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困境
Ⅰ 中小型自媒體如何走出閉環困境
這個很簡單,不做了就走出閉環困境了。若繼續做,永遠也走不出閉環困境。做的目的是為了賺錢,賺錢必須有流量,有流量必須要吸引讀者,憑什麼吸引讀者?——講新聞?大把的官方媒體最新新聞,而且自媒體平台基本不讓你發新聞類的;講故事?成千上萬搬運工在講故事,一鍵發布幾十個平台,你的原創講得過他們嗎?其他吸引讀者的你就不要想了,說不定一發布就封號了,關鍵是你的身份證、手機號再也注冊不了這個平台了。
Ⅱ 委員建議明確自媒體洗稿為侵犯版權,原創維權究竟有多難
“洗稿”行為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新的傳播行為,對原創者和原創內容市場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和危害。本文分析了“洗稿”泛濫的現實動因和舒適邏輯。澄清“洗稿”中版權保護的多重法律困境;認為應建立“互補”和“共同促進”的機制,使其成為調控“洗稿”侵權行為的關鍵突破方向。
很難對“洗稿”進行精確打擊。通常“洗稿”中對原作的選擇和“深度”加工,都是基於很多原作。維權者往往涉及多個作者。因為隱藏的形式,被原作者發現的概率很小,很難“團結”起來維權。即使監管部門能夠發現“洗稿”行為,由於缺乏明確的法律監管措施,監管部門對“洗稿”行為的審查往往需要專業復雜的程序,難以保證打擊的及時性。
為了有效規范“洗稿”行為,切實維護原作者的知識產權,彭靜建議完善我國知識產權保護法律制度。她建議《著作權法》和《著作權法實施條例》明確將“洗稿”列為侵犯著作權的法定案件,並規定“洗稿”的法律責任。具體來說,建議立法部門完善作品原創性的認定方法,增加“洗稿”的規定,確保打擊“洗稿”有法可依。
制定查處洗稿行為的具體規則."在總結我國執法和司法經驗的基礎上,相關行業主管部門應及時出台查處“洗稿”的專項規定,明確查處“洗稿”的責任部門、查處方式、具體程序和救濟方式。同時,必要時應成立專家委員會對“洗稿”行為進行認定,公眾應加強對洗稿行為的規范監督,確保調查程序正當、結果公正。
Ⅲ 如何做好自媒體營銷
自媒體營銷,說白了就是粉絲經濟,我們只要把自己的自媒體做好就可以,選版擇你擅長的某領域,權一直堅持發原創,堅持!堅持!不要去搬運,不要去刷粉,刷點贊之類的,系統是能檢測出來的。簡單的講,我們要先吃透頭條,然後再去做,就不會那麼的盲目,在圖文、標題、內容這些地方下功夫。效果應該是非常明顯的,我下面給幾個點你看一下也許能幫助到你,如果有問題的話可以相互交流學習一下,現在是做自媒體的最佳時機。
Ⅳ 分析網路營銷如今陷入了哪些困境,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這些困境能否改變,為什麼
目前很多企業面臨最大的網路營銷困境主要分為幾個方面,一個是互聯網發展速度快,二是人才缺乏問題,三是忽悠的太多導致信任值下降。這些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以下是3個方面的分析。
1、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普及,互聯網推廣營銷渠道太多,企業根本來不及跟上時代,甚至都沒來得及體驗,新的模式又出來了,這也是移動互聯網的特性。就像很多人還只是在玩工眾號,而很多企業已經布局, 網路百家,頭條,搜狐自媒體等等多渠道發展,還有各種微課渠道,直播渠道都太多,用戶基本上來不及跟上這些新東西,微信又推出了小程序,這又讓很多吃瓜用戶觸手不及,盲目布局,導致大部分的企業都不知道如何才能選擇一個合適自己的推廣渠道。
解決方案:企業在選擇互聯網渠道的時候首先要做好企業的營銷定位策劃,確認好自己的產品與服務適合什麼樣的渠道,如今有很多的企業還停留在入住淘寶,京東等渠道的模式,完全只是跟風,卻不知道自己是否適合做這樣的平台。那企業要選擇合適的自己的平台首先就要定位的是盈利模式,在打算通過互聯網來做招商、代理、批發、零售、定製等等,定位好了盈利模式才能確定自己適合什麼樣的目標客戶群,同時會分析出適合企業的投放渠道。
2、很多企業面臨的是人才缺乏問題,不管是網路SEO優化、自媒體運營,競價推廣,DSP信息流廣告等等很多的推廣都是需要專業人才才能有好的效果,同樣是操作一個平台,有的企業打水漂,而有的企業卻帶來了無限商機,這都是因為有人才的基礎之上。目前招聘互聯網人才困難,企業需要的高端人才很多都自己創業了,而一些有著傳統技術的人才企業又不想花高新聘請。
解決方案:企業可以針對自己的小白團隊進行統一外訓,深造自己的團隊思維,學習更新更好的營銷方式,同時也可以聘請專家到公司內部進行培訓,每周進行一次上門輔導,提高團隊的實際操控能力。藉助移動時代的優勢,參加直播微課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提升效果,打造更好的電商團隊。
3、目前市面上各種網路公司,託管運營公司,培訓公司多如牛毛,很多企業也報名參加了很多的互聯網培訓,甚至也都花了高價請網路公司託管運營,但是始終效果不如意,企業的信任值就下降了,覺得互聯網沒有效果,也就慢慢對互聯網失去了信息。對於網路公司來說忽悠的企業也的確不在少數,簽約之前吹上天,付款之後不見天,陷井一個接一個,甚至有很多小企業自己的伺服器域名,自媒體賬號歸屬權都在別人手上。
解決方案:建議企業在選擇互聯網公司合作之前可以與網路公司進行分期付款,分階段付款,做到什麼樣的階段再付二期款,三期款等,降低企業的風險。同時要相信互聯網推廣是有效果的,只是方法上面需要改進,為了安全起見,企業必須要牢牢掌控互聯網產品的所有權,而不是使用權。域名、伺服器等等都在自己的名下管理,自己續費,不要通過網路公司每年續費,自媒體賬號企業一定要用自己法人的身份證去申請,不要用網路公司或者是員工賬號做歸屬,切記安全最重要。
Ⅳ 「自媒體」營銷的方法與技巧
自媒體營銷是未來幾年的趨勢,其方法和技巧比較單一,我們來聊一下。
一、注意平台規則
每一個自媒體的推薦規則是不太一樣的,今日頭條,大魚號之間肯定是不一樣的,規則需要自己的摸索,慢慢更新內容來進行適應。
二、注意內容選擇
內容要與你想做的事情要關聯,並且關聯性一定要強,不能每天發布的內容差別性較大,這樣會影響自己的權重。
三、行業要垂直
這一點與內容選擇差不多,在做自媒體之前一定確定自己所熟悉的垂直的行業,比如,你喜歡美食,或者,你喜歡手工,以此來來進行自媒體定位;自媒體忌諱的泛,喜歡的是垂直和精。
四、塑造個人品牌形
在做自媒體的同時,一定不要忘記個人形象的建立,要做一個有性格的自媒體;要有人性,這樣才能讓粉絲感受到你的態度,能更好的為,變現作準備。
五、增加粉絲互動
有些人做自媒體,天天在搞內容,忽略了與粉絲之間的聯系;在某些情況下,粉絲比內容更為重要,要抽出時間與粉絲進行互動,要進行回復粉絲的評論,必要的時候,可以建立一個粉絲社群。
六、多種變現模式
有些自媒體是在用產品變現,有些是在用知識變現,在變現方式上,一定要多樣性,不能過於死板。在與粉絲互動的過程中,會了解粉絲的需求,進行通過一種付費的方式去滿足他。
Ⅵ 我想專心做自媒體,很多東西都不懂,又沒有人帶該怎麼辦
作為一個在媒體工作了三年的”老手“,我會幫你解決這個問題: 請連續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平台白皮書要看嗎?路徑: 第一個數字背景 閱讀平台白皮書。我帶了很多人一起去,幾乎沒有人讀過平台規則白皮書,甚至不知道它是什麼。你在他們的地盤上工作,卻不知道他們的規矩,這不是很奇怪嗎?現在更方便了,有很多視頻解釋基本內容。
比如說,你已經遲到了,你已經嘗試了所有你知道的東西。那麼你帶著這個問題去問別人,我相信很多人都願意和你溝通(我願意) ,而如果人們不願意,那麼就不可能做一些幫助?去510塊地給某人一篇文章,視頻表揚,還是人們有一欄價格不高的買一份?多存一點,給人們賬號點關注,留下一個混雜著熟悉面孔的評論?好吧,如果真的都是傲慢的創造者,不如找一堆好賬戶,看看他們的數據,分析他們的成功點,從模仿到超越(注意,模仿不是偽作者,而是從他們身上學到的) ?花錢是為了節省時間,花時間是為了節省金錢。過程就是研究 - 瓶頸-發現問題- 向最好的學習。
Ⅶ 如何打破微信公眾號運營的初期困境
您好!很高興能為您解答,
1.內容為王,做好原創文章
微信公眾號在運營的初級階段,往往是從「零」開始的:0內容,0粉絲數。打破零的界限,則需要經歷「內容創作——內容傳播——粉絲關注——粉絲維護」這樣的過程。由此就可以看出內容的重要性,它是微信公眾號最本質的存在,沒有「內容」的公眾號只是一個空殼,沒有「好內容」的公眾號也不會長遠。
堅持寫原創文章的好處在於:不管是訂閱號還是服務號,當你的原創文章寫的足夠多,時間足夠長,微信公眾號官方就會自動向你發出開通「原創」功能的邀請。之後,所有推送的文章都會帶有屬於自己的原創標志,標明作者和公眾號來源,擁有設置轉載的許可權,完全避免侵權的情況;當有別的號需要轉載自己的原創文章時,就會自動帶上公眾號的來源,自然為自己的號引流。
2.利用自媒體平台進行大量投稿
有了好的原創內容,就要想辦法擴散出去,吸引更多人的關注。但是,在公眾號運作的初期,最缺的就是人;如果僅僅靠自己那點少的可憐的粉絲,帶動閱讀乃至大量的轉發傳播,是非常難的事情。這時就可以利用外部龐大的網路資源,向各大自媒體平台進行投稿。投稿最大的好處就在於:不花費任何的資金成本卻能讓文章得到最大程度的曝光。
那麼,該如何有效地進行自媒體平台投稿,達到為自己公眾號吸粉的目的呢?
首先,根據文章的內容,選擇定位與之相符的自媒體平台進行投稿。不要盲目亂投一通,就像運營干貨類的文章,你不應該找一個創業平台投稿,這樣不但浪費上傳文章的時間,重要的是沒有任何效果。
其次,為了引流到自己的公眾號,一定要在平台允許的情況下,在自己投稿的文章中標明作者、公眾號ID,可以的話,把公眾號的二維碼插進去。進行平台注冊填寫個人資料時,也記得要帶上自己的微信公眾號,說白了,就是盡一切可能展示公眾號。因為,吸引粉絲關注才是最終目的。
最後,爭取成為自媒體平台的專欄作者,這個對於文章的發布以及曝光度都是有極大好處的。
3.加入各種微信、QQ群進行宣傳
除了利用自媒體平台進行公眾號文章的投稿外,在運營的初期,還可以通過加入各種微信、QQ群推廣公眾號。這個的關鍵就是找到可以加入的群。
如何找?我們可以巧妙地利用豆瓣、知乎等社交平台進行檢索。以豆瓣為例,首先去注冊個豆瓣賬號,成為會員;然後搜索並關注與微信公眾號運營相關的豆瓣小組;最後,在小組已經發布的眾多話題中找到適合的微信運營交流群申請加入,利用知乎的話,可以直接在搜索欄中輸入「微信群」、「QQ群」這樣的關鍵詞進行檢索。
在加入相關的群以後,接下來就是如何巧妙地把自己的文章、公眾號推送給群裡面的人。除了平時經常在群里刷存在感,混臉熟外,還要注意在群里發布文章的好時機。應該選在群里有人交流,處於熱鬧的狀態,這樣才能引起足夠的關注。當然,最有效的手段,莫過於在發文章或者公眾號名片求關注的時候,再快速發幾個紅包。俗話說:拿人手短吃人嘴軟,自然就會按照要求辦事。
任何一件事從零開始都很難,所以一定要堅持下來。
Ⅷ 大學生自媒體創業方向
這個自媒體很多,比如自媒體主播、自媒體發布視頻的,自媒體文章的等等
Ⅸ 自媒體為什麼會使人們的生活更便捷
一、生活世界的變化
自媒體時代是一個人人都能發聲,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可以變成媒體源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人的生活世界悄然變化。
(一)生活場域的轉換
1.從現實世界到虛擬世界
自從邁進網路時代,人們的生活場域就隨之發生了轉換,從面對面的真實世界進入到由網路所建構的虛擬世界當中。自媒體所營造的虛擬世界,不同於以往的電子網路空間,其虛擬場域和現實場域具有較高的融合度。比如「朋友圈」,它將現實中人們的關系復制到移動網路之中,實現了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對接,二者相輔相成相互滲透,人們的生活場域被烙上了虛擬和現實相互交疊的二重性印記。
2.共享空間的延伸
自媒體時代下,個體的日常生活正在變成「新聞發布」[1],一直以來,沉默於私人空間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走出了私人領域,換上了共享性的標簽。微信用戶可以通過「朋友圈」發布圖文,分享自己的生活動態,也可分享文章、視頻、音樂等,構築了一個全新的共享空間。
3.公共生活的彰顯
自媒體時代,信息的來源渠道更加暢通,人們更大程度地進入到公共生活領域當中。「朋友圈」里,人們分享傳播各種公共性話題以及最新出台的各項方針政策,體現了對公共生活的密切關注。
(二)互動形式的變化
1.跨越時空限制的特性
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往往發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具有很強的空間和時間的實在性,人們在時空的緊密關系中把握行動。互動的主體必須「共時」且身體「在場」,互動者的表情神態、語言、動作以及著裝、打扮等,都可能成為自我表達情感的重要媒介。而自媒體時代,基於移動網路的互動,主體之間可以脫離時空的限制,以「共時」和「異時」交錯身體「缺場」與意識「在場」的形式來溝通交流,實現隨時隨地的互動。這樣的互動形態更大程度上實現了互動的自由。微信用戶在「朋友圈」發布新鮮事,微信好友點贊、評論,進而展開互動,這樣的互動並不需要互動主體「共時」「共在」。
2.互動主體的自由度加深
現實生活中,每個行動者都會被打上社會性的印記,各種各樣的社會特徵會影響人們之間的互動。而在「朋友圈」這種虛擬空間中互動時,人們不用太顧忌現實社會的各種身份標識所帶來的各種溝通障礙。微信用戶在「朋友圈」分享信息之後,可以看到這條信息的人關注的是信息本身或者是該發布者的情感變化,互動雙方會暫時忘卻彼此在現實社會中的各種屬性差異所造成的人際溝壑。
3.互動內容的多元化及互動體驗的真實化
交往行動者總是在其生活世界內行動,不會脫離生活情境。人們通過「朋友圈」分享的內容異彩紛呈,這些互動內容都是依託於現實生活的。「朋友圈」並不是基於相同價值觀念而產生的聚集,其結構成分的多樣性以及他者的不確定性等特徵,充實了自我體驗的形式和內容,使得人們每天都能接受到不同的觀點和信息。正是這種內容的多元化,增加了互動的樂趣。圖文並茂、音頻視頻相結合的表現形式令內容更加生動,可以充分調動人們的感官,使互動者的身體也能突破時空限制,產生「臨場感」,帶來更加真實的互動體驗。
(三)傳統人際關系的回歸
由網路所構建的虛擬世界最初是一個隱匿的世界,以陌生人交往互動為主,人們通過ID進場,現實社會中的身份標識在這個虛擬空間里不復存在。而自媒體時代,人們傾向於延續和維護熟人關系。「朋友圈」里主要是「熟人社交」,它是以個人為中心向外生成的社會關系網,人們將傳統社會的差序格局整體復制到這個社交平台中。微信用戶經常關注的是與自己私交甚好的夥伴們在「朋友圈」的動態,並與其進行親昵的互動。微信「朋友圈」看似拓寬了人們的交往圈,但實則親近的依然是少數人。
(四)情緒分享的發展
一般來講,人們進行情緒分享是為了從分享對象的反應中獲得親密和支持。進入自媒體時代,情緒分享可以依託於社交媒體,各種各樣由情緒推動的分享匯聚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在自媒體時代,情緒分享逐漸生成了兩大主題,一是「你在干什麼」,二是「剛剛發生了什麼」。自媒體的發展帶來了觸控技術、碎片化表達和時間流[2]。觸控技術令人們只要完成下拉動作便可以了解最新訊息,碎片化表達則是人們趨向於使用簡略的語言來傳遞表達信息,而時間流則導致新鮮事具有霸權性,只要有新的狀態,舊的狀態就會被覆蓋,最新的東西永遠在上面,無形中增強了每個時刻的重要性。在時間流的模式下,為了使碎片化的情緒分享更具吸引力,人們正在變成會講故事的人。
(五)話語權的轉移
話語權可以簡單地理解為話語的影響力,也就是控制輿論的權力。話語權由誰掌握,決定了社會輿論的走向[3]。以前,充當意見領袖的往往是國家機關或者是權威機構,話語權主體是上層精英人士。而自媒體的出現,沖擊了這種傳播方式,話語權開始從精英群體向普通大眾轉移,個體在公共空間表達心聲成為一種常態,其話語權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強。微信「朋友圈」推動了話語權的平民化,開辟了一個信息高速交換的平台,它在社會熱點和公共話題中的活躍程度已遠遠超過傳統媒體。
二、個體生活意義的建構
人的存在從來就不是純粹的存在,它總是牽涉到意義。人所開展的一切生命活動,都必須建立在把握自身價值意義的基礎上。生活是尋求意義的生命活動,過有意義的生活是人存在的目的。自媒體時代下,個體通過虛實世界的溝通與協調來記錄自己的生命歷程,在傳統互動與新型網路互動的張力結構中維系人際關系,在充分流露自我意識的過程中兼顧公共生活,實現共同生存,建構生活意義。
(一)虛實世界的溝通與協調
人們的生活場域在當下呈現出「虛實共生」的特徵,其生活的真實世界與虛擬的網路情境相融合,人們身處其中建構生活意義。人們在「朋友圈」或記錄日常生活,或表達情感宣洩情緒,或塑造理想化的自我形象,或分享知識傳遞快樂,人們所進行的這一系列活動都是在追尋、建構屬於自己的生活意義。
(二)體驗全新的互動形式
隨著生活場域的轉換,互動形式也發生了變化,如前所述,自媒體時代的互動呈現出跨越時空限制的特性,互動主體更加自由,互動內容更加多元化,人們正在體驗這一變化。在「朋友圈」中,所有在現實社會中附加在人身上的各種社會屬性基本都被忽略了,人性趨於自然。虛擬情境中的互動彌補了現實互動的不足,有助於個體實現一定意義上的平等互動。
(三)維系人際關系
網路社會起初是以陌生人互動交往為主的,隨著自媒體的發展,熟人之間在網路情境中的互動更加頻繁。「朋友圈」所連接的基本是產生於個人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人們在「朋友圈」中通過一些共同話題形成交集,有助於拉近現實中彼此之間的距離。「朋友圈」匯聚了自己的生活記錄和他人的生活動態,人們通過這個平台了解彼此的生活近況,進行情感表達,一定程度上維系了人際關系,有助於建構生活意義。
(四)表達自我與關注公共生活
自媒體時代下,為了獲得關注和認可,人們發布新鮮事時常常會仔細斟酌,預先估計自己所講的故事是否具有吸引力,能否引起他人的注意。「朋友圈」擴展了人們表達思想觀點的渠道,使得人們在充分表達自我的過程中獲得存在感。如今自媒體在社會熱點和公共話題的討論與傳播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充分發揮其方便快捷的優勢,整合人們零散瑣碎的時間,使得人們只要動動手指就能滿足自己的表達訴求。「朋友圈」里親朋好友、師長同學、同事討論某一熱點話題,交流看法,參與到公共生活當中,在公共空間中追尋生命意義。
三、個體所面臨的意義困境
面對生活世界的變化,人的存在感不再是確定和唯一的,在建構生活意義時出現了一系列問題。
(一)虛擬導致的虛無
進入自媒體時代,人們存在的意義和空間、時間都有所分離,嵌入真實社會關系中的互動如今大部分在虛擬世界中開展,人們在虛擬空間中進行角色扮演。但不能忽略的是這種虛擬導致了新的虛無。
一方面表現在人與人關系的變化上。「朋友圈」雖然可以將分離兩地的人們的生活展示給對方,使相隔萬里的互動成為可能,但它卻消解了傳統情感互動的意義。當朋友只不過是一次點擊,那麼有些關系的存在對人而言就變成了存在著的無。
另一方面表現在人心靈的空虛。自媒體的發展,讓世界變成「我」的,也讓「我」的變成世界的,這導致許多人對虛擬空間中活動的關注遠遠超過了對身邊人真實境況的關注。人們通過智能手機隨時隨地與自媒體相連接,進而觸摸這個世界,這導致人們總是頻繁地查看手機,一會兒不看手機,就會錯過很多新鮮事,彷彿離開手機就找不到存在感。
(二)在虛擬和現實的交疊中顯現認同危機
拉扎斯菲爾德認為大眾傳媒具有「麻醉作用」,過度沉溺於媒體提供的表層娛樂和虛擬滿足中,會逐漸喪失社會行動力[4]。自媒體時代,加深了人們對網路的依賴程度。人們在「朋友圈」根據自己的主觀意志塑造各種理想化的自我形象,製造人際關系活躍的假象。當退出虛擬空間,回到現實世界中時,面對並沒有因想像而變好的真實情況,面對瑣碎的事務,難免會產生失落感,甚至出現自我認同的危機。虛實交疊中,人們更容易將現實社會中的行為帶入到虛擬空間中,如把一些商業化行為裹挾到自媒體當中。「朋友圈」當中的集贊換商品、微代購等行為,會增加用戶的不適感,引發厭惡心理和負面情緒。這種負面情緒可能會延伸到現實生活中,導致人們對社會的信任度下降,出現社會認同的危機。
(三)理性精神的缺失
自媒體時代,人們在充分享受網路社會方便、快捷收發信息的同時,也面臨著理性精神的缺失問題。
1.過度娛樂化現象。自媒體時代娛樂化傾向更加明顯,時至今日已經發展為過度娛樂化。如「朋友圈」里人為製造的各種笑料、調侃戲謔、惡搞社會事件等。起初人們只是單純娛樂,當這種趨勢愈演愈烈時,便形成了一股不良風氣。
2.傳播的信息真假難辨。自媒體時代,網路的開放性更上一個台階。人人都可以自由地接收和發布信息,使得各類網路信息洶涌而至。很多虛假信息經過有心人的包裝,常常令人難辨真假。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朋友圈」有時會謠言四起,如一些易造成社會恐慌、影響社會公共秩序的虛假消息,違背科學知識的信息等。
3.網路圍觀和盲目起鬨。隨著自媒體的發展,人們對這種現象更加習以為常。面對各種被曝光的事件,人們越來越不去理性思考事件或行為的真實性,不經求證直接轉發評論進行道德審判。這種非理性的舉動往往影響了事態的正常發展,甚至擴大了事態的嚴重性。
四、走出意義困境
每一種事物都必然存在漏洞和缺陷,自媒體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滋長了許多負面問題,需要調適以走出意義困境,使人們更好地生活。
首先,訴諸自律,包括三方面:一是自覺到私人空間與公共空間的融合,培養自身的網路公共意識。當一個人變身為媒體元的時候,事實上他就與其他人形成了一種共生關系,那麼他就需要有一種責任意識來規范自己的行為,時刻提醒自己,不管生活場域如何轉換,始終離不開自我與他者共存這一生活要素。人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自我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主要是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形成的,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自我是在與他人的聯系中,透過他人這面「鏡子」來認識和把握自己的[5]。所以即使是在虛擬情境中,我們也要注意處理自我與他者的關系;二是關注人本身,尋找自己是誰和能夠是誰的答案,拉近心靈之間的距離,關注生活本身。自媒體彷彿催生了一個「影子世界」,一旦人們熟悉了「影子世界」並欣然接受它,真實的世界就可能會遭到拒絕,所以人們應當僅把「朋友圈」等社交平台當做分享傳遞信息、放鬆身心的地方,堅持適度原則,不要給予過多的關注,實現虛實世界的溝通與協調,生活的重心應該回歸到真實世界當中;三是回歸到現實的人際交往。在自媒體營造的網路空間中,活生生的人在交往中退到了終端背後,真實的自我隱藏在幕後,所表現出來的只是符號,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互動的意義,影響現實的人際關系。
自媒體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人們的互動范圍,增加了人們之間的互動頻率,但有時也使得人際互動異化為膚淺的面子上的互動。例如「朋友圈」里的點贊行為,使用初期表達的是一種欣賞和密切關注,後來演變成簡單的回饋和反應,發展到現在已經變成了一種敷衍的行為。人們應當更注重與身邊人面對面的溝通交流,不再依賴於自媒體製造「臨場感」,去構築和維系真實的朋友圈。
其次,訴諸他律,包括兩方面:一是政府介入自媒體管理,制定具體的法律法規,規范網路自媒體的運行,不給各類虛假信息可乘之機;二是塑造公共道德意識,在公共道德意識的指引下,社會主體將把生活中的各種規則和要求當作自身必須遵奉的道德要求且能在現實中自覺自願的遵守,從而更加理性地建構生活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