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pp運營的指標具體都有哪些

運營者們需要首先測試各個渠道的效果,這個過程需要作精細化回地漏斗轉化監測,而不僅僅答是看看淺層的數字。產品設計師則需要對功能進行嚴格的測試,將它們拆分成細小的模塊,並評估新功能將為轉化率帶來怎樣的影響。

對於創業團隊而言「少即是多」才是真理,因此可以通過活動運營工具的【活動盒子】將如上評估需求清晰聚焦在5個指標之上:

1、Acquisition 用戶獲取;

2、Activation 用戶活躍;

3、Retention 留存;

4、Referal 傳播;

5、Revenue 收入;

2. 電商APP 運營有哪些重要指標

[核心提示] 想最大化獲取粉絲經濟的價值,一定要有取有舍,特別要抵抗短期利益的誘惑。 編者按:1 年前第一次見呂晉傑是在騰訊開放平台的大會上,當時他在騰訊開放平台上經營歡樂淘,一個電商導購平台。不久前我在《一路上有你》、《快樂大本營》、《非你莫屬》等平台上不斷看到楚楚街這個品牌亮相時,我沒有想到這個 85 後的年輕小伙已經成功轉型。而在此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他閉關不接受任何媒體的采訪,及其低調的保護著楚楚街這個品牌,這一年他離開騰訊開放平台,做了自己的獨立 APP——楚楚街,還在義烏呆了半年,做了一次淘寶皇冠賣家。 呂晉傑卻經歷了中國互聯網 3 個重要的變革期,從個人站長、校內網開放平台到移動互聯網時期,他從本科開始就持續創業,是中國第一波社交應用的開發者,第一批大號粉絲,也是最早做阿里媽媽淘寶客的一批人。 從個人站長時代的 200 萬 UV 到校內網時代積累了 4、5 千萬用戶,到騰訊 qq 空間的 5000 萬粉絲,再到 1 年之內為楚楚街積累 4 千萬用戶,這個「數學+金融」專業的年輕創業者有著對用戶運營的獨特思考。本文是楚楚街CEO呂晉傑自己對用戶的思考。 個人站長時代:讀懂流量邏輯 窺探產品思維。 我是 1986 年出生,2003 年上大學,2004 年在大學里就開始了互聯網創業。這個時候的創業大多都是做個人草根站長。從本科到研一,我做了 4 年個人站長。 個人站長時期鍛煉出的經驗是,一個網站,從域名、虛擬主機、CMS、代碼到運維、SEO,賺錢,這些全部的流程都得由自己一個人搞定。 個人站長根本沒有產品思維,而且由於流量分配機制,決定了個人站長「投機倒把」地以追求流量為主。為了讓網路很容易搜索到你,一個人甚至要做十幾個到幾十個網站,形成一個站群。我做過奧運會宣傳中國的英文網站,電影網站,各種各樣內容。從 qq 群、網路貼吧引來更多流量。每天做到幾十個網站共計 200 萬 UV。 這個過程的最大的缺陷是你沒有辦法專注用戶,因為要把 95% 的精力都花在細節和步驟上,真正的產品可能只有 5% 的精力投入其中。當時 30 萬的個人站長,今天成功轉型的為數不多,除了蔡文勝個別教父級的個人站長,大多數站長由於做的事情太雜,逐漸走向沒落。 現在的互聯網已經不需要這些了,跟用戶相關的產品、運營比較重要。好的產品融資後,用戶自然成長,雲服務也讓企業減少了技術和人力投入。 2008 年,出現了國內第一個開放平台——校內網,「偷菜」這些游戲使好友買賣變得火爆。什麼是開放平台?校內網聚集了幾千萬用戶,有幾千名員工,但這幾千名員工全部投入在支撐的系統架構、研發相冊、論壇等功能。幾千萬用戶需要十萬個不同種類的應用,校內網不可能完成這么多開發,就必須設定一套機制開放給外面的人來做。這就是開放平台,開放平台給第三方用戶,第三方給開放平台提供產品,開放平台向第三方支付人人豆,第三方可以通過人人豆或者通過廣告獲得利益。校內網的幾千員工通過開放平台做了 30 萬人公司做的事情。當時的網路也只有音樂、貼吧等幾個產品。 開放平台的時代開啟,使開發者可以專注產品,因為只要產品做到好,就一定能夠得到傳播。 校內網的粉絲被我承包了,拒絕每月 300 萬 我當時的第一感覺使這是草根站長時代的轉折點,盡管當時大部分個人站長都沒有「轉」過來。 2008 年,我把所有網站全部放棄掉,專門在校內網上做應用,在社交平台上培養產品思維。當時有一個特別大的好處,我還是個學生,身邊都是用戶,直接就可以看到用戶喜歡的是什麼,讀書時也沒有太大壓力,到 2010 年,開發的應用總計已經擁有 4、5 千萬用戶,而當時的校內網總共也就有 4、5 千萬用戶。當時網站前 10 名應用中的 6 個是我用不同的名字做的。這其實是個人站長時代積累下來的經驗,不把雞蛋放到一個籃子里,防止校內網的封殺。 期間我開發的應用有很多,包括一些星座、智商測試,當時校內網上比較火的「人品測試」、「點名」都是我們做的。我在校內網上做的第一款游戲—— 整蠱專家,只做了 3 個月就不做了,因為用戶漲得太快了,一周來 100 多萬用戶,每天 100 萬的訪問量。現在 20 個人做一款游戲,而當時只有我一個人。從早年的虛擬主機到 VPS 再到 Windows 伺服器,技術容量實在上不去了,用戶來了都打不開網頁,訪問量太大。當時沒有雲服務,眼睜睜看著用戶這么多,打不開網頁。這也是我後來一直以來偏愛做應用的原因,一個人頂幾百萬個用戶是沒有問題的。 2011 年,校內網推出了個人公共主頁,我通過開發的應用給主頁導了 1600 萬個粉絲,數量龐大而且非常純潔的粉絲,隨便用一個 2 百萬粉絲的賬號發一條信息,瀏覽量都是 50 萬以上。用 2 百萬粉絲的賬號發一條阿里媽媽的廣告,可以賺 2 萬傭金,這背後意味著給阿里巴巴帶來 40 萬交易額。當時校內網粉絲數量前 6 名是我的,而且甩開第二名很遠。 09 年的時候,每個賬號每天發一條廣告,一個月我能賺 300 萬。但是從個人站長時代走來,我明白每 1 萬 UV 的獲取都是非常難的事,發一個信息就能導來 30、40 萬 UV,這背後的價值是無限的。如果一直發廣告就是殺雞取卵,就會傷害用戶,讓用戶流失。 我決定不賺這 300 萬。 工作一年錯過新浪微博,焉知是福 盡管我肯定自己是一定要創業的,但研究生畢業時我還是想先找一份工作。 當時我的手上有 4、5 千萬用戶,2 千萬粉絲,隨便給網站導點 UV 都沒問題。但當時立馬創業,我可能就會成為一個獨行俠了,個人站長很多都是一個人,他們買房買車,有錢但沒有團隊,而創業是需要團隊的,一個人再牛也比不過一個團隊。 我判斷自己將來還要做一個事業,而剛畢業對什麼都還沒了解,必須要學習正規化的企業文化。我在一家咨詢公司做了一年,作為助理整理了上千人的訪談資料,上到大國企下到小民企,上到大老闆,下到前台。天天寫行業研究報告,培養起行業思維。草根創業學會的是聚焦,而行業思維則是要看看天花板有多高,樹立一個大框架。 就在這一年,2010 年我第一次接觸新浪微博,當時最大的草根粉絲大號有 10 萬粉絲,我在校內網上有 1600 萬粉絲,我做了個實驗,在校內網上邀請大家關注我的新浪微博賬號,一個晚上漲了 2 萬粉絲。 當時算了下,如果我一周如果每個賬號每天都發一條信息,請大家關注我的新浪微博賬號,那麼新浪微博粉絲最多的前 10 名的賬號可能都是我的。但是,我只試過這一條。在學習和新浪微博機遇中,我只能選擇其中之一。 今天看,工作這一年最大的收獲是被動得躲開了新浪微博的危機,如果陷進去就真的陷進去了,自己會被財務指標、漲粉捆綁,完全沒有額外得精力,也可能就錯過了我的下一個機遇——騰訊開放平台。 從一度放棄到交易額超過拍拍 錯過了新浪微博我卻趕上了騰訊開放平台。 四年前,我們今天運營的楚楚街 APP 就注冊了,當時的 chuchujie,每天也能夠達到 100 萬流量。但當時美麗說蘑菇街也做了 1 年了,並沒有顯現出太大優勢。我們怕砸了楚楚街這個品牌,就做了歡樂淘和 9 塊 9 包郵 2 個品牌,專門做選品和運營。僅僅做了半年,雙十一當天就賺了 387 萬傭金,這意味著背後幾千萬的交易額。那個時候一天的交易額比拍拍都高,騰訊對我們進行了 B 輪投資。 只做移動端:押注 90 後 放棄騰訊 4 倍流量 在做導購的半年時間里,我們碰到用戶咨詢最多的問題是:怎麼注冊淘寶?怎麼支付寶轉賬?我們把錢給你們,你們把貨發給我們吧! 這讓我們突然意識到,其實我們在為淘寶拉新用戶。 去年阿里巴巴上市,招股說明書披露淘寶的活躍用戶在 14 年達到 2.7 億,這個數字在 12 年是 2 億。彼時 qq 空間有 7 億活躍用戶,意味著當時 2 億淘寶用戶完全重疊在 qq 空間里。隨便從 qq 空間「抓」一把用戶,七分之五是沒用過淘寶的。而用美麗說的多是有淘寶賬號的用戶,是因為用的不爽,才用美麗說精選細選東西。 其實,淘寶最缺的是騰訊的用戶,或者說是 90 後的用戶。 這背後的原因也很顯而易見。90 後的用戶往往在 4、5 歲時就用起了 qq,有了 qq 空間,到了 23、24 歲,qq 還在用,qq 空間卻已經不用了。10 年前淘寶就成立,10 年前用淘寶的用戶絕對不是 70 後,因為他們在那個時候沒有電腦,10 年前有電腦絕大多數的都是 80 後,80 後在 07、09 逐漸畢業、漲工資、生孩子,淘寶的貨品也伴隨著這代人從 10 年前的雜亂差,到了追求品質——淘品牌,線下大牌,國際品牌,母嬰品牌。 過去 10 年,淘寶的快速增長也和這一代人有關,淘寶為什麼在過去 10 年飛速成長?過去 10 年是 80 後 22 歲-30 歲之間,是收入,消費快速上升的黃金階段。淘寶抓住了 80 後,但最缺的用戶一定是 90 後。 楚楚街被動地抓住了這一波用戶,現在淘寶、京東 20% 的用戶是 90 後,而我們 75% 是 90 後,很多 90 後把人生的第一次網購獻給了我們。 12 年騰訊投了我們,騰訊董事會決定想給我們 4 倍流量,但我們做了個決定不僅不要騰訊的流量,而且全公司放棄騰訊開放平台以及 pc 端的導購業務,只做移動端。跟之前放棄賺 1000 萬的道理一樣,騰訊給四倍流量,馬上要賺錢,但移動端出來後,這個時間點很微妙,早做先天優勢沒多少,晚做就死了。 過去的經驗是做事情必須專注,何不專注於做移動,pc 扔掉,做起來了,其實抓住未來,短期看丟掉一塊肥肉。對未來 2 年 3 年利益非常大,今天美麗說蘑菇街仍放不下。 把用戶習慣培養成移動端,砍掉 50%pc 端並不是砍掉 50%,而是剩下 50 的用戶直接移到 pc 端。這樣公司能夠更專注的做事情,pc 和移動是 2 套體系,而且是未來趨勢看清出來就應該這么做。 在生意蒸蒸日上之際,騰訊投資了我們,而且希望再給我們現有 4 倍的流量。這時我們拒絕了。 我們決定放棄 PC 端,只做移動端,從電商導購網站真正轉型做一個電商平台。13 年上半年很痛苦,到年中技術產品上線後,5、6 月份做了一個宏觀判斷,如果年底到不了 1000 用戶,我們肯定死。因為到了 14 年移動端用戶獲取成本將更高,沒有免費的用戶。幸運的是到了 13 年底,在團隊+騰訊+外部一起努力下,我們攢足了 1000 萬用戶。 做平台意味著要有 2 方,用戶和賣家。做了一個平台用戶太少,商家賣不出去東西,商家就跑了。用戶來了發現沒什麼商家,用戶也跑了。當時的我們用戶太少,商家也不來。 其次,平台和導購有 90% 不一樣,導購只是拉客,平台涉及到選址、物流、裝修、設計、進貨、記賬。我們最缺乏的電商的經驗能力,而且沒有物流和產品能力。 於是,14 年上半年,我拉著一個合夥人去義烏呆了半年。從租地下室倉庫開始,開了一個淘寶店經營居家類用品,從店鋪裝修到一家家拜訪,到買貨賣貨送貨,我自己打了 1 萬多個包,到貼快遞單,聊 5000 個客服,到最後自動化打單,倉庫管理整個流程半年做到一個金冠。 此刻,北京這邊一年找到了 3、4 千萬用戶;加上與合夥人親身體驗了那不足的 90% 的能力。我們對對淘寶、商家和供應商的體系都懂了,回來正式轉型。 15 年 1 月份之前,所有的媒體采訪,我們一律不接待,一個公關稿不發,就是避免讓淘寶注意到,如果半年之前對外公布,勢必會遭到淘寶措手不及的封殺。 我們也用「9 塊 9 包郵」混淆大家的概念,做 9 塊 9 的太多了,這個概念就像超市雞蛋和大米,是賠錢賺吆喝,但你還要買其他的物品。新用戶第一次買 9 塊 9,第二次基本上就買其他的東西了。 我們為什麼要真正轉型做一個電商平台,而且 90 後是我們的目標用戶。首先,看一下淘寶、京東的未來在哪裡?現在全國的網購人群是 3 億多,淘寶和京東占據地差不多了,中國未來潛在 10 億 網路人群,剩下的 7 億就是他們的未來。 剩下的 7 億無非有兩個緯度,一是還沒有智能手機的,比如不是網路用戶變成網路用戶,二是小孩長大。淘寶和京東的農村戰略沒錯,7 億的主體一定在農村,但這其中的 1 億可能是 90 後,而且 90 後一定是這部分用戶的先行者。7 億變成 6 億,再到 5 億,一定是 90 後引領的。 其次,90 後一定會引領未來 5 年的電商格局,接下來 5 年 90 後要經歷平均年齡到 22-28 歲,是工資增長期和人生變化的時段。 淘寶一路走下來,體量已經非常大,阿里巴巴 3 萬員工很難支撐 10 億網民的電商需求,除非淘寶快速擴張員工到 100 萬,但阿里巴巴的組織架構決定這是不可能的,今年的天貓員工已經只出不進。 京東、唯品會、聚美優品以及越來越多的新電商平台一定會分淘寶的蛋糕。

3. APP運營有哪些指標

第一,運營階段一個APP剛剛誕生的那一刻可能功能上還很不完善,這個階段還很少有人內知道,所以先要做的就是容擴大裝機量和知名度,這個階段關注的是下載數、激活數、各產品模塊使用頻率(用於優化產品);等到產品形態OK了回去做用戶活躍度比如:開機次數、訪問頻率、留存率等等,當然部分應用存在本身不僅僅是瀏覽互動,還可能是更高階段的交易轉化率等等第二,產品類型毫無疑問類似新浪微博這種社交類的APP更注重用戶打開次數、瀏覽時間、互動頻率等指標,但另外一方面類似幸運或者購物類APP更關注的是用戶的收藏、交易數據,這類應用目的性非常明確要做交易相關類的指標,提高交易轉化率;

4. App 運營的指標具體都有哪些

一、運營數據
(1)日新登用戶數(DNU: Daily New Users):每日注冊並登陸的用戶數
(2)日一次會話用戶數(DOSU: Daily One Session Users):一次會話用戶,即新登用戶中只有一次會話,且會話時長低於規定閾值
(3)日活躍用戶數(DAU: Daily Active Users):每日登陸過的用戶數
(4)周活躍用戶數(WAU: Weekly Active Users):七天內登陸過的用戶數
(5)月活躍用戶數(MAU: Monthly Active Users):30天內登陸過的用戶數。(主要衡量產品的粘性以及用戶的穩定性。)
(6)次日流失率:(公式:統計日登陸過,次日未登陸的用戶數/統計日DAU)
(7)周流失率:(公式:7天前登陸過,之後7天內未登陸的用戶數/WAU)
(8)月流失率:(公式:30天前登陸過,30天內未登陸的用戶數/MAU)
(9)次日留存率:新用戶在首次登陸後的次日再次登陸App的比例
(10)3日留存率:新用戶在首次登陸後的第3天再次登陸的比例
(11)7日留存率:新用戶在首次登陸後的第7天再次登陸的比例
(12)30日留存率:新用戶在首次登陸後的第30天再次登陸的比例
(13)平均同時在線人數(ACU: Average concurrent users):即在一定時間段抓取一次數據,以一定周期為期限;周期內的ACU可取時間段的平均數據。(例如:系統每一小時抓取一次數據,全天24小時共24個不同時刻的在線數據,則每天的ACU是這24個數據的平均值。(每個公司有每個公司的定義,一般ACU取平均值,若針對某一時刻,則直接在某時刻內直接統計用戶數。))
(14)最高同時在線人數(PCU: Peak concurrent users):即在一定時間內,抓取最高在線數據。(例如:單天最高在線:系統每小時統計一次數據,全天24小時共24個不同時刻的在線數據,則24個時間段內最高的用戶在線數據為PCU)

二、用戶狀態數據監控
(1)活躍用戶數:對於活躍用戶,每家定義各有不同。7天內有3天登陸過賬號的便可成為活躍用戶
(2)新增活躍用戶數:首次上線訪問的用戶數
(3)流失活躍用戶數:上一周期(7-14天)有過登陸,在當前周期(最近14天)未登陸的用戶數
(4)迴流活躍用戶數:上一周期(7-14天)未登陸,在當前周期(最近7天)有登陸的用戶數
(5)活躍用戶流失率:(公式:(本月流失用戶/上月活躍用戶)*100%)
(6)活躍用戶在線時長(單位/小時):(公式:當前周期(7天)所有活躍用戶在線時長總和/當前周期(7天)活躍用戶數)

三、活躍用戶狀態
(1)高活躍用戶數:當前周期(7天)內總在線時長大於或等於12小時的活躍用戶數
(2)新增高活躍用戶數:當前周期(7天)高活躍用戶減去上一周期(7-14天)高活躍用戶數
(3)流失高活躍用戶數:上一周期(7-14天)在線時長大於等於12小時,當前周期(7天)在線時間小於12小時的活躍用戶數。
(4)迴流高活躍用戶數:上一周期(7-14天)在線時間小於12小時,當前周期(7天)在線時長大於等於12小時的活躍用戶數
(5)高活躍用戶流失率公式:(當前周期(7天)流失高活躍用戶數/上一周期(7-14)高活躍用戶數)*100%
四、運營成本

投入產出比(ROI):簡而言之,就是說付出與回報是否成正比。(公式:本月的產出/本月的投入)
以上來源於知乎,諸葛io。
關於運營,你可以看看鄭文博的課程《運營其實很簡單》《從零開始學運營2.0》里找到一些啟示或者說是套路。同時關注下「51運營」公眾號,裡面有很多干貨以及資源。

5. 判斷APP推廣效果的數據指標有哪些

有下面幾個指標: 1. 常規數據指標的監測,不在話下。如用戶量,新用戶量,UGC量(社交產品),銷量,付費量,推廣期間的各種數據等等。這些是最基礎也是最基本,同時也是boss們最關注的指標。你接手這項工作的時候第一任務就是把這些數據梳理好。 2. 渠道分析,或者說流量分析。對於一個在上升期得APP來說,你們會花資源去引流量、去別的渠道拉用戶。 這時候就需要監測各個渠道的好壞,哪個效果好,哪個單價便宜,這都是需要渠道數據監測來完成。當然,你還需要跟蹤監測不同渠道用戶的後續表現,給每個渠道的用戶進行打分,讓BOSS知道哪個渠道值得投,哪個渠道是垃圾。 同時也可以監測iPhone和Android用戶的質量區別,一般來說,iphone用戶質量要略高於android用戶。當然,有多餘精力的話還可以監測不同機型之間用戶的表現區別。 總之就是在不同的維度上監測不同用戶的表現。 3. 用戶的核心轉化率。想想你的APP的核心功能是什麼,然後去監測這個核心功能的轉化率。在游戲APP里可能叫付費率,在電商APP里可能叫購買率。不同的行業都有相應的不同轉化率,你可以將自己的產品和行業平均進行對比,看看自己的產品在行業中所處的地位。同時,通過長期的監測,你還可以更具這項數據評判APP不同版本的好壞。 4. 用戶使用時長的監測。 一方面,這是一個監測用戶活躍度的非常好的指標。用戶使用時間長就意味這活躍度高,反之亦然。另一方面,想一想你的APP在設計的時候,當初預計一個正常的用戶每天會用多少時間,上線後用戶真正用的時間是否和你的預計相同? 如果這裡面有很大的偏差,就說明用戶對APP的認知和你當時設想是有不同的。 這個時候你就需要想想如何來調整你的產品,去迎合用戶的認知。(這里說一個題外話,個人認為在對產品做修改的時候一定是想辦法去迎合用戶,而不是想辦法改變用戶讓用戶去適應產品。這里以微博作為例子,用戶一直把微博看做是一款傳媒產品,一款信息交流工具。而微博一直想把它打造成一個綜合社交平台,推出了微博會員,用戶推薦,各種私信規則等,後台事實證明這一切都沒有改變用戶對微博的認知,微博所作的一切都是無效的。所以當你苦惱於為什麼用戶沒有按照我的設想去用產品的時候,一定要想著我該怎樣變才能迎合用戶的需求,而不是去想我該怎樣變才能讓用戶認可產品的設計?) 5. 用戶流失情況。 一方面需要監測用戶的流失率,比如新用戶進來後,第一、三、七、三十天還在使用產品的有多少人。流失率的變化可以直觀的反應APP再朝好的方向發展還是不好的方向發展。行業中也有一些平均水平指標,你可以參考這些指標評判自己APP的好壞。另一方面需要找到用戶流失的地方,看看用戶在哪些地方流失了,然後有的放矢,進行相應的改動。如果有能力的話,建模將用戶流失的各種情況都刻畫出來,這樣在產品的後續改動中就更加游刃有餘了。 6. 活躍用戶動態。密切關注APP活躍用戶的動態,傾聽他們的聲音。一旦發現異常立馬組織人員商討對策。活躍用戶(或者說核心用戶)是APP最寶貴的資源,關注他們的一舉一動,這個重要性不需要多說了吧. 7. 用戶特徵描述。這點和指標關系不大,有點建模的意思了。 將用戶的各個指標特徵進行描述,越詳細越好。如性別,年齡,地域,手機型號,網路型號,職業收入,興趣愛好等等。這些數據平時沒什麼用,但對於產品人員來說,有時候會給他們很大的靈感。如果可能的話,還可以分以下維度:如活躍用戶的特徵是什麼樣的,較沉默的用戶的特徵是怎樣的,流失用戶的特徵是怎樣的。 8. 用戶生命周期的監測。這個是專門針對那些社交、游戲類的APP來說的。當你的APP上線一段時間後(6-12個月),你可以回頭看看一個正常的用戶,完整的體驗你的APP的流程是怎樣的,大概需要多少時間。根據這個數據再結合一些其它數據可以大致的估算下你的產品能夠到怎樣的規模,讓你的BOSS們知道這款產品最終能發展成什麼樣。 當然這個很難,產品的發展受到太多因素的影響,光靠你一個數據分析師來預測顯然是不那麼靠譜的。

6. app運營推廣需要衡量哪些數據指標

一、 活躍用戶數
二、 每個用戶總活躍天數
三、 用戶留存率
四、 每活躍用戶平均收入
五、 用戶獲取成本
六、 新增用戶數

7. APP數據分析的常用指標有哪些

1、用戶數
獲取用戶是推廣的第一步。這個階段你需要做的是①讓App在十幾秒內抓住你的用戶②通過應用市場下載③通過廣告渠道④找到適合自己的推廣渠道。

2.活躍度
因為獲得的用戶數中有一部分以廣告、預裝的的形式進來的用戶,並非意向用戶,這時候就要通過體驗良好的新手教程、有噱頭的設計、向熱門的東西靠攏來吸引這些「偶然誤闖」的用戶 ,並及時記錄用戶轉化率、新手引導過程流失情況,而活躍度應該記錄好周活躍、15天活躍、月活躍度。

3.留存率
有活躍度後你要考慮你的用戶粘性,以保住老客戶優先。
1)先統計,日留存率、周留存率、月留存率
2)區分App類型,比如游戲的首月留存率比社交高,工具的首月留存率又比游戲高
3)然後在這些用戶流失之前想辦法提高他們的積極性。

4.盈利
目前國內開發者被證實可行的盈利方式包括應用內付費和依靠合作者的運營支付和廣告平台這兩種,做好了這些,平均轉化成本和回報率提高了,盈利就實現了。

5.後續傳播指數
後續傳播的一個典型媒介就是社交網路,如果產品自身足夠好,有很好的口碑。從自傳播到再次獲取新用戶,應用運營會形成了一個螺旋式上升的軌道。而那些優秀的應用就很好地利用了這個軌道,不斷擴大自 己的用戶群體。

如果只看推廣,不重視運營中的其它幾個層次,任由用戶自生自滅,那麼應用的前景必定是暗淡的,所以不同階段應該關心好每個階段的數據。

8. APP運營過程中是否有一定的運營數據指標

真實用戶數
是獲取用戶是推廣的第一步。
每周、每月活躍度
進來的用戶,並非主動進入的用戶,這時候就要通過應用本身內涵、體驗良好的新手教程、有噱頭的設計、向熱門的東西靠攏來吸引這些「偶然誤闖」的用戶。
日留存率、周留存率
要考慮用戶粘性,這時要以保住老客戶優先。
收入—成本
目前國內開發者被證實可行的盈利方式包括應用內付費和依靠合作者的運營支付和推廣平台這兩種。

9. App運營過程中最該關心的數據指標有哪些

從開發到運營過程中都應該一步一步過來,著重關心下面幾個數據:

  1. 真實用戶數

    是獲取用戶是推廣的第一步。

  2. 每周、每月活躍度

    進來的用戶,並非主動進入的用戶,這時候就要通過應用本身內涵、體驗良好的新手教程、有噱頭的設計、向熱門的東西靠攏來吸引這些「偶然誤闖」的用戶。

  3. 日留存率、周留存率

    要考慮用戶粘性,這時要以保住老客戶優先。

  4. 收入—成本

    目前國內開發者被證實可行的盈利方式包括應用內付費和依靠合作者的運營支付和推廣平台這兩種。