓網路蒙受了巨大壓力。
1周後,網路官方公開表態,停止一切疾病類貼吧的對外商務合作。網路CEO李彥宏也公開表態稱——
這一次網路在運營上、產品上、市場公關上都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尤其這次公關應對,不夠及時,釀成一次大的危機,輿論完全被帶跑了,網路的聲音被淹沒。
李彥宏還指出,網路的價值觀是好的,是高尚的。任何商業模式都不能說是完美的,但好的價值觀來彌補,瑕不掩玉。
彼時,可能無論是李彥宏還是網路官方其他高層都未曾想到,這才只是網路這註定坎坷不平的一年的開始。
畢竟是「資本寒冬」,不太平的,也一定不止一個。
1月初,美麗說被爆出「即將與蘑菇街合並,將大范圍裁員」,此事雖然被美麗說官方第一時間否認,但短短數周過後即被證實為真,大批美麗說員工的裁員離開也成為事實。
此事一出,眾人噓唏。
當然,巨頭們也並不都在「不太平」,一年一度的春節紅包大戰,在2016年達到了有史以來的最高潮,支付寶的「集五福活動」,與微信官方的「照片紅包」先後刷屏,讓「紅包營銷」成了這一年春節前後大家最喜聞樂見的談資。
而張小龍,則無疑成為了這個1月里最受人矚目的人,這位微信之父,先是在一年一度的「微信公開課」上公開宣布了微信「應用號」的存在,此後又在1月中旬被人爆出了他的飯否賬號,迎來無數人紛紛對於這位「產品之神」的飯否日記頂禮膜拜。
我總會隱隱感嘆:一個人,要承受多少苦楚和隱忍,才能換來在現在,他的每一次發聲和露面都會令整個行業都為之矚目?
二月
2月,春節剛過後,往往是發聲的好時節。
一向很「慢」的豆瓣出乎意料的搶先打響了第一炮,2月16日,豆瓣發布了自己成立11年來的首支廣告片,名為「我們的精神角落」,廣告片一如既往的文藝,一如既往的晦澀難解,喜歡的人趨之若鶩,不喜歡的人嗤之以鼻。
但,最令人驚訝的是,豆瓣這支廣告片的發布,在2016年竟成為了一個較為「孤立」的存在——在此之前,豆瓣沒有任何鋪墊和預熱,在此之後,豆瓣似乎也沒有讓人看到更多「後手」。
除了豆瓣,蘋果與小米也不甘寂寞。
前者在這個月內正式宣布了啟用Apple pay,後者則正式發布了小米5。
然而,在這個月里,最終受到最多關注的,竟然是一場撕逼。
從2月19日開始,Boss直聘發布官方公告,內容直指拉勾網用極端手段攻擊其蘋果開發者賬號,下線「Boss直聘」APP。由此引發了一場拉勾與Boss直聘雙方間的撕逼大戰。
整個過程中,雙方你來我往,劇情數度被翻轉。但最終仍以拉勾網發表公開道歉而平息告終。
撕逼雖然難免,仍需顧及體面。
三月
3月的最大新聞,與一位女子有關。
從2015年年底開始漸漸在微博等平台開始走紅的Papi醬,在這個月宣布獲得了由羅輯思維和真格基金共同完成的投資,估值近3億,史無前例。
此事一出,迅速被解讀為「網紅經濟時代的到來」,將2016年的「網紅」風口推到了頂峰。
這個完全從民間興起,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的女子,由此成為了「中國第一網紅」。
且,投資完成後,羅振宇第一時間發表文章,表示要為Papi醬一起辦一場史上首場新媒體貼片廣告拍賣會,並表示,「這將是新媒體營銷史上的第一大事件」。頗有當年央視年度廣告拍賣會重現的意味。
消息一出,萬眾矚目,瞬間吸引了幾乎所有行業媒體的目光。
與此相比,3月的所有其他新聞與都黯然失色。
當然,3月或許至少還有一件事是值得銘記的。
3月29日,此前已被認為出線希望渺茫的中國男足在臨危受命的高洪波指導率領下,以2-0的比分主場戰勝卡達,並且在各種天時地利人和的幫助下,成功晉級了亞洲區12強賽,這是中國男足自2002年以來首次不用提前2年告別世界盃。
對所有球迷而言,3月29日西安的夜晚,是一個充滿了感動,值得銘記的夜晚。那一晚,他們體會到了久違的幸福與激動。
四月
4月,是由一款在朋友圈形成了刷屏的「現象級產品」拉開帷幕的。
這就是由知乎推出,在4月1日上線的「值乎」。
只不過,值乎之火,來得快,去得也快。
不過才4月1日下午,刷屏的,就換成類似「1秒入職facebook」這樣的H5小游戲。
看起來,愚人節對於傳播和運營,總是一個很好的場景。
當然,4月在朋友圈刷屏的,至少還有3件事——一個叫做「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的漫畫引發了無數人的跟風借鑒;一個微信官方的小漏洞(可以通過某種改名在群聊中呈現某種「XXX已發言並把親了你一口」之類的互動效果)讓無數人玩得不亦樂乎;以及一個酒店的視頻引發了眾多的圍觀。
4月3日,北京酒仙橋附近,如家旗下的和頤酒店發生女生被不明男子劫持事件,當事人把相關視頻發布到微博後,迅速引起大量轉發傳播,形成全民關注之勢。此事中,不明男子的動機和如家官方的回應先後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而傳統企業在互聯網時代應對輿論危機時的遲緩和無力也在其中暴露無遺。
對於每一個此前聲單力薄的個體,互聯網都是一個威力巨大的武器。
五月
5月,初夏,萬物生長。
小米繼2月發布小米5後,這個月再次發布了小米Max。但二者似乎都陷入了應者寥寥的狀態
倒是滴滴從此時開始吹響了其「最後的沖鋒號」。
5月13日,滴滴發出公告,宣布獲得來自於蘋果的10億美元投資,這也是滴滴迄今為止獲得的最大單筆投資。
從此刻開始,滴滴將會在這一年裡一次又一次掀起令人矚目的浪潮與風暴。
知乎也在這個月悄然發布了其新產品知乎Live,但,相比起4月1日「值乎」的刷屏而言,知乎Live要低調了很多。彼時,可能大多數人都沒有想到,知乎Live會成為2016年給知乎帶來最大驚喜的產品。
世事便是如此,那些最惹人關注的,往往不見得最後能夠活得最好。
但,說到惹人關注,5月一定需要提到一個名字:分答。
5月15日,果殼旗下孵化的付費語音問答產品「分答」悄悄上線,隨後,在短短一個月內,這款產品憑借著層出不窮的明星八卦、爆點回答內容以及其有趣的「偷聽」機制一再刷爆朋友圈,短短一個月內交易金額就超過了2000萬元,成為了互聯網圈內熱議度最高的現象級產品。
六月
分答帶起的熱潮,要一直持續到6月。
6月下旬,在行&分答團隊發布消息,稱獲得A輪融資,估值超過1億美元,將這個現象級產品推到了其誕生以來的最高點。
不誇張的講,在整個5月下半旬到6月之間,大半個互聯網的目光都始終匯聚在「分答」身上。
以至於,在6月同期發生的其他幾個巨頭間的動作,如京東6.18,支付寶「寶寶事件」營銷等,在分答面前,竟然一時都有些相形失色——畢竟,這一年裡,人們太需要驚喜。
但,能夠帶來驚喜的,也並非只有分答。
6月,羅輯思維旗下APP「得到」上線了其第一個付費訂閱專欄「李翔商業內參」,內容由中國最好的商業記者李翔來負責生產,每周至少通過「得到」APP更新5次,收費199元/年,馬雲成為了該專欄第一個訂戶。
且,上線2周內,該專欄的付費訂閱人數迅速接近5萬人。這意味著,僅僅不過2周時間,李翔及其團隊,僅僅依靠著更新這一個付費訂閱專欄,已經可以實現每年近千萬元的收入——這差不多已經接近等同於過去一個數十人規模的中等雜志社一年的收入。
並且,這是十數年以來,第一次有人可以通過「內容」如此直接無遮攔的在互聯網上掙到錢——這似乎給予了無數內容生產者們巨大的希望與啟發。
以此為節點,整個2016年,「內容創業」和「知識變現」之風,開始處於一種始終被熱炒和追捧的狀態。
七月
七月,盛夏。
諸多事件,在這一個月中交織起伏,令人目不暇接。
7月8日,《大魚海棠》終於上映。此時,距離這部被諸多粉絲和國人們寄予厚望的動畫電影第一次出現在公眾眼中並引起驚嘆,已經過去了整整12年。
因為此前的「厚望在身」,《大魚海棠》上映後迅速刷屏,並在2周內收獲超過5億票房。
然而,盛名之下,往往難負。《大魚海棠》最終收獲的評價,只能說是差強人意。
12年,必有太多風雨苦楚難為人知。用12年換一部評價並不那麼很好的爆款,值乎?
或許只有兩位製作人兼導演心中有答案。
如果不是另一件事的出現無端搶走了不少風頭,針對《大魚海棠》的討論和刷屏,可能還會更加熱烈。
7月8日一早,新世相團隊策劃的「4小時逃離北上廣」活動以一種極為令人驚艷的狀態開始在朋友圈刷屏,並迅速成為全行業注目級別的大爆點,引起無數媒體驚呼「30張逃離北上廣的免費機票,就足以讓百萬城市人騷動不已」。
這場活動,在1天之內微信上閱讀超過100萬,新世相收獲超過10萬粉絲,微博話題瀏覽也超過500萬,對於一個微信公號而言,可以算得上是收獲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此後,它將反復被互聯網界和營銷公關界作為一個「標桿」和「模範」來討論。按照新世相創始人張偉的說法,這也幫助他們開啟了一扇窗,自此開始,新世相開始會更多「呼籲粉絲們一起行動」,而更少只是單純的「生產內容」。
7月同期發生的不大不小的事件,還有貓眼電影宣布拆分獨立、滴滴悄悄宣布上線「小巴」,知乎上線「機構賬號」,今日頭條上線「問答」等。
最終,7月的收尾,是伴隨著另一件具備重大意義的事件而到來的。
7月28日下午3點,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發布會,正式公布網約專車管理辦法。其中,網約車合法地位得到明確,新政將於11月1日實施。
對整個互聯網行業來說,這都成為了一個極大的鼓舞——這可能是第一次在一家互聯網公司與現行政府政策、資源、業務甚至既得利益者發生沖突的時候,最終政府選擇了釋放善意、妥協甚至是做出一些改變。
如果放大到整個社會層面,一直以來,「互聯網」所扮演的角色一直都是「開拓、創新、革命、改變」,而政府和政策的第一要務則是「穩定」和「安全」,二者之間,似乎天然存在著沖突的。
但到了2012年之後,隨著「互聯網+」的出現,互聯網開始深度滲透到各種傳統行業當中,二者間的沖突和結合開始成為常態。比如,O2O上門如何保證安全,網約車對傳統計程車行業的沖擊如何避免,互聯網金融不靠譜怎麼辦,等等,都成為了需要更多人去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而在關於網約車的處理方面,我們欣喜地看到,二者第一次合一了。又或者說,二者似乎終於找到了一種更好更有效的配合方式。
即:互聯網以效率至上,給予它們充分的空間去思考如何提升傳統行業和服務的效率,而政策和政府則負責兜底,一方面在前者的探索尚未結束時,充分保證相關人員的利益和安全;另一方面,如果前者的探索取得了更為明確的積極進展和結論,則後者需要第一時間跟進,給出配套政策,引領行業的改革、變化和轉型。
縱使此後再有萬般曲折,這仍然是一個里程碑。
八月
8月,冰火交加。
8月的一開始,滴滴又有大新聞。
從7月31日開始,「Uber中國將與滴滴出行合並」的消息開始在互聯網圈蔓延開來,並最終在8月1日下午被證實。
消息一出,全民嘩然。
有人說「壟斷的時代到來了」,有人說「滴滴掃清了上市前的最後一根稻草」,還有人感嘆「程維和柳青的手段太了得」。
但無論如何,最令人噓唏的都是Uber中國的員工們——最終從媒體上才得知消息的他們,是真正被忽視了的一群人,也是最可悲的一群人。用坊間的話說,這是一種「你還在前線浴血奮戰,卻得知指揮部已經投降」的感受。
互聯網容不下太多感慨與眼淚,你我都只能奮力前行,哪管它翻天覆地。
8月的另一件全民大事,里約奧運會開幕,新媒體段子手的盛宴開啟。
此後2-3周內,無論是里約奧運村的奇葩事件,還是橫空殺出的傅園慧,又或是林丹李宗偉之爭,乃至重回巔峰的中國女排,都一次又一次成為了無數新媒體從業者們「借勢」的對象。
然而,奧運會一邊如火如荼,卻有人在另一邊要營造出來一種肅殺嚴寒的氣氛。
8月18日,36氪發布特稿《裁員!裁員!裁員!創業者們的寒冬大逃殺》,其中標題連用三個感嘆號,又附帶上「大逃殺」這樣頗為吊詭的詞句,對於這家素來以「科技感」和「深度」為名的行業媒體而言,實在少見。
可見,36氪是多麼想把這種「寒冬」的氛圍傳遞給每一個互聯網人。
回想起來,2016年,對互聯網創業來說,確實太不好過,無數公司——甚至哪怕是已經走到了B輪的公司,都紛紛宣布裁員、並購、戰略調整甚至倒閉,惹人噓唏不已。
差不多也就是從此時開始,互聯網「上半場已經結束」的言論被定下了基調,漸漸成為這一年裡整個行業的共識。
當然,也不完全只是熱火與寒冬。
8月10日,支付寶正式推出其9.9版本。這次改動堪稱支付寶歷來最大膽、最令人瞠目結舌的一次改版。
其中,支付寶首頁由簡單的「功能區」變成了一個Feed流式的信息聚合地成為了最令人關注的部分。
此舉一出,整個行業都紛紛驚嘆「我們都低估了支付寶要做社交的決心和堅定」。
然而,那個時候,可能不會有人想到,這還不是支付寶在2016年裡最大的嘗試。
眾所周知,支付寶的「社交」對標的是微信。然而,微信眼中卻似乎並無支付寶,更是在旁若無人的完成著自己的既定動作和布局。
也就在支付寶9.9版本內測期間,朋友圈刷出傳言:微信正在內測「付費訂閱」。看起來,支付寶的危機感在於:它必須要在「社交」上保持大於「微信」的加速度。
然而,微信的危機感呢?我們不知道。
甚至,微信有所謂的「危機感」嗎?
九月
9月,一則融資消息似乎略微打破了一些肅殺和嚴冬的氣氛。
ofo在這個月高調宣布了獲得經緯投資領投的數千萬美元投資,把「共享單車」這個領域拉入了互聯網人們的主流視野。
於是,一時間「共享單車」似乎成為了這一年裡甚為少見的一個「新風口」,無論資本、創業者、從業者和用戶都開始拚命涌進這個領域,試圖搭上一趟「移動互聯時代的末班車」。
也許,身處「寒冬」的我們,確實太需要這樣一些「末日狂歡」式的「風口」讓我們重新興奮起來。
讓我們重新興奮起來的,還有微信「應用號」。
9月21日,萬眾期盼的微信「應用號」終於現身,並更名為「小程序」,正式開始內測,令無數開發者激動不已。大家都開始紛紛期待著能夠看懂小程序,並搶占其第一波紅利。
然而,與行業的熱烈反應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微信官方的「克制」,甚至是「冰冷」。
21日當天,微信官方宣布,小程序首批內測名單僅開放200人,這無異於給無數翹首以盼者頭上澆了一盆冷水。
但這還不是微信唯一的剋制。
9月29日,微信官方宣布封殺微信公號平台「刷量」工具,頓時間,無數大號的「底褲」被扒下,令人震驚。
某種意義上,萬事萬物總都有其不容違背的客觀規律,短期來說,這些客觀規律可能會被扭曲,但長期來說,它們的價值總會回歸。
9月另一個令人關注的焦點,是知乎。
在這個月內,知乎先是爆出站內重大事故,此後又召開發布會,宣布知乎Live上線4個月來的業績:舉辦Live557場,單場Live的平均收入超過1萬元。
這意味著,多年來一直被人詬病「無法變現」的知乎,居然不依靠廣告、電商等傳統變現手段,就能在其站內擁有了近千萬元的收入流水。
看起來,「知識變現」的時代,真的到來了?
十月
10月,初秋,萬事易變。
一款日系游戲在10月毫無預兆的崛起,它就是由網易出品的「陰陽師」。
自9月上旬上線後,陰陽師迅速憑借其精美的畫面、用心的游戲設計和聲優配音等因素,迅速成為了早已淪為「快消品」的手游領域中的一股清流,並在微博和朋友圈形成持續刷屏,以至於到了10月,它已悄然攀上了App store的榜首。
假使別人都在做重,你一定要「輕」。而假使別人都在追求「輕」,也許做「重」才是最好的突破口。
10月重新登上舞台的,還有羅永浩。
這一年同樣風雨飄搖的錘子科技在10月18日召開發布會,推出了錘子M1,這成為了錘子有史以來最受坊間肯定和好評的一款手機。
而身處逆境中的老羅,這一次,也刻意淡化了自己的「鬥士」形象,更少開炮,也更少留下「金句」。
但,反而是踏實把發布會的重點聚焦回歸到「產品」上,他卻得到了更多的贊譽和肯定。
坊間有人有言,對羅永浩而言,這一定是難熬的一年,這一年過去,他若不倒下,必有大突破大變化。
拭目以待。
老羅不撕逼,自有人撕逼。
10月15日,高德總裁俞永福在某行業大會上公開發言,稱高德地圖已成功超越網路地圖,成為手機行業地圖類應用第一。
消息一出,網路地圖震怒。
當天下午,網路地圖通過微博做出回應,由此引發一輪網路地圖與高德地圖之間的撕逼大戰。
與其他撕逼一樣,這場撕逼在數日口水戰引發了大量吃瓜群眾圍觀後,以不了了之草草收場。
回想起來,這一個月最引人關注的,或許還是「京滬兩地網約車細則」徵求意見稿發布。
相較於此前7月曾讓滴滴和互聯網人們歡欣鼓舞的「網約車合法化」,這一次發布的意見稿,遠不那麼樂觀。
本次意見稿中,京滬兩地同時要求網約車必須為本地牌,駕駛員必須為本地戶籍,且對車型、平台等均作出了更細致的要求和約束。
以北京為例,按照此規定,預計將有超過80%以上的司機和運營車輛因「不合規」而被淘汰。
看起來,互聯網人們仍然太樂觀了。要試圖從體制內推動事態發生變化,遠不那麼樂觀和簡單。滴滴面前的道路,依然艱巨。
但,至少已經不悲觀。
十一月
11月,深秋,多事。
11月之初,首先引發全民關注的,是大洋彼岸的「美國大選」。這可能是新世紀以來劇情最跌宕起伏的一次美國大選。以及,這次大選的結果,對於中美之間的互動、關系、經濟乃至各類政策,或許都會產生既深且遠的影響。謂之「劇變」,或許不為過。
劇變既來,何以倖免?
11月4日晚,網路再出「大新聞」。
當晚曝出消息:網路原副總裁李明遠因違反網路公司內部規定,涉及不正當經濟往來,引咎辭職。這是這位被外界稱為「太子」、前網路史上最年輕的副總裁、曾經光環無數,承載了整個網路內部最殷切期望的年輕人職業生涯的谷底。
對於李明遠的離去,坊間普遍傳聞這是一場網路內部政治斗爭的犧牲品。但無論如何,這仍然充滿了某種「天才少年的隕落」的意味。曾經屠龍的少年,歷經歲月磨礪和時光荏苒,不經意自己也已變成了龍。這大概是外界給予的最意味深長的解讀。
而這,也是網路這風雨飄搖的一年中所經歷的最後一件「大新聞」。
經此一年,到了2017,所謂「BAT」之說,還能成立嗎?
相比於B掙扎於各種負面和輿論壓力中的這一年,AT則義無反顧的高歌猛進著。
11月3日,「小程序」正式開放公測,又一次引來一波刷屏。
而阿里的雙十一,也再一次打破一堆記錄,盛裝收場。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雙十一」竟然不是阿里在11月中最令人關注的舉動和新聞。
11月27日,支付寶悄然上線「圈子」,其中,最令人關注的「白領日記」和「校園日記」兩個圈子中屢屢曝出大尺度美女照片,惹來關注與非議無數,甚至,包括王思聰等人開始公然稱支付寶為「支付鴇」和「O2O賣淫」,看起來,支付寶苦心經營多年,「可靠、安全」的正面品牌形象正受到巨大沖擊。
對此,阿里內部當機立斷,11月29日,螞蟻金服董事長彭蕾發布公開信,全面反思「校園日記」等事件,表示「錯了就是錯了」。
但無論如何,僅依靠這一次事件,支付寶APP內誕生了此前從未有過的用戶UGC內容和用戶活躍度,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看起來,對阿里,社交之路,既充滿誘惑,又危機四伏。
然而,在思考和應對著「劇變」的,並不止BAT。
11月中旬,世界互聯網大會再次在烏鎮召開,再一次雲集全中國幾乎所有的一線互聯網公司CEO。
恰逢這次大會期間,有人別出心裁的把王興、張一鳴和程維攢到一起,開了一個「閉門會議」,聊了很多關於「互聯網下半場」及「未來互聯網格局」的展望。
此舉背後,頗有深意。
作為這一年中國互聯網業內成長最快,估值同時達到百億美金級別的三家公司CEO,又都作為「80」一代人,無疑,王興、張一鳴和程維身上,被投射出了許多期望。
某種意義上,很多人在潛意識里,都隱隱希望著他們能夠或多或少試著挑戰或撼動一下已經成型多年了的「BAT」之地位。似乎,到了今年,已經有人開始將今日頭條,新美大和滴滴稱為「TMD」?
十二月
12月,歲末,各類「大會」刷屏之際。
羅輯思維官方用又一次半刷屏級的營銷再次提示著大家:做營銷,還得看我的。
12月13日,羅輯思維宣布,花10萬人民幣買下了馬伯庸的一篇文章,並在得到App上供用戶免費閱讀。 而後馬伯庸又發文宣布,這10萬稿酬通通都轉贈給了文章參考文獻的論文作者,並邀請用戶們「仗義相助」,幫忙傳播這一信息,事件引發眾多用戶參與。
「優質的內容值得高價。」這是這場營銷事件明確傳達出來的核心價值觀,也與「得到」APP本身的業務一脈相承。
也許,到了2017年,「內容」的影響力,還會進一步發酵。
羅輯思維之外,成為這個月主角的,最終還是阿里和騰訊。
12月22日,支付寶AR紅包正式發布,意圖通過AR+LBS+紅包的形式,打通線下社交和營銷場景。
AR紅包的玩法推出後,可謂「叫好又叫座」,無論用戶還是行業都給出了頗為積極的評價,看起來,圍繞「社交」掙扎了整整一年、又被吐槽了整整一年的支付寶,似乎終於推出了一款給力的新產品。
可以預計,今年春節,支付寶無疑還會圍繞AR紅包進行一系列的新動作。
彼欲以矛攻我,我偏不以盾迎之。
本來期望著再一次圍觀「紅包大戰」的看客們恐怕要失望了,在支付寶AR紅包公布後,在12月28日的微信公開課上,張小龍公開表示:今年微信不會再重點推出新的紅包玩法。
但,微信的大招,在「小程序」。
在整個公開課的演講中,張小龍幾乎把全部篇幅和精力都給予了「小程序」,回應了外界關於小程序的諸多問題,並宣布:山雨欲來了整整一年的微信小程序終於要在17年1月9日正式亮相。
小程序到底是什麼?它是否真的會帶來「翻天覆地」式的變化?它是機會還是毒葯?
或許只有時間能夠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