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找關於網路的文獻

大學生上網利與弊

問題提出

今天當我們步入網路社會,發現青年與網路之間存在眾多的契合點,正是這些契合點使青年對互聯網「一網情深」。青年在網路影響下千狀百態雖然向社會展示了其眾多絢麗之處,也令人倍感驚喜。但不少青年網民的失色表現卻無論如何不能給社會增輝,不能讓人高枕無憂。

內容一 青少年用戶使用互聯網的特徵

一、用戶開始使用互聯網的時間:約80%的用戶從1999年或2000年開始使用互聯網,網齡大都不長。具體分布如下:1997年以前佔6.3%;1998年佔14.0%;1999年佔36.20%;2000年佔43.50%。

二、上網地點:58.8%的青少年用戶在家裡上網,31.5%的用戶在親戚朋友家上網,在網吧、咖啡廳或電子游戲廳上網的佔20.45%,在父母或他人辦公室上網的佔15.0%,在學校上網的佔10.8%。

三、上網時間和對上網時間的滿意度估計:青少年用戶平均每周上網時間212分鍾左右,如果平均到每日,約30分鍾左右。37.0%的用戶認為自己上網時間「正好」,認為「比較多還能滿足」的用戶佔12.0%,認為「太多了」的僅為0.7%。31.7%的用戶認為「比較少」,18.5%的青少年用戶認為「太少了」。也就是說,50%的青少年用戶對上網時間並不滿足。

四、互聯網功能的使用:玩游戲佔62%;使用聊天室佔54.5%;收發電子郵件佔48.6%;下載儲存網頁佔39.7%;使用搜索引擎佔25.0%;訂閱新聞佔21,9%;網路電話佔14.7%;網上尋呼佔14.3%;製作和更新個人網頁佔12.6%;上傳文件佔9.4%;公告板(BBS)佔9.2%;代理伺服器佔2.3%。

五、用戶和非用戶對互聯網的需求;用戶選擇「獲得更多的新聞」為最重要的需求的比例最高,其均值為3.81(滿分為5分,以下同)。以下依次是:「滿足個人愛好」為3.74;「提高課程的學習效率」為3.71;「課外學習和研究有興趣的問題」為3.67;「結交新朋友」為3.65。最不重要的需求是「享受成年人的自由」,均值為2.8l。

內容二 網路的影響

一 網路的正面影響
1、網路有助於創新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利用網路進行德育教育工作,教育者可以以網友的身份和青少年 在網上「毫無顧忌」地進行真實心態的平等交流,這對於德育工作者摸清、摸准青少年的思想並開展正面引導和全方位溝通提供了新的快捷的方法。此外,由於網路信息的傳播具有實時性和交互性的特點,青少年可以同時和多個教育者或教育信息保持快速互動,從而提高思想互動的頻率,提高教育效果;由於網路信息具有可下載性、可儲存性等延時性特點,可延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互動的時間,為青少年提供「全天候」的思想引導和教育。還可以網上相約,網下聚會,實現網上德育工作的滋潤和補充,從而及時化解矛盾,起到溫暖人心,調動積極性,激發創造力的作用。
2、提供了求知學習的新渠道。目前在我國教育資源不能滿足需求的情況下,網路提供了求知學習的廣闊校園,學習者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學到在校大學生學習的所有課程、修滿學分、獲得學位。這對於處在應試教育體制下的青少年來說無疑是一種最好的解脫,它不但有利於其身心的健康發展,而且有利於家庭乃至於社會的穩定。
3、開拓青少年全球視野,提高青少年綜合素質。上網使青少年的政治視野、知識范疇更加開闊,從而有助於他們全球意識的形成。同樣,又可提高青少年綜合素質。通過上網,可以培養他們和各式各樣的人交流的能力;通過在網上閱覽各類有益圖書,觸類旁通,提高自身文化素養。

二 網路的負面影響
1、對於青少年「三觀」形成構成潛在威脅。青少年很容易在網路上接觸到資本主義的宣傳論調、文化思想等,思想處於極度矛盾、混亂中,其人生觀、價值觀極易發生傾斜,從而滋生全盤西化、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潮。
2、網路改變了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及生活方式。青少年在網上公開、坦白地發表觀點意見,要求平等對話,對青少年工作者的權威性提出挑戰,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往往不能達到預期。同時,上網使青少年容易形成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生存方式,集體意識淡薄,個人自由主義思潮泛濫。
3、信息垃圾弱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識。有關專家調查,網上信息47%與本性有關,六成左右的青少年在網上無意中接觸到黃色信息。還有一些非法組織或個人也在網上發布擾亂政治經濟的黑色信息,蠱惑青少年。這種信息垃圾將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意識,污染青少年心靈,誤導青少年行為。
4、網路的隱蔽性,導致青少年不道德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增多。一方面,少數青少年瀏覽黃 色和非法網站,利用虛假身份進行惡意交友、聊天。另一方面網路犯罪增多,例如傳播病毒、黑客入侵、通過銀行 和信用卡盜竊、詐騙等。這些犯罪主體以青少年 為主,大多數動機單純,有的甚至是為了「好玩」、「過癮」和「顯示才華」。另外,有關網路 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也給青少年 違法犯罪以可乘之機。

內容三 上網青年的各種「症狀」

第一,認知上的「快餐——硬結」症

對於眾多步履匆忙的青年而言,互聯網好比知識快餐一樣,大大激發了他們急於求知的強烈慾望,在滑鼠輕點之間就能立刻在浩如煙海的信息海洋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從而大大提高了單位時間里的學習、工作效率。 而對網上各種時髦展品,他們在好奇心、求知慾驅使下流連忘返,從不審視、懷疑它的構造成份和運轉功效,整個大腦於囫圇吞棗之際成了一個受動而麻木的機器,致使許多硬結不但吞噬著青年人本應充滿活力和主見的青春大腦,而且阻塞著他們對真知的內化。

第二,情感上的「狂瀉——冷漠」症

對於那些至今尚未完全擺脫父權主義、順應主義教育的青年來說,雖然在現實中其情感表露總要受到他人及社會的左右,但他們身上被壓抑的諸多情感卻可以在網路世界中肆意暴發。上網交友,網上聊天、在BBS中高談闊論成了人們忘記權威壓制、排遣孤獨,宣洩不滿的暢通渠道。只是我們觀察到,盡管互聯網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青年緩解壓力、平衡心理、但過多虛擬的網上情感交流無疑讓許多青年在放飛情感的同時,總想試圖將自己真實的情感深埋心底,不願向真實世界坦露,並懶得與活生生的人進行情感交流。 生活中,這些人沉默寡言、不善言談、不為世間情感所動,顯出一副冷漠姿態。互聯網成了一部分人面對現實情感世界的心靈之鎖。

第三、意志上的「自主——膨脹」症

在互聯網這一無人管理的區域內,青年人能夠以己為中心,以己需要為尺度,完全按自己的個人意志自主地利用網上資源、自主地在游戲中扮演各類角色、自主地設計令人驚嘆的「小製作」、「小發明」等等,這種無拘無束,隨心所欲的意志自主表現雖然在相當程度上利於青年個性的張揚。 但我們也為一部分人在極度的意志自主中其「唯我獨尊、唯我是大」的意志膨脹表現所震驚:一些青年僅僅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個性,總想通過自己的意志自主表現而一鳴驚人,於是利在互聯網上隨意製造思想和議論的巨大泡沫,甚至為了達到讓世人把他當主角的目的而不惜作出損害別人數據、破壞他人網站,侵入別人系統等過激行為,以至釀發可怕的阻塞網路交通的網路地震。

內容四 充分認識網路發展中的「青年問題」,積極尋求對策
1、充分認識網上思想滲透問題,強化對青少年的教育引導。必須加強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使他們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努力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強化愛國主義意識和宏揚民族精神。
2、切實加強網上文明行為規范的建設。要廣泛開展以宣傳《青少年網路文明公約》為主題的各項活動,積極引導青少年遵守網路道德,提倡「五要五不」,即:要善於網上學習,不瀏覽不良信息;要誠實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詐他人;要增強保護意識,不隨意約見網友;要維護網路安全,不破壞網路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虛擬空間。努力創造干凈、健康、文明、有序的網路環境。
3、構建網路和社會互動的青少年教育體系。網路時代的青少年思想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 工程,因此政府、社會、家庭要協作聯動,努力做到三個結合:一是要把傳統的青少年教育的政治優勢和互聯網的特徵有機結合起來;二是把黨、政府和群眾團體的組織力量和培養網上青年志願者的工作結合起來;三是把網站的建設工作與對現有青少年組織和機構運行機制進行必要的改革結合起來,以適應網路發展需求。另外,還要著重加強對青少年 的社會化教育,提高青少年適應現代社會的能力,使他們勇敢地直面現實世界,積極投入到改造社會的實踐中去。
4、培養一批適應網路時代要求的青少年工作者。調查顯示,目前青少年工作者中有5.6%的人根本不會用電腦,38.4%的人根本沒有接觸過網路,這種情況很難適應網路時代的教育要求,所以,我們必須加強對青少年工作 者隊伍網路技術的培訓,讓他們盡快掌握和互聯網有關的知識和技能,豐富自己的知識容量,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了解青少年的所思所想,這樣才能使教育工作更具有針對性。
5、開辟更多的更好的青年網站,積極佔領網路陣地。目前,大多數青少年網站沒有新鮮感、時代感,顯得比較呆板,不容易產生強烈的凝聚力和號召力。因此我們要盡快建設內容豐富多彩、形式獨特而富有新意的青少年網站,以「主題鮮明、形式活潑、清新高雅、健康向上」的風格對青少年進行正面教育,真正在「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上有所突破。同時,要加強青少年教育軟體開發製作,利用法律和技術上的可行性打擊網上違法犯罪現象,走「以法治網」的良性發展軌道。

資料來源: 《當代青年研究》2002、4

關於中學生上網利與弊的

關於中學生上網利與弊的調查與研究
中學生上網的好處
網路的信息化特徵催生中學生的現代觀念的更新,如學習觀念、效率觀念、全球意識等。它使中學生不斷接觸新事物、新技術,接受新觀念的挑戰。中山大學心理學系主任楊中芳教授認為,除非法黃色和暴力網站可能對孩子造成傷害外,網路帶給孩子正面的東西遠比負面的要多。並且,對於中學生來說,網路是不可迴避的東西,無論你喜不喜歡,它都要註定成為中學生生活不可或缺的東西,不讓中學生上網,反而對他們的成長不利。那麼中學生上網到底有什麼好處呢?
一、開闊視野
網際網路是一個信息極其豐富的網路全書式的世界,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強,實現了全球信息共享,中學生在網上可以隨意獲得自己的需求,在網上瀏覽世界,認識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聞信息,科技動態,極大地開闊了中學生的視野,給學習、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和樂趣。
二、加強對外交流
網路創造了一個虛擬的新世界,在這個新世界裡,每一名成員可以超越時空的制約,十分方便地與相識或不相識的人進行聯系和交流,討論共同感興趣的話題,由於網路交流的「虛擬」性,避免了人們直面交流時的摩擦與傷害,從而為人們情感需求的滿足和信息獲取提供了嶄新的交流場所。中學生上網可以進一步擴展對外交流的時空領域,實現交流、交友的自由化。同時現在的中學生以獨生子女為多,在家中比較孤獨,從心理上說是最渴望能與人交往的。現實生活中的交往可能會給他們特別是內向性格的人帶來壓力,網路給了他們一個新的交往空間和相對寬松、平等的環境。
三、促進中學生個性化發展
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人的發展也應該是豐富多彩的。網際網路就提供了這個無限多樣的發展機會的環境。中學生可以在網上找到自己發展方向,也可以得到發展的資源和動力。利用網際網路就可以學習、研究乃至創新,這樣的學習是最有效率的學習。網上可供學習的知識浩如煙海,這給中學生進行大跨度的聯想和想像提供了十分廣闊的領域,為創造性思維不斷地輸送養料,一些電腦游戲在一定程度上能強化中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四、拓展當今中學生受教育的空間
我們的問卷調查中有15%的人因為上網而提高了學習成績,這也是我們上網值得驕傲的一點。網際網路上的資源可以幫助中學生找到合適的學習材料,甚至是合適的學校和教師,這一點已經開始成為現實,如一些著名的網校。這里值得提出的是,有許多學習困難的學生,學電腦和做網頁卻一點也不叫苦,可見,他們的落後主要是由於其個性類型和能力傾向不適從某種教學模式。可以說,網際網路為這些「差生」提供了一個發揮聰明才智的廣闊天地。
科技發展史不斷證明,科學技術像一把雙刃劍,既有有益於人類發展的一面,也有危害人類利益的一面。網路作為信息社會的技術新生兒,也毫無例外地具有這種雙面特徵。同時由於中學生身心發展的不成熟性、網路的特殊性和網路發展的不完善性,我們在看到電腦網路對中學生有利一面的同時,更應該看到它的消極影響,並引起足夠重視。
中學生上網的弊端
一、網路信息的豐富性易對中學生造成「信息污染」。
網路是一個信息的寶庫,同時也是一個信息的垃圾場。網上各種信息良莠並存,真假難辨,由於缺乏有效的監管,網上本性、反動等負面的信息屢見不鮮。同時,網路的互動性與平等性,又使得人們可以在一個絕對自由的環境下接收和傳播信息。這些不良信息對於身體、心理都正處於發育期,是非辨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選擇能力都比較弱的中學生來說,難以抵擋不良信息的負面影響。個別網吧經營者更是抓住中學生這一特點,包庇、縱容、支持他們登陸本性、暴力網站,使他們沉迷於網上不能自拔。一些中學生也因此入不敷出,直至走上偷盜、搶劫、強奸、殺人的犯罪道路。如我們在人民網上找到《狼群出沒的互聯網》文章(http://www.people.com.cn/GB/it/52/303/20021128/876736.html),裡面的內容主要是介紹了2000年以來我國以及別的國家由於青少年上互聯網而發生的犯罪事件。
二、網路信息傳播的任意性容易弱化中學生的道德意識。
豐富多彩的互聯網信息極大地豐富了中學生的精神世界,但是由於信息傳播的任意性,形形色色的思潮、觀念也充斥其間,對於自我監控能力不強、極富好奇心的中學生具有極大的誘惑力,導致喪失道德規范。同時互聯網上信息接受和傳播的隱蔽性,使中學生在網路上極易放縱自己的行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做自己想做的事,忘卻了社會責任。部分中學生並不認為「網上聊天時說謊是不道德的」,認為「在網上做什麼都可以毫無顧忌」等,使得中學生對自我行為的約束力大大減弱,網上不良行為逐漸增多。
三、網路的虛擬性造成中學生社會化的「不足」。
網路可以即時傳送文字、聲音、圖像,為中學生人際交往提供多媒體化、互動性的立體途徑。網上收發電子郵件方便、快捷, QQ新奇、及時,聊天室輕松愉快,BBS的討論自由、廣泛,中學生通過這些途徑可以與許多互不相識的人交談、來往,互相幫助,互相傾訴。但是,這種社會化只是一種虛擬的社會化,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存在機器的阻隔,是一種「人——機——符號——符號——機——人」形式的交往。這種形式的交往去除了互動雙方的諸多社會屬性,帶有「去社會化」的特徵,與真實社會情境中的社會化相去甚遠。而且,網路上的青年交往范圍大多隻限於青年與青年之間的同輩交往,中學生與家長、親戚朋友、老師等之間的社會互動較少,代際間的學習、互動明顯不足。這一點從我們的調查中可以看到,20.4%中學生上網的主要目的是還是聊天。
四、網路的誘惑性造成中學生「網路上癮」、「網路孤獨」等症狀。
網路到處都是新鮮的事物,而且在不斷地增加著。因此對易於接受新鮮事物的中學生有著無限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往往會導致中學生對網路的極度迷戀。男性中學生是網迷的主要人群,由於他們心理素質不強,自製能力相對較弱,所以成為網路性心理障礙的多發群體。患者因為將網路世界當作現實生活,脫離時代,與他人沒有共同語言,從而表現為孤獨不安、情緒低落、思維遲鈍、自我評價降低等症狀,嚴重的甚至有自殺意念和行為。醫學上把這種症狀叫作「互聯網成癮綜合征」,簡稱IAD。
分析引起弊端的原因
一、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原因
中學生時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階段,個體從小學進入初中、高中階段,其身心發展起了重大的變化。首先是出現了對其心理與行為有重要影響的兩方面需要,第一是性的成熱,使中學生性意識與性沖動出現,即出現了性的需要;第二是由於身體的全面發展,使中學生產生了成人感,出現了強烈的獨立性需要。這些身心發展特點就勢必導致了他們容易受網上信息的干擾。
二、互聯網本身原因
互聯網具有全球性、互動性、信息資源及表現形式豐富和使用方便等特點,這為以盈利為目的本性服務業提供了難得的營業場所。這些網站為吸引顧客,往往在主頁上張貼本性圖片,使任何在網上沖浪的人有意無意地就能看到,中學生當然也不例外。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學生一旦接觸這些內容,受到的影響可想而知。
三、家長和學校原因
我們的調查數據中有79.4%的中學生家長沒有對孩子進行上網引導。當今社會,中學生家長將大量的時間放在了工作上,很少有大人陪伴的中學生便用上網來消磨時間。學校作為中學生最為集中並接受教育的場所,是中學生受教育中的最重要一環。但是有的學校忽視對學生的網路道德教育,忽視我們的傳統教育往往迴避的青春期教育問題,導致中學生缺乏正確的引導和網路道德意識。
四、社會原因
目前網吧經營競爭激烈,致使一些業戶出於營利目的,不顧法律和道德,投中學生好奇心,專搞不正當競爭。同時通信、公安、文化和工商在對網吧的管理上,還不夠和諧一致,「三證」不全的網吧還大量存在。防範措施和監管制度仍滯後於網路技術的發展。
電腦網路對中學生心理發展及心理健康的影響是雙重的,有消極影響更有積極影響,關鍵在於廣大心理衛生工作者、學校、家庭、社會如何進一步發揮電腦網路積極的心理效應,控制和減少其消極作用,這是面臨的一個全新課題。我們根據調查的數據和結果來就如何正確引導和防治上網帶來的弊端,提出如下建議:
消除弊端的建議
一、中學生自身要遵守網路道德規范,養成上網的良好習慣。
中學生不要沉浸於網上聊天、游戲等虛擬世界,不瀏覽、製作、轉播不健康信息,不使用侮辱、謾罵語言聊天,不輕易和不曾相識的網友約會,盡量看一些和自己的日常學習生活有益的東西並且一定要注意保持自製力;在上網之前,最好能擬個小計劃,把要做的事情先寫下來,一件一件的去做。中學生要在學校和家長的教育下,在感性與理性認識相結合中學會五個拒絕:一是拒絕不健康心理的形成;二是拒絕網路侵害;三是拒絕不良癖好、不良行為;四是拒絕黃、暴力的毒害;五是拒絕進入未成年人不應該進入的網吧。總之,中學生要自覺遵守互聯網道德規范,自覺抵制不良網路信息的侵蝕。
二、家長要積極主動關心孩子,正確引導上網。
作為家長一定要關心自己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情況,避免學生在不被父母知道的情況下私自去網吧上網。另外部分中學生往往在家中使用互聯網,家長應該對網路有一定的認識,要正確引導孩子上網的目的,同時也要關心孩子到底看些什麼,學到了什麼,並且要和孩子一起學習、交流、成長。心理咨詢實踐表明,許多家庭教育失敗的原因,就是家長對孩子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家長與孩子上網,可以提供兩代人交往探討的話題,共同上網,查找信息、評論是非這就是一個實施家庭教育的好機會。家長要有超前意識,不斷學習,提高自己各方面的修養和能力,爭取成為自己子女最佩服的人。加強對孩子上網監管,更是每個家長責無旁貸的事情,嚴格控制孩子的上網內容、上網時間,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網路作用,既藉助網路幫助中學生成才,又消除它的負面影響。同時父母應該加大對孩子的網路安全教育,加強與學校的信息溝通,避免孩子在家或在網吧登陸不良網站,以免受到網路侵害或引發違法犯罪。
三、學校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重點,加強中學生全面素質教育。
學校是法制教育的主渠道,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與遵紀守法及網路自護的教育,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各學校的法制校長和德育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在學生中以專題講座等形式開展網路法制教育,並組織專題討論。同時要用鄧小平理論教育和引導廣大中學生,充分考慮中學生的身心特點,以生動活潑的形式開展理想信念教育,使他們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增強他們道德判斷能力,指導他們學會選擇,識別良莠,提高自我約束、自我保護能力,鼓勵他們進行網路道德創新,提高個人修養,養成道德自律。同時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建立校園網吧,提供學生安全健康的上網環境。
三、建立適合中學生的綠色網站,佔領網路前沿。
目前,形形色色的網站很多,但健康、具有教育功能的網站缺少點擊率。因此,需要加強網路工作的隊伍建設,努力建設一支既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修養、了解熟悉中學生心理特點,思想情況,又了解網路文化特點,能比較有效地掌握網路技術的隊伍,建設一批能吸引中學生「眼球」的綠色網站,在網上進行生動活潑的教育,弘揚主旋律。適合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網站,用主旋律和喜聞樂見、深入淺出的內容吸引中學生、凝聚中學生,生活在信息高速路上的一代中學生就一定能夠茁壯、健康地成長起來。
四、國家和地方要加大網路管理力度,規范互聯網及相關事業的有序發展。
自從互聯網誕生以來,網路犯罪就成為網路發展的伴生物。網路犯罪蔓延迅速,涉及面廣,隱蔽性強,危害性大,已經成為網路社會的一顆毒瘤。我國在1997年12月30日公安部發布了《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的法規,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規范了網路的健康發展。我們的通信、公安、文化和工商等相關部門還要加強協調配合,加大對網吧的管理與查處力度,堅決取締違規操作的「黑」吧,並對有營業執照的網吧進行經常性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另外要利用計算機技術手段,加強網路「防火牆」的研製,特別是加強對網上不良信息進行過濾的軟體的開發。要建立網路監察機制,成立網路監察安全部門,招募網上警察,加大打擊力度,以對付日益猖獗的網上犯罪。
研究結論:
網路社會已經悄然而至,我們既不能因為其強大的生命力和對中學生發展的巨大正面作用,而忽視它所帶來的種種問題,也不能因為它的負面作用而敬而遠之。我們應該加強對中學生上互聯網的研究,探索新情況,創造新方法,解決新問題,增強中學生上網的成效。
我們要引導和規范相結合,使中學生養成良好的用「腦」和上網習慣。通過各種途徑告訴中學生網路的虛幻性、信息的龐雜性,對其上網繼續指導和適當規范,使其有防範意識,學會區分現實生活和網路世界的區別,培養他們的網路道德意識。對中學生進行網路知識的普及教育,增強他們的網路信息意識。同時給予適當的關心和愛護,多聽聽他們到底在想什麼。既帶好路,又提供「保護」,在目前網路法規和技術不完善的情況下,這也許是目前家庭和學校解決上網不利影響的較為可行的一條重要途徑。

B. 求網路傳播相關的英文文獻資料

[1] Wood, A.,Smith M. Online communication: Linking technology, identity, and culture[M]: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5.
[2] Gamberini, L., Martino F., Scarpetta F.,et al. Unveiling the Structure: Effects of Social Feedback on Communication Activity in Online Multiplayer Videogames. Online Communities and Social Computing, 2007, 334-341.
[3] Melody, W. The Next Generation Internet and Its Governance: Foundations for a New Communication Economy [J]. The Southern Afric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2009, 4(0): 13-25.

樓主太偷懶了。連專業詞彙的英語翻譯都不寫。我查了半天才弄明白網路應該翻譯成online而不是internet和network。最後找了三篇算是沾邊文獻。應該適合樓主。
第一本是書,沒全文。後兩篇是文獻,有全文。
如果需要全文可以發郵件到[email protected]
另本人利用業余時間在網路知道里給50分以上高分懸賞網友查專業文獻,純屬業余愛好,發給樓主文獻後絕無存稿,請非樓主人員勿騷擾。

C. 網路主播的議論文800字,謝謝

今天有2位好友告訴我,一個對我說她自己網戀了。還有一個對我說,和我分手的那個人要和我復原。
先恭喜那個網戀的人,開心點,祝幸福吧。後面那個我勸她不要回頭了,不知道自己勸的對不對。
多少次走進房間,看見桌子上一把把鎖,一對對男女在裡面,不知道他們在干什麼,私聊,有人把這個叫做開房間,呵呵。男女之間在一起時間長了,漸漸的開始彼此相互吐入點心裡的聲音,讓彼此互相安慰也好,互相勸解也好。隨時間的點點增加,愛在這里萌芽了,終於有一天有一方鼓起勇氣對那個對方說出了心裡的話。
我想問你,在你鼓起勇氣對對方說愛的時候,你心裡是怎麼想的,你有做好愛的准備?你有想到過她的感受嗎?你又能給她點什麼?
網路虛擬,人海穿梭,你和我有緣能夠認識其實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了,為什麼不去好好珍惜這友情,硬要把她化成愛,讓彼此在愛過後受傷,讓彼此去痛。呵呵,或許你會說為什麼你就這么悲觀,事情總有好的一面的時候。不錯,確實有些人走到了終點,但更多的是在網上的離去,對著顯示器流下淚,我一直認為自己不是前一個,因為我不是幸運兒。所以自己不網戀,只在網上做朋友。
或許有人提問你沒有戀過又怎麼知道會不會成功?
我回答你,我戀過,正是因為自己有過經歷所以不再愛。我承認網路中有愛,因為那個顯示器背後的人都是真實的,有血肉之軀,更是有思想會動情的。其實我可以放開自己去愛別人,就想我現在可以對你說我愛你那樣,不去在乎別人心裡的感受。但當自己曾有一段時間把自己鎖起來,反省後,我才發現,愛不是那麼容易說出口的,我想你也可以做到我這樣。不要把沖動去掩蓋你自己的理性思想,那樣當你在對你愛的那個人說愛的時候,你才會讓自己得到真正的愛。所以自己一直對身邊的好友說不愛,有時候也勸別人不要網戀,是因我不想看到自己身邊的朋友都受傷,都因為那該死的網路把自己一次次的拉到愛的旋渦里。
能上網的朋友,都已經不年輕了,我們都不那種沒有愛過的人,都深刻的體會過,愛過,傷過,痛過,付出過,所以在愛的時候記住不要給錯了信號。在網路中要學會的是保護自己,而不是輕易的付出愛。
或許這都因為了網路給予的那所謂的緣分太多,才讓我們不得不去愛。那又怎麼樣,網路中的海誓山盟,那甜蜜的語言。或許會在一時之間麻痹了你的意識,但那不過是過眼雲煙,我們需要的是最真實的愛情基礎,物質,金錢,惟有這些才能讓愛更有安全感,更有溫暖。別在讓那謊言傷的到自己了,朋友保重。

D. 直播稻的參考文獻

[1] 韓,李鎬澈、朴宰弘,朝鮮後期農書中水稻品種分析,《古今農業》,2003年第1期,-45頁;金榮鎮,17世紀韓國水稻栽培技術體系。《古今農業》,2003年第2期,48-60頁。
[2] 韓,崔德卿.韓國的農書和農業技術——以朝鮮時代的農書和農法為中心,《中國農史》2001年第4期,81-95頁。
[3]宋·王得臣:《麈史》卷三載:「安陸(今湖北安陸)地宜稻,春雨不足,則謂之打幹種。蓋人牛種子倍費。元符己卯(1099)大旱,歲暮,農夫告曰:來年又打幹矣。蓋臈日(農歷十二月初八)牛?泥中則然。明年果然」。清程瑤田《九穀考》載:「吾徽播種生秧,有水旱二法。然皆必拔而更蒔,及其更蒔也,則皆在水田中。」又民國八年《建德縣志》卷二載:「他處有不施水之秧田,謂之:畑秧田,其利或出水田之上。」(稻下編,177頁)民國時期,四川省立教育院的曾吉夫教授則總結了一套「水稻旱秧田法」引自王達、吳崇儀、李成斌合編,中國農學遺產選集,稻下編,農業出版社,1993年,(以下簡稱:稻下編)549頁。
[4] 宋·葉廷珪,《海錄碎事》卷一七載:宋代「果州、合州等處(今重慶直轄市)無平田,農人於山隴起伏間為防,瀦雨水,用植粳糯稻,謂之(田曾)田,俗名雷鳴田,蓋言待雷鳴而後有水也,戎州亦有之」。
[5]民國二十一年(1932)羅平縣志,卷六,稻下編, 904頁。
[6] 游修齡在《中國稻作史》中有一節提到直播,指出直播有兩種情況,一是旱稻(陸稻)的直播,二是水稻的水田直播。並認為,旱稻的直播起源早於水田的直播,《齊民要術》中仍然沿用的是直播法。(中國農業出版 社,1995年,148-49頁)
[7] 「水稻篇」:「北土高原,本無陂澤。隨逐隈曲而田者,……既生七八寸,拔而栽之。(既非歲易,草稗俱生,芟亦不死,故須栽而薅之)」;「旱稻篇」:「科大,如穊者,五六月中霖雨時,拔而栽之。入七月,不復任栽。」
[8] 這種現象在移栽普及的今天仍可看到。今日農民在耘稻時,看到一雜草與稻株盤根錯節時,也會偶爾採用拔而栽之的辦法來清除雜草,然後將稻苗回栽。
[9] 一作湖湘之圩,表明今湖南地區在明末清初時也有水稻直播的存在。
[10]曾雄生,象耕鳥耘探論,自然科學史研究,1990(1) ,67—77頁,又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資料中心《經濟史》,1990年第3期,16—25頁;沒有耕具的動物踩踏農業--農業起源的新模式 ,農業考古,1993(3) ,90—100頁,又《二十世紀中國民俗經典·物質民俗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307-328頁。
[11] 據家父告知,一個強勞動力一天只能插一畝。弱者只能插6、7分田。這還不包括拔秧在內。同時也插蒔的疏密有關。在我們當地早稻的行株距為5、6寸。晚稻7、8寸。一季晚稻(遲禾)為8、9寸。
[12] 宋,蘇東坡,秧馬歌序:「予昔游武昌,見農夫皆騎秧馬。以榆棗為腹欲其滑,以楸桐為背欲其輕,腹如小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兩髀,雀躍於泥中,系束藁其首以縛秧。日行千畦,較之傴僂而作者,勞佚相絕矣。」
[13] 如,《宋會要·食貨》載:「慶元四年(1198)八月二十九日,臣僚言:湖北路平原沃壤,十居六七。占者不耕,耕者復相攘奪,故農民多散於末作。」
[14]《宋史·食貨志》:淳熙三年(1176),臣僚言:「……今湖北惟鼎、澧地接湖南,墾田稍多,自荊南、安、復、岳、鄂、漢、沔污萊彌望,戶口稀少,且皆江南狹鄉百姓,扶老攜幼,遠來請佃,以田畝寬而稅賦輕也。」
[15] 宋,彭龜年,乞權住湖北和糴疏,止堂集,卷六。
[16] 元,王禎,農書·農桑通訣·墾耕篇。
[17] 清,程瑤田,九穀考,稻上編,248頁
[18] 陸世儀(1611-1672),江蘇太倉人。明末清初著名學者,著有《思辨錄輯要》,是書卷十一「修齊類」闡述了作者對於農業生產技術的見解,他主張以直播來取代移栽。
[19] 清·陸世儀《思辨錄輯要》卷十一「修齊類」。
[20] 潘曾沂,江蘇吳縣人,長期生活在原籍,對農業生活頗有研究。道光八年(1828)他在庄地(豐豫庄)試行區種法,寫成《課農區種法直講》三十二條,詳細講解區制、播種、耕耘、用糞的方法,主張深耕早播,稀種多收。道光十四年(1834),又刻了《豐豫庄誘種糧歌》和《課農區種法圖》。後來作者的侄子把這些文字連同其他文字,合編為《豐豫庄本書》,於光緒三年付刻。《本書》中對豐豫庄的稻作生產技術進行了總結。其所闡述的稻作技術的核心卻是水稻直播。
[21] 清,潘曾沂《豐豫庄本書》
[22] 宋,翁卷,鄉村四月,西岩集。
[23] 清,陸世儀,思辨錄輯要,卷十一,修齊類。
[24] 宋,彭龜年,乞權住湖北和糴疏,止堂集,卷六。
[25] 民國時期南方地區的旱稻直播法也有鎮壓環節,但用於出苗之後,方法和作用也與《齊民要術》中所載不同,主要用於促長。「二月清明節後,駕牛將地犁松,以長圓石輪,順土滾拖,碾土為細末,再以木耙鈞盡蕪草,始將谷種灑於細土上,以犁翻土,又用齒耙拖拽,則谷種即掩於細土中二三寸許。月余秧長五六寸時,以牛拖拽長圓石輪,滾於秧苗上,嫩葉被碾後,蹂折腐絨,似覺枯萎,再用木齒耙拽拖梳苗使順。不數日,秧苗旺發,綠葉成叢,仍復舊狀。因石輪滾後,土平貼,根穩固,秧苗遂因之怒長。」(民國二十一年(1932)羅平縣志,卷六,稻下編,904頁)。
[26] 旱稻直播除草:「俟苗長八九寸或尺許時,用竹籠套手臂,拔草或以鋤鏟草。」(民國三十一年(1942)墨江縣志稿,農業,稻下編,907頁。)「嗣苗高尺許,以小鈞鋤將蕪莠惡草鏟除,捶其根旁,如此耘鋤二次或三次後,工作始畢。」(民國二十一年(1932)羅平縣志,卷六,稻下編,904頁。)
[27] 游修齡,中國稻作史,第142頁。
[28] 南宋·鄧深,大隱居士詩集,卷上。
[29]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辨土
[30] 清,陸世儀,思辨錄輯要,卷十一修齊類。
[31] 明?徐獻忠,吳興掌故集(1560)。
[32] 宋,周去非,嶺外代答,卷八,花木門,月禾。
[33] 日本金澤文庫抄北宋本《要術》則將「升」改為「斗」,資料主要來自《齊民要術》等書的《四時纂要》亦說:「每畝下三斗」,有人認為這是指移栽情況下的秧田播種量。
[34]明,宋應星,天工開物,卷上,乃粒,第一卷。
[35]南宋朱熹在《乞給借稻種狀》中提到:「各請田主每一石地借與租戶種谷三升」。石作為面積單位,用以計量土地。其具體數量各地不一:有以十畝為一石的,也有以一畝為一石的。如果按一石一畝計算,則大田平均每畝的播種量大致是毎畝3升。又據史料記載,南宋時軍屯稻田「一百二十一頃五十八畝,計用種一千一百一十五碩七斗五升。」(宋會要輯稿·食貨三之二一),平均每畝的用種量約為0.95升。
[36]民國時期,四川出現的旱(干)田直播法,除了採用穴播(即挖成一個一個的窩窩播種)外,也採用條播的方式,開成一條一條深二寸的溝,然後下種。並強調溝和窩要尺可能深一些,把種子下後蓋一點灰,並且用腳 輕輕踏一下。這是因為粘土,以後把水蓄起時,泥就很稀,穀子就容易倒, 所以溝和窩要深,並且稍稍要踏他一下,使他定根較深。(合川文南特刊第一期,民國二十六年(1937),稻下編,550頁。)這又和《齊民要術》中所記載的旱稻直播法有相似之處。
[37] 民國,合川文南特刊第一期,民國二十六年(1937),稻下編,547-48頁。
[38] 曾雄生,中國歷史上的黃穋稻,農業考古,1998年,第1期,292-311頁。
[39] 清,嘉慶《海曲拾遺》卷六,物產,稻下編132。
[40] 清,包世臣,中衢一勺,稻上編,355頁。
[41] 此一品種可能在宋以前即已存在,又稱為赤?。司馬光《類篇》卷二十:「?,庄加切,紅稻也。」
[42] 韓,李鎬澈、朴宰弘,朝鮮後期農書中水稻品種分析,《古今農業》,2003年第1期,36頁。
[43] 具體地點待查。
載:《中國農史》2005年第2期。

E. 論文中引用網路新聞應該怎樣寫參考文獻

論文中引用網路新聞寫參考文獻的具體步驟如下:

我們需要准備的材料分別是:電腦、word文檔。

1、首先我們打開需要編輯的word文檔,點擊打開「多級列表」,選擇想要的編號類型。

F. 求一些關於網路對社會影響的書籍,參考文獻~

[1] 汪偉. 計算機網路對社會發展的影響[J].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05,(12) .
[2] 張建波 ,婁東生 ,石玉華. 計算機網路對人類社會的影響[J]. 統計與咨詢, 2001,(03) .
[3] 吳兆彤. 互聯網路對社會的影響分析[J]. 科學管理研究, 2004,(06) .
[4] 錢晟磊. 論計算機網路對社會發展的影響[J]. 市場周刊.研究版, 2005,(S1) .
[5] 崔建國. 試論網路傳播及其對社會的影響[J]. 貴州社會科學, 2007,(12) .
[6]網路對社會交往行動的影響[J]. 江蘇社會科學, 2006,(02) .
[7] 張悅. 網路對傳統思維方式的沖擊[J]. 國外社會科學, 2005,(01) .
[8] 張琴. 試論網路對社會發展的影響[J]. 成才之路, 2008,(09) .
[9] 周成龍. 信息網路對現代社會關系的影響[J]. 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02) .
[10] R.庫馬爾 ,真真. 《網路兒童:信息時代的兒童》述評[J]. 國外社會科學, 2005,(03) . [1] 生活在網路中[J]. 課外閱讀, 2004,(07)
[2] 暮楓. 網路對社會的影響[J]. 國外社會科學, 2005,(02)
[3] 林朝輝. 論網路對青少年的影響及對策[J]. 福州黨校學報, 2005,(01)
[4] 網路快訊[J]. 國外社會科學, 2005,(02)
[5] 魏晶晶. 網路看上去並非很美[J]. 健康大視野, 2000,(04)
[6] 張璇. 都是網路惹的禍?[J]. 時代教育, 2004,(13)
[7] 周舟. 網路很淺,網路很深[J]. 中學生讀寫(高中), 2006,(04)
[8] 網路COMIC WEB[J]. 少年人生, 2004,(12)
[9] 本刊編輯部 , 江南. 網路:讓人歡喜讓人憂[J]. 初中生之友, 2004,(Z5)
[10] 孫松濱. 網路[J]. 教書育人, 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