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媒體的發展趨勢

自媒體向傳統媒體發出挑戰。以播客為新興形式的自媒體使得原來處於新聞製造邊緣的受眾成為新聞信息傳播的中堅力量,傳統媒體受到自媒體的挑戰。 微內容是相對於巨內容而言的。巨內容就是傳統媒體的主體內容,是體現新聞的重要性、接近性、時效性、顯著性和趣味性等新聞價值的內容。對於微內容,該詞彙的創造者Jakob Nielse描繪到,這是用來描述一個網頁上所顯示的「超小文欄位」(Microcontent),比如頁頭與標題。然而面對復雜的互聯網,微內容的范疇註定不會是簡單的「導引文字」。實際上,互聯網用戶在網上的所有獨立數據,比如博客中的每一則網志,BBS中的每一個評論,甚至用戶的每一次點擊,都構成互聯網的微內容。

2. 大陸自媒體行業的發展歷程

1872年傳統媒體在上海誕生,網路媒體的誕生要從1995年《中國貿易新聞網》上線開始算起,2005年新浪博客上線代表者Web2.0媒體成功的進入到中國,同年我樂網也成功引進視頻分享模式打開另一扇窗,2009年新浪微博上線成為引爆自媒體人的一個助燃劑,2011年微信的上線一直到2013年的火熱興起,成功的把自媒體轉移到手機自媒體上。
從媒體的發展可以看出過去的媒體時代,因為信息的壟斷,造成壟斷的話語權;現在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包括微信,微博這樣的工具的發展,使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媒體的發言人。
2003年,美國人提出了「wemedia」這個術語,中文翻譯過來是:自媒體。

2005年,Blog進入中國並開始在社會公眾層面上得到認知。Blog是早期互聯網個人網站之後的自媒體典型應用。到了08年的Blog全盛期,中國有1億博客之巨。
2009年,新浪試水微博,並藉助它強大的媒體屬性,將微博推向彼時中國頭號互聯網應用之一。11年新浪微博走到其巔峰狀態。即便在今日已經不復昔日之輝煌,依然號稱每日有6000萬活躍用戶之眾。它是博客之後的又一個典型的自媒體應用。
2011年,騰訊推出微信,一開始作為一個用於人際傳播的個人通訊工具。12年,微信推出公眾平台(公眾賬號),隨即引發大量機構和個人入駐,開設自己的賬號。某種意義上講,被微博擊敗的博客,在微信公眾平台上得以重生。時至今日,微信公眾賬號有800萬個,相當於每160個中國人就擁有一個公眾號。在微信公眾號中,有著大量的個人自媒體,並在這些自媒體基礎上,形成了自媒體聯盟。

如果把05年的博客視為自媒體的起點的話,中國自媒體已經走了十年的路程。如果再推到更早的個人網站,那就是有近二十年的光景了(不過早期個人網站無論如何是達不到百萬這個量級的)。但自媒體之風起雲涌,並隱約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商業套路,的確是微信公眾賬號催動的。

雖然微信公眾平台是2012年推出的,但2012年只有一些早期的玩家,也大多屬於試水性質。到了2013年的時候,很多人都意識到,這是一個極強的媒體工具。拜兩個原因所賜。

其一,移動互聯網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越來越深入到普通中國人之中。與微博不同,微信公眾賬號允許長文本--140個字有時候實在說不清楚什麼,而與博客不同的則是,微信公眾賬號的閱讀,在手機上便能完成。

其二,更重要,微信公眾賬號依附於一個強大的社交網路:朋友圈。這是為什麼諸個新聞客戶端也引入了類似公眾賬號的自媒體功能,但依然無法和微信抗衡的原因:它們缺少一個社交網路。根據騰訊官方數據,80%的用戶通過朋友圈進行閱讀。

更何況,微信還有強大的人際傳播場景(點對點通訊),群體傳播場景(群),這都會助長公眾賬號文章的閱讀量達成。

2014年,自媒體開始收割。

一些個體通過運營自己的自媒體賬號,獲得了商業上的變現。這里包括為商業公司鼓吹,包括投放商業公司硬廣,也包括成名後作為一個KOL出入各種會議講座,成為公司顧問。

還有些自媒體賬號,影響力巨大,形成了一定意義上的粉絲經濟,組織「**會」、售賣「**牌」貨品,做得風生水起,不亦樂乎。

3. 自媒體應用發展歷程

應用發展
(1).Web1.0技術
1.是撥號上網,50K的平均寬頻
新媒體
2.內容提供方式是平移傳統媒體內內容
3.以編輯為中心,具容有嚴格把關特色
4.以門戶網站為主要代表,「一對多」的傳播模式
5.是傳統媒體向新媒體過度的階段
(2).web2.0技術
1.是寬頻上網,1M的平均寬頻
2.由機構和個人共同提供咨詢
3.以互動交流為特點,「把關」比較模糊
4.以BBS和博客為主要代表,「一對多」和「多對多」並存的傳播模式
(3).web3.0
1.10M的平均寬頻
2.提出「個人門戶網站」概念,提供基於用戶偏好的個性化聚合服務
3.讓個人和機構之間建立一種互為中心而轉化的機制,有人認為個人可以從此實現經濟價值
4.以網路空間和iask為主要代表「一對多」的傳播模式,但此時「一」為個人用戶
5.也有人認為帶有「移動」的特點

4. 大陸自媒體行業的發展歷程是什麼

年傳統媒體在上海誕生,網路媒體的誕生要從1995年《中國貿易新聞網》上線開始算起,2005年新浪博客上線代表者Web2.0媒體成功的進入到中國,同年我樂網也成功引進視頻分享模式打開另一扇窗,2009年新浪微博上線成為引爆自媒體人的一個助燃劑,2011年微信的上線一直到2013年的火熱興起,成功的把自媒體轉移到手機自媒體上。
從媒體的發展可以看出過去的媒體時代,因為信息的壟斷,造成壟斷的話語權;現在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包括微信,微博這樣的工具的發展,使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媒體的發言人。
2003年,美國人提出了「wemedia」這個術語,中文翻譯過來是:自媒體。

2005年,Blog進入中國並開始在社會公眾層面上得到認知。Blog是早期互聯網個人網站之後的自媒體典型應用。到了08年的Blog全盛期,中國有1億博客之巨。
2009年,新浪試水微博,並藉助它強大的媒體屬性,將微博推向彼時中國頭號互聯網應用之一。11年新浪微博走到其巔峰狀態。即便在今日已經不復昔日之輝煌,依然號稱每日有6000萬活躍用戶之眾。它是博客之後的又一個典型的自媒體應用。
2011年,騰訊推出微信,一開始作為一個用於人際傳播的個人通訊工具。12年,微信推出公眾平台(公眾賬號),隨即引發大量機構和個人入駐,開設自己的賬號。某種意義上講,被微博擊敗的博客,在微信公眾平台上得以重生。時至今日,微信公眾賬號有800萬個,相當於每160個中國人就擁有一個公眾號。在微信公眾號中,有著大量的個人自媒體,並在這些自媒體基礎上,形成了自媒體聯盟。

如果把05年的博客視為自媒體的起點的話,中國自媒體已經走了十年的路程。如果再推到更早的個人網站,那就是有近二十年的光景了(不過早期個人網站無論如何是達不到百萬這個量級的)。但自媒體之風起雲涌,並隱約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商業套路,的確是微信公眾賬號催動的。

雖然微信公眾平台是2012年推出的,但2012年只有一些早期的玩家,也大多屬於試水性質。到了2013年的時候,很多人都意識到,這是一個極強的媒體工具。拜兩個原因所賜。

其一,移動互聯網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越來越深入到普通中國人之中。與微博不同,微信公眾賬號允許長文本--140個字有時候實在說不清楚什麼,而與博客不同的則是,微信公眾賬號的閱讀,在手機上便能完成。

其二,更重要,微信公眾賬號依附於一個強大的社交網路:朋友圈。這是為什麼諸個新聞客戶端也引入了類似公眾賬號的自媒體功能,但依然無法和微信抗衡的原因:它們缺少一個社交網路。根據騰訊官方數據,80%的用戶通過朋友圈進行閱讀。

更何況,微信還有強大的人際傳播場景(點對點通訊),群體傳播場景(群),這都會助長公眾賬號文章的閱讀量達成。

2014年,自媒體開始收割。

一些個體通過運營自己的自媒體賬號,獲得了商業上的變現。這里包括為商業公司鼓吹,包括投放商業公司硬廣,也包括成名後作為一個KOL出入各種會議講座,成為公司顧問。

還有些自媒體賬號,影響力巨大,形成了一定意義上的粉絲經濟,組織「**會」、售賣「**牌」貨品,做得風生水起,不亦樂乎。

5. 自媒體行業的發展現狀、趨勢及對策探究

新手做自媒體起步是比較慢的,最好是選個有扶持的平台
為了幫助創作者清除版創作障礙,權鼓勵廣大創作者產出更多優質內容,騰訊內容開放平台(企鵝號)聯動騰訊微視、騰訊看點、騰訊新聞、騰訊視頻等騰訊內容生態各分發平台發布創作者專項扶持計劃,為創作者提供更多流量傾斜和收益扶持,助力創作者應對短時壓力

6. 自媒體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進入到數字網路化時代後,新媒體的發展呈現曝噴趨勢。作為新媒體專大家庭中的一員屬,自媒體近年來也漸成氣候,無論是規模還是前景都相當可觀。
雖然與國外相比,中國的自媒體起步稍晚,但隨著微博、微信等社交網路在近年來的日益火爆,自媒體藉助其快捷的傳播方式也開始發展壯大。目前,已經有大量資本進入自媒體平台,今日頭條、UC等都拿出了大量資金來發展自媒體。
來自前瞻商業研究院《中國新媒體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截至到2016年微信公眾品台賬號達到2000萬,每日認證用戶超過1萬,活躍賬號約300萬,受眾則有近8億。而今日頭條的賬號數量接近13萬,月增幅超過30%,日均閱讀量達到7億次。在眾多公眾號中,娛樂、文化、科技是分布最多的行業,而娛樂休閑、實事、社會類的內容則是關注度最高的。如今,自媒體又開始了新的嘗試,那就是內容付費。

7. 自媒體的發展怎麼樣

自媒體時代是指以個人傳播為主,以現代化、電子化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范性及非規范性信息的媒介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是新聞傳播者。這種媒介基礎憑借其交互性、自主性的特徵,使得新聞自由度顯著提高,傳媒生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轉變。

現代自媒體形式的主要媒介是微博、微信朋友圈、貼吧論壇、博客等社交網路平台,其中以美國的MSN 應用最早,其不僅可以實現實時在線聊天,而且還能夠互相收發文件。早在1995 年時美國就推出了MSN,當時這款社交軟體迅速風靡全美,並且在歐洲和東南亞地區快速發展。其後一年由以色列幾個年輕人共同開發了「ICQ」軟體,而這一軟體也是我國QQ 社交軟體的主要研發基礎。但MSN、QQ 等聊天軟體也僅僅代表著人類即時通訊時代的到來,真正標志著自媒體時代到來的是博客。博客最早是程序員利用互聯網超鏈接的形式記錄自己日常的代碼編寫心得,內容也大多是關於專業知識互動和生活體會,之後才逐漸由各大微博網站將其建立成為一個個簡單的日誌發布鏈接,從而形成了博客風潮。

圖1 自媒體傳播工具

隨著博客、微博以及論壇新聞的快速發展,逐漸衍生出了公民新聞網站的形式,進而使自媒體模式更加成熟。所謂的公民新聞主要指的是公民共享的新聞信息,普通民眾通過非專業渠道和手段對各類新聞進行報道和傳播,這種形式使得新聞進一步實現了平民化和公眾化,並衍生出了「自產自銷」渠道。國外的自媒體公民新聞網站最早成立於2000 年,是由韓國記者創建的「Oh my news」,我國的公民新聞形式始於2006 年,創建為「www.molive.cn」,也就是直播中國欄目,其鼓勵群眾拿起自己的照相機和手機,採用現金鼓勵的方式讓群眾記錄生活當中發生的各類新聞。而隨著現代智能手機和微信公眾平台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不自覺地開始充當新聞「記者」的工作,利用手機對發生的各類新聞進行拍攝,並通過微信朋友圈的方式發布在網路當中,並且提出自己的觀點,這種形式能夠在網路上迅速帶動更多的人進行參與,也真正實現了我國自媒體時代的轉變和進步。

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對於傳統媒體既有挑戰,也有幫助,同時該媒體形式本身就具有兩面性,如果運用不好,很容易導致嚴重的社會影響,因此對於我國自媒體的轉變應該繼續深化研究,並由傳統媒體進行正確的引導。

自媒體本身是由現代互聯網技術下所衍生出的媒體形態,自其出現以後極大程度地影響了現代人的新聞信息獲取和生產習慣,也使得傳統新聞媒體受到了巨大的沖擊。自媒體模式也使得新聞由過去的傳播轉變為了互播,大大提升了新聞的時效性、價值同向性和理念平等性,但這一新聞模式也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劣勢,即新聞真實性較低、公信力較弱,同時受眾在對新聞信息選擇時還具有明顯的困惑性,影響了自媒體行業的發展。

8. 自媒體行業這幾年很熱,它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自媒體近些年發展的比較好,也是由於網路速度加速,所以才能讓自媒體發展的這么快。在前些年只有2g網路,所以很多人用手機只是單純的打打電話,和網友溝通一下。在那個時候打網路視頻的人都非常少,因為網速實在太慢,所以很多人都會選擇用打電話的方式。

而這些知名度和他們的收入都是成正比的,所以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把心思放在自媒體身上,慢慢用的人多了,自媒體就火起來了,不僅很多年輕人加入到其中,很多投資上看到了這個市場的前景也開始進入了投資,所以市場就變得越來越好,現在每天在網上刷文章,刷視頻已經成為了大家的生活習慣了。

9. 自媒體該怎麼做詳解自媒體的發展趨勢

目前,今日頭條、百家號、天天快報、一點資訊、趣頭條等以智能演算法推薦、精準內容分發為代表的資訊類客戶端越來越多,在驗證這是一條成功的商業模式的同時,也吸走了大部分傳統媒體的用戶,很多傳統媒體被迫向新媒體轉型。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要從人們獲取的信息渠道說起。
很長一段時間,傳統媒體如報紙、電視等是人們獲取外界資訊的唯一渠道。但這些媒體,通常都有一個反人性的做法:無論你喜不喜歡,你都得接受我給你安排好的內容。
這是典型的統治者思維。
當大家沒有別的選擇的時候,只能默默地接受這樣的安排。
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各種自媒體平台如雨後春筍般層不不窮。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來臨了!人們的選擇越來越多,要求也越來越高
特別是以今日頭條、百家號為首的,依靠智能演算法分發內容的自媒體平台大量崛起之後,它們會採集記錄你的每一次閱讀行為,為你貼上興趣標簽,並根據你的興趣推薦更多你關注、在意的內容,像格外溺愛孩子的母親一樣,對你無限寵愛,讓你深度沉浸,不能自拔。
拿今日頭條的兄弟產品「抖音」舉例子,很多自控能力差的人都反映說一旦打開就會沉浸其中,根本停不下來。甚至一部分人害怕沉迷,不得不用卸載APP的方法來控制自己不去刷抖音。
正因為這種母愛式的演算法迎合了人性的懶和貪:懶於思考卻想擁有更多,再加上智能手機的普及和人們時間的碎片化,大家更熱衷於通過手機APP來獲得各種資訊和知識。
人們的選擇越來越多,傳統媒體的用戶逐步被各種平台瓜分。
未來媒體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未來媒體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如果說傳統媒體是統治者思維,以今日頭條、百家號為代表的新媒體內容平台是母親思維的話,未來媒體應該是父親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