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媒體人薩沙寫的文章可靠

旅日作家薩沙先生的作品,真實性、可讀性都不錯,他的文章以及歷史解讀都有獨特的觀點,值得一讀。

2. 小學兒童的規則意識如何發展

首先,我們要設置適合幼兒發展的硬體環境,為幼兒逐步建立秩序感創造條件。蒙台梭利認為,幼兒的秩序敏感期在2-4歲。因此,培養幼兒秩序感,至少要從小班開始。在班級里,教師可以設計教具擺放的固定位置。這個位置可由教室活動區角的設計來確定,也可由教師觀察幼兒的活動規律決定。當玩教具位置固定後,教師可製作一些顯眼並容易區分的標示,方便幼兒獨立取放玩教具。此外,教師還要注意活動材料投放的數量,材料並非越多越好,而要根據幼兒人數、年齡特點和學習需要來確定。如果材料過多、過雜,幼兒在活動時就無從下手,從而引起浮躁情緒;如果材料太少,不能滿足幼兒活動的需求,則可能出現爭搶現象。因此,我們在提供活動材料時,一定要考慮好這個「度」,為幼兒的有序活動提供條件。
其次,我們要緊湊安排、科學進行一日活動。減少幼兒閑坐、等待的時間,使幼兒各個環節的活動既有條不紊,又輕松愉快。活動前,教師就應該跟幼兒講明白活動內容、流程和規則。這樣,孩子才能在活動中有意識地約束自己的行為。在活動結束時,教師應對遵守規則的行為予以肯定,使幼兒產生滿足的情緒體驗,並加深對規則的印象。
第三,我們可以為幼兒的生活常規引入「規則信號」。以往,教師針對班級活動項目的轉換,可能會使用「快去洗手」、「快坐好」這樣的話語。在我們進行教學反思時,意識到了教師以「命令」的方式來指導幼兒,幼兒就只能被動地、不情願地按照教師的「命令」做事。為了使幼兒在平等、滿足和尊重的氛圍中,輕松愉快地接受並遵守一日活動常規,我們改變了活動轉換的提醒方式。在提醒的語句前加上禮貌的「請」,讓孩子感到老師對他的尊重和信任。例如,「請安靜」、「請坐好慢慢吃」、「請將碗筷放整齊」等。不僅如此,我們還引入了「音樂節奏信號」。在活動環節轉換時,通過播放音樂,讓孩子以愉悅的心情,自然過渡到下一活動項目。我們在活動前、活動結束、午休等時段准備了不同的音樂。通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孩子們就能自然地在某個樂曲響起時進行活動轉換。
第四,教師要為孩子做好遵守規則的榜樣。幼兒的眼睛,是反映教師行為的鏡子。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孩子來說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例如,有一次排隊喝水時,有幾個調皮的孩子插隊,遭到了小朋友們的反對。我拿起水杯排在隊尾,告訴他們,「看,老師喝水也要排隊呢!」馬上,幾個插隊的孩子也跟著我排起隊來。教幼兒學習規則,貴在以身作則。同時,教師之間要保持對幼兒要求的一致性,避免時松時緊,使幼兒規則意識的養成具備持續性。
第五,讓幼兒參與制定班級規則。在孩子熟悉一日常規後,我們可以大膽地讓幼兒自定班級規則,這樣不僅有利於他們對規則的認識和理解,而且有助於幼兒自覺去遵守規則,提高他們獨立自主能力。在培養幼兒制定規則之初,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回憶一日生活,談談在每項活動中,幼兒最不喜歡小夥伴做什麼、為什麼。通過和孩子們討論,根據本班級特點,完善每項活動的規則和制定本班級規制。只有這樣,規則才能從外在的約束變成幼兒內在的需要。幼兒參與制定的教室常規,才會引起其主動地認同,從而發自內心地去遵守。在制定規則的過程中,幼兒不僅能體驗到「做教室的主人」的成就感,而且能逐步理解秩序規約中的相對自由。
第六,讓孩子自己進行班級秩序管理。例如,我們班設置了很多「小管理員」,如圖書管理員、紀律管理員、玩具管理員和衛生管理員等。每天早飯結束時,「小管理員」們就開始了他們的工作——有的擺圖書,有的掛毛巾,有的擦櫃子——不僅各司其職,還監督別人做得怎麼樣。在爭當「小管理員」的過程中,幼兒還學會了相互協調、合作,學會了自己解決人際矛盾,學會了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緒,也學會了理解和照顧他人。在此過程中,幼兒形成的責任感和集體意識,能使其更好地參與班級活動。
第七,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與家園共育是分不開的。家長是幼兒的榜樣,他們的行為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日積月累,幼兒通過模仿習得的行為會不斷強化鞏固。這就要求家長從自身做起,言行一致,遵守社會規則。同時,家長與教師之間要經常溝通、互相配合,保持協調一致。從我們身邊的例子來看,積極的家園共育,能使幼兒較快地形成規則意識,並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
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見成效的,規制意識的養成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只要我們能堅持科學的教育方法,並持之以恆,一定能使規則變為幼兒內心的自覺,使規則意識化為孩子們良好的行為習慣。

望點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