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揮自媒體
A. 誰能告訴我什麼叫自媒體求解
自媒體(外文名:We Media)又稱「公民媒體」或「個人媒體」,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范性及非規范性信息的新媒體的總稱。自媒體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網路官方貼吧、論壇/BBS等網路社區。
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於2003年7月發布了由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兩位聯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體)」研究報告,裡面對「We Media」下了一個十分嚴謹的定義:「We 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後,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自身的事實、新聞的途徑。」簡言之,即公民用以發布自己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事件的載體,如博客、微博、微信、論壇/BBS等網路社區。
自媒體時代是指以個人傳播為主,以現代化、電子化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范性及非規范性信息的媒介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是新聞傳播者。這種媒介基礎憑借其交互性、自主性的特徵,使得新聞自由度顯著提高,傳媒生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轉變。
自媒體時代,災害面前的個體自我動員能力迅速提高。經濟收入的增長,又使個體行動能力大幅提高。但相應社會組織能力仍停留在低水平,政府與民間互信程度卻在下降。這些,是此次救災出現一定程度混亂、低效的主要原因。放寬對社會自我組織的限制,培育公民社會成長,是社會良性前行的必由之路。
在互聯網上,每一個賬號,都像一個小小的媒體。發帖子、轉微博、評新聞……信息、觀點、態度便匯入了互聯網的比特之海。自媒體——自我的小媒體,在近5億網民、3億微博的努力之下,煥發出巨大能量:境內50餘家微博客網站,每天更新帖文達2億多條。
從郭美美的名牌手袋到故宮破碎的瓷盤,在進行輿論監督、反映社情民意上,自媒體發揮著重要作用。據統計,在2010年輿情熱度靠前的50起重大輿情案例中,微博首發的有11起,佔到了22%。
最近圈子裡出現了一個新名詞——自媒體公關。何解?即維護自媒體關系,建立企業輿論新陣地。通俗一點說,就是拉攏一批比較有影響力的自媒體為企業發聲,公信力背書。
這里,我先不討論自媒體該不該參與企業的這種公關行為,因為我從不參與這些口舌之爭,對待這些問題也很簡單,你要麼做,要麼不做!
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討一下如何做自媒體公關?
上周看到魏武揮老師首發於鈦媒體的《企業PR如何勾搭自媒體人》一文,感觸頗多。因為本身我自己也是做PR的,剛好也認識一些自媒體人,所以對於自媒體公關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自媒體分為哪幾類?
從PR價值的角度,自媒體分為三種:
1)行業影響者。這類自媒體很少,一般是這個細分行業的非常具有權威性的自媒體;
2)輿論影響者。這類自媒體比較多,一般都有自己的輿論陣地,比如微信公眾號,能夠有自己的影響范圍;
3)輿論發聲者。這類自媒體就比較多了,他們一般是各大媒體網站的專欄作者,本身沒有自己的發聲平台,但其能憑借某一媒體平台為企業發聲。
從自媒體合作性質角度,也可以分為三類:
1)純商業合作。這類自媒體都非常好合作,他們已經非常專業化,恪守商業規則,很好合作;
2)人情方式合作。這類自媒體比較難控制,你給錢不要,人情卻又用不了幾次;
3)零關系。這類自媒體更難控制,他不讓你任何形式的買單。
也許,你會不屑的蹦出兩個字:矯情。但自媒體就在那裡,盡管你罵他全家都是自媒體,但你老闆卻硬要和他做朋友,你又如何?
回到主題。我們來探討一些如何和自媒體做朋友?前面說了,從PR價值和合作性質來看,自媒體都有不同類型。怎麼勾搭?
我們嘗試以PR價值的角度為主線,自媒體合作性質的角度為分支線,探討一些不同的勾搭技巧。
首先,行業影響者
這些人要麼是行業領導者,要麼是該行業的資深媒體人。據我了解,一般行業領導者是不會接受商業合作的,他們要麼接受人情,要麼油鹽不進。一般資深媒體人會接受商業合作,但很少,合作形式也不會太明顯。至於原因,不解釋。
OK。我們來看一下行業領導者里願意接受商業合作的自媒體的注意事項。這些自媒體更注重的是自己的名聲,當然,適當的錢財也OK。所以這之間一定要把握好一個度。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如果你有一篇深度分析稿需要他寫時,你不要一上來就給人家材料然後讓人家寫。你要先問下他對於你這個事的基本看法,如果一致,然後最好聯系他對你老闆采訪。一來他能更多地了解需求,二來這也算一個報道,而不是純軟文。
我們再來看一下行業領導者里因為人情合作的自媒體。這類自媒體不差錢,所以也不會接受商業合作,但他重感情,願意交際。所以,和他們你最好談感情。時不時舉辦一次一些主題沙龍,或高峰論壇,社交遊玩,這些他們都是願意參加的。久而久之,他雖然不會幫你寫好話,但至少不會寫壞話。你還可以聽一些他們第三方對你企業的客官評價。何樂而不為呢?
最後一種,零關系這樣的自媒體比較難搞。和第二種的處理方式有點類似,帶他吃喝玩樂。但有一點,不能太頻繁,也不能太目的。聰明的PR還會經常給他們一點驚喜。因為他們大部分都是感性的,要知道他們都是有文字信仰的一群人。所以,他們生日、節日的時候,有個小禮物的話,說不定免費誇你一番也不定哦。
其次,輿論影響者
這些輿論影響者一般都有自己的平台,而且還有比較大的粉絲基數。這類自媒體的發聲往往能影響到一定的范圍,基本相當於一個媒體的影響力。那如何勾搭呢?也基本分三類。
願意商業合作的。這類自媒體比較好溝通,他們基本會以商業方式處理。甚至有的自媒體有助理、秘書,而你與其合作的對接都是助理完成。當然,作為職業PR,你要做的當然不是止於與助理溝通。你肯定要與其真人有進一步溝通。方法可參考上文。
願意賣人情的。這類自媒體還是比較有節操的,他們一般是有人文情節的媒體人。他們不接受商業合作,但又一般不參加社交活動,比如企業主辦的沙龍、遊玩,人家都不care。這個時候,你就要熟人介紹了,而且介紹還需要一個「巧妙」的場合,之後你們可以偶爾單獨喝個咖啡,探討你的企業或其他,但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零關系的。這類自媒體更難搞了。方法可以和上一段的一樣,但有一個禁區就是絕對不能主動提讓他幫忙。不然他會認為你之前都是有目的性的「勾引」,那你基本完了。還有,也最好不要有送小禮物這種的心思,他們很敏感。
最後,輿論發聲者
這類其實也不一定算自媒體,因為他們大多是專欄作者,暫且我們稱他們為自媒體吧。
這類自媒體從基數來說是比較龐大的,而且一撥又一撥地出現。雖然他們影響力不那麼大,但我認為企業更應該維護關系的是他們。他們是最活躍的輿論發聲者,也是個大媒體的內容產出者。也就是說,他們是當下媒體環境的輿論發聲者。
我們也簡單根據上述三種分類來判斷下怎麼處理和這些自媒體的關系。
願意商業合作的。這類的自媒體比較多,只要價錢合適,一般都可以合作的。但PR需要注意的是,你需要建立一個比較規范的稿費機制。而且可以把他們組成一個獨立的圈子,他們將來可能會成為你的輿論發聲地。
願意賣人情的。這類的自媒體媒體圈的比較多,他們更注重自己的名譽,不方便商業合作。而且人情也賣不了幾次。這個時候,你可以給他提供素材的形式給他一些資料,當然,方向也很難控制。但如果你們是比較好的朋友的話,度他還是會把握的。
零關系的。這個要麼交朋友,要麼井水不犯河水。因為你一旦得罪他,你很難收場。人家光腳的不怕穿鞋的,誰怕誰呢?
所以,所有歸結一點:自媒體公關一定是從朋友開始的。因為你面對的不是機構,不是組織,而是一個個人。而人都是有人性的,人性都是有弱點的。這也是自媒體公關不同於其他PR的地方。
B. 互聯網上有哪些值得關注的自媒體
自媒體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范性及非規范性信息的新媒體的總稱。自媒體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網路官方貼吧、論壇/BBS等網路社區。
在這個所謂「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濫竽充數的科技自媒體太多,有的時候,我們要練就一身火眼金睛的本領,才能知道哪些是真正值得關注的自媒體。
1.小道消息。小道消息是丁香園的CTO馮大輝運營的自媒體,馮大輝,著名Oracle專家,知名博主(Blogger)。馮大輝從2004年就開始寫,《書寫歷史的甲骨文》發表在《程序員》雜志 2004年7月刊,寫了十多年的馮大輝,絕對是業界的一支好筆,文風也較為另類。
2.葛甲。互聯網分析師、作家、新聞網站、網路輿情分析師,葛甲身上的多個標簽,均顯示了葛甲在這個領域的資歷。
3.超先聲。超先聲是王超運營的自媒體,王超自2007年就入職中國青年報,現從事自媒體,堅信移動互聯網時代去中心化,去機構化,資訊提供者的社會化生存,為人嬉笑怒罵,實誠的樂天派。
4.郭靜的互聯網圈。郭靜的互聯網圈是郭靜運營的自媒體,郭靜從2013年就開始全職做獨立自媒體,是這個圈子為數不多的全職獨立自媒體人,該賬號主要關注互聯網和TMT,走的是原創路線,目前已經覆蓋網路百家、今日頭條、搜狐新聞客戶端等十多個平台。
5.郝聞郝看。郝聞郝看是郝智偉運營的自媒體賬號,一個愛思考的IT老記,寫的東西不左不右、有東有西。自2007年入行,從小編開始,逐步走入傳媒的世界,互聯網觀察家、電商分析師、電商專家等多個標簽。
6.望月的博客。望月的博客運營者是侯東,知名IT博主,自身blogger、科技專欄作者、互聯網愛好者。
7.科技不吐不快。科技不吐不快的運營者是王利陽,網路觀察者,獨立評論人,電商從業者,速途、艾瑞、易觀、i黑馬、飛象、億邦動力、Chinaz、TechWeb、ChinaByte、博客中國等專欄作者。
8. ItTalks。運營者魏武揮,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講師,知名blogger,TMT專欄作者,天奇阿米巴基金投資合夥人,互聯網新媒體的實踐者、研究者和批判者。業界為數不多的出稿數量多且質量高的自媒體。
9.caoz的夢囈。caoz的心得與分享,只此一家,別無分號,運營者曹政,從事互聯網十多年,技術大牛、數據控、歷史控、考證控。曾參與創建一統統計、cnzz 站長統計,曾主持搭建網路商業分析支撐平台。
10.黑馬良駒。黑馬哥的個人號,黑馬哥的意識流,運營者是張俊良,黑馬公開課主講人,銳馬傳播首席男公關,邊緣媒體人,社會化營銷「濕人」,做過10年的媒體記者。
以上排名不分先後,上面的科技自媒體都是原創類自媒體,在這個復制粘貼的年代,能夠堅持做原創型自媒體的不多了。
C. 說說怎麼評價原創自媒體
我是百家號新手 ,會堅持原則,希望能早日轉正咯
D. 科技自媒體是啥,科技自媒體有哪些
科技自媒體作為自媒體領域的「先行者」,率先帶領自媒體進入主流媒體陣營,無論是內容質量上,還是自媒體的玩法兒上,科技類自媒體都要領先的多,不過,當下的草根自媒體,科技自媒體卻並沒有玩的很溜,但這也不能忽視科技自媒體的價值,畢竟定位不同。
網路百家、今日頭條、搜狐新聞、鳳凰新聞等新聞資訊類平台,都開始吸引科技自媒體人進入,這同時也說明了自媒體人的價值。
在這個所謂「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濫竽充數的科技自媒體太多,有的時候,我們要練就一身火眼金睛的本領,才能知道哪些是真正值得關注的科技類自媒體。
1.小道消息。小道消息是丁香園的CTO馮大輝運營的自媒體,馮大輝,著名Oracle專家,知名博主(Blogger)。馮大輝從2004年就開始寫,《書寫歷史的甲骨文》發表在《程序員》雜志 2004年7月刊,寫了十多年的馮大輝,絕對是業界的一支好筆,文風也較為另類。
2.葛甲。互聯網分析師、作家、新聞網站、網路輿情分析師,葛甲身上的多個標簽,均顯示了葛甲在這個領域的資歷。
3.超先聲。超先聲是王超運營的自媒體,王超自2007年就入職中國青年報,現從事自媒體,堅信移動互聯網時代去中心化,去機構化,資訊提供者的社會化生存,為人嬉笑怒罵,實誠的樂天派。
4.郭靜的互聯網圈。郭靜的互聯網圈是郭靜運營的自媒體,郭靜從2013年就開始全職做獨立自媒體,是這個圈子為數不多的全職獨立自媒體人,該賬號主要關注互聯網和TMT,走的是原創路線,目前已經覆蓋網路百家、今日頭條、搜狐新聞客戶端等十多個平台。
5.郝聞郝看。郝聞郝看是郝智偉運營的自媒體賬號,一個愛思考的IT老記,寫的東西不左不右、有東有西。自2007年入行,從小編開始,逐步走入傳媒的世界,互聯網觀察家、電商分析師、電商專家等多個標簽。
6.望月的博客。望月的博客運營者是侯東,知名IT博主,自身blogger、科技專欄作者、互聯網愛好者。
7.科技不吐不快。科技不吐不快的運營者是王利陽,網路觀察者,獨立評論人,電商從業者,速途、艾瑞、易觀、i黑馬、飛象、億邦動力、Chinaz、TechWeb、ChinaByte、博客中國等專欄作者。
8. ItTalks。運營者魏武揮,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講師,知名blogger,TMT專欄作者,天奇阿米巴基金投資合夥人,互聯網新媒體的實踐者、研究者和批判者。業界為數不多的出稿數量多且質量高的自媒體。
9.caoz的夢囈。caoz的心得與分享,只此一家,別無分號,運營者曹政,從事互聯網十多年,技術大牛、數據控、歷史控、考證控。曾參與創建一統統計、cnzz 站長統計,曾主持搭建網路商業分析支撐平台。
10.黑馬良駒。黑馬哥的個人號,黑馬哥的意識流,運營者是張俊良,黑馬公開課主講人,銳馬傳播首席男公關,邊緣媒體人,社會化營銷「濕人」,做過10年的媒體記者。
E. 蹭疫苗熱點有律師的文章收到多少打賞
蹭疫苗熱點,這位律師的文章收到30萬打賞,但接下來的舉動引發爭議!
過去幾天,由長春長生生物引發的疫苗事件牽動了無數中國人的心。截至昨日晚間的最新消息是:
長生生物董事長高某芳等15人被刑拘;
上市公司的股票簡稱將由「長生生物」變更為「ST長生」;
國家葯監局將對長春長生所有疫苗進行全流程、全鏈條徹查;
吉林、山東兩省紀委監委啟動對長春長生疫苗案腐敗問題調查追責。
知名自媒體人魏武揮就在其微信公眾號扯氮集中表示:
總之,短短一個上午過後,張凱就從一個充滿情懷的前律師,變成了一個讓人「可恨的」(我一個朋友語)「發國難財的」(我又一個朋友語的)「吃人血饅頭的」(我另一個朋友語的)「敗壞自媒體風氣的」(還是一個朋友語的)「涉嫌欺詐的」(我這樣的微信朋友還真不少,哈哈哈)卑鄙小人。
但魏武揮認為,這篇文章最後二維碼的上方寫的很清楚:賣文為生,給多給少也是讀者的意願;也不能因為覺得看了文章覺得張凱律師是個有情懷的人,就不該愛錢(更換付款碼收取更多打賞)。
內容創業者熊太行在稍後表示,張凱收贊賞是憑本事掙錢,我從來沒有反對過。但是寫作當中,把自己因為甲事而丟掉的執照算成因為乙事而丟,這對真正為乙事流血犧牲之人不公平,也是欺詐。
小編注意到,最新消息是律師張凱的微信公眾號被封了,他收到的打賞也取不出來。
24日下午,AI財經社采訪到了律師張凱。
AI財經社:有人說這樣做是因為正式推送的話無法改收款二維碼,而素材可以。你怎麼看?
張凱:一開始我是根本不知道這個的,後來才發現後台是可以改的。那我覺得也沒什麼問題啊。
AI財經社:那你在寫文章的時候是不知道這個修改打款碼的規則的?
張凱:是的,這是我後來試出來的。因為很多人打款打不進去了,還問我要微信號來發紅包。那我說我就試試能不能改,後來發現可以改,所以我就改了。
AI財經社:有人說你這種做法是一種新式營銷,利用情緒在吸金。
張凱:我是寫文章的,以此為生。寫的時候誰也不知道有多大影響力,大家覺得寫的好就給我點,覺得不好就不給。我就靠這個生活。號被封了我覺得挺不應該的。我覺得質疑的方向錯了,應該去質疑疫苗,而不是質疑打賞。
AI財經社:你的微信公眾號被封了,錢還能正常提取嗎?
張凱:不能,現在取不出來,要走一個什麼程序。我暫時還沒有弄。
AI財經社:大概是一個什麼樣的程序?
張凱:就是說賬戶保護,需要上傳身份證之類的。
F. 中國著名自媒體人有哪些
當自媒體已經成為一股浪潮,任何看不慣的聲影,都被這股浪潮打翻,甚至當初諸多猛踩自媒體的人,也逐步進入了自媒體的潮流里去,潮,只會向前涌,是不可逆的。互聯網永遠是在變化著的,所以當「網紅」的聲音起來後,不少自媒體人又給自己貼上了「網紅」的標簽,算是逼格更高一籌。然而,自媒體的價值就是在浪潮中逐漸沉澱下來,成為更多人關注的目標,而非永遠隨著浪潮滾來滾去。
中國著名自媒體人有:
『超先聲』:運營者是王超,多年老記者,超先聲的文字逼格比較高,做記者期間所積累的視野和知識度,讓其文字具有要比普通自媒體人的高度高很多,記者的專業視野很重要。代表作有《2016傳統媒體:求生本能的覺醒》、《從吳軍《矽谷之謎》看中國互聯網國際化路徑》
『小道消息』:馮大輝運營的自媒體,業內自媒體大咖之一,個性超級獨立,經常語出驚人,做技術出身的馮大輝寫的東西很深,畢竟技術不是人人能動滴。代表作有《關於「閱讀」和「信息獲取」的錯誤認知》、《去了大公司就一定能學到很牛的技術么?》
『郭靜的互聯網圈』:郭靜做自媒體的時間比較早,是2013年左右,自媒體剛起來,郭靜的互聯網圈渠道非常廣,從PC端到移動端,多個渠道都能看到他的號,也是寫原創的。代表作有《地圖的世界,那麼近那麼遠》、《網路視頻:涅槃後的重生》。
『郝聞郝看』:名字略奇怪,不過郝智偉也是多年的老記者,在IT經理世界雜志多了七八年,電商、雲計算、大數據、互聯網金融方面的稿子寫的特別深。代表作有《烤箱也「殺人」,智能體質「易黑」》、《IP「琅琊榜」,誰主沉浮?》
『科技不吐不快』:王利陽寫自媒體的時間也較早,常住在浙江嘉善,離西塘古鎮比較近,越是安靜的地方,寫稿子越是拋離了浮躁,其專注的主要是社區O2O和電商。
『俊世太保』:虎嗅2016年年度作者,網路百家、虎嗅、鈦媒體、艾瑞網等科技媒體專欄作者,騰訊科技2015年度百強自媒體,今日頭條早期員工,逐鹿網聯合創始人,讀者覆蓋人群1000萬,主要關注TMT、Fintech、游戲等領域。
『caoz的夢囈』:技術大牛曹政的自媒體,算是和馮大輝起名,科技方面的心靈雞湯寫的非常贊,很多互聯網創業者都視其為珍寶。
『黑馬良駒』:張俊良童鞋是比較早就開始專注社會化營銷了,經常在各種大會上都能看到他的分享,所以有關營銷方面的知識,看黑馬良駒就沒錯。
『ItTalks』:運營者是魏武揮,比馮大輝還要有個性,身兼多職,上海交大的教授,某基金的合夥人,同時也是某知名企業的顧問,文字而功底超級超級強。
G. 評估出的十大原創自媒體有哪些
在這個所謂「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濫竽充數的科技自媒體太多,有的時候,我們要練就一身火眼金睛的本領,才能知道哪些是真正值得關注的科技類自媒體。
小道消息。小道消息是丁香園的CTO馮大輝運營的自媒體,馮大輝,著名Oracle專家,知名博主(Blogger)。馮大輝從2004年就開始寫,《書寫歷史的甲骨文》發表在《程序員》雜志 2004年7月刊,寫了十多年的馮大輝,絕對是業界的一支好筆,文風也較為另類。
葛甲。互聯網分析師、作家、新聞網站、網路輿情分析師,葛甲身上的多個標簽,均顯示了葛甲在這個領域的資歷。
超先聲。超先聲是王超運營的自媒體,王超自2007年就入職中國青年報,現從事自媒體,堅信移動互聯網時代去中心化,去機構化,資訊提供者的社會化生存,為人嬉笑怒罵,實誠的樂天派。
郭靜的互聯網圈。郭靜的互聯網圈是郭靜運營的自媒體,郭靜從2013年就開始全職做獨立自媒體,是這個圈子為數不多的全職獨立自媒體人,該賬號主要關注互聯網和TMT,走的是原創路線,目前已經覆蓋網路百家、今日頭條、搜狐新聞客戶端等十多個平台。
郝聞郝看。郝聞郝看是郝智偉運營的自媒體賬號,一個愛思考的IT老記,寫的東西不左不右、有東有西。自2007年入行,從小編開始,逐步走入傳媒的世界,互聯網觀察家、電商分析師、電商專家等多個標簽。
望月的博客。望月的博客運營者是侯東,知名IT博主,自身blogger、科技專欄作者、互聯網愛好者。
科技不吐不快。科技不吐不快的運營者是王利陽,網路觀察者,獨立評論人,電商從業者,速途、艾瑞、易觀、i黑馬、飛象、億邦動力、Chinaz、TechWeb、ChinaByte、博客中國等專欄作者。
ItTalks。運營者魏武揮,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講師,知名blogger,TMT專欄作者,天奇阿米巴基金投資合夥人,互聯網新媒體的實踐者、研究者和批判者。業界為數不多的出稿數量多且質量高的自媒體。
caoz的夢囈。caoz的心得與分享,只此一家,別無分號,運營者曹政,從事互聯網十多年,技術大牛、數據控、歷史控、考證控。曾參與創建一統統計、cnzz 站長統計,曾主持搭建網路商業分析支撐平台。
黑馬良駒。黑馬哥的個人號,黑馬哥的意識流,運營者是張俊良,黑馬公開課主講人,銳馬傳播首席男公關,邊緣媒體人,社會化營銷「濕人」,做過10年的媒體記者。
以上排名不分先後,上面的科技自媒體都是原創類自媒體,在這個復制粘貼的年代,能夠堅持做原創型自媒體的不多了。
H. 自媒體有哪些盈利模式
當下自媒體盈利研究綜述一、
近年來,自媒體逐漸興起,從博客到微博大號乃至微信公眾賬號,互聯網及媒體從業人員紛紛加入其中,探索其盈利模式,其中不乏業界精英。對於自媒體商業化的討論,唱衰者有之,對其滿懷信心者亦有之。筆者雖為一文科生,但對互聯網科技興趣濃厚,每天混跡於虎嗅網、36氪、雷鋒網等科技新媒體,看各家觀點競相爭鳴,開始做當下中國自媒體商業化相關問題的思考,遂寫成本文。本文在寫作之初所研讀的40多篇文章皆為虎嗅網、36氪等新媒體兩個月之內刊載。
二、 主體(一)何為自媒體? 關於自媒體(we-media)的定義,網路的闡述復雜而不夠清晰,故不採用,簡單說來,自媒體就是一個人或一小群人做的媒體,它必須有強烈的個人特徵和風格,比如張三建一個博客,可能這個博客是原創文字為主,也有可能是轉帖為主,但需要有張三自己的強烈的個人風格。沒有強烈個人風格的「自媒體」,其實只是一個媒體而已,談不上「自媒體」。此外,自媒體須具有獨立的特性,媒體人羅振宇將其定位為「U盤化生存」方式——自帶信息,不裝系統,隨時插拔,自由協作。不屬於任何組織,沒有任何名片,由此,可為其貼上「獨立」二字。這兩個特性(個人風格、獨立)業界討論者基本沒有爭議。關於商業屬性是否為自媒體的必須屬性,還存在爭議,這里暫不做判斷,因為本文的主題即為自媒體的商業化,那些沒有經營慾望的個人博客和微博不在本文討論范圍。需要補充的是,業界普遍認為如韓寒主編的《one一個》不屬於自媒體,因為其編輯團隊已達到十個以上,如虎嗅、36氪等也非自媒體,而是一個自媒體的聚合平台。關於自媒體的形式,以文字圖片為主流,自媒體所發新聞、評論、小說大多是這種形式,此外也有媒體人希望有聲有色,提出音頻視頻的想法,並建議做獨立APP。這些都是可以嘗試的形式,當然一些人已經在做,如羅振宇已經在做視頻方面的探索。
(二)自媒體的商業模式 自媒體能否找到其商業化模式,實現盈利,這在互聯網業界存在很大爭議。如魏武揮曾撰文闡述「我為什麼反對自媒體有商業模式「,認為自媒體人玩個票容易,做成事難,支持者則放話,」全世界自媒體聯合起來,收入千萬不是夢「綜合各家意見,筆者認為,目前自媒體獲得商業通道的可能性有這么幾個:廣告收入、付費閱讀、線下收益。 2012年8月,騰訊網科技總監程苓峰,發布微博宣布離職遷居南方小鎮,「我選擇不打工、不創業,專心做個人媒體,關注互聯網。通過微博和各媒體專欄發布信息,通過稿費和咨詢獲取收入。」幾個月後,程苓峰把微博里的話變成了現實。更靠譜的是,他為其他也准備做「自媒體」,但苦於沒有盈利模式的同行指點了一條明路:賣廣告。 1月25日,程苓峰對外宣布:以他為主筆的自媒體「雲科技」推出微信廣告,報價每天1萬,或是每3天5萬,向中國乃至全球業界開售。此後不到2個月,他就做了10單生意,入賬13萬。 有了程苓峰的成功案例在前,樂觀者認為這條路前景已經可期,「個人媒體為什麼能賺到錢?因為微博、微信這些社會化媒體前所未有地讓個人直接獲得自己的用戶,而且能幫助好內容擴大10倍、100倍的傳播。」程苓峰認為,傳播力的增加,能帶動傳統媒體的廣告市場向這個新領域轉移,即使轉移的數量有限,也已經足以養活一定規模的自媒體人。 不過,也有質疑者認為,程苓峰的「銷售業績」更多是在於第一塊試驗田帶來的聚光效應,以及他個人的人脈資源,但並非可以推而廣之的可持續模式。一旦自媒體如雜草般快速出現生長,公眾會很快陷入新聞疲勞,行業內也會因為爭奪商業化資源爭奪陷入紅海。 一個被引用的反例是,早在博客時代,自媒體就已不乏商業化嘗試,很多博客主甚至博客平台都曾試圖將博客的公眾影響力變現為廣告收入,並進行分成,但基本都以失敗告終。關於付費閱讀,也有不少媒體人持樂觀態度,有人撰文對微信公眾平台滿懷信心,認為當微信打通支付功能,如果自媒體微信公眾賬號採取免費增值的方式,還真有可能走得通,一算下來可能年收入過20W。「微信公號時代同樣如此。微信公號是一個機會,很多人藉此造勢,有了知名度後再去其它方面賺錢。「"微信不只在毀滅舊有商業秩序,它還為其他群體提供創造新商業價值的機會,基於微信公眾號的用戶自媒體既是其一。所謂微信公眾號,是商家或個人在微信公眾平台上申請應用賬號,並與訂閱用戶進行文建個人自媒體,探索盈利之路。如果說博客的興起開啟了自媒體時代大門,微博等使之勃興,那麼基於手機的微信公眾號模式,或將會成為自媒體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至少在中國大概會如此。" 如果微信5.0真的推出移動支付和公眾賬號付費訂閱,自媒體的商業價值將更加放大,因為付費閱讀將直接成為現實,甚至可能引發一場自助出版浪潮。另外,按照現有版權法,文章被網路轉載均應支付作者稿費,但現實中免費卻早成潛規則,而自媒體的崛起將有助於作者改變弱勢地位,收回應有權益。 此外,豆瓣閱讀的作者丁小雲最近撰文《我如何在豆瓣閱讀月入兩萬稿費》,闡述豆瓣閱讀這一平台為內容提供者打造內容付費或廣告分成的商業模式。 當然,也有人認為,鑒於國內受眾免費閱讀習慣,版權意識薄弱,最終因手機自媒體受益的永遠是兩種人:介入早者和公眾熱度高者,大多數作者仍將處於打醬油狀態。關於線下收益,程苓峰在一篇博文中指出:「為什麼人人都在寫微博,獲得注意力,製造影響力。因為注意力和影響力可變現,可以變現成『任何東西』。」以正和島為例,它可以借自媒體作線上營銷,而線下收取會員費。近日虎嗅也刊載了一個案例,「一位律師將微信當做營銷平台,受益若干,先從無形資產——擴大品牌知名度起步,最終實現了從線上到線下的盈利,並由此改變了處事模式的格式。」微博紅琢磨先生,他先是以微博為自媒體進行創作,吸引讀者,在因寫「微博三國」小有名氣後,開始在北京一些劇場舉辦脫口秀表演。當然,也有人認為,自媒體只能是只是精英的商業化,線下的活動比如講座和咨詢都需要自媒體人極強的素質和影響力。
(三)優勢及面臨問題 第一,速度優勢。提供干貨速度快,出了一個事件,傳統媒體記者以及網媒記者還在花費大量時間來求證,自媒體可以直接開始深入分析。
第二,內容優勢。媒體要有更嚴肅的寫作原則,容易枯燥,而自媒體沒有這些束縛,如果是記者的自媒體,可以有鮮明的傾向性和態度,更多吐槽和爆料,自媒體背景多元化,有很多來自行業內部從業人士,經驗和知識結構都比媒體記者更強。
第三,信譽優勢。媒體環境原因,公眾對有信譽的自媒體信任度沒有問題、甚至比官媒更高。有相當多的情境下,受眾更趨向於相信個體,人際傳播力量更有效。 第四,受眾優勢。一些自媒體可以產生意見領袖效應,另外通過微信和微博組織起來的用戶渠道,更容易進行量化分析,你甚至可以知道每一個受眾的大致身份。一些自媒體的受眾水準很高。而且,「與其弱弱的影響10萬人,不如深深的打動1萬人。」劣勢:一是量產水平偏弱,每天一篇供應幾乎已是極限,一些自媒體只有遇到自身領域的事件或者感興趣的事件發生時才會動筆,一周一篇甚至一個月一篇。 二是渠道能力弱,自媒體個人影響力巨大,不需要渠道傳播,屬於極少情況,甚至這部分自媒體為0,因為所有自媒體都有不斷擴大影響力和傳播渠道的需求,微博+微信+個人網站+給自媒體聚合網站投稿+給網路媒體投稿+給傳統媒體寫專欄,這幾個都需要上。但自媒體單打獨斗,受眾增長速度不快,領域容易被局限,容易遇到瓶頸。商業化能力還很弱,議價、定價能力弱,數量多價格亂,無法被大型廣告機構代理。(四)建議及前景 一個自媒體,做好產品是最重要的,自媒體人應該根據自己興趣,找到相似的坐標,提升用戶體驗,擴大影響力。同時如媒體人小歐所言,抱團子、壯膽子和接單子。選擇適合的平台。「比如,你是一個大美女,喜愛搭配衣服,你可以考慮去美麗說。如果你是文藝青年,喜歡讀書,能寫書評,可以去豆瓣。如果你喜歡對商業發表自己觀點,經常有自己獨特的想法,你可以考慮去微博。有時候,多種平台可以綜合利用,比如你在有微博的同時,也可以開一個微信公眾平台。」同時規避內容生產和實際經營混搭所引發的一些倫理問題:比如公關稿或者收取所謂「保護費」,不能擁粉自重,避免被保養還應把握內容品質與發送頻率的關系 , 情懷與市場的關系,在追求經濟效益同時保證作品水準。 創立自媒體聚合網站,除了聚合展示自媒體們的內容外,花大力氣為自媒體帶來粉絲,推動自媒體們微信、個人網站和微博粉絲的增長,乃至幫助自媒體建站,微信和個人網站作為主要廣告位提供源,微博等其他渠道作為推廣平台,屆時只要統計微信和個人網站展示效果即可。自媒體聚合網站可以聚合這些廣告位,統一進行廣告銷售,與自媒體進行分成,為自媒體發展和繁榮提供商業模式的基礎,從而形成生態循環。誠如斯,則自媒體的未來充滿希望。三、 總結 正如某媒體人所言,「亂世,當出自媒體。」 邵飄萍等一批媒體人博得大名,甚至出現猛人梁啟超,一個人做出了N個媒體,媒體史上屈指可數,與其身處亂世有關。 移動浪潮興起,就是一個新的亂世。 豆瓣閱讀已經出現月入兩三萬的作者,這將沖擊中短篇文章市場; 微信公眾賬號,扁平化的傳播結構和高質量的粉絲互動,正在印證「再小的個體,也有品牌」的正確性。虎嗅、創業家、雷鋒網等科技自媒體平台,已經讓不少作者靠文章覓得新工作;《曉說》這樣的視頻脫口秀,硬生生讓一個過氣明星重新回到了巔峰狀態。越來越多的知識精英可以通過內容打造個人影響力,並以此變現,過上獨立而體面的生活,並專注於內容的生產和研究。這自然是極好的。渺小的我,也許是先驅,也許是先烈,因為,和許多自媒體的先行者一樣,我們認為,自媒體是一波浪潮。每一波的浪潮,總有一部分利益獲得者,總有一部分空手而歸者。
I. 汽車自媒體人有哪些不錯的
老檀說車.1.吳曉波:吳曉波經濟頻道,財經專欄知名自媒體人。2.羅振宇:邏輯思維創辦人,知名自媒體。恭喜!你有一隻牛股待領取! 廣告 3.鬼腳七:原淘寶搜索負責人,電商和搜索專家4.龔文祥:知名微博電商營銷自媒體人。5.盧鬆鬆:知名IT博主,互聯網觀察員。6.魏武揮: 知名博客ItTalks。新媒體的實踐者、研究者和批判者。7.同道大叔:現象級的女性文化類博主,微博知名星座博主。8.李靖:李叫獸系列文案分析知名自媒體人。9.咪蒙:本名馬凌,當紅網路寫手,媒體編輯作家。10.波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