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語言文言文
㈠ 在文言文中哪些字表示 又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動詞: a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b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c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皆以美於徐公。」 d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廉頗藺相如列傳》:「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2、介詞: a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b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捕蛇者說》:「而吾以捕蛇獨存。」《廉頗藺相如列傳》:「且以強秦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c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蘇武傳》:「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d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戰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3、連詞: a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b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游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以入。」 c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d表修飾和被修飾關系。《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e表目的關系,可譯為「而」「來」「用來」等。《師說》:「作《師說》以貽之。」 f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范圍,用法同現代漢語。《張衡傳》:「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g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柳毅傳》:「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余無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4、副詞:通「已」。已經。《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㈡ 求高中文言文
必修四
[教材篇目]——
《廉頗藺相如列傳》《蘇武傳》《張衡傳》
考點知識鞏固
一、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1. 指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並解釋其義
《廉頗藺相如列傳》
(1)臣願奉璧往使 通: ,
(2)召有司案圖 通: ,
(3)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 通: ,
(4)拜送書於庭 通: ,
(5)可予不 通: ,
「否」 不給
「捧」 雙手捧著
「按」 審察、查看
「熟」 仔細
「廷」 朝廷
.
.
.
.
.
《蘇武傳》
(6)信義安所見乎 通: ,
(7)不顧恩義,畔主背親 通: ,
(8)與旃毛並咽之 通: ,
(9)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 通: ,
(10)空自苦亡人之地 通: ,
(11)因泣下沾衿,與武決去 通: ,
通: ,
通: ,
(12)前以降及物故 通: ,
「現」 表現
「叛」 背叛
「氈」 毛織的氈毯
「弆」 收藏
「無」 沒有
「沾」 沾濕
「襟」 衣襟
「訣」 辭別
「已」 已經
.
.
.
.
.
. .
.
.
《張衡傳》
(13)員徑八尺 通: ,
(14)形似酒尊 通: ,
(15)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 通: ,
2.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實詞
《廉頗藺相如列傳》
(1)竊計欲亡走燕:
(2)使人遺趙王書:
(3)曲在於趙:
(4)均之二策:
「圓」 圓周
「樽」 酒器
「擒」 擒拿、捕捉
私下
送給
理虧
權衡、比較
.
.
.
.
.
.
.
(5)臣請完璧歸趙:
(6)相如奉璧奏秦王:
(7)禮節甚倨:
(8)不如因而厚遇之:
(9)左右欲刃相如:
(10)秦王不懌:
(11)位在廉頗之右:
(12)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比喻原物完整無損地歸還本人
把和氏璧完好無缺地送回趙國。
捧著
傲慢
招待、款待
身邊的侍從
高興、喜悅
上
誓同生死的朋友
.
.
.
.
.
.
.
.
.
.
.
.
.
.
.
《蘇武傳》
(13)武帝嘉其義:
(14)因厚賄單於:
(15)陰相與謀劫單於母閼氏歸漢:
(16)武復窮厄:
(17)獨有女弟二人:
贊許
贈送禮物
暗中
陷於困境
妹妹
.
.
.
.
.
.
《張衡傳》
(18)游於三輔:
(19)遂通五經:
(20)公車特徵拜郎中:
(21)再遷為太史令:
(22)又多豪右:
(23)視事三年:
(24)上書乞骸骨:
游學
指《詩》《書》《禮》《易》《春秋》五部經書
漢代官署名
陞官
豪族大戶
官員到職工作
大臣年老請求辭職
.
. .
. .
.
. .
. .
. .
3.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古今異義詞的古義
《廉頗藺相如列傳》
(1)璧有瑕,請指示王
古義:
今義:指示下級或晚輩的話或文字。
(2)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
古義:
今義:向前行進,思想進步。
(3)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
古義:
今義:表示政府的公告。
兩個詞,指,指出;示,給人看。
兩個詞,走上前去進獻。
揚言。
. .
. .
. .
(4)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
古義:
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或血統關系的家庭或他的
成員。
《蘇武傳》
(5)漢亦留之以相當
古義:
今義:副詞,表程度,但不到「很」的程度。
(6)皆為陛下所成就
古義:
今義:事業上的成績。
內外親屬,包括父母、兄弟、妻子和同族親屬等。
相抵押。
栽培,提拔。
. .
.
. .
.
(7)兄弟親近
古義:
今義:親密地接近。
《張衡傳》
(8)公車特徵拜郎中
古義:
今義:可以作為事物特點的徵象、標志等。
(9)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古義:
今義:漢字的一種書體,如大篆、小篆等。
做了皇上的侍臣。
特,特地;征,徵召,是兩個詞。
篆,篆文;文,花紋。
. .
. .
. .
4. 解釋下列多義詞
《廉頗藺相如列傳》
(1)負
《蘇武傳》
(2)使
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廉頗聞之,肉袒負荊:
依仗
使……承擔
違背
辜負
背
數通使相窺觀:
單於使陵至海上:
派
使者
.
.
.
.
.
.
.
(3)征
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
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旁徵博引:
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
公車特徵拜郎中:
挾天子以征四方:
觀太學:
大王見臣列觀: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玄都觀里桃千樹:
啟窗而觀:
(4)觀
應驗
表現
出征
證明
徵收
徵召
征討
學習
宮殿
景象
道觀
觀察
.
.
.
.
.
.
.
.
.
.
.
.
5. 指出下列加點詞語的活用類型並釋義
《廉頗藺相如列傳》
(1)趙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2)間至趙矣:
(3)卒廷見相如:
(4)肉袒負荊:
(5)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
(6)怒發上沖冠:
(7)臣乃敢上璧:
(8)舍相如廣成傳:
名詞作狀語,向西。
名詞作狀語,從小路。
名詞作狀語,在朝廷上。
名詞作狀語,「肉」作「袒」的狀語。
名詞作動詞,上前。
名詞作動詞,向上、豎起。
名詞作動詞,獻上。
名詞作動詞,安置住宿。
.
.
.
.
.
.
.
.
(9)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
(10)趙王鼓瑟:
(11)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
(12)左右欲刃相如:
(13)寧許以負秦曲:
(14)大王必欲急臣:
(15)且庸人尚羞之:
(16)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名詞作動詞,穿,懷里藏著。
名詞作動詞,彈。
形容詞作動詞,擅長,善於。
名詞作動詞,用刀殺。
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承擔。
形容詞作動詞,逼迫。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羞。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先,以……為後。
.
.
.
.
.
.
.
.
.
(17)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18)畢禮而歸之:
《蘇武傳》
(19)單於壯其節:
(20)輿營歸:
(21)空以身膏草野:
(22)杖漢節牧羊:
形容詞作動詞,尊重。
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回去。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壯(壯烈)。
名詞作動詞,用車子拉著。
使動用法,使……肥美。
名詞作動詞,拄著。
.
.
.
.
.
.
《張衡傳》
(23)大將軍鄧騭奇其才:
(24)衡少善屬文:
(25)妙盡璇機之正:
意動用法,以……為奇。
形容詞作動詞,擅長。
盡,形容詞作動詞,研究;
正,形容詞作名詞,正確的道理。
.
.
.
.
二、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6. 寫出下列句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1)之
①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②何以知之:
③趙之良將也:
④未之有也:
⑤寡人之於國也:
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②求人可使報秦者:
③乃使從者衣褐:
代詞,這
代詞,這件事(相如出使)
助詞,的
代詞,這種儀器
助詞,取獨不譯
表判斷,……者……也
定語後置的標志,「求可使報秦人者」
代詞,……的人
(2)者
.
.
.
.
.
.
.
.
7. 重點虛詞系列練
指出下列句中「因」字的意義和用法
(1)相如因持璧卻立:
(2)不如因而厚遇之:
(3)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4)因人之力而敝之:
(5)伺者因此覺知:
(6)因以諷諫:
(7)於今無會因:
連詞,於是,就
介詞,趁機
介詞,通過
介詞,憑借
介詞,因為
介詞,依據、憑借
機會
.
.
.
.
.
.
.
三、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8.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
《廉頗藺相如列傳》
(1)藺相如者,趙人也:
(2)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3)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
(4)君何以知燕王:
(5)使不辱於諸侯:
(6)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7)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判斷句,……者……也
被動句,見,被
定語後置句
賓語前置句,「何以」即「以何」
狀語後置句
被動句,見……於……
固定句式,「孰與」譯為「和……相比,哪一個」
《蘇武傳》
(8)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張衡傳》
(9)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
(10)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賓語前置句,「未有之也」
定語後置句,「留在漢匈奴使者」
被動句
四、重要語句翻譯
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廉頗藺相如列傳》
9.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解析 「之」,這;「負」,使動用法。
答案 權衡(或「比較」)這兩個對策,寧可答應秦
國的請求使它承擔理虧的責任。
10.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
解析 「見……於」,表被動;「間」,名詞活用為狀
語。
答案 我實在害怕被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所以讓
人拿著和氏璧回去,已從小路到達趙國了。
《蘇武傳》
11. 漢亦留之以相當。
解析 「當」是抵押的意思。
答案 漢朝也扣留他們來相抵押。
12. 武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盡白。
解析 「凡」譯為「共」;「以」介詞,在。
答案 蘇武留在匈奴共十九年,當初在壯年時出使,
等到回到漢朝,胡須頭發全白了。
.
《張衡傳》
13. 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解析 奇,意動用法,以……為奇。
答案 鄧騭認為他才華出眾,多次徵召他,他也不
去應召。
14. 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
解析 雅,素常;征,徵召;拜,任命,授予官職。
答案 漢安帝常聽說張衡擅長術數方面的學問,讓公
車特地指名徵召,任命他為郎中,兩次調動官職後,
擔任太史令。
五、補寫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5.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 。
16. 吾所以為此者, 。
(《廉頗藺相如列傳》)
徒慕君之高義也
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考點對應訓練
課內語段精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
右。
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
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
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相如
聞,不肯與會。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
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
於是舍人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
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
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臣等不
肖,請辭去。」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
與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
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
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
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
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
「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1. 為下列各句中的加點詞選擇正確的解釋。
(1)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 ( )
A. 向來,本來 B. 樸素
C. 真情 D. 白的
(2)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 )
A. 排列 B. 割,分
C. 眾,各 D. 位次
(3)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 ( )
A. 獨自 B. 一個人
C. 難道 D. 單獨
A
D
C
.
.
.
(4)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 ( )
A. 今天 B. 現在
C. 即將,馬上,就要 D. 如果,假使
2. 下列句子中,「固」的意思與「藺相如固止之」的
「固」相同的是 ( )
A. 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
B.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C.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D.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解析 A項與例句為堅決。B項為一定,必定。C項為
固執,頑固。D項為鞏固。
A
D
.
.
.
.
.
3. 古漢語中的同義復音詞是由兩個單音的同義或近義詞
素組成的。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屬同義復音詞的是
( )
A. 於是舍人相與諫曰 B. 而君畏匿之
C. 恐懼殊甚 D. 況於將相乎
C
.
.
.
.
.
.
.
.
4. 從詞類活用的角度看,與例句中的加點詞的用法不相
同的一項是 ( )
例句: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A. 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B. 朝歌夜弦,為秦宮人
C. 六王畢,四海一
D.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解析 例句中加點的「廷」,其用法為名詞作狀語。
A、B、D三項中加點詞的用法均為名詞作狀語,與例
句相同,分別解釋為「當面」「在早晨」「向上」,
只有C項中加點的「一」,用法為數詞作動詞,解釋
為「統一」。
C
.
.
.
.
.
5. 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1)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2)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答案 (1)你們看廉將軍與秦王相比哪一個厲害?
(2)我這樣做的原因,是把國家的急務放在前面而
把個人的恩怨放在後面啊!
課外達標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題。
五年,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羽決勝垓下。
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
帝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後。項羽之卒可十萬。淮
陰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縱,楚兵不利,淮
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
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使騎將灌嬰追
殺項羽東城,斬首八萬,遂略定楚地。魯為楚堅守不下。
漢王引諸侯兵北,示魯父老項羽頭,魯乃降。遂以魯公
號葬項羽谷城。還至定陶,馳入齊王壁,奪其軍。
.
正月,諸侯及將相相與共請尊漢王為皇帝。漢王曰:
「吾聞帝賢者有也,空言虛語,非所守也,吾不敢當帝
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細,誅暴逆,平定四海,
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為王侯。大王不尊號,皆疑不信。臣
等以死守之。」漢王三讓,不得已,曰:「諸君必以為
便,便國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陽。
天下大定。高祖都洛陽,諸侯皆臣屬。五月,兵皆
罷歸家。
.
.
高祖置酒洛陽南宮。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
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
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
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
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
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
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
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
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
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史記卷八. 高祖本紀》)
.
.
.
.
.
.
6. 對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淮陰先合,不利,卻 合:交鋒
B. 大王起微細,誅暴逆,平定四海 誅:誅殺
C. 陛下慢而侮人 侮:侮辱
D. 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失:失去
解析 誅:討伐。
B
.
.
.
.
7. 下列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此所以失天下也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B. 臣等以死守之
臣以供養無主
C. 項羽仁而愛人
無恆產而有恆心,惟士為能
D. 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解析 A項原因/用來……。 B項用/因為。 C項並
列/卻。D項取獨,不翻譯。
D
.
.
.
.
.
.
.
.
.
.
8. 下列能夠表明高祖善於謀略、富有心計的一組是
( )
①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為王侯 ②漢王引諸侯兵北,
示魯父老項羽頭,魯乃降 ③陛下慢而侮人 ④漢
王三讓,不得已,曰:「諸君必以為便,便國家。」
⑤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盡得楚地
A. ②③④ B. ①④⑤
C. ①②④ D. ③④⑤
解析 ③是談劉邦對人輕慢,⑤所述對象是「項羽
卒」。
C
9. 下列對文章的理解或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
A. 文中高祖劉邦高度評價了張良、蕭何、韓信在南征
北戰中立下的赫赫戰功,突出了他們不凡的才能;
同時也炫耀了自己的英明。
B. 漢王再三推讓不登皇位,是以國家利益為重,不想
落個篡位之嫌,表明了劉邦的寬廣的胸襟和遠識。
C. 項羽失掉天下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就是他固執
多疑,不會使用人才。
D. 漢王利用他的智謀,充分發揮手下將領的作用,攻
無不克,戰無不勝。
解析 虛偽之舉。
B
10. 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1)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
(2)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
房。
(3)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
也。
答案 (1)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別人,項羽仁厚而且愛
護別人。
(2)如果說在大營中決策定計,決定千里以外戰場上的
勝利,我比不上張子房。
(3)這三個人都是人中的俊傑,我能夠重用他們,這就
是我能夠取得天下的原因。
參考譯文
五年(前202),高祖和諸侯軍共同進攻楚軍,與項
羽在垓下決戰。 淮陰侯韓信率領三十萬大軍與楚軍正面
對陣,他的部將孔將軍在左邊,費將軍在右邊,漢王領兵
隨後,絳侯周勃、柴將軍跟在漢王的後面。項羽的軍隊大
約有十萬。淮陰侯首先跟楚軍交鋒,不利,向後退卻。孔
將軍、費將軍從左右兩邊縱兵攻上去,楚軍不利,淮陰侯
乘勢再次攻上去,大敗楚軍於垓下。項羽的士兵聽到漢軍
唱起了楚地的歌,以為漢軍已經完全佔領了楚地,項羽戰
敗逃走,楚軍因此全部崩潰。漢王派騎將灌嬰追殺項羽,
一直追到東城,殺了八萬楚兵,終於攻佔平定了楚地。只
有魯地人還為項羽堅守,不肯降服,(因為懷王當初封項
羽為魯公)。漢王就率領諸侯軍北上,把項羽的頭給魯地
的父老們看,魯地人這才投降。於是,漢王按照魯公這一
封號的禮儀,把項羽葬在谷城。然後回師定陶,驅馬馳入
齊王韓信的軍營,奪了他的兵權。
正月,諸侯及將相們共同尊請漢王為皇帝。漢王說:
「我聽說皇帝的尊號,賢能的人才能據有,光有虛名而無
實際的人,是不應把持皇帝之位的,我可承擔不了皇帝的
尊號。」大臣們都說:「大王從平民起事,討伐暴逆,平
定天下,有功的分賞土地封為王侯。如果大王不稱皇帝尊
號,人們對大王的封賞就都不會相信。我們這些人願意以
死堅持(自己的意見)。」漢王辭讓再三,實在推辭不過
了,才說:「既然諸位認為這樣做合適,那我就為了國家
的便利吧。」甲午日,漢王在氾水北面登臨皇帝之位。
天下全都平定了。高祖定都在洛陽,諸侯都稱臣歸從
於高祖。五月,士兵都遣散回家了。
高祖在洛陽南宮擺設酒宴。高祖說:「列侯和各位將
領,你們不能瞞我,都要說你們的真心話。我能取得天下
的原因是什麼?項羽失去天下的原因又是什麼?」高起、
王陵回答說:「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別人,項羽仁厚而且
愛護別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奪取土地,所攻下和降
服的地方就分封給人們,跟天下人同享利益。項羽卻妒賢
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懷疑人家,打了勝
仗不給人家授功,奪得了土地不給人家好處,這就是他失
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說:「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如果說在大營中決策定計,決定千里以外戰場上的勝利,
我比不上張子房。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餉,保證
運糧道路不被阻斷,我比不上蕭何。統率百萬大軍,戰則
必勝,攻則必取,我比不上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的俊
傑,我能夠重用他們,這就是我能夠取得天下的原因。項
羽雖然有一位范增卻不信用,這就是他被我擒獲的原因。」
課本素材活用
1.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
藺相如列傳》)
適用話題 寬容、大局觀念、國家利益至上、舍小家
保大家、合作、溝通
精彩運用 這句話亦使廉頗瞬間消除了對藺相如的偏
見,他負荊請罪,最終與藺相如成為刎頸之交。藺相
如的這句擲地有聲的話化成了一座橋梁,使兩位大臣
的心得到溝通,使廉頗了解到藺相如高尚的人格。可
見,語言,是信息的載體,通過語言,許多誤會得以
消除,不少心靈的隔閡能被沖破。
2. 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
列傳》)
適用話題 知錯能改、團結
精彩運用 荒寂無人的小島上,你有魚竿,我有美食,
我們互相合作,才能雙雙保全性命,渡過難關。天堂
中手持長柄勺團團圍坐的眾人,正是互相合作,把勺
中食物喂給對方,才會生活得其樂融融。廉頗與藺相
如捐棄前嫌,文武合作,才使趙國穩如泰山。戰國時
六國各自的力量並非不強大,而其相繼破滅,不僅
「弊在賂秦」,更在於六國的不合作。如果他們密切
合作,共同對秦,「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3. (蘇武)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卧起操
持,節旄盡落。(《蘇武傳》)
適用話題 愛國精神、守節不移、面對艱難
精彩運用 於是我看見蘇武,比大漠還要古老的漢
使,守望著他的高原,大漠的風雕刻出手掌的龜裂,
大漠的霜雪染白了他的雙鬢,草原上的樹孤獨地守
望著自由,鷹群年復一年地畫出亘古的弧線,我聽
不見他的哀嘆,只看見光滑而禿的漢節,是的,它
在訴說著尊嚴、自由與氣節,於是我懂得,生無所
息不僅是生活態度,更是生命流淌的血液。
返回
㈢ 文言文:古代漢語 A語言學:現代語言 B戲劇:古代戲曲 C白話文:現代漢語 D文獻:古代文獻
【答案】C 。解析:題干邏輯關系:文言文和古代漢語屬於全同關系,同時文言文是古代漢語的書面語。
A項中,現代語言是語言學的一種,是種屬關系,與題干邏輯關系不一致,排除;
B項中,古代戲曲是戲曲的一種,是種屬關系,與題干邏輯關系不一致,排除;
C項中,白話文就是現代漢語,屬於全同關系,同時白話文是古代漢語的書面語,與題干邏輯關系一致;
D項中,古代文獻是文獻的一種,是種屬關系,與題干邏輯關系不一致,排除。
故本題答案為C選項。
㈣ 重要文言文
文言文閱讀]
1、考查的篇目是什麼?
共16篇,可分為四層:
(1)考試首選層:4篇《魚我所欲也》、《記承天寺夜遊.》、《送東陽馬生序》、《論語》 ;
(2)考試次選層:5篇《岳陽樓記》、《醉翁亭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桃花源記》、《出師表》;
(3)考試三選層:2篇《陋室銘》、《愛蓮說》;
(4)考試不選層:5篇《馬說》、《曹劌論戰》、《小石潭記》、《三峽》、《鄒忌諷齊王納諫》。 近六年河北省中考已經考過的文言文:
2000年《出師表》、2001年《愛蓮說》、2002年《陋室銘》、2003年《曹劌論戰》、2004年《五柳先生傳》和《馬說》、2005年《三峽》
2、考查要點是什麼:
可細化為7個考點:
(1)文學常識:填空形式,注意「三要素」——①文章題目 ②作者姓名 ③作者朝代。其他如:作者的字型大小、對作者的評價、相關作品等不會作為考試內容。
(2)文中名句的默寫:空出兩個句子,根據前後句填空。要注意平時的默寫落實,防止音對字錯的現象。
(3)朗讀節奏的劃分:以前從沒有涉及,但2008年中考很可能會考,尤其是2006年的《考試說明》中已出現了劃分朗讀節奏的樣題。這種題要求考生用 「/」來劃出文言語句的朗讀節奏,可能會有一些具體的提示,如告訴考生劃兩處或三處。例如:「入/則無/法家拂士」。這可能是今年我省中考語文新增題型。
應對這一題型,我們教給學生劃分朗讀節奏的方法:首先要理解句義,再按意義劃分。一般主語謂語要分開,較長的修飾限制語要劃開。如「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主語+謂語+賓語),又如「今齊地/方千里」等。
(4)解釋實詞的含義。以課下注釋中的單個詞為主,多注意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字等。如果有本義和句中義的,盡量答全,尤其不能丟掉句中意思,即這里指……的內容。
(5)文言句子的翻譯。從內容上看,易考關鍵語句的翻譯;從古漢語角度看,易考特殊句式的翻譯;從來源看,大多來源於課下注釋。
一般要用直譯法。直譯譯不通時再輔以意譯法。翻譯時注意運用「留」、「補」、「刪」、「換」、「調」的方法。考試時按語言點給分,所以翻譯句子時要字字落實。
(6)文章內容要點的歸納、文章中心的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的概括。這些題一般不是自由發揮題,盡量按照新教參,加以整理。牢牢記住每段的段意,每課的中心,注意每課的課後題。
(7)文章內容、語言、人物、寫法等方面的欣賞與評價。要求考生對文章的某一點談看法,寫出自己的觀點。就文中的人物、事件、觀點等某一方面發表自己的看法。從能力角度上說,是考鑒賞評價和發散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等。
《小石潭記》的結構上有什麼特點?
本文是如何逼真、生動、傳神地描寫小石潭及周圍景物的?
這篇游記是作者被貶謫到永州時寫的,通過對小石潭的景物描寫,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自主學習
一、字詞積累
1、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篁( )竹 清洌( ) 佁( )然 翕( )忽
為坻( ) 幽邃( ) 俶( )爾 差 ( )互
2、 熟讀課文,補全下列句子
(1)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______。(2) 日光下澈,_______________。
(3) 近岸,卷石底以出,為______,為______,為_____,為____。
(4) 青樹翠蔓,________,________。(5) 潭西南而望,________,________。
3、 解釋下列句中加橫線字的意思
(1) 青樹翠蔓______________ (2) 潭中魚可百許頭_________________
(3)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____________ (4)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______________
(5) 明滅可見__________________ (6) 乃記之而去_________________
4、 翻譯下列句子
(1) 皆若空游無所依。
(2)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二、語言積累運用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環 如鳴佩環______________ (2)清 水尤清冽_____________
四面竹樹環合__________ 以其境過清___________
(3)可 潭中魚可百許頭___________ 明滅可見____________
不可知其源_______________ 不可久居____________
2、 翻譯下列句子
(1)斗折蛇行
(2)犬牙差互
3、下列是對本文的分析,其中不準確的一項是( )
A、 文章開頭採用未見其形,先聞其聲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環境的清幽。
B、 文中採用了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筆墨經濟,語言優美。
C、 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從各個方面烘托出「水尤清洌」的特徵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動。
D、 本文所寫景物,透出作者與同遊人的高興愉悅的心情。
三、整體感悟
1、 用課文中的語句回答下列問題
(1) 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2) 小石潭的全貌怎樣的?
(3) 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4) 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2、 本文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突出地表現了「小石潭」的什麼特點?
互動學習
一、課內閱讀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 佁然不動_________ (2) 俶爾遠逝___________________
(3) 悄愴幽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以其境過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譯句子
(1) 全石以為底
(2)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3、 第2、3、4段文字依次寫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潭中氣氛。
4、 「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八個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麼氛圍,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㈤ 急需幾篇淺顯文言文
杜畿傳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少孤,繼母苦之,以孝聞。舉孝廉,除漢中府丞。荀彧進之太祖,太祖以畿為司空司直。追拜畿為河東太守。
是時天下郡縣皆殘破,河東最先定。畿治之,崇寬惠,與民無為。民嘗辭訟,有相告者,畿親見為陳大義,遣令歸諦思之,若意有所不盡,更來詣府。鄉邑父老自相責怒曰:「有君如此,奈何不從其教?」自是少有辭訟。班下屬縣,舉孝子、貞婦、順孫,復其徭役,隨時慰勉之。漸課民畜牸牛、草馬,下逮雞豚犬豕,皆有章程。百姓勤農,家家豐實。畿乃曰:「民富矣,不可不教也。」於是冬月修戎講武,又開學官,親自執經教授,郡中化之。
(《三國志?魏書?卷十六》,有刪改)
9.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4分)
①少孤,繼母苦之 苦:使……苦之
②荀彧進之太祖 進:進諫
③若意有所不盡,更來詣府 詣:
④親自執經教授,郡中化之 化:開化
10.與文中「畿親見為陳大義」中「為」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4分)
A.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B.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C.行拂亂其所為
D.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
11.翻譯下面這個句子。(4分)
有君如此,奈何不從其教?
答:
12.下列對文意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4分)
A.杜畿幼年時死了父親,因為孝順繼母被推舉為官員,後來又被太祖加封為太守。
B.在河東執政的時候,杜畿對老百姓實行寬松優惠的政策,對他們之間的訴訟曉以大義,讓他們盡量自己解決。
C.為了鼓勵百姓都勤於農業生產,杜畿命令增加屬縣里所有孝子、貞婦、順孫的徭役。
D.杜畿認為社會安定、物質富足之後,就要讓老百姓習武修文,提高文化素質。
9.(4分,每個詞語解釋正確得1分)
①苦:讓(他)吃苦頭或者虐待(他)。
②進:推薦,舉薦。
③詣:到。
④化:教化。
10.(4分) D
11.(4分)
翻譯:有這樣好的官員,我們怎能不聽從他的教誨呢
七錄《明史·張溥傳》
【原文】
溥幼好學,所讀書必手鈔,鈔已朗誦一過,即焚之,又鈔,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冬日手皸日沃湯數次,後名讀書之齋曰:「七錄」。
【譯文】
張溥從小就酷愛學習,凡是所讀的書一定要親手抄寫,抄寫後朗誦一遍,就把它燒掉,又要重新抄寫,像這樣反復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筆的地方,指掌上長了老繭。冬天手指凍裂,每天要在熱水裡洗好幾次,後來他把讀書的房間題名為「七錄」。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所讀書必手鈔 ②如是者六七始已
③日沃湯數次 ④後名讀書之齋曰……
2.與「如是者六袋子始已」中的「已」意義相同的有( )
A, 可以已大風攣瘺癘 B.鈔已朗誦一過
C.情不能自已 D.扁鵲已逃秦矣
3.翻譯句子。
①如是者六七始已
譯文:
②後名讀書這齋曰「七錄」
譯文:
4.對下列句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後名讀書之齋曰:「七錄」 ②名之者誰
③不能名其一處也 ④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也相同 B.①與②不相同,③與④也不相同
C.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相同 D.①與②不相同,③與④相同
5. 張溥。之所以成為明末著名學者和文學家,從文中可以看出他 從小在學習上就
(填四字短語),苦練基本功,因而練出了過硬的功夫,可見「
」(用一句名言回答)
[編輯本段](一三)學弈
【原文】
弈秋,通國之善弈也。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吾曰:非然也。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使弈秋誨二人弈 ②非然也
③思援弓繳而射之 ④為是其智弗若與
2.下列各句與「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項是( )
A.夫戰,勇氣也 B.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蓮,花之君子者也
3.翻譯:惟弈秋之為聽
譯文:
4.本文通過學弈這件小事,作者意圖在說明一個什麼道理?
答:
(一二)1.①鈔通「抄」②才③洗④命名 2.A、C 3.見譯文 4.C5.一絲不苟 天才出自勤奮
(一三)1.①教誨②這樣③引,拉④聰明才智 2.只聽弈秋的教導 4.闡明了學習必須專心致志,才能有所收獲的道理。
㈥ 文言文中什麼是語言現象
:《文言文語言現象入門》免費教學案
下左右中東西南北前後)
例如:黑板上
4、「的」字短語
例如:吃的、喝的、我們班的
5、復指短語
例如:司機老王
B動詞短語:能充當任何成分。
1、並列式
例如:調查研究
2、偏正式(狀語+動詞)
例如:立即動身
3、動賓式:
例如:挖地道
4、動補式
例如:變得更美麗
5、連動式
例如:開門進屋打開本講課
6、兼語式
例如:請你參加(「你」 是「請」的賓語,「參加」的主語,一兼二職,兼語
C、形容詞短語:能充當任何成分。
1、並列式
例如:堅韌和剛強
2、偏正式
例如:非常生動
3、形補:漂亮極了
D、主謂短語
例如:春天來了
E、介賓短語
介詞加名詞或名詞性短語或代詞構成。表方向,處所,時間,方式,目的,原因,對象等。一般充當狀語或補語。
例如:我們坐在高高的土堆旁邊(補語)
我們在高高的土堆旁邊坐著(狀語)
F、固定短語
包括:主要是成語
二課時
教學內容:文言文中的詞類活用現象
教學過程:
一、展示例子,思考
在現代漢語中,
1、名詞能否做謂語?一般是由動詞充當。
2、名詞能否做狀語?一般是由副詞、介賓短語充當
3、形容詞動詞能否做主語、賓語?一般是由名詞充當
4、不及物動詞能否帶賓語?一般是由及物動詞充當
請看例句:二月草已( )
請分析成分。空處應是謂語,必由動詞充當。空處是「芽」,今天看,是名詞,此處活用為動詞,發芽。
明確:處在這個位置上,得有這個詞性。語言環境決定詞性。
二、明確幾個規則:
1、分析句子成分可判斷詞類活用。
2、名、形、不及物動詞帶賓語具備了使動、意動的條件。
3、名詞直接作狀語,翻譯為介賓短語。
4、意動用法譯為「認為······怎麼樣」「以······為」「把······當作」
三、活用原因
古代漢語實詞不豐富,句法不嚴格,分工不細,不明。
思考下面的句子,看那些詞性變化了,為什麼?
1、名詞活用
(1)活用為動詞
例如:左右欲刃相如
㈦ c初二語文文言文求翻譯如圖會點贊謝謝
劃線句一:范侍郎嘉賞了這個老軍校鼓舞軍心的言論,同時自己內心也感到了安定。
劃線句二:如果城池真的被攻陷,(你)哪有時間斬殺我,(我)不過是拿話安慰人心而已。
㈧ 文言文大全
桃花源記 陶淵明
一、.解釋下列有下劃線的字詞
緣溪行 夾岸數百步 芳草鮮美 落英繽紛 復前行 欲窮其林漁人甚異之 彷彿若有光 土地平曠 屋舍儼然 黃發垂髫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 悉如外人 並怡然自樂 乃大驚 具答之 咸來問訊 皆嘆惋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此中人語雲 便扶向路 及郡下 詣太守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欣然規往 未果 尋病終 後遂無問津者
二、用現代漢語解釋下面的句子
1、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2、漁人甚異之。
3、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4、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5、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6、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7、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8、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三、用自己的話概括回答
1、桃花源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狀況、精神狀態怎樣?
①自然環境:
②社會環境:
③生活狀況:
④精神狀態:
2、作者筆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樣的特點?(作者追求的是怎樣的生活?)
3、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避難於桃花源,「不復出焉」的行為的?
4、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國,你的理想王國是怎樣的?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出來。
四、一詞多義
【中】①晉太元中 ②中無雜樹
【志】 ①尋向所志 ②處處志之
【為 】 ①武陵人捕魚為業 ②不足為外人道也
【尋 】 ①尋向所志 ②尋病終
【聞 】 ①村中聞有此人 ②具言所聞
【舍 】 ①便舍船 ②屋舍儼然
【作 】 ①其中往來種作 ②設酒殺雞作食
五、古今異義
1、芳草鮮美 古: 今:
2、豁然開朗 古: 今:
3、阡陌交通 古: 今:
六、通假字
找出下句的通假字,並解釋
便要還家:
七、成語
從本文總結出幾個成語,並解釋。(至少四個)
陋室銘 劉禹錫
一、翻譯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3、孔子雲:何陋之有?
二、解釋下列下劃線的字詞
有仙則名 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談笑有鴻儒
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 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 無案牘之勞形
三、閱讀課文,回答問題。
1、統領全篇並點明主旨的句子(詞語)是:
2、文章的點題句:_______,______。
3、文章是從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見「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4、以古代名賢自況的語句是:_____,_____。運用類比的目的是:表明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與抱負,進一步突出「德馨」。5、全文畫龍點睛的句子是:____,引用孔子的話又以君子自居之意,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 6、《陋室銘》和《愛蓮說》都採用了____的寫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龍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貫穿全篇。
愛蓮說 周敦頤
一、解釋下列下劃線的字詞。
可愛者甚蕃 獨愛菊 世人盛愛牡丹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 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 陶後鮮有聞 宜乎眾矣
二、用現代漢語解釋下列句子
1、可愛者甚蕃。
2、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3、濯清漣而不妖。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5、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6、菊之愛,陶後鮮有聞。
7、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三、課文研讀
1、在第一段中,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寫蓮的可愛形象,賦予蓮以美好的品質?意在表達作者怎樣的情操?
2、從作者對蓮的贊美來看,這種君子應具備怎樣的品格?
3、作者不願隱逸,也不貪圖富貴,他追求什麼?
4、孟子認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與周敦頤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種觀點,談談你的看法。
核舟記 魏學洢
一、解釋下列加下劃線的字詞
為宮室 以至鳥獸 罔不因勢象形 嘗貽余核舟一 蓋大蘇泛赤壁雲 八分有奇 高可二黍許 箬篷覆之 清風徐來 石青糝之 佛印居右 其兩膝相比者 佛印絕類彌勒 矯首昂視 神情與蘇、黃不屬 詘右臂支船 左手倚一衡木 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 鉤畫了了 其色墨 其色丹 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二、用現代漢語解釋下列句子
1、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2、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3、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4、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5、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
6、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
7、技亦靈怪矣哉。
三、課文研讀
1、下面對句子理解錯誤的是
A、中軒敞者為艙:中間高起而寬敞的部分是船艙。
B、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船身長大約八分多一點。
C、蓋大蘇泛赤壁雲:船的頂層刻著大蘇游赤壁時的雲彩。
D、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能用一寸來長的木頭雕刻成宮室、器具、人物。
2、結合全文,指出下面的說法有錯誤的一項
A、《核舟記》一文選自清代人張超編輯的《虞初新志》。
B、文章說明了雕刻家構思的巧妙,贊美他的高超技藝。
C、文章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藝術形象,顯示出我國古代工藝美 術的卓越成就。
D、「嘗貽余核舟一」,這里指的是王叔遠把核舟贈送給蘇軾。
3、下面對選文內容的理解有錯誤的是
A、第一段概括介紹了雕刻家王叔遠的精湛技藝,點明了雕刻品「核舟」的主題。
B、雕刻品「核舟」的主題是「大蘇泛赤壁」。
C、」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是介紹核舟的體積的。
D、介紹王叔遠能用體積很小的原材料表現很廣的題材,目的是說明雕刻家有多方面的成就。
4、對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理解有錯誤的是
A、嘗貽余核舟一(貽,贈)
B、能以徑寸之木(徑,直)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奇,驚奇)
D、石青糝之(石青,一種青色顏料,名詞作狀語,譯「用石青」
一詞多義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特殊的,異乎尋常的)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零數,名詞。)
【可】高可二黍許(大約,副詞)
珠可歷歷數也(可以,助動詞)
【為】為宮室(做,雕刻,動詞)
中軒敞者為艙(是,動詞)
【端】東坡右手執卷端(一頭,一方,名詞)
其人視端容寂(正,端正,形容詞)
古漢語句式
1、判斷句
例子:1、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用動詞「為」表示判斷。句意是:中間那戴高帽多胡須的是蘇東坡。)2、蓋大蘇泛赤壁雲。(「大蘇泛赤壁」是主謂片語,在句中充當謂語,說核舟刻的是什麼,主語承上一分句賓語:核舟。「蓋」,發語詞。判斷句。句意是:刻的是蘇東坡乘船游赤壁。)
2、倒裝句
例子:1、其兩膝相比者,可隱卷底衣褶中(「相比」是中心詞「兩膝」的後置定語。「者」用作後置定語的結尾,相當於「的」。句意是:他們互相靠近的兩個膝蓋,都隱沒在書畫卷下邊的衣褶里。)
3、省略句
例子:1、卧右膝,詘右臂支船。(句首省略主語「佛印」。句意是:(他)平放著右膝,彎著右臂支撐在船上。)2、各隱卷底衣褶中。(「隱」後省略介詞「於」。句意是:都隱沒在書畫卷下邊的衣褶里。)
大道之行也 《禮記·禮運》
一、解釋下列下劃線的字詞
故人不獨親其親 不獨子其子 盜竊亂賊而不作 故外戶而不閉男有分 女有歸 是謂大同 貨惡其棄於地也 衿寡孤獨廢疾
二、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2、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3、衿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4、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
5、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三、課文研讀
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認為理想的「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是一個怎樣的社會 ?
3、解釋下面下劃線的字,並寫出含有這個字且意義、用法相同的成語。
①選賢與能 ②貨惡其棄於地也
三峽 酈道元
一、解釋下列下劃線的字詞。
略無闕處 重岩疊嶂 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 沿泝阻絕 或王命急宣 雖乘奔御風 則素湍綠潭 清榮峻茂 屬引凄異 哀轉久絕
二、用現代漢語解釋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2、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3、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
4、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三、課文研讀
1、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三峽自然景觀的?
2、寫「朝發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麼?這是什麼寫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詩?
3、「良多趣味」表現在何處?
4、「漁者歌」有什麼作用?
5、分別概括三峽夏、春冬、秋三段時間三峽景物的美點。
四、古漢語知識積累
1、通假字 略無闕處。(「闕」通「缺」,空缺。句意是:沒有一點中斷的地方。)
2、一詞多義 ①沿泝阻絕(絕:斷,斷絕) ②絕巘多生怪柏(絕:極) ③哀轉久絕(絕:停止;消失)
3、詞類活用
①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奔,飛奔的馬,動詞做名詞。句意是:即使騎上快馬,駕著風,也沒有這樣快。)
②林寒澗肅(寒,清涼;肅,寂靜。寒,肅,在句中充當謂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句意是:樹林和山澗獻出一片清涼和寂靜。)
③空谷傳響(空谷:在空盪的山谷里,名詞作狀語。句意是:在空盪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
④素湍綠潭(湍:急流的水)
⑤回清倒影(清:清波)
4、古今異義詞
①或王命急宣(或,有時。今常用於選擇復句的關聯詞。句意是:有時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須急速傳達。) ②至於夏水襄陵(至於,是一個動詞「到」和一個介詞「於」,今常連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句意是: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時候。)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一、解釋下列下劃線的字詞
古來共談 五色交輝 四時具備 曉霧將歇 夕日欲頹 沉鱗競躍 實是欲界之仙都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二、用現代漢語解釋下列句子
1、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2、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3、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三、課文研讀
1、將聽覺、視覺結合,由靜入動,表現一日之美,傳達了生命氣息的對偶句是什麼?
2、最能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什麼?
3、分析「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加下劃線詞語的表達作用。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一、解釋下列下劃線的字詞。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戶 欣然起行 念無於為樂者 遂至承天寺.. 懷民亦未寢 相與步與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橫 蓋竹柏影也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二、用現代漢語解釋下列句子
1、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三、課文研讀
1、「積水空明,藻荇交橫」分別比喻了什麼?表現景物什麼特點?
2、本文描寫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麼?
3、寫景中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4、「何處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表達了作者怎樣微妙復雜的感情?(文尾通過「閑人」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怎樣理解「閑人」的含義?)
觀潮 周密
一、解釋下列下劃線的字詞。
天下之偉觀也 自既望 吞天沃日 隨波而逝 溯迎而上 皆披發文身
倏爾黃煙四起 人物略不相睹 方其遠出海門 出沒於鯨波萬仞中
二、把課文「吳兒善泅者數百……以此誇能。」翻譯成現代漢語。
三、課文研讀
1、閱讀「每歲京尹……隨波而逝。」一段,回答下面的問題。
①這段文字主要寫的內容是什麼?作者寫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麼?
②寫陣式變化多端的一句是: _______。
③寫水軍演練技藝高超的一句是:__________。
2、文章最後一段是從哪四 湖心亭看雪 張岱
一、解釋下列下劃線的字詞
人鳥聲俱絕 余拿一小舟 焉得更有此人 客此 莫說相公痴
二、用現代漢語解釋下列句子
1、有兩人鋪氈對坐,以童子燒酒爐正沸。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三、課文研讀
1、「獨往湖心亭看雪」的「獨」字用得好不好?為什麼?
2、「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這一句是從什麼角度寫雪的?一個「絕」字傳達了哪些信息?
3、文章結尾用舟子的話作結,有何意義?
個方面來寫觀潮的人之多?作者以此來表現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