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時代如何引領輿論
A. 大眾傳媒如何成為社會輿論的引導者
樓主你好
知道為什麼你的提問足足隔了7個小時都沒有人回答嗎?
o(╯□╰)o,主要專有兩個原因:
第一屬,這個提問太寬泛
第二,問答平台上不太適合用來討論這種大問題。(貼吧可能會更加適合)
不過我還是手癢癢,想和您分享下我的想法。
現在信息流通太快,但人們對「真、善、美」會永遠都保留高級審美需求。
只有大眾傳媒真正關注的是符合大眾的價值取向,才能留住大家的關注,有了大家的關注才會成為社會輿論的引導者。
比如前段時間有陸續報道的「教育工作者xing虐小學生」的丑聞
為什麼在第一家報道出來之後,祖國各地就接二連三的在短時間內都爆出同類丑聞?
這就是輿論導向。
不報道並不代表這些丑聞不存在,但不報道,丑聞的社會影響力就不會這么廣泛
有些是不敢報道、有些是不能報道、還有一些是用已有的資料換取私利不予以曝光。
而這么多「有些」就不屬於能夠引導社會輿論的傳媒。
只有敢於站在事實的角度上 引導全社會人民針對某些事件進行反思的媒體,才是真正的「大眾」傳媒。
B. 如何正確應對輿論媒體,媒體如何引導輿論,新媒體時代
時下,在新媒體時代,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媒體正日益影響著檢察院的形象、聲譽和社會公眾對檢察院的信任。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想不想、會不會利用媒體與社會公眾進行溝通,已經成為新形勢下衡量檢察官執法能力高低的重要標志。只有以改革創新的精神迎接新媒體的挑戰,切實加強對新媒體傳播規律的把握,深入研究輿論引導規律,善待媒體,善用媒體,不斷提升新媒體時代網路溝通和輿論引導能力,才能為檢察工作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
一、提升新媒體時代輿論引導能力必須善待媒體,強化媒體意識。
在今天的開放環境與信息全球流動的條件下,要想有效應對人們的思想意識多元化帶來的挑戰,要想努力保持並增強檢察工作的輿論引導權,就必須充分認識新媒體的社會影響力,全面、客觀地認識新媒體給我們帶來的機遇和挑戰,轉變傳統的思維方式和工作習慣,不斷提高與媒體打交道的能力。
一是要更新觀念,善待媒體。要走出過去媒體宣傳容易泄露案情、對媒體敬而遠之的誤區,主動加強與媒體的溝通和聯系,善於研究媒體、合作媒體、關注媒體、藉助媒體,把編輯記者當朋友,做到感情上尊重、工作上支持,形成與媒體上下聯動、左右互動、協調高效、優勢互補的工作體系,做到檢媒聯動,實現互助雙贏,增強宣傳工作效果。二是了解媒體,提高運用新媒體的能力。要通過有針對性地舉辦情景模擬訓練、網路培訓班、輿情報告會、網路論壇等活動,讓領導幹部學會運用在線訪談、網路評論、即時通訊等方式,主動加強對新媒體運用知識的學習,熟練掌握新媒體的傳播規律,做新媒體時代的弄潮兒,不要做落伍者,不斷提高領導幹部特別是檢察宣傳人員運用新媒體的能力和素質。同時,還要把新媒體的建設和管理納入黨組的議事日程,健全組織機構,健全相關制度,規范新媒體的管理和運行,為做好新媒體的應用應對工作打下堅實的組織基礎。三是要正確看待媒體,自覺接受輿論監督。要充分意識到,面對媒體,積極的公開、主動的溝通,更能消除誤解,贏得民心,越著捂著、蓋著,越容易被動,滋生謠言。要不斷深化媒體意識就是監督意識的觀念,以更加坦誠的姿態面對公眾與媒體,進一步強化接受輿論監督意識,時刻做好接受監督准備,把接受監督作為改進工作的動力,時刻想到每一次執法辦案都在媒體監督之下,時刻注意維護好檢察院檢察官形象。
二、提升新媒體時代輿論引導能力必須善用媒體,打造網路宣傳新格局。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進步,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傳播途徑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要增強檢察宣傳工作的覆蓋面和影響力,特別是提升新媒體應用應對能力,就要全力打造檢察門戶網站、檢察博客、檢察微博、檢察微信「四位一體」的宣傳格局。
一是加強檢察門戶網站建設,及時發布權威信息。要高度重視網路宣傳和檢務公開工作,建設好、管理好、使用好檢察門戶網站,把門戶網站打造成弘揚法治精神、宣傳檢察工作、普及法律知識、豐富檢務公開的有效載體。要針對隊伍建設、業務工作、檢務公開、檢察動態等板塊,專門設立與公眾互動空間,讓網民發表對檢察工作的意見和建議,讓檢察人員為網民解疑釋惑,做好正面引導工作。二是開通檢察博客,傳播檢察好聲音。要依託重要網站開設檢察院官方博客,及時向群眾宣傳檢察機關的重大活動、檢察隊伍和業務工作的重要成果,加強正面輿論的引導,傳遞檢察工作正能量,提升檢察機關的社會形象。三是開通檢察微博,加強與網民的互動交流。針對微博特有的簡短、閱讀方便的特點,根據受眾的需求和群眾的訴求,開展好發布檢察動態、解疑釋惑、接受法律咨詢和控告舉報工作。要用鮮活生動,群眾容易接受的語言,減少書面化、模式化的言論,拉近與群眾的距離,實現面對面的交流,鍵對鍵的溝通,使微博真正成為檢察機關與網民的交流平台。四是開通檢察微信,密切與社會各界的聯系和溝通。要通過微信平台,在「朋友圈」群發文字、圖片和視頻,展示檢察動態,接受法律咨詢,強化微信與微友的互動;建立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監督員和副科級以上幹部的手機信息交流平台,定期通報檢察工作情況,以便更有效地接受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監督員和社會各界人士的監督,切實履行好法律監督職責。
三、提升新媒體時代輿論引導能力必須強化引導,及時掌控網路輿論發展方向。
提升檢察機關輿論引導能力,要完善好涉檢輿情巡查、輿情報告、輿情研判、輿情引導四項機制,做到早發現、早研判、早引導、早控制,掌握主動權,打好主動仗。
一是建立監控巡查機制,第一時間發現輿情。在技術科、政治處應明確網路「巡視員」和「評論員」,在工作日的8點至10點、下午2點至5點、晚上8點至10點以及法定休假日,對各大網站、論壇進行「關鍵詞搜索」,全方位查找涉及本院的新聞報道,確保監測不留死角,適時進行實時監控。
二是可以藉助類似多瑞科輿情數據分析站輿情系統建立輿情即時匯報反饋機制,第一時間向黨組匯報。網路「巡視員」一旦發現網路輿情,要詳細、准確記錄輿情上網時間、主要內容、瀏覽和跟帖人數、群眾反應、點擊率等各項內容,在30分鍾內向黨組匯報。
三是建立分類研判機制,准確鑒定輿情性質。根據輿情反映問題的性質、內容以及影響力等,對輿情進行深入分析,做到把握關鍵,准確定位。對涉及本院的重大輿情,要迅速查找源頭媒體,在分析研判輿論熱點和輿情發展走向後,迅速向網路輿情處置領導小組報告情況並提出初步處置意見;要分析涉檢輿情的成因,與控申部門及輿情涉及的相關部門一道查明真實情況,並及時聯系有關人員,爭取最短的時間內做出正確反應,避免陷入被動。
四是建立及時應對機制,積極消除負面影響。要堅持積極回應,及時消除負面影響,防止事態擴大。及時與涉檢涉法網路輿情發生的源頭媒體進行溝通,做好解釋說明工作,力爭在源頭上控制輿情進一步擴散。最大程度爭取傳統媒體的支持,利用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和權威性,發布最及時權威的信息,影響網路輿情的走向。必要時,協調宣傳主管部門,積極尋求互聯網管理部門、新聞單位、網路媒體的支持,採取適時召開新聞發布會等方式,公布事實真相,使不明真相的公眾了解事實,引導視聽,把握輿論導向主動權,共同化解涉檢網路輿情的不利影響。網路評論員要以普通網民身份按照統一口徑和指令,參與涉檢網路輿情討論,消除網民誤解,引領網上輿論導向。
C. 全媒體時代,如何積極有效應對網路輿情
全媒體時代,如何積極有效應對網路輿情
業界認為媒體微博主要有三個功能:形象塑造、關系建設、公共信息服務。微博有很多優點,諸如穩定、簡單、快捷;但微博也有其致命缺陷,例如其龐大、廣泛、不確定的受眾面讓用戶不好把握這樣的多元互動。基於視野窄化的原理,從個人情趣愛好出發,微博用戶會選擇具有某些一致性的人進行關注,這種用戶偏好聚合下的自我的議程設置,逐漸形成一個輿論群體。要想使得自我議程設置成為公眾議題,媒體微博必須要善於分析自身受眾心理,發布適合一部分受眾的內容,不斷提高粉絲的參與度。媒體微博在運營時要注重策略調整,通過形象塑造、信息推送、意見領袖、話題策劃等策略增加自身微博的影響力。
微博言論空間的自由性及巨大的發表空間極大地促進了信息的公開透明,其裂變的傳播效果增強了微博輿論監督功能。媒體微博在其傳統媒體的強大的影響力基礎上提高了信息的實效性,通過強互動凝聚輿論力量,在熱點事件當中自成一派,引導輿論走向,形成密集的監督網。在新媒體時代,如何做好輿論話題的引導,如何掌握主動權,這是我們當下急需的。
一、學習認識新媒體,進一步認識新媒體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新媒體有著明顯不同於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媒體的特性,認清這些特性,才能更好地把握機遇、迎接挑戰。新媒體在信息發送上具有即時性。傳統媒體反映的是新近發生的事實,而新媒體卻能將正在發生的事實瞬間告知公眾。這給黨和政府的執政能力帶來了新的挑戰,政府部門和傳統媒體必須轉變觀念,學習認識新媒體,通過新的傳播渠道及時發言、傳播資訊。一些政府部門已經開設了官方網站、博客、微博等,積極疏通傳播渠道。事實證明,善於運用新媒體,及時回應民意訴求,對密切與群眾的關系,對提升自身影響力,都十分有利。
新媒體在信息傳播上具有互動性。無論是參與網上討論、轉發手機簡訊,還是轉載網路言論,受眾常常集信息的接受與傳播於一體,傳統媒體時代「我播你看」的單向流動,正向「全民參與」的傳播模式發展變革。這帶來了傳播內容的極大豐富,各種信息都被拓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社會思想意識加速多元化,傳統的輿論引導格局正經受著深刻的沖擊。新媒體的出現,既為公眾參與政治生活開辟了新通道,也為黨和政府與公眾之間的良性互動提供了無限可能。領導幹部需要改變執政理念與方式,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和途徑,搭建起黨務公開、政務公開、優化決策流程和執政方式的新平台,及時、全面地與公眾溝通。
新媒體在信息接收上具有集群性。集群式接收、個性化傳播是新媒體的又一明顯特徵。不同年齡、收入、職業、興趣的人們在對信息的鑒別、篩選上,具有一定范圍內的趨同性,這種趨向促進了新媒體的發展,新媒體的出現又加速集群性進一步走向深入。輿論格局的變化,對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繼續延續以往「批量生產」式的傳播方式,傳播效果必然要大打折扣。
二、善於運用新媒體,是提高輿論引導能力的新突破口
置身新媒體時代,怎樣更好地傳播主張、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怎樣更好地化解矛盾、在危機事件發生後掌握主動地位,怎樣更好地聽取群眾呼聲、進一步改進工作,都是擺在執政黨和各級政府面前的重要命題。媒體技術、傳播手段的更新,為進一步聯系群眾、更好地服務群眾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一要合理設置議程。傳統媒體主導的傳播形態,其特點是「一對多」,媒體往往能夠引導和控制輿論,起到議程設置的作用。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如果點擊率夠高、轉發量或轉載量夠大,普通人的言論一樣能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引發社會大討論,傳播形態變為「多對多」。研究發現,在新媒體環境下,媒體與受眾之間存在著雙向互動設置議程的復雜關系。這就要求執政黨、政府部門必須遵守新聞傳播規律,主動出擊,善於運用傳播技巧,使媒體願意圍繞自己發布的信息進行報道,並通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的互動,產生放大效應,合理地為公眾設置議程。
二要處理好突發事件。突發事件消息的瞬間廣泛傳播,是新媒體凸顯威力的重要表現。然而,怎樣恰當處理好突發事件消息的發布,一直以來都是政府部門深受困擾的一個問題,新媒體的介入,使這種困惑更加凸顯。當前,新媒體逐漸成為熱點新聞的首發媒體,而政府部門和傳統媒體卻頻頻在第一時間失語。公眾被具有震撼性的消息「擊中」後,很快開始參與各種猜測和討論,這固然印證了新媒體傳播之快、影響之大,但從某種程度上來看,也是權威解釋缺席後情緒焦慮的一種反映。在傳播技術足以顛覆傳播形態的今天,不敢說、不願說、說不好都需要摒棄和改變,人們呼喚政府部門改變心態,尊重公眾的知情權,真正從有利於事情解決的立場出發,在提高執政能力和水平的前提下,利用好新媒體這支利器,將事件真相和處理結果及時告知公眾,平息不實傳聞,主導社會輿論。
三要做好輿情分析。從根本上講,網路輿情監測要求達到實時性、全面性和准確性。多瑞科輿情數據分析站能滿足系統輿情信息服務市場三個要素,實時性:輿情獲得越早,給應對和處置留下的餘地就越大,而網路輿情的發展往往是爆發式的,機會稍縱即逝,一旦錯失最佳時機將追悔莫及;全面性:網路輿情容易攻其一點,不及其餘,信息量大,容易使很多重要信息被忽略;准確性:海量信息條件下,如何准確地掌握問題核心,不為紛擾所困,是得出正確判斷的關鍵。「輿情是社會的脈搏」,隨著網民隊伍不斷壯大,網路輿情越來越受重視。源自網路的言論和現實意見相互影響、融合,往往成為社會情緒的晴雨表。由於參與的門檻低,同時具有一定的隱匿性,網路輿情某種程度上更為真實地反映了大眾心聲。善於傾聽,及時捕捉網路輿論熱點,了解不同階層群眾的想法和願望,並對公眾的訴求整理、吸納之後轉化為決策依據,對密切黨群關系、構建和諧社會,都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三、善於管理新媒體,打造積極健康的話語場
新媒體發展迅猛,出乎很多人的預料。人們在為它推動公眾知情權、參與權建設叫好的同時,也逐漸認識到,作為一種技術手段,它需要接受相應的監督管理,規避可能帶來的弊端。首先要正視新媒體時代的輿論特點。匿名發言會降低傳播者的責任感,致使網路上出現一些不負責任的言論;身處信息爆炸的時代,很多時候人們來不及辨識事實真相,就開始表態發言,加速了不實消息的散播;有的網站或網民為了提高點擊率,將一些垃圾信息、不健康不道德的信息也放到了網上……網路傳播的即時性、廣泛性在這些時候「助紂為虐」,致使網路輿論走向暴力和失范,網路監管也成了一個世界難題。其次要加強立法,促進新媒體健康發展。很多國家都在網路安全、信息自由、未成年人上網保護等領域進行了立法。當前急需建立和完善與新媒體直接相關的法律制度,將新媒體置於相關部門有效監管之下。新媒體存在的輿論風險,不僅需要執政黨和政府部門高度關注,公眾也需對此廓清認識,提高媒介素養。要使公眾了解,在享受言論自由的同時,虛擬世界同樣也要講大局、負責任,網路世界中的個人言行,一樣要接受法律法規的監管。監督的作用體現在一方面優化自媒體輿論生態,另一方面培養網民的權利意識,鼓勵網民以公開的、合法的途徑保護自身合法權益。
綜上所述,新的傳播格局,給傳統媒體帶來了極大挑戰,但挑戰與機遇往往並存。適時開通微博,利用這個傳播平台,給信息插上飛速傳播的翅膀,粘合更多的網友擴大自己的網上陣地,從而在這個網路輿論場中查知民意、發出聲音、引導輿情,這是時代賦予傳統媒體的使命,更是傳統媒體轉型的契機
D. 如何提升新媒體時代輿論引導能力
個人認為除了一些常用的輿論引導方法如:靈活運用各類傳統媒體資源,建立立體專化的宣傳網路,做好屬負面輿情的引導、成立相關的輿情管理組織、明確內部組織機構的專業分工、重視和培養第三方力量爭取掌握輿論引導主動權等等外,其實關鍵還在於創新輿情管理工作方式,藉助專業的新媒體輿情監控平台,建立輿情預警、監控工作機制,早發現輿情,對輿情動態進行全面監控。
一些主要的新媒體輿情監控平台專為企業新媒體輿情監測輿論引導而准備,通過對互聯網信息的話題聚合,幫助企業快速了解網路上談論企業的各種聲音,以准確、全面、實時自動三大核心優勢為企業新媒體輿情監測和輿論引導工作服務,來自識微科技商情知識欄目。
E. 是輿論引導媒體還是媒體引導輿論
近年來,隨著傳播技術的不斷進步,新媒體在人們的信息傳播活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新媒體具有信息傳播自由度大、開放、便捷、互動形式多樣、界面更富人性化等優勢,因而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迅速贏得了民眾的普遍青睞,社會影響力日益顯著並成為民意自主表達的重要平台。與新媒體相比,傳統主流媒體在民意自主表達方面存在欠缺和不足,致使受眾不斷流失、輿論引導日趨乏力和社會影響力持續下降。因此,如何在重視民意表達、為民意的自主表達提供有效窗口的基礎上改進輿論引導,成為傳統主流媒體在新媒體環境下提升影響力的時代命題。
一、新媒體環境賦予民意自主表達空前的活力
表達民意是新聞媒體擔負的一項重要社會功能。隨著新一輪傳播技術革命的推動,網路論壇、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相繼崛起,可謂在傳播觀念和技術手段上翻開了民意自主表達的歷史新篇章。
眾所周知,傳統媒體的傳播模式是由點(傳播者)到面(大眾)的單向傳播,屬於典型的「傳者中心」。在這種傳播模式下,受眾只能被動地接受傳播者傳送的內容,而網路的問世改變了這種狀況。特別是網路論壇、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出現後,以其特有的交互性特質改寫了以往受眾在媒介使用中的被動地位,使得每一個媒介使用者都可以成為信息傳播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在接受新聞信息的同時,也能以傳播者的身份主動生產、加工新聞信息,並向外界發布。這無疑使得過去只能充當「沉默的受眾」的廣大草根民眾擁有了「向社會喊話」的平台,極大釋放了社會話語權。
在各種新媒體的支持下,越來越多的普通人開始擔負起新聞生產者的角色。他們通過書寫網路日誌,在網路論壇、微博、微信上發帖,以及製作音視頻文件等方式,報道身邊已經或正在發生的事情,探討社會熱點問題,評論當前社會事務,進而成為影響社會輿論的重要力量。「從認知渠道上來說,互聯網搜索引擎、新聞網站、微博等成為新興主流階層接觸和了解信息最主要的渠道,傳播及時、獲取便捷、觀點自由是大家首選它們的原因。」①可見,新媒體消解了傳統媒體對新聞信息傳播權的壟斷和控制局面,推動了社會話語權的平等化,使得無數來自社會草根階層的個體化的微內容、微信息有了自我呈現的機會,甚至可以通過一定形式的有效聚合傳播,產生強大社會影響。
輿情檢測監控系統的作用從根本上講,網路輿情監測要求達到實時性、全面性和准確性。多瑞科輿情數據分析站能滿足系統輿情信息服務市場三個要素,實時性:輿情獲得越早,給應對和處置留下的餘地就越大,而網路輿情的發展往往是爆發式的,機會稍縱即逝,一旦錯失最佳時機將追悔莫及;全面性:網路輿情容易攻其一點,不及其餘,信息量大,容易使很多重要信息被忽略;准確性:海量信息條件下,如何准確地掌握問題核心,不為紛擾所困,是得出正確判斷的關鍵。
二、民意自主表達與輿論引導的關系
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4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中國網民數量達到6.3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6.9%,手機網民達5.27億。網路、手機用戶的快速攀升以及人們對網路、手機新聞信息傳播功能的依賴度不斷增強,使得網站、網路論壇、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日益成為新聞信息傳播領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時,隨著各種新媒體的廣泛使用,社會輿論主體也日益多元化和碎片化。傳媒環境的這些深刻變化,使得妥善處理民意自主表達與輿論引導的關系顯得日益重要。
在現代社會,民意表達是任何一個國家實現社會民主的題中應有之義。民意表達的自由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成為政府決策及施政行為的參照,往往意味著一個國家社會民主化程度的高低。一方面,民意表達有宣洩社會情緒的功能,可以起到緩和甚至消除社會矛盾或對抗、避免社會震盪的作用,民意表達受到限制,公民的社會願望得不到申張,利益訴求無法實現,不滿情緒就會積累,矛盾就會逐步增大,影響社會穩定;另一方面,民意的充分表達可以使政府及時了解社會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嚴重程度,便於做出相應的決策部署,加以應對或解決,從而維護社會穩定、推動社會進步。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民意表達有了更加便利的通道和更加寬松的空間,對民意自主表達的尊重和重視也日益成為社會普遍認同的價值理念。在這種社會氛圍下,任何罔顧民意表達的輿論引導,都將難以獲取社會認同。因此,充分重視民意表達,不失時機地為民意自主表達提供窗口,是傳統主流媒體改進輿論引導的主要途徑。
同時,當下人們的思想認識、價值觀念、利益訴求日趨差異化和多元化。「受不同利益的支配,不同的社會階層和社會團體面對共同的社會問題,必將形成不同的意見傾向,使社會輿論呈現多元狀態,甚至呈現紛擾狀態。」②這種狀況雖然有助於民意的彰顯,但是如果任由「民意」的洪流無節制地、紛亂無序地隨處宣洩,勢必會為負面社會情緒的肆意滋生與蔓延打開方便之門,危害社會穩定乃至國家安全。因此,社會仍然需要主流媒體發揮輿論引導功能,指引民眾的社會言行,制衡無序的民意表達,以避免社會輿論陷入脫序狀態。近些年來,因「民意」的混亂、無序表達致使社會輿論失調進而引發社會群體事件、人身傷害事件的諸多典型事例,讓人們了解了處理好民意自主表達與輿論引導關系的重要性。新聞傳播實踐也表明,傳統主流媒體充分發揮輿論引導功能,及時澄清、消解在社會、網路出現的各種虛假、片面、錯誤的信息和言論,能夠有效疏解民意的混亂,增進社會輿論環境的整體健康與和諧,進而起到穩定社會人心與助推社會良性發展的作用。
三、改進輿論引導,提升主流媒體影響力
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引導功能,凝聚社會共識,聚合社會各界力量,為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是我黨多年來治國理政的重要經驗,也是我國主流媒體承擔的重要社會使命。
在新媒體環境下,主流媒體必須積極適應傳播環境的變革趨勢,主動為民意的自主表達提供有效窗口,積極回應民意關切。一方面,要善於利用自身的權威性與公信力優勢,主動訪民情、察民聲,有意識地針對社會生活中被民意聚焦的熱點、難點問題,策劃推出一些主題報道、專題報道,既有效暢達民意、代言民聲,又柔性化地實現對輿論的有效引導。「引導輿論要審時度勢,重視對社會熱點問題的引導,加強針對性。」③因此,在傳媒平台日益多元的今天,要想繼續保持社會輿論主導者角色,贏得輿論引導的主動權,主流媒體就必須主動放下「身架」,充分接地氣,肯於傾聽民聲、樂於反映民意,心甘情願地為滿足民眾對各項社會事務的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鋪路架橋。例如:中央電視台近年來在《新聞聯播》中推出的「走基層・百姓心聲」,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溫暖回家路」等系列報道就是主動訪民情、察民聲的範例,與普通百姓共話「幸福」「家風」等問題,激起了社會廣泛熱議,產生了良好的輿情效應。
另一方面,要善於利用網路論壇、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台,積極梳理和呈現民眾對各種社會事務的合理意見和觀點,為民意的自主表達鋪設廣闊的話語平台和傳播通道,從而在各種輿論話題的交鋒中最大限度地將「圍觀」民眾轉變為積極的話語協商者乃至輿論引導的助推者。在這方面,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的《央視財經評論》(微博平台「央視財經評論」)、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之聲的《新聞縱橫》(微信平台「新聞縱橫」)、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環球資訊廣播的《新聞盤點》(微信平台「環球銳評」)等,可謂都起到了較好的示範、帶頭作用。
當然,隨著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差異性日益顯著,人們越來越重視對自身權益訴求的表達。而新媒體的出現,恰好迎合了這種潮流,使得人們可以不受身份和地位的限制,依託網路論壇、微博、微信等平台傳播信息、散布觀點。但是,由於缺乏傳統媒體嚴謹而專業化的信息把關流程,一些用戶在這些社會化媒體平台上隨性上傳的情緒化內容和片面化信息,在引發社會「圍觀」的同時,也常常演化為點燃輿論風暴的導火索。「把關的退隱,一方面使普通用戶獲得了自由的話語權,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虛假有害信息的泛濫。」④可見,新媒體在使人們體驗到民意自主表達的無比暢快時,往往也讓自身成為謠言、虛假信息的滋生平台和社會負面情緒的放大器。在新媒體環境下,任何一個普通人都可以藉助身邊的便利傳播平台自由發表見解和表達訴求,但任何一個普通人也都可以在「民意」的幌子下,散布負面情緒和片面觀點,誤導公眾和輿論。所以,這就特別需要主流媒體及時發聲,對傳播效應加以平衡和制約,以向公眾呈現一個真實的社會圖景和民意走向。民意固然需要自主表達,但為民意表達搭建起理性、平衡、公正的平台,是保證其發揮正能量不可或缺的前提。
綜上所述,面對新媒體時代復雜的信息傳播格局及多變的社會輿情環境,傳統主流媒體要以尊重和重視民意的自主表達為前提,以切實維護民眾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為著眼點,在堅持鞏固和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同時,主動訪民情、察民聲,為民立言,切實增強傳播內容的貼近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讓民眾真正愛聽、樂看、願追隨。這樣,才能切實履行輿論引導職能,有效提升自身影響力。
F. 怎樣看待媒體對社會輿論的過度引導
有的不良媒體,為了瀏覽量,蹭熱度,過度的報道,最近大火的事件,沒有理性的分析和對事情的正確的看法,只寫讀者願意看的東西所導致的。
G. 根據2 019年香港問題,中國媒體如何治理和引導輿論
媒體怎麼可能治理輿論?現在是自媒體時代,傳統媒體和體制內媒體對此毫無優勢,更不要說治理了。他們應該順應時代要求,說真話,才能生存下來。
H. 自媒體時代如何引導輿論
媒介融合分為狹義的媒介融合和廣義的媒介融合。狹義的是指在網路,數字等技術的基礎上,報紙,廣播,手機,互聯網新老媒介的在形式和內容上的融合。廣義的媒介融合還包括媒體的所有權,人員,資源的組合,對媒體從業人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媒介融合時代意味著,一方面資源信息更加多元化,豐富化,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媒介互相影響增強,信息鉗制似乎比傳統媒介上略為弱化,報紙電視媒介更容易受網路影響,網路也讓傳統媒體的議題在更大的范圍里傳播,這對於新老媒介來說是一個機遇也是一個挑戰。
當下中國,正值轉型期,各種思想,價值觀,和社會矛盾迸發,媒體的議題設置似乎更加多元,引導輿論似乎對於顯得尤為重要。
一,首先加強主流媒體的建設,鞏固主流意見的建設。
二,加強主流媒體多種媒介的建設,不僅要在傳統媒體上維持主流影響地位,在網路等新興媒體上也亟須站穩腳跟,形成權威影響力
三。在此基礎上,形成持續不斷的信息流,作用於人們對客觀環境的認識
四,這種信息流的設置應該改變傳統觀念,不是用議程去企圖改變受眾對社會的觀感,而是應該掌握受眾的關注點,通過這種關注點來影響這種傾向。當下敏感話題,例如住房,特權化,強拆,這些在網路上一激成千層浪的迅速引起輿論關注的話題,作為權威主流媒體應該給予關注,作為一種輿論疏通
五,承認並且發揮公眾輿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