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國家倡導的「互聯網+醫療」和智慧醫療有什麼區別

近日,國家發改委等21個相關部門發布《促進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綱要(2019-2022年)》,引起廣泛關注。《綱要》圍繞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將實施10項重大工程。


10項重大工程包括:


(一)優質醫療健康資源擴容工程;

(二)「互聯網+醫療健康」提升工程;

(三)中醫葯健康服務提質工程;

(四)健康服務跨界融合工程;

(五)健康產業科技創新工程;

(六)健康保險發展深化工程;

(七)健康產業集聚發展工程;

(八)健康產業人才提升工程;

(九)健康產業營商環境優化工程;

(十)健康產業綜合監管工程。


其中,「互聯網+醫療健康」提升工程位居第二。


對此,好醫友醫療集團董事長兼創始人黃亨利(Henry Huang)表示:「綱要將『互聯網+醫療健康』擺在很重要的位置,說明了國家對遠程醫療行業的支持。這無疑給我們吃了顆『定心丸』。好醫友今後將更加堅定地發展國際遠程醫療事業,為『健康中國2030』盡一份力!」


互聯網+醫療健康


「『互聯網+醫療健康』提升工程」明確指出:加快發展「互聯網+醫療」。支持依託實體醫療機構獨立設置互聯網醫院,規范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提高優質醫療服務的可及度,積極發展互聯網健康咨詢和健康管理服務,推動線上線下服務一體化。以高水平醫院為核心,加快建立遠程醫療網路和平台,提高面向基層、邊遠和欠發達地區的遠程會診、遠程影像、遠程病理的覆蓋度,完善相關付費機制。


黃亨利指出,優質醫療資源稀缺且分布不均,是中國百姓特別是基層百姓「看病難」問題的主要症結所在。「基層和邊遠地區,尤其在腫瘤等疑難重大疾病的診療方面,存在巨大的未被滿足的需求。」對此,他在國內各地醫院考察時深有體會。許多患者限於當地醫療水平,無奈選擇輾轉求醫,到省城及北上廣的大醫院找專家。大醫院常年處於「戰時狀態」,大專家「一號難求」,就診體驗差,等候時間長,誤診誤治、診療不規范等情況普遍存在,耗費了患者大量時間、精力和金錢。


「『互聯網+醫療』能讓優質癌症醫療資源跨越時空限制,實現合理、高效配置。為基層、邊遠和欠發達地區患者『雪中送炭』,為大城市醫療資源『錦上添花』。」他說,藉助「互聯網+醫療」,漢鼎好醫友將上萬名美國專家「引進來」,其中不乏美國各專科領域前1%的頂尖專家,讓國際先進的診療方案和規范化診療理念下沉到基層,為國內有限的優質醫療資源提供了有效補充。


黃亨利介紹,好醫友攜手全國300餘家大中型醫療機構,構建了首個「中美遠程醫聯體」,為國內患者提供線上遠程會診線下治療、隨訪的一站式跨境醫療閉環服務。通過中美遠程會診,患者在當地三甲醫院專家的把關下,在家門口就能與美國頂尖專家「面對面」,獲取現金的多學科治療方案;還為中美醫療機構和醫生搭建了一個醫教研全方位交流協作的平台,雙方可以在交流、討論中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同時,幫助提升基層醫護人員提升專業水平,順應國家分級診療,助力「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


「好醫友願意持開放的態度,與國內外合作夥伴一道,共同為『互聯網+醫療健康』提升工程添磚加瓦。」黃亨利表示。


《綱要》還提出,積極發展「互聯網+葯品流通」。建立互聯網診療處方信息與葯品零售消費信息互聯互通、實時共享的渠道,支持在線開具處方葯品的第三方配送等。這將大大緩解基層百姓葯品可及性問題,進一步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


健康保險+健康服務


《綱要》還指出,促進健康保險與健康服務融合。支持健康保險公司開展管理式醫療試點,建立覆蓋健康保險、健康管理、醫療服務、長期照護等服務鏈條的健康管理組織,推動服務模式變革,促進個人落實健康責任,提高保險資金使用效率,提高對醫療費用的管控約束能力。搭建高水平公立醫院及其特需醫療部分與健康保險公司的對接平台,促進醫、險定點合作。

對此,黃亨利表示,《綱要》的相關內容體現了符合目前國際上健康險發展的主要趨勢,也符合「價值醫療」方向。「以我們在美國控股的健康保險公司為例,主要為美國老年人提供醫保優勢計劃(MA)服務,就是採用健康保險與健康服務結合的模式,是典型的管理式醫療。」他說,通過醫療大數據人工智慧、可穿戴設備等為健康險公司提供技術賦能,為患者制定個性化健康管理方案。保險公司醫療網內醫生及時介入,進行早期預防、干預,可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和患者整體健康水平,降低慢性病並發症風險,並有效控制醫療成本。


在國內,好醫友也與太平人壽合作進行探索,針對保險客戶推出了「線上+線下、境內+境外」的全方位、主動式醫療服務和健康管理解決方案。目前,該產品已服務百萬級用戶。

❷ 獲政策支持的互聯網醫療配套規定什麼時候出台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公布《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支持「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態度。衛健委有關負責人近日表示,正會同法律、醫院管理及信息專家研究互聯網醫院的管理辦法等配套文件,最快5月底推出。

互聯網醫療涉及電子信息的「確權」問題,也就是說這些電子數據信息到底「歸誰」。「只有確權以後才能明確數據誰能使用?怎麼使用?」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透露,衛健委正在會同法律界、信息界和醫院管理的專家進行研究,對電子病歷的數據信息進行確權,以法律法規形式加大信息安全保護。下一步,衛健委還要進行醫生在線診療數字的身份認證,保證網上全程要留痕、可追溯,並且要全國聯網,實現對醫生的診療行為進行全程監管,並盡快研究出台規范互聯網診療行為的管理辦法,明確監管底線。

據了解,《意見》對強化醫療質量監管和保障數據安全作出明確規定。焦雅輝說,一方面允許依託醫療機構發展互聯網醫院,必須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醫生的身份能得到有效核實。另一方面,允許互聯網企業進入醫療健康領域,必須承擔相應責任,要求必須落地到醫院,保證能夠「看得見摸得著」。

內容來源 封面新聞

❸ 近年來,國家大力推動互聯網+醫療改革,這么久以來成效如何

分類診斷和治療,現代醫院管理,全民醫療保健、葯物供應安全、綜合監管、五個制度建設作為一個整體,促進相關領域的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成效如下:
一、分級診療制度正在形成

醫療改革計劃提出,到2020年,逐步形成分類診療模式,建立符合國情的分類診療體系。姚建紅表示,目前94.7%的地級以上城市開展分級診療試點,80%以上的居民15分鍾內能夠到達最近的醫療點。
分級診療體系的形成離不開醫學協會、遠程醫療和家庭醫生診療服務的建設。
目前,全國所有三級公立醫院都參與了醫聯體的建設。遠程醫療服務逐步推廣,重點放在貧困縣和偏遠地區。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穩步實施,組建家庭醫生團隊35.6萬余個。
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中,配套政策不斷完善。提高基層門診醫療保險報銷比例,對轉診患者連續計算起付線,實行長效處方和延長處方,加強基層醫院與上級醫院的葯品聯系。

二、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建設穩步推進。
「以葯養醫」曾是公立醫院一大頑疾。2017年9月全國所有公立醫院全面推開綜合改革並全部取消葯品加成(不包含中葯飲片)。
為了取消葯品加成減少合理的收入,大多數省份通過調整醫療服務價格來補償80%,政府補貼10%,醫院內部消化10%。
同時,薪酬制度改革的試點成果也開始顯現。目前試點范圍已擴大到所有城市,全國公立醫院人員支出占業務支出的比重由2010年的28%提高到2017年的36%。

三、全民醫保制度逐步健全
衛生保健制度對國計民生至關重要。姚建紅指出,基本醫保參保人數超過13億,參保率穩固在95%以上。
城鄉居民基本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准由2012年的240元提高到2018年的490元,政策范圍內門診和住院費用報銷比例分別穩定在50%和70%左右。全國財政醫療衛生支出中,醫療保障資金從2015年的5657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6916億元。
中新網記者從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截至9月底,中國跨省異地就醫定點醫療機構數量達13995家,累計實現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106.3萬人次。醫療費用256.1億元,基金支付比例為58.6%。
此外,隨著醫療保險支付方式改革的不斷推進和健康扶貧工程的深入實施,一系列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減輕了居民就醫負擔。
個人醫療支出比重繼續下降,2017年貧困人口平均醫療費用比重為16%,貧困返貧問題逐步緩解。

四、葯品供應保障制度日益完善。
姚建紅說,通過改革葯品審批制度,推進非專利葯品質量和功效評價,實行葯品購銷「兩票制」,保證了葯品短缺。對於139份臨床易缺葯品清單,絕大部分已恢復生產供應。
為減輕群眾葯品費用負擔,國家對進口葯品實行零關稅,組織葯品集中采購試點,降低抗癌葯品采購價格,開展全國葯品價格談判。
開展國家葯品價格談判,在對39種專利葯品和獨家生產葯品開展談判(平均降價50%左右)的基礎上,又對17種抗癌葯開展醫保准入國家談判,平均降幅達56.7%。
為進一步健全基本葯物制度,國家出台《關於完善國家基本葯物制度的意見》,並於今年10月發布2018版國家基葯目錄,數量由原來的520種增加到685種,基本覆蓋臨床主要疾病病種。

五、綜合監管制度加快建立
在逐步推進全行業全面監督的同時,繼續實施國家監督和抽查計劃,重點加強對葯品質量和醫療衛生服務的監督。
在推進醫療保險智能化監控的過程中,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姚建紅說,超過90%的地區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健康醫療服務的智能監控,逐步實現門診,醫院,買葯,各種各樣的醫療服務行為的全面監控。

六、相關領域改革加快推進
在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方面,姚建紅表示,人均補助水平由2015年的40元提高到2018年的55元。
在深化醫務人員培訓方面,完善全科醫生的培訓使用激勵措施。截至2017年底,全國已有全科醫生25.3萬人,平均每萬人口擁有全科醫生1.81人。
在「互聯網+醫療健康」的發展中,應促進互聯網與醫療服務、公共健康等服務的整合。姚建紅表示,目前「互聯網+醫療健康」呈現良好態勢。

七、提高居民醫療衛生服務利用水平
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實施,「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居民醫療健康服務利用水平不斷提高。
統計顯示,居民平均就診次數由2015年的5.6次提高到2017年的5.9次,年住院率由15.3%增加到17.6%。
會上提供的材料顯示,2017年全國醫療機構門診量達81.8億人次,比2015年增加4.9億人次,增幅為6.37%;住院量達24436萬人次,比2015年增加3383萬人次,增幅為16.07%。
醫療改革作為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不僅減輕了居民的醫療負擔,而且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
全球著名醫學雜志《柳葉刀》公布了195個國家和地區的「醫療可及性和質量」排行榜,認為中國醫療事業發展迅速,醫療質量不斷提升,是全球進步最大的5個國家之一。
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銀行發表報告稱,中國正迅速走向全民醫保,獲得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機會更加平衡。

❹ 互聯網醫療將給我們帶來什麼

第一、在線掛號。
第二、足不出戶,在線就診。
現在國內很多APP都有這種功能,比如回微醫APP。
目前我國醫答療有兩大難題:1.掛號難。2.醫院少人多。
放眼全國,三甲醫院只有1308家,僅僅憑借這1308家三甲醫院,根本無力承載14億人口、每年多達80億人次的就醫需求。我國醫療資源少,且分布並不均勻,醫院、醫生、患者、政府、葯企、保險關系錯綜復雜,通過傳統方式來進行資源合理匹配難度極大。只有解決供需信息不對稱和醫療資源分配問題,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就醫不難 健康有道」,這個時候微醫依託「互聯網+」應運而生!
互聯網是天然破除醫療資源地域不均衡的利器,它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將優質的醫療資源下沉基層,專家可以有自己的線上診室,醫生可以在網上的診室里為患者做會診、復診,大家可以發起視頻會診,這樣就更加方便雙方治療。用戶通過微醫,可以預約掛號及線上問診,輕易的解決遠程看病的難題。
生命對所有人來說,只有一次。解決看病難的問題遠比解決出行難的問題更重要,你可以閉門造車,但你永遠做不到「閉門造醫生」。
最後,希望我們可以徹底的解決看病難的問題,讓老百姓真正的健康生活!

❺ 互聯網醫療平台未來的發展如何

在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與國家政策的支持下,互聯網醫療行業快速成長,數據和服務進一步完善,細分領域開始出現獨角獸,市場增長率也逐年穩步上升。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測算,2018年互聯網醫療行業市場規模達到491億元,同比增長51.08%。高增長的背後體現的正是傳統醫療服務無法有效滿足患者需求與醫生之間的有效對接。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互聯網+醫療信息化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