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雷軍的互聯網思維體系裡什麼是一切一切的核心

雷軍的互聯網思維體系裡「口碑」是一切一切的核心

② 「和王健林不是朋友、學習雷軍互聯網思維」董明珠有多「毒舌」

董明珠是一個非常自信的人,對自己也有著非常清晰的認知,並且能夠看透很多企業家的心思做,所以才會如此毒舌。王健林,雷軍等人的理念一直是董明珠所不認可的,這與她自己的發展理念不同,所以董明珠對自己的理念非常的自信,這也就是為什麼她如此毒舌,攻擊王健林,雷軍等人的原因。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2018年小米實現營收1749億元,而格力營收高達2000億元。日前,在中國質量協會成立40周年紀念大會上,董明珠曾表示這10億她不要了,但這賭約還可以續期5年,雷軍勉強表示:可以試一下。不過,在此次節目中董明珠坦言,這不是她和雷軍的賭約,也不是她的勝利,而是實體經濟的勝利。

③ 雷軍是對互聯網的發展有貢獻嗎

雷軍是把互聯網思維用到極致的人,專注、極致、口碑、快,互聯網時代唯快不破

④ 史上最全的互聯網思維精髓總結

互聯網思維精髓大總結:1、用戶思維;2、簡約思維;3、極致思維;4、迭代思維;5、流量思維;6、社會化思維;7、大數據思維;8、平台思維;9、跨界思維。

課前秀:三個段子

第一個段子:一個毫無餐飲行業經驗的人開了一家餐館,僅兩個月時間,就實現了所在商場餐廳坪效第一名;VC投資6000萬,估值4億元人民幣。

這家餐廳是雕爺牛腩。

只有12道菜,花了500萬元買斷香港食神戴龍牛腩配方;每雙筷子都是定製、全新的,吃完飯還可以帶回家;老闆每天花大量時間盯著針對菜品和服務不滿的聲音;開業前燒掉1000萬搞了半年封測,期間邀請各路明星、達人、微博大號們免費試吃……

雕爺牛腩為什麼這樣安排?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我們再看第二個段子:這是一個淘品牌,2012年6月在天貓上線,65天後成為中國網路堅果銷售第一;2012年「雙十一」創造了日銷售766萬的奇跡,名列中國電商食品類第一名;2013年1月單月銷售額超過2200萬;至今一年多時間,累計銷售過億,並再次獲得IDG公司600萬美元投資。

這個品牌是三隻松鼠。

三隻松鼠帶有品牌卡通形象的包裹、開箱器、快遞大哥寄語、堅果包裝袋、封口夾、垃圾袋、傳遞品牌理念的微雜志、卡通鑰匙鏈,還有濕巾。

一個淘品牌,為什麼要煞費苦心地做這些呢?

再看第三個段子:這是一家創業僅三年的企業。2011年銷售額5億元;2012年,銷售額達到126億元;2013上半年銷售額達到132.7億元,預計全年銷售可能突破300億元;在新一輪融資中,估值達100億美元,位列國內互聯網公司第四名。

這家企業是小米。

雷軍說,參與感是小米成功的最大秘密。怎樣理解參與感?

這三個企業雖然分屬不同的行業,但又驚人地相似,我們都稱之為互聯網品牌。

它們背後的互聯網思維到底是什麼?

互聯網思維「獨孤九劍」

我給互聯網思維下了個定義: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市場、對用戶、對產品、對企業價值鏈乃至對整個商業生態的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

「獨孤九劍」是華山派劍宗風清揚的武林絕學,強調「無招勝有招」,重在劍意,與互聯網思維有異曲同工之妙。也意味著互聯網思維將像「獨孤九劍」破解天下各派武功一樣,去重塑及顛覆各類傳統行業。

我講一下我所理解的互聯網思維體系。

1、用戶思維

「獨孤九劍」第一招是總訣式,第一招學不會,後面的招數就很難領悟。互聯網思維也一樣。互聯網思維,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用戶思維。用戶思維,是指在價值鏈各個環節中都要「以用戶為中心」去考慮問題。
作為廠商,必須從整個價值鏈的各個環節,建立起「以用戶為中心」的企業文化,只有深度理解用戶才能生存。沒有認同,就沒有合同。

這裡面有幾個法則:
法則1:得「屌絲」者得天下。

成功的互聯網產品多抓住了「屌絲群體」、「草根一族」的需求。這是一個人人自稱「屌絲」而骨子裡認為自己是「高富帥」和「白富美」的時代。當你的產品不 能讓用戶成為產品的一部分,不能和他們連接在一起,你的產品必然是失敗的。QQ、網路、淘寶、微信、YY、小米,無一不是攜「屌絲」以成霸業。

法則2:兜售參與感。

一種情況是按需定製,廠商提供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產品即可,如海爾的定製化冰箱;另一種情況是在用戶的參與中去優化產品,如淘品牌「七格格」,每次的 新品上市,都會把設計的款式放到其管理的粉絲群組里,讓粉絲投票,這些粉絲決定了最終的潮流趨勢,自然也會為這些產品買單。

讓用戶參與品牌傳播,便是粉絲經濟。我們的品牌需要的是粉絲,而不只是用戶,因為用戶遠沒有粉絲那麼忠誠。粉絲是最優質的目標消費者,一旦注入感情因素,有缺陷的產品也會被接受。未來,沒有粉絲的品牌都會消亡。

電影《小時代》豆瓣評分不到5分,但這個電影觀影人群的平均年齡只有22歲,這些粉絲正是郭敬明的富礦。正因為有大量的粉絲「護法」,《小時代1》《小時代2》才創造出累計超過7億的票房神話。

法則3:體驗至上

好的用戶體驗應該從細節開始,並貫穿於每一個細節,能夠讓用戶有所感知,並且這種感知要超出用戶預期,給用戶帶來驚喜,貫穿品牌與消費者溝通的整個鏈條,說白了,就是讓消費者一直爽。微信新版本對公眾賬號的折疊處理,就是很典型的「用戶體驗至上」的選擇。

用戶思維體系涵蓋了最經典的品牌營銷的Who-What-How模型,Who,目標消費者——「屌絲」;What,消費者需求——兜售參與感;How,怎樣實現——全程用戶體驗至上。

2、簡約思維

互聯網時代,信息爆炸,用戶的耐心越來越不足,所以,必須在短時間內抓住他!

法則4:專注,少即是多

蘋果就是典型的例子,1997年蘋果接近破產,喬幫主回歸,砍掉了70%產品線,重點開發4款產品,使得蘋果扭虧為盈,起死回生。即使到了5S,iPhone也只有5款。

品牌定位也要專注,給消費者一個選擇你的理由,一個就足夠。

最近很火的一個網路鮮花品牌RoseOnly,它的品牌定位是高端人群,買花者需要與收花者身份證號綁定,且每人只能綁定一次,意味著「一生只愛一人」。2013年2月上線,8月份做到了月銷售額近1000萬元。

大道至簡,越簡單的東西越容易傳播,越難做。專注才有力量,才能做到極致。尤其在創業時期,做不到專注,就沒有可能生存下去。
法則5:簡約即是美
在產品設計方面,要做減法。外觀要簡潔,內在的操作流程要簡化。Google首頁永遠都是清爽的界面,蘋果的外觀、特斯拉汽車的外觀,都是這樣的設計。

3、極致思維

極致思維,就是把產品、服務和用戶體驗做到極致,超越用戶預期。什麼叫極致?極致就是把命都搭上。

法則6:打造讓用戶尖叫的產品

用極限思維打造極致的產品。
方法論有三條:第一,「需求要抓得准」(痛點,癢點或興奮點);第二,「自己要逼得狠」(做到自己能力的極限);第三,「管理要盯得緊」(得產品經理得天下)。一切產業皆媒體,在這個社會化媒體時代,好產品自然會形成口碑傳播。

尖叫,意味著必須把產品做到極致;極致,就是超越用戶想像!

法則7:服務即營銷

阿芙精油是知名的淘寶品牌,有兩個小細節可以看出其對服務體驗的極致追求:1)客服24小時輪流上班,使用Thinkpad小紅帽筆記本工作,因為使用這種電腦切換窗口更加便捷,可以讓消費者少等幾秒鍾;2)設有「CSO」,即首席驚喜官,每天在用戶留言中尋找潛在的推銷員或專家,找到之後會給對方寄出包裹,為這個可能的「意見領袖」製造驚喜。

海底撈的服務理念受到很多人推崇,但是在互聯網思維席捲整個傳統行業的浪潮之下,如果海底撈不能用互聯網思維重構企業的話,學不會的,可能是海底撈了。

4、迭代思維

「敏捷開發」是互聯網產品開發的典型方法論,是一種以人為核心、迭代、循序漸進的開發方法,允許有所不足,不斷試錯,在持續迭代中完善產品。

這裡面有兩個點,一個「微」,一個「快」。

法則8:小處著眼,微創新

「微」,要從細微的用戶需求入手,貼近用戶心理,在用戶參與和反饋中逐步改進。「可能你覺得是一個不起眼的點,但是用戶可能覺得很重要」。360安全衛士當年只是一個安全防護產品,後來也成了新興的互聯網巨頭。

法則9:精益創業,快速迭代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只有快速地對消費者需求做出反應,產品才更容易貼近消費者。Zynga游戲公司每周對游戲進行數次更新,小米MIUI系統堅持每周迭代,就連雕爺牛腩的菜單也是每月更新。

這里的迭代思維,對傳統企業而言,更側重在迭代的意識,意味著我們必須要及時乃至實時關注消費者需求,把握消費者需求的變化。

5、流量思維

流量意味著體量,體量意味著分量。「目光聚集之處,金錢必將追隨」,流量即金錢,流量即入口,流量的價值不必多言。

法則10:免費是為了更好地收費

互聯網產品大多用免費策略極力爭取用戶、鎖定用戶。當年的360安全衛士,用免費殺毒入侵殺毒市場,一時間攪的天翻地覆,回頭再看看,卡巴斯基、瑞星等殺毒軟體,估計沒有幾台電腦還會裝著了。

「免費是最昂貴的」,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能選擇免費策略,因產品、資源、時機而定。

法則11:堅持到質變的「臨界點」

任何一個互聯網產品,只要用戶活躍數量達到一定程度,就會開始產生質變,從而帶來商機或價值。QQ若沒有當年的堅持,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企業帝國。注意力經濟時代,先把流量做上去,才有機會思考後面的問題,否則連生存的機會都沒有。

6、社會化思維

社會化商業的核心是網,公司面對的客戶以網的形式存在,這將改變企業生產、銷售、營銷等整個形態。

法則12:利用好社會化媒體

有一個做智能手錶的品牌,通過10條微信,近100個微信群討論,3千多人轉發,11小時預訂售出18698隻T-Watch智能手錶,訂單金額900多萬元。

這就是微信朋友圈社會化營銷的魅力。有一點要記住,口碑營銷不是自說自話,一定是站在用戶的角度、以用戶的方式和用戶溝通。

法則13:眾包協作

眾包是以「蜂群思維」和層級架構為核心的互聯網協作模式,維基網路就是典型的眾包產品。傳統企業要思考如何利用外腦,不用招募,便可「天下賢才入吾彀中」。

InnoCentive網站創立於2001年,已經成為化學和生物領域的重要研發供求網路平台。該公司引入「創新中心」的模式,把公司外部的創新比例從原來的15%提高到50%,研發能力提高了60%。

小米手機在研發中讓用戶深度參與,實際上也是一種眾包模式。

7、大數據思維

大數據思維,是指對大數據的認識,對企業資產、關鍵競爭要素的理解。

法則14:小企業也要有大數據

用戶在網路上一般會產生信息、行為、關系三個層面的數據,這些數據的沉澱,有助於企業進行預測和決策。一切皆可被數據化,企業必須構建自己的大數據平台,小企業,也要有大數據。

法則15:你的用戶是每個人

在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企業的營銷策略應該針對個性化用戶做精準營銷。

銀泰網上線後,打通了線下實體店和線上的會員賬號,在百貨和購物中心鋪設免費wifi。當一位已注冊賬號的客人進入實體店,他的手機連接上wifi,他 與銀泰的所有互動記錄會一一在後台呈現,銀泰就能據此判別消費者的購物喜好。這樣做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商品和庫存的可視化,並達到與用戶之間的溝通。

8、平台思維

互聯網的平台思維就是開放、共享、共贏的思維。平台模式最有可能成就產業巨頭。全球最大的100家企業里,有60家企業的主要收入來自平台商業模式,包括蘋果、谷歌等。

法則16:打造多方共贏的生態圈

平台模式的精髓,在於打造一個多主體共贏互利的生態圈。

將來的平台之爭,一定是生態圈之間的競爭。網路、阿里、騰訊三大互聯網巨頭圍繞搜索、電商、社交各自構築了強大的產業生態,所以後來者如360其實是很難撼動的。

法則17:善用現有平台

當你不具備構建生態型平台實力的時候,那就要思考怎樣利用現有的平台。

馬雲說:「假設我是90後重新創業,前面有個阿里巴巴,有個騰訊,我不會跟它挑戰,心不能太大。」

法則18:讓企業成為員工的平台

互聯網巨頭的組織變革,都是圍繞著如何打造內部「平台型組織」。

包括阿里巴巴25個事業部的分拆、騰訊6大事業群的調整,都旨在發揮內部組織的平台化作用。海爾將8萬多人分為2000個自主經營體,讓員工成為真正的「創業者」,讓每個人成為自己的CEO。

內部平台化就是要變成自組織而不是他組織。他組織永遠聽命於別人,自組織是自己來創新。

9、跨界思維

(隨著)互聯網和新科技的發展,很多產業的邊界變得模糊,互聯網企業的觸角已無孔不入,(如)零售、圖書、金融、電信、娛樂、交通、媒體等等。

法則19:攜「用戶」以令諸侯

這些互聯網企業,為什麼能夠參與乃至贏得跨界競爭?答案就是:用戶!

他們掌握著一方面掌握用戶數據,另一方面又具備用戶思維,自然能夠攜「用戶」以令諸侯。阿里巴巴、騰訊相繼申辦銀行,小米做手機、做電視,都是這樣的道理。

未來十年,是中國商業領域大規模打劫的時代,一旦用戶的生活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來不及變革的企業,必定遭遇劫數!

所以,最後一個法則:用互聯網思維,大膽顛覆式創新。

一個真正牛逼的人一定是一個跨界的人,能夠同時在科技和人文的交匯點上找到自己的坐標。一個真正厲害的企業,一定是手握用戶和數據資源,敢於跨界創新的組織。

李彥宏指出:「互聯網產業最大的機會在於發揮自身的網路優勢、技術優勢、管理優勢等,去提升、改造線下的傳統產業,改變原有的產業發展節奏、建立起新的游戲規則。

以上便是我總結的互聯網思維「獨孤九劍」。

今天看一個產業有沒有潛力,就看它離互聯網有多遠。能夠真正用互聯網思維重構的企業,才可能真正贏得未來。

美圖秀秀蔡文勝說:未來屬於那些傳統產業里懂互聯網的人,而不是那些懂互聯網但不懂傳統產業的人。

金山網路傅盛說:產業機會屬於敢於用互聯網向傳統行業發起進攻的互聯網人。

我們認為,未來一定是屬於既能深刻理解傳統商業的本質,也具有互聯網思維的人。不管你是來自傳統行業還是互聯網領域。未來一定屬於這種O2O「兩棲人才」。

⑤ 互聯網思維是什麼鬼 雷軍的人脈才是小米成功的關鍵

在手機領域,與雷軍同樣牛逼的大神很多,比雷軍牛逼的大神也很多,但內是成功的就只有小容米。
新的商業模式或者營銷模式的建立,是產品推廣或者品牌推廣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如果僅僅是人脈的力量就能造出一個牛逼的公司,那就是胡說八道。

⑥ 互聯網思維雷軍和邏輯思維的區別

區別在於用戶不一樣,產品不一樣,服務理念不一樣。

⑦ 什麼叫互聯網思維 移動互聯網與第三次革命

這個問題想了好久,關鍵在於「互聯網思維」這個詞。算起來這應該是2013年行業里最火的詞,尤其是幾個號稱用互聯網思維做實業,掉頭反攻互聯網的所謂成功者,四處講演,用力大忽悠,仔細聽聽無非是圈子裡早就已經爛熟的那些討論。從門戶到垂直到web2.0,再到微博微信,無非就是那幾個。什麼長尾理論啊,用戶體驗啊,定製服務啊……你多聽幾次,出去聊天的時候故作淡定深沉,時不時扔出幾個詞,然後抽一口煙微笑不解釋,立刻就是一副得道高人隱藏已久的樣子,要你多說幾句就立刻推辭說抱歉我還有個投資人的飯局要去,下回再聊,其實是為了趕末班地鐵回燕郊的出租房。總之從2001年開始進入中國互聯網,這種大忽悠我真是見得多了,說什麼用互聯網思維做實業,人家做實業的高人真進來玩,分分鍾甩人好幾條街。所有的這些概念都是人家玩過的。只是限於互聯網的技術門檻,很多傳統實業上的人被壁壘擋住了而已。史玉柱進互聯網的時候,大家都等著看他笑話,最後被人結結實實地上了一課。這還是史老闆肯說,不低調,低調的更多。

吐槽完畢,先說互聯網思維是什麼。作為傳媒出身,我對互聯網在信息科技服務上的一面更敏感,而且這也是互聯網對社會影響的最主要領域(當然還有商流物流等方面,不過互聯網主要是重整了信息流)。就我所經歷的中國互聯網行業變化來看,如今所說的互聯網思維,實際上核心在於以下幾個點。
1.去中心化。這是目前互聯網行業變化的最大特點,也是讓很多傳統業者,乃至老一輩互聯網行業人士無所適從的特點,無論噱頭如何花哨,這個根源上的變化是真實存在的,所以噱頭才能忽悠住那麼多人。從傳統媒體時代開始,信息的流傳是有關鍵節點的,電視廣播報紙雜志,信息的關鍵節點很明確,控制也很方便。監管部門一聲令下,不願意讓人看見的信息就消失了,除非手抄本,手抄本也很容易順藤摸瓜。即使到了互聯網時代,各種新聞門戶和垂直門戶對於傳統媒體的復制性依賴還是很明確,加上搜索引擎關鍵字的導入控制,互聯網信息傳播節點的壟斷依舊很強,依舊可以通過控制住傳統媒體端和重點網站來操控輿論。

不過互聯網帶來的變化很明顯,就是單純消除或者控制信息的難度顯著提升,要麼藉助於行政權力,要麼付出更大的成本(例如對網路關鍵字的買斷和消除,費用很高),因此互聯網時代對於信息的操控初現了變化,就是信息對抗戰,通過散布對立性信息或者虛假信息來模糊事實,讓用戶無從判斷,水軍、刷榜之類的出現證實了這一做法有效。所以當互聯網時代進入到twitter和facebook時代,中國的同類網站興起之後,水軍的瘋狂成為初期無法遏制的景象。在信息傳播節點完全被打碎的情況下,就連傳統的行政管制都失去了大半威力,更無須說花錢控制信息流通節點。因此面對新的信息流通模式,如何取信於用戶,獲得用戶的好評,過去那種集中火力轟大門戶,傳統強勢報刊媒體的做法基本失去了作用,適合去中心化特點的各類紅人、大V的出現適逢其時,所謂的「自媒體」說法就此流行。

對於依賴媒體傳播品牌信息的互聯網產品和服務來說,這一變化實際上有利有弊,傳統信息流通的節點被打碎,接近消亡,企業投向傳統媒體的廣告和信息量大大減少,互聯網傳播節點的控制難度增加,成本提升,無數難以適應這一變化的企業陷入彷徨,這是弊端的一面。我有不少認識了好多年的公關公司的朋友,這兩年都和我訴苦,說公關不如從前好做了。從前是盯住重點媒體,敢花錢,就能把控住輿論,現在這招根本不靈,控制不住。要控制輿論的成本直線提升,必須重新想辦法。我也給出過一些主意。但去中心化,有利的一面就是如果企業能適應互聯網的變化,建立起從屬於自己的信息流通節點和品牌,那麼信息的傳播效率會顯著提升,成本則大大下降,說白了,就是企業要學著做自媒體。這就是小米興起之後,行業內無數企業都開始學雷軍,學他演講,學小米對微博和社區的把控建設,學所謂的「飢渴營銷」,根源就在於小米比別人快一步,建立了一個有效的信息流通渠道,有足夠的把控力。中小企業未必能有雷軍的資源和思路,但學著建立自己的自媒體傳播渠道,學著通過各種誇大宣傳打造品牌,這點皮毛還是學得到,各種以打造高粉絲量的微博、微信、社區大號為表現的「互聯網思維」達人就此層次涌現。

2.快速精準
既然互聯網的碎片化信息傳播基本壓制住了傳統媒體的傳播路徑,那麼擔負起原有媒體的內容傳播責任也是順理成章,而且面臨新傳播節點對於時效和容量的限制,信息的快速更新迭代就成了唯一的解決辦法。這一點從社區和微博興起我們就看得很清楚。各種驟然興起、影響深遠的互聯網大事件,基本都遵循著一日幾次更新播報變化的規律,將其中所有事態發展欺負清晰展現,持續抓住用戶注意力,這原本是有實力的電視媒體如CNN或者央視才能做到的新聞滾動更新,卻由於沒有了派遣記者和後台視頻製作的流程,變得異常簡單,任何在場有微博的人都可以擔負起這個任務,簡單的文字加圖片就可以將用戶注意力牢牢抓住。

信息傳播渠道的變化,引發了用戶需求的變化,也導致了信息提供者的被動應變。媒體的應變不在這里贅述,對於希望提供產品和品牌信息的企業來說,信息內容的迭代壓力是扎實的考驗,遠比簡單的建立一個形式上的「自媒體」要困難得多,學雷軍搞演講、搞微博、搞社區、搞口碑傳播,形式很容易學,但說什麼,怎麼說,什麼時候說,大部分的企業都不得其法,而類似小米這樣的企業,則是不斷從媒體行業中吸收人才,強化自己的優勢,在信息的快速更新迭代上做的更好一些。與此同時,對應信息的快速更新,產品的快速更新也成為另一個支持信息傳播的焦點。只有產品不斷體現出變化,信息快速更新才不是無病呻吟,這對於企業的創新和研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產品更新跟不上,那就只有搞花邊,沒事和業內的對手打打口水仗,搞搞「西紅柿」這樣的花絮,在不涉及產品的情況下保持曝光度,雷軍、劉強東、周鴻禕等人都深諳此道。而如果創新迭代可以跟上,卻把握不住新媒體傳播的特點,例如極路由,不知道該說什麼,不知道什麼時候說,結果就是適得其反。互聯網追求的不僅僅是一個快字,精準(信息精準、投放精準、控制精準)更重要。

自媒體的內容運營這事學問很大,不在此多說,那是另一個話題了。

3.情感品牌
信息傳播的去中心化和快速化,帶來的副作用是公信力的缺失,既然人人都有發言權,大家都可以7×24模式的傳播自己的觀點,那誰說的更有道理,誰更具備說服力,對用戶來說就是個很麻煩的事情。微博時代的方韓大戰給了我們一個好的樣本,在這個事件中,雙方發言的對與錯,道理和邏輯都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情感上用戶更相信誰,由此我們看到了一場沒有結果的信息對抗。

對於公眾來說,這是一場鬧劇,但對於企業來說,這是個很好的傳播典範。如果能建立起有效的情感品牌,有足夠的亮點,迎合用戶在情感上、價值觀上的需求,那麼即使身上背負的爭議再多,也依舊能有足夠強大的傳播效力,韓寒的文字再不咋樣,同樣有人為他站台,方舟子再胡說八道,依舊有人做死忠出來洗地。微博上的陸琪、天天開炮的周鴻禕、青年導師李開復,這些人雖然類型不同,但無不如此。當然這方面做得最好的,還是郭小四,《小時代》的票房成功,讓所有的抨擊看起來都是個笑話,因為他打造了自己足夠多的腦殘粉群體,影評人能奈他何呢。這些人看的不是小時代,看的不是郭敬明,看的是他心裡認同的東西。我們這個年代,真與假已經變得不那麼重要,大家並不在乎真相,在乎的是真相是不是自己想要的那個真相,如果不是,他寧可選擇不信。對於互聯網企業的產品和服務來說,也是如此,只要你做的不是差到令人發指,能有一些打動用戶情感的包裝特色存在,例如小米手機的「青春發燒」、極路由的「自由」、360的「挑戰強者」,就一定有一群認同這些價值觀,進而認同你產品的群體跟上來。這是互聯網產品運營的核心思維。其他諸如用戶體驗、免費運營等,都是表面的手段而已。

我歸納出來的和「互聯網思維」實質有關的東西,就是以上三點。這三點脫胎於傳統媒體的運營,融合了互聯網技術發展帶來的便利,但內里核心其實並沒有變,只是組織和發動的手法變了。如果我們套用過去「是播種機、是宣傳隊」年代的那一套來看看,會發現不過是將工宣隊、指導員替換成了互聯網上的信息流通節點而已,根源上的把握與宗教、政治宣傳幾千年的那一套並無太大差異。因此對於傳統行業的佼佼者如史玉柱等人、研究透了互聯網的內里,把握住技術平台特點之後進入自然如魚得水,將各種大忽悠一舉碾壓而過。

對於「互聯網思維」這件事內里感興趣更多的人,不妨去讀一下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以及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在這件事上,我們一方面要研究技術平台的變化,但更本質的是要研究群眾的心裡和情緒。

⑧ 互聯網思維成功案例有哪些

就拿小米來說吧,首先,小米是互聯網用戶定義產品。
雷軍團隊認為:「我們做手機不是說想把什麼帶給用戶,而是用戶需要什麼,我們把它做出來」。
相信每個手機品牌都有成為下一個喬布斯的夢想,而在實現夢想的過程中,小米手機品牌選擇走更徹底的互聯網模式:充分聽取用戶聲音,快速試錯,快速迭代。
過往,手機上市之後,性能和操作系統均已固化,就算發現任何問題也只能到下一版手機里解決。蘋果和谷歌將這種模式又向前推進了很多:iOS一年有一次大的升級,android則是半年一次。
之於互聯網速度而言,這還遠遠不夠。小米手機的操作系統MIUI是首個實現每周升級的手機操作系統。它一改傳統手機系統「閉門造車」的模式,完全以用戶需求為導向,MIUI團隊的一大工作就是泡論壇,廣泛收集論壇上粉絲的反饋,根據這些反饋來解決bug,推動升級。同樣,米聊團隊也會充分收集來自微博、論壇等各個平台的用戶反饋,快速迭代。
除了聆聽論壇上40萬粉絲以及來自11個國家粉絲站的聲音之外,MIUI還擁有更深度參與的「榮譽開發組」。這個小組由120多名自願申請的發燒友組成,在MIUI每周升級的節奏中,周五發布新版本,周六到周一MIUI團隊收集反饋,修正bug,周三又將更新的版本交給榮譽開發組的成員測試,不斷修改,周五下午五點再向外界發布。在這個過程中,要不要做某個功能,這個功能開發出來後實際效果如何,該如何改進,都由這數十萬用戶驅動。
在小米公司,每天都有這樣的討論會,大家研究的都是用戶提出的五花八門的新想法,比如手機丟了,怎麼幫客戶找回,比如在黑暗中,手機如何直接變成手電筒,就拿現在討論的這個來說,就是老年用戶,希望手機上有個老人用的版本,從接到需求,到推出老人手機功能,小米團隊只用了一周的時間。
數以千萬計的小米用戶成了小米研發的外援團,每天大量對手機的需求、意見、建議,都會通過微博、微信、論壇的渠道傳遞給小米,根據不同需求,小米手機的系統每周都會進行更新,每次更新都會發布幾個甚至十幾個功能,這其中就有三分之一是由用戶提供的。
首創互聯網手機品牌
小米手機是首個互聯網手機品牌:互聯網模式開發,利用互聯網銷售,商業模式也將是「互聯網化」。比如,對於傳統手機廠商,依靠賣硬體掙錢幾乎是鐵打不動的規律。即便是在互聯網體驗上做到極致的蘋果,來自硬體的盈利也大為可觀。
所以,作為純互聯網手機品牌,小米手機採用了互聯網銷售模式,不設線下渠道,最大規模地減少中間的渠道成本,大大降低了價格門檻。要知道,品牌手機在到達消費者之前,經過層層傳統渠道,其成本抬升低則一兩百元,高則六七百元。
在小米品牌的營銷中,小米從不採用大規模投廣告的傳統方式,而是更注重和用戶之間的溝通,進行口碑傳播。「我不在意最終的銷售數字,最重要的是用戶滿意度,如果大部分用戶不滿意,那麼賣出去多少台也沒有意義。」雷軍說。負責小米手機營銷的黎萬強同樣表示,他更關注在賣出第一千台、一萬台的過程中,用戶獲得的體驗是不是足夠好,這樣才能支撐小米長期的發展。
互聯網的商業邏輯是,當你擁有足夠多的用戶之後,盈利模式的玩法指日可待。雷軍深諳互聯網的強大的粉絲力量,他的產品研發從互聯網的需求的廣泛徵集開始,其小米產品的系統升級等也遵從網民的呼聲。雷軍泡小米論壇成為一種習慣,傾聽「米粉」的聲音,成為雷軍每日的必修課。當產品以及服務的用戶體驗極大的提升之後,雷軍成功的生產出互聯網經濟下的市場需求產品和品牌,再利用互聯網進行分發和銷售,利用互聯網製造飢餓營銷,讓小米品牌的口碑進一步擴張,當龐大的「米粉」搶購新上市的小米產品的時候,小米的品牌營銷便可稱之為「無為而治」。
小米的成功,倒逼傳統線下渠道的手機品牌開始人人自危,小米互聯網模式無疑是成功的,而其成功的核心要素在於在互聯網時代,用互聯網所特有的思維方式進行產品研發和營銷,讓口碑藉助強大的互聯網平台進行廣泛而有效地傳播,同時通過用戶體驗將互聯網用戶轉化為粉絲經濟,粉絲的狂熱鑄就了小米的互聯網帝國之夢。

⑨ 什麼是真正的互聯網思維

先說互聯網思維是什麼。我對互聯網在信息科技服務上的一面更敏感,而且這也是互聯網對社會影響的最主要領域(當然還有商流物流等方面,不過互聯網主要是重整了信息流)。就我所經歷的中國互聯網行業變化來看,如今所說的互聯網思維,實際上核心在於以下幾個點。

1.去中心化。這是目前互聯網行業變化的最大特點,也是讓很多傳統業者,乃至老一輩互聯網行業人士無所適從的特點,無論噱頭如何花哨,這個根源上的變化是真實存在的,所以噱頭才能忽悠住那麼多人。從傳統媒體時代開始,信息的流傳是有關鍵節點的,電視廣播報紙雜志,信息的關鍵節點很明確,控制也很方便。監管部門一聲令下,不願意讓人看見的信息就消失了,除非手抄本,手抄本也很容易順藤摸瓜。即使到了互聯網時代,各種新聞門戶和垂直門戶對於傳統媒體的復制性依賴還是很明確,加上搜索引擎關鍵字的導入控制,互聯網信息傳播節點的壟斷依舊很強,依舊可以通過控制住傳統媒體端和重點網站來操控輿論。

不過互聯網帶來的變化很明顯,就是單純消除或者控制信息的難度顯著提升,要麼藉助於行政權力,要麼付出更大的成本(例如對網路關鍵字的買斷和消除,費用很高),因此互聯網時代對於信息的操控初現了變化,就是信息對抗戰,通過散布對立性信息或者虛假信息來模糊事實,讓用戶無從判斷,水軍、刷榜之類的出現證實了這一做法有效。所以當互聯網時代進入到twitter和facebook時代,中國的同類網站興起之後,水軍的瘋狂成為初期無法遏制的景象。在信息傳播節點完全被打碎的情況下,就連傳統的行政管制都失去了大半威力,更無須說花錢控制信息流通節點。因此面對新的信息流通模式,如何取信於用戶,獲得用戶的好評,過去那種集中火力轟大門戶,傳統強勢報刊媒體的做法基本失去了作用,適合去中心化特點的各類紅人、大V的出現適逢其時,所謂的「自媒體」說法就此流行。

對於依賴媒體傳播品牌信息的互聯網產品和服務來說,這一變化實際上有利有弊,傳統信息流通的節點被打碎,接近消亡,企業投向傳統媒體的廣告和信息量大大減少,互聯網傳播節點的控制難度增加,成本提升,無數難以適應這一變化的企業陷入彷徨,這是弊端的一面。我有不少認識了好多年的公關公司的朋友,這兩年都和我訴苦,說公關不如從前好做了。從前是盯住重點媒體,敢花錢,就能把控住輿論,現在這招根本不靈,控制不住。要控制輿論的成本直線提升,必須重新想辦法。我也給出過一些主意。但去中心化,有利的一面就是如果企業能適應互聯網的變化,建立起從屬於自己的信息流通節點和品牌,那麼信息的傳播效率會顯著提升,成本則大大下降,說白了,就是企業要學著做自媒體。這就是小米興起之後,行業內無數企業都開始學雷軍,學他演講,學小米對微博和社區的把控建設,學所謂的「飢渴營銷」,根源就在於小米比別人快一步,建立了一個有效的信息流通渠道,有足夠的把控力。中小企業未必能有雷軍的資源和思路,但學著建立自己的自媒體傳播渠道,學著通過各種誇大宣傳打造品牌,這點皮毛還是學得到,各種以打造高粉絲量的微博、微信、社區大號為表現的「互聯網思維」達人就此層次涌現。

2.快速精準
既然互聯網的碎片化信息傳播基本壓制住了傳統媒體的傳播路徑,那麼擔負起原有媒體的內容傳播責任也是順理成章,而且面臨新傳播節點對於時效和容量的限制,信息的快速更新迭代就成了唯一的解決辦法。這一點從社區和微博興起我們就看得很清楚。各種驟然興起、影響深遠的互聯網大事件,基本都遵循著一日幾次更新播報變化的規律,將其中所有事態發展欺負清晰展現,持續抓住用戶注意力,這原本是有實力的電視媒體如CNN或者央視才能做到的新聞滾動更新,卻由於沒有了派遣記者和後台視頻製作的流程,變得異常簡單,任何在場有微博的人都可以擔負起這個任務,簡單的文字加圖片就可以將用戶注意力牢牢抓住。

信息傳播渠道的變化,引發了用戶需求的變化,也導致了信息提供者的被動應變。媒體的應變不在這里贅述,對於希望提供產品和品牌信息的企業來說,信息內容的迭代壓力是扎實的考驗,遠比簡單的建立一個形式上的「自媒體」要困難得多,學雷軍搞演講、搞微博、搞社區、搞口碑傳播,形式很容易學,但說什麼,怎麼說,什麼時候說,大部分的企業都不得其法,而類似小米這樣的企業,則是不斷從媒體行業中吸收人才,強化自己的優勢,在信息的快速更新迭代上做的更好一些。與此同時,對應信息的快速更新,產品的快速更新也成為另一個支持信息傳播的焦點。只有產品不斷體現出變化,信息快速更新才不是無病呻吟,這對於企業的創新和研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產品更新跟不上,那就只有搞花邊,沒事和業內的對手打打口水仗,搞搞「西紅柿」這樣的花絮,在不涉及產品的情況下保持曝光度,雷軍、劉強東、周鴻禕等人都深諳此道。而如果創新迭代可以跟上,卻把握不住新媒體傳播的特點,例如極路由,不知道該說什麼,不知道什麼時候說,結果就是適得其反。互聯網追求的不僅僅是一個快字,精準(信息精準、投放精準、控制精準)更重要。

自媒體的內容運營這事學問很大,不在此多說,那是另一個話題了。

3.情感品牌
信息傳播的去中心化和快速化,帶來的副作用是公信力的缺失,既然人人都有發言權,大家都可以7×24模式的傳播自己的觀點,那誰說的更有道理,誰更具備說服力,對用戶來說就是個很麻煩的事情。微博時代的方韓大戰給了我們一個好的樣本,在這個事件中,雙方發言的對與錯,道理和邏輯都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情感上用戶更相信誰,由此我們看到了一場沒有結果的信息對抗。

對於公眾來說,這是一場鬧劇,但對於企業來說,這是個很好的傳播典範。如果能建立起有效的情感品牌,有足夠的亮點,迎合用戶在情感上、價值觀上的需求,那麼即使身上背負的爭議再多,也依舊能有足夠強大的傳播效力,韓寒的文字再不咋樣,同樣有人為他站台,方舟子再胡說八道,依舊有人做死忠出來洗地。微博上的陸琪、天天開炮的周鴻禕、青年導師李開復,這些人雖然類型不同,但無不如此。當然這方面做得最好的,還是郭小四,《小時代》的票房成功,讓所有的抨擊看起來都是個笑話,因為他打造了自己足夠多的腦殘粉群體,影評人能奈他何呢。這些人看的不是小時代,看的不是郭敬明,看的是他心裡認同的東西。我們這個年代,真與假已經變得不那麼重要,大家並不在乎真相,在乎的是真相是不是自己想要的那個真相,如果不是,他寧可選擇不信。對於互聯網企業的產品和服務來說,也是如此,只要你做的不是差到令人發指,能有一些打動用戶情感的包裝特色存在,例如小米手機的「青春發燒」、極路由的「自由」、360的「挑戰強者」,就一定有一群認同這些價值觀,進而認同你產品的群體跟上來。這是互聯網產品運營的核心思維。其他諸如用戶體驗、免費運營等,都是表面的手段而已。

⑩ 雷軍提出的互聯網思維是什麼

1、互聯網思維就是一種用戶思維、產品思維,本質上就是傳統產業做到極致的一種看法。用戶思維本質上就是群眾路線。
2、互聯網思維的核心是口碑。
3、口碑的核心是「超出用戶預期」。
4、專注、極致、口碑、快是互聯網思維的七字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