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行業的發展
⑴ 自媒體行業現在有前景嗎
新媒體行業崛起,人才需求暴增旺盛
近年來,我國新媒體行業的市場規模保持高速擴張之勢,2017年市場規模為7558.4億元,同比增長了21.5%,預計2018年行業的市場規模約在9000億元左右。未來隨著行業相關規范的出台,以及5G等相關互聯網技術的成熟與普及,我國新媒體行業將迎來黃金發展期,未來市場前景十分可觀。
事實上,新媒體行業正在向技術主導時代邁進,未來將對技術型人才產生更大的需求。隨著互聯網、社交媒體、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在傳媒業的應用,大批媒體對IT技術人才需求迅速攀升,包括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等在內的傳統央媒,以及騰訊、今日頭條、網易、新浪等在內的新興互聯網企業均對技術人才產生巨大需求。其中,作為傳統媒體代表的人民日報甚至開出月薪5萬招聘技術人才,可見技術人才在新媒體行業中的發展前景值得期待。
——以上數據及分析均來自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人力資源服務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⑵ 自媒體行業未來有哪些發展趨勢
自媒體行業未來有4種趨勢:
趨勢之一:內容專業化----更垂直、更長尾、更可信
首先是從業者更加專業化,草根為王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隨著國內傳媒行業繼續洗牌,預計將有更多傳統媒體人投身於自媒體,他們將把更多新聞專業主義的規范注入到自媒體的內容生產中來。未來,類似高曉松的「曉說」、羅振宇的「羅輯思維」、王凱的「凱子曰」、遲宇宙的商業人物、秦朔的「秦朔的朋友圈」等專業化運作方式將成為頭部自媒體內容的主流生產方式,並且不斷塑造自媒體公信力,而那些主要靠文摘、資訊整合的生產方式註定會沒落。
其次是內容生產更垂直。目前,從互聯網金融、母嬰到旅遊,幾乎每一個細分領域都已形成一批少數頭部自媒體。未來,這些頭部自媒體預計仍將保持內容的高度垂直,並在專業度上繼續提升。相比以整合既有資訊、以搞笑逗樂為主、帶有濃厚草根氣息的自媒體,聚焦高質量原創性內容生產的自媒體將更容易獲得資本注意,並贏得更高估值。
最後,內容開發更長尾。自媒體的內容生產還將進一步打通上下游產業鏈,類似餐飲老闆內參這樣,把上游供應商、下游餐飲實體店與用戶全產業鏈打通的做法將得到更多同行的效仿和升級。此外,基於內容的周邊產品開發也將更加活躍,比如關注二次元文化的自媒體將更多地進入到電商領域,關注情感問題的自媒體還有可能與線下心理咨詢沙龍相互結合。
趨勢之二:組織結構化----從個體戶走向公司化
與第一代自媒體大都以個體戶方式的生產內容相比,未來自媒體若想更為穩定地生產高質量內容,還需要搭建完整的團隊,以機構化的方式運作,以便為後期的商業化提供各種組織介面,在組織形態上將朝公司化的方向轉變,並且一些頭部自媒體將加大從傳統媒體引進人才的力度,以壯大其內容生產實力。
以視頻類自媒體「二更」為例,該自媒體目前的運營團隊已超過100人,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多地設有分公司,已經接近一家傳統新聞類周刊的人員規模。未來,除了少量頭部自媒體繼續保持個人化運作之外,絕大多數頭部自媒體將朝公司化、機構化方向發展,在組織架構上將日益接近新媒體公司。
與此同時,一些從傳統媒體也開始推出一些類似自媒體的賬號,比如《人民日報(海外版)》的「俠客島」,《北京青年報》的「團結湖參考」,都是傳統媒體試圖建立人格化、試水粉絲經濟、與自媒體爭奪用戶的嘗試。但是自媒體有別於傳統媒體的優勢在於,文本表達的更加自由、激勵機制的完善。
可以預見,在人格化、粉絲經濟的道路上,自媒體與傳統媒體必將狹路相逢,而非漸行漸遠。
趨勢之三:投資常規化----更多優質自媒體將被投資
目前,在新媒體的陣營中,自媒體仍然處於較為弱勢的地位,要想實現跨越式發展,離不開資本的介入。騰訊科技企鵝智酷調查表明,2015年自媒體對微信公眾號的投入力度加大,2014年約53%的運營者對公眾號進行投入,2015年這一比例上升到64%,且各個投資區間的投入都有所上升。這說明自媒體正經歷著優勝劣汰的過程,且資本的投入在不斷加大,只有投入資本、增強實力,才能實現長遠發展。
分析已獲投資的自媒體發現,具有以下兩個特徵的自媒體融資成功率更高。第一個特徵是專業垂直,相比較而言,垂直自媒體更容易獲得融資,最近半年,已經有12缸汽車、有車以後、車早茶、玩車教授等四家汽車類自媒體獲得了融資。第二個特徵是創始人有媒體高管經歷,「一條」創始人徐滬生曾擔任《外灘畫報》執行主編、「新榜」的徐達內曾擔任《東方早報》副總編、「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曾是央視《對話》製片人、「大象公會」創始人黃章晉曾擔任《鳳凰周刊》副主編、「商業人物」創始人遲宇宙曾任《中國經濟周刊》主編等。從總體上看,投資界對自媒體仍然處於零星投資狀態,其中由吳曉波牽頭成立的獅享家新媒體基金錶現最為活躍,多投資於垂直自媒體的第一名。
趨勢之四:強化內容授權與平台自律
自媒體經歷較長時間的野蠻生長,「侵權者生,不侵權者死」已經不再是主流自媒體團隊的共識,隨著司法、行政以及微信公眾號等主流平台治理力度的強化,正版化與合規運營已經成為自媒體商業化的主旋律。自媒體由「野蠻」走向「文明」,既是互聯網知識產權保護與內容治理的必然要求,也是自媒體持續發展與升級迭代的必然趨勢。
新浪微博、今日頭條等國內自媒體平台均不斷建立完善其平台的侵權通知刪除制度,強化了版權授權與利益分享機制,持續加強自媒體知識產權保護。另外,微信公眾號平台於2015年1月公測上線「原創聲明功能」,通過相似文本比對技術以及快速處理機制構建原創保護生態,推動自媒體內容保護由被動時代跨入主動時代。並且,微信還將其技術能力向外輸送,幫助其他內容平台上的用戶更便捷的向微信進行版權侵權投訴,知乎與豆瓣都相繼開通微信公眾號侵權投訴渠道,帶動了自媒體知識產權生態的整體凈化。同時,可以看到,更多的自媒體自發進行內容授權與付費轉載,法律自媒體高杉LEGAL、法律讀庫、知產庫等均建立了完善的內容授權付費機制,在平台自律方面起到良好的標桿作用。
未來,在新型互聯網治理機制中,自媒體將更多地完成從傳統的「治理受體」向「治理主體」角色的轉變。
⑶ 大陸自媒體行業的發展歷程是什麼
年傳統媒體在上海誕生,網路媒體的誕生要從1995年《中國貿易新聞網》上線開始算起,2005年新浪博客上線代表者Web2.0媒體成功的進入到中國,同年我樂網也成功引進視頻分享模式打開另一扇窗,2009年新浪微博上線成為引爆自媒體人的一個助燃劑,2011年微信的上線一直到2013年的火熱興起,成功的把自媒體轉移到手機自媒體上。
從媒體的發展可以看出過去的媒體時代,因為信息的壟斷,造成壟斷的話語權;現在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包括微信,微博這樣的工具的發展,使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媒體的發言人。
2003年,美國人提出了「wemedia」這個術語,中文翻譯過來是:自媒體。
2005年,Blog進入中國並開始在社會公眾層面上得到認知。Blog是早期互聯網個人網站之後的自媒體典型應用。到了08年的Blog全盛期,中國有1億博客之巨。
2009年,新浪試水微博,並藉助它強大的媒體屬性,將微博推向彼時中國頭號互聯網應用之一。11年新浪微博走到其巔峰狀態。即便在今日已經不復昔日之輝煌,依然號稱每日有6000萬活躍用戶之眾。它是博客之後的又一個典型的自媒體應用。
2011年,騰訊推出微信,一開始作為一個用於人際傳播的個人通訊工具。12年,微信推出公眾平台(公眾賬號),隨即引發大量機構和個人入駐,開設自己的賬號。某種意義上講,被微博擊敗的博客,在微信公眾平台上得以重生。時至今日,微信公眾賬號有800萬個,相當於每160個中國人就擁有一個公眾號。在微信公眾號中,有著大量的個人自媒體,並在這些自媒體基礎上,形成了自媒體聯盟。
如果把05年的博客視為自媒體的起點的話,中國自媒體已經走了十年的路程。如果再推到更早的個人網站,那就是有近二十年的光景了(不過早期個人網站無論如何是達不到百萬這個量級的)。但自媒體之風起雲涌,並隱約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商業套路,的確是微信公眾賬號催動的。
雖然微信公眾平台是2012年推出的,但2012年只有一些早期的玩家,也大多屬於試水性質。到了2013年的時候,很多人都意識到,這是一個極強的媒體工具。拜兩個原因所賜。
其一,移動互聯網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越來越深入到普通中國人之中。與微博不同,微信公眾賬號允許長文本--140個字有時候實在說不清楚什麼,而與博客不同的則是,微信公眾賬號的閱讀,在手機上便能完成。
其二,更重要,微信公眾賬號依附於一個強大的社交網路:朋友圈。這是為什麼諸個新聞客戶端也引入了類似公眾賬號的自媒體功能,但依然無法和微信抗衡的原因:它們缺少一個社交網路。根據騰訊官方數據,80%的用戶通過朋友圈進行閱讀。
更何況,微信還有強大的人際傳播場景(點對點通訊),群體傳播場景(群),這都會助長公眾賬號文章的閱讀量達成。
2014年,自媒體開始收割。
一些個體通過運營自己的自媒體賬號,獲得了商業上的變現。這里包括為商業公司鼓吹,包括投放商業公司硬廣,也包括成名後作為一個KOL出入各種會議講座,成為公司顧問。
還有些自媒體賬號,影響力巨大,形成了一定意義上的粉絲經濟,組織「**會」、售賣「**牌」貨品,做得風生水起,不亦樂乎。
⑷ 自媒體行業這幾年很熱,它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自媒體近些年發展的比較好,也是由於網路速度加速,所以才能讓自媒體發展的這么快。在前些年只有2g網路,所以很多人用手機只是單純的打打電話,和網友溝通一下。在那個時候打網路視頻的人都非常少,因為網速實在太慢,所以很多人都會選擇用打電話的方式。
而這些知名度和他們的收入都是成正比的,所以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把心思放在自媒體身上,慢慢用的人多了,自媒體就火起來了,不僅很多年輕人加入到其中,很多投資上看到了這個市場的前景也開始進入了投資,所以市場就變得越來越好,現在每天在網上刷文章,刷視頻已經成為了大家的生活習慣了。
⑸ 自媒體的發展怎麼樣
自媒體時代是指以個人傳播為主,以現代化、電子化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范性及非規范性信息的媒介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是新聞傳播者。這種媒介基礎憑借其交互性、自主性的特徵,使得新聞自由度顯著提高,傳媒生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轉變。
現代自媒體形式的主要媒介是微博、微信朋友圈、貼吧論壇、博客等社交網路平台,其中以美國的MSN 應用最早,其不僅可以實現實時在線聊天,而且還能夠互相收發文件。早在1995 年時美國就推出了MSN,當時這款社交軟體迅速風靡全美,並且在歐洲和東南亞地區快速發展。其後一年由以色列幾個年輕人共同開發了「ICQ」軟體,而這一軟體也是我國QQ 社交軟體的主要研發基礎。但MSN、QQ 等聊天軟體也僅僅代表著人類即時通訊時代的到來,真正標志著自媒體時代到來的是博客。博客最早是程序員利用互聯網超鏈接的形式記錄自己日常的代碼編寫心得,內容也大多是關於專業知識互動和生活體會,之後才逐漸由各大微博網站將其建立成為一個個簡單的日誌發布鏈接,從而形成了博客風潮。
圖1 自媒體傳播工具
隨著博客、微博以及論壇新聞的快速發展,逐漸衍生出了公民新聞網站的形式,進而使自媒體模式更加成熟。所謂的公民新聞主要指的是公民共享的新聞信息,普通民眾通過非專業渠道和手段對各類新聞進行報道和傳播,這種形式使得新聞進一步實現了平民化和公眾化,並衍生出了「自產自銷」渠道。國外的自媒體公民新聞網站最早成立於2000 年,是由韓國記者創建的「Oh my news」,我國的公民新聞形式始於2006 年,創建為「www.molive.cn」,也就是直播中國欄目,其鼓勵群眾拿起自己的照相機和手機,採用現金鼓勵的方式讓群眾記錄生活當中發生的各類新聞。而隨著現代智能手機和微信公眾平台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不自覺地開始充當新聞「記者」的工作,利用手機對發生的各類新聞進行拍攝,並通過微信朋友圈的方式發布在網路當中,並且提出自己的觀點,這種形式能夠在網路上迅速帶動更多的人進行參與,也真正實現了我國自媒體時代的轉變和進步。
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對於傳統媒體既有挑戰,也有幫助,同時該媒體形式本身就具有兩面性,如果運用不好,很容易導致嚴重的社會影響,因此對於我國自媒體的轉變應該繼續深化研究,並由傳統媒體進行正確的引導。
自媒體本身是由現代互聯網技術下所衍生出的媒體形態,自其出現以後極大程度地影響了現代人的新聞信息獲取和生產習慣,也使得傳統新聞媒體受到了巨大的沖擊。自媒體模式也使得新聞由過去的傳播轉變為了互播,大大提升了新聞的時效性、價值同向性和理念平等性,但這一新聞模式也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劣勢,即新聞真實性較低、公信力較弱,同時受眾在對新聞信息選擇時還具有明顯的困惑性,影響了自媒體行業的發展。
⑹ 2019年做自媒體前景怎麼樣
——以下數據及分析均來自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自媒體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內劃分析報告容》。
從行業的整體發展來看,盡管目前自媒體行業發展處於強監管的陣痛期,但是行業未來依然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從自媒體的商業變現模式來看,前幾年,盡管自媒體在平台推廣和營銷方面引起各界關注,但由於嚴重依賴於廣告投放單一變現模式致使商業化進程緩慢,而最近兩三年自媒體的變現模式逐漸多元化,開始由廣告投放向內容變現、電商變現、IP變現、衍生服務收費等多種形式轉變。
⑺ 大陸自媒體行業的發展歷程
1872年傳統媒體在上海誕生,網路媒體的誕生要從1995年《中國貿易新聞網》上線開始算起,2005年新浪博客上線代表者Web2.0媒體成功的進入到中國,同年我樂網也成功引進視頻分享模式打開另一扇窗,2009年新浪微博上線成為引爆自媒體人的一個助燃劑,2011年微信的上線一直到2013年的火熱興起,成功的把自媒體轉移到手機自媒體上。
從媒體的發展可以看出過去的媒體時代,因為信息的壟斷,造成壟斷的話語權;現在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包括微信,微博這樣的工具的發展,使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媒體的發言人。
2003年,美國人提出了「wemedia」這個術語,中文翻譯過來是:自媒體。
2005年,Blog進入中國並開始在社會公眾層面上得到認知。Blog是早期互聯網個人網站之後的自媒體典型應用。到了08年的Blog全盛期,中國有1億博客之巨。
2009年,新浪試水微博,並藉助它強大的媒體屬性,將微博推向彼時中國頭號互聯網應用之一。11年新浪微博走到其巔峰狀態。即便在今日已經不復昔日之輝煌,依然號稱每日有6000萬活躍用戶之眾。它是博客之後的又一個典型的自媒體應用。
2011年,騰訊推出微信,一開始作為一個用於人際傳播的個人通訊工具。12年,微信推出公眾平台(公眾賬號),隨即引發大量機構和個人入駐,開設自己的賬號。某種意義上講,被微博擊敗的博客,在微信公眾平台上得以重生。時至今日,微信公眾賬號有800萬個,相當於每160個中國人就擁有一個公眾號。在微信公眾號中,有著大量的個人自媒體,並在這些自媒體基礎上,形成了自媒體聯盟。
如果把05年的博客視為自媒體的起點的話,中國自媒體已經走了十年的路程。如果再推到更早的個人網站,那就是有近二十年的光景了(不過早期個人網站無論如何是達不到百萬這個量級的)。但自媒體之風起雲涌,並隱約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商業套路,的確是微信公眾賬號催動的。
雖然微信公眾平台是2012年推出的,但2012年只有一些早期的玩家,也大多屬於試水性質。到了2013年的時候,很多人都意識到,這是一個極強的媒體工具。拜兩個原因所賜。
其一,移動互聯網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越來越深入到普通中國人之中。與微博不同,微信公眾賬號允許長文本--140個字有時候實在說不清楚什麼,而與博客不同的則是,微信公眾賬號的閱讀,在手機上便能完成。
其二,更重要,微信公眾賬號依附於一個強大的社交網路:朋友圈。這是為什麼諸個新聞客戶端也引入了類似公眾賬號的自媒體功能,但依然無法和微信抗衡的原因:它們缺少一個社交網路。根據騰訊官方數據,80%的用戶通過朋友圈進行閱讀。
更何況,微信還有強大的人際傳播場景(點對點通訊),群體傳播場景(群),這都會助長公眾賬號文章的閱讀量達成。
2014年,自媒體開始收割。
一些個體通過運營自己的自媒體賬號,獲得了商業上的變現。這里包括為商業公司鼓吹,包括投放商業公司硬廣,也包括成名後作為一個KOL出入各種會議講座,成為公司顧問。
還有些自媒體賬號,影響力巨大,形成了一定意義上的粉絲經濟,組織「**會」、售賣「**牌」貨品,做得風生水起,不亦樂乎。
⑻ 自媒體行業的發展現狀、趨勢及對策探究
新手做自媒體起步是比較慢的,最好是選個有扶持的平台
為了幫助創作者清除版創作障礙,權鼓勵廣大創作者產出更多優質內容,騰訊內容開放平台(企鵝號)聯動騰訊微視、騰訊看點、騰訊新聞、騰訊視頻等騰訊內容生態各分發平台發布創作者專項扶持計劃,為創作者提供更多流量傾斜和收益扶持,助力創作者應對短時壓力
⑼ 自媒體行業的興起,為我們帶來了哪些商機
它是一種低成本,低投入的方式。由於自媒體和社交電商,他不需要支付任何的推廣費用。只是自己通過智能手機和一些社交軟體就可以進行操作和實施,所以相對來講,它在經濟投入上是比較少的,基本上可以說沒有。
發展的今天,很多人會遇見各種各樣的事情,在現實中可能自己的情感得不到釋放,就需要一個窗口,媒介,去展示自己的心情,又或者通過媒介去向更多的人尋求解決方法。
自媒體行業興起的目的,並非是單純的有話說,還帶有一絲盈利的色彩。從盈利的方向來看,存在著買賣雙方,有人在賣,也有人在買,秉持著的是知識創造價值的原則。
自媒體興起的意義,毫無疑問,作為時代的產物,他誕生了一批有才華的文人,和一些有志之士 。通過作家分享積極的人生觀,帶動了社會風氣,向好的方向運行。一些各個領域的作者,分享的種種技巧,使個人和整個自媒體群體都得到了提升。
⑽ 自媒體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進入到數字網路化時代後,新媒體的發展呈現曝噴趨勢。作為新媒體專大家庭中的一員屬,自媒體近年來也漸成氣候,無論是規模還是前景都相當可觀。
雖然與國外相比,中國的自媒體起步稍晚,但隨著微博、微信等社交網路在近年來的日益火爆,自媒體藉助其快捷的傳播方式也開始發展壯大。目前,已經有大量資本進入自媒體平台,今日頭條、UC等都拿出了大量資金來發展自媒體。
來自前瞻商業研究院《中國新媒體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截至到2016年微信公眾品台賬號達到2000萬,每日認證用戶超過1萬,活躍賬號約300萬,受眾則有近8億。而今日頭條的賬號數量接近13萬,月增幅超過30%,日均閱讀量達到7億次。在眾多公眾號中,娛樂、文化、科技是分布最多的行業,而娛樂休閑、實事、社會類的內容則是關注度最高的。如今,自媒體又開始了新的嘗試,那就是內容付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